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语文的宏大布局和细节关怀 - 冯渊
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策划并倡导的真语文活动举办已近三年,我间或参与其中,观摩示范课、听名家讲座、阅读大量论文案例,对真语文的要旨逐渐明白。在北京顺义举行的这次真语文高级研修班上,王社长用整整一天时间,梳理了真语文活动的发生背景、真语文理念的产生过程,详细阐释了真语文的基本主张和核心构成,于我而言,确有茅塞顿开之感。 专业经历和学术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王旭明社长的经历决定了他的语文素养远远超过普通语文教师。作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我对课堂关注很多,且也只是从课堂教学这一视域来思考问题,而王社长不仅能从课堂发现问题,更能从整个社会背景、政府意志、传播途径、个人诉求等角度来思考语文课堂背离语文教育本质的深层原因。他痛感于语文教学令人不安的现状,提出真语文理念,意在“猛药去沉疴”,让语文脱掉假的外壳、祛除假的顽疾,早日回归本真。 真语文强调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强调涵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主旨;在写作教学中,强调表达和交流要结合具体情境,传达真实感受,说真话、写真文、诉真情。针对当前语文课程内容设置上的偏颇,真语文还特别强调“听”“说”能力的训练。母语教学中“读”“写”是必然的课程内容,善于倾听、能概括提炼别人讲话的要旨,善于“言说”、能准确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是语文能力的高度体现。 或许是王社长的特殊经历塑造了他的言说能力,也让他倾心于“说”的能力的锤炼,但平心而论,“说”难道不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吗?许多语文课味同嚼蜡,除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到位,除了教学设计的失误,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语文教师语言无味,才导致他的语文课“面目可憎”。听过王社长演讲的人,大多佩服他的快人快语,哪怕是连续几个小时的报告听下来也不觉无趣,这和他当过语文教师、教育报记者、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构新闻发言人的职业经历有关,更与他对“说”的钟情和倾心研究有关。他曾经的职业地位决定了他必须为中国教育发言,他现在主持语文教材编写的工作促使他必然要为中国语文教育发声。正是这样宏大的视野,使得他的思考更加全面、理性、深切,使得他对语文教育的现状更加急切、焦虑、忧愁。 身处教学一线,我早就熟知了语文课堂的现状。我对“城头变幻大王旗”般的各种口号一律不感兴趣,只关心课堂内部的事情,用理性的、客观的态度,致力于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的不足,以求得科学的、准确的诊疗。我以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是踏实的、清醒的,无奈螺蛳壳里做道场,我已然忘却早就熟知的一句话:语文教学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原来,我在浑浊的海里,已经感觉不到咸腥。靠这样的局部研究,能指望得出改变现状的思路和策略吗?所幸王社长提出的真语文理念站在宏大的层面上,全面而深刻地指出当前语文教育最大的问题,揭示当前语文课堂的虚假繁荣,提出让语文教学回归正道的方法,为语文教学教研指明了方向。 除了宏大布局,真语文也少不了细节关怀。真语文北京顺义高级研修班上,王社长对曾淑君老师执教的《乡愁》一课进行了课后测评——这也是真语文活动中公开课的常设环节。他问学生,这首诗可以改名为“乡恋”或“乡念”吗?六年级的学生可以不懂得思归不得归的巨大痛楚,可以不懂得政权分裂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可以不懂得永恒的“愁”是再也回不到故乡,但他们不能将此诗简单地理解为“想家”。王社长从“愁”字入手引发学生的思考,发现了被教师忽略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和听课教师更深层次的思考。 每次公开课后,王旭明社长都要走上讲台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以检测这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然后就学生感到茫然的问题,指出思考的方向。他通过提问学生,启发教师思考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确定才更符合课程要求,才更适合学生发展。这一点,正是真语文细节关怀的直观体现。 对语文教学方向的宏大布局,对语文课堂本体的细节关怀,正是真语文的精髓所在,值得更多语文老师去实践。 (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