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哪里扬起湖北崛起的旗帜?
——评《让汉江告诉中国》
叶青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492805.html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1492805.html
政治精英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竞争差距
张华侨送我一本他的近作《让汉江告诉中国》。读后还是可以带来一些思考。他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结论。
一个民族在通向富强、民主、法治的道路上,需要一批人点燃探索真理的火焰、勇于揭示社会真相,并奋力呼喊!
《让汉江告诉中国》提出了一个论断:政治精英与资本阶层,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了中国能否由农耕大国转向工业强国,决定了能否缩小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决定了老百姓能否最大化分享福利!
因为,农耕文明是以分散的家族,在几亩薄田进行缓慢的运转,并以单纯的人口繁殖为延伸,而工业化需要果敢、敏锐、超前、具有远大理想的政治精英来推动。
尤其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虽然企业可以按市场的竞争规则,获取利润最大化,但金融、矿产、土地、电力、石油等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此时,政治精英能否有效配置资源,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及财富能否公平分配。
为了证明这个论断,张华侨踏上了享有“湖广熟,天下足”美誉、联结黄河和长江的汉江平原。这里位于“中华文明的中轴线”,这片土地哺育的精英分子,曾以“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的豪迈气概,为清王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挽救了中华文明。
回首20世纪70年代末期,汉江平原一批具有革新意识的政治精英,以解决户口、住房、职称等优惠条件,吸引人才、技术、资金,重演了一幕刘备“三顾茅庐”的戏剧。
由政治精英自费改革、自我探索,排除各种阻力,开启的工业之门,为湖北迎来了仪器、半导体、磁性材料、无线电、电视机、通信、计算机、汽车等产业。
其中湖北襄樊计算机厂,于1978年9月,试制出第一台汉字宽行打印机,一举结束了汉字大国不能打印汉字的时代。最后走进人民大会堂,为中共十二大打印选票。当时联想、东芝等还没有推出这个产品。
让人感到无比遗憾的是,他们在商品供应短缺的时期,闪现过一点光彩,但在以资本论英雄的时代,却未能像松下、索尼那样走向全球,反而沿着亏损、倒闭、破产的道路前进。
原因是,依赖政治精英启动的工业化,如果失去了政治精英的支持,那么刚破土萌芽的产业,就会因吸收不到养分而枯萎。况且农耕人口占多数的中部地区,不具有沿海城市,吸纳海内外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
一方面,湖北难以涌现锐意变革、创新的政治精英,输入公平、自由、高效的竞争精神,以此告别低效率的农耕文化;另一方面,一些县市的官员,知识结构老化、观念陈旧、封闭,不能适应大工业时代的要求,如此怎能让工业强市的旗帜飘扬起来?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州地区催生了一批政治精英,他们抓住开放带来的大好时机,最大限度地吸收跨国公司的人才、资金、技术,为电子、通信产业提供了生根的土壤,以30年走完了西方国家需要100年实现的工业化。
到苏州执政的官员,又继续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中间没有因领导人更换,导致工业化停滞、断裂。这是苏州用20年时间,成为一个经济强市的重要原因。
这表明,如果政治精英的传承不能形成良性循环,如果接过权力棒的官员,不能像喷着巨大热能的蒸汽机,继续给工业化的车轮增加动力,反而因缺乏理想主义、安于现状,把行政资源当作是自己上升的阶梯,那么一个地区就会停滞不前。
这就是经过30年改革,东南沿海冒出了一批工业强市,而湖北一些县市却默默无闻,依然没有摘掉贫困、落后帽子的原因。
资本阶层构成了“工业强国”的火车头
如果说一个农耕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时,取决于政治精英能否开辟道路,那么资本阶层构成了“工业强国”的火车头。
然而,张华侨对湖北汉江平原作了大量调查后,却没有发现一批纵横驰骋、具有扩张力的资本阶层。
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武汉,云集了众多大学、科研院所,号称百万大军,为什么没有把地缘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变成竞争优势,反而失去了号召力?为什么精英文化不及北京、绅士文化不及上海、市民文化不及南京?
