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享受名 师的教学智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7 18:27: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享受名 师的教学智慧

东湖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沈爱华


2011年2月的最后一天,春寒料峭。

光谷实验中学的多媒体报告厅,暖意融融。全区初中学校语文教师,武珞路中学的语文教师代表,新洲一初中的语文教师代表,华科附中的语文教师代表,近一百多人,相约在春天,相会在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的语文课堂。

余先生年过花甲,精神矍铄。他听了两节课,亲自上了两节课,对两节课做了点评,又作了两个多小时的专题报告。整整一天,先生没有露出丝毫倦意,这是对职业特别钟爱的人才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我敬佩先生这种敬业精神,更敬仰先生深厚的语言文学功底、厚实的教学修养以及极富创意的教学设计。一天的时间,我都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先生的教学,先生的报告让我们充分领略了大师的风采,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收获颇多。

先生为我们解惑。为什么我们的教学会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差异的产生?原因就是我们的教学个体对话太多,集体训练太少。先生建议我们每节课设计一些让所有学生集中参与训练的环节,每次训练至少5-6分钟。先生还建议年轻的教师在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里要挺得住,不急于插话讲解,练就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教学素养;为什么我们的中考作文复习指导效果不佳?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提早准备,没能在平时的训练指导上做到落实。先生建议要将思考点提前一年,要建立应对武汉市中考的作文结构模型,深入细致地备考······先生在评点讲述中,很自然地将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引出来,予以剖析。

先生为我们提升。怎样将文题审准,将结构写活,将短话写长,将语言写美,将主旨写真;怎样读出句号和分号,怎样读出段落的层次;怎样设计教学任务等等,先生一一结合实例予以讲解。我们感到很实用。

先生给我们指路。先生强调“语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任务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文知识积累”,先生叮嘱我们要吸取十年课改“淡化知识”的教训,要让学生成为知识丰厚的学生;先生还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更加重要的任务是形成、提高学生终生受用的阅读与表达能力。”先生建议我们设计有含量的问题,一个问题出来后,要让学生有意识地去阅读理解全文。先生让我们“偷懒”,学会休息。他说:“语文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运用语文的规律,所以,要将你的活交给学生去做”

先生给我们鞭策。先生每教一篇课文前,都要将课文朗读几十遍甚至上百遍,读出每个句子、标点、词语的意味、趣味和韵味,我们很少做到;先生解读教材,要花几天甚至数月的时间,看上几万甚至十几万字的学术材料,我们很少做到;先生赏读课文,入情入境,想象宏微,琢磨细节,需要何等的毅力,是何等的执着,我们很少做到。先生说他的弟子到现在没有人达到过他的要求,他要求他的弟子每年都要写十万字的读书笔记,每年要写五到十篇的论文,每年都要上五到十次公开课。他自己每年都做到了,我们和他的弟子都没有做到!

先生给我们启迪。先生“设计教学”的思想,“板块解读”的方法,“教学创意”的追求,“教学任务”的规划,“教学对话”的实施,让我们感受到先生的教学智慧。先生说:“教师教学设计的最为基础的功力是整合教学内容,理清教学层次;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关键之一是减少课堂提问;提高教学设计水平的隐性因素是学术资料。”先生所倡导的“用艺术的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的理念将成为我们努力的追求。

亲近大师,聆听大师的教诲,享受大师的智慧,这个春天,我们很幸福!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06:22 | 只看该作者
余映潮精湛教艺的课外功夫

程韶荣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从51岁开始走上讲台,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推出了一节又一节好评如潮的示范课,

至今已讲到了整整100节!他为此专门写了一篇题为《得失寸心知——纪念我的公开课讲到了第100个》(武汉《成才》教育月刊2010年4期)的文章。余老师何以要用“得失寸心知”这个颇耐人寻味的题目呢?我体味它至少包含着:这许许多多公开课的背后藏着多少酸咸苦辣,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磨练,藏着多少艰辛的准备工作!它的每一节都上得如此精彩,正如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的那位历史老师所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许多青年教师正在琢磨余老师的课,我想化用陆游的两句诗:汝果要学“课”,功夫在“课”外。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余老师究竟是从哪些方面入手下功夫来磨练自己的内功的,或许对我们的专业成长有某些启迪。

善于跟踪名师。每一位名师在成长的初期,没有不虚心学习名师的。余老师对此有他独到的理解:“名师研究是一种前沿研究,是一种追求收获最大值的研究。”(《中学语文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他学习名师的第一个特点是广泛求师。且看他的一段自述:

“很多年前,我不仅有研究胡老师(明道)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的专题目录卡片,还有对张建华、章熊、黎见明、洪镇涛、徐振维、陈钟梁、蔡澄清、陆继椿、鲁宝元等名师的研究纪录。特别是上海的一批名师,可以说是被我“尽收眼底”,即使是上海本地的老师也没有像我这样研究过他们。在我的卡片上至今还有他们的名字:沈蘅仲、何以聪、鲍志伸、周其敏、陈亚仁、戴德英、卢元、钱蓉芬、俞达珍、何念慈、潘鸿新、方仁工、吴侃、陆军、火观民、梁康华、金志浩、杨墨秋、邵愈强、朱乾坤、过传忠、冯志贤、董金明、居志良……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雄奇壮丽的队伍啊;在我的心目中,这是何等才华横溢的队伍啊!”(见《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大出版社  2006年)

余老师开出的这份长长的名师清单,在时下的青年教师看来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我感到非常熟悉、亲切。我比余老师小了9岁,这些活跃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一辈名师确是令人敬仰的。坦诚的说,在我的当年的笔记本里,也记录着这些名师的大名呢,数数总有100多个。而当年的积累方式比较原始,都是从报刊杂志上慢慢收集起来的,哪有现在上网一搜索那么方便、快捷。不过,真的对一位名师的有所了解,还是需要读他若干的文章才能做到的。

诗人杜甫有诗云:“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就青年教师而言,这“多师”的数量当然是无可计量的。有了多师的滋润,然后“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鲁迅《我怎样写起小说来》),合成的这“一个”,就是一个“新我”,一个成熟的“新我”,一个具有爆发力的“新我”。由此看来,广泛求师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个特点是深度跟踪。学习和研究名师,不仅要博采众长,还要由博返约,聚焦几位名师长期跟踪,深入学习。余映潮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极好的榜样。在众多名师中,余老师自有他的钟爱。他对胡明道老师的研究最有深度。他曾说过这么一件事:

“1997年春,武汉市教研室在武汉市第14中学召开著名特级教师胡明道老师的教学艺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有一个近两万字的长达两小时的发言,话题是‘胡明道老师教学生动的艺术’。胡老师很认真地听、记我的发言并在发言结束后立即问我:‘余映潮,你讲话的这些资料是从哪儿来的呀?’我说:‘我有专门研究您的卡片呢!’事后,我给胡老师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过去了,那上面有她四十多篇文章的目录及出处——这份目录,连胡老师自己都没有。”

1997年,整整50岁的余映潮老师开始走上讲台上课。为了上好课,他的准备当然是漫长而充分的,其中对胡明道老师的研究功夫极深!他在《名师跟踪式研究》一文中专门以此为例,花了大量篇幅详细介绍如何对个别名师展开研究,他从三个角度予以说明:(1)宏观的评述。他说要研究胡老师,要从她的教学思路、提问设计、品读教学、学法点拨、课堂调动、文体教学、教材处理、思维训练、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地研究;(2)中观的评析。如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的心理环境、活动环境等;(3)微观的评点。就胡老师执教的某节课进行剖析,细化到教学环节、教学细节等。

在对名师的研究中,余老师还总结了好多有益的经验。比如名师研究贵在深入,贵在品味,贵在提炼。如何去做呢?他总结出了收集、收藏、摘抄、观摩、评点、跟踪、评说、综述、比较等方法。他还提出对名师的研究要落实到“体会”上,要尽可能多地形成一些文字的书面的研究结果,这才能学到一些“真东西”。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向名师学习,“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解决问题的,它同样地充满着艰辛劳苦。”

从余老师对名师的研究中我们获益良多。是的,我们研究名师不仅要了解他的现在,他的课堂教学,他的教育事业,还要了解他的过去,他的“课”外,他的业余生活,要舍得下苦功夫,这样方能真正学好他,学到“真东西”。

精于治学之道。在语文教学研究的漫长征途上,余映潮老师有一个观点非常精辟,他说:“除了研究名师,还要研究自己。”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研究自己呢?余老师从自己的成长体验中提出一个极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教师治学问题。我认为这是直抵教师成才问题的内核。教师的治学问题的被忽视由来已久,它严重地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些人急于求成,感兴趣的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而不愿意在治“本”上下苦功夫。这恰恰是余老师所竭力反对的。

余老师给青年教师的赠言里语重心长地写道:“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作为年轻的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研究的入门处如果能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用于探究治学方法和提炼教学技艺,将于一生的教学都有好处。”(《我和我的语文教育研究》)他又说:“在我二十多年的教研生涯中,我非常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习惯的养成,我运用的多种研究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中学语文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他将学习方法视为提升教师个人素质的“第一”,是很有道理的。他还在其他一些篇章里不厌其烦地谈到类似的话语“学习方法”和“治学方法”,足见他对此有很深的感触。

