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语文教师到高产作家---走近新宁县教育局“专职”作家宁伟夫
省作协会员宁伟夫,原名郑远奉,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但他每天在单位的主要任务,除了创作,还是创作。这得益于他十九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从一线讲台到局机关,近五年来,他如鱼得水,高产优质。长篇历史小说《清末奇人--江忠源》初稿27余万字,他一气呵成,只写了92次,多的一天写了近万字;1999年底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宁伟夫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再创作,内容更加充实完善,字数达到40万字;今年9月上旬,长江文艺出版社以《湖南枭雄--江忠源》书名再版,面向全国新华书店发行。不少读者反馈说“看这本书,就像在看电视剧”;该书责任编辑惊叹“江忠源的传奇色彩,比曾国藩还要传奇”。同时,宁伟夫对该书在进行同名电视剧改编,预计20集,已经完成12集。此外,预计45万字的长篇历史水说《晚清重臣--刘坤一》,现已写出35万字,年底有望完成初稿。至今,宁伟夫已出版的作品10部,共计200万字。
“啃”成语改变木匠命运的
“宁伟夫”笔名的含义,意为“努力亦为新宁的伟丈夫”。因为,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新宁共诞生四品以上官员250多人,时有“隔墙两制台,隔河两提台,十里三道台,七里一协台”之说。宁伟夫以生长在人杰地灵的新宁而自豪,但在起步阶段,他屡败屡战。1979年高考落榜,很不情愿地成为木工学徒,在枯燥、繁重的活计空隙,如饥似渴地“啃”着《汉语成语词典》。一个偶然的机会,命运出现转机。那次他陪母亲去舅舅家,得知表妹面对她父亲代买的高考复读资料打起退堂鼓。为了抓住复读机会,宁伟夫以“不让资料浪费”为由得到免费书,心里偷着乐。原本攻读理科的他,因理科班超载无奈改读文科,不料歪打正着,竟为“作家之旅”埋下伏笔。第二次高考,地理考试仅得38分,又与大学梦擦身而过,总分仅相差3分。骨子里不服输的他,二度复读,第三次高考,地理得了84分,金榜题名!“38--84”,数字本身飞跃的意义,如同如今的创作成绩,令人惊叹。
师范毕业后,宁伟夫一边从事心爱的语文教学工作,一边参加艰苦的自学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湖南师大中文专科、本科文凭。除了英语,他能胜任各科教学,对语文课尤其驾轻就熟,其倡导的“口头作文”教学法,深受学生欢迎。任教初三语文时,他不意间发现、归纳、分类、总结了文言文教学规律,1989年编著了具有研究性的第一本书《初中文言文知识荟萃》。授课、创作相得益彰,在学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初战告捷的宁伟夫一发不可收拾。1993年,编著了教学辅导书《初中语文助读》,成为师范毕业生任教初中语文的备课蓝本,被专家学者誉为“教师助手、学生的朋友”。
“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宁伟夫是把崀山口碑文学搜集加工成书面文学的第一人”;“宁伟夫也是一尊会唱歌的精美石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波在《崀山传说》序言中如是说。
有道是“熟悉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交通闭塞的乡下从教,宁伟夫的思维没有钝化,反而歪打正着地填补了崀山开发史上的一块空白。
1993年,当地乡政府才开始开发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崀山。宁伟夫一直对崀山奇峰异石情有独钟,早在农村中学教书的时候,他就在教学之余与同事或学生一道踏遍了崀山景点的每一块石头,寻访了不少樵夫渔父,把之前没有任何书面资料、仅流传在民间的各景点神话故事或精彩传说,进行认真采集。
七分采访三分写,巧妇乐为有米之炊。1992年上半年,宁伟夫一气呵成,只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崀山传说》的定稿任务,首次以文字形式讲述了崀山8大景区、50多个景点的由来、形成、得名,每个故事都是在民间故事梗概或星点素材的基础上,结合地质运动知识改造加工而成,而不是作者凭空杜撰。这本15万字的畅销书,经四川文艺出版社公开出版后,多年来成为当地“导游培训必读教材”,成为游客价廉物美的“活向导”。2002年,宁伟夫将《崀山传说》改编为四集电视剧,与另8篇小说共18万字结集以《醉乡少女》为书名公开出版。目前,《崀山传说》正准备进行再版。
忠厚有好报 成“家”美谈多
“没有底稿、长达27万字的《清末奇人-江忠源》手写体书稿,十分信任地交由一位相交不久的武冈朋友联系出版社。时隔半年联系未果,书稿完好无损回到作者手中,事后也没有发现盗版迹象。”如今听起来有点悬乎的事情,1998年就发生在宁伟夫身上,其忠厚为人的口碑可见一斑。
面对记者“如果手稿丢失或被盗印”的假设式笑谈时,宁伟夫憨厚地说:“世上还是好人多,也就没想那么多。”这是他的首部长篇历史小说,凝结了他的不少心血,是当时满意度排在第一的作品。
新宁籍悍将江忠源,在短短三四年内,由知县升巡抚,殉职战场,朝廷待以总督隆恩,史称“清末奇人”。但1997年之前,国内外几乎没有以江忠源为题材的相关文学作品面世。江忠源在历史舞台上的时间不长,但他所起的作用不小,险些改写了中国近代史。曾国藩早年预言:此人名立天下,但当节烈而死。江忠源名言是“大丈夫当为一世不可少之人”,宁伟夫对此十分推崇,历时一年,按“借一还一”的约定逐本抄录《江氏族谱》,或寻访当地老人,千辛万苦搜集了有关江忠源的第一手资料共4万多字。尔后,宁伟夫又历时一年多时间,使第一部长篇一气呵成。
如果不是慕名亲眼所见,记者一时难以相信眼前这位高大帅气、略带拘谨的儒雅男子,竟是著作或编写10本书的青年作家。关于宁伟夫为文、为人的忠厚美谈之多,又举一例。2003年底,其纪实文学《红军将领--宛旦平》定稿,谭谈欣然作序,并取得中国戏剧出版社书号,进入印刷前的流程。期间,宁伟夫无意中得知,邵阳日报社刚退休的记者聂荣华历时八载,完成书稿《宝庆艺苑精英》,当时正为出版事宜发愁。宁伟夫“记”在心上,瞒着聂老主动与出版社衔接,把书号悄悄“让”给聂老。好人好报,《红军将领--宛旦平》推迟到2006年8月正式出版,因“迟”得福,无意间赶上“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大好氛围,引起县委书记陈优秀等几大家领导和市县各界的关注,并促进宛旦平纪念馆的建设。
“写书难,出书更难”,这是不少笔杆子普遍头疼的感受。如今的宁伟夫,却感觉“越来越轻松”。
爱读《文心雕龙》等名著的宁伟夫,铭记曾经雕龙画凤的木匠生涯,继续在孜孜不倦地雕刻着精美的“文学石头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