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管季超主张:摄影界应该与教育界‘联姻’!!!!!!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52:03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50:28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48:32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47:35 | 只看该作者
“全国中小学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圆满落幕
http://edu.QQ.com  2007年06月06日


2007年5月14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大赛”,在有关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支持下,在全国各地选手的热情参与下获得了圆满成功!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健康的艺术空间,同时促进孩子们自我提高艺术能力及修养,比赛打破常规,采取了“免费制”、“集体与个人报名双轨制”、“二次投稿制”等富有特色的比赛制度,降低了参赛门槛,扩大了参赛作品的范围,提高了参赛者的参赛热情和动力。
此次比赛共收到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万幅作品,除传统艺术的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外,还有数码形式的设计、绘画、摄影、动漫等多种作品。由我国书画界和摄影界的有关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通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严肃认真的评审,筛选评定出了本届活动各类奖项,获奖名单已经公布在大赛的网站www.cm2006.com.cn上。此外,为了落实“为孩子们做一件实事”的赛事举办宗旨,所有参加比赛的中小学生还将收到本届大赛免费赠送的“作品全集”数据光盘一张。
此次大赛利用教育媒体为平台,通过公益性艺术大赛,有效地连接了校内外支持力量,营造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激发了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和参与精神,使孩子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并获得了一次美的熏陶。
为了让孩子能拥有一个稳定、健康的艺术空间和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我们将把本项大赛延续下去。使其成为最受孩子欢迎的一项赛事,最受广大家长爱戴的赛事,最受社会支持的赛事,继续为艺术素质教育做出积极努力。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46:37 | 只看该作者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函授本科毕业论文
( 2005 )



论文题目 《利用摄影开展中小学美育初探》      
           
汉语言文学本科                   乐清教学点   
2005 级                  051101011144
作者姓名

指导老师  田中初老师    

           