长期以来,武汉乃至湖北陶醉在“九省通衢”的光彩中,但这只是一个地理中心的概念,如果武汉不能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不能在区域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就会失去对人力、资本、技术的聚集力。
同时,武汉不像上海对长江三角的城市,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相反与上海的差距几乎是天壤之别。我们再看面对海洋敞开胸怀的浦东,像一架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不停地为上海输送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为这个城市迎来了第二次工业浪潮。
但武汉的“浦东”在哪里?仍然依附于单一的国企业,而这架机器的齿轮已经生锈,只能在缓慢的运行中耗尽最后一点原料。当内部的基因不能更新,不清除灵魂深处的毒瘤时,武汉靠什么释放出爆发式的裂变?
问题是,他们犹豫不决、徘徊观望、被动等待,不知以什么为支点,以至曾经响彻中国的品牌,无声地淹没在滚滚东去的长江。最终被确定了产业优势的东南省市,远远地抛在后面。
他们原有的产业滑坡、最终轰然倒下,构成了一次汉江平原,向工业化挺进的巨大溃败。似乎预示着这条滋润了农耕文明的河流,难以孕育出一个决胜千里的资本英雄,而归根结底又是农耕文明的失败。
通过对比张华侨发现,背靠荒山面对海洋的福建晋江人,把“狠”向前冲的进攻精神,把永远追赶竞争对手,超越竞争对手的文化融入到企业中,从而放飞了一批享誉中国的品牌。
但湖北远离海洋文明,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没有形成紧密联合,他们的基因里,缺乏勇于挑战对手的狼性、血性,反而像绵羊一样软弱、分散、退缩、缺乏战斗力,受制于人甘当配角。
如果说600多年以前,成吉思汗率领强悍、勇猛的蒙古骑兵,跨过黄河只是为了实现当帝王的梦想,却不能改变一个游牧民族落后的命运,那么从蒙古草原升起的鄂尔多斯、伊利、蒙牛等集团,以自己的比较优势,成就了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并把征服的版图延伸到整个中国。
再看湖北,拥有汉江和长江中游两大平原,云集了一批从事农业研究的人才,还有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专家,却没有将技术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没有冒出像鲁花、金龙鱼、汇源、雨润那样扬起品牌,称雄于中国的食品集团。
强烈的反差表明,资本阶层以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国的产业分工,决定了一个区域的竞争力,决定了一个政府的财政增长,以及居民财富积累的速度。
依赖农耕糊口的平民,不可能迎来工业文明
进一步调查后,张华侨提出了“汉江平原单向文明循环论”,即原始的农耕造就了庞大的平民阶层,他们不是伴随商业向外开拓,以获取新的生存资源,而是围绕湖泊捕鱼、开荒以养家糊口。
不具有自我更新、自我裂变的农耕文明,不能让他们的基因发生更新、不能催生一批具有变革意识的政治精英、对外扩张的资本家,更不可能像英国人那样,从发明蒸汽机到迎来工业文明。
相反,贫困导致一些家庭几代人变成了文盲,更不能形成一个重商、遵守契约、讲秩序的绅士文化,这是单向农耕文明造成他们人口素质低、难以改变恶劣生存环境,不能带来爆发式裂变的见证。
对比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法国等,接受了大海的邀请,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在不断应对挑战、不断创新、不断索取资源、不断优化人口素质,不断更新文明基因中,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
当湖北从乡土萌芽的集体企业,无力打破农耕文化的封闭结构,不能树立自己的品牌,反而走向溃败时,东部的乡镇却奇迹般地冒出了 “沙钢”等品牌。
当太湖平原以重商的绅士文化,成就了一批像蒋锡培、吴仁宝、沈文荣这样的资本英雄,催生了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的经济强镇时,湖北的乡镇却没有吸收到工业营养,依然维系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这种保守、中庸、安稳的农耕文化,又阻碍了资本阶层开花结果。
这是低效率的农耕文明,不能适应海洋文明挑战而走向溃败的表现!
