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蜕变/成长/质疑——我对观课议课的一点体会》(一)[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0 16:1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蜕变•成长•质疑——我对观课议课的一点体会》(一)[1]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从教六年,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培养,得到不少上公开课的机会,对此,我怀有深深的感激。上公开课是一件痛并快乐的事,于我而言,课前紧张的准备、时间的不足、相关资料的查阅都是实实在在的困难,面对众多听课的同行心中难免会有无形的压力,这是其苦。然而每每上完公开课,我在静下心来细细反思之后,总会发现自己的教学已在无声无息中有了进步,这进步虽然很小,但累积起来却很大,此为其乐。对于所有追求完美教学的教师而言,敞开自己的课堂,吸纳来自别的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是一个绝佳的途径。

回想听课和评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矛盾,那就是面子和成长之间的矛盾。作为听课者,碍于同行的面子,在评课时往往只对课堂教学的长处加以评论,而对问题和不足淡化甚至绝口不提。作为授课者,一方面喜欢听赞扬,一方面又希望自己有所提升,两者相比,前者更为强烈,因为在公众场合,人往往有隐藏缺点的本能。客观地讲,听课和评课是一种“你讲我听、我评你听”的交流模式,但这种模式并未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听课者与授课者之间没有沟通的空间,教学中的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解决,听的老师和授课教师之间隔了一层面子的厚障壁,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难以实现。

2007年5月,陈大伟教授来到我校讲学,陈教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师合作交流的模式,即观课议课。顾名思义,观课议课是指献课教师为观课教师呈现一堂课,然后授观双方就某些主题对课堂教学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样的交流,直面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授课者和听课者所讨论的只是课,只是课之不足,这样的直面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改进理念,是“对课不对人”的研讨,是执著于提升学生课堂生活质量的尝试,是致力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尝试,是实践“以学论教”的尝试,是抛开面子,努力成长,共同追求完美课堂的尝试。

2007年5月,陈大伟教授讲学结束后挤出宝贵时间组织我们学校的全体语文教师进行了一次观课议课,我非常荣幸地为大家献课。那次我讲的是泰戈尔的小诗《对岸》,观课议课的主题是“激发想象,快乐学习”。议课中许多老师都针对主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有的询问我教学设计的意图和目的,有的指出教学中的不足,有的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有的表述对学生反应的关注。对于同志们的不同想法,我丝毫没有感觉到面子受到损害,相反,交流中,我心中充满了兴奋和快乐,因为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在各种教学理念的交流中,我找到了吸纳他人宝贵建议的途径,找到了表达自己教学思想的平台,找到了一群志道合追求完美教学的伙伴,我更找到了成长的高速路------合大家之力。观课议课就是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一条高速路。

此后,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调整,一方面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学习的乐趣,同时加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和促进,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大语文课堂。另一方面,我结合不同学年段、不同单元的训练主题,设计了不同的观课议课主题,并根据主题尽可能更好地设计教学。由于有了更明确的训练主题,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比以前多了一双“眼睛”,这双眼睛紧紧盯着两条主线,一是我怎样引导学生达到训练的目标,二是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每一课教学结束,我都会自己与自己议课,围绕两条主线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反思。学生反应好的课,我就总结经验,提炼教法,在今后教学中推广使用。学生反应不好的课,我会寻找原因,并探求更佳的教学设计。一年之后,我忽然觉得,观课议课其实与反思成长是同义的。

此后,我还上了组内研讨课《燕子专列》、校内研讨课《妈妈的帐单》和“桃李之春教学节”的研讨课《检阅》,每一次观课议课,我都觉得自己在悄悄的成长,这种成长,伴随着同事们的鼓励和支持,也伴随着同事们的建议和争鸣,这种成长也有痛,也有泪,但我们每个人都明白,只有蜕变,才能成长。

观课议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在观课议课中,我学会了用理性的目光去剖析感性的语文,学会了用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来拷问自己的教学质量,学会了用合作的心态、开放的视野来接纳不同教育理念,融合各种教学流派之长,学会了在问题和反思中成长。观课议课,在一个学校、一个教研组可以展开,在三两同事中可以展开,在一个教师的课堂上同样可以展开,自观自议,以主题训练为中心,关注学生长久发展,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观课议课将师生发展联结于一体,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1]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杨娜老师提供
2#
 楼主| 发表于 2011-7-20 16:20:48 | 只看该作者
《蜕变•成长•质疑——我对观课议课的一点体会》(二)[1]

在近一年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对观课议课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与 陈大伟教授的系统论述相比,我的想法实在很渺小,也很幼稚,但是,我仍然愿意在此文中提出,因为陈教授有言:“看而不说,道义何在?”

首先,观课议课提倡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我认为,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太过于宽泛,观课教师仅仅坐在学生旁边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我认为,观课,应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具有积极的态度、愉快的心情、主动的求知、思维的发展等,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举手发言多少和课堂气氛上面是难以促进师生课堂生活质量的提高的。

【引用者看法:观课议课要有一种大胸怀和大境界。关注师生在课堂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并以此提高共同的生命质量,是观课议课以人为本的根本追求。因此,观课议课不能只是“目光停留在学生参与人数的多少、举手发言多少”的简单现象讨论,这是我们是实践中需要注意的。但另一方面,没有这些具体、生动的事实和现象,观课议课又要失去基础。如何更好地统一起来呢?我的看法是,心中始终有人的生存、人的发展等根本问题,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去发现细节,从细节讨论中落实到、回归到对人的生存质量关注,以实现观课议课的务本目标。】

其次,观课议课强调以学论教,这是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提法,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提法,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的提法,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我认为,以学论教并不等同于以个别论整体、抹杀个别差异的“一刀切”做法。在观课议课中,我常见到有的老师这样议课:某个学生听了以后仍然没学会,某个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有走神现象,某个学生的某次发言特别出色……事实上,教学是一个双轨车道,一方面教学是教师与一个个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心灵交流,另一方面教学又是教师与一群学生之间“一对多”的智慧交流,语文教学还是教师与学生以自己的心灵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因此,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有必要的,但是关注整体的课堂学习状态同样重要,以学论教,应该是以整体论教,绝不是“一叶评秋”。

【引用者看法:“一”和“多”从来就是一对矛盾,没有“一”也就没有“多”;而不能从“多”处着眼,观课议课就没有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矛盾,也就有了简单、片面的问题。常说“一叶而知秋”,想一想,能“知秋”的“一叶”应该是有代表性的。因此,选取“一叶”需要看一看能不能代表“秋”?是否在特殊性中具有普遍性?否则就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犯了以偏代全的错误。】

最后,观课议课强调学生主体性是对的,但我更赞成后现代课程观所持的“双主体”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中是对话式的。在关注学生反应如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多将目光投射于教师的教学中。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教师由于经历、知识等比学生更丰富,在课堂中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教师应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在观课议课中,我们非常有必要关注教师是怎样引导学生达到训练目标的。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否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些都是观课时应该注意的,也是议课中可以探讨的。仅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如何是不够的,还要关注教师是如何引导的,将两者结合起来,观课议课才会有更切实的效果。

【引用者看法:观课议课以学论教的目的在于改进教,在于创造最适合学生,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如果不能就学的情况讨论改进教,促进教,观课议课是失去了改进教学的可能。同时,观课议课也强调更好地发挥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作用,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以学论教,学的情况是基础,是前提;论的指向是改造教,改变教,使教师教得更好,更有效。学是果,教是因,论的目的在于发现因果联系,认识因果关系,并利用所发现的因果关系改造教学,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 西安市未央区西航三校杨娜老师提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2:06 , Processed in 0.12836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