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推荐广州花都区骏威小学屈太侠老师的一组文稿【附信】

  [复制链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9:34 | 只看该作者
2-5柔软的力量
看到他的表演,谁都难以忘记:
30岁出头的胡启志出生在美国,老爸是中国人,他二十多岁开始学中文。练习瑜伽的他,跳舞可以跳出灵魂来。第一眼看到胡启志,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爱上他。他身上有种淡定、单纯和透明、超脱的气质,笑起来的时候有微微的羞涩感,连感动流泪时都是静静的。他说,自己是个简单的人,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在他的操控下,水晶球仿佛有了生命,在他的手臂、手掌、手背、肩膀及指尖来回滑动,时而飘浮在空中,时而在上半身柔和地滚动,看得观众屏气凝神。不少观众赞叹:“这太神奇了!水晶球与他合二为一了。”
柔软的力量,如此地摄人魂魄。精细化的动作,只有柔软的力量可以完成。惊心动魄的杂技,精美绝伦的钢琴表演,无一不是柔软带来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遇到这样一些孩子:他们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发雷霆,甚至动手动脚。面对这些性情刚烈的孩子,你可以暴治暴,以强硬的态势压制他;当然,你也可以避其锋芒,一点一点“软化”他。两种策略,效果迥然。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必然进一步激化矛盾;教师适度“示弱”,适度“宽容”,则有可能唤醒学生的“良知”,挽救一颗桀骜不驯的心。
大凡“刚”的食物,都需要“柔”去克制。质地柔软的磨刀石,可以把刀具打磨得锋利无比。水是柔软的,却可以穿透坚硬的石头;小草的力量是柔软的,却可以分开坚硬的头盖骨。柔软不是软弱无能,而是避其锋芒,迂回周旋,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柔软的力量,不可小觑。
手中之笔,材质为木头、塑料、金属,材质坚硬,我们称之为“硬笔”。用强大的力量,去对付坚硬的笔,自然两败俱伤。一个形象的比喻:握笔如握流沙,用力越大,流失得越快。你越想控制手中的笔,你越控制不了它。手中的笔,如同一个桀骜不驯的孩子,强硬的太对,只能增加它的抵触情绪。
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事物的特点,顺性而为。要让手中的笔,乖乖地听我们的话,我们要做的,不是用强大的力量去对抗它。而是要顺应它“硬”的习性,用“软”的力量去引导它。
握笔的时候,拇指食指和中指,分别从不同的方向,向之间施压。这些力量之间,刚好相互抵消。也就是说,握笔的力量再大,和书写没有关乎。握得紧,也许写出来的笔画粗一些,墨色就浓一些,但不代表书写出来的汉字,就有力度。墨色,不是越重越好;线条,不是越粗越好。汉字的力度,主要取决于书写技巧,和指头施加的力量几乎无关。
中国有句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我们抛弃刚硬,退求柔软。有了柔软,就有了柔韧;有了柔软,就有了张力。柔软,就让手中之笔,有了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只有在柔软状态下书写的笔画,才是柔韧的,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自然、连贯、流畅。
柔软,让我们的手有了“磁性”。笔,会紧密地贴合在你的手上。于是,你和笔,如此妥帖地融为一体。于是,笔成了你的好友,它心甘情愿由你摆布,为你服务。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8:51 | 只看该作者
2-4“入木三分”的误解
汉语的表意功能,催生了一项独特的学习方法——望文生义。看着文字,就能大致猜度其中的含义。看到“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想?许多人下意识地认为,书写者功力深厚,可以让毛笔的笔锋深入到木板(或竹简)之中。这样的奇迹,你相信吗?有人说,我信!在电视剧、电影里,那些武艺高超的侠客手中,一支毛笔,可以当武器使用,俨然就是杀人的暗器,怎么不能“入木三分”?
