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是怎么教起中、小学作文来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21:3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是怎么教起中、小学作文来的?

文章作者:李白坚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 2007-8-28

李白坚教授在浙江缙云县一家农村小学上课
  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到朋友家做客。话题不觉扯到了作文教学。“孩子们最怕写的就是作文,老师们最怕教的也是作文。”朋友的太太许老师在小学任教,她叹了口气说。
  “作文以形象为基础,课堂还可以做游戏,怎么会难教呢?”我迷惑不解。因为我在大学教授的写作课,却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教新闻写作,可以开模拟“新闻发布会”,教议论文,可以组织“课堂辩论”,写散文的时候,带学生到校园去“写生”,教应用文,组织“智力大冲浪”……真是趣味盎然啊!
“小学情况不一样,你那套未必能用。”许老师说。
  “我来试试,行吗?”我说。
  许老师笑了笑,似乎在说,“你敢来么!”
  一个星期以后,我到了上海控江五村小学。许老师给我安排的是四(2)班,于是,我开始了平生第一堂小学作文课。为此,我做了比大学课程详细得多的准备。
  我设计的作文课题叫《猜硬币》。我把从国外带回来的希奇古怪的硬币给孩子们一人发一枚,请他们在稿纸上记录自己手上这枚硬币正、反面的图案、它的颜色、气味、硬度、直径、厚度等。一边观察一边记录。这一写,就写了两三百字!
  此后,我由大到小选出5枚硬币,将他们一一抛起来然后自由落地,让孩子们仔细记录从“老大”到“老五”落地发出的声音,并用一个恰当的比喻。孩子们还真行,我至今记得,有个小姑娘把一枚“小弟弟”落地的声音比喻为“像两个小朋友在说悄悄话。”“多美丽的比喻啊!”我不禁赞叹起来。
等到听硬币的过程完毕,孩子们又写了近两百字。
  这时我要求大家伏在课桌上,不许偷看。然后将五枚硬币打乱了抛起,让他们根据落地的声音判断抛出的是哪一枚硬币,并记录在案。最后,我再公布答案。然后再对照他们的猜测,请他们写这次“硬币猜谜”中对或者错的感想。
  小朋友几乎是在“耶”!“耶”!的欢呼声中结束了两节作文课,平均写了6百多字,而且都是生动活泼的真情流露,没有丝毫的做作。
  我在孩子们震耳欲聋的“再见”声中离开了小学。
  几天后,许老师给我捎来了孩子们送给我的自制的各种各样的卡片,足足装了一马甲袋!花花绿绿的卡片上尽是一颗颗的红心。上面有的写道“希望李教授再来我们班级上课”、有的写着“如果每次作文课都是这样上就好了!”
  捧着孩子们给我的最高的褒奖,我激动异常。没想到就这么一丁点改革,就会给他们的小心灵带来如此的震动!说明他们太需要新鲜气息了!
  为什么曾经那么困难的作文,只是搞了几个游戏,就仿佛是走出了一片天地呢?
  我想,写作,一要生活,因为这是源泉;二要激情,因为这是表达的欲望。什么是生活?生产、学习,是生活;吃饭、睡觉、上学、读书也是生活。孩子们不是没有生活。请看日本电影《樱桃小丸子》,说的全是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事情,却非常吸引观众。《红楼梦》,说的也大多是吃饭睡觉,却是伟大的著作!所以不能说孩子们没有生活,而是他们还不会学会发现生活和攫取生活素材。
  现在,一旦在有限的时间里给他们展示了经过精心设计的游戏(生活),因为游戏的集中和有层次的展现,就使孩子们比较方便地攫取到游戏(生活)的素材了。通过游戏,孩子们情绪激昂,这样一来,写作的情绪基础也就奠定了。
  几十次课后,我完成了第一本书:《快乐作文》(小学)。
  既然小学生作文教学那样成功,为什么不到初中也去试一试呢?于是我零零碎碎地去了好几所中学。
我上的第一堂初中作文课是初中一年级的新生,而我设计的作文题目叫做“找朋友”。
新生入学,彼此陌生、互不相识。因此寻找友谊、交结朋友将是他们的最大需要。“找朋友”就是鉴于这一心理基础而创设的。
  上课后,请每个学生用100—150字左右“写”一幅“自画像”:只许写脸部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等。如果觉得脸部刻画不仔细,才可以写自己的头发。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如一颗痣、一粒斑、鼻子特别大,眉毛特别细等。“自画像”中不许写衣服、不署名、不注性别。时间:10分钟。
