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陇县“泥腿子”摄影家谢万清的影像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2 20: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陇县“泥腿子”摄影家谢万清的影像世界
  五月的西安,花团锦簇。陇县农民摄影家谢万清以《黄天厚土·生灵》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正在西安博物院举行,不少游客在细细品味艺术营养的同时,无不为这位 40余年坚守在影像世界里的硬汉肃然起敬!
  荣登国际影展
  2010年 9月,晋中平遥菊花飘香。 9月 19日,第十届国际摄影节正在这里举行。在来自世界 38个国家和地区的 1800余位摄影师的参展作品中,谢万清的 40幅《黄天厚土·生灵》摄影作品震惊了影展。
  它是中国数千年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改革开放前农村面貌的历史聚焦。它不仅反映了本届大展“信心、力量”的主题,而且展示了世界水准的摄影艺术和独特的乡土文化。《征服》、《上下千年》、《晒场》 3幅作品称得上是这位摄影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充分反映出他对生养他的黄土地,对熏教他的父老乡亲的无比热爱。
  谢万清,这个来自陇县火烧寨乡峰山村谢家沟的农民,穿着女儿专门为他参展买的西装和牛仔裤,挺着黑瘦低矮的身子,乐呵呵地走进展馆。虽然他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眉宇间,一双大眼却依然闪亮有神。
  他说:“《征服》是种上麦子,人站在耱上让牲口拉着,把土往实、往平压的时候拍的。”画面中,一位年轻农民,汗水津津,精神饱满,高挽裤腿,挥舞鞭子,抽打着两头东别西扭的犟牛。飞扬的尘土,绷紧的笼套,拱起的缰绳,犟牛驯服了,只得乖乖往前奔。小伙子岔开双腿,像铁塔一样坚强有力,在他面前,还有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上下千年》,画面中是一位弯着腰,背着犁,往回走的老农。老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地劳碌,繁衍生息,为自己,也为别人提供着衣食。前面是流不完的汗水和心血,后面是留给后人的光明灿烂和幸福快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晒场》上,烈日当头,热浪滚滚,赤条条的小家伙双手紧握耙耙,顶着劲翻晒小麦。 5、 6岁的孩童,要是在城里,早就在空调下看少儿节目了。可是在农村,年龄虽小也得为吃饭忙活。
  视角独特的新华社记者,横扫千余位名家大师的摄影作品后,把目光锁定在老谢身上,发出了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唯一的一则报道。
  去年 10月下旬,谢万清又在北京举办了影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文联的同志认为,谢万清能在艰难困苦和贫穷的环境里坚守在影像天地里,实属不易;他为年轻人提供了直观的、可信的历史教材,功在千秋。
  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权威杂志《人物》,以4个页码的篇幅刊发了谢万清的专题文章。
  痴迷神奇光影
  作品的泥土味,始终让谢万清没有忘记 40年前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
  1970年秋季,西安知青对他们下乡的七沟八岔感觉非常神秘,三五成群地到处探幽。有一位知青背着相机和画板,时不时地给大伙拍照留念。年仅 16岁的谢万清,跟在知青后面看着、乐着。这个生在大山深处的孩子,虽然还读过 4年书,可从来未见过这么神奇的东西。他寸步不离地跟着这位知青,忘记了自己还在放牛。小伙子看出了这个农村孩子的着迷劲,把相机给他,让他给自己拍一张写生的照片。谢万清接过相机,学着大哥哥照相的样子,按下了快门。
  过了两天,这位大哥哥拿着照片来找他,告诉他如果把镜头再抬高一点,前面留白再少一些,人就会更大一点,主题就会更突出。谢万清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从此,谢万清更加留意摄影的人,也盘算着买照相机的事。
  听说修水库 1个月有 6元的补助费,他心想省点吃喝,说不准还能攒下买相机的钱。于是,他跟生产队长说:“我不放牛了,要去修水库 !”“知子莫如父”。有见识的父亲看透了孩子的心思,心中暗喜。但一瞅给队上放了10年牛的小人,身单力薄,心疼他吃不消水库的重活,有点不忍心。生性倔强的谢万清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他缠着父亲苦苦哀求。无奈,父亲把他送到了工地。
  几个月下来,虽然在工地吃尽了苦头,但谢万清终究还是攒了点钱。当时,价钱最低的相机也要 70元,谢万清不停地用手摸着口袋里的 40元,多么希望它能变成 80元,买了相机,还能用余下的 10元买胶卷。现状逼着谢万清后来又去挖药材,就这样,积少成多, 1980年,他终于买回了一部红梅 120相机。
  四川出版社一本《摄影入门》,引导他步入了摄影艺术殿堂。
  那段时间,媳妇说她给灯灌了一个月的油,不出 10天,油就用完了。谢万清白天顾不上看书,每到晚上,就像着了魔,一会儿看书,一会儿摆弄相机,鸡叫了还不肯休息。日复一日,小伙子把相机摸了个精透。
  他背着相机到处拍,拍农业科技、拍乡村教育、拍农村用电、拍计划生育宣传……一切新鲜的事物,都装在了他的相机里。
  1986年 7月,《宝鸡日报》发表了他的第一幅作品《玉米杂交新技术》。一家人为他高兴,中午吃饭,他碗里多了两个荷包蛋,他知道妻子的心意,更清楚妻子比自己还辛苦,一时语塞,把一个鸡蛋挟给妻子,一个挟给孩子。
  那段时间,他的作品命中率极高,影友戏称:“《宝鸡日报》的照片让陇县的谢万清和凤翔的赵录贤承包了!”现任《宝鸡日报》副总编的赵录贤说:“我真佩服老谢的执著精神,从陇县山沟到宝鸡,往返 200多公里 ,隔几个礼拜就跑一趟,真是不易!”
