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与文明论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6 14:57: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与文明论纲
2012-4-12
                                                   王建辉
以一个小故事开头
      “书在历史变革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托尼.哈其盛在长江出版集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合作会谈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宴请他的时候,我对他说:你说得好,真是一个文化参赞。
      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书与文明是一种什么关系?答曰:书是文明之基。
      上个世纪有两本书,与我们今天的这个命题有些关联。一本是较早的60年代由刘国钧先生写的《中国书史简编》。其中第一章是“图书的社会意义”,讲到了几个观点,一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图书必然有一定的内容与一定的形式,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反映出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社会生活的实践决定了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同时图书的内容与形式又成为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有力因素。图书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同时又是推动社会生活的一股巨大力量,图书的社会意义图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在于此。二是书籍反映了生产发达史,也反映了社会史。三是研究图书史必须要研究图书在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意识上所起的作用,也要研究它们物质形态的发生与发展,还要研究两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另一本是90年代初,许力以同志出版的《人类文明与出版》,这个书名与我们今天讲的意思相近,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我看来,“书与文明”或者“书与人类文明”是一个大命题,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
文字与书让文明发扬与存续
      从一般意义上说,古代图书对文明的贡献有这样几条:
      1、古代图书是记录文明成果的直接工具。
      图书改变了结绳记事的方式,把要传播的知识和经验记录到图书这个直接工具上,从而使文明成果的记录更为丰富、更为系统、更为精确、更为翔实。这些记录中华民族知识信息和文明成果的古代图书,凝结成了无比璀璨的中华文明。古代图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是记录文明成果的直接工具。
      2、古代图书是文明积累和进步的重要手段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垂直继承关系来看,有了图书,后人就无需事事躬亲,件件从头做起。而通过阅读图书,就可以极其有效地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认识和技能,从已有的认识和成果出发,去创造新的认识和成果。因为图书的存在,文明的积累和进步可以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前人进行的文明积累,后人可以继承和借鉴,从而促进文明的进步和演进。
      3、古代图书是文明传播的主要媒介
      从横向的文明交流来看,民族文明的融合、统一,中外文明的冲击、碰撞,都离不开图书。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的事实已经一再证明,正是由于图书的流通和传播成为不同文明融会的主要媒介,使得各民族文明成果、各流域文明成果,互相交流,进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不管文明有多么不同的范围与类型,图书确然是先人的足迹。
      中国文明在人类历史阶段上一以贯之,未曾湮灭,学界广泛认为中国书是重要的原因甚至是主要原因。只有中国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图书,这就是我们的古籍。虽然发生过“焚书坑儒“的事件,在我国,治书修史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文明因此而绵延了几千年。
      图书记载了我们的历史,也保存了人类的思想与文明古国的全部智慧。中国的经史子集就是中国的智慧。“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世界上最伟大的传统与思想在哪里,不在互联网上,而在图书里,当然如果把图书室搬进了计算机另当别论。
      中国式的诗书传家,成为农耕文明的基本价值观与伦理观。有一幅对联,在参观徽派民居时常见到,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张元济也曾书写过,“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这也是中国考试制度的基础与科举制度的社会基础。
      因此自古以来,书就成为文明的重要组成。
出版与近代文明的命题
      这十多年来,我重点研究这个题目,我是在做近代出版史研究时提炼出这一个命题的。核心要点如后:
      近代机器印刷图书的出现,是近代社会进步的标志;
      近代出版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门类;
      近代出版是时代政治的感应器;
      近代出版加速了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是思想文化革命的先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近代出版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强大助力;

      近代出版对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阅读书报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是近代文明的标志。阅读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报纸、刊物和图书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并将不同的人凝聚成固定的阅读群体。知识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兴起;
      近代知识分子公共空间的形成,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依赖于图书的存在。
      以上各论点,详见拙著《出版与近代文明》一书。毫无疑问,以商务印书馆及中华书局出版物为代表的图书(包括新式教科书)以及以这些图书为主要载体的近代出版,对近代文明的生成与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国外,出版对于人类近代的影响更为明显,18世纪被形象地称作“百科全书的世纪”,这实际是以启蒙运动为标志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另一个代名词。
从传统书籍到电子书籍
      传统书籍对应的是古代农耕文明与近代机器文明。电子书籍对应的是计算机文明。用业内的话说“数字出版革了传统出版的命”,业内人士分析,21世纪第一个十年,出版业就经历了三个冲击波,互联网是第一个冲击波,分流了广大阅读群体;电子商务是第二波,抢夺了大量书店客户;数字出版是第三波,震撼了纸质出版的行业根基。这样三个冲击波,带来消费者的转化与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这一转变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或者说书籍形态的变化对人类文明会有什么影响?
