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槐荫书画名家网络展系列之(二)——潘直亮/程惠钊//访谈提纲

[复制链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8:44 | 只看该作者
笔墨当随时代 ——画家邹立颖访谈


    在日前举办的“2007相约长白山·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邀请展”上,邹立颖的画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云坤也来到他的画作前,和这位从我省走出来的知名画家交流起来。邹立颖,1960年12月生于吉林东丰,现为海军航空兵政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在画坛上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其中,《创痛》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雪域情》获第九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江河作证》获抗洪精神赞全国美展银奖;《沧海还珠》获迎香港回归全国美展银奖。曾出版《走近画家邹立颖》、《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选》、《邹立颖水墨人物画艺术》等多种画册。那么,这位曾经的农家孩子是如何走上美术之路,他那大胆的水墨语言又是怎样形成的?记者近日走访了邹立颖。
    “小”兵之路
    在邹立颖的孩提时代,县里的文化馆曾经到各公社招人学画。小立颖坐着拖拉机跟去凑热闹,结果从此“着了魔”。此后一有时间,邹立颖就往文化馆跑。没有拖拉机,他自己骑自行车去。35里路,八个上下大坡,一点没难倒他。每次到了文化馆,有人说:“这孩子又来了。”也有人和他打趣,说上午闭馆了,你回去吧。他不以为意,35里路骑回了家。到了下午,人们一看——这孩子又来了。
    邹立颖闲暇时常在纸上描描画画。1974年的一天,寄住在学校宿舍的接兵干事和还是初中生的他打趣说,给我画张像吧。邹立颖当了真,一笔一划画了起来。一会儿,一个山东汉子的形象跃然纸上,颇有几分神似。不到三天,接兵的干事走了。而陆军沈阳某部多了一个14岁的“小兵”。原来,这位干事有接文艺兵的任务,而文艺兵在年龄上没有限制,于是邹立颖成了连队里最小的兵。军队的艰苦是他完全没想过的——训练,跟不上。重达7斤半的枪,拿不动。后来才知道,邹立颖经历的一番磨练,源于师长的一句话:“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锻炼吧。”这一番磨砺没有白经历,邹立颖培养了敏锐、细致观察的习惯,并在画画,做板报中充分发挥出来。
    邹立颖先学习油画,后转向国画,不断进取,也一步步成为连队里最年轻的正排级干部、副连级干部。他没有固步自封,反而更感受到和专业美术创作的差距。他深知,光有天分和热情是不够的,不断深造才能取得向上的动力。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后,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专业技能上,邹立颖都得到深厚累积,从此走向专业美术之路。此时,他的作品已经在沈阳报纸上偶露峥嵘。而聚集着美术界主流、前沿态势的北京,又出现在邹立颖的蓝图中。1991年,邹立颖报考解放军艺术学院,并以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师从刘大为。名家指点、加上良好的学习氛围,邹立颖更上层楼。第八届全国美展召开,邹立颖以学生身份参展,他的作品《黄河人》被列在突出的位置。画中喷薄而出的中华民族觉醒的精神得到各方肯定。毕业时,邹立颖顺利成为海军政治处创作室的一名创作员。一直以“年龄小”为标志的他,当时仍是创作室中最年轻的一位。
    水墨方程 人字为本
    邹立颖钟爱水墨,富有创造精神。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以山水花鸟为主,人物只作为点景。而邹立颖的眼光重在“人”上,他把水墨语言作为一种当代艺术方程,走出一条水墨人物画的新路。2000年,邹立颖再度深造,回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攻读研究生。此时,他笔下的水墨人物已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
    一位维族老汉立在纸上,头上脚下都稍稍截去了一点,其“掐头去尾”的形象与传统相悖。邹立颖的用意正是以此突出人体最重要的肢干,以造型带动笔墨。另一幅画作中的秦始皇,手中虚握,代表他并不坚实的政权。近处虚写,则折射缥缈的历史。这样的细节处理,体现了邹立颖水墨艺术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和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邹立颖积极关注现实,关注火热的时代和平凡的劳动者。06年的作品《闲聊时刻》,表现喀什地区,男男女女在剃头时的闲聊。这是现实的一瞬,也是生活的真滋味。邹立颖认为,“这是真正支撑社会发展的动力,劳动者永远是支撑社会的砥柱中流。”《晴天带伞》、《路旁》……人民的生活在他的水墨中鲜活跃出;《肖劲光大将》、《靖宇不死》则托举出他心中的一片敬仰。纸墨间,杨靖宇将军目光坚毅,瘦削的身形屹立如山,既有英雄气概,又被赋予真实人的本质。同样厚重的《肖劲光大将》,则获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银奖。
    这次画展,邹立颖有《和谐》等三幅画作参展。作为吉林人,邹立颖感触颇深。家乡的画展,汇聚了全国各地百余位画家。名家居多,精品纷呈,吉林省文化力量得以凸显。对家乡画界的发展,邹立颖感到欣喜,更要不断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菲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7:56 | 只看该作者
·沁人心脾的“江南水乡”画家杨明义访谈·
作者:王爱红
  
  采访手记:

  因为和前辈大师与同辈诸家的历史渊源,因为在海外多年的艺术经历,画家杨明义的名字上仿佛有了一道明亮的风景线,但最耀眼处就是他画的“江南水乡”。因了“江南水乡”,画家杨明义有了世界声誉。

  近日,在杨明义的画展上,中国美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对杨明义的画给予了成分肯定;90岁高龄的华君武先生说:“我第一次去周庄,是杨明义带我去的。” 
  被杨明义第一次带到周庄的画家还有很多,其中包括吴冠中和陈逸飞先生。因此,周庄之所以有今天的名气,杨明义可谓是幕后的英雄。那么,杨明义身上有丰富的经历,有很深的“背景”,也一定有很多动听的故事,带着莫大的兴趣,我前去先生北京的寓所采访了他。

  王爱红(以下简称王):就像是爱情是小说永恒的主题,我认为“江南水乡”也是您永恒的主题,我们的话题还是从“江南水乡”谈起吧。请问,您是怎样走上这条不归之路的?

  杨明义(以下简称杨):每一个画家的成长都有很深的“背景”,我出生在苏州,成长在新时代,不是三十年代旧文人的时代。我从小接受共产主义的教育,我的精神根基永远在中国,永远取向某种寂寞、清苦和泥实的传统。我一生扎在江南水乡,那时,人们对水乡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水乡是什么?没有认识到水乡的美,水乡的文化没有深入地挖掘出来,但是我喜欢水乡的内涵。我居住的苏州非常古老,走出两条巷子就有水,水是江南生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每家每户都可以在河边洗东西呀,休闲呀,倒影真是美丽。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

  王:有遗传因素吗?

  杨:应该没有。因为,我祖上没有画家,但父亲喜欢京剧,能拉京胡,为人伴奏,常带我去看戏。可能这对我有一定的影响,那时候我就一个人关在家里画画。我从小生活在水乡这个环境,从小喜欢画画,两个东西凑在一起,使我走上了这条道路。小学四年级我参加绘画比赛,就得了第一名,得到了及时的鼓励,这样,我就对绘画更有兴趣了。一直到大跃进的时候,苏州办了一个工艺美术中学,后来叫苏州工艺美专,在这个学校,我进行传统美术教育。现在,但凡学工艺美术的中国画是一个强项,苏州工艺美专出了很多画家。我的老师是吴养木先生,他的父亲是民国的一位山水画大家吴征,,他从小对传统的研磨也是相当刻苦,根底也是非常深厚的,他是一位非常严格、认真的画家、严格的教育。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临摹一些古画,临王蒙、临四王啊,临八十七神仙卷,都是他教导的结果。当然,那个时候我也特别用功,因为我有一个好强的心,作业布置画一个人物,我不仅画了一个人,我临了整整一卷,八十七神仙卷全部临了下来。那时候经济也不好,生活也不好,常常是饿着肚子临画,没得吃,饿得要死,晚上一般要临到一到两点才睡,早上六点钟还要起床,很用功地钻研传统。

  1958年,大跃进,艺术工作者需要反映工农兵形象,画炼钢铁的,农业过千斤呀什么的,学了古画,用不上,画现在的又画不出来,自己就画点剪纸呀木刻,在报上发表,反映大跃进的成果。那时候,我的创作能力是很强的。我所临的古代人的线条和画现代人的线条是不一样的,怎么办,很苦恼,要老师画也画不出来。这时候我就靠版画,并和木刻结合起来,一个新的作品出来了,很成功。作品在杂志上发表,在报纸上发表,我在1959,1960年期间,已经发表很多作品。后来,江苏省水印版画还成立了一个创作组,组织了创作训练班,他们选上了我。我到南京去,那是我生命的一个起点。我碰到付小石,他也是搞版画的,通过小石,到了付抱石家,认识了付抱石。我从小对付抱石崇拜得不得了,但那时人们对他还没有今天这样的认识。我最初接触的大画家就是亚明和付抱石。亚明特别喜欢我的版画,亲自指教我。我的经历是非常丰富的。

  王:这经历也是您非常珍贵的财富。

  杨:可以这样说。

  这样讲可能远了点,但这个过程很重要。我搞版画,但受亚明、付抱石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又是学习传统绘画的,从小喜欢画速写,只要有空就画,直道现在,我到美国去留学,在地铁里,在公司里,不停地画,画人物,画山水,不管什么都画,10年画了5000张速写,我出了一本速写集,在苏州开了一个速写展览会。陈逸飞先生看了说,他很感动,他以后也想搞一个速写展。可以说,陈逸飞画水乡是受了我的影响,周庄就是这样“画”出来的。我认为一个画家要培养对新事物的敏感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每天都像念“老三篇”老一套那样画画是不行的。

  王:大家都知道中国美术有一场大的辩论,主要是围绕吴先生“笔墨等于零”这个话题展开的,您与先生素有交往,对他又十分崇敬,旧话重提,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杨:不要讲了,这个事情有什么讲头?

