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效作业需要“更进一步” 2012年02月23日 作者:花宏 来源:教育时报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作业设计的形式趋于多样,内容也日益丰富。就语文学科而言,我们常见的作业形式不再是生字和课文的读读抄抄了,一些需要学生主体更多参与的作业形式悄然兴起,常见的有调查访问、资料收集、手抄报等。这些作业形式教师们似乎已经驾轻就熟。教师在教授一篇新课文前,先将预习作业设计为收集关于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学完这篇课文后,课后作业布置的是阅读关于本课文主题的其他文章或出一份贴切本课文主题的手抄报。
然而,从教学实践的效果来看,这些作业的布置真的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让学生从作业中有所收益吗?
现象扫描:
(一)放学后,一个孩子急急忙忙地拉着母亲来到誊印社:“快帮我找一找关于老舍的资料,明天老师要检查。”于是,誊印社工作人员在“百度”查找一番,随意打印几张,这个孩子的作业就“完成”了。
(二)两个孩子放学后在谈论。甲:这次以成语故事为主题的手抄报你准备怎么出?乙:我的哥哥美术特别好,我请他帮我绘画,内容嘛,随便找本成语故事一抄就行了。甲:注意字迹要认真呀!乙:唉!这份报纸又要花上我整整一天的功夫喽!
剖析反思:
笔者常常在想:作业布置的核心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除了作业后文本结果的呈现,有没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东西?
现象一中的那个孩子打印资料草草了事,应该不是个别现象。留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动辄就布置一个“找资料”的作业,学生往往会随便找份资料应付差事。其实,“找资料”不仅仅需要“找”,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选择有价值的部分,并从中获得收益。倘若资料只是“一找了之”,便毫无价值,这样的作业毋庸置疑地要归为“无效作业”。
现象二中的学生对话也发人深思。学生对作业要求的解读和教师的初衷显然是相悖的。教师旨在引导学生广泛课外阅读,丰厚积累,手抄报只不过是知识积累过程中的一种外化形式,而学生却将这种外化的形式当成作业的终极追求。其结果是,学生费尽心血出这份手抄报花费的时间和获得的收益极不等值。
解决对策:
其实,以上两则案例中,作业设计、布置、检查的过程中有环节缺失或不到位的现象,因此使学生作业的效果和教师设计的初衷“相行渐远”。笔者以为,有效作业需要“更进一步”。
对于案例一,教师在要求学生找资料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找出资料中对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部分,认真内化。作业检查时不仅要看谁带了资料,还需要用课堂交流的形式检查学生是否对已查找的资料进行了筛选,并甄别出有价值的部分——这是有效作业的关键一步。
对于案例二,教师作业设计的目标没有达成,原因是师生看待作业的角度不同——学生关心的只是“我有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教师应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从作业中切实受益”。建议教师在学生办手抄报前就告知学生,手抄报完成后班级要举行“我的办报收获”交流会,引导学生由关注作业结果的呈现向关注作业过程的收获转变。
以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收益为本真追求,改善作业的反馈方式,需要我们做的只是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往往决定着作业的有效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 花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