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习作教学中积累的研究报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5 08:4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习作教学中积累的研究报告

台州市路桥区路北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童顺增
王路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学生的习作现状
1、题材的缺乏。教师处于两难:如对习作不作具体指导,学生咬笔头;作了具体指导,即由教师设定中心思想,或规定一个写作范围,或提几条作文要求,无疑又严重限制了学生本来就十分狭窄的习作题材。学生根据这些紧箍咒去搜肠刮肚,胡编生活素材。大多数学生的习作从结构到语言到表达方式,给人感觉仿佛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这样按统一要求来表达,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制约着作文水平的提高。
2、语言情趣的缺乏。对周围的事物只知道好看、新奇、有趣,不知道怎么具体去表达,只好用“好看极了”“好玩极了”“有意思极了”之类的词语来填补缺乏童真、童趣、真情实感的空白。学生因缺乏习作激情而苦不堪言,当然挤出来的文章也是毫无生趣的。
(二)小学生的习作要生活化、要开放,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作文教学的新理念。“生活化”也就是写身边的内容,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如何写?一要把他们在平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记下来,不至于溜走;二要把作文写好,做到文通字顺,把意思表达清楚,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只有学生有了生活素材的积累和较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我们才有条件去谈“开放”,谈“个性”,谈“创新”。
叶圣陶先生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达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小学生在习作之前,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表达方法等方面的积累。学生在习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大多数是由于缺乏与习作有关的积累而引起的。
鉴于以上认识,对小学生进行习作教学中积累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及对象
本课题采用实践法、经验总结法、成果汇编法等研究方法,在台州市路桥区路北街道中心小学各年级学生中展开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实施步骤
1、深入学习叶圣陶教育文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等文献,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课题研究。
2、实验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侧重于如何积累的研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积累。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
在课内外阅读学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文章表达方法以及体验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阅读到写作,必须要跨越积累这座桥梁。有了阅读积累,到表达时加以综合运用,才有可能写成文章,写的文章才有可能言顺情畅。
2)在有益的活动中积累
学校经常开展一些文体活动,如:体育比赛、讲故事、知识竞赛、猜谜语、社会调查、新闻播报、收集广告语等,这些活动学生喜闻乐见,又是亲身参与其中。因此,有话可说、有话想说。
3)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何谓“观察”?对事物进行仔细地察看、了解。何谓“留心观察”?一是对某一事物引起注意;二是对某一事物从各方面、各个角度进行认真地看,合理地想(包括与相关的事物发生联系,从表层到实质,从外表到内心,从无情感到有情感)。
作文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生活是包罗万象的,如果不做生活的有心人,绝大多数事物成为过眼烟云有些事物当时似乎有点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是淡忘了。所以学生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不仅知道观察什么,还要知道怎么观察、怎么积累。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为此课题组特地设计了学生阅读的积累卡,加以记录,真正使生活的积累成为学生表达的素材、习作的源泉。
3、积累卡的操作
1)分门别类——设计积累卡。提供粗线条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先把事物记下来,情感比较丰富的学生,在观察时就会用心思考,进行情感的体验。情感不丰富的学生,通过仔细看,及时记,也会留下朦朦胧胧的印象。为此,特设计以下观察卡:分植物、动物、人物、事情电视新闻、电影电视剧、景物、各种比赛、课外读物等类,举例如下:
电影电视剧、景物、各种比赛、课外读物等类。举例如下:
花草树木






数量


比较(同类比、不同类比)


印象





兽鸟鱼虫


外形

生活习性



生长特点



印象


人物

长相

穿着

语言

动作


感受







(植物)
(动物)
(人)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环境(气候、卫生、穿着、人们反映):


感想


时间

频道

内容





感受



其它




题目

事情

人物

语言

表情


动作

配乐

感想


其它





(事情)
(电视新闻)
(电影、电视剧)


景物名(建筑物、自然风光、小物件)





质地


数量

比较

印象(感受)


题目

优美词句

获得知识

精彩片段

感受



其它


体育比赛


规则

比赛术语(进攻、防守、人员名称)





印象(感受)






