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散文作家作品选读

  [复制链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2:05 | 只看该作者

新年,为梦想而歌

——2014年新年有感

安少华/文

总有一些歌曲在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如《光阴的故事》;总有一些歌曲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总有一些歌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如《走进新时代》;也还有一些歌曲反映民生,为广大的老百姓呐喊鼓劲,如《重头再来》……这些歌曲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时而在我们的耳畔萦绕,为我们辛苦忙碌的日子加油助威,呐喊鼓劲!

日子如流水,而我就是那个一直与时间赛跑的人。盘点我的2013年,心中感触颇多。

文学上,我参加了几次国家级、省级征文比赛,大多石沉大海。于是我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不论是网络征稿还是纸质征稿,文学成了某些单位或个人经济运作的手段,围绕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征文活动的举办者心灵扭曲了,他们对文学极不负责任,不但违背了文学的道德准则,而且伤害了投稿者及读者的感情。

这一年,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多篇,新年前夕,由散文在线网策划打造的文学集《听见花开》出版。这是自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我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恋语随风》后,时隔十年,又一次推出的作家个人文学作品集。

这十年,在繁重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我笔耕不辍。时光荏苒,2014年即将到来,我即将走进38岁的年华。岁月不饶人,白发皱纹渐渐爬上了我的额头。万物的兴衰荣枯遵照着大自然铁一样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

新年了,惦念做多的是我的梦想!2014年,我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行走于人生之路上。争取到2014年年底,再出一本书,以后争取每年出一本书。这就是我文学创作上最大的梦想。

在教学工作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是我工作上坚持的梦想。班级管理上,继续保持班级的优良学风和纪律作风,让普通班不再普通,为孩子们实现人生梦想保驾护航!

新年终于来了,重新整理一下心情,哼着熟悉的歌谣,快步走上新的起跑线,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安少华,原籍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毕业于山西师大,文学学士,青年作家、诗人、教师。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集《恋语随风》、《听见花开》两部,发表各类作品800多万字。现供职于山西省示范高中李林中学。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1:24 | 只看该作者
贴春联

                                                    ·傅柏林

有关春节的欢乐记忆,都留在了童年的成渝、沪昆铁路线。而留在童年记忆里有关春节最深的印象,除了年夜饭上吃一顿一年难得一见的大鱼大肉的荤菜外,就是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的大红大紫春联了,它给终年沉静寂然的铁路家属区增添了过节的喜庆色彩。
红红火火的春联历来和浓浓的年味连在一起的,曾经表达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希冀,似乎过年的时候少了一副红彤彤的春联,这个年就要打一些折扣。因此,家家户户贴春联便成了一种习俗。
当初,在铁路沿线家属区过春节,贴春联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鲜艳红彤彤的春联既代表喜庆,也寄寓了铁路小站人的希冀和憧憬。过年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要把祈愿寄托在红纸上,希望在新的一年百福骈臻,万事遂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的诉求总是被赋予更重的分量。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红纸,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精神寄托啊,再简朴的铁路家属区院落,一贴上红彤彤的春联,立马就让人眼前一亮,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和簇新的气象。
在我的记忆中,小站家属区的春联都是手写的,写春联讲究“黑、大、圆、光”,字要端正规矩,圆润饱满。春联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是从书上找来的,有的则是从广播里听来的,但更多的是自己即兴创作的愿望编写出的,都是表达美好愿望,盼望来年福气盈门,人丁兴旺,喜庆有余,身体健康,合家团圆幸福的意思。春联的句子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吉祥喜庆。像什么“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翠竹摇风鸣彩凤,红梅映日笑春莺”、“碧岸雨收莺语柳,蓝天日暖玉生香”等等,几乎都是每年必写的内容。
当初铁路沿线小站识字的文化人不多,贴春联曾闹出不少笑话,比如,有人把春联贴反,上下联张冠李戴;甚至有的把“栏门贴”贴错了地方,把“身体健康”贴到了厨房,把“五谷丰登”贴在了卧室……好在小站人纯朴善良,也不太计较,只是偶尔当作街头巷陌的笑谈和清淡生活的调剂,善意地调侃,开心地戏谑,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当然,贴春联最好是两个人一起做。一个人往春联或横幅上刷浆糊,一个人细心地贴。如果有一个打杂的,那就更好了。因为递刷子、拿条扫、调整粘贴的位置等活,人手多总比少好。有时,你家正贴春联时,隔壁邻居到你家串门,他会顺手并且轻车熟路帮你家张罗着干这干那,像一家人一样。
但近年来,春联却逐渐式微,自己动手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盛行的春联,也大都是快过年的时候从商场里或银行赠送的现成印刷精美的春联。印刷的春联虽然做工细致考究,春联的内容也十分讲究,并印上了各种祥瑞的图案,仿佛一幅精致的风景画。与自己题写的春联比起来,宛如“阳春白雪”般超凡脱俗,充满了华丽的韵致。但总觉得有些做作,有些夸张,有些张扬,没有手写粗陋的春联温馨亲近,比起自写的如“下里巴人”的春联少了许多的内涵,缺少了许多的人情味。
许多年过去了,眼前还常常浮现出当年父亲写春联温暖而难忘的场景:墨汁温在一碗热水里,砚台镇在红红的联纸上,母亲在厨屋里来回忙碌,父亲在弥漫的墨香和浓浓的年味里,把一个个美好的祈愿挥洒在纸上,把一张张红纸写成春联。每到年关,总会唤起我对童年时光的无尽留恋……
忽然一声“卖春联啦!”叫卖声,把我从时光隧道的记忆中拉回了现实。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0:25 | 只看该作者

