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3|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即之以温何祚欢[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2 11:5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右/何老师;右/本站管季超。[在省博]







=================================================================================================

何祚欢,1941年3月22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共党员。国家一级演员。1959年毕业于武汉一师。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任评书演员。1993年调任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文化部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省曲协副主席,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发表出版作品200余万字。长篇评书《杨柳寨》获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一等奖,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武汉地区两届十佳演员,获湖北省首届文艺明星奖,大型戏剧《穆桂英休夫》获1996年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2经历  青年何祚欢表演评书
湖北评书大师何祚欢,男,1941年3月出生于汉阳县马鞍山下集贤村杨家咀。中共党员、武汉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中华说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华中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湖北省政协委员、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小时候的何祚欢不仅是个“小戏迷”,而且还是个“小书迷”,上小学时便与曲艺结缘。1956年考入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59年8月至1963年8月,任武汉市第四职业中学教师。其间,创作演出了大量的曲艺节目,尤以说书为人所瞩目。1963年调入武汉市说唱团,拜师李少庭,始起步入职业曲艺队伍的行列。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学艺孜孜不倦,而且善取众家之长,化为己优,使其技艺渐精,最终称誉曲坛,并被列为“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家”之一。曾任武汉市说唱团团长。连续两届被评为武汉市“十佳演员”,1990年获省第一届明星奖。创作作品有长、中、短篇评书200余万字,其中代表作有长篇《杨柳寨》、中篇《彩电风波》、短篇《天外姻缘》等。作品曾获湖北省百花书会创作、演出双一等奖,全国曲艺观摩调演一等奖,全国短篇作品一等奖及文化部大赛二、三等奖。撰写论文40余万字。90年代开始涉足小说、戏剧创作,所写“儿子系列小说”及喜剧《穆桂英休夫》,均得到社会好评。其事迹经常见诸报端。
3作品何祚欢的成名作
钱钟书有一句俏皮话:出名要早。何祚欢就应了这句话。“文革”前就“大出风头”,那时他才二十郎当,正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年纪。他的成名作是评书《双枪老太婆》,演出达1000多场,台下人头攒动,台上他神采飞扬。而且他不是那种一鸣惊人,出了风头就风光不再的出名。在表演《双枪老太婆》前后,他表演的《红岩》专场,也多达200多场,他表演的《江姐上船》,观众也听得如痴如醉。
何祚欢的处女作
1961年,时任职业中学老师的何祚欢,登台奉献出他的评书处女作《王若飞在狱中》。这次崭露头角之作,与两三年后的一鸣惊人之作《双枪老太婆》,在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
何祚欢的大红大紫之作
1970年何祚欢全家下放湖北崇阳农村。他在艰苦的岁月中,体验农村,认识社会,思索真理,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素材。“四人帮”一倒台,一直笔耕不缀的他,立即创作了颇有份量的曲艺剧本《挂牌成亲》,1981年荣获全国优秀短篇曲艺奖。其实,何祚欢在新时期的扛鼎之作不止这一篇,他的《天外姻缘》、《利春赶考》、《乔书记乱点鸳鸯谱》、《风雨送春归》都广受好评。他将“文革”十年的压抑和思索井喷而出,又是自己伏案创作自己登台演出,得心应手,艺术状态正佳,而观众又处于刚跋过“文革”荒漠之后的饥渴状态,他的大红大紫实在是水到渠成。  何祚欢
他表演的中篇评书《彩电风波》,长度有两个小时,观众听完还嫌不过瘾,一再鼓掌要求他“翻台子”。他再三谢幕掌声仍不息,他无可奈何又感动不已
他创作的段子,紧贴现实,紧贴民间,紧贴老百姓的喜闻乐见、喜怒哀乐,像刚从地里摘下的黄瓜,鲜嫩嫩的,脆生生的。说起武汉的历史掌故,文气充沛,如数家珍,他将湖北评书,与武汉,与武汉人的性格,融为一体了,在武汉老百姓喜爱的品牌节目《都市茶座》中,他的评书已经到了“不似评书、胜似评书”的炉火纯青境界。