(景物)
(课外读物)
(体育比赛)
(2)粗线条观察——填写积累卡。 “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促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在你周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此情此景,都是你观察的对象;学校、家里、上学、放学路上、公园里、小河边等都是你观察的地点;上课做作业时、游玩时、看电视时、吃饭、做家务时,时时刻刻都是你观察的时间。以上观察卡,可以一天一张,也可以几天一张。每张卡可以填全,也可以不填全,还可以增加一些栏目,应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观察对象来定。这些积累卡不但记下内容、一些术语,而且显得有条理,连当时的感受都储存下来了。这样,为以后提供大量而详细的习作材料作了充分的准备。
(3)深入细致观察——修改积累卡
在填写好积累卡后,觉得不理想的,允许多次观察和修改。这时的观察,教师要作精心指导。
立体观察,多维感受。学会多角度观察,这是衡量一个学生观察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判定积累质量高低的有力证据。只有观察得细致,留下的印象才会深刻,表达时才有可能具体。要让学生做到:眼睛学会慢镜头、高分辨力“摄像”。把学生的眼睛变成高质量的放大镜,望远镜。教师设计一组慢镜头,分解动作,特写镜头,部分放大……耳朵学会“录音”。对话描写(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人的说话特点);倾听配乐(体会紧张、恐惧、舒缓、轻松、兴奋、激动的感受),人员繁多时声音的特点,各种动物、车辆的声音的特点……双手鼻子学会“探寻”。鼓励学生去闻一闻花的芳香,泥的清新,嗅一嗅雨水阳光的气息……用手去摸物件的光洁粗糙,掬一捧清澈的溪水去体会沁心的快意……心灵学会“感悟”,从春天树叶的色泽光亮嫩黄,去感受生活的灵动;从大海的博大去感受人物的心胸宽广;从山的高大去感受人物品德的高尚;从蜜蜂酿蜜、花的芳香去感受那种无私奉献精神。
换位体验,长时观察。为了培养学生的感受体验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可确定一项观察内容,让学生换位体验,长时观察感受。有些对象非一朝一夕所能观察到的,如植物的生长过程等;有些感受非亲身体验感觉不到的,如观察民警在烈日下指挥交通。指导学生写好心理日记、写真集。利用这种形式,让学生把一些在观察卡中不愿公开的小秘密写出来。因为这些小秘密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情感。
(4)分享成果——交流积累卡
交流分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两种。交流时将两种形式结合起来。
口头交流:一般利用早读、阅读课、晨会、班会课等时间,同学之间交流自己一周内积累的成果。在口头交流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已经明白观察对象的特点,但欲说无言,不知该如何表达。碰到这样类似的问题可让同学帮助,讨论该用什么词来表达最准确。
书面交流:在教室的一角开辟“小百科”“小小观察家”“我们的乐园”等专栏,展示自己观察成果。
(5)建立个人积累档案——保存积累卡。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积累卡片存放在个人的成长档案袋中,按生活类、植物类、动物类、景物类、读物类等进行归类保存,以备需要时可随时取用。
通过听、看和交流,学生间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保证了积累的质的提高和量的扩展,从而达到有效的积累。
第二阶段:侧重于运用积累的研究,让学生在习作中有效地运用积累。
1)运用积累,体验成功的乐趣
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习作是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经受一次“个人的独特感受”,只有这样,积累的素材才有质量可言,而有独特感受的文章才会谈得上创新。把生活引进课堂,让他们玩、让他们做,指导学生在玩、做中观察、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发现、捕捉习作素材。有了积累卡,也就有了习作的素材。这些素材都是学生自己生活记录。这时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指导学生以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行个性化语言表达。将原先积累的东西继续深化,积累的质量再提升。
每次习作课,只要给学生一个范围,每一类别选择一个范例,进行集中指导。学生有了范例的启发,从各自的档案袋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素材习作。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培养学生在感受时运用“同中求异”的求异思维方法。每个学生能抓住自己感兴趣的、感触深的一个角度去细细体会,不随大流。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儿童的生活和情感。
(2)训练交流的方法。在交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说话的姿势、表情、动作、音量、语调、场合,要提醒学生不要老是对着老师,应面朝同学。还要注意其他同学是不是在认真倾听。
允许一些观察能力不强的或者填得不理想的学生模仿人家的内容,但要写出自己的感受。这种模仿,给中下学生一个阶梯,让他们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习习作方法,积累素材。
第三阶段:侧重于发展积累的研究,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及创新的能力。
有了习作方法的积累,学生的习作思路不受束缚,才可谈形式的开放;有了习作素材的积累,学生的内容不受影响,才可谈时间、空间的开放;有了当时的切身感受、情感体验,才谈得上主题的开放;有了前面的积累,才谈得上评改的开放。学生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这时,要侧重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发展积累的质。
