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乡村讲台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2-10 13: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什么样的姿态站在乡村讲台上胡明珍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自然而然面对的是乡村教育。而乡村教育的界定却比较宽泛,就其基础教育来说,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滞后。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乡村优秀教师大量进城,优质教育集中在城市,致使许多农村孩子一边倒地涌向城市的优质学校。虽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作出了积极应对,但城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拉大,使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乡村教师面临着巨大的矛盾与挑战:一方面,同样要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另一方面,又得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教育环境整体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要将这两方面统一起来,乡村教师的难处可想而知。
  作为一名乡村教育工作者,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有限的空间里有所作为,就像陶行知所说的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呢?读完《过去的教师》一书,我所有的困惑、迷茫和忧思,全都烟消云散了。
  从开篇齐如山和聂绀弩等人的文章,到费孝通的《忆小学乡土教育》,到焦菊隐的《终身受益的小学教育》,王铨的《评卷的魄力》,我们既看到了西方人文精神的折射,也看到了中国文人传统、个人操守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正因此,教育这个带有极大人文色彩和文化价值的社会活动,才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情感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
  该书辑录了众多名家关于过去的教师的回忆与追思。讲述半个世纪以前的老师们是怎样教书的,是怎样对待学生的,是怎样安身立命、治学、做人的。那些过去的教师,相信自己胸中的知识是真理,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相信自己的工作是救国利民、造福下一代的伟大事业,所以自始至终站着教书,倾心育人。读这样的好书,总是不间断地引起我对现行教育特别是乡村教育的深深思考。
  在重视新农村建设,重视农村教育投入,全面推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乡村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毋庸置疑的是,面对仍然相对薄弱的乡村基础教育,一些乡村教师却出现了这样的困惑:大家都在讲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可是,又有谁甘心到乡村里去做一名教师?乡村学校不都是城市学校的教师实习基地和训练场吗?让乡村教师们勒紧裤腰带讲奉献,能行吗?
  读了《过去的教师》,我蓦然发现,与过去的教师相比,今天的乡村教师有着社会与时代赋予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仰望与追随大师的身影时,我们会更加明白教育是多么美好、多么伟大和多么神圣。正如该书主编商友敬先生所说,过去的教师在苦难中寻求真理,在贫困中坚守学问,在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时,师生之间相濡以沫,闪烁着爱的火花,令我们这些后辈既羡慕又惭愧。
  这些过去的教师,在那个风云多变的动荡时代,坚守理想,创造奇迹,培养出不计其数的杰出人才。即使那些很平凡的教师,对学生的一生也起到了深远作用。
  戏剧家焦菊隐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一方面,我在小学受着这种教育——培养成为一个文明人,将来好富国裕民,强国强种;另一方面,我的实际家庭生活和所接触的社会实际人物又是很悲惨的。学校教育只是一种空想,现实生活是一种实际。这二者,在我的思想意识上矛盾着,同时在相互争取着我。我就是在这种矛盾中成长的。
  钱学森这样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我们那个时候,没有像现在这样受罪。放了学在学校里玩,不天黑不回家,不怕考试,不突击考试,没有考不上大学的,班里最好的学生考80分就行了。不死抠课本,提倡多看课外书。附中的选修课很多,学生的知识面很广……”
  学得轻松,教得活泼,这种高效的教学和生活方式,在现今的乡村教育中,还能看到吗?在一次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的手拉手活动中,城市孩子们来到乡村学校,他们惊奇地发现:许多农村学校未开设特长班,一些学校很少甚至不开展文艺晚会、校运会等文体活动;有的乡镇学校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也没有乒乓球、篮球等运动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些学校饭堂外观不错,却没有桌椅供学生坐着吃饭。某农村中学占地面积很大,但食堂却建在距离厕所不到40的地方,异味扑鼻;一些农村老师不注重自身形象……
  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教师应当有自己的生命追求,而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应当有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精神。一些乡村教师的本身素质和教育价值使命观,确实差强人意,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焦虑和担忧。在整体教育环境不够理想的情况下,乡村教师如果不能摆脱自身的局限性,那么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距离只会愈拉愈远。
  读完《过去的教师》,我更多地想到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们将以什么样的姿态站立在讲台,将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记忆?如果我们一直记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的那句名言: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享有他们充分发展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性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在美好、伟大和神圣的领域中奋力进取,回报自己的恩师和社会,有什么理由不在日益浮躁中保持职业上的清醒和教师的良知操守,进而有所作为呢?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以乡村学校为改造乡村生活之中心,乡村教员为改造乡村生活之灵魂每个乡村师范毕业生将来能负起改造一个乡村之责任。面对过去的教师,我们应该直起身子,以无穷的信心和力量,积极投身于非常需要我们的乡村教育当中,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当中,担负起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
  《过去的教师》,商友敬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月出版

