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衡新闻理论与实践对高考作文的启示(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8 22:14: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梁衡新闻理论与实践对高考作文的启示(转)


作为作家的梁衡,因《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夏感》《青山不老》等多篇作品走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而为广大师生耳熟能详,然而作为一个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一个新闻理论家的梁衡,我们许多同学甚至老师是陌生的。梁衡在新闻理论上提出的一系列见解与主张,突破了陈旧的框架与陈式,赢得了新闻界的普遍认同,认真研读与品味这些新意迭出的新闻理论和他三十年的新闻实践,再想到有那么多散文作品被不约而同地选入各地各类大中小学语文教材,我不禁浮想联翩,感触良多。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和多年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老师,我觉得这个作家身上散发出来的许多东西,对于我们同学的高考写作以及老师们的应试指导有着太多的启示。

一、关于应试作文的准备

“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就像一支空有华丽外表却没有墨水的钢笔,是写不出东西来的。”梁衡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要写出优秀的新闻报道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生物学家法布尔说过,机遇只给有准备的头脑。这个准备靠无穷无尽的不倦积累……” 现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知识贫乏,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梁衡认为,新闻采访不是一种被动的巧合,而是主动地把握,不是纯自然的采集,还要加一点人工的积累、储备和培育,即便当时不能写出稿子,记录的资料以后也会有用。正因为梁衡的吃苦精神与执著信念,他总能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里发现新闻、挖掘新闻,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好新闻。

这里实际上涉及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储备,对于应试作文来说,素材积累非常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书店这类书大量走俏的原因,但是高三阶段时间短暂,怎样整理、积累、内化是个头疼的课题。此时,我以为学习、思考、琢磨梁衡的这几句话,尤其是“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就显得非常有现实指导意义,它的价值在于可以成为一个指南。我们应该充分珍惜和重视高三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它都是一次绝好的不可重复的练笔机会,更是一次修改、提升、回顾与反思的契机,也是一个收集、整合、转化素材的平台。这实际上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和心理准备,高考是一次有准备的战争,在进入战场前,我们应该做好所有的前期工作,力所能及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好好消化与吸收,从而等待一个喷发的时机。

二、关于满分作文的出现

“‘三点一线’采访法”,梁衡认为,记者的上稿率就是他对目标的命中率,要提高命中率有个“三点一线”,就是政策、形势和事实,或者可以通俗地表达为,上面抓什么、群众想什么、你找到了什么这样三个点。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采访,却写出了我国进入新时期第一次设“全国好新闻奖”(中国新闻奖的前身)时便广受好评的《一个养猪专家的故事》,而类似的作品还远远不止一篇。我想,应试写作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情形。当前考试都有相应的形势变化,大到国内外形势,小到考纲微调;各地高考都有考纲指引,正式阅卷还有评分标准;老师阅卷受评分标准的指引,有着整体上形成的审美趣味;同学写作的千差万别,形成五色斑斓、姹紫嫣红的局面。在这样的要求与要求之间,也就是事实上的点与点之间,如果能形成一条线,我想满分作文便产生了。当然这样的点与点的对接是很难得的,因此,满分作文也从来是可遇不可求的,数量上来说也是极少的。

考察各地历年高考的满分高分作文,我们能看到不少这样有意思的现象。2008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是《他们》,用意是引导青年学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多元视野关注社会。那篇后来广为传诵的满分作文《他们》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文章总体上看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这一和全国人民一道表达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注,符合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符合党和政府一贯的方针政策,再加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真切细腻的描写,让阅卷老师和评卷专家一致认识到“90后”对“他们”的关注,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甚至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而使《他们》脱颖而出、勇立潮头,赢得了交口称赞。2009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这是常识,你知道么?》与此类似,而且由于还展示了“我”的心理演变历程,写出“我”的思考与超越,体现了群体成长的意味,符合人们对年轻一代的期望,更是赢得了广泛的共鸣。

三、关于应试作文的文学味

“且把新闻当文学”,梁衡认为,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文学是追求以最形象的手法写出最能震撼读者的东西,前者追求时效,难免粗糙、短暂,后者追求艺术,就会精致、长久,新闻性加文学性就是一则消息或通讯的总分,读者在读真事、新事时如果同时得到了艺术享受,这个新闻就有了个性,报纸刚登出时人们是为了看新闻而看到了文学,以后人们却为了看文学而还记着这些新闻。如果说新闻追求文学性,它能流传久远,那么高考写作追求文学性,它就能赢来喝彩。应试作文,无论选择何种文体,文学因素如果少了,文章就会索然寡味,味同嚼蜡。