想象与习作结合,以想促写,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习作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独创性很强的精神劳动,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作文教学中,首先得善于从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捕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欲望和发展想象的创造契机。有了积累,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思维的方法还比较单一的,往往不能根据事物间的逻辑联系进行合情合理地联想,导致习作内容简单,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所以此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善于创设情境,使学生发现一种现象能“纵向联动”,立即纵身一步,究其产生根源:可以“逆向联动”,立即想到其反面;能够“横向联动”,立即想到与其相关,或特点相似的事物。由一人一事联想到多人多事,由正面联想到反面,由颜色联想到声音,由现象联想到本质,以此来提升积累的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四、研究的效果
(一)
可喜的变化和收获
1、收获:两年中,学校编印了两期小学生习作选《花开的声音》,收集了学生三百余篇习作。课题组成员在杂志上发表、在各级作文研讨会上交流或获奖的论文多达十多篇。其中何丽、黄雪飞、翟爱玲的作文论文在省级作文教学研讨会上交流。翟爱玲老师写的《积累卡,让作文的生动从起步开始》、《让每一片云彩都成为“语”点儿的家》分别发表在2004年第三、四期《作文教学》杂志上。洪丽敏撰写的《乐说乐写——个性化作文的基础》、黄雪飞的《与生活对话
积累习作素材》、汪琼瑶的《习作是学生个性的体现》、林荷芳的《个性写真
新课程作文教学的主题》在中央教科所“十五”重点课题“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部分省区实验学校学术研讨会上,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阮巧微的《融入图中,写出个性》、虞荷连的《打开读写之门,扬起个性风帆》、翟爱玲的《积累卡
让个性的光辉在起步时闪光》在大会上交流。
2、变化:习作课时,老师不需化大力气,用太多精力去辅导,再不必担心学生没有素材,不必担心学生写的文章千篇一律、无生活化、无个性化、无童趣,无童真,无情感了,也不必再担心作文难教了。恰恰相反,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写,同一次习作写不同的事物,且这些文章都是学生的真实生活,真实感受,独特的情感体验。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写得放松,此时的老师和学生体验到的是一种成功的愉悦。
(二)教师确立了以下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1、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是全方位的,是建立在保质保量积累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保质保量的积累就无开放可言。感悟、实践(运用)、体验是最有效的积累。
2、习作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发展儿童的个性化语言,让儿童写真情实感。小学生的作文应注重生活化、通俗化,讲究朴实、真切,以学生所能有的情感体验为基本限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素材,限制面减少了,自由度增加了,凸显了个性化表达。从形成积累到完成写作,在动态中积累、交流、习作,在动态中生成。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积累的方法,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习惯。

3、“习作教学要创新,就必须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改变作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作文教学要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习作教学中的积累不光是语文老师的事,也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五、研究带给我们的思考:
(一)低年级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全面铺开,学习难度虽有所降低,但涉及面广、量大。中高年级要学习的科目较多,必须要完成的作业量也相应增多,课题所要求的学生阅读及观察、体验生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这一块难以得到保证。
(二)受家长的观念和指导水平的影响,故应寻求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他们重分数轻潜质的观念,要提供给家长一定的阅读、习作辅导的策略,用以指导孩子。
(三)我区目前还缺乏一个文明的、具有浓郁书香氛围的社区环境的支持。
(四)少数独生子女家庭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导致学生与同龄人交往少,社区接触面狭窄,再加上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使学生“深入生活、融入生活、体验生活”的要求实际难于实现,故而,很多知识和感受都是“纸上得来终觉浅”或“隔墙观花,不知其真味”,即积累不“真”、不“广”、不“深”,直接影响习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文集》简装本
陶行知著
中国科学出版社。
2、《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叶圣陶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李维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07:30 , Processed in 0.17688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