  《中国教育报》20089118
2#
 楼主| 发表于 2013-2-10 13:28:14 | 只看该作者
     “村小”不该没有教研

教研是学校工作永远说不完的话题。眼见各地各校的教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长年在村小工作的我,内心的焦虑也是如火如荼。村小是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资源配置差、教师工作强度大、专业支持不足等问题,使村小成了被教研遗忘的角落,压制着村小的发展。

  资源配置差,先天不足。规模小、设备差一直都是村小的外在形象,近年来,在两基政策的推动下,村小的薄弱形象有所改观。然而改观的仅仅停留于表象,如校舍的危改,环境的绿化等,而真正与教学直接挂钩的教学资源配置与更新的力度,远远跟不上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需求。以笔者去年所在的村小为例,仪器室、图书室看上去琳琅满目,但有教学使用价值的还不到五成,另外的五成就静静地躺在那儿专门为迎接检查作摆设。

  更要命的是,村小因地处偏远,人力资源的短缺问题随着教师流动显得日益突出,有门路、有底气的教师纷纷外流。出而不进的流动严重损伤了村小原本虚弱的教研元气。

  工作强度大,精力不够。与大规模学校相比,村小教师的常规工作强度明显高于规模学校的教师,要么一人包班,要么复式教学,每天五六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常有的事。偶有空堂,还不够从容批改作业,备课就纯属业余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教研,要真正研出成效,就得付出时间成本。试问,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哪个研究环节不需要时间、精力?

  高强度的工作状态,衍生的必然是职业倦怠,荒废的必然是业务学习,导致的必然是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常听有识之士埋怨:现在的村小教师不思进取,教研严重落伍。笔者不由得又惭愧又委屈:我们落伍,但我们很累。

  信息渠道窄,见识不广。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教研成果可谓层出不穷,教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全依赖于各传媒的推介,信息资源是推动教研工作进程的核心资源之一。放眼各校,村小的信息资源现状如何?各种新课程理论书籍、教育报刊等资源的占有量远远低于规模学校。网络资源在技术水准、设备维护等因素的影响下,外界教育信息的传输也大打折扣。不知道多元智能,没翻过《给教师的三百条建议》,对村小教师而言已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狭窄的信息获取渠道先天地给村小戴了一副近视眼镜,让村小教师看不清课改方向,摸不透研究中的是与非。到头来,短视的村小,干脆不看也不想。

  专业支持弱,氛围不浓。教研工作的推动,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持之以恒的专业支持。其支持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支持,二是舆论支持。长期以来,村小面对的几乎是零支持力度。从学术支持上看,活跃在教研前沿的专家、名师又何曾到村小现场指导过?即便是外出取经,因为名额所限,这样的机会也与绝大多数村小无缘。再看舆论支持,稍微留意便不难发现,频频亮相于各媒体的学校,有哪一所不是家大业大?

  引不来专家,上不了台面,那就老老实实地学习媒体广泛推介的新经验、好做法。就说集体备课,上上下下都在推广,可到了我们村小,就像一盆长在温室的蝴蝶兰,好看却养不活;就说同伴互助,仅有的几张老面孔早已失去棱角,相互同化,哪有通过交流获得两种思想的可能;就说借鉴,合乎村小胃口的教研经验总是那样难求。于是乎,羸弱的村小,只能教而不研。

  村小教研被遗忘,也许这只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无奈之举,然而,在大力倡导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作为村小的一员,笔者呼吁:请多多关注村小教研!(湖南省临澧县实验小学 刘昌稳)

  《中国教育报》2008826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7:21 , Processed in 0.12608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