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自画像”完成后,老师将甲、乙两组的“自画像”收上来,将甲乙组的“自画像”互换,这样,每个同学都将拿到另一组同学的“自画像”一份;甲组端坐不动,由乙组“按图索‘人’”——找到自己的“朋友”。并进行9分钟的采访。完成后回到自己座位;反过来,甲组如法炮制。采访时要带上纸笔,以便记录内容,就像记者一样。(如班级人数为单,则教师可参与人数少一人的那组,“下水”作文。学生将更为带劲。)
  老师将拟定的“采访提纲”写在黑板上,供采访的学生参考。采访内容有:姓名、爱好、原学校、成绩、家庭、是否喜欢作文等,当然,还应该适当描写被采访者的音容笑貌。
采访开始后,双方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到教室的一角甚至到室外适当的地点进行活动。但不能妨碍他人上课,并须准时回教室。
  采访完毕,各自回座位。教师发给稿纸,每个同学写一篇标题自拟、副标题为“——某某某同学采访记”的文章。时间:30分钟,文字为500字以上。
  这个作文课程的设计,得到了初中生的极大欢迎,他们几乎是兴高采烈地完成了我所布置的作业。由于是在游戏的背景之下,同学普遍不感到压力,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初中的作文教学让我得到了更为详尽的经验。我前后设计了三十多个作文游戏。完成了《趣味作文》(初中)的出版。
  经过大学(包括成人、研究生)、小学和初中的教学实践以后,我悟出一个道理:各级学校,是一条培养人才的“流水线”。作为“流水线”上工作的教师,最好能够到相邻的节点去看一看:送来的“产品”缺少一些什么?要送往高一级节点去的“产品”又需要添加上一些什么?每位老师都应该明白“产品”的来龙去脉,主动地担负起“起承转合”、“继往开来”的作用。
  但是,现在我们的“流水线”之间却出现了榫接的错位。小学老师决不会到初中或者幼儿园了解情况,高中老师也没有机会到大学或者初中去看看。这样,只是守住自己管辖的一环,必定影响互相的交流和联系,出现教学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上海教育出版社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出过一套教材,由于编者互不通气,小学生字表中的生字,初中有重复,高中还有出现!
  为了了解最后一道“流水线”,我决心到高中再去看看,并且设计了一系列以游戏为基础的、让作文课堂动起来而不是静下去的方法。
  譬如,有一个称为“开办一个邮电局”的游戏,就很好地训练了高中学生的想象、写作和动手能力:
每个同学将自己姓名、家庭地址、邮政编码写于一小纸条上,交老师,搅混后再让每个同学“抓阄”,使每人都拿到写有另一个同学姓名、地址的小纸条;告知全班同学,此刻,我们的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变成一个刚到美国留学的高中生。然后,给“原来班级”的同学写一封美国来信。信写完后,将信纸折迭为信封模样,写上纸条上同学的姓名、地址和邮政编码,并在发信人处虚拟一个美国地址
选取3—5个同学组成“邮递员”若干,将以上信件一一投递到每个同学手中;收到信的同学再写回信一封,请“邮递员”再次投递。
  通过以上范例不难看到,这种书信的训练已经和单一的作文题目的书信练习很不相同了。因为是“美国来信”,所以必须进行角色的模拟。另外,又要虚拟美国的地址,这就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果有学生想用英文写作,更应该得到鼓励。
  要在教室里开办“邮电局”、投递信件,这就让同学们既动了口,又动了手。投递信件看似小事,要做好也不容易。特别是碰到一封地址不太正确的“死信”,“邮递员”确实还要费一番脑筋才能送到同学的手中。
  本来写信的作文是安静、不动、死气沉沉的。运用这种“题型”以后,教室里充满了欢笑,而写作的容量则在不知不觉的“来回”中,翻了一倍。
  由于有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实践经验,使我懂得了有许多作文题目和方式,其实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可以进行的,而且小学生的表现甚至于比大学生还要好!