4登台央视何祚欢声名远播,深受广大观众喜欢,引起央视关注,便邀请他登上权威媒体的艺术殿堂,向全国人民乃至海外观众表演。他带去的是长篇评书《失踪的儿子》。何祚欢在央视大舞台上一改腔调,标准的普通话字正腔圆,还有京片子的韵味,南北观众,男女咸宜。何祚欢大获成功。
1998年,何祚欢再携新作《养命的儿子》登台央视表演。
2006年,受邀赴央视《百家讲坛》录制《品<水浒>》系列讲座,但该讲座至今尚未播出。
5多种身份成就斐然的作家
表演艺术上的名声太盛,以致掩盖了作为作家的何祚欢。其实,何祚欢最厉害的本事,就是不但会说,而且会写。 他不仅写评书,还写曲艺、写戏、写小说。他在担任武汉市文化局创作中心主任期间,不仅带领创作团队创作了许多戏曲节目,自己还创作了京剧《穆桂英休夫》。他创作的“儿子系列”三部曲《养命的儿子》、《失踪的儿子》、《舍命的儿子》,既是耐读的系列长篇小说,又是他说书的最佳蓝本。
著有自传《我叫“活着欢”》。
博学多艺的杂家
说来有人可能不信,何祚欢曾经悬壶济世。当然,那是非常年代的故事。
何祚欢便找尚未禁绝的医学书看,他发现祖国传统医学经典博大精深,有的甚至可以当作古典文学文本鉴赏。这吊起了他的读书胃口,先后读了《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黄帝内经》、《蒋玉伯医案选》等等。
下放农村劳动锻炼的何祚欢,目睹群众疾苦感触很深。一次他染了肠疾,便尝试自己给自己治病,居然手到病除。他有了信心,周围的群众也开始相信他有治病的本事,有了小病小伤宁愿找他求医问药。他推辞不掉,就小心翼翼地望、闻、问、切,一丝不苟地对照着书本推拿、针灸。在绝对有把握的前提下也开方子——当然,开的是经得起推敲的验方、单方。日子一长,竟在当地有了医名。
说何祚欢是杂家,最值得称道的是他的书法。
伏案创作间隙,他练练书法,意在调节和休息。笔会的文友们是外行,看不懂书法的门道,只觉得他笔力遒劲,一笔不苟。向他索字,他不轻易应允。
杂家当然对茶道也有研究。有朋友造访,他总有好茶待客,包括讲究的茶具。你如果有一把紫砂壶不知好赖不辨真伪,不妨拿去请教杂家何祚欢,他可以品头论足,说得你心服口服。
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曲艺家
大凡曲艺家们,都是观众喜爱的“笑星”,何祚欢在说书生涯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笑料的经验,他给别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欢乐。。
这不仅因为何祚欢在舞台上是制造笑话的专家,还因为他在舞台下、在生活中的幽默,他乐观向上的积极生活态度。年轻时,他吹拉弹唱,把盏豪饮;年长后他琴棋书画,悠然品茗。他的勤奋,他的执着,他的优雅,他的闲适,都诠释着“活着欢”的含义。
回顾何祚欢的曲艺生涯,我们发现他的人生轨迹与共和国的年轮是重合的。从新中国成立伊始,满脸稚气的小学生何祚欢登台表演快板算起,至今,何祚欢与曲艺结缘大约也是60年!当年被他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打动最多、最深的,是所谓40后、50后、60后人,这批人那时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可以说何祚欢的评书至少整整影响了一代人,而这一代人又带动影响了前后两代人。时至今日,湖北武汉的舞台上,电视晚会上,何祚欢的评书绝对是一个亮点。哪里有了他,哪里就有了笑声和欢乐。
6光荣史长篇评书《杨柳寨》获全国优秀曲艺(南方片)观摩演出创作一等奖;
短篇评书《挂牌成亲》获全国优秀曲艺作品一等奖;
大型戏剧《穆桂英休夫》获1996年曹禺戏剧文学评奖提名奖;
由创作小说改编的同名戏剧《养命的儿子》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6:01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汉派脱口秀首演 引爆情绪笑泪齐飞(图)
http://hb.QQ.com  2009年09月26日09:54   腾讯·大楚网    评论0条
第 1 2 3 4 5 6 7
    123...7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6:47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7:17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7:52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8:23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汉派脱口秀首演 引爆情绪笑泪齐飞(图)
http://hb.QQ.com  2009年09月26日09:54   腾讯·大楚网    评论0条
1 2 3 4 5 6 7
    1...34567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8:51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汉派脱口秀首演 引爆情绪笑泪齐飞(图)
http://hb.QQ.com  2009年09月26日09:54   腾讯·大楚网    评论0条
1 2 3 4 5 6 7
    1...4567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1:59:20 | 只看该作者
何祚欢(图片来源:腾讯大楚网)