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不断更新文明基因
《让汉江告诉中国》的另一个最大特色是:张华侨在探寻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推动工业化时发现,农耕文明的机能已经萎缩,无法为社会进步开辟道路,只能制造等级、墨守成规、无知。
于是,张华侨在这本书里大声疾呼:中华民族需要一场巨大的洪峰,冲刷农耕文化沉淀下来的官本位、等级主义,敞开胸怀,接受开放、平等的竞争精神,完成对文明基因的更新!
一个民族只有勇于面对真相、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失误,不断更新文明的基因,让老百姓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以最低成本,更多机会,实现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权利,人们离公平、公正的路才会愈来愈近,才会哺育出一个伟大的民族!
因此,在辛亥革命迎来100周年之际,《让汉江告诉中国》,是一部告诉中国人,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的著作!
《让汉江告诉中国》,张华侨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定价36元,2011年1月。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全国人大代表。
作者简介:
张华侨,1973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北省孝感市三汊镇同幸村。对村庄、土地、树木、山川、河流保持一种天然的情感。
少年时期,以读《鲁滨逊飘流记》、《悲惨世界》、《梦的解析》、《圣经》等,打开求知的大门,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冒险主义,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
幻想以文学创作为农民的命运呐喊,但空洞、苍白、虚幻的描绘,怎能改变乡亲们在黄土地上,日复一日为温饱挣扎的现状?没有“法治至上”的信仰,怎能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
1994年,他怀着吸取知识的强烈渴望,踏进风景秀丽的武汉大学攻读法律,并对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社会、教育、新闻、地理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带着寻求法治和民主的梦想,先后在一些媒体任记者,有机会到中国各地采访,目睹了老百姓的权益受到损害,却无处伸张正义的悲凉!
2003年,出版《资本时代的征服》,闭关自守、腐败无能的清王朝,让中国人饱受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带来的耻辱和痛苦,根本原因在于,政治精英和资本家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经过100多年的求索,我们终于看到:私营财团扬起了资本扩张的旗帜。
2006年,出版《中国黄河调查》合著,怀着一种宗教般的狂热理想主义,沿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南、山东,行程15000公里,揭开了一个真相:为什么黄河文明,不能比欧洲率先跨进工业文明,反而走向衰落?
2008年,出版《拯救乡土文明》,通过对徽州古老乡村的调查,揭示一个事实:虽然2000多年以来,掌握中国最高权力的是专制帝王,但实际上宗族的精英分子,以提供公共产品和道德资源,维持了乡土社会秩序,并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质。
2010年,出版《让汉江告诉中国》,作者从汉江源头汉中,行程1500公里至武汉,提示了这样一个真相:以开荒寻求食物、引发人口膨胀、再以扩大耕种面积养活人的方式,造成湖北汉江平原没有出现一个进取、扩张、引领社会变革的资本阶层,没有从地理中心转向经济中心。
作者认为,政治精英和资本阶层能否优化配置资源,决定了中国能否由农耕大国转向工业强国,决定地区之间的差距能否缩小,决定老百姓能否最大化分享福利!
作者怀着以河流揭示中华民族兴衰的愿望,走过黄河、渭河、汾河、长江、新安江、汉江、太湖、大运河、湘江、赣江、闽江、钱塘江、楠溪江、珠江、岷江等。
通过调查,提出了文明衰落在于“文明能量供给不足”的观点,即一个民族是创造伟大的文明,还是停滞不前,取决于吸收、配置资源的能量,并有向外扩张的冲动,从而填补了“河流社会学”的空白!
他的作品贯穿了一个主题:唤起中国人的尊严、权利!
电子信箱:huaqiao2001@21cn.com 1391101907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