利用摄影开展中小学美育教育初探
论文摘要】没有美育的现代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通过摄影教学、成立各种业余社团等手段,从兴趣培养辐射型、行为养成辐射型、资源整合辐射型着手,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促进美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正确地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美育  现代教育  摄影教学  素质培养一、美育在中小学教育教育中的地位
(一)美育的地位
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学生素质的高低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素质。
国内著名美育专家李田教授认为,美育的完整概念应该是“用各种美和各种艺术通过审美活动(起中介作用)达到美感体验的育人活动” ①。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书本为核心,缺乏对“人”的关注。如果整个教育都实现美育化,都能唤起积极的情感——美感效应,整个教育的品质都将发生深刻、巨大的本质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卓越的形态,即是达到美育的境界。
近人王国维认为,教育应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应包括智育、德育、美育3个方面。他说:“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美育是也。”②在我们看来,真善美不仅相互区分,而且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智育、德育和美育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二)美育在各学科中的体现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教师都必须充分认识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应从本门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加强美育教学。
例如,历史教学中波浪壮阔之美、文物精雕细琢之美;政治教学中关于美的一般性质、美的产生;语文教学中可以体现出文字之美、文章之美;另外,自然学科中的美的教育更多,蔡元培在《以美育代宗教说》和《美育实施的方法》③等文中,对此作了全面的阐述。他指出数学、几何、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矿物、生物等都有生动的美育教材。
(三)美育的作用
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1、审美同情与爱心培养是人的非常重要的素质,它是人性的基础,是善的基础。
培养爱心,当然不只是美育的任务,各种教育都应将它纳进去,但美育有它特殊的作用。因为,说到底,审美就是爱心的流露。美感,其实就是一种爱感。没有对审美对象的爱,能有对审美对象的审美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见青山多妩媚,不就是对青山的爱?“相看两不厌,只是敬亭山。”④为什么会看不厌呢?也是因为爱。
审美的爱比之道德的爱要丰富,因为道德的爱一般只对人,审美的爱不只对人,还对自然。道德的爱,还讲功利,讲是非;审美的爱,有时连功利、是非也略去了,因而它更广泛,在某些方面也更深刻
2、审美想象、直觉可培养人类最可贵的素质之一是创造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造的历史。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
  审美的创造力主要表现为想象。想象是审美心理中最重要的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审美活动的本质就是想象。想象不同于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只是扩大了人们当下心理活动的范围,不创造新的事物。想象就不同了,想象中所用的材料可能是现实中有的,但它的组合绝对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审美心理是很丰富的,有感知、理解、联想、想象。
  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美育的开展,可以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审美观,拥有良好的审美,进而可以使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向上,对增进其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有着很大益处。每个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美育和教学的关系,把它作为一项很有意义的课题进行长期钻研,这是十分必要的。美育和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但又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总之,美育可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保证了美育思想的发展。
    二、摄影在美育中的作用
摄影教学指以摄影艺术为内容和实施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净化和个性完美的社会实践活动。摄影是凭借相机这种现代化技术的产物,依靠它的拍摄功能,将客观对象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新兴造型艺术。摄影与绘画、雕塑不同,它只能表现客观存在的事物,不能表现过去和未来的事物,不能表现艺术家想象的但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事物,更不能表现没有客观实在形体的对象。摄影艺术只能再现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某一瞬间,是名副其实的瞬间艺术。摄影的艺术形象只能一次性完成,不可能再重复一次。它不能像绘画、雕塑那样,如果不满意,可能反复修改,甚至毁掉重画、重塑。摄影艺术的这些审美特征,使它具有与其它艺术不同的美育功能。这就是:
(一)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今天,摄影已成了男女老幼亲自参加的最具群众性的艺术性的形式之一,成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人,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享受。
(二)激发人们对伟大祖国的热爱。风光摄影是艺术摄影中的一大门类。我们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要想在一生中走遍祖国大地,去观赏每一处的风光胜景,是根本不可能的;要出国旅游,就更受条件限制了。而风光摄影以瑰丽多姿的大自然和人对自然改造成果为题材,将祖国的锦绣山河艺术化地再现在千百万观众面前,就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三)学习先进人物的崇高品德。肖像摄影是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的摄影作品。为社会主义新人传神写照,是广大摄影艺术工作者的光荣职责。如吴印咸拍摄的《白求恩大夫》⑤、斯诺在延安拍摄的《毛泽东》、洛蒂拍摄的《伟人周恩来》,以及报刊上刊登的雷锋、王进喜、王启民、李国安、徐虎、李素丽等先进模范人物的摄影作品,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貌。欣赏这些人像摄影作品,不仅可从事得到美的享受,而且还可受到深刻的教育和鼓舞。
(四)巨大的社会认识功能。由于摄影艺术的纪实性和逼真性,许多珍贵的镜头是可一而不可再、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错过了时机,抓不住瞬间,就成为了历史的空白。因此,不少摄影艺术作品就成了真实可靠的重大历史文献,如《芷江受降》、《开国大典》、《公审‘四人帮’》、《香港回归》、《长江三峡截流》等。这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镜头,真实地再现了各种重大历史事件或历史场面,具有其他任何艺术无可比拟的重大的社会认识价值
在中小学生中,利用相机通过摄影活动进行美育已经成为可能。当然我们不是说要用摄影代替绘画,两者是各有优势、特点,可以互为弥补,但不能取代另一方。也曾经有那么一个时代,画家们用类似相机的工具用来取景,然后作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摄影是利用相机“作画”。
三、遵循摄影特点开展美育教育
第一、通过摄影作品引导学生在倾心赏美上下功夫。
美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种自我教育能否发生,是否有效,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发生情感。美感不能强加于人,却可以引导。引导学生发生美感是学校美育工作的重点。
首先,帮助学生感知对象的美。如,帮助学生欣赏摄影作品《开国大典》⑥时,就需要介绍有关的社会历史知识,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进步的历史观念,否则,学生是不可能真正进入《开国大典》的艺术境界和欣赏心理的。
其次,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理解力和想象力。这里也涉及某些知识的传授。例如,摄影中关于色彩、光线、构图的知识等。但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运用这些知识去实践,在实践中提高这些能力。正如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 ⑦
再次,要从多方面帮助学生进入欣赏心理。例如,欣赏摄影作品《长江三峡截流》⑧时,根据美的对象的特点,创造适当的环境,也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他们深化美感。如,长江三峡截流工程的技术难度、对电力发展的贡献等。
不过,要充分尊重美感的个性差异性,不要简单地推广美感的样板,更不要搞强加于人或强求一律。对美感教育效果的期望和检验,要长远一些,开放一些,切忌短视、呆板和狭隘。应当相信,只要学生发生了美感,他们倾心赏美,即是在乐心受教。至于受教的程度,只要美育持之以恒,一定会获丰收。
    第二,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
前面说过,美育的对象应当是美的,才可能产生美感。同时,还要注意美的对象情况复杂。
例如,《红楼梦》中既有艺术的美,也杂有糟粕⑨。对于这一类美的对象的欣赏,就需要有较高的辨别力和较多的知识了。所以,欣赏《红楼梦》对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生比较适宜。因此,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做出适当的计划。学生的特点,依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认真研究。
    例如运用摄影技术对学生实施美育时,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因地制宜、有步骤、有系统地进行。先学习器材的功能、拍摄角度、构图、剪辑等内容,进而延伸到美育的其他各个方面,以达到触类旁通之效。
    第三,要把美育融入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实施多种多样多层次的美育。
除了摄影,除了在课堂上教音乐、美术课,学校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文娱活动。把美育与德育很好地结合起来,是学校美育的重要形式。虽然美育与智育相互区别,但它们也是相互联系的。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特别是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但是美育的实施,想象力的发挥,都必须凭借一定的知识,而知识的把握与发展,也都需要想象力的帮助。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把美育融入智育的具体途径。在学生业余社团的建设方面,可以成立“钢琴俱乐部”、“小浣熊摄影中心”、“小天鹅舞蹈协会”等少儿业务社团,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美育。从兴趣培养辐射型,行为养成辐射型,资源整合辐射型着手,提高学生们闲暇生活的质量,学以致用,促进社会教育的网络化,促进美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中小学实施美育的天地相当广阔。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会有很多好办法。
内容丰富生动的活动,为少年儿童人格的多向发展和创造潜力开辟了新的途径,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⑩