  吴冠中不是这个意思的,笔墨等于零,实际上是说不代表主题的笔墨是等于零的。上次,我跟先生在一起,吴先生也不愿意讲了。在这个问题上,我是很理解吴先生的。他对艺术的载体,根本定论,这是一个工具,是时代的工具。但是中国画为什么特别讲究笔墨,因为中国画是内涵比较丰富,毛笔的变化多端,外国人不理解中国的毛笔,它有一个书法在里面,书法的线条结构精辟,草书可以随便发挥,甚至看不出他写的什么东西,像怀素的《自叙贴》等等,你如果不懂草书的 结构,那你就根本看不懂,笔墨可以任意发挥,因此,笔墨可以看成是中国民族的一个精髓性的东西,用来表达艺术家灵魂和精神,手段是不重要的。这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问题。一个画家看到一种形式非常好,好得不得了,随便画出来都好,再加上你的笔墨好,再加上你的线条结构好,再加上你的色彩感觉好,这张画就很完美了。这大家讲了好多好多了,不要误解了吴先生!

  王:“一个漂泊到异乡的艺术家所面临的最有意义的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做到既能吸收到新环境的诸多文化影响又不失去本色。”(程大利《永远的姑苏》)可以看出来,您的画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但没有“失去本色”,在这个过程中,您是怎样处理这种关系的并完成这种转换的?

  杨:我觉得笔墨这东西不要把它神秘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深入生活,要表现工农兵,表现新生活,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怎样去画工农兵,画新生活,怎样用传统的笔墨去创作?这是一个难题。当然,大家都对新事物表示出应有的热情,去进行不懈地探索,去自由地创作,也许中国画笔墨的表现空间会更大,也许笔墨的提高,达到一定的高度,还可能更高。如果宋文治老是让他去画高压线,亚明去画炼钢,让付抱石去画毛主席畅游长江,画工厂冒烟的烟筒,你想这样他们有多累呀。

  根据这些老画家的经验,我看了很多画,也研究了很多,到底我的江南怎么画?我先是画速写,然后用传统的笔墨去描,很多办法我都试过,后来用水印版画,黑、白、灰的效果出来了,非常好,但是用传统的笔墨从来没有画过江南。江南的小桥、流水、房子,有丰富的变化,怎样画好它,能不能用中国的传统的线条笔墨去表现它,是我的苦恼。由版画变成中国画太不容易了,没有一定的功力在宣纸上勾线太难了,1958年那时候找张宣纸也不容易,而现在必须在宣纸上完成这种笔墨形式的转换,吴老师说,怎样能画好画,要把很多宣纸用掉了,才能画好画,毛笔在宣纸上的感觉要掌握好。那时候,我们每月拿出一毛钱来买宣纸,积攒宣纸,放在那里越积越多,总有一天能用宣纸来画画。后来就直接在宣纸上画苏州的建筑,苏州的小桥流水。在苏州的建筑上下了很多功夫,慢慢的形成了这种风格。表现了江南的本质,去掉了一些东西,山坡,水波,画出来不好看,不能损坏了江南的清秀和典雅。中国传统的架子还留在那里,但很多东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画中的江南有湿润的感觉,后面的山有朦胧的感觉……慢慢的,我的画一步一步走了出来。开始画出来,自己感到好,但不敢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到的人都喜欢得不得了。文化馆办有一个诗画廊,我用这个方法给他们去画插图,他们都感觉非常好,反映很强烈,“啊!怎么有这样的水彩画又不像水彩画,国画又不像国画,但感觉非常清新,杨明义这个人,长的脏儿吧唧的,但画出的画这么清雅、干净。后来很多人向我取经,说他也是画版画的,但为什么画不出这样的画来?这是因为我是懂中国画的,是从传统中走出来的。

  王:在您的成长过程中,那些艺术家对您的影响最大?

  杨:有很多大师给了我启迪和帮助,包括黄永玉、吴冠中、林凤眠、唐云、吴作人、叶浅予、李可染、亚明、程十发、王己千等先生。

  我十九岁就到唐云家里去,我舅舅与唐云的女儿一个车间里工作的,那时候唐云家里也很穷,他女儿借我舅舅五块钱,当时那可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我觉得要等于现在的五千元了。舅舅说我的外甥也是学画的,“那去找我爸爸指教指教啊。”唐云,那可是大画家,我学画时都知道的。我带了一些画,有临摹的,有自己画的,就去给唐云先生看。那天早晨,唐云先生在等我,因为他女儿的关系,他对我特别热情。看了我的画后说:“啊呀——你是有自己风格的,照这个样子画下去很好很好。”这是我第一个听到老师的指点,我才19岁,他还指着墙上挂的罗两峰的画说,“罗聘是自己风格的,你也要画出自己的风格来。”他当时拿出纸来给我画了一幅画,我一直保留到现在。从那时开始,我对中国画还不太懂,但已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画出自己风格”。到1985年,《江苏画刊》等杂志已经开始刊登我的画作,反映很强烈,现在还有人拿84年、85年发表的画页给我看,有些人还带到了美国,他们见了我,“啊呀,你就是杨明义呀”,我见了自己当年的作品,很感动。那时,我的风格已初步有了,就是把“江南水乡”在宣纸上表现出:用中国的线条、用中国的墨韵,当时很多刊物向我约稿。

  我的风格画出来了,我拿画给林凤眠先生看,他马上就要到香港去了,好不容易敲开他的门,他拿我的画看了半天,直看得我心惊肉跳,因为,他是我非常崇拜的大画家,他画的花,他画的仕女,都是那么经典呀,在这样一位大师面前,我不能不紧张。他慢条斯理地说:“中国画的创新,我才走了第一步,下面的路,就要像你这样的青年人走下去。”我太激动了,我把这话记下来,不能忘记!后来,林凤眠先生又讲起别的事儿,都是很认真很认真的。所以,我更要跟着他好好努力,做他的接班人呀。陈丹青写文章说林凤眠画的是一个境界的创造,杨明义画的意境是人可以在里面生活的意境,因为他是从生活中来的。

  吴冠中、黄永玉的绘画精神对我启发很大。我每天都很用功,都很努力,我想,我一定要打好基础,拼命画写生、画速写,因此就有了《杨明以写生作品》,很认真很认真的,往往蹲在一个地方一画就是一两天,找寻自己描绘对象的感觉,对三维空间地把握。现在,我为什么画“江南水乡”这么得心应手,基本功非常重要,对水乡的感觉很重要。李可染对我讲画画最重要的是画感觉,你的画是画感觉的,这很好!我听了很欣慰,很受鼓励。

  王:你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杨:那就是抒发你的感情,要有书法基础,有技巧,有方法,好多因素碰到一起,成功了。但是要有一个宗旨——表现人的精神内在的东西。不管是山水、人物、花鸟,都是这个目的。

  “去掉一切烦琐和沉重,留下的是轻灵和空蒙”,程大利说杨明义用的是“减法”,不断减,减,不能再减了,就是我表现的江南的物象.我认为这与我画版画有关,它不能很啰嗦,他需要大块的,黑与白的处理方法。我把它的优点搬到中国画里来了。程十发先生就是这样对我和他儿子说的,“学中国画的人都要学点版画,有好处.”中国画的啰嗦处在版画里简化了,提炼了,更艺术了。

  王:像你们这些从海外归来的画家,大家都叫你们“海归派”,听说你们自发地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画院?能不能谈谈您的感受?

  杨:箫翰、永凯、我、赵准旺、张步、刘永明等等,好多了,只要是到国外去的,画得还算不错的画家,聚集在一起,有一些想法,还没有具体实施,说起来,还算刚起步。我想聚在一起,我们会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来的。

  80、90年代开放时期,大家都出去了,要去看看东西呀。在国内,我们学习了传统,在国外,有这么多名画,印象派、野兽派,毕加索呀,莫奈、凡高呀,我们也要看一看,使受益很大的,很震惊的。出国是不容易的,要克服很多困难,坚持画画。有人老是给我打电话,杨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在画画。又打电话,杨老师,你在忙什么呀?我在画画!说我打电话,你总是在画画?我说我不画画我到美国干什么?在国外,眼界真的开阔了,研究了好多画家的成长过程,感慨良多呀。我们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自由思想,不可能像外国人那么丰富,但我们也有自己的大艺术家,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道理。

  海归派归海归派,但我们各自坚持的信心就是画好自己的画。因为,我认为只有水墨画是代表我们民族的。当然,也可以画油画,画油画也可以画出中国的风格,但我最拿手的是水墨画,虽然画点油画、水彩并不是不可以的,我画了不少外国的插图,有的得了奖,有的还印到美国的中学教科书里呢。

  王:是水乡的吗?
  
  杨:水乡的也有,人物多一点,但还是中国传统的。

  我在国外看了很多中国古代的画,为什么古代中国的画这么伟大,它里面有中华民族的思想,外国人是怎么也无法企及的。外国人倾向描绘,对色彩的感觉和把握,而我们有精神的东西在里面。我认为中国画的境界要高得多,这样更坚定了我的中国画之路。我的画在美国,美国总统收藏,画廊专卖,这也是很不容易的了。这说明,他们读懂了我的语言。我们老是讲中国画走向世界,走向世界,怎样走向世界?不是简单几句话可以讲明的。中国画不仅仅是中国语言,也是世界语言,美国画廊的一个老板喜欢我的画,他说,杨先生,您的画有音乐的节奏感。他的画廊里就摆着一个很大的钢琴,中国画家仅有我一个,我曾在那里办过画展,取得很大成功。当然,钱不会太多,不会像现在这样,一幅画动孰几十万,那是不可能的。在那儿一个画家能卖出十几幅画,不得了了。但这说明中国画外国人还是看得懂的。

  王:不自然地谈到了艺术市场,对这个问题您怎样看?

  杨:国外的一些有画家,画价非常高,像凡高的随便画的一幅可以卖到1000万美金,最高可以到3000多万美金,很贵,外国人就是因为喜欢才买画,挂在自己家里欣赏,因为不同的心情、环境而不断更换。在中国不是这样,中国是因为股票不能炒了,房地产也不能炒了,赶紧买画吧,就像存钱一样,存下一些画就是所谓的收藏,有很多投机的成分。有很多人并不是真正喜欢,因为他欣赏不了呀!我想,你们媒体应多做这些方面的引导,一幅画,它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它的精神内涵在哪?当然,这里面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毕加索的画不管你看的懂看不懂,只要你把它挂在那儿,时间长了,你就会去琢磨,画家为什么会这样画?里面藏着什么意思?读懂了,你就会对他非常崇拜。艺术创造了人类的文化,是不得了的。所以,你就要这样去引导它,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不能仅仅用经济来衡量。

  真正的艺术是无价的。

  王:以后你会常住北京吗?

