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找到“自己”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7-10 20:5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找到“自己”了吗
■         江苏  管建刚
P老师热情、聪明、反应快,工作踏实、勤勉、有干劲。P老师教语文,没多久,市级评优课获了奖,进了市骨干教师培训班、语文学科中心组,被评上了学科带头人。
5年过去了,P老师怎样了呢?P老师停滞在5年前的状态。进入“发展高原期”了吗?不是。P老师主持能力好,精彩的脱口秀常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她的不少时间花在了主持上。P老师对“心理咨询”有兴趣,会同几个伙伴,报了心理咨询师培训班,几年时间,也算考出了证,只是有证无岗。
学校见P老师活泼、认真,喜欢学生,就请她负责少先队工作。P老师一头扎了进去,播音人员、礼仪人员、大队委员、查岗人员,做得风生水起。少先队工作上,P老师培养了L老师,将工作交给了L老师,她呢,又干起了“教科工作”。P老师有点胖,又爱上了瑜伽,练得也不错,恰好,学校倡议组建“教师社团”,P老师又成了“瑜伽社团”的团长。
教语文也好,做主持也好,管少先队工作也罢,干教科工作也罢,P老师都中不溜秋,没有“冒”出来。我建议P老师:“你很有才华,只是不要什么都干,你要把一个东西做好。”
P老师说:“这些是我喜欢的呀,主持啊,瑜伽啊,少先队啊,我都挺喜欢的!”
一个人的确会有多方面的优点。一些大师,既是作家又是评论家,还是书法家、收藏家。然而,人家不是某一天醒过来,一下子成了“作家”兼“评论家”或兼“书法家”和“收藏家”的。一个人的成长总有所侧重,先成为其中的一个“家”,再成为另外的一个“家”。你成了其中的一个“家”,摸熟成“家”的门路,再成为第二个“家”,也就容易了。
我们老师喜欢常用“兴趣广泛”来评价学生。我对这个词不太有好感。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员喜欢用“全面发展”这个词,我对这个词也不太有好感。一个人“兴趣广泛”了,弹一会琴,下一会棋,踢一会球,跳一会舞,唱一会歌,有没有一样拿手,那是个问题。小孩子的兴趣可以“广泛”,“广泛”的目的不是为了“全面发展”,而是什么都试一试,从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的“兴奋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兴趣的“点”。
孩子对“这”感兴趣,行,那试一试吧;对“那”感兴趣,行,那试一试吧。孩子小,年龄是最大的优势,什么都“试”得起。我们都成年了,像小孩那样“试”,不是说不行,而是“试”的代价太大了,——没有比“时间”的代价更大的代价了。
你不用像孩子那样“试”,大人有大人的优势,你可以在内心里“试”,一晚上能把所有的兴趣都“试”一遍,选出一个最“优”的点,最适合的发展的“点”,把这个“点”挖下去,成为一口能冒出清泉来的“井”,再换一个“点”,挖下去,挖出清泉来。
优点和缺点好比一张纸的两面,轻轻一转,A面成了B面,B面成了A面,缺点便成了优点,优点便成了缺点。能说会道是个优点,不善言辞是个缺点吗?然而,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得到上级的器重,有现在的职位,正在于他话少,领导喜欢把不能外言的重要机密的事交给他办。
干一行爱一行是个优点。然而,这个喜欢,那个也喜欢,这个工作干一会儿,那个工作也干一会儿,就很难将你的专业,做到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这一点上,我特钦服微软和吉列。微软只做软件,吉列只做刀片,做到了别人仰视的地步。
H老师听了我的《从“村小教师”到“特级教师”》的讲座,感慨地对我说:“这几年我做了专职的行政副校长,不带班了,业务上没有长进,整天在繁琐的行政事务里穿梭。以前带班,学生敬佩,家长客气,每带出一个班,心底很踏实。现在,忙忙碌碌的一天又一天,也不知道干了些啥。”
言下之意,H老师很为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一旁,H老师的同事跟她开玩笑说,下个学期,你带班去。“真要我回到一线,做一线教师,现在又感觉有点害怕了。”H老师苦笑着说,“行政工作忙碌一点,心头不像一线教师那样,天天绷着考试、分数、排名的弦。”
H老师的处境和想法,我能理解。H老师当年的选择,我也能理解,我还相信,很多人在面临H老师的抉择,大都也会做出跟H老师同样的答案。人生常有“十字路口”。路口的选择,选择的是“路”,也是面临自己、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最怕本着让自己“安逸”的想法去“选”。H老师,行政和学科之间,选择行政,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一是有面子一点,中国的教育界,学术依然抵不过行政。只有做了行政,人家觉得你手里有权,才觉得你有能力,有本事。二是能让自己轻松一点,压力小一点,舒服一点。
这实在不是一个心智成熟的人 应有的表现。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寻找“自己”的出发点,是发展自己,成长自己,壮大自己。绝大多数心智不够成熟的人,为自己寻找的是吃竹子的大熊猫的安逸。