这样的想象,不可思议。影视里的场景,怎么能和现实生活画上等号?我不否认,在书法家的手里,柔弱的毛笔,会变得遒劲有力,弹性十足。但是,能把毛笔当刀剑使用,我还是持怀疑态度。
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正传”: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评价,被后人称为“书圣”。
  他写的字既秀丽,又很苍劲,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想想看,一般秀丽的字会显得柔软,而苍劲的字则显得粗硬。但是他竟能脱尘出俗,二者兼善,可见得他书法的功力之深。这,恐怕不是天生具备,而是靠后天勤学苦练而得来的.
  有一天,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个人先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竟然透进木板里有三分深度。这件事,轰动了整个京城。“入木三分”也就成了人人皆知的成语了。用毛笔写字在木板上,而笔迹还能透进三分的深度,除了身怀绝技的人,还有谁会有这种能力呢?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见这位“书圣”所写的字,笔力非常雄厚,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于是,后来的人便根据这段故事的情节,直接把“入木三分”,用来形容人们写文章,或者是说话的内容非常深刻。
  读完这个故事,也许,我们对“入木三分”的本意,有了比较准确的理解。这“入木的三分”,不是“写”进去的,不是戳进去的,而是“渗”进去的,“透”进去。当然,“三分”不是准确的数量,是“夸张”的表达方式。
书法爱好者都明白:初学者,墨汁是浮在纸面上的;功力深厚的书法家,书写出来的作品,墨汁是深入到纸张里面去的。有经验的书写者,懂得中锋运笔,懂得轻重缓急,墨汁能与宣纸充分融合,墨色凝重厚实一些。但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达到“入木三分”的境地。人们用这个词,是形容王羲之的书法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硬笔书写,也需要讲究轻重缓急,也需要墨水与纸张的充分融合。但是,硬笔书写,墨水用量少,纸张渗透效果不如宣纸,则更难达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来。
有的老师认为,书写的时候,要让学生多用点力气,书写出来的汉字,墨色鲜亮,显得有力度。这,是对“入木三分”的误解。书写时,用大气力,后果是什么?会损坏笔尖,会滑破纸张,会让手指变形,会影响卷面整洁……总之,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墨色并非越重越好。当一大片黑乎乎的汉字,出现在眼前,会令人眼花缭乱,头昏脑胀。
如何将“入木三分”的理念,运用到硬笔书写之呢?我想,就是要学会顿笔与挑锋,运笔的时候用力均匀,确保钢笔下水流畅。钢笔下水流畅了,渗透力自然就强了。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8:20 | 只看该作者
2-3控球与控笔
曾多次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书圣王羲之四岁时,和兄弟们一起临习书法。父亲趁他们不备之时,悄悄抽取手中之笔。其余几人,手指柔弱无力,轻而易举就被抽走。唯有王羲之例外,笔与人几乎融为一体。父亲大喜:羲之将来必成大器。果然,王羲之长大后,成了旷世奇才,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兰亭序》。
坊间也有许多诸如 “力透纸背”之说,并且,故事不断被人加工、扭曲。由于年代久远,故事真伪无从考证。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古人书写,用的是毛笔;时值今日,硬笔取而代之。虽说二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绝对不可相提并论,不可同日而语。毛笔笔锋长,柔软,弹性较强,硬笔则不具备这些特点。用古代书法家的故事,用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的时候,教师要进行思考,甄别,而不能人云亦云。