  杨:我会常住北京的,有这么多好朋友在,我当然会常住了。

  王:那您还是要画江南水乡的了。

  杨:肯定是这样!因为江南水乡我还没有挖掘完,还有好多题材我都没有画呢,现在刚画了一个房子系列。

  王:离开了江南,再画江南,您是不是觉得更接近艺术?

  杨:你讲的对!这使我想起了我画江南的一些经历,刚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我老是画江南,画江南的女孩子,我从小看她们在水边洗澡呀,梳头呀,但一直画不好.后来,我到西双版纳去,看到那么多女孩子在水边洗漱、浣衣,梳头呀,太美了。拍照片呀,画速写呀,回来,我再画江南的女孩子,创作了好几幅作品,非常成功。你可看看我的版画,(有这方面的题材)都在全国美展拿过奖的。

  在苏州,我老是画雪景画不好,苏州,黑瓦白墙,下雪以后是白瓦灰墙,这种感觉灰蒙蒙的,真美呀,灰蒙蒙水面上,撒下白雪多好看!但就是画不出感觉来,到了美国,我住的地方是18楼,有一次下雪了,一片白茫茫,我朝下一看,一层层白色的屋面夹着灰的墙,气势真大。啊呀,把这个感觉画出来就对了,我马上画,成功了。现在我画的江南雪景,人家都喜欢,大都会博物馆都收藏了,艺术这东西就是这样奇妙.(这次)我的展览开幕式的背景用的就是这幅画。苏州很狭小,你也没有这么高的地方去俯视呀,看不到这样场景的,它反而让我在美国豁然开朗了,一下画了出来。我再回到苏州,画苏州的东西,成功了,我的很多新的体会,就是这样反反复复体会出来的。我们学习传统,要符合艺术创作的精神。王:看得出,你是一位乐观主义者,但不知什么是您最高兴的事情?

  杨:那就是画出好画来。

  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你的存款)加一个零再加一个零,一个样,无所谓的,我最高兴的事是我最初画出江南水乡来,激动得睡不着呀,还有那次让我画一帧邮票,画来画去画不好,画到半夜终于画好了,那高兴劲儿,恨不能到外面叫几声——(笑)哈哈……

  王:(笑)

  您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我能够认识你非常高兴,在此表示衷心祝愿,祝愿您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6:58 | 只看该作者
女性·情爱·生活——画家申玲访谈

编者按:2004年5月13日,画家申玲做客情感时空,主题是:女性·情爱·生活,现将访谈内容整理如下:
  【申玲】:各位网友,下午好!我是申玲,希望今天和大家一起渡过快乐的下午。
  [我爱喝可口可乐]:你最近有什么作品,展览?
  【申玲】:我在武汉有一个个展,刚刚做完。
  [分晓]:申玲,你好!听说搞艺术的人都是恐龙,你能帖张相片证明你不是吗?
  【申玲】:我特愿意贴张照片证明我是恐龙,马上就会贴出来了,等着看啊,新时代的美女照!
  [小虾mi]:画家是不是充满激情?
  【申玲】:搞艺术的需要激情。
  [直言了]:嘉宾好!刚看了一些你的作品。说说是什么风格流派?
  【申玲】:你认为是什么风格就是什么风格吧,这不重要。
  [大河波浪]:请问:申玲何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申玲】:1985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1989年毕业。学的是油画专业。
  [小虾mi]:你的作品感觉挺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风格。是吗?
  【申玲】:这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不过有感觉就好,呵呵。关于风格,我觉得这都是别人给我定论的,真是跟我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因为是在所谓的现代,或者说生活在当代,应该跟当代的艺术沾点边吧。
  [小虾mi]:你怎样理解爱情?
  【申玲】:对爱情各有各的理解,我觉得至少不是左手碰右手,如果看见某人了,心就怦怦乱跳,有一百个兔子似的,那就肯定是爱情了。
  [尧原]:画家的生活体验是不是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申玲】:一定是的,但是生活的丰富并不意味着你什么都做就是体验生活了,活着就已经在生活当中了。而且我认为生活有现实生活,也有心灵的体验,我相信一个搞艺术的人,心灵的体验应该是丰富的,想象也是无限的。
  [小虾mi]:画家是不是故意要寻找刺激的生活来刺激自己的创作?
  【申玲】:那应该不是的。我觉得刺激或者不刺激不是你想找或者不想找的事。一个搞艺术的人,只要你是一个敏感的人,对别人来讲可能是很刺激的事,你不见得认为刺激,可能对别人很正常的事你觉得很刺激,这都是相对而言的。
  [尧原]:申小姐,请谈谈您对“私生活”、对“情爱”的认识和感受,好吗?
  【申玲】:私生活、情爱,这可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为很多人一谈到情就要谈到性,好象总觉得是沾点“黄”。但是在我看来,这点“黄”在生活里扮演了太重要的角色,生活里如果缺少了情爱的话,那实在是挺没劲的,对我来说。所以我认为,所谓的私生活好象应该是不能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的,在传统的意识里,觉得这是属于自己的、私秘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认为这个自己的、私秘的是美好的,那我特别希望能够让别人也感受到这份情的动人之处。
  [大河波浪]:从你简历看:你从91年到2001年发表了不少作品,这段时期是你发展的高峰。为什么近2-3年你却比较平静?
  【申玲】:2001年的简历我还没有整理好呢,所以说我还在画,而且还有愿望画,没有休息。
  [买卖提]:申玲:性是情的载体,情是性的升华。如果谈男女之情可以躲避性的话题,我认为是虚伪的。
  【申玲】:对,没错。你爱一个人肯定要靠近他,拉拉手不行,肯定也要亲一下,肉挨着肉的感觉毕竟是美好的,但是有的时候,这一切只能在想象中完成,虽然是遗憾,但总比没有强。因为你生活和理想总是有距离的,逮谁就想跟谁性一下当然好了,但是你要承担责任的,承担不起的话就发挥想象力也未尝不可。
  [买卖提]:我爱一个人,却不敢拉她的手,更不敢亲。你说该怎么突破呢?
  【申玲】:胆量都没有,还谈什么突破啊。你拉一下她的手能被烫着还是被烧着啊?
  [小虾mi]:你不喜欢用明亮的颜色,是吗?有些作品画面凌乱,想表现什么?
  【申玲】:谁说我不喜欢用明亮的颜色啊?我很喜欢用明亮的颜色的。偶尔的不明亮那是心情糟糕的时候偶然为之的。而且画面零乱,因为我觉得女人就是琐碎的,所以我想表现一种琐碎的女人的感觉。
  [小虾mi]:你的一些作品是不是受到了弗里达的影响?(
  【申玲】:我还真没这么觉得,不过我很喜欢她的画,你这么一说我还真有点这样的感觉。
  [zxhm]:申画家玲MM,你是搞艺术的,生活也挺艺术、浪漫吧?另一半是不是和你同行?
  【申玲】:是的,是同学。
  [月斜影清]:嘉宾,呵呵,我们办公室的MM认为你长得特别像一个明星:胡彦斌。
  【申玲】:不会是演外星人的明星吧?
  [我爱喝可口可乐]:成名之后有压力吗?
  【申玲】:没成名呢还,压力就是还没有成名,呵呵。
  [小虾mi]:申玲:基本功和灵感同样重要吗?
  【申玲】:都重要
  [网友]:谁是世界上最疼你的人呢?
  【申玲】:挺多的!能说的有老公、家人,不能说的就不说了吧。
  [把弄国粹]:请教:一、据说,做音乐、美术的人,总能在毒品、性乱中找到灵感,你怎么评价?二、你给我的感觉——你有木子美式的经历,或者说是边缘木子美,你认为呢?三、你怎么评价中国画的灵笔一挥、西洋画的细心雕琢?
  【申玲】:一、特别遗憾,本人对于毒品的经历还是在幻想当中,曾经听搞影视的朋友谈起过毒品的感觉,说就像腾云驾雾一般,胳膊、手都没有了,人变得越来越轻,好象看到了时空隧道。所以很想望,但是因为也看到了另一面,就是可能要死,我特别怕死,所以一直还是在想象当中,从未经历过。
  二、木子美我在网上看到一点,我想说的是,我认为性是美好的,但是要有爱的前提,也许这个前提是一见钟情,也许它就是很短,但是一定要有,绝对不会为性而性。这是我的观点。
  三、国画不太懂,确实感觉很潇洒,但我认为无论是国画还是西画,好的作品都离不开心灵的真切的感受。不管你画的慢还是画的快,方式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一个活着的人,你是不是有真切的体会。
  [直言了]:表现女性,最能让你来灵感的是啥?
  【申玲】:爱情。
  [我爱喝可口可乐]:你是不是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申玲】:嗯,是的
  [大河波浪]:申玲,你好!你在铅笔画、钢笔画、水粉画方面有擅长吗?
  【申玲】:我画过很多的铅笔画,我很喜欢自己的铅笔素描,像日记一样。
  [直言了]:嘉宾:有没有灵感来了却画不出来的时候?若有,能说说那情景和感受吗?
  【申玲】:太多无可奈何的感受了,就像人的情绪有高潮有低谷一样,如果不好的感觉来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挺着呗,因为知道,这只是一个小的过程。但是大多数如果有灵感的话,一定会有满意的作品出来的。
  [zxhm]:请问申画家玲MM:如何看待一些“艺术家”搞的另类的“艺术”表演,比如吃死婴、自残……
  【申玲】:对我来讲,我不太喜欢,因为如果是在影视剧里面出现有血腥的镜头我大多都会低头闭眼,所以不管他是以什么方式呈现,作为我个人来讲,我都觉得太血腥太恐怖了。
  [大河波浪]:申玲,你好!请问是从哪件事引发学习画画兴趣的、顺利吗?
  【申玲】:一提这个苦难的童年又开始了!我小时候没兴趣画画,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动着,因为画画是要静的,坐在那里。我爸爸是画画的,爸爸又觉得我是老大,希望我能够将来学一技之长,混口饭吃。我学画画的时候是七、八岁,当时还没有恢复考大学,所以那段时间对我来讲不是那么愉快的经历,因为没有兴趣。
  [买卖提]:嘉宾:现在给人的感觉,艺术界很混乱,特别是影视。你怎么看?
  【申玲】:我觉得这个时代就是这样的,也许这个乱字可能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标志。也可以说它进步了,或者说前卫了,或者现代。就像现在我们穿衣服,这几年,你看大街上的女孩子再也不可能看到白色的或者蓝色的,你很难说流行哪一种颜色,应该说每个人都注重自己的个性了,或者也都看重自己有别于别人了,所以都会选择自己跟别人不同的方式来着装。所以我觉得,如果这么看的话,这种乱可能是好的现象吧。
  [把弄国粹]:一、有人说,画家的光荣都是在死后,你认为呢?二、我算是懂丁点中国画,特别是书法的鉴赏,就不晓得怎么欣赏西洋画,特别是印象派、野兽派的,你可以告诉我,应该怎么欣赏西洋画吗?三、学习西洋画,必须有根本、长期的西方文化的熏陶,你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有可能超越吗?
  【申玲】:一、首先我不希望我死后才光荣,如果有光荣花最好在我死前就给我带上,那一定是一种遗憾了,梵高要是知道他死后画卖得这么贵一定会气死的。
二、喜欢的就是好的,就像欣赏一个女人一样,各有各的爱好,我喜欢的不一定是你喜欢的。
三、我觉得有,怎么也得一百年以后吧,不那么乐观。
  [买卖提]:嘉宾:通过你的回答,我看得出来,你还是比较有个性的。但应该不是堕落。言重了,多包涵。
  【申玲】:想堕落,还没堕落呢。个性肯定是有的,要没个性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也就没什么了。
  [直言了]:嘉宾:画个农村女性吧?也许已经画了,但咱没看到。
  【申玲】:让你失望了,我还真没画过农村女性。农村女性性感吗?
  [创新特色]:不知道你说的农村女性性感是什么?(
  【申玲】:性感就是吸引我的东西,相对于农村女人来讲,我更愿意表达城市女人。可能是对城市女人比较熟悉吧,农村女人感觉离得很远。
  【申玲】:很高兴,今天来的朋友都很善良,也很宽容,没有把我问得张口结舌,但是相对来讲也平淡了一点,不过瘾,下次再见吧。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4:52 | 只看该作者
“激情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印象派画家卡特林访谈录
[法]比埃尔·瓦利埃
译:龚 容
    贝尔纳·卡特林(Bernard Cathelin)1919年五月二十日生于巴黎。中学时学习古典文学课程。1939年,自愿参加公益事业。1945年,在法国国立高等工艺美术学院学习了三年,同时在比安香的画室学画。1948年,作为法方代表被派往布拉格参加国际学生联合会首届会议。1950年,荣获布鲁门塔尔奖。1953年,荣获艾米莉·娄威奖。1958年,《纽约先驱论坛报》的周日增刊以他的照片作为封面。1973年,环游世界:去纽约、旧金山、塔希堤、东京、香港、缅甸、尼泊尔、印度、莫斯科(扎格斯基)旅行。