心灵的宁静

                                             陈翠连(女)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的脑髓就被缕缕书香浸泡得有些浮涨,眼球也阵阵刺痛难耐,身体也被久坐的姿势弄得有些疲倦。此时,抬头望出窗外,温和的月光照射在宁静的窗棂上,这样皎好的月色迫使我想逃离这一米方桌的孤身战地。

我小心地支开门,生怕吵醒家人,一个人独自走出去,在无人的旷地上自由地扭动着四肢,以此舒缓疲劳,放眼远眺寥寥无几的星星   ,企图恢复有些迷糊的视力。

午夜的清风,轻轻柔柔,让人没有察觉,但总是感觉到一股股凉意。我在想,这些年来,自己总是被书泡累了而独自陶醉在这样宁静的午夜里。虽然白天总是把整个身体裸露在太阳底下做着习惯的耕作,但每当夜幕降临,我的兴趣爱好总会把因劳作而疲惫的身体还原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柱,让我尽快投入到我所喜爱的书的海洋以及写作兴趣中来。书确实给人带来无穷的智慧,让我开拓视野,丰富我的想象力,每时每刻都让自己的神经活动起来,让思绪随着想象驰骋在山川河流之中,把人世间的真善美饱览在眼底,经过观察积累,便可成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了。

我在想,我的物质生活远远逊色与别人,但我更希望我的精神食粮不断富有。别人说,物质的富足让人胆子和嗓子变大,而我认为精神的富有,也可以让人胆子变大。可是,我总觉得自己缺失些什么,或许是天生的胆怯,或许是不够冰雪聪明,总认为自己的脚步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领悟不到人生的真谛。

想起白天目睹了一个狂妄的男子因一件小事而把另一个男子打趴在地上,又用一只脚狠狠地踢在受伤的男子身上,旁人都看得心惊肉跳却又无能为力。感叹之余,只能默想,如果某人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尽量把火气压小,也许家乡人所活动的氛围要和谐得多。

我又想起两年前,刚好筹够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一天中午,我接到父亲因顽疾住院治疗的消息,那时真的把我急坏了,想起自己兜中空空如也的时候,这是我最心疼的一件事了。然而,父亲住院十多天,是我形影不离地照顾他,但他最终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其实,有的家庭窘境是本身固有的条件造成,有的是客观条件造成。这年头,要说穷得连个子儿都没有,别人会议论纷纷,说这人脑子肯定有问题,要不就是懒散过了头,不懂紧跟时代潮流。但是,当你的孩子需要昂贵的学费时,当你的父母患病住院时,尽管你学会紧跟时代脉搏,拼命的攒钱,也未必就能逃脱得了穷困的厄运,

