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陌生的沈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1 15:44: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1年09月06日

  、                                           陌生的沈念

   陈启文

    现在我都想不起我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见到沈念的,好像是在一家茶楼,一个白皙单瘦的小伙子,侧身而坐,外套虽然有点磨损但非常干净。几年了,想起来,依稀就这点印象。而且那次见面似乎并没有拉近我们的距离。感到他的文弱、羞涩和腼腆,甚至还搀杂了某些顾忌。这让我们的初次见面似乎隔着什么,难免也就有了几分陌生之感。

    在见到他之前自然已读过他的一些作品,尤其那篇《羊从周头湖走远》,立刻就让我感觉到了他的纯粹,而且尖锐,有冰的质感。沈念生于七十年代末,这一代人在文学艺术退出公共精神领域(这种退出有着复杂的原因,既有自觉规避,也有被动排斥的因素)之后的边缘上开始生长出来的,力图让文学艺术保持纯粹性的唯美追求,一开始就是浸于他们骨血中的东西,他们卓越的感受性,以及心灵中所有的维妙东西,在沈念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让我感到陌生。这种陌生既缘于他新颖的叙事方式,他的精神姿态,他的发现,他打量这个世界的视角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我们完全是不同的。这种陌生感,让我重新感到了文学艺术的神秘。神秘的召唤。

    我一直在后悔,甚至责备自己,我第一次见面时说过的那句话可能伤害了这位谨小慎微的年轻人。我在由衷地赞赏了他的艺术才华之后,突然说了一句,很多具有天赋的文学青年,不到两三年就忽然夭折了。沈念当时可能没有深究我这话里的另一种深意,我记得他摇摇头,笑了一下,然后就一直仰头,看天。或许是觉得我这话太刺耳了,也可能是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说实话,当时我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我是过来人,我知道世俗的力量有多强大,多龌龊,对于纯粹的文学艺术,这样的生存环境有多恶劣。究竟需要多大的力量来坚守这样的纯粹,来抵御世俗强大的诱惑,沈念,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的确是很容易落入另一种宿命的,就像他自己笔下的那只羊的命运。而这正是我最不愿看到的。

    好像是两年前的岁初,现居北京的岳阳籍作家刘恪先生回故乡过年,有岳州文人保姆之称的杨凭墙先生和我有幸与之相识,他问家乡还有哪些好的文学苗子,我们立刻就想到了沈念。刘恪先生不但是一位著名的先锋作家,也是一位乐于且极善于发现文学新人的伯乐。杨凭墙先生则是被本土奉为精神导师的资深编辑。在沈念来之前,我们就谈到了文学艺术乃至整个精神领域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种困境可能不是暂时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或许要经历一场精神上的鸦片战争,我们这个民族才会觉醒。沈念来后,我们从北门上了金鹗山,山顶上有个挺清净的茶楼,几个人想去那儿谈谈多少已显寂寞的文学。只有在那里,文学的微弱的声音才不会在瞬间被城市的嘈杂所淹没。我和杨凭墙先生走得快一点,有意识地让他和刘恪先生多作一些交流,岳阳毕竟是小地方,年轻的沈念或许更需要刘恪先生宽广与深邃的视野。而这些,正是可让精神发育、强健的东西。

    这之后我和沈念打交道的时间渐渐多了,也就有了许多必不可少的交流和沟通。我感到他的迅速变化,由形式之“变”而臻于精神上的“化境”,也读到了他新近发表在《十月》、《山花》、《钟山》、《大家》、《布老虎散文》、《青年文学》、《天涯》等著名刊物上的作品,在这样一个发表远胜于“出版”的年代,只要对文艺界稍有关注的人,就知道沈念取得了多么骄人的成绩。我把沈念的主要作品要来系统地读了一遍,他的《对一个冬天的观察》,文字还是那样干净,但分明多了一些钙质,尤其是器局上更开阔了。我感觉到生活已经开始对他起作用了。文学是弱者的声音,沈念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附属子弟学校的教师,对于这个时代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他虽不可能参与,但对于弱者的生存状况他比我更有体验。他想过要写一篇《对一个夏天的观察》,他同我说到这个题材时,我忘不了他忧郁的无可奈何的神情,而文学要解决的也不是现实的社会的难题,更不是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文学必须是一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和诉说,而绝不是为了抒发内心里的一点儿淡淡的哀愁和忧伤。沈念从《对一个冬天的观察》开始,由“新散文”表面的经验上滑行进入了更深层次的生命核心。

    今年已是我认识沈念后的第三个年头,沈念的生活也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变化,离开了一个相对比较狭小的圈子,到报社当了记者。或许要过一些年后才会看出,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角色的转换,对于一个作家,这对他的一生都会发生重大影响。可能,暂时写的东西会少一些,但还很年轻的沈念有了更多的机会来把生活的内部元素认识清楚,他每天所接触的事、所接触的人都在为他今后的文学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更重要的是,在与各种生活、各种人广泛接触之后,他会重新追问写作的价值。

    而我在和沈念打了不少交道之后,也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对一些细致的感觉、细致的情绪的捕捉,总能显示出他的诗人气质和天赋,而这正是我十分缺乏的。从他身上我感觉到了文学的另一种力量,我越来越感觉到他的“弱”里也有着精神上十分强壮的东西,而他的谦逊里却又分明透出一股倔劲。听他们社长、爱才而又独具慧眼的著名剧作家段华先生说,小伙子现在已经是报社里独当一面的记者了,人缘也极好!这话,有时沈念也听见了,似乎笑了一下,当然,更多的夸奖他是听不见的,段华兄也极少当面表扬一个下属,但我们都知道,小伙子干得很棒。

    又一天,我在步行街散步时忽然看到一对小两口,手牵手的走了过去。那不是沈念吗?我一下子愣住了。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他们走了好远我又好奇地回头去看,就在那一刻我才知道自己对沈念的陌生是真实的。而他的作品应该说我是读了不少了,也仍然有一种类似的陌生之感,这说明他仍在不断的创新,从生活到作品都在不断地拓展新的精神领域,同时也在创造自己。我寄望于他一直保持这样的陌生感,让人每次见到他,以为又一个新的沈念诞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07:39 , Processed in 0.09396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