    卡特林是一个创造者。他在无意间缔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它有着开阔而宽广的空间,和他生活的时间、感受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和我们所谓只属于艺术家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与这些时间贯穿一起的,是他对理念中和谐之境的追求,是他对运用强有力的表现手法来揭示抽象本质的追求:透过表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和谐完美的生活境界。他对很多细节处理让人感到趣味无穷:他能画出一个手势的优雅、妇女肩膀的柔美灵活、一种姿态的韵律。他能展示鲜花的眼花缭乱之美,能一丝不苟地勾勒出房屋和家具的精确线条,能捕捉到山的动感,能表现麦田的宁静。

    在他的许多构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到一种庄严的风格,这种风格能激发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热情。因此他的画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一种全球性的魅力。他画中的妇女虽如泥土一般质朴,却含蓄而有节制。他那气势恢宏的风景画,似乎是对造物主发自内心的赞美。他画的简陋的茶室,看上去像一座宫殿。他把里海之水和威尼斯环礁湖的水融成为一体。他让迷样的日本神龛和勒巴蒂埃的下层雇工在同一个情境中出现。在他笔下,考究的哥特式餐具橱与绿色背景下摆着棕色水罐的农家黑木桌有着惊人的相似。卡特林能让它们和谐地在同一个世界里存在。
 

比:小时侯你时常去德隆度假。你是否还记得当时的情形?面对着一张脸,一片风景,或者一束鲜花的时候,你最初的感受是什么?你有没有对自己说,将来要当一名画家?

卡:在勒巴蒂耶,我度过了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那时候我还是个少年,和我母亲住在一起。那地方令母亲感到如鱼得水。她这个人酷爱幻想。在她的精心安排下,我们的居所洋溢着一派温馨暖人的气氛,没有一丁点的矫揉造作,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给人以安逸恬适的美感。一簇簇野花吐露着淡淡的芬芳,花瓶质朴无华,随处都可以买到。各样摆设都那么别具一格,流露出一派柔和,简洁,优雅的意蕴;因此自然而然的,我就踏上了从艺的道路。那时候我画水彩画,值得一提的是我画的一幅布瓦隆风景。它描绘一座建在山巅上的教堂,许多房屋环绕在它周围。我看见什么就画什么。记得我曾用一只临时拼凑而成的画框作画,上面的钉子都来不及敲平。我还从家里的织物橱取出一条用旧了的麻布被单,将它绷在画框上。这个画框长30到40厘米,宽15到20厘米。在它上面,我画下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一位奥菲利娅式的少女,脖子如天鹅般细长白净;胸前挂着一串花环,茫然地站在我想象中的风景前方。我整个青少年时代一直受到这种艺术氛围的薰染。正因为有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陪伴,我才成了一名画家。

比:我们觉得,你的许多画作,都烙上了激情的印痕。这份激情,虽说受到严格的控制,却又是栩栩如生的。你是否认为激情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卡:激情不仅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艺术创作的动力。没有激情的驱使,你怎能表现出有价值的东西呢?要是没有激情的驱使,你的作品只会显得空洞无味,谁也不会被你打动。正是激情赋予了我们无比珍贵的时刻,此时我们相信,自己在一瞬间发生了巨变——在这一瞬间里你就是万能的上帝,虽说事实上这不可能。对于这个基本原理,雅克·马里蒂安一度这样分析,他说这个短暂的瞬间,往往把凡人的创造(纵然丰富多样)同神明的创造区分开来。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一瞬间你瞥见了令人心醉神迷的图景,正如画家找到了传说中难以企及的圣杯。

比:你从不讳言自己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但你的作品却缺乏明确的与宗教有关的的主题。虽然从诸多方面看,你的绘画都可以说成是对造物主的赞美;这你作何解释呢?

卡:作为一名画家,我从未尝试过有关宗教的主题。举例说来,我从没有画过圣母怜子图,抑或耶稣受难像这类作品,然而我本人最喜欢的一幅画却是《阿维尼翁的圣母怜子图》;这也许是因为,我觉得在尝试此类宗教题材以前,必须经过充分的准备和足够的练习。不久前,蒙特雷格的本堂神甫,问我是否愿意装饰由他管辖的那座教堂的布道坛。他是在五月份来拜访我的,他竟然以为一到七月份工程就可以全部完结。当得知我起码要花两至三年时间来筹划那项工程时,他非常的惊讶。还是跟以往一样,我首先开始了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耶稣复活的那个壮观场景。覆盖画面的是一大片黑色:坟墓敞开着,年轻的耶稣躺在前方,圣母从右侧走来,背景展现维科斯地区阴沉晦暗的风景。使我觉得棘手的是,必须用暗示而非记录的手法,来处理这个叙事性场景。为了不让我所属教区的神父失望,我把一幅画有神龛的纪念碑式的巨型日本版画赠给了那座教堂。在日本,居室内部的神龛,是人们沉思冥想的特定场所。如今这幅版画被当作教堂的背景挂在祭坛高台的上方,对我而言,它有着一种宗教上的寓意。

比:说到宗教主题,让·卡苏曾这样说:“尤为重要的是,不要透露得太多。”把表现手法化到最简,是你孜孜以求的目标,你还试图通过这种简化的方式,来达到至纯的境界。对卡苏的这一观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卡:当我在牟尔洛制作版画时,我得到特许可以在诸多场合中与安德列·布丹见面。这位画家是毕加索的朋友,和毕加索一样,他也是那个以卡恩威勒-路易斯·莱里为首的、极富传奇色彩的小集团的一员。布丹身材魁梧,仪表堂堂,嘴里时常衔着一支雪茄,虽然嗓音低沉沙哑,说起话来却妙语如珠,他说过许多格言,至今令我无法忘怀。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我们总是过于饶舌了”。你瞧,他一语中的,道出了全部真相。当你在画布上一连挥洒了好几个月,最终你会发觉,要突出浑然天成的整体效果,仅仅靠把颜料胡乱堆砌到画布上是没有用的。我常常觉得布丹言之有理。而且每一次,一旦我删去了那些对构图毫无必要的多余细节,画面便获得了更为强烈的效果和力度。此外,你还必须牢牢把握你的叙事风格。以上所述虽不是至理名言,却是我本人一贯遵循的原则和评判优劣的标准,对我们的工作是不无裨益的。

比:关于绘画,我们已经谈过很多,也写过很多了。你是否认为文学和绘画彼此关联?语言和色彩、美术构图和书面表达互为影响?一幅画激发文学家产生了灵感,使他们写下令人难忘的篇章,但也许绘画对文学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文学对画家的影响……

卡:诚然,绘画和文学存在着某种联系,撇开各种表现手段不谈,两者都同样受那种推动力的支配,也即是激情的支配。站在一幅美术作品前,我们能感受到那股激情的震荡力,正如一首诗,或一篇感人的文章,能够唤起我们胸中的情感。不过我认为绘画无须具有文学性。绘画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价值观。你必须用颜料,用各种绘画工具,去表现你的喜怒哀乐,而且你绝不能放弃追求个性。可以举个例子来表明我的想法,比如,布拉克的《盘子里的鱼》远远胜过马克思·恩斯特随便哪一幅作品,勃纳尔画的浴女比布劳纳所有的画作都更加出色。

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得以揭示出难以描述的抽象事物的本质。仅仅靠“在画布上把颜色按照一定的顺序涂抹”,难道就能向观众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吗?

比:马尔凯曾说,他厌恶那些表面看来已臻于完美的东西,正如他仇视谎言一样。这话是不是意味着,对一位画家而言,任何事物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譬如说,他站在一片风景跟前,这片风景会因为光线的明暗变化、季节的交替更叠、乃至那一天艺术家本人的情绪波动而有所不同?