  譬如,为了训练学生对祖国语言美的感性认识,我设计了一个“我爱祖国语言美”的题型。先告诉学生简单的压韵知识,然后让他们压一个词汇两个字的韵。譬如说,我在黑板上写“天空”,学生应该排队说出与“天空”压韵的词如“丁冬”、“冒充”等;接着再扩大难度,请他们压三个字的韵,如我写“麦当劳”,学生们则应该说出三个字的“不友好”、“真糟糕”等;然后再扩展到压四个字的韵、压五言的韵、压七言的韵、甚至于压散文诗的韵等等。
  这种游戏还采用比赛的方法,全班分为左右两大组,根据教师的题目到黑板上来写压韵的句子。由于学生们“诗兴大发”,教室热闹非凡。他们往往蜂拥而上,我的讲台因此被冲挤得摇摇晃晃,至今茶杯已经被打碎三个!
  游戏结束,要求学生以“我爱祖国语言美”为题,写作文一篇,自然不在话下。
  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作文游戏,小学生做得最快最好,初中差一些,高中更慢一点,大学生竟然会有一下子说不出来的!可见早期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要是我们能够把小学、初中和高中的作文课以及大学的写作课程作一个统筹规划和安排,该节省多少学生精力、老师投入和教育经费开支啊!
  可惜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在做着许多重复的劳动。“记一件有意义的事”小学写了初中再写,高中还要写!据我所知,有些大学写作没题目了,还要到高中作文仓库里寻找!
  其实,写作课或者说作文课是一种比较宽泛的应用或工具课程,它有着比较软化的、比较宽泛的容纳机制,有着十分深厚的表现内容和极为宽广的表达方式。任何生活和学科都可以从写作中得到表现;反之,写作也可以从任何生活和学科中找到展现自己的丰富内容。
  在作文课堂上,不但可以写作有关科学实验的报告、数理化的实验过程、政府公文、工作总结、调查报告,还可以进行成绩的预测或班级新闻的播报;不但可以阐述服饰的设计、为某一种活动作一份策划书,还可以为各种商品做宣传广告;不但可以请几个学生合作编写一出短剧,还可以让他们进行表演,以检验剧本的实际效果;不但可以用写作工作室的方式让学生为学校做一些切实的秘书工作,如进行会议的筹备和接待,还可以让学生进入社会、来到市场,搞一些市场调查等等……
  这样一来,写作的题材将会是多么的丰富广阔,写作的主题又将会是多么的丰富多彩!
  在发明了这许多的作文游戏以后,全国许多学校都让我去演讲并做公开课,也收到全国各地许多朋友的来信,反映用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有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我知道,只有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只有能够在全校范围进行大规模的运作的教案才是最好的教案。那么上述那些方法和教案,在大范围行不行呢?
  江苏省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的校长张赛琴和她带领的全校的老师们为此作了很好的回答。
  在我还没有认识张校长之前,她就把我写的《走向素质教学》读了三遍!然后已经在课堂上做起“快乐大作文”来,明显的效果,使她兴奋不已。
  一天,她通过另一位老师找到我,嗫嚅着希望他们的学校成为我的“快乐大作文基地”。我立刻答应了,我正想实验这套方法的再造功能呢。于是,我成了他们学校的常客,大学教学和小学教学,破天荒历史性地拉起了手。
  短短三年多工夫,当我看到清扬中心小学从一所普通小学一跃而为全市一流、全省的实验学校而他们的硬件却仍然排在许多学校后面的时候、当张校长一举而成为无锡市劳动模范、无锡市名师的时候、当他们的学生在与其他各校的比赛中屡屡显示出更多的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时候、当他们的老师们也都动手科研,几乎每月都有文章发表的时候,我开心地笑了。
  我想,要是全国的学生都能够摆脱多年作文的梦魇,走上真正的素质教育之路,那该多好啊!