有一年安排课务,学校里多了一位语文老师。校长说你那么忙,别带班了。答应的话,语文教学上不改作业,学生的考试成绩与我也没太大关联,能轻松很多。轻松一定有代价的。没有一种轻松、安逸是上天恩赐的,可以不出“钱”的。轻松、安逸的背后是成长速度的停滞、倒退。
我很庆幸自己的选择。那一年不带班了,以后或许也会不带:掉进安逸和舒服很容易;要从安逸和舒服里拔出来,则很不容易。即使在作文教学上,我依然能有所进步,肯定不能像带班那样成熟得快,至于阅读教学,我会一事无成。带班,要教作文,也要教课文,我研究作文,研读学生的作文,很自然地,把作文教学上想明白的东西,用到了阅读教学上,那一年,我提出了“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师》陈金铭先生看了我的课例,兴奋地说:“这是我所看到的,最彻底、最干净、最有效的指向表达的阅读教学。”
我不知道这一年,我会在阅读教学上寻找到自己。寻找是个过程,谁也不知道这个过程需要多长的时间。或许明天,或许明年,或许三年,或许五年了还一片迷惘,或许五年后的某个下午,你顿悟了。是的,顿悟。谁都不知道“顿悟”会在什么时间来。你不停地寻找,有意识地寻找,有意识久了,成了无意识,成了下意识,成了不经意的相遇。
H老师的选择,我说我能理解。很多老师,业务上有了一点发展,就提拔上了行政岗位,美其名曰“教而优则仕”。行政这东西“乱花渐欲迷人眼”,丢失了学术上本该有的厚重价值。我不是说,行政上就不能找到“自己”,活出“自己”,李希贵、冯恩洪等,他们都在校长的职位上,成就了学校,成就了老师,也成就了“自己”。然而,这条路与业务发展比起来,它太窄了。毕竟,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校长。而学术发展没有限定。像我们学校,一把手校长只有一个,特级教师却有四个。
有人说:管建刚,你不是副校长吗?当了副校长,你就吹凉风啦。
我的确是副校长。我真的很幸运。在我的学术研究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光的阶段,不只有一个好老婆支持我的研究,我还遇到了一位好校长。有一次互动时,某老师发问:“管老师,能否听听你在行政管理上的见解?”我很抱歉地说:“我大概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副校长了。我享受着副校长待遇,却不用干什么事务性工作。我只要每年出一本书,就是对校长、对学校的一个交代。”
不知道你有没有我的幸运。
办公室的同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个师范生到薛法根校长所在的学校实习,指名要跟着薛校长学。大家说,薛校长那么忙,不能你说拜师就拜师。那师范生说,不能跟着薛老师学,那我就不在这里实习了。
名师出高徒。人的成长,要找好师傅。好师傅能较快地培养你。然而,找到师傅也只能使你成长,不能使你成熟。只有找到了自己,才能成熟自我。
不少参加全国教学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老师,很快销声匿迹,为什么?他们的课是在很多“师傅”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们的课并不是他们的,他们的课里没有真正的自己。他们得到了特等奖、一等奖,却没有找到“自己”。
有一位全国赛课特等奖获得者,每次出去讲课,都要找“师傅”帮助设计课。只有师傅那里过关了,才有信心出去上。为什么不过师傅关,就没信心上?教学上还没有找到自己,尽管获得了特等奖。找到了自己,就不用找师傅了。
没有找到自己之前,一切的路都是闭着眼睛走的。这个时候,有个师傅告诉你,往这里走,往那里走,多好啊。优势,在一个阶段是优势,到另一个阶段,或许会成为劣势。有的人一辈子都很勤勉,领导很认可,师傅认可,家长认可,同事认可,别人眼里也算“功成名就”,最终却什么都没做出来。很多人找到的是外在的自己、虚假的自己,以为获得了一个荣誉,那个荣誉就是自己,就算找到了自己。
哪一个是真正的你?你在做着别人眼里的苦活、累活,却不觉得苦,不觉得累,反而觉得甜,觉得美,那说明你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了。我带着班,经常外出讲课,多少有点行政事务,每年出一本书,然而,每个星期我总要雷打不动地和学生一起出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很多人问我累不累。我常用妻子和女儿的故事来回答。
女儿小的时候,学钢琴,妻子接送不说,还得帮她记着要点,回家再教。女儿写日记,不会写字,女儿说,妻子写。女儿要看故事,妻子读给她听。女儿长大了,能自己看书了,妻子担心她不爱看名著,下载了名著的评说,给女儿听。妻子为女儿付出了很多,一日,她抱怨道:女儿啊,为了你,我的时间没了,青春没了!
女儿去澳大利亚访问、交流,十天时间。我对妻说,这十天,你可以耳根清净,尽心做自己想做的,玩自己想玩的。结果呢,女儿不在了,妻子惦记得不行,恨不得女儿马上飞回来,好马上为她苦为她累。
《班级作文周报》就是我生的一个孩子。你找到了自己,才能生出“自己”的孩子。“孩子”是你找到自己的一个物证。苏霍姆林斯基说,怎样使自己的教育幸福起来,那就一定要走上研究的路。很多人本身就是“研究人员”,一天到晚做“研究”,却没觉得幸福,原因很简单,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研究的都是“别人的孩子”,做起来当然觉得苦,觉得累。
你找到了“自己的孩子”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5:02 , Processed in 0.15002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