卡:我们又回到画家徒劳无望地追求绝对完美、追求“上帝应许的极乐之境”这个老话题上来了。有这样一则轶事:一次勃纳尔忽然之间心血来潮,他躲开陪伴他的朋友,用随身携带的小颜料盒修改挂在博物馆墙上的一幅他自己的作品。至于我呢,当我的作品还挂在画室墙上的时候,甚至在它们就要被送去参展以前,我始终不急于在上面署下自己的名字。这大概是因为,在我心目中,它们仍然处在未完成的阶段。这儿另有一则轶事:一位二流画家邀请科克杜和拉迪盖去欣赏他刚完成的画作。在他的画室中央竖着一个画架,其上毕恭毕敬地供着一幅肖像画。这位画家认为此画无疑是他的代表作,他不停念叨着:“它还没有完成……”。在整个访问过程中,拉迪盖一直是面无表情,告辞的时候,画家把他送到门口,嘴里还在念叨那句口头禅:“它还没有完成哩……”,这时拉迪盖实在忍无可忍了,终于抱怨说:“那就发发慈悲,赶紧把它画好吧……”

比:当然,一幅绘画作品最终必将完成。换句话说,它应该蕴含一种完整而精确的素质。可是会不会存在这种情况,一旦从事艺术创作成了画家的当务之急,他却发觉自己陷在另一个困境里了:画家有限的技巧妨碍了他去表现灵感?

卡:灵感必须凌驾于技巧之上。后者是可以习得的,然而,灵感是本能自发的,是无法习得的。当你开始作画时,换言之,当你准备对这种冲动作出反应时,正是这种冲动,迫使你往画布上挥洒下真实的情感,绝不要让技巧成为你的绊脚石。

安德列·洛特写过一部指导绘画技巧的颇受好评的书籍。不用说他自然是个非常好的老师,但是,他是否也给我们留下了可以与他文学上的成就相媲美的宝贵的绘画遗产呢?还有这样两则事例:别人时常告诫我们,在作画时,千万别把韦罗内塞绿与锌白或者钛白混合在一起使用。但是那条规则难道吓唬住了凡·高吗?

大约四十年前,还在牟尔洛的时候,我遇见了毕加索,当初我们大家试图定下一些作画规则,比如:“噢不,那个么你别用版画来做!”不过,他硬是冲破了条条框框,谁的意见也没有听取。现在,当我想到那些对他的创新实验和探索精神赞颂备至的文章时,觉得这些规则真是太可笑了。

比:马尔罗说过:“艺术家并不忠实地再现世界;他正是这个世界的叛逆者。”你是否认为,为让这个世界从无形变为有形,你不单单承担了解释者、演绎者,或者造型艺术的诗人这些角色?

卡:就我个人而言,我不大同意“叛逆”这个词。从字面看,它有种咄咄逼人的意义,但我完全赞成“再现世界”那条术语,这意味着艺术家必须达成一种主观的认识,一种对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存在着的生灵,对大自然的认识。

正如勃纳尔所说,只有依靠思索,只有对所见之物不断进行过滤和筛选,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勃纳尔还说过,当他看见插在花瓶中的一束玫瑰,与其说他想盲目地模拟自然,不如说他更想画出看见这束花时自身的感受。

比:我总是随身携带着的一本小红皮书,那是你的《旅行素描画册:速写和草图》(1973-1974),此书显示了你作为一个长于描绘的美术家的才能,依我看,关于这一点,我们谈得还不够充分。你如何看待打草图?

卡:草图至关重要;它为整幅作品定好结构。总的说来,我很喜欢打草图,也很喜欢构图时所画的轮廓线。还有什么能比那些中国绘画、日本绘画更美的呢?只需寥寥数笔,一个富于诗意的宁静世界就跃然纸上。还有什么能比塞尚的闲笔更美的呢?它们突出了圣维克托瓦山的全部庄严。最近,阿诺河洪水的泛滥对佛罗伦萨的古代壁画造成了的破坏,修复过程中,我们得以欣赏到壁画下层的草图。即使是几个世纪以前,画草图也是绘画的基础。而我记得马蒂斯说过:“在作画之前先画草图,就和在翻译拉丁文前先翻译希腊文一样不易。”德加这位美术家中的天才说过,草图、颜色和结构的相互调和才形成了浑然一体的效果。正式在帆布上画油画之前,先在速写簿上画好草图,才能引发出强烈的激情。它们奠定了基础,而后“才开始了作画这项冒险活动”。

比:历代的美术作品中,哪一幅对你影响最大?哪一幅是你最想画的?

卡:我认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绘画,是一幅绢画——《源赖之朝的肖像》(1143-1206)。马尔罗曾誉之为“远东的蒙娜丽莎”。它描绘了一位身穿和服的将军,作为背景的镶板则像一幅抽象的图画,他的脸是用牡蛎壳粉画上去的。一次日本朋友见我们玩得不尽兴,就问我们,离开日本之前最想看到什么。我的妻子雷吉娜和我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幅《源赖之朝的肖像》”。虽然这很难办到,况且那位博物馆馆长脾气非常固执,就是不肯把这件日本艺术的瑰宝拿出来,最终我们还是见到了藏在雪松木盒里的肖像画。对我而言,这是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我觉得它可以和另一幅让我如痴如醉的《阿维尼翁圣母怜子图》相媲美。它是一切艺术品的起点。不揣冒味地说,这两幅画我都很想画。

比:你的德隆组画源于你对母亲和童年岁月的回忆,它们不时出现在你的画作中,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你内心深处中蕴藏着一幅精神风景图,它和你的画家生涯密切相关?

卡:有时候,生活会带给我们一连串意外和惊喜。十年前,有位编辑曾邀请我分析一下日本俳偕诗,那是一种三行诗,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五个音,中间一行有七个音。为了体会地道纯粹的日本民风,我和雷吉娜出发去了九州岛,那个岛位于日本列岛最南端。在那里,汽车所经之处,没有西方国家惯有的那种公路标志牌。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漫无目的地行驶。去阿苏山途中,汽车在盘山公路上转过一道弯,眼前突然出现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远方横亘着一条条狭长的五色缤纷的地形带,那里蔓草丛生,还点缀着一、两棵树木;但是整片风景给人以平和安宁之感。我当然把它画到了速写本里,外出漫游时我总随身带着这个本子。回到画室以后,我画了一幅名叫《圣洁的风景》的作品。此画现在被人借去参加瓦朗斯回顾展。它正是我精神的风景。

比:你是否认为,在你的绘画生涯中,你已经创造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世界?是不是存在着“一个卡特林的世界”?

卡:这问题我一时难以回答。当今艺术流派中,我最为推崇比埃尔·勃纳尔的绘画风格。他毕生追求通过绘画来表现情感,从不受各种潮流的左右,正是这些潮流在不断改变艺术发展的方向。

比:他从不受任何艺术流派,如立体艺术、黑人艺术、抽象艺术的影响。他坚持每天作画,从不间断,这种不倦的精神,使我深为钦佩。许多收藏家们都很想见见我,并对我说,我的画带给了他们欢乐,使他们感受到和平与宁静,使他们在忙碌紧张的现代生活中获得了平衡。为此我真得感谢上帝!
 

    就我平时对卡特林的了解,我认为他是个创造者,他于无意间缔造了一个独特的世界,上述谈话印证了这一点。确实存在一个卡特林的世界,它有着宽广开阔的空间,这和他生活的时间、感受的时间交织在一起,和我们所谓的只属于画家的时间交织在一起。与这些时间贯穿在一起的,是他对理念中和谐之境的追求,是他对运用强有力的表现手法来揭示抽象本质的追求。艺术家们懂得如何抓住一具形体、一片风景、或者一束鲜花的本质,这是一条高于现实的深邃真理:透过表象来发现事物的本质,来达到和谐完美的生活境界。卡特林对某些绘画细节的处理也让我感到趣味无穷:他能画出一个手势的优雅、妇女肩膀的柔美灵活、一种姿态的韵律。同样,他能展示鲜花的眼花缭乱之美,能一丝不苟地勾画出房屋和家具的精确线条,能捕捉到山的动感,还能表现麦田的宁静,这些方面他都能做到驾轻就熟。

    在他许多作品构图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到一种严谨庄重的风格,然而奇怪的是,这种风格却能激发人们肉体和精神上的热情。卡特林的画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观众说那是因为他去过意大利、日本、美国、墨西哥和法国这些国家。这种全球性的魅力确有其神奇之处。他画中的妇女虽如泥土一般质朴,却含蓄而有节制。他那气势恢宏的风景画,似乎是对造物主的发自内心的赞美。他画的简陋茶室,看上去像宫殿。他把里海之水和威尼斯环礁湖的水融成了一体。他让迷样的日本神龛和勒巴蒂埃的下层雇工在同一个情景里出现。在他笔下,考究的哥特式餐具橱与绿色背景下放着棕色水罐的农家黑木桌有着惊人的相似。卡特林能够让它们和谐地在同一个世界里存在。

    人、树木、精灵,与天空和海水交融在一起,谱成一首有力奔放的歌曲。卡特林开拓出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怀着崇敬之情的、才能卓著的凡人,献给他的天父——万物的主宰的一份最神圣的礼物。