退一步来说,就算是毛笔,握得越紧就越好吗?非也!我们都知道,书写是手指、手腕、手笔等身体多种器官共同作用的结果。手指握笔太紧,就无法做到灵活多变,运用自如,反而会影响书写效果。多年的临习经验告诉我,写字,是一项放松运动。没有人会在极度紧张的状态下,能把事情做得很完美。写字时,应该全身心放松才对!为何要身正、肩平、臂开、足安?为何要做身离桌一拳,眼离纸一尺,指离笔尖一寸?除了书写卫生外,这样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应该是最省力的,有助于身体持久地放松。
身体的放松,当然包括手部的自然松弛。我们必须告诉孩子,写字是一项放松运动。这一点,对于幼儿特别重要。他们的手部肌肉力量尚弱,控制能力较差,让他们用力书写,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情。我痛心地发现,为了追求所谓的“力度”,出现了各种怪异的握笔姿势,孩子的手指严重扭曲、变形。我们都知道,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强,控笔难度就越大,就越难以将笔画书写规范、写到位。错误的姿势一旦形成,就会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纠正起来非常困难。
如何正确控笔?我想到了拍皮球。用力越大,皮球弹得越高,越难把握它。要想控好球,不是要“暴力镇压”,而是要根据球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配以合适的力度去排击它。写字也一样,要顺应笔的习性,调整角度,适度用力,让它乖乖就范,心甘情愿地为我们服务。
握笔,简单的技法之中,包含着深奥的力学原理。为何“指离笔尖一寸” ?长了,费力!为何“拇指与食指之间要画个圆圈”?是为了帮助“杠杆”寻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写字用的是巧劲,并非蛮力。写字教学,就是要引导让学生在实践和感悟中,逐步寻找最合适的用力点,最佳用的力角度,找到四两拨千斤的感觉。在学生手部力量不足的时候,允许学生写出淡淡的、甚至不够规范的笔画。等他们的姿势定型后,再适度增加力量也不迟。
“轻巧”与“笨重”,往往形成鲜明的对比。轻生巧,重生拙。我特别反感学生写字时拼尽全力,写出来的字黑糊糊一片,看得人脑子发涨。再说了,下笔太重,万一错了,怎么也擦不干净,严重影响卷面整洁。
教孩子书写,第一件事情,就要教他们学会放松。正确的握笔姿势,远比写得漂亮与否,要重要得多得多。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7:45 | 只看该作者
2-2锯木头的启示
小时候,和父亲一起锯木头。那时的我,很小,约摸六、七岁,坐在小凳上,双手抓住锯把。锯子的另一端,父亲站着,一只脚踩在木头上,身体完成一把满弓。随着锯条一上一下,雪花的锯末飘洒下来,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巴望着,早点锯完这一大堆该死的木头,然后去找小伙伴玩耍。我想当然地认为:多用点力气,把锯子压紧点,效率一定可以大大提高。于是,我把锯压得紧紧的。谁曾想,费力不说,锯条也拉不动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笑着说:想玩,那就放松点!当你觉得轻松的时候,是效率最高的时候。
当时,年幼的我,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个中缘由。后来,渐渐长大了,对其中的道理,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锯木头的时候,只需要前后推拉就可以了,锯条流畅地运动,频率就会加快。频率快了,效率自然也就高了。如果压得太紧,锯条与木头之间的摩擦加大,运行就很生涩,磕磕绊绊的。更何况,这样做,体力消耗得厉害,三五分钟,就受不住了,就泄气了。
中国有句俗语——欲速则不达!有些事情,你想得越迫切,投入的气力越多,效果越糟糕。很多情况下,我们不需要惊涛狂澜,不需要暴风骤雨,需要心平气和,需要细水长流。就像锯木头一样。一大堆木头摆在那儿,怎么着,也得锯上半天一天,你得有足够的耐心。
生活中,一个人是否成熟,很关键的一点,是看他有没有足够的耐心;一个孩子是否优秀,是否能把字写好,是看他是否有足够的耐心。
事实上,年级越低,学生的耐心越差。刚入学的孩子,自制力差,注意力集中。如果你不加提醒,大半的孩子,都心浮气燥。他们总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三五分钟完成一次作业。他们和当年的我一样,下意识地认为,书写时,耗费的气力越大,书写的速度就越快,尽早完成作业,就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如果教师一个劲地催促孩子快点写完,经常表扬那些书写速度特别快的孩子,实在是一件再糟糕不过的事情!