大楚娱乐讯 昨日下午的青少年宫音乐厅,成了一片笑声的海洋,间或夹杂着感叹和哽咽。兴奋的听众们全都聚精会神地盯着舞台上那位精神矍铄的先生——他就是武汉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今年68岁的何祚欢。表演中,何祚欢用铿锵的武汉话说学逗唱,时而熟练地运用其他地区的方言铺陈情节,又将动物的叫声模拟得惟妙惟肖。台下的观众也配合着情节,时而若有所思,时而又挂上笑脸。《欢哥笑语60年》赢得了阵阵喝彩。



观众年龄层广

据记者观察,现场观众的年龄组成正如主持人、著名话剧家鄢继烈所说,囊括了四代人——老中青少。这也是何祚欢自己认为的影响范围。在去现场的公交车上,记者就看到两位年过六旬的老太太及一对青年情侣相约看演出。而表演中提及的武汉方言,除了年幼的观众,其他人完全能听懂,而且会觉得十分地道,比如“挎得响响神”。何祚欢在演出中也说,词语是变化最快的事物,过时的和消失的词是不会再说的;而相对词语来说,语调则会比较稳定,自己是老汉正街人,一口标准老汉口发音也就不奇怪了。

脱口秀“听点”多多

在整场脱口秀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何祚欢用别具韵味的汉腔汉调,从水缸、米缸、公用水龙头等人们过去的生活用品说起,融合了有情节的搞笑故事,“嘴”遍了武汉的前世今生和这60年里武汉人的衣食住行,让人感受社会的剧变与时代的进步。武汉的码头文化,武汉人的居住面积、家用电话数量,甚至武汉向国家上缴了多少税等话题,都有提及。话语中妙语连珠,让人忍俊不禁,如谈到吃年饭的时代区别,何祚欢一句话概括为“建国前30年再累也要在家里吃,后30年是再贵也要在餐馆里吃”。

在现场还能体会到气氛的明显转换。其中一段故事是为了唤起大家对亲情和邻里情的关注,何祚欢说到激动处几乎哽咽,也带动了全场陷入沉思。当他说至兴起,用美声唱起过去流行的东欧民歌时,全场也随之兴致高昂。而当听到何祚欢用流行网络词语调侃时,年轻观众都会心地一笑。

为武汉鼓与呼

作为首部时尚汉派脱口秀,大家都感到很新奇:为什么一位说书的老先生,一反40年儒雅清淡的风格,而要变身时髦的老顽童,来一场独角“嘴”戏?答案很简单,上海有周立波,武汉有何祚欢。“每个城市都应该有这样一个人,去做这样一件光荣而值得的事情。”周立波的话语让人回味,而何祚欢的存在也颇让人欣慰。言语中,怀旧的气氛、时髦的观点融合着幽默的元素,无形中就达到了何祚欢做此场演出的动机——给武汉这座城市“提气”。

何祚欢在表演中深情赞扬了武汉人的许多优点,为“好听的”武汉话正名,同时也为所有武汉人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诚意已到,十分动人,在场的所有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何祚欢称,如果首场脱口秀社会反响好,大家喜欢,今后还会有一系列的演出陆续亮相。(Wouldhow)

何祚欢简介 武汉表演艺术家,以评书闻名,追随者横扫老中青。曾任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理事、武汉市说唱团团长、市创作中心主任、市文化局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武汉市文联副主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市作协理事。曾被列入“中国评书、评话十大名字”、“武汉地区十佳演员”。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07:21 | 只看该作者
胆大包“地”   

    何祚欢

        只有“胆大包天”,这“胆大包地”一说,出自何典?

        却说民国初年,湖北黄陂出了个大总统叫黎元洪。总统“当庄”,自然要对“桑梓父老”有所表示,于是他开始接见汉口工商界头面人物。别看中国历来有“重农轻商”之说,实际上富商巨贾的日子历来都比乡下土财主好过,连史书也是要为大商人立传的。商界人士深黯此道,知道自己与“仕”有许多明拒暗通的东西,因而在大总统接见时,无一例外地都要说一番奉承话,同时也为自己做做广告。

        这其中有一个人,奉承是奉承得很到位,但广告却让人不舒服了九十年。他对黎元洪说:

        总统您缔造了民国,我刘祥缔造了汉口。

        其实他后半句这个广告,比今天的某些广告实在多了。这位刘祥,当时在汉口被人称为“地皮大王”。他拥有上起舵落口,下到谌家矶,前起中山大道,后至张公堤的大片土地,论堆头,比同一时期在上海大肆“圈地”的犹太人哈同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刘祥其实也是一个出身寒微之人。

