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文有温度、有宽度、有深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5 08:4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文有温度、有宽度、有深度
  • 常作印
  •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让语文具有情感的温度、文化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让师生在对话中共同寻找语文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以情感人”
        语文课的“天然优势”是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温度,即“以情感人”。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这个被称为精神家园和最富情感的学科曾一度得了情感缺失症,语文教师更是一度陷入知识传授、技能分解的技术主义泥潭。学生在过细过度的分析与静态机械的训练中渐渐失去了灵性,失去了对母语的兴趣。
        语文课需要感动、需要震撼、需要心灵的碰撞。这种情感是学生与作品的直接对话,是师生之间心灵的交融,是作者之情、文本之情、学生之情、教师之情汇流而成的生命润泽。
        于漪先生在谈到童年学习经历时,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60年前她国文老师贮满情思的眼睛——“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种感情感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感动了。”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讲台上的学者面容清癯,鬓发斑白,长衣飘举,满目忧思。这形象也许是闻一多,也许是叶圣陶,也许是朱自清——我始终偏执地认为:他们才是语文教师的思想典范和人格高标!他们才是真正的大师!
    用足用活教材
        没有见过风景的人,会把盆景当做风景;即使见到了真的风景,也不应只停留在一处。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这两句话我觉得同样适用——而它恰恰最有赖于教师“脑内存”的容量和品质。
        其实,教材只是一个“引子”,借助它,我们可以深入走进作家作品,走进文学史,走进人类的精神空间。语文老师必须有积累语言与文化的意识,应该像牧羊人那样,把学生引领到“水草丰茂的牧场”,让他们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宏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其中的乐趣。这是语文课应想尽办法达成的目标。
        语文老师应尽可能地找到教材的空白点、延伸点、能力点、发掘点,结合自身的认识去经营句式和文本结构,去补白、延伸、演示,用足用活教材这个“引子”。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当然,语文课的宽度不能发散得无边无际,而应是在同构点或者异构点中的延伸或对比。
    倾听“花开的声音”
        语文课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思想。思想是语文教育之魂,它能还语文教育以永久的灵性、质感与生命的活力。多年来,语文课很难与思想的深度联系起来,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文学的熏陶、文化的烛照、思想的启蒙,长期与我们绝缘。
        一谈《孔乙己》就是批判科举制度,一谈《雷雨》就是揭露资产阶级的残酷、反动、虚伪……至于超越文本,对教材进行独特深刻的解读,以至读出自己,进而用思想建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更不用说行动了。而教师一旦缺乏思想,就会导致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这样的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
        那种没有高尚价值引领、没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是庸俗的语文、粗劣的语文,甚至是罪恶的语文,因为它培养的是一批批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空心人”。真正的语文,应该是在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倾听文本的灵魂回响,开掘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精神母题和文化传承。语文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和学生生命思想“拔节”的声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6:54 , Processed in 0.15633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