缺乏专业的指导,再加上盲目的表扬和鼓励,无疑是雪上加霜。孩子为了加快速度“不择手段”,出现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书写姿势,书写出来的笔画粗粗的,黑乎乎的。他们并不明白“细水长流”的道理,一心只想着尽早完成作业。这些孩子,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力量大了,控制的难度就加大了,很难把笔画写规范,写到位。你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写字的时候,旁边准备一块橡皮,一边写一边擦。擦来改去,浪费了不少时间,还把卷面搞得脏兮兮的。
其实,要想快,我们必须学会慢,在慢的基础上,逐渐过渡到快。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快,才是我们需要的快。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放松了,笔尖在纸面上的摩擦力小了,书写自然轻松自如,速度自然就提高了。
让孩子学会放松吧!充分利用每分每秒的时间,轻轻松松、自自然然地书写,指导完成作业。在合理的时间里,写完适量的作业,是一种能力!如果笔画不流畅,不精致,不轻巧,书写姿势不规范,书写速度再快,也不值得表扬。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7:15 | 只看该作者
2-1学会放松
孩子们在埋头练字。我,在教室里巡视。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孩子:身体紧紧地缩成一团,两只胳膊贴在身体两侧,胸膛抵在桌沿上,头低得不能再低,两条腿也夹得紧紧的……看到这样的画面,我的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词语——痉挛。这时,我总是无端地想起冬日暖阳下,蜷缩着身子,躺在墙角酣睡的猫。看的人觉得别扭,当事人并不觉得可怜。他们早已经习惯这样的书写方式。
在我看来,在书写训练的过程中,解决了态度问题之后,最重要的,不是笔画笔顺,不是间架结构,而是学会放松。
不懂得放松,教任何方法与技巧,都是枉然。打一个比方,一杯水放在你面前,你需要将另外一些水注入。最好的办法,是将杯子里的水,倒出一部分来。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一个劲地蛮干,效果会很糟糕。
人类所要学习的一切技艺,都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最佳状态。弹琴,需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会按错音符;舞蹈,需要放松,如果过渡紧张,肢体打不开,舞姿不会舒展优美;唱歌,需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难免会走音跑调;游泳,需要放松,如果过于紧张,连浮起来都成问题……
见过医生注射吗?有经验的医生,会在注射之前,和你聊聊天,转移你的注意力;会在注射的部位轻轻抚摸一下,让你紧绷的肌肉,松弛下来。这样,针头才容易进入身体,患者才会觉得舒服。
在进行系列训练的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一项非能力因素——心理素质。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会正常发挥,更不会超常发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规定的场合,如入无人之境,让身体的每个器官,每个细胞,都彻底地打开,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之中,才会有卓越的表现。
学习活动,可以让孩子兴奋起来,但不能让他们紧张起来。如果一个孩子,一拿起笔来就存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他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好字的。让孩子认识到,写字是一件很轻松、很自然、很有意思的事情,显得很紧要。
适度的紧张,是必要的。但是,这里的紧张,是心理的重视——写字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随随便便应付。千万不能理解为,身体的紧张。身体的紧张,随之而来的,是疲倦、困顿、劳累、恍惚……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紧张的状态下,注意力不能集中,更不能持久。在紧张的状态下,我们的身体是僵硬的。而书写,需要的是“水”一般的柔软的力量。
字如其姿。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你用什么样的姿势,写出来的汉字,大地就是那个姿态了。挺直了腰板,书写出来的汉字,精神了许多;打开双臂书写出来的汉字,就显得舒展。总之,放松之后,书写出来的汉字,是舒展的。紧张、收缩状态下书写出来的汉字,呈现出来的,也是一副病态。
书写之前,最好做点准备活动,而不是拿起笔来就书写。听一点舒缓的音乐,深呼吸十几次,做一做身体拉伸,活动一下周身关节,都是不错的选择。让自己的身体,彻底松弛下来,在进入书写,书写活动也就显得轻松自如了。
小学生,持久性差。在书写的过程中,原本正确的姿势,会一点一点改变。所以,我们在书写二十分钟左右,一定要让孩子停下笔,“刷新”一遍,让身体再次松弛下来,再进行新一轮的书写训练。