      首先是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发生大规模的转移。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阅读习惯与阅读方式,人们发现在今天变了。其一,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品位正在发生重大改变,数字化阅读已经与传统的阅读方式“分庭抗礼”或者说“并驾齐驱”,甚至大有盖过书本阅读的趋势。其二,上网看帖文的人数,超越了阅读书本的人,人们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渠道变了。其三,“浅阅读”由此产生。如一位出版高官所说:“即时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一种阅读新趋势。” 确然,“浅阅读”的快速、快感、快扔的消费特点,比较契合现代社会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节奏,得以快速扩延。
      还有就是影响思考方式的转变。在换笔成键盘的时候,人们担心思想跟不跟得上键盘,或者键盘跟不跟得上思想,但经过实践之后发现,人脑与人手达成了新的和谐,因为原来人手要慢,手成为思想的阻碍,熟练打字后,思维没有障碍了,也就因为改换的解放而更敏捷了。因为电子书与电脑的应用,对人们的记忆可能会有影响,人们依赖于机器的记忆而放弃了人脑的部分记忆功能,当然这要做科学研究才能下断语。
      不管是传统图书还是电子图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没有变化。变的是物质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当然内容是与日俱进的)。
      电子书(广义的数字出版概念)与纸质书不可能形成替代,将会是一种互补的。如同有的预言所说,可怕的可能在于:当下时代的一个特点是形象崛起,文字陨落。从20世纪下半叶的某个时点开始,形象较诸文字开始占了上风。这是传播的一次革命。在这样一个视频冲击的时代——当下的网络也可以视作视频,观看将或部分或全部取代阅读,有人预言这将是阅读的未来。
      网络正在改变世界,但是网络不可能改变一切。作家铁凝在意大利一次讲演中说了一个故事,在网络时代,北京反而出现了以手抄长篇小说为乐事的读者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成员从书店买回他们喜爱的长篇小说,再一人接着一人将这部小说抄写一遍,她说她在作家迟子建那里见过《额尔古纳右岸》的正在传抄中的一个笔记本,不同的人不同的笔迹,她说:“我嗅到纸面上人手的劳动和皮肤的呼吸,感受到抄书的人对一个作家的喜爱和对文学的虔敬——在网络时代手抄一部长篇小说,这种老派作坊式的故意书写甚至也可以说是对浮躁的、快生活的一种抵抗,这当中也还隐隐地蕴含着对什么是社会进步的思考。”从这种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到,即使是在网络时代,书本与书香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我们仍将感受到书本的巨大的芳香与温暖。
      我们到现在仍然可以说: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哪里?回答是都在书里。
      而思想是文明的晶核。
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我们这一代的痕迹
      以上我实际选取了三个历史阶段的人类文明进行观察。这三个世代,图书都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留下了世代的痕迹。从事这项伟大事业的出版人,不仅是出版活动的实践者,而且是人类文化创造、积累、交流、传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民族精神的护卫者和时代精神的弘扬者。
      我们这一行有一位前辈也就是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先生,他说过这样一句很有名的话:“我们希望国家社会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大些。”[1] 他说的这句话,实际也涉及到我们今天说的主题,因为国家与社会也就是文明的阶梯。
      如同前一代留下他们的印痕一样,我们这一代也要留下自己的印痕。
      应该是什么样的痕迹?
      一是转型的痕迹。我们正处在一个转型时代,不让图书消亡是我们肩头的责任,也不因我们不懂技术而成为电子图书的阻力和滞力。传统的图书出版业已经开始注重将新技术的使用融入自身的生产活动中,以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二抵抗媚俗的痕迹。无论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如何变化,重要的是出版界要顺应趋势,把握潮流,坚守住主流价值,在把内容做好的同时,避免业内迎合“泛娱乐文化”等低俗现象太快蔓延,努力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引向高端的阅读品位,提升民族新生代的阅读趣味,满足各类人群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需求,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孕育出这个时代的有深度、有价值的阅读体系。
      三是思想成果的痕迹。图书是思想的载体,但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还有多少思想可言,又还多少可言思想的图书,要引起我们的警觉。这个时代的思想,要让它留下来,就是这一代出版人不可推卸的伟大责任。
      四是让中国书走向世界的痕迹。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将真正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是这一代文化工作者的不同于上一代的新职责,中国书在其中承担着自己的重任。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这件事。我这里说的我们是著作界与出版界。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版已经并且还将与历史一起运行。”前不久读到陈昕的一篇文章《对出版的一份神圣与纯粹》,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最喜欢的是赫尔岑的一段话:“书是和人类一起成长起来的,一切震撼智慧的学说,一切打动心灵的热情,都在书里结晶成形;在书本中记述了人类狂激生活的宏大规模的自白,记述了叫做世界史的宏伟的自传。”这段话也可以借用来作为“书与文明”这个主题目的一种阐释。还有一句有名的话,是高尔基语说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进步的主题其实就是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是文明的阶梯。这也是我们今天这个论题的主旨。
    (写于 2011-2012年3月,《中华读书报》2012年4月3日,刊发时改题为《书与文明的当下命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1:51 , Processed in 0.1285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