      (载《中学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04年第1期)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1 21:37:31 | 只看该作者
李白坚教授谈“快乐作文”理念(转载)  






欣闻李白坚先生要来太原参加语文报社首届“语文之光”夏令营,不由想起他十年前为《语文报·初中版》长期开设的“作文红茶馆”专栏。那时,李先生作为大学教授,刚刚涉足中小学作文教学,尝试推行他的“快乐大作文”实验。在专栏中,他结合自己从小学到高中极具个性化的课堂实践,用生动活泼、浅显有趣的语言,把自己新颖超前的教学理念、不拘一格的教学思路、互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一一展示出来,深受广大读者青睐。
  笔者当年曾经担任《语文报·初中版》的编辑,对李先生十分仰慕,遗憾的是,一直无缘近距离目睹他的风采并现场聆听他的作文实验课。
  7月30日晚上,笔者终于有幸见到了李白坚先生。李先生身着短袖方格衬衫,面容清瘦,温文尔雅,言行间不事张扬,一副传统的学者风范。而当笔者代表《语文报》和中华语文网对李先生进行专访时,在浓浓的夜色中,我却发现他的身上洋溢着一种机智、敏锐、犀利的神情。
  下面是笔者与李先生的访谈实录。
  问:李先生,您这次应邀来参加语文报社举办的“语文之光”夏令营活动,为营员们开讲《快乐作文和作文的快乐》,您能谈谈,一向让学生头疼不已的作文,怎样才能成为快乐的事情呢?
  答:我认为,作文可以、也应该成为一种令人快乐的事情。教师在教学时只要掌握好三个因素:一、让学生通过眼、耳、鼻、舌、手摄取写作的唯一的源泉——生活;二、设法调集学生的写作激情;三、让学生写“正在进行时”的生活。
  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首先是因为生活体验不够。传统的作文教学为什么枯燥呢?是因为过分强调了“字词句段篇”等写作法则。学生还没开始写,就有了畏难情绪。其实,“字词句段篇”是以丰富的生活为基础的。文学家以写作为生,尚且要“深入生活”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作品,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中、小学生。当然更要好好地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才能写好作文。
  如何观察和了解生活呢?很简单,五个字——“眼耳鼻舌手”。就是说,写生活不能仅仅用眼观察,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去触摸。只有真正学会了用“眼耳鼻舌手”
来摄取生活素材,写作才会鲜活有趣。
  一堂好的课堂游戏活动,就可以帮助学生“摄取”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一枚硬币、一颗花生、一只苹果,洗脸、拿筷子、猜谜语,都可以成为一堂有趣的作文课。
  我曾经有一堂课叫“上课吃花生”。我给每个小学生发了一颗花生,首先让学生们用心观察:这颗花生穿着什么颜色的外衣?上面有没有突起的竖纹和横纹?摸一摸,滑溜溜还是毛糙糙?衣服硬不硬?个子高不高?身子胖不胖?猜一猜,肚子里有几个花生宝宝;闻一闻,有什么香味?再从远处看,躺在桌上的花生像什么?然后让全班同学同时按碎花生,倾听花生破碎的声音。最后,我甚至还让学生们用牙齿去咀嚼,用舌头去品味。这堂课后,学生们收获的是自信、兴趣和激情,因为孩子们从来没有上课吃过东西,这绝无仅有的形式,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兴趣盎然。而老师呢,收获的自然是一篇篇生动有趣的好作文了。
  当然,除了生活和激情外,孩子们最为擅长观察和记叙的应该是他们现时所发生的事情,诸如“我的童年”等等命题之所以并不太适合中小学生写作,是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本身还处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他们的小脑袋里,实在还没有太多可供回忆的生活。这些题目,应该留给我们这些开口“想当年……”闭口“我小的时候……”的成年人来写比较恰当。
  今年我曾经去美国做过一次快乐作文的教学,当时的题目叫“两分钟有多久”。我用不同的方式让他们体验两分钟的长度:先让孩子们用两分钟的时间写出教室的环境,又让他们用两分钟写出一个具体的动作,接着孩子们必须按照自己所写的动作坚持“定格”两分钟。
  当时,孩子们对次充满兴趣。当最后孩子们完成作文的时候,那位美国老师都很惊讶自己的学生居然能够写出那么多很多不错的句子。
  其实,只要孩子们有了生活,有了写作的激情,写的又是“正在进行时”的文章,他们的语言智慧就仿佛被激活了,终于写出了使老师感到十分惊讶的“好词好句”!
  问:您的这种作文教学法确实新鲜有趣,真正称得上是“快乐大作文”,相信学生也能写出非常漂亮的文章来。但是,考试怎么办?“快乐大作文”如何与应试作文衔接呢? 
