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余映潮老师说这一次又创造了他的两个“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 10:4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余映潮老师说这一次又创造了他的两个“最”

——在我们的学校里享受余映潮

江阴市、英桥国际学校教科室
王益民
余映潮老师说这次在英桥他又创造了他的两个:在同一所学校指导时间最长(1126~28);在同一所学校既上了小学的课又上了初中和高中的课,还听评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活动所跨学段也最长。对于我来说,这三天的亲密的接触,无疑是一种享受,一个语文探究者对于语文教育的立体享受。
一、享受余老师的三节课
且不提余老师课堂的艺术,这样一组数据会告诉你他对于课堂的孜孜以求:他51岁开始走进初中语文课堂,可谓缓入10年来已经有80多个课例在全国各地演上,可谓高产;他的课堂设计艺术引得众人崇拜,麾下有师徒名分的弟子三千,可谓生多;他的课例横跨小、初、高,可谓线长;他既做教研员(1年前),又亲身上课,不做办公室教研员(李镇西
语)可谓亲历;他同样的一课,在不同地方就是有不同设计,可谓良苦
这次应我校之邀指导语文教学,他上了三节语文课,分别是小学段《颐和园》、初中段《记承天寺夜游》、高中段《登高》,充分、立体展现了他的课堂理念和板块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尤其是他的教学设计的角度,独特、深入、有效。《颐和园》余老师的设计角度是读课文,学作文;《记承天寺夜游》设计角度是有味的朗读、有味的分析、有味的欣赏;《登高》的设计则是诗联欣赏。像《颐和园》这样的规范的说明文,余老师发掘的教学价值是关于写作的样本价值:写作顺序、移步换景、写作的遣词。《记承天寺夜游》是一则神品(梁衡
语),可选的点很多,余老师则把此文当作文化、文学素养的定篇,用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法朗读和品析进行多方位的学习。《登高》作为七律的标样,也是杜甫泣血之作,余老师则用诗联赏析的办法,把《登高》当作例文,让学生写赏析,再看别人的赏析,两相对照,赏析能力训练点得到深入提升。
王荣生教授把教材内容分成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老师们创生文本教学价值的自觉性。纵向看余老师的这三节课例,应该是一种典范。
(余老师在上《记承天寺夜游》)
二、享受余老师的评课
余老师曾经打趣的说如果中语界设评课比赛,我可以拿到最高的奖项因为:20071028日这一天,从上午8时到1115分,他在约2000人参加的河南省级教学大赛上不间断地评点了20节课。
在英桥三天,余老师一点不比河南。他的评课准备和他上课一样,精致入微:他同时用若干张表格纸和两个本子作听课记录:表格纸专门用来进行数据记录,如这节课的导入的时间、提问次数,朗读的时长,学生能够静默思考的时间、用了多少次的影像资料等等。一个本子专门用来记录教学进程,如导入的内容,每个教学步骤的教学内容,等等。另一个本子记录他听课的瞬间感受以及对课的评价和关于优化本课教学的思想火花。同时将两种颜色的笔用于听课记录,黑笔用于记录,红笔用于评点。每一节课,他都将手表调到整点,以利于计算时间。8节课中,这6种工具陪伴着他:笔记,勾画,评点,计算,归类,随想,没有一点儿懈怠,没有一点儿疏忽。青峰校长说他比上课选手还要累,真是一点不假。
别忘了,他毕竟是60岁的老人了,虽然他经常开玩笑说我的教龄还很短,他的弟子说他踏遍青山人未老
然而,我的享受是他评课的睿智。他每评一位老师的课总是先分析文本的教学价值,再用三点式评课:美点、亮点、弱点,且不说这三点是如何的切中肯綮。令人称奇的是他在评完课后无一例外的提供一个自己的设计,并且这个设计又无一例外的让人击节叫好。他评徐老师的课的美点文言知识的落实亮点八则中有七则开头均为子曰,那么前面势必有人问之谁问,问什么了,补充出来这个环节;弱点是环节太多,线条不洗练,缺少整合。然后,余老师提供了三个设计:学生读背每则,说说这则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智慧;读背;设计成成语专题
(余老师得意弟子徐杰老师在上《<论语>八则》)
三、享受余老师的课堂板块式教学思想及其变式
板块式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他的课堂板块一般有这样三块:诵读、品析、训练。在第一块诵读这个环节余老师往往不是在诵读形式上(自由读、齐读、分组读等)做文章,而是根据文本中思想情感的特点进行指导,而这种指导是具体的,在《记承天寺夜游》一课中余老师是这样指导的:请同学们带着四种感觉去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静的味道、读出一点夜游的味道、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在品析这个环节更是精彩迭出,一会儿是赏析字词句的美、一会儿是文章结构之美,一会儿是描写手法之美,一会儿又是表达方式之美,有时又是情感之美……美不胜收。不同文本,选点品析之妙令人叹服!第三个环节训练可以说是前两个环节的运用环节,大部分采用学生说、写、读的方式,往往会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种基本模式之下板块式还有很多的变式。从他这三天给我校8位老师提供的新课案可以看出一些变式来。他给陈老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提供的思路是:顺读——了解论点的提出;逆读——找出三要素文中对应的段落;选读——学习论证的方法;寻读——巩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四个板块各有任务同时又是缓缓相扣。给贾老师《九色鹿》提供的新思路是:识一点字词;讲一个故事;作一点分析;写一句赞语,同样是活动充分
如果非要我说出板块式的最大优点的话,我看是学生知道这节要干什么,而不是学生看老师这节说什么