  谢万清的名声传开了。四邻八乡,谁家老人过寿,谁家孩子结婚,谁家有什么喜庆之事,都来请谢万清照相,谢万清成了山沟里的红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20:31:51 | 只看该作者
家贫不舍相机  难以想象,谢万清也曾有过讨要的辛酸往事。
  那是 1995年初夏的一天,他为了多买几个优惠胶卷和显影、定影药剂,把口袋里仅有的 2元车票钱也花光了。县城离谢家沟少说也有 27公里,老谢索性饿着肚子往家走。
  山路陡峭,再加之头顶烈日,他又累又饿,尽管他一再告诫自己要坚持走到家,可腿脚根本不听话,实在软得迈不开步。看看路边的人家,他心里有了主意:“上门讨点吃喝!”
  好心的老乡,知道这位乡党有难处,拿出了热饭和开水,解了谢万清的饥渴。
  贫穷如影随形,总是让谢万清甩不开身!
  大女儿聪明好学,人都说谢家要出个女状元!可惜家道不济,只让娃上到初中。
  老三是儿子,也很懂事, 15岁就要出去给家里挣钱。谢万清放心不下,跟着学厨的儿子到西藏,在当地给人种菜,照看着儿子。
  汶川地震,摇散了谢万清的住房。政府补贴,他又借了些钱,盖了 3间住宅房,而摇摇欲坠的灶房和饲养室,至今仍在风雨中晃悠。
  为了生活,谢万清和上辈人一样,没黑没白地辛勤劳作。平遥影展,谢万清去时就买了次日的返程票。
  为了生活,谢万清比上辈人受的苦更多。农忙季节,他作务着那几亩地;一到农闲,他就蹦出山沟,在外面卖苦力,修公路、当搬运工、搞装卸、看大门、扫院子,他都干过。
  朋友鼎力相助
  有人说,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对人还有几分诚心?又有几个真朋友?然而
  谢万清的几位朋友,友情却胜似兄弟。
  把谢万清推向社会的,当数小老弟——画家李海洋,他俩在一家彩扩部打工 5年。素有天赋的小李后来自己开了个照相馆,现为陕西美协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05年 9月 20日,李海洋把老谢的 10张照片发至全球最大的影像门户网——“色影无忌”,两天后,回复达五、六千条,个个叫好,一个声音直呼:“再上照片!”李海洋撇下生意又陆续发, 6年间发出 300多张。
  一石激起千层浪。谢万清让网友们和一些企业家的心情难以平静,大家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着爱心。
  摄影家、中国人民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余浩,同夫人一道驾车,带着一大堆棉衣和胶卷,专程从北京赶来慰问谢万清。余浩未料到谢万清如此贫寒,临走时还将身上穿的一件新羽绒大衣留给了谢万清。
  石家庄杂技团李志明先生送谢万清一部美能达传统相机;广东美的集团老总派人给谢万清送来 3000元……
  谢万清心胸豁达,待人宽厚,与人共事总是把好处让给别人。那年正月,一位影友约他去采风,他们蹲在山梁上,捕捉着镜头,上午没有人过往,中午也空无一人,那伙计想撤,谢万清让他再等等。说话间过来一位小媳妇,骑着毛驴,她丈夫紧随,手提一只油桶,他俩赶紧按动了快门。不久,宝鸡搞新春影展,他让朋友参赛,拿回了一个三等奖;而谢万清自己的片子一直压在箱底,这次在北京才亮相。
  当然,让谢万清终身感恩的是百年珍爱影楼老板傅新建,他是谢万清艺术成长道路上的恩师。当谢万清一家处境窘迫,难以糊口时,他毫不犹豫地收留了谢万清,给谢万清租房子住,帮助安置孩子上学,还把自己当时用的海鸥 120-4B相机送给谢万清。
  谢万清是知情知义,感恩图报的人。一天,有位老人来照相,第二天他儿子取相认为父亲的眼睛没睁大。谢万清二话没说,背着相机,自费乘车三个小时到老人家里,为老人重照了一张,直到这家人满意。有一年除夕,影楼在公园搭建了摄影棚,晚上需要人看护,谢万清主动担当,一张床板放在 20厘米厚的雪地上,一件大衣裹身,熬过了一夜。
  这就是谢万清,如同他拍摄的作品,一个没有虚假,没有修饰,散发着淳朴的“火炕”味道的泥腿子摄影家。(吴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0:53 , Processed in 0.12234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