    卡特林说过,对他来说,唯一重要的事,是带给别人欢乐。这一点他做到了。

                                             比埃尔·瓦利埃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3:07 | 只看该作者
问:乡村的风物、人情,那低矮的茅屋、斑驳的土墙、蜿蜒的石板路,还有那些歪斜的竹篱笆、有点灰昏的煤油灯、或者一口清澈的古井、一弯涓涓的小溪,常常是画家们最欣赏的一种元素,最神往的一种闲适,而在您的笔下却充满了几分神秘与凝重。您是用一种怎样的心态来感悟和表现的呢?  答:我的画的素材大多都来自我的故乡,在《故里夜话》这篇文章里我曾作过如此表达:"在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一切都是那样恬谈平和,是那样纯真自然,那样独具一格的房屋建筑,古色古香的雕在家具,别具风味的印花土布,尤其是这里的山歌,这里的人情……我品味着,沉思着。在这些颜色、气味、声音的背后是什么?我分明感受到自然与人生悠悠的吟咏和缓缓跳动的脉搏,也切身体会到我们民族的智慧和那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而我更需要在不断的周游中回到这块宁静的地方来。用它培养'知'、启迪'慧',悟'爱'和'怨'。用超越世俗的方式,用我的艺术对我所体悟的人生和自然作一种诊释,探索人与自然的灵魂和生命的律动。”
  问:在中国绘画史上,自古至今都各有专攻。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骆驼,都似乎成了他们的代名词,这种艺术现象对构成一位艺术家的风格特征与品牌效应有独特的功能与价值。但后来,也有了专攻一门的所谓"猫王"、"花王"的一批所谓的"专业画家"。在您的写意鸟画中,鸽子是最常见也最为人乐道的题材。您是如何看待这种"术有专攻"的艺术现象的呢?
  答:"非典"时期,人们处于紧张的防治状态。伊拉克战争,巴比伦文明造成毁灭,伊拉克人民生灵涂炭,这给人类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也使我陷入沉重的忧虑之中。我曾在一本画鸽册页中写道:"中东人涂炭,国有非典愁,写就万只鸽,但祈天下和。"那段时光每天看电视,读《参考消息》,当时国内"非典"横行,炮火中的伊拉克人民的惨状和那阵阵悲怡哀嚎的反战民歌久久回荡在脑际,闷积于心间,忧心如焚。每天从清晨至午夜除了看电视就是画鸽子,用画笔祈祷和平。两个月下来,画了十多本大册页,数千只鸽。这些册页后来大部分为我的朋友所收藏,我自己仅留下两本。从那时候开始,在一些报刊也发表了部分新作,受到全国画坛内外的关注,得到各种好评,著名画家周韶华曾来长沙看我的作品,他说"我在上海美协与中国美协出的一本抗非典画集中看到你的一件作品,非常激动,很难见到这样大气磅礴的作品了,想不到你的水墨画画得这样好。因此,我专门来湖南。第一次看你这么多作品,才华横溢,不同凡响,不虚此行,太高兴了,太高兴了。"想不到我的水墨画能得这么多朋友喜爱。
  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先生以画千里马、画醒狮为国内抗战募捐;画家吴作人画骆驼以表达负重致远的奉献精神;白石老人养虾、画虾,研究虾之性情动态,以聊寄浓浓的思乡情怀。画家的画发于心灵深处,又渐渐化为画家精神向往的象征。
  至于画坛出现各类"画王",在此就不值一谈了。
  问:您为什么如此钟爱鸽子呢?
  答:和平鸽,喜群聚,品性善良,雍容纯和,喜与人相处,逗人喜爱。我在去欧洲艺术考察时,在威尼斯广场和艾斐尔铁塔与上万只鸽戏耍一处,鸽子从容飞到你的肩膀上,头上,手臂上,围绕着你飞来飞去,好不亲热,给我留下至深的印象。记得有一次我与文一去上海参观宋庆龄故居,据讲解员说,宋家养的鸽子已随宋庆龄好多年了,每天必亲自喂食,每天散步时,鸽子飞绕在她周围,很有味道。我家所在的大院临烈士公园很近,公园里许多鸽子经常飞到我家屋顶上来,我也借此观察揣摩鸽子的习性、动态,鸽子的神采默会于心。写意画的妙处贵在炼形,能在笔墨随意挥写间得物态神采气度者为上品。我喜欢鸽子,屡屡画鸽,完全是一种内心的喜爱和思想的表达。面对一个全新的时代常常使我思考一个严肃的主题:在现代大工业社会发展至今天,人们似乎觉察到了什么?人们在征服和改造环境的时候,在以枪炮为武力获取一己之利的时候,在争相建筑高楼大厦的时候,却挖空了人类大厦之基。人类竟以自己为敌,科技发达时制造大量毁灭性武器对着人类自己。今天,人们似乎猛醒,爱护环境,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热爱和平是多么重要。
  问:"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的一个命题。赵孟頫曾对绘画与书法的用笔之法做了一个具体的描述:"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自古以来,中国画家多在书法中有所造诣。文人画也非常强调这种"写"的表现力。您觉得在中国画中如何处理"画"与"写"的关系呢?
  答:我一直以为,读书写字,到自然中散步是画家每天必修功课。做人重温厚磊落,书画重素养重直抒胸怀。我以书法之笔画画,以画画的笔意写字。书法笔意无非是笔墨纵横间修得一种气度,修得一种人格的自然。
  问:您曾出版过一本《释然画文集》,书中不仅能欣赏到一幅幅如散文诗一般耐人寻味的画作,也能读到一篇篇轻松优雅的散文。苏轼曾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融为一体。您的画是文人的画,您的文是画家的文。在当代这种创作语境和判断标准下,美术与文学的关系是否应有新的意涵呢?
  答:我是一个以文化审美的态度看世界的人,以一种诗意的眼睛领会事物的人,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没有兴趣的事很难做好,如果兴趣所至,我会非常投人。近三十年来,我读古文、诗集、散文随笔是比较多。我对音乐有一种迷恋,尤其是古典音乐和无标题的意识流音乐都极喜爱,对好的古琴、古筝、箫的曲子我谓之天籁之音。我喜欢武术,尤其太极、醉拳、八卦掌、剑术,遇上这些内容和高水平的电影电视我会爱不释手,我觉得这里面有大写意,大草书的笔法。我喜欢在山水之间散步,在书院的庭院中品茶,我认为这是人生最大幸福。这一切喜好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假如说我有较鲜明的欣赏角度,有自己的审判旨趣,应该说都是这些东西在起作用。我认为中国文学与绘画,包括建筑、园林等都有一个在现代精神的关照下的返朴归真的问题。
  问:从某种意义来说,您算是一个纯粹的中国画家,读国文,画国画。但从您的作品中,除了那些纯粹的中国画语素外,也借用了一些西方的表现语言,其中色彩是最强烈的表象。日本画借中国画之体,敷西洋画之色而独树一帜,中国文化也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发展创新。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请您谈谈如何看待中国画与非中国画之间的关系。
  答:我去许多国家作过文化艺术考察,我深感在一切智慧的民族文化艺术面前,都会使你感到温暖、亲切和启迪。每个民族的艺术家都是有其鲜明特色和独到之处。当你拜读文艺复兴三杰的画作,你会感到什么是伟大的画家;看毕加索的作品,并不像以前宣传的那样怪异;东山魁夷、平山郁夫的作品感到很温厚;在顾恺之、范宽、李唐、龚贤、八大、齐白石、黄宾虹的杰出作品里更可体会东方绘画大师独特悟对自然的方式和过人的智慧之处。东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和语汇都是在一定时空里相互融汇的。特色鲜明而又兼融并蓄中不断发展与创新,是推动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选自文艺生活·艺术中国杂志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2:28 | 只看该作者
 问:中国最早的三幅帛画都出土于长沙,马王堆的漆器盛载着汉代的文明,里耶古城的竹简抒写着远古的历史,岳麓书院的砖瓦含蕴着楚地的书香……湘土之地的湖南铭刻着"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辉煌。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每一位湖湘学人的幸运。请问,这种独特而浓厚的文化积淀对您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中国绘画史最早最完整的三件作品出土在长沙,这无疑是激励湖湘中国画家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也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成就了阵容强大的中国画家群体,也成就了"湖南工笔艺术大省"这一荣誉。辉煌灿烂的楚汉艺术和丰厚的湖湘文化,更是我们艺术创作生活的最好人文环境。岳麓书院是我经常去的地方,我也经常把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艺术家,学者朋友请到那里去。在书院的竹林、清泉、天井、书斋、长廊中散步和品茗是一种幸福,端起茶杯,茶的清香和暖气化作一种自然历史、人文的幽思,脑际间浮现着推动着整个历史文化进程的湖湘学人在这里相会,交谈和砥砺;我经常站在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前沉思,我们的前人将天、地、人间的万物那样睿智自然地绘于一图,飞腾的笔势,蓬勃的气象,突破时空的笔力,仿佛有一股雄浑遒劲的灵气穿云走水,摇山荡谷,带出满幅的生动和活络。面对如此画脉和文脉,历史和时空融会贯通的画局,作为当代画家,你还能想什么?还应该做什么?我们工作在这样的文化艺术环境中是一种历史幸运,同时也有一种无穷的内在动力。我想起前人的两句诗"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我辈惟努力才对。
  问:您的家乡湘潭人文荟萃。近代曾国藩先生的道德文章,当代伟大政治家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艺术,杰出画家齐白石的写意水墨画,都为丰富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作出了巨大贡献。请问您的人格锤炼和艺术探索是否受到了他们的影响?
  答:是啊。从我家往北走10里是毛主席的故里,往东走30里是白石先生的杏子铺星斗塘,往南走20里则是曾国藩的富厚堂,应该说这些为世人敬重的乡贤的人格风范,趣闻轶事从小就耳濡目染着我。我一直认为湘中人的性格中融有北方人之豪迈和南方人的聪慧。一方面敢担当,敢作为,敢为天下先;一方面富浪漫,好想象,重理想。也许这都是成就艺术家的重要因子。我一直认为毛主席的书法、诗词,齐白石的写意水墨画,曾国藩的学问文章都创造了历史的高度,其间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有许多为后人研究和思索的地方,自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这些后来人。
  问:有人认为您近年来的工笔画创作画风由从线的表达转向对形体的强调,色彩由单纯而丰富,由清爽而浓丽,画面效果由静而趋于动。请问您同意这种艺术判断吗?您自己怎样看待这种画风的转变呢?
  答:我的工笔画应该说分两个阶段,前阶段重传统,富装饰表现手法,《春花集锦》、《春水长流》、《山乡秋韵》、《洞庭初醒》,以及后来《唐诗宋词系列》等作品都是一种倾向,画面清朗,俊雅宁静。而《暮光》、《井湾》、《山月无声》、《冬语》、《洞庭吟月》、《朝天辣》、《晚炊》等则趋淳厚,朴厚、丰富、灿烂,画面效果则走向沉郁而飞扬,表现手法更丰富厚实,也更接近自己的艺术理想。总的来说在工笔重彩领域的探索是由简而人繁,由清新而朴厚,由宁静而飞扬灿烂。这种变化是画家思想容量和艺术技巧更有深度,画面结构更富张力和画面份量更凝重的变化。作为我本人,我更喜欢后阶段的作品。
  问:您以前主要是以工笔人物画创作为主,近几年来主要的创作似乎转向了写意花鸟画,而且,短短几年的时间,您的写意画又达到了与工笔画同样高的艺术水准,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问促成您这种创作重心转移的基本动因是什么呢?
  答:其实我画工笔画的同时也一直在画写意画。写意与工笔,繁与简对于我来说只是两种表现手法,追求艺术高度的本质则是一致的。我在工笔画中追求写意画的总体意象,在写意的纵横洒脱中追求画面的精致。繁到极时则简,简到极时则繁,笔墨的单纯与复杂都可以走向极致,画面得失则全在其总体分寸的把握上。"讲究的随便","经意之极,若不经意","朴素的自然"永远都是艺术感觉的高度。
  的确,我画水墨画时感觉很愉快,热情洋溢,直抒胸怀。最近我有一组水墨画作品参加了一个学术提名展,得了一个卓越艺术成就奖,这是对我在水墨画探索中的一种肯定。在这里要感谢周韶华、邵大箴等老前辈对我的鼓励。工笔画讲定力,写意画重性情。而笔墨的文化底蕴的修炼则是一辈子的事。
  问:在您的写意画作品中,似乎有很强烈的构成意识。而构成往往需要一种理性的推敲方才符合视觉法则,而创作又多强调"随意挥写"、"抒发性灵"的自由。请问您是如何处理这种"有法"和"无法"的关系的?
  答:实在的说,在我的写意画里并没有刻意体现构成的手法。当然我近年注意研究了西方现代绘画和现代设计,前年在欧洲考察西方美术时我对几个现代艺术馆特别关注,在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的百多件作品前留连忘返,对毕加索的作品有了深刻的体会。如果说有某些新的视觉效果,也只能说是一种化入各种体会的自然流露。我画写意前,往往是随意浏览唐诗宋词,翻一翻前人的日记手札,听听古典的和意识流风采的音乐或在自然中散步归来时而生发作水墨写意画冲动的。每画之前并不求胸有成竹,若有所思即动笔,画一笔而自然定全局,笔笔映衬自然生发,随心所欲,而心随笔运,气概成章而已。
  问:您大学时代创作的《春花集锦》在全国美展中获得了银奖。后来又创作了大量的工笔画作品。风景、人物、花鸟,每个画科都有涉猎。您的作品宁静中充满激情,乡思里浸润着浪漫,沉郁中饱含着灵气,传统与时代的语素和谐地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画家,您认为如何吸收诸多丰富的创作源泉和表现语素呢?
  答:作为画家,在展览会上出展作品,得到肯定,获得各种奖励内心自然高兴,但画画的时候却从未想到有一天会得奖。创作大量作品还是出自内心的艺术感受期待能够表达,寻找一种合适形式和语言来表达。作为画家其实是幸运的。当一种艺术语言,一件作品,能把时代的文化的感受浓缩在自己画面上,这就显示出一种文化生活方式,一种心灵的表达方式。所表达的语汇越单纯,纯度越清晰,作品愈有力度,愈见存在的价值。作品的表达过程实质是思索的过滤过程,也是艺术表现的体验过程,获得丰富创作源泉的敏锐性必然得益于平时对文化艺术修养的厚度,以及对社会生活和自然情趣领悟的深度。而画家所掌握的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来自民间艺术,来自传统,来自东方西方的各种表现语素也会如鱼得水,化作一种气象,一种发自内心的点线结构和神采的乐章,凝化为艺术的永恒。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51:50 | 只看该作者
大自然之子--- 著名画家朱训德访谈
  问:人类来自大自然。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共发展,即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否就是人类自身诗意的生存方式呢?征服自然、宰制自然、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既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也给人类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作为一个艺术家,您是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伊索寓言中有个段子,讲渔夫们起网,网很沉,以为收获很多,哪知拉到岸上鱼不多,石头多,他们心里很懊丧,结果他们当中一个老人说,朋友们,别难过,痛苦本是欢乐的姐妹,我们刚才高兴过了,现在该苦恼苦恼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味为了获得功利,一切以自我价值观为准则的掠夺方式和评价方式是错误的,过分的欲望膨胀和以掠夺为目标的方式,最后都是毁灭自我的。自然与宇宙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合乎自然规律的生存发展方式,就像四季轮回,风霜雨露自然滋润一样,就像人在自然中呼吸和吐纳一样,这里深藏着一种本质规律,那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风和日丽的空间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创造着的朴素的和谐,语言代替不了由心灵引起的相互默契的感觉,对于我的愿望来说这是非常美好的。
  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家的创造都需要平和澄明的空间。就像人们每天满怀美好的期待,迎接日之初升一样,这就是自然,人的生命应该像自然一样,带着纯洁之境,带着宽厚之怀,人人拥有,但不能占有。也像生命源头的甘泉,一切都在自然中流淌。只有如此,人们才能感觉自然的珍贵、生命的珍贵,艺术创造的珍贵。