那些偏重于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诗意情怀、悟性、灵气的作文题,近年大行其道,就拿2007年来说,如湖南的《诗意地生活》,山东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浙江的《行走在消失中》等等,这显然跟我们这个国家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有关。当然那些文学修养好、文笔灵秀的考生也得以驰骋才华,此时与其说是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立意创意等,不如说是考查他们的文学感觉、诗人气质。同时,各省《考试说明》中写作部分的“发展等级”都有文学性很浓的要求,比如意境深远、文句有意蕴、善于运用修辞手法等等。文学性走强的趋势,起始于上个世纪末以来的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这一改革的形势于今依然强盛,尽管遭遇不少非议,但势头不可阻挡,它使你不得不引领考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事实上,每年高考阅卷后整理出来的满分作文或多或少都具有文学性特质,“且把作文当文学”,这是一种方向,更是让应试作文或意境深远或情景交融或富有意蕴的重要法宝,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四、关于应试作文的创造性

“新闻是火花一点,不是火光一片。”梁衡认为,写新闻时同一主题,某个角度还没人写,你就赶快写,到有了三个、五个人都写了,你就不能再写了,要赶快寻找新的角度,这样才能调动读者新的兴奋点,避免阅读疲劳。记者的工作就是寻找星星之火,好去燎原,而往熊熊的火堆上扔一个火把,这不是新闻,不是记者要干的。“假如朋友们在早春的黄土地上散步,谁要先发现两三苗破土的草芽,那必定能给大家带来一阵由衷的喜悦。”

高考写作类似新闻报道的刊登,当“撞车”的事多,而“这一个”的事少,怎能引发阅卷老师的兴趣与好评?江苏语文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说:“鲁迅说必须有‘真意’。我想所谓的‘真意’有两条:一是真情……二是实感……我呼吁了好多年,十八九岁的孩子不要装大人,要去写自己的生活,不要动不动就回到古代,动不动就复述经典。中学生的脑袋里也就几个名人,几句名言,小脑袋往一处想,就会严重撞车。”他还风趣地说“一到6月7号,古代名人就忙得不得了:屈原不停地跳下汨罗江,变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不停地自杀,剑放在脖子上拿不下来;韩信干脆赖在别人的胯下不起来。”这就提示我们,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我们不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我们不能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再往熊熊燃烧的火堆里再扔一个火把,我们要做那一点火星、火花。

五、关于应试作文的真情

“和你笔下的人物同命运”,梁衡认为,记者不能创造历史,却能记录历史,正是在这样的记录中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当他记录并报道那些历史转折时期的事情及做出这些事情的人时,应该倾尽全部心血去采写,应怀着“新松恨不高千尺”的热情,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同命运,也就是他所说的“忧心为政,真情为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高考中的记叙文如果饱蕴深沉浓郁的感情,必然能打动人心,也必然能感染阅卷老师。而“同命运”的最佳方式是让“我”进入现场,会使文章极富主观抒情性,点燃的是生活的感情之火,书写的是生活的真实篇章,抒发的是生活的真挚之情,此时“我”之目光所及,“我”之思索所到,“我”之情之所系,“我”之笔之所至,自然是最亲近的,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最愿意的,也往往是最生活的,最动情的,最灿烂的,于是情感会流淌而下,故事会倾泻而出,细节会源源不断,语言会滔滔不绝,拳拳絮语,恳切动人,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陈情表》、《祭十二郎文》无不是“同命运”的典型代表。由于作者以“我”之眼切入,思人念物,追怀述事,莫不是和自己有关的人事景物,如王国维所说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痛则切肤,悲则彻骨,乐则人舞,欢则雀跃,写出的常常是情深味浓的好文字。

梁衡大学学的是档案专业,并没有专门学过新闻,但他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提出了许多著名的、已为同行和学界所接受的理论命题,这些鲜活的理论不仅涉及新闻的各个层面,也指向了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我们中学语文界的同行们学习和研究这些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闻理论,不是在于指导青年编采人员,让他们破解新闻业务难题的钥匙和指针,而是在于给我们的应试作文指导带来一些新鲜血液或者说是活水,而这样的启示远远不是我上面提到的这一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09:16 , Processed in 0.0721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