生活的拮据,把昔日朋友的脚步拉开了距离,此时,你若和他人多说一句话,别人都认为你另有企图,唯恐你开口向他人讨利益,也就远远地避之而不及了。

然而,人是有情感的,而并非冷血动物。当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当感激不尽,将铭记于心;当某人投来不屑一顾的神情或冷笑声时,我们当他是认识上的局限性,不必为此事挂怀。其实人言并不可畏,可畏的是那些盲目地跟着议论的人。

生活中,我不断地鼓励自己,多看书多练习写作,朝着自己喜欢的创作道路前行,不断地巩固和充实自己,让生活中的自己,永远绽放笑容,永远做个精神富有和心灵的宁静者。

————————————————————————————

作者:陈翠连(女),现居海南保亭六弓中学,曾在《乡土作家》网上发表散文《不被理解的年代》《游西岛》《我的双亲》等。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0:01 | 只看该作者
又到端午粽香时
■ 杨涛
晚上睡觉前,给远在家乡的母亲打问候电话,由于工作忙,如今是很少回家了,但是每月几次给母亲的问候电话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年纪大了,说话也不似以前那么利索了,每次打电话都是想起什么说什么,没有主题,时断时续的。
“就要过端午节了,给孩子买点粽子吃吧。”临挂电话前,母亲嘱咐我说。突然听到“端午”这个系着乡音的熟悉字眼,许多小时候的场景顿时涌上脑海,心中有些堵得慌,沉默了良久,我诺诺挂了电话。
已经很久没在家里过端午节了,仔细想想还真的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年没在家里过节了。从我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的那天起,家乡的粽子香味是离我越来越远了,只有在每年粽子飘香的时候,才回味一下在家里过端午节的情景来。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了。如果这时你来到南方,会发现满街都在出售一种奇特的食品,这种食品呈圆锥体,里面是糯米、红枣等,外面由一张深绿色宽边植物叶包扎而成,人们都叫它粽子。粽子的配料多种多样,有豆沙粽子,猪肉粽子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做的纯糯米粽子,用来白糖或者是辣椒等调料,有一种特别的淡香味。
在家乡的习俗中,端午节是除了中秋节和春节以外的第三大节日。小时就听长辈们说,在端午节那天,山上所有的草都将可以成为药,于是常常很早就和一般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山采草,回来晒干放着做药,可以用来熬水洗澡,可以用来泡茶等。而把一些艾蒿插在每家的门上,用来驱瘟解毒,并且在地上洒上些雄黄酒,说是可以驱走蛇、蝎子等有害毒物。然后会到井里或者河里去弄上一瓢凉水喝下,喝了那天的生水这样一年都不会肚子痛。
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很多的,不像现在,吃几个粽子就算过了节。端午节这一天特别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要吃粽子,并且家家都要挂艾草,来避邪。很多人家会做一桌好菜和家人共享,更重要的是,这一天,晚辈们会给父母长辈送“节礼”。在端午节这天,在家的晚辈们总是割肉买鱼或是买上一大堆的水果,同时包上一个红包,来到亲戚长辈家,给父母长辈送礼表示对父母长辈的祝福和感谢。
记得以前在家里的时候,爷爷要用雄黄酒涂在我们小孩的肚脐上,说是可以避邪,还要在我们的手腕脚腕系上五色丝线,胸口挂上用药草填制的香囊,大概也是避邪之意吧。奶奶还会用高粱杆做成的扫帚,象征性的在我们孙子辈的头上、身上扫几下,口里念念有词,喻示可以扫去晦气和病灾,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
在这个节日来的时候,我最快乐的事情,身体不好但是从不缺少慈爱的外婆杵着槐树枝做的拐杖,翻过一条小山岭,给她最疼爱的外孙儿送来绿绿的绿豆糕,呵呵,那香味、那惬意,一直滑入我的心里。印象最深刻就是端午节当天,妈妈总会准备一大堆的水果拜祭,小时候的我看得口水直流。还有中午时分,父亲烧艾叶,那随风飘散的硫磺香,让在外工作的我特别想家。
昨晚和一个远方的朋友网上聊天,他说想通过网银给家里的朋友转几百块钱,让朋友把钱取出来之后转交给他的父母过节。听到这里,我心里暖暖的,竟然有了些许感动。因为我也正有此意,虽然没有给母亲买什么礼物,但是我想给母亲寄点钱。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是一点心意。
想家,但是,这个节日我没来得及给母亲准备任何礼物,因为身在异乡不太方便,还有就是母亲每次说家里不需要什么东西了。想到这里,赶紧又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母亲果然还没有睡。再次听到儿子的声音,母亲话语里透着高兴,家里长短的聊了半个多小时,无非是让她多保重身体,地里的农活少干一点,累了就多休息一下,不要担心身处异乡的我们,我们大家都很好,只有她们身体健康我们才能在外面安心工作,等等。
我电话里说要给母亲寄一千块钱的过节费,母亲一再推辞,说家里不缺钱花了。呵呵,您不缺钱是你自己的事,作为儿子寄点过节费给你们,却是儿子的一点小小的孝心,也是减轻自己的愧疚感。我在电话这一头说。
我最感觉揪心的是,父亲早早就离开了我们,母亲六十多岁了,由于姐姐和姐夫都在外省打工,母亲还要在家里帮助他们带着几个读书的小孩子,只怪我们做儿女的没有能力。对母亲我一直很心疼,也很愧疚,所以打算等年底新房装修好以后,跟姐姐姐夫们商量一下,说什么也要把母亲接过来,尽自己为人子的本分,让母亲过几年安稳的日子。
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我和母亲聊了1个多小时,母亲还是显得意犹未尽。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在我的一再劝说下,母亲才恋恋不舍的挂了电话,听得出,母亲真是高兴和欣慰的,因为过节了,辛苦养育的儿女没有忘记她。我也是高兴的,因为儿子的问候让母亲感到了快乐和喜悦。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节日我们总会想起在远方的亲人,家里两斑白发的亲人,他们劳累了一辈子,为了我们她们耗费了半辈子,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当我们第一次离家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亲人眼中的眼泪和一丝丝的血丝,他们知道你为了事业,或为了生命重要的人不得不暂时离开他们。
所以每逢节日里,如果我们真的不能回家,很多时候虽然家里亲人口中说无所谓,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失落感的。不管是电话问候、鸿雁传书等传统方式,还是视频聊天、快递礼物、节日贺卡等现代化手段,在节日期间慰问一下家里的亲人,你的每一个电话,礼物都会给亲人带去温暖。
所以,如果你在节日里不能回家,那么就用可替代的方式来回报自己的亲人,传达你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让他们知道,你是爱他们的。(杨涛)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9:3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妈妈

