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国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 14: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结晶-国画  作者:阿炎   
国画在中国有著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因此在世界画坛自成一个体系。中国美术馆收藏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尤其是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後的国画作品近五千馀件;其中包括各个时期中国画家的代表性作品,和当代历届全国美展的获奖作品。宋代苏轼的《竹石图》、清代郑燮的《兰竹》、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吴昌硕的《三千年结实》等作品,功力深厚,风格独创,对后世影响甚大。在近现代方面,徐悲鸿的《马》、蒋兆和的《流民图》、石鲁的《南泥湾途中》、黄胄的《洪荒风雪》、杨力舟和王迎春合作的《太行铁壁》等作品,表现意义深远,技法丰富纯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在国画的发展上有着相当的贡献。
任伯年《苏武牧羊》
1883年 148.5*83.3公分任颐(一八四○-九五年)字伯年,浙江山阴人。任伯年是一位擅长人物、花乌、山水,尤其精於传神写照的全能画家;在人物画方面,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反映民间生活,表现历史故事和神话人物。任伯年的画作设色浓艳绚丽、华美滋润,线条工夫极深,运用自如,工细并能粗放,富有跃动美和节奏感。
潘天寿 《灵岩涧一月》
1955年 116.7*119.7公分潘天寿(一八九七-七一年),浙江宁海人,擅长写意花鸟及山水画,并兼指墨画、人物画;他的绘画艺术,具有雄浑奇崛、苍古高翠的独特风格。这幅作品的整个画面博大而静穆,用笔苍劲挺拔,构图奇崛险峭,山川野景洋溢著纯朴、宁静、旷野的诗意。 杨力舟、王迎春 《太行铁壁》
1984年 158x 169公分王迎春,山西太原人,擅长人物花鸟、山水及书法;杨力舟,山西临猗人,擅长国画。这幅两位画家共同创作的《太行铁壁》,在中国的"第六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金奖;作者把抗日英雄与雄伟的太行群山融为一体,以这种巧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手法,将抗日英雄的精神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吴昌硕 《三千年结实》   
1918年 96.5x44.5公分
      吴昌硕(一八四四-二七年)初名俊卿,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其早年作品画法工谨,多取古意;晚年始肆力於梅竹、兰石、松菊花卉。他将金石、篆刻、隶书、狂草意趣融入绘画中,用笔多取中锋,线条遒劲,自然蔚为大家风采。这幅作品运用篆书笔法,疏阔纵放,雄浑有力,显现出磅礴而茁壮的气势。 齐白石 《牡丹》 1957年 68x33.8公分齐白石(一八六四-五七年),湖南湘潭人,为当代杰出的艺术家,他继承了中国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在绘画、书法、刻印上都有着非凡的成就,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画无论山水、花卉或虫草,都能给人明朗、清新、简练、生气勃勃之感,并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达到了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境界。此作笔墨凝练,老笔纵横,将水墨工夫发挥到了极致。 林风眠 《风景》
1961年 67x67公分林风眠(一九○○-九一年),广东梅县人,以擅长国画传统笔墨而闻名。他广泛吸取民间艺术的滋养,同时运用了西洋画的光感、质感、色彩、结构等各方面的表现,使中西艺术之间得以取长补短,合而为一,创造出植根於传统,既有时代气息又有民族特徵,色彩丰富协调又墨韵生动的艺术风格。此作多用浓墨,色彩浓丽,突显出视觉上的新鲜感和质感,摆脱了传统水墨画的表现公式。 李可染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1973年 69x45公分李可染(一九○七-八九年),江苏徐州人,其山水画构图饱满丰实,笔墨厚重华滋,气势沉雄博大,意境清新蕴藉。李可染的作品吸收了西洋画的长处,注重光影的表现,又不失民族传统绘画的笔韵和诗境,在中国当代画坛上自辟蹊径,别树一帜。
石鲁 《南泥湾途中》

1974年 67x67公分石鲁(一九一九-八二年)出生於四川仁寿县,少年时期开始学画,青年时期只身北上从事抗日活动,在陕甘边区的艰苦岁月里磨练成一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这幅作品描绘的是一行军队身背行李,手持开荒工具,在蜿蜒曲折的屯耕道路上艰苦行进的景象。
傅抱石《待细把江山图画》


1961年 111.5*l00公分 傅抱石(一九○四-六五年),江西新喻人,他的绘画艺术开启了现代金陵山水画派的一代新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个性突出,气魄雄健,淋漓畅达,豪放洒脱。这幅作品透过对大自然的描写,表现出气势磅礴且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崭
2#
发表于 2009-1-21 14:18:41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喜欢齐白石和吴昌硕的风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21:27 , Processed in 0.1405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