        清末的汉口,虽然是中国四大名镇之首,但在行政上还隶属于汉阳府汉阳县。如今汉口这边的江岸、江汉、硚口直到东西湖的大部分,那时都归汉阳县管,因而汉阳之名也还符合“山南水北为阳”的规律。刘祥就出生在汉水北岸的柏泉,字叫歆生,成名后社会上对他的名姓多“以字行”,叫他刘歆生的居多。

        这刘歆生因为家贫,自小吃过不少的苦。在他替人家放鸭子的时候,他是绝不敢想象日后会做什么惊天动地之事的——但凡家有恒产之人,有多少愿意过那种漂泊无定、赶着“鸭娃”到处跑的日子?也就是说,即使是鸭子的主人,也不是富有的人,刘歆生放鸭子时是不会想到经营土地开发的。

        经营土地开发和买田置地当财主,是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刘歆生由连地主都不敢当发展到敢当汉口商界巨头,首先要经历的不是财富积累,而是眼光心胸的变化。

        这种变化,守在远离市区的柏泉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

        是西方传教士们帮了刘歆生的忙。

        早在他出生之前,柏泉就有了教堂和神父,吸引了不少中国人“信洋教”。刘歆生家从祖父一代开始就皈依了上帝,到他成人的时候,他自己已经可以和外国神父很随便地对话了。这一手会说“洋话”的本事,使外国神父介绍他进洋行时少了许多顾虑。

        现在坐落在洞庭街蔡锷路口的立兴大楼,一百年前是法国立兴洋行的所在地。别看刘歆生初进洋行不过当的是杂役,凭着一股机灵,一份勤勉,他很快获得信任,当了立兴洋行的买办。不久,又成为法商东方汇理银行的买办。

        应该承认,这一段洋行和银行买办的经历,是刘歆生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他们那一辈之前的中国商人,做生意虽然不乏眼光远大之人,但所见所历不过是有多大本钱做多大生意的路数。这种路数在中国存在的年头太久了,以致武汉人对于近现代某些人的发家都要用“挖出金娃娃”之类传奇来加以解释。

        刘歆生这一班买办是中国最先看到洋人如何做生意的人。他们发现,原来一块钱本金是可以做十块乃至百块千块钱生意的,其间的关键是怎样把天下的鸡最大限度地借到自己家来下蛋。

        经过了许多“实习”的刘歆生,在经营了一系列的生意之后,终于把眼睛定定地盯住了后湖这一片多难的土地。

        原来,汉口这个都市到了刘歆生时代,仍然被水围困着。一到涨水季节,只有长江、汉水堤防和现在中山大道一线构筑的城堡能作城市屏障。中山大道以外的大片土地,只能眼睁睁地让水泡着。一旦堤破城决口,汉口的街市也会变成一片泽国。

        平日里,城外的河湖港汉和田野平畴相映成趣,后湖被城里人当成了后花园。水一涨起,倒霉的却是后花园的主人——后湖农民。赖以谋生的土地没有了,便有人将已成湖面的田地贱卖,以换得一升半斗,聊度时光,或者将卖田所得充作本钱,做一点小本经营。

        刘歆生在汉口的起起落落里,看到了一种趋势:商业、金融业的大发展,使1864年建起的城堡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大障碍,汉口迟早是要向后湖拓展的,汉口城迟早是要拆的。

        正是出于这种超前的估计,刘歆生起了早床也赶了早集,在人们还没想到的时候,抢得先机,以涨水季节作突破口,低价买得大片土地。

        在“圈地”的时候,刘歆生几乎调动了一切有助于达到目的的手段。  

        首先是“挂旗”,即把买下的土地统统挂上立兴洋行的旗号。在当年的汉口,这大旗足可作虎皮,吓退许多争利者。

        资金的调动,充分利用外国银行买办的地位,主要依靠贷款。

        在土地丈量上,故老传闻和文字资料互相印证了“刘祥荡划子量地”的说法:在一片汪洋中,刘祥买地不以亩论价,而是以“桨”论价,即以一桨划去,船动船停的距离为计价单位。如此买法,显然是将肉盘作了豆腐价。

        这些手段,由粗入细,由纲及目,可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但刘歆生“胆大包地”之胆,却是今日商界也可立此存照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08:13 | 只看该作者
汉正街生存百态
  何祚欢


    汉正街是一条商业街,也是一个色彩纷呈的人生舞台。“鸡杂鸭杂”的敲诈勒索,流氓“将爷”的强打恶要,地痞无赖的“痞子绵缠”,骗子闲汉的“偷天换日”……无一不在这里上演着。汉水边上“打码头”,这里也常成为战前集结队伍和攻防双方作缓冲的地带。