从孩子接触书写开始,我们就应该向孩子输送这样的理念:书写,是一项放松运动。会书写的孩子,会越写越轻松,越写越自如。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6:10 | 只看该作者
1-22博与专,孰先孰后
让孩子练字,肯定要帮助孩子挑选字帖。有的家长很不讲究,随便买一本,丢给孩子,自己练去吧。稍好一点地,选一选年级,最好和教材同步。至于哪位书法家写的,写得怎么样,就不去关注了。许多孩子,很不专一,练完这个人字帖,练那个人的字帖。哪个好?哪个适合自己?说不上来。练了几年,到头来,谁的也不像。
应该找不同书法家的字帖练习?还是盯住一个,练习上几年时间?这,是个问题。模仿,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找到和自己气质性格相匹配的字帖来练习,是一大幸事。不过,寻找的过程,不要太漫长。
有家长问我,练谁的字帖最好?我说,最好练习语文书上的字。语文课本上的生字,是标准的楷书。只要认真观察,严格按照要求自己,一定可以写出标准的楷书来。个别有争议的笔画,还是应该以教材为准。如果非得我推荐一个人的话,我推荐司马彦的字帖。他的字,比较大众化,符合大众的审美要求。最重要的是,严谨之中不失灵动,模仿的价值比较大。有的书法家的字帖就不同,看起来苍劲有力,但过于刻板,缺乏灵气。长时间练这样的字,会把孩子练“傻”。
博观与约取,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两个词。博观,是要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约取,是要细细甄别,合理取舍。二者相辅相成,都很重要。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和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样的话,是说给文学青年说的。什么叫“文学青年”?至少是读过许多书,喜欢阅读和写作的人。这些人,多多少少具备了一定文学功底。读书广些,杂些,能让知识更全面,思维更灵活,写作的时候,得心应手。
    没有基础的学习者,是先博后专?还是先专后博?个人认为,是先专后博。初学书法的那段时间,看到这个人写颜体字漂亮,我就开始练颜体。练了一段时间,发现进步的幅度越来越小,就没什么兴趣了;看到别人写的欧体很有特点,就改练欧体。折腾了几个来回,什么都略知皮毛,什么都似像非像。后来,我把目标聚在柳体上,扎实扎实地练了几年,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写作这一方面,我也深有体会。打小,我就是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这,可能和家庭环境有关系。当时,家里唯一的一套书,是《毛泽东文选》。七八岁的孩子,哪能读得懂?读书的十几年,我依然贪玩。完整的书,没有读过几本。参加工作后,我集中目标,坚持读了几年的教育教学,慢慢地摸索到了一点教育写作的门道。对于我这样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人来说,如果铺得太开,这也读点,那也读点,效果可想而知。
盯住一个人的字帖,练上几年时间。在不断揣摩的过程中,就能摸索到其中的一些门道。等具备了一定的书法基础以后,再去读读各家各派的字帖,你才能能读懂其中的奥妙,才会合理地取舍。哪些方法和技巧,适合自己,那些不适合,一定要心中有数,合理地选择,合理地吸收,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多则惑,少则明。在不具备鉴赏、甄别能力的时候,盲目地继承和接受,是非常可怕的。在不断寻求改变的过程中,迷失自我,最终一无所获。
总之,对于小学生而言,应该是先“专”后“博”。专,是为了迅速地入门,上路,尽早地实现“自我认可”;博,是为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2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5:34 | 只看该作者
1-21人练字,字炼人
有人问我:练习书法,究竟给你带来了什么?我说,好处有很多很多:比如说,字写得好,可以得到领导的欣赏,同事的亲睐;可以得到学生的崇拜和赞美,让我的教学如鱼得水;可以提高个人素质,让我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可以作为谋生的手段,提高我的生活质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情操的陶冶,性格的浇铸。
      书法是一面镜子。透过它,你几乎可以阅尽人间万象。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带给我们成长,带给我们思考。书法练得久了,它就融入你的血液,进入你的骨髓,成为你精神品格的一部分。书法,伴随着岁月,在你生命的轨迹中刻上一圈圈深邃的记号。你对人生的顿悟,对生命的阐释,几乎都可以从书法中找到答案。
  笔墨纸砚,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看似柔弱不堪的笔,在书者手里便有了“精、气、神”,柔中带刚,绵里裹铁,展现的是“四两拨千金”之遒劲;墨,看似单调,实则丰富,浓墨重彩,轻描淡写,随心所至,万千气象只在弹指挥手间;宣纸,绵软、柔韧、粗糙,写时或龙飞凤舞,九转之下,或如锥画沙,入木三分;砚,材质特殊,工艺考究,匠心独运,古色古香,细细把玩,令人回味无穷。书者,用遒劲的笔舞蹈,用温润的心歌唱。书法带给你什么?是厚重的文化,是精湛的艺术,是雅致的情趣……