为了摸索教师治学的方法,余老师为此付出的劳动是惊人的。因为关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治学问题是一个非常专门化的课题,学术界对自然科学的治学方法早已有许多成果,对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也有不少成果,但将范围缩小到教育领域,成果相对就少一些,再缩小到中学语文教师的范围内,现成的研究成果就更少得可怜,更不用说系统的研究成果。正是在几乎是空白是园地里,余老师反思自己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研究的成败得失,总结提炼出很多成功的经验,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这就是他于2005年完成的长达5万字讲座稿:《教师的学法和教学设计的手法》和《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2006年)连载了整整两年的“语文教师实用研究技法”20篇(10多万字),包括资料摘抄法、文本拆分法、横向联系法、纵深探究法、精品收藏法、案例分析法、论文写作法、课文欣赏法、自建仓库法、来料加工法、筛选提炼法、模式探究法、比较研究法、名师研究法、顺势拓展法、多角运思法、发现命名法。教育叙事法、整体构想法等。完成了这一艰难的写作课题,余老师后来不无欣慰地说,这是一次“最有突破性的写作”。

余老师的上述研究成果不仅是对教育理论宝库的重要贡献,而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他特别注重一线教师的“管用”和“可用”,力避繁琐的理论阐释和堆砌名词术语,采用了“例谈式”的写法,深入浅出,更容易被老师们所接受和消化。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余氏的这“20法”不是简单地照搬、移植的别的什么“法”,而是他地地道道原创的。我们不能不深深的感谢他功德无量的巨大奉献!余老师以他自己的论著、文章和他的课堂诠释着、演绎着他的这些研究方法,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它。在瞬息万变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学习、应用这些成果,不断充实、创新,青年教师的成长就会如虎添翼。

长于探究学法。在余映潮老师的语文教学的艺术长河里,学法指导像一条条小溪,无时无刻不在淙淙流淌着,让学生不仅吮吸知识的琼浆,更能掌握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在余老师各种文体教学的课堂里,我们都会强烈地感受到他“重学法”的教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先看两个教例。他教《律诗二首》(《过故人庄》《游山西村》)一课时,采取了四种阅读方法,即朗读、译读、背读和说读,每一读都不是抽象地教,而是非常具体、形象地指导,比如朗读,他就教导学生学会吟读,先说介绍方法,然后示范吟读,再学生试读,老师矫正。整堂课不断变化着读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理解了内容和写法,学生学得很轻松,也很有趣,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最后,余老师小结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个名字: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余映潮讲语文》P186)《神奇的极光》是一篇说明文,他通过活动之三“品读课文,筛选信息”,训练学生提取主句的方法,组合要言的方法和下定义的方法,他的指导学法始终紧扣理解文本来展开,所以,他的做法总是会收到一举数得的神奇效果。

余老师这种始终不渝地、自然无痕的指导、渗透着学法,其实源于他对学法的深入研究。他在这方面的成果同样是十分丰硕的。他感觉有很多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直是“心虚”的,对究竟什么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胸中无数,在教学中难免乱打乒乓,随心所欲,不成系统。余老师对此专门进行了非常系统的探索,我们只有看一看他的《怎样学语文》一书就会对学法问题豁然开朗。该书分为三大章:一、学会积累(增加识字量、美词的积累、诗文的背读);二、学会阅读(把握文意、理解文意、品评鉴赏、别出心裁读文章、现代文阅读应试、文言文阅读应试);三、学会写作(语言运用技巧、美文写作的基本模式、应试作文的取胜要诀)。从积累到读写,共介绍了几十种易于操作、具有实效的语文学习方法。比如“学会积累”中谈美词的积累,就依次介绍了课文笔记法、同类相聚法、联想引进法、专题积累法、延伸推进法、趣文剪辑法等6种方法,每一种方法里又分若干小类。比如课文笔记法就举了二字美词、四字美词、成语、近义词组、众多叠词、与气候有关的词语、描写歌声的词组、描写乐声的美语、评析性的短语等10种。余老师说:“我们所进行的“每课一记”,可以包括以上两个方面、三个方面、四个方面甚至五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应做到有自己新的发现与新的命名。这样的词库将是你心血与智慧的结晶,它不仅是一批批的词语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你严谨的治学精神得到了培养。”这里的“每课一记”,还可以扩大到已经学过的相关课文,如上面所列举的其它各种方法。余老师对写作教学的学法指导也有许多研究,比如《中考作文技法》《初中生应该怎样写满分作文》等。

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许多多实用、新颖的学法来,这里大有我们施展才智的广阔天地。

关于余映潮老师的课外功夫,当然远不止这些,本文只是想引出这个话题,让更多的人关注、研究这一话题,让青年教师懂得从哪些方面入手去磨练自己,以加速专业的成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0:06 , Processed in 0.1211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