朱训德在作画
  问:中国山水画历来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如北宋的范宽,近代的黄宾虹、李可染,倡导"搜尽奇峰打草稿"。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亲近自然,即真山真水是艺术中第二自然的本源。请问,您是怎样看待中国画与自然的关系的?
  答:老老实实地画画是一种甘甜,范宽、黄宾虹、李可染都是我敬佩的画家。而正是您所提到的这些杰出的大师的艺术经典,都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典范。他们都是吃透了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画家。
  如果把朴素作为一种文化的纯度,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始终生活在一个富于灵思的诗化的文化时空里,当你迎看山野清风和云气能感悟些什么的时候,又渴望把此刻的亲身经历化作画面的感觉的时候,这就正是中国画家对于自然的一种心态,这样形成的中国画的语言已成为中国人心性文化的经典。师造化,就是师法自然,亲近自然。范宽在画史留下的作品已不多见,《溪山行旅图》是画家用毕生心智把半壁江山浓缩于六尺之中,用一笔一笔的笔触去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黄宾虹的山水画,几笔线下来就体现出宇宙的循环意味。李可染谓"面对山水要画出有意境的山水来",一种光感,一种构图,一种墨法画了近三十年,境界在岁月中不断净化,纯之又纯。他以过人的人格定律追求东方既白的艺术理想。再如八大的画冷例如剑,金农的画如冬日阳光,齐白石的画心明气朗如田园诗,梁楷笔下大写意的李白像,简到两三笔,只剩下一泓清气,倪云林的逸笔山水乃是一泓清泉中淡然的秋荷,笔墨既出自具象之物,不失其神采,而又飘然于物外。
  中国画家笔下的自然已是艺术人格化的自然。
  问:自然作为艺术的一种审美品格,凸显着一种自在、自为、自足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一种"巧夺天工"的审美理念。请问,在您的创作中是如何表现您的宇宙观和自然意识的?
  答:自然是人类永远依恋的精神家园。自然是艺术家一切创作的灵感源泉。人类在快速的生活节奏里感到疲惫窒息时,自然向往深空广袤的空间,在各自的窗口凝望遥远的山麓和仰视天宇间的祥云。"一月映一切水,一切水映一月",我喜欢这句话。我喜欢这种心境。清空是一种心境,一种诗人的遐思,它又是人的自然品格,和一种冲淡的气韵。杜甫《送郑虔贬台州》诗"……万转千回,清空一气,纯是泪点,都无墨痕。"道出清气来去无痕的人格。清空之气不为冗事所动,清空的纯度把现实浮化为精神的家园。清空之境是一种气韵在物中行走,似云、似雾、似水,人在自然中散步,让情怀如水充满灵思,观山水而知天理,得呼吸而悟宇宙循环,瞩石鸟而观世态。所谓养心得境,化境为象是真正的艺术家精神生活的一种境界。当我们能有这样一种心襟和怀抱,把现实生活中的"小我"变成精神生活中的"大我",我们的思维与画笔才有可能散淡无羁,俯仰自如,画家的性情与自然性情才有可能合为一体。我画过一件作品《春兆》,这件作品曾人选北京的"国际和平年展",又选送联合国总部展出并被其收藏。"作品中表达了一种'大音希声'的静态美,一种'大空恒寂寥的静中寓动的宇宙意识。那大片空白是皑皑白雪覆盖下的屋顶,屋顶下包容着多少个农家暖融融的春梦,烟窗里升腾出来的不仅是缕缕青烟,还是画家和欣赏者在心灵得以静化后吐出来的快意,树枝上萌发的是这个民族的希冀,树干上的红纸裹着人们对未来岁月美好的信念和期待。在那银妆素裹的世界里,大自然在冬季的严寒中运化,勃发的生机在冥冥中酝酿,纯洁与静穆,宇宙与自然在这里充分展示了他无与伦比的力量。"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48:05 | 只看该作者
 捕捉生活最真实的一面  陈白一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大奖,如《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由中国美术馆收藏,并被编入中学美术教材。《考古新发现》获全国科普美展荣誉奖,《小伙伴》多次获得全国性大奖……当被问及创作秘诀时,陈白一笑呵呵地吐出两个词:勤奋、深入生活。
  陈白一曾50多次去湘西,并带着妻子、小保姆、学生、小孙女前往邵阳小沙江乡下,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 “把全家带到乡下去的一个好处就是孙女、学生和当地小姑娘年纪相仿,很容易就熟起来”,吉首甚至有位农民画家石大发亲切地称他为“父亲”。
  一次,一名瑶族姑娘请陈白一全家去吃绿豆腐。陈白一看到小姑娘用树叶揉出碧绿的水来,接着又端盆进里屋去,小孙女跟进去了,他也好奇地想跟进去,却吃了闭门羹。后据孙女透露,瑶族姑娘从灶台抓了几把草木灰丢进去,于是一碗碗绿色豆腐就酿成了。“这就是生活,你不跟他们搞熟,永远无法看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现在有人以为到县城就是深入生活了,其实远未挨到生活的边。真正的生活都在靠走路才能进去的地方。而且走马观花地去看一两天是不管用的,要跟人民搞熟。”
  还有一次在湘西汉寿县,陈白一坐了一只小船去看人们为捕鱼而摆的“迷魂阵”,却被 “迷魂阵”绊倒,一下摔倒在湖里。冬天,湖水冰冷刺骨,他露出水面的只有脖子以上部分和手里举着的相机。后来陈白一又穿着湿透的衣服连续乘车坐船一个多小时,才回到县里:“回去喝了点姜汤和酒,把衣服在锅炉房里烤干。那时太想看“迷魂阵”,太想画画了,就像是菩萨保佑,第二天竟然没感冒,我就又去了。”
  《欧阳海》是陈白一创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也是陈白一创作秘诀的有力证明。
  1963年11月18日清晨,一匹驮着迫击炮的军马在一列火车驶来时猛然受惊。就在火车与惊马将要相撞的危急时刻,青年战士欧阳海拼尽全力将军马推出轨道,自己却被卷入列车下壮烈牺牲,年仅23岁。“画人民,肯定要画人民的英雄”,时年38岁的陈白一来到“欧阳海班”一待就是一个月,跟战士一起喂马、洗马、遛马。一次遛马时,陈白一骑的马突然受惊,险些把他摔下地。“但是我很高兴,看到了马受惊的样子”。后来陈白找到一个钉马掌的地方,每天坐着观察,看马掌被钉因疼痛而跳起来的神情,仔细观察马头是怎么惊起来,马鬃是怎么飞起来的,一连好几天的观察,马受惊的样子便跃然纸上了。
  《任凭风浪起》是陈白一的代表作之一,现被江苏美术馆收藏。为画这幅作品,陈白一多次到贺龙故乡,体验英雄生活。他发现贺龙对钓鱼、舞狮、舞龙等无所不通,且每想好一次战役,贺龙都会去钓鱼。陈白一决定摒弃画英雄冲锋战场的固有模式。画作完成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贺龙在悠闲地钓鱼,一旁石头上放着地图,后面一名警卫牵着战马驱身向前。陈白一还给这幅图配了文字:“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欧阳海》在“文革”中曾被批为黑画,陈白一也因此遭到批斗。“那段时间,我想到欧阳海,他为了人民连命都不顾了,我这点委屈算什么呢?还有贺龙,他受的委屈也不知要比我大多少。我相信历史,相信人民。”陈白一坚定地说。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出土这么多宝贝,我们还用去崇洋媚外吗?以前因为国力太差,所以艺术也不为人所称赞。现在我们国力强了,外国的画家一定会跑到中国来学习的,历史会朝着这个趋势发展的。”这位已83岁高龄的老人穿着一件很普通的格子衬衫,头发花白。采访中,他一直笑呵呵的,轻描淡写地诉说着湖南美术的风云变迁。(涂莉 伏志勇)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47:31 | 只看该作者
摘掉湖南美术“三无”帽