  汉字,横平竖直,裴娜舒展,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美感。汉字,承载的是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汉字植根于生活,取法于自然,情趣、意趣、理趣说不完,道不尽。“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不过是对造字艺术的微言大义。每个字,都有丰实凝重的内在,都有言说不完的故事。用心书写这些汉字,就是徐徐展开汉语文化的一幅长卷,就是古人先贤进行一场精神的邂逅。
  汉字,结体巧妙,变化无穷,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息息相关。例如,均匀性原则——相同笔画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布局均匀,给人以轻松、明快的美感;取异性原则——相同的笔画讲究变化,在大小、宽窄、长短、粗细、斜正、向背等方面追求微妙之变化,体现运笔灵性;协同性原则——笔画之间穿插避让、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张弛并举,与太极神似,蕴含着“中庸之道”的思想。笔画与笔画之间、汉字与汉字之间密切联系却又相对独立,不是若即若离的人生哲学是什么?
  人练字,字也“炼”人。我练习书法的时间,加起来有七八年。虽然没有成绩,但也收获良多。练字要认真,特别是楷书,每个笔画都讲究起笔、运笔和收笔,一丝一缕都马虎不得。时间长了,我做起其他的事情也认真细致起来了。如果工作比较多,我就列个提纲,排个顺序,然后一一落实。练习书法,让我变得严谨、细致。书法让我学会了静默。在物欲横流的尘世间,我能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阅读、思考、写作,让自己一点点厚重起来。书法练习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虚怀若谷,淡泊明志。工作多年来,经历了许多辛酸坎坷,我都执著而坚毅地挺了过来。
     撷取一段网络美文,做个了结:
一盏青灯,一滴墨香,将层层记忆,折叠成泛黄的纸张。一弯玄月,一线柔光,将丝丝牵念,淡走成指尖的苍凉。凭窗,依栏,将尘世风景看遍。回望人生,似千回百转,最美之绝尘眷恋,已静成欢颜。坐望于季节的末端,画一卷沧海桑田,听一曲万水千山。吟一阕思念无边,梦几回浅笑迷离间。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4:57 | 只看该作者
1-20增加成就感
一个孩子,当他的成就感越多,他就越感觉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成就感越多,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十足。提到成就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表扬。的确,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表扬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年级的升高,孩子对于表扬,特别是哪些廉价的表扬,有些麻木甚至反感。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要开辟新的途径,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在孩子具有一定主见的时候,“自我认同”就显得特别重要。
练字,与其它艺术寻来相比,枯燥了许多。弹琴,可以听得到悦耳的声音;画画,可以看到炫目的色彩;下围棋,可以用互动交流……写字,一个人,只能看到黑色的线条。对于自控能力差、天性好动的孩子而言,写字,是一份挑战。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目标,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 动不动就跟孩子说:好好写字,将来可以成为书法家,一字千金。这样的目标,过于高远,过于渺茫,如同天边的晨星,遥不可及。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时,仍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会感到沮丧,甚至绝望。
有个成语叫“细水长流”。过于激越、热烈的事情,往往都不会长久。轰轰烈烈的爱情,持续不了多长时间;淡如清茶的婚姻生活,则可以相厮相守一辈子。如果我们将目标加以分解,一点一点地要求他们,只要达到一点,我们就予以表扬,孩子的积极性就会长盛不衰。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逐步要求学生:爱惜文具、坐姿端正、握笔正确、学会放松、笔画规范、大小匀称……每个阶段,确立一项训练重点,训练就有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埋头蛮干。苦干不可少,巧干和很重要。每过一个阶段,我们要停下脚步,回头看一看自己走过的路,有没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有没有值得吸取的教训。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技巧,以后走得更稳健。书法练习,不要写完一页,就丢掉一页。最好的办法,是将用过的作业本保留下来,每过一个阶段,进行对比,看看自己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是非常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讲,自我认可,比他人赞赏,更有意义。