    这样一些人和事,都是汉正街上的商家最头疼的。小贩们本小利微,连赖以谋生的盈尺之地都是在巷子口和门面旁边“搭镶边”搭出来的,今日一饱难防明日饿,谁经得起一敲一骗?有门面的老板中虽然也不乏从打流出身的,一旦有了搬不动的产业,掰不开的眷属,也就想和普通商民一样,安稳地吃点生意饭。所以这类人到了后来也和“科班”出身的老板们一样,学得温文尔雅,即令很厌恶和他们从前一样的“新秀”,也不轻易翻脸卖老资格。而“科班”出身的老板们为了寻求安稳,却不得不咬着牙住帮会靠,很大一部分就成了洪帮某个山头的“心腹大爷”。大家都晓得这种“大爷”不过是出钱的“红帽头”(汉腔念“红帽坨”),因为已经将这点人情买到了手,不得已时就能请出帮会头面人物制止一些人闹事。

    有些行业在商人眼里也不是正业,但只要“招呼”得法,也不至酿成什么危害生意的事件。有的商人,发家的日子不长,不知怎的竟忘记了汉正街是个惹不得事的地方,在不经意之间得罪了叫花子,居然在正得意时遭到了报复:一天家里请客,客人还没到齐,叫花子倒来了一拨又一拨。口里叫的是恭喜,要的却不止是钱,而是吃席——个铺面门外头,一群花子席地而坐,狂吃猛嚼,别说屋里客人吃兴全无,这铺子的气象看上去也不好看哪。

    资格老一点的商人都晓得,叫花子其实是个很大的帮口。就在汉正街存仁巷里,就有一个专门收容、教化叫花子的机构。其实可以说花子们的辈份在那里面照样起作用,说它是“教化”之所,还不如说是个“教叫花”之地,因为有些大老在那面里照样收徒弟,排字辈。老练些的商人们晓得这些行情,便很注意结交“甲头”。有事找“甲头”出面,一般能摆平。

    每个“甲头”都有一定的势力范围。和上头人缘好的,分的片就肥些。如有跨界夺路,据力分肥之事,他们也有他们说理的地方。但甲头们对偶然闯入的“东行”要宽容一些。从事“东行”的要饭者,是唱着曲儿、打着板儿,以艺讨要的,身份介乎花子与艺人之间,有的则是灾荒所迫的农民。可能是这个原因,这些人沿街行乞时似乎没受到多少阻拦。

    “甲头”虽是花子头,过日子却不一定全是叫花子的水平。少数善于钻营、经营的,还相当富有。有的人,住家住在租界上,老婆讨得两三房,出门有包月车夫拉车,进门有老妈子侍候。其中还有这一号的:每天按一定钟点出门,在固定的地点要饭,到固定的钟点回家。出门时穿得像绅士,到一隐蔽处再换上随包月车带出的要饭衣裳,他就“老爷太太”地喊着“上班”了。“下班”时包月车到指定地点接他,回家的“行头”也随车带来了。

    那年月在洪帮作大爷、五爷、幺爷之类的人,或打流当“将爷”的人,自己称自己是光棍。有帮里的“十戒”之类约束着,多少在大面上还要做得冠冕些,越老越顾及人家给不给“德高望重”的声誉。所以汉口“玩光棍”的爷们有一句话叫:“光棍玩老了,胆子玩小了。”

    花子则不同。他们了无牵挂,惹恼了什么场面都敢闹,说什么要脸不要脸,“要脸是个负担”!商家历来见他们时息事宁人,就是记住了这样的民谚“光棍怕痞子,痞子怕绵缠”。

    还有些不被当作正业的生意,偶尔做热了挡了铺面的门户,老板们也不计较那一时半会的。那是些半骗半卖半真半假的流动摊贩。为了招徕买主,差不多都有一两手特别的“玩意儿”。有一个人,往商店门旁边向街一站,就变开了魔术,变了一两套之后就用“下江”口音介绍褪色精。一边演示一边说,也像魔术一样,常常一招一大圈人,看他周而复始地变下去,卖下去。一个卖针的老汉则是一边唱着“一人一马一枪”,一直顺序数唱到“十面埋伏张子房”,一边把针像飞镖一样撒钉在木板上,最后一毛钱一大包地卖出去。老板们之所以不赶他们,是因为这种推销方式有娱乐性,不但挡不了生意,而且还加重了铺子的人气。再如卖“九连环”神奇的拓扑技艺,卖印色油妖娆婉转的腔调,卖胡琴、笛子时走时停的演奏,都能引得一些商铺中人出来主动和他们搭腔。

    汉正街这地方,真称得上“一棵草有一颗露水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20 , Processed in 0.16607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