  答:学生写“命题作文”有困难,其根子不在“字词句段篇”的写作技巧,而在平时没有运用“眼耳鼻舌手”“摄取生活素材”,缺乏素材的积累和细节的观察。
  中国的小学生从两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到初中、高中毕业,实际上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写作的关键问题,因此,他们在进行“命题作文”考试的时候,是没有“生活源泉”作底子的。
  如果这个“摄取生活素材”的问题能够通过课堂作文游戏活动获得解决,那么学生平时就能够自行获取“生活源泉”的积累。当他们像许多作家那样,在自己的头脑中已经装满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素材”的话,那么在考试的时候还怕什么“命题作文”呢?
  “应试教育”的最典型的方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有考必教。正因为有“考什么?教什么?”的思维方式,就派生出了“教什么?考什么?”的“逆向思维”。因此,当我们运用课堂游戏活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么我们该怎么考呢?似乎用课堂游戏活动进行作文教学,就非要用课堂游戏活动进行作文考试似的,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 
  问:您刚才讲用“眼耳鼻舌手”来摄取生活素材,要写“正在进行时”的文章。那么想象作文呢,如何才能写好想象作文呢?
  答:想象也是离不开现实的生活体验的。《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猪八戒,《聊斋》里的神怪狐仙的性格特征,也就存在于我们普通人当中!一切想象的东西,仍然是生活现实的反映,只是在想象中,把对象夸张了、变形了而已。
  我们在训练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同样离不开平时的生活积累。我曾经给小朋友上过一堂“我是一只小蟑螂”的作文课,我先设立一个形象——在座的学生都是小蟑螂。再给定一个场景——半夜里随着自己的蟑螂爸爸妈妈到主人家偷东西吃。请小朋友想象和父母找事物的过程并写出来。
  结果小朋友们写得非常有趣而且真实。他们在写到偷盗小主人的生日蛋糕时写道:“我的爸爸也真是的,单拣小主人蛋糕盒子里的蛋糕屑吃。我是不吃那些东西的,我只吃蛋糕上面的奶油花!”
  他们在描写自己肮脏的蟑螂窝时写道:“我就住在小主人的床底下。他的床底下是个肮脏的小天地:那里有几年前的破练习本、有三只臭袜子、有半截棒棒糖、无数的饼干屑,还有几个喝完了的易拉罐……”
可见,即使是孩子的想象,也还是他们生活的反映。
  问:您是大学中文系教授,却亲自在中小学上作文课并倾力倡导快乐作文的理念,著作等身,您是如何教起中小学生作文来的呢?
  答:说起来也很偶然。20世纪90年代初,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时,聊起小学作文,大家都说:“孩子们最怕写的是作文,老师最怕教的也是作文。”我不以为然,提出了我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教书的许老师立马邀请我去她们学校试试。我欣然接受了,于是,就开始了我平生第一堂小学作文课。
  在这堂课上,我带来了几枚外国硬币和孩子们做起了猜硬币的游戏。我先让他们从重量、厚度到图形综合观察;
随后,我又开始和孩子们做抛硬币听声音的实验,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并且描述不同硬币的声音。当时有个小女孩说最小的硬币落地的声音就像小朋友在说悄悄话,让我都感到很惊讶。最后再让他们根据硬币落地的声音猜测这是什么硬币。
  在这堂课上,孩子写得最多的有1200字,最少的也有500字。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鼓舞,也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
  从此,工作之余的我再也离不开中小学生了,虽然曾经一度被人质疑为“不务正业”,但我却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
  问:能介绍一下您的“快乐大作文”实验班的情况吗?
  答:五年前,我在无锡清扬中心小学第一次开始了大规模的“快乐大作文”的实验。多年来,这个学校在前校长张赛琴老师的带领下,努力实践“快乐大作文”的理论,不断总结经验,全校所有学生全部用这个方法上作文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基本解决了作文难教难学的问题,培养出了许多教学能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完成了从思维到文字转化的心理机制,张校长自己也被评为劳动模范、特级教师,这个本来软件极差的学校也得到了上级的七百万拨款,进行了大规模的硬件改造。事实证明,“快乐大作文”的教学方法是可以在学校进行大规模的推广的,是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的,是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教学要求的。
  目前,“快乐大作文”教学法正在苏浙沪广大地区、在广州、合肥、太原等城市,在湖南、江西、青海等省蓬勃开展着。
  问:您最想对为作文发愁的孩子、老师、家长说些什么?
  答:同学们,请充分运用你们身上的“五员大将”——眼耳鼻舌手,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鸡毛蒜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23:54 , Processed in 0.07729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