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三重身份来读教材 2011年12月30日 作者:柳永红 来源:教育时报 教授《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学生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是童话,有的说是寓言,最终我作出裁决:这是一篇童话,因为童话描写更细致,而寓言更注重揭示中心。有学生紧接着说:“老师,《狮子和鹿》一课也是童话。”这一说法又引起了同样的争执。作为“仲裁者”,我粗略浏览了一下课文说:“这是童话,因为描写角色很生动。”没想到下课后,一个学生拿着语文书,指着《狮子和鹿》课文下面一行小字说:“老师你看,它选自《伊索寓言》。”霎时,我的脸红了,为自己对细节的忽视、对教材理解的不透彻而感到愧疚。
平时我们在总结教学成功经验时,总不忘提到读懂教材,这似乎是人人皆知的真理。然而,怎样读,怎样才算读懂、读透,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话题。就我个人所犯错误来看,主要原因是以老师身份自居,受主观导向影响。看来,读懂教材需要教师以不同的角色身份去读。
首先,当一个普通的游者,读“全”教材。这是读教材的第一步,读的是教材的表象。此时,我们教师作为一个浏览者,来到了一个新景点,认真游玩,把它的风景尽收眼底就行:从课文前的引言到课文内容,再到课后习题,乃至文字下方的说明,一一读到,不可遗漏。因此,第一步读教材讲求的是读“全”。
其次,当一个探究的学者,读“透”教材。光读遍语文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时,读教学参考书、查资料就成了读的第二步,读的是教材的本质。这时,我们教师应带着问题去读教材,要探索教材背后的故事,比如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意义和影响等,都需要一一了解。经过这些探究,才能保证我们对教材的认识无偏差、无出入,才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准备好“一桶水”。因此,这一环节讲求的是读“透”。
再次,当一个鉴赏的师者,读“活”教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只是教的一种工具,读教材是为了用教材来教。因此,第三步读教材读的是它的用处和用法,是一个提炼、整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情选择教法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它的执行标准是教学目标和学生综合水平。不能求多,切忌把自己所读透的一股脑儿塞给学生,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也不能求简,只把最精髓的部分传授给学生,造成学生“营养不良”。这一步读教材,教师需要“舍”与“得”的智慧和组合的技巧,既保证知识的容量大,又能把大容量化成小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吸收。这一环节讲求的应该是读“活”教材,让“读”服务于“教”。
当教师身兼三重身份,用不同的心理、要求和方法读全教材的内容、读透教材实质,最终达到活用教材时,就能让教材为自己所用、为学生所用了。(作者单位:湖北省黄梅县实验小学 柳永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