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三重身份来读教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2: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三重身份来读教材 2011年12月30日  作者:柳永红  来源:教育时报
  教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学生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是童话,有的说是寓言,最终我作出裁决:这是一篇童话,因为童话描写更细致,而寓言更注重揭示中心。有学生紧接着说:“老师,《狮子和鹿》一课也是童话。”这一说法又引起了同样的争执。作为“仲裁者”,我粗略浏览了一下课文说:“这是童话,因为描写角色很生动。”没想到下课后,一个学生拿着语文书,指着《狮子和鹿》课文下面一行小字说:“老师你看,它选自《伊索寓言》。”霎时,我的脸红了,为自己对细节的忽视、对教材理解的不透彻而感到愧疚。
  平时我们在总结教学成功经验时,总不忘提到读懂教材,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真理。然而,怎样读,怎样才算读懂、读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就我个人所犯错误来看,主要原因是以老师身份自居,受主观导向影响。看来,读懂教材需要教师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读。
  首先,当一个普通的游者,读“全”教材。这是读教材的第一步,读的是教材的表象。此时,我们教师作为一个浏览者,来到了一个新景点,认真游玩,把它的风景尽收眼底就行:从课文前的引言到课文内容,再到课后习题,乃至文字下方的说明,一一读到,不可遗漏。因此,第一步读教材讲求的是读“全”。
  其次,当一个探究的学者,读“透”教材。光读遍语文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时,读教学参考书、查资料就成了读的第二步,读的是教材的本质。这时,我们教师应带着问题去读教材,要探索教材背后的故事,比如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意义和影响等,都需要一一了解。经过这些探究,才能保证我们对教材的认识无偏差、无出入,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准备好“一桶水”。因此,这一环节讲求的是读“透”。
  再次,当一个鉴赏的师者,读“活”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只是教的一种工具,读教材是为了用教材来教。因此,第三步读教材读的是它的用处和用法,是一个提炼、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选择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它的执行标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综合水平。不能求多,切忌把自己所读透的一股脑儿塞给学生,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也不能求简,只把最精髓的部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营养不良”。这一步读教材,教师需要“舍”与“得”的智慧和组合的技巧,既保证知识的容量大,又能把大容量化成小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这一环节讲求的应该是读“活”教材,让“读”服务于“教”。
  当教师身兼三重身份,用不同的心理、要求和方法读全教材的内容、读透教材实质,最终达到活用教材时,就能让教材为自己所用、为学生所用了。(作者单位:湖北省黄梅县实验小学 柳永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7-19 05:32 , Processed in 0.23482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