(聆听讲座的老师)

(评课活动中)
四、享受余老师的严谨

26
日下午余老师报告后是自由提问,有老师问,《记承天寺夜游》的备课你花了多少时间。余老师直言不讳的说,零零碎碎加起来应该有三天吧,光朗读就有几十遍。我知道那位老师是想听到余老师说就花了一两节课的时间的回答,这样一来就与他的教学实际联系起来了,你备课就用了三天,我怎么学你。公开课的价值在于能比较集中的体现教者的理念,是有别于家常课的,某些名师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美其名曰本色,这实在是对听课者,尤其是买门票的听课者的不负责。
有人说,余老师评课太精彩了,这固然有余老师的学术水平的问题,但有谁知道,余老师每天晚上总是匆匆吃完晚饭,要到第二天上课的文本和资料,他要提前熟悉文本,即使自己熟悉的文本也不例外。他的听课过程是体力活(余映潮
语),没有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哪有精彩的课堂,哪有精彩的评课。那天我跟老师们说,我们学余映潮,学什么,首先要学的不是板块式,而是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

(倾听是大师的常态)
五、享受余老师对于英桥的长者情怀
每次评课下来,余老师总是悄悄地问我,是不是说重了。我说,再重一点,你提出的一点弱点大家不由得不服,因为你马上会有一个甚至几个新课案,两相比对,心服口服。作为尊贵客人的余老师,对于教师讲课中一点弱点有针对性的拿捏是有别于他在全国其他场合作评委时的评课的。他已经是第二次来我校,有人说是老朋友了,我说,他的点点滴滴都体现了一位长者的情怀。我开玩笑地说,英桥是一所中小学,要是高等学府的话肯定要授予余老师名誉院长的称号。
家里人的余老师课下我们一起海聊小王小朋友(杨维)等称呼都出来了,被叫着,心里总是一热。

(语文组部分老师与余老师合影)
六、享受余老师博大的学术胸怀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余映潮无疑是初中语文界一座丰碑式人物,但和其他特级教师一样,也颇受争议,有人说他的课匠气太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去年,我也曾撰文评点他的《散步》是失魂的《散步》,缺少文本主题的挖掘。英桥期间,他让大家评他的课不要客气,对于外界的议论他总是笑笑说:不同的声音能引发我的思考,是宝贵的资源。这次,我照样写了他的《记承天寺夜游》的反思——教什么还是比怎么教重要》,对板块式在课堂中的印迹提出了异议。
谁说名师就不能反思、不能批判;谁说批判了就是不恭,就是不见其优点。学习别人的优点需要胸怀,反思别人的不足需要智慧。不去进行居高临下的评说,也绝不能跪下去评课。从学术的角度平视余老师,也是余老师所希望的。我爱我的老师,我更爱真理。

              
(
本文作者与余老师合影)
28日晚,在英桥决策室举行了课堂教学抓’”主题沙龙,作为主持人的我最后送给余老师一副对联,或许能聊表我还有我的同仁对于余老师的感激之情:
集美课堂,变形板块,英桥园里余韵久;
论语说文,正本清源,澄江岸边语文潮。
2#
发表于 2009-1-21 11:08:39 | 只看该作者
下载了这篇文章,给老婆看看!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 11:53:02 | 只看该作者
为胡老师服务,高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3:03 , Processed in 0.3063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