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伟忠(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3-31 12:1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伟忠(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10-04-19 来源: 南通教育网

李伟忠“情理课堂”专题展示与研讨活动
【人物简介】
  李伟忠,1990年参加工作,本科学历,在读研究生,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副校长、南通市首批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南通高等师范学校客座讲师、南通市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新长征突击手、启东市“十佳园丁”。获南通市第四届“园丁奖”。 2001年参加了国家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执教的《题西林壁》《恐龙》均获得全国“创新杯”课堂教学艺术大赛一等奖。2006年11月,执教的《鼎湖山听泉》获全国第六届小学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近年来,30多篇教学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主编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四册《素质教育新教案》,参与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编写。
【人物主张】
轻轻唤醒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
        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必须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缺少“理”的课堂则则是表面的、肤浅的、低效的。本文从有机挖掘“文理”和科学把握“学理”这两个角度提示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将“理”轻轻唤醒。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要遵循自然。2~12岁的儿童属于“理性睡眠期”,他们主要通过自己的感觉而非理性去思考并了解外部的世界。然而,卢梭并没有否认这一时期儿童理性的存在,而且我国现今小学的高年级学生已经步入童年的后期,儿童“睡眠”的理性正等待着教育的唤醒。小学语文教学同样肩负着“唤醒理性”的使命,这正表现为语文情理课堂对“理”的重视。
        不错,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感性的,关注人文,注重情感,着力感悟,但缺少“理”的课堂则是表面的、肤浅的、低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理”的唤醒至少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有机挖掘“文理”
        这儿的“文理”是指文本自身所蕴含的作者的思路、作品的文路以及语言的结构特色等,是语文作为工具性学科的本质特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具有独特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章法,是学生语言学习和写作借鉴的重要范本。魏书生老师在语文教学时,有时教学生画“知识树”,其实就是充分关注“文理”,此举直观形象地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及作者的文路,同时也理清了学生的思路,促进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其原因之一就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基本的“文理”分析,虽教得面面俱到,却把一篇课文解析得支离破碎,使学生得不到完整的艺术感受,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课堂获益甚少。语文情理课堂应该适度挖掘“文理”,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基本的思维知识的传授,正确的思维过程、形式、方法的掌握贯穿在语文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语言中的“理”
        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一文中说:“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的,‘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于一句一句的话,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联系……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摇,则百枝摇。”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象征、拟人、夸张、比喻等“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小学语文教师要引领学生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挖掘内蕴,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理”,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品味语言,鉴赏语言,学习语言。
        如《姥姥的剪纸》的第一自然段:“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这段文字虽然只有一句话,却为我们展现了好几个文学意象:大平原、小屯、民居、窗子、剪纸。作者如同一位摄像师,采用大广角和大特写的手法,从大平原到小屯到左邻右舍最后到窗子,一步一步地推进,最后定格在“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上。让人如同在身临其境地看电影,眼睛跟着文字进行了一番神奇的游历,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提示学生关注其中的“理”:通过这段文字,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关联?
        同样,《包公审驴》中也有一段文字的“理”需要有机挖掘:“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的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这样的语言朴实自然,读上去朗朗上口,值得学生细细咀嚼与慢慢品味。这句话中有“一变三不变”:一是驴拴的位置没变,二是驴身上的鞍子没变,三是驴嘴上的辔头没变,最关键的是这驴变了,给人调包了。这“变”与“不变”通过“……还……还是……也是……可是……”的关联词语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借鉴作者的语言样式练习说话:“    还 ,     还是 ,   也是 ,可是 。”
        2. 结构中的“理”
        我曾经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堂中尝试让学生结合课文画“逻辑树”,借助“树”的形象解读文本的结构,从而建构“文理”。英国结构主义文艺理论家特伦斯·霍克斯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是啊,作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瑰宝的单个方块汉字,其意义是有限的,但是通过有机的组合,就能表达极其丰富多样的意义。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文学就是方块字的排列组合游戏。”在语文教学中,掌握了文章的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把握。结构之“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教学要点,因为它使教学具有整体性,认知更具逻辑性。