  今天的湖南美术百花齐放,湘绣、竹刻等民间工艺品竞相吐芳,工笔画、国画等经典作品层出不穷。早在半个世纪之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1956年,陈白一着手筹办湖南美协。当时湖南尚属“三无”:无美院、无画院、无美术馆。“对于美术界来讲,在全国,湖南就等同于当时的第三世界。”陈白一记忆犹深,“那时去北京开会,我都是坐最后一排,前排坐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画家,我们湖南得靠边站。但是我们湖南美术历史悠久,民间工艺品也很丰富。为何不复兴传统、重振湖南美术事业呢?”
  摘除第三世界的帽子,构成陈白一日后为之奋斗终生的理由。
  时毛主席提出“双百方针”,湖南准备于1957年开展第一届美术展览会。省文化厅拿出3万元专款用于此次美展。“那时3万,就相当于今天的300万”。上级足够重视,且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摆在陈白一面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受一些政治因素影响,老画家都不敢画画,老艺人也不敢创作工艺品。于是,省美协和群众艺术馆开始派工作人员给老画家送笔墨纸砚,并在他们家里“蹲点”,鼓励其创作。
  动员工作持续将近一年之久,共收到作品3万件,其中民间工艺品占据一半。陈白一和美协同事从中挑选了2千件,借一所小学的20多间教室,将作品挂满所有墙壁。展览取得了空前成功,共出版了10本关于民间工艺品的小画册,并被全国美协邀请前去北京展览,后又送到国外巡回展览。“展览也是非常必要的。之前很多工艺品厂都不敢开工了,展览过后,又相继开工并发展壮大起来。”
  对于一个“三无”省份来说,要想提高全省的美术水平,一两次的展览显然收效甚微。“要提高整体创作水平,就要学。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去临摹莫高窟和永乐宫的壁画。”
  1981年,陈白一率湖南画家20多人,颇费几番周折,两次分赴敦煌莫高窟和山西永乐宫临摹学习。永乐宫的条件非常艰苦,每天他们就拿一个西红柿补充水分。壁画有一丈多高,他们站在由饭桌和乒乓球桌叠加的桌子上仰望壁画进行创作。后湖南马王堆出土文物,陈白一又组织全省几百人去学习,临摹。
  几十年来,为提高全省美术水平,湖南美协曾多次举办创作班。“我们没有专业的队伍,就靠打游击搞培训。毛主席说在战争中学战争,我们是靠办创作班提高创作。”陈白一说。
  1984年全国六届美展之前,湖南美协开办了国画、油画、工笔画等多个创作班,其中尤以工笔画班的规模最为庞大,共100人。陈白一和学员拿着从省招待所借来的被子、蚊帐,在衡山一个空荡荡的大庙里,开始为期6个月的培训、创作生活。“算起来,学员每天吃饭才花一块钱,而且我们还发纸笔、颜料之类。他们都特别高兴,学习的劲头十足。”创作之初,很多学员就在琢磨作品能否参加画展,整个培训班一派你追我赶之象。“我都是趁他们中午和晚上休息时,才抓紧时间画一点。”
  适逢全国美协到湖南,去看创作班画画。“他们来了后一看,好高兴啊,说你们到北京去展览吧。后来都没花什么钱,我们就去北京了。在今天哪敢这么想啊。”培训班的作品到北京后马上引起轰动,几十家报刊争先报道刊登。
  在全国六届美展中,湖南美协有146件作品被选上参展,并获得一金四银四铜的好成绩,排名由20多名直线上升至第7名,“我觉得直到这时,湖南在中国美术界方有了一席之地。”随后,全国美协第一次将会议搬到了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还免费给湖南展览作品出版了一本画册。
  2007年,陈白一已年过80。适逢湖南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展,作为8个被邀请的省份之一,湖南展出作品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在全国政协举办的座谈会上,很多画家纷纷发言:“湖南既有领军人物,又有经典作品。”“直到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陈白一点燃一支烟,缓缓地说。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3:46:5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工笔画的开拓者--著名画家陈白一访谈
  “他是继陈老莲(明末清初杰出画家)之后,500年来,第一个对中国画发展作出贡献的工笔人物画家”。 当代水墨画名家杨福音这样评价陈白一。
  50余年来陈白一一直致力于工笔画的创作与创新,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或收入画册,或作专题介绍,《小伙伴》等10幅画在全国获奖,并为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他主持湖南美协工作四十余年,在他的培养和影响下,湖南工笔画蔚为大观,涌现了一个工笔画群体,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007年,湖南美协应邀参加全国政协举办的美展,取得了第四名的佳绩。陈白一说:“到现在,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当代工笔画第一人
  陈白一大学时期并非主攻工笔画。“学校教的是西方的那套静物、石膏像方法。”后来去农村画人像,当陈白一用明暗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脸的立体感时,那些女孩子并不买账,都认为自己的脸被画黑了、变脏了。
  在邵阳老家,陈白一把自己的山水画拿给叔伯兄弟看,他们也都把头扭到一边,表示不愿意看。“看来西方的办法不行。如果画出来的东西人民都不喜欢,那还谈什么为人民服务呢?”他开始尝试用中国较古老的画种——工笔画来表现生活。
  工笔画即是以“工细”的笔法描绘景物的中国画表现方式,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改变绘画手法后,人们高兴地连赞他画得好。“有人说艺术是少数人的,我不认同。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人民作画,表现他们。”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白一以真人真事为背景而创作的讴歌英雄人物的两幅工笔画作品《朝鲜少年崔莹会见罗盛教双亲》和《欧阳海》,颇为读者熟知和喜爱,它们奠立了陈白一在当代工笔画坛上的地位。80年代中期,陈白一改变画风,不仅在题材上,将普通的苗、瑶族妇女作为描绘的主要对象,而且构图、造型结构及用线用色也由以前的严谨紧密变得松动轻快了。
  《小伙伴》是陈白一转变画风后的经典作品,也是他个人较为看重的作品。画家首先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即小男孩趴在门槛上;接着又为小孩绘出特定的形象:并不熟练地抓住筷子,脸埋在大碗里,只露出一双眼睛,画中还有几只可爱的小狗。“我是通过画动物和人的关系,通过画远处的烟反映大人回来做饭这样的细节,来表现劳动的美。”
  1971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T型帛画》,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重彩工笔画珍品。1973年,同在长沙出土的春秋时期《御龙图》和《龙凤图》,则将中国美术史提早了几百年。“工笔画历史悠久,比中国任何画种都早。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美术的主流。从《御龙图》和《龙凤图》始,到宋代《清明上河图》等等,经典作品很多,中国工笔画家也很多。”谈起工笔画,陈白一如数家珍。
  “世界上最大的画是中国画,有比永乐宫的三面墙还大的画吗?世界上最小的画也是中国画,有比齐白石的草虫还小的画吗?中国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中国讲究的意象、神韵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西方注重写实、东方注重写意。几根线条就能把人的神态画出来,这是最高的境界。”
  隋唐五代是工笔重彩画发展的辉煌期,展子虔、阎立本等一大批巨匠都产生在这一时代。唐代之后,工笔画式微,其后各个朝代虽也产生过如赵佶、张择端等工笔大家,但总的气势是一代不如一代。至新中国成立时,仍坚持画工笔画的老画家可谓“屈指可数”。
  出于对工笔画传达出来的东方神韵的独特领悟,陈白一立志要复兴这一画种。在他的培养和带动下,湖南渐渐涌现出一个工笔画家群体,有评论家将此解读为“湖南工笔画现象”。
  中国工笔画另一位领军人物潘洁兹成立北京工笔画会后,陈白一也成立了湖南工笔画会。此后,两地经常开展交流、讲学、展览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湖南工笔画的发展。1983年,湖南工笔画在中国美术馆开展,震撼了京城,后应邀参加海内外展览26次,大大小小的报刊纷纷刊载,港澳台等地区的画廊也赴湖南收购工笔画。“我们湖南有一支拥有100人的工笔画队伍,这支队伍中画家的标准都是可以参加全国美展和出画册的。”陈白一自豪地说。
  展览取得成功后,时任全国美协主席王琦对陈白一说:“你们湖南是中国工笔画大省。”《美术》杂志主编李天样找到陈白一:“工笔画走向现代,你们湖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香港著名美术评论家黄茅评论:“现在的工笔画是湖南的特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3 01:29 , Processed in 0.14045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