注释:
①李田.《再论美育的本质》[M].北京:"美育研究室",网址:www.sseentre.org.1996,328.
②董玉良 《 “问题学生”的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
http://study.meiwang.net/Article/first/Article_676.html  2006-11-8
③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蔡元培教育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53
④袁行霈 《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一文 《文学遗产》 1986,第一期
⑤新华网陕西摄影频道 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http://www.sn.xinhuanet.com/2007-01/10/content_9006513_2.htm  2006-01-10
⑥卢杰军  《不能忘怀的历史时刻》http://lujiejun168.blogcn.com/index.shtml  2006-02-01
⑦转注 钱仁平  《中国小提琴音乐》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1-01-01, 26
⑧中小学教育网  《长江三峡顺利截流》
http://www.mxms.net/html/5/292/329/334/2006/10/li98032174980160021836-0.htm  2006-10-08
⑨展静《红楼梦》作者的立场和思想——《红楼梦》反清新证  http://www.52hlpm.com/wy/hltx/017.htm  2006-05-25
⑩汪海波  《浅论美育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http://www.hnol.net   2004-12-30

部份参考书
《摄影技艺教程》颜志刚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5.8
《人间词话》王国维著  广陵书社  出版日期2004.12
《再论美育的本质》,《教育研究》1994年第11期. 李田著出版日期:2002年7月1日
参考图片引用网址:  http://www.dky.edu.cn/html/dzkj4-1.htm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44:11 | 只看该作者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4:42:4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2 22:16 , Processed in 0.11946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