每个人都应该有作品意识。每隔一周,或者一月,最好写一张作品。书写作品时的心态,和平日的练习,是截然不同的。写作品,是要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看,认真和专注的程度,异与平常。这种严谨细致的精神,要时不时被提及一下,并逐渐迁移到平日训练中来。在书写作品中,不断锤炼自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统筹、审美能力。
当然,书写作品的目的,也是为了比赛,为了相互交流。那些优秀的作品,最好能挑选出来,参加各类比赛,或是邮寄到报刊杂志社,予以发表。发表的力量,不可小觑。很久很久以前,我也是一个写作能力低下、惧怕写作的人。毕业后,分配到山区学校,满肚子的惆怅苦梦,我将它们付诸笔端,写了一篇短文,邮寄给《教师报》,没想到,居然发表了。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自己是块写作的料,我是可以写好文章的。直到现在,我发表了40多万字的作品。我想。没有当时发表的“第一次”,我不会走到今天。
“发表”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单是指将作品登在报刊杂志上。教师可以在教室开辟一块“园地”,张贴优秀作品,是个不错的选择;也可以将优秀作品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全班同学欣赏;还可以作业摆在桌子上,大家排队轮流欣赏。家长呢?也有很多办法。过节的时候,让孩子书写对联,张贴在门上;孩子写好的书法作品,装裱后挂在家里;还可以把得意的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建一个博客,把作品发在网上……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孩子尽可能多地获得欣赏者,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劳动和付出是有意义的。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4:26 | 只看该作者
1-19非下苦功不可
朋友收到一条群发短信:xxx书法速成班,一周练就一手漂亮的字。朋友转发与我,末尾,附上一条:靠谱不?我笑了,不是笑朋友,而是笑这个发短信的,连基本常识都没有,做什么广告。中国有句俗语:无知者无畏!这句话,用在当事人身上,非常贴切。有点常识,有点良知的人,没有这个胆量。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似乎什么都可以速成。今天谈恋爱,明天就想结婚,后天就想生孩子。报纸上、网络上、电视上,各种各样的广告信息,铺天盖地。在百度上输入“速成”这一词条,搜索到4580条信息。看来,“速成”很有市场。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量变引起质变,量的积累引起质的飞跃。学习书法,讲究顿悟,没有万千次的重复,没有殚精竭虑的思索,不可能有灵光乍现的那一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没有人可以不经历前面的铺垫,直接进入第三重境界。
古往今来,没有哪一位书法家,是速成的。他们的成功背后,是苦行僧般的求索:
怀素酷爱书法,尤其是狂草。刚开始学习书法时,因没钱买纸,他就找来木板,将木板抛光后在上面练字,多日后竟将木板写穿。抛光的木板有限,怀素便种了一万余株芭蕉。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蕉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后来,怀素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因为芭蕉树的缘故,他将自己的居所取名“绿天庵”。怀素极其用功,对于书法的痴迷状态无人能敌,他用过的废弃笔头竟集结成堆,后人将这个“笔堆”形象地称之为“笔冢”。经历了千万次芭蕉叶上的舞蹈之后,他终于进入了挥洒自如、出神入化的地步,练就了米芾称为“如壮士拔剑,神采动人,回旋进退,莫不中节”的狂草。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奇迹。其卓绝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千百年来书法发展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块丰碑。王羲之的成功,也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孜孜以求的结果。传说,王羲之在家门前,有一个池塘,一汪清水,半塘芰荷,几片苇芦,两岸垂柳。春夏之交,莺啼燕语,蛙鸣蝉噪,景物宜人。自从羲之学书以来,这个池塘便成为他每天来洗刷笔砚的场所,天长日久池塘就被称做“洗砚池”,或叫“泽笔池”。久而久之,清澈的池水变成了墨色。后人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之说。
