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人本”,孰轻孰重 2012年04月23日 来源:教育时报 课程改革风风雨雨十余年,一些老师满口新理念,可是一旦走进课堂,又难免会落入旧的窠臼中去。
案例一:
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美丽的丹顶鹤》课文内容之后,为了回顾全文,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设计了以下环节。
师:同学们,你们想对丹顶鹤说些什么?
(出示句式:丹顶鹤,你真……)生1:丹顶鹤,你真美丽!
生2:丹顶鹤,你真高雅!
生3:老师,我觉得丹顶鹤……师:嗯,请你用老师的句式来说。
(生3红着脸,默默地坐下了)案例二:
某教师执教《花瓣飘香》,在总结全文、对孩子们进行感情升华的时候,也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段。
师:读了《花瓣飘香》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那就一吐为快,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心里话吧!
生1:我觉得这个小姑娘就像一朵芬芳的月季花,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那么惹人喜爱,她的孝顺懂事让我觉得惭愧,我要向她学习,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更多的小手举起来)生2:老师,我觉得小女孩真了不起,爸爸在那么远的地方当解放军,妈妈生病了,爸爸也不能回家,要是我,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些激动又有些担心似的)师:不要小看自己哦,人在没有依赖的情况下,会有无穷的潜能爆发出来,如果是你,你同样也会把妈妈照顾好的,对吗?(自信地点点头)生3:我觉得文中的作者也是个善良的阿姨,我很喜欢她。
师:为什么呢?
生3:因为阿姨发现小女孩摘花的时候,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轻轻地询问,得知情况后还送给小女孩一盆月季花,多好啊,小女孩肯定也很喜欢她,说不定她们还能成为好朋友呢!
……在高举“以人为本”的课改旗帜下,“人本”与“文本”孰轻孰重?案例一中的老师恪守文本,致力落实文本教材的句式练习,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是便有了换汤不换药的旧调重弹,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失去了独特体验的个性表达。而案例二中,教师既能尊重文本,又能有效引导孩子们进行多元的富有个性的表达,生动的语言不时迸发,创造的灵光不时闪现。当我们在教学文本、解读文本时,要认同、理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又要不着痕迹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文本,既不限制他们的思维发展,又不至于天马行空。这样做,我想我们将会收获更多的意外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房村镇郝湾小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