        例如《开国大典》,课文很长,整整7页。但课文结构脉络十分清晰,全文具体地描述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一是写开国大典开始前会场的布置与群众入场的情境;二是写了典礼过程和盛况;三是写了阅兵式的盛况;四是写了人民群众游行的欢乐情境。并且,每个场面的结构脉络又很清晰,如:课文的第二个场面——典礼的过程和盛况:(1)宣布典礼开始;(2)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升国旗,鸣礼炮;(4)宣读人民政府公告。因此,教师应该组织学生以课文结构为阅读脉络,把握“文理”,这样就会使教学既省力又高效。
        再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吴敬梓把屋内的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这四个人物对严监生竖起的两个指头的理解描写得生动传神。文中的这段语言的结构形式体现出明显的一致性,都是先描写人物的语言,然后再写严监生听后的反应。在品读每个人的语言和严监生的不同表现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理”——结构特色,深入分析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优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12:17:47 | 只看该作者
二、科学把握“学理”        “学理”就是学习的方法、策略、规律等。小学生学习语文,也讲“套路”,也要得法,也应注重学习的技巧。另外,小语教学还应符合教学之理,从语文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还必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分析与综合、内容和形式、感悟和理解等关系。教学还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要符合母语教学规律,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悟得规律、掌握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凸显“学理”的途径有好多,下面细说两例:
        1. 重视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巧,还负有向学生传授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方面的科学知识,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学习品质的重要职责。要“授之以渔”,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能自主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获得语文知识和技能,并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发展。
        强调“学理”的情理课堂就是要变重“教”为重“学”,应着力去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找规律,学会归纳总结,学会建立知识架构。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语文思维体系、语文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体系,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譬如,小学语文低段的教学,重点是进行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听说、阅读、写话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学习方法:(1)能用形象记忆法、趣味记忆法、情境记忆法背诵课文。(2)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的方法。(3)通过先想后说的方法,说、写完整的话,通顺的话……
        教学《“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在研读文本时,老师应该在教学中渗透“学理”,可以作“三读三悟”的教学处理:(1)初读,让学生谈谈对王熙凤的第一印象(即静态印象):衣着讲究,高贵华丽,酷爱打扮……(2)再读,请学生想想这回你对王熙凤又有了怎样的印象?通过朗读,学生得出对王熙凤的二次印象(即动态印象):善于变化、炫耀权力、非常热情……(3)细读,围绕一个问题思考: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王熙凤热情的?通过深入研读,学生感悟到王熙凤的人物个性:虚情假意,巧言令色,工于心计……
        2. 适度沉潜
        语文情理课堂,学生要有感性的激情飞扬,也需要理性的静心默想。课堂静默,这适度的沉潜是唤醒学生理性的极佳契机。当然,这种唤醒应该是用心的、有度的、适时的、有序的:首先要创造机会。在课堂中要有意安排一些教学环节给学生自由思考,让学生“认真地想一想再说”,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其次是设计难度。教师要用心寻找问题的价值,精心设计问题的难度,找出那些适合学生细想的有着适宜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学习;再者就是确定数量。课堂提问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堂课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学生细想之后才能作答。根据课堂实际,在一堂课中,安排2~3处细想环节是最为合适的;最后是给足时间。观点的形成,思维的完善当然需要时间的过程,要做到深思熟虑就更需要真正属于自己的充分独立的思考时间。
        我在《课堂,需要那“一分钟”的静默》一文中谈到古诗《秋思》的教学。我在帮助学生理解“欲作家书意万重”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诗人真想写一封信给家人,这封信可能会写给谁?信中可能会说些什么呢?”面对我的提问,学生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课堂出现短暂的窒息式的空白。不一会儿,有3、4位同学慢慢地举起手来。我读懂了学生的那份不肯定和不自信,没有急于请他们回答。“此时诗人还有哪些割舍不掉的牵挂呢?请大家默默地再想想。”学生们又埋头专注地观察、思考起来,课堂里一片静默。约一分钟过后,学生的手如春笋般地冒了出来。我从他们胸有成竹的眼神和坚实肯定的小手中看到了他们的自信与真知。于是,一个个成熟而到位的答案便自然地涌现出来:“诗人对家乡的牵挂太多了:年事已高的老母亲呀,您的两鬓是否又增添了许多白发?家乡门前的那条小河呀,你是否已经改变了昔日的容颜?儿时天真烂漫的伙伴呀,你是否能够还保持着那颗纯洁的童心。”……
        有时候,学生暂时性的沉默,看起来似乎破坏了课堂预设的“完美”,但恰好反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思维含量高,这样的问题正是唤醒学生理性,把学生带入思维天地的最好媒介,成就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课堂的五彩斑斓。
        当然,我们重视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理”,并不是忽视“情”,情理结合、情理相融才是教学的最佳境界。所以,对学生“理性”的唤醒应当是轻轻柔柔的,润物无声的,自然天成的。
参考文献:
        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J].小学语文教师,2009(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3:44 , Processed in 0.13238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