这样的传说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美丽的传说故事,都在向我们讲述同样一个道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成功的鲜花,人们只惊羡它现实的明艳,然而他当初的芽,却渗透了奋斗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冰心语)
在一定程度上讲,在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即便有捷径可走,那也少了探路的快乐,少了欣赏沿途美景的乐趣。写一首好字,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做学问,练技能,要守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板凳要坐十年冷。
能坚持把字练好的人,做其他的事,大都得心应手。这些人,即便没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8 14:13:55 | 只看该作者
1-18态度决定一切
孟子·告子》里有一篇文章,后来节选如小学课本,题目是《学奕》。课文内容如下: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同样条件下,不同的态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有位母亲无奈地跟我诉苦:“我家的孩子,真的没得救了。考试前,我让他背了两篇范文。就这,我还不放心,又让他一字不落地默写下来。期末考试,原题作文,他竟然写得一塌糊涂。真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是什么?”我听了,无语。问孩子,什么原因?孩子笑得很尴尬,内容很丰富,可惜我读不懂。
作为教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一类孩子:只要有他在,就没有老师省心的时候。特别书书写,简直是一塌糊涂。这些孩子,哪怕稍微用心一点儿,书写也不至于 “大煞风景”。可是,他们就是偏偏“不学好”。他们在书写方面,没有顾虑,没有“节操”,更没有底线,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些孩子,大半是被“宠坏了”。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父母意见不统一,有的是长辈溺爱。
我从心底厌恶这样的孩子。虽然,作为教师,公然讲出这样的话,显得那么突兀。特别是经过老师的苦心帮助,依然屡教不改者,更加让人讨厌。一个讨厌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令人讨厌的家长。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正逐渐为人父母,娇生惯养的习气,正一代代蔓延,膨大。让老师更加头疼的是,父母不管教自己的孩子,还对教师指手画脚,挑三拣四。他们不知道,做教师的,也有压力,也有尊严。碰到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长,我会不留情面地告诉他们:我不会理解你,更不会原谅你。
小学,需要管家型的家长。在品德形成和道德教育方面,必须严格细致。没有良好的家教,是培养不出来“有教养”的孩子的。家长的尽心尽责,是对教师最好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在减轻社会的负担。
学习,是一件庄重神圣的事情。随心所欲的行为,是对人类这一项崇高事业的无情践踏和亵渎。虽然,我内心深处,一直崇尚自由和民主。真正的民主与自由,不是肆意妄为,而是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坚持正义。
每一个问题孩子,都是父母亲手种下的苦果。做父母的,往往把责任推到孩子的爷爷奶奶身上。我觉得,这很不公平。前两年,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孩子出生了。我曾打算将孩子送回老家,让亲戚帮忙照顾。后来,反复思虑,觉得不妥。再苦,我也要将孩子带在身边,我不想给自己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孩子教育得好与不好,都是我努力的结果。
当然,做教师的,有时候也需要反思。如果一个学习态度原本很好,书写很认真的孩子,突然变得浮躁、敷衍,我们就要想一想:是不是我们自身的工作出了问题?是不是我们布置的作业,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如果是,及时作出调整,千万不要以我们的莽撞、自私、无知和暴戾,将孩子“逼”上歧途。对于那些只关心考试成绩,只知道搞题海战术的教师,个人持鄙夷的态度。虽然,成绩也是学生的素质之一。
现代教育家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叶老的话,可谓一语中的。优秀不优秀,是能力问题;认真不认真,是态度问题。没有良好的态度,哪来的好习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2:32 , Processed in 0.1140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