                                                                             0吴拜燕

有妈妈的时时刻刻的全程候的关注和抚慰,我真的感到好满足。由于有妈妈的关怀,我的自我感觉是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妈妈的关怀,是我排除阻挠,,平凡做人和坚持不断地练习进行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多年来,我和妈妈联系靠的是手机。拨通电话,手机上立即传来了妈妈亲切温和的声音。这时候,我所有的烦恼委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母爱的魅力。

妈妈不但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做人的法宝。妈妈开朗亲和的性格一直都感染着我。妈妈教我怎样催生战胜困难的毅力,教我怎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我对人一视同仁,,不管他人是贫是富,穿着好坏,,都要相敬以礼、好好相处;遇到别人说你坏话时,就报以微笑,切勿恶言相对;受委屈时,能忍就要强忍下来,必要时身上带点钱到集市去逛一逛,心情好了才回来。在黎村,柔弱善良的我总是让人欺负。妈妈对我千叮万嘱:燕儿,你是个有文化的人。在我们黎村,你们这一辈有初中毕业文化的人不多。你有文化就要有文化人的修养、风度,讲究文明礼貌,有些事情,能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必斤斤计较。有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人,不是神,我没那么神圣,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时候妈妈总是说:燕,千万别,别,听妈妈的话,“忍”也是一种财富。这时候,妈妈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加亲切、温柔,我的愤怒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妈妈对我的哥哥、姐姐、妹妹也是如此谆谆善诱的。

妈妈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通情达理,胆识过人。她虽然没有文化,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任村妇女主任时,她对上级的指示精神领会得很快,加上她有流利的普通话沟通,所以总能很快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由于她通情达理,胆识过人,认定对的事就及时大胆地去做。那时我们村有一个女孩,她读初三等不到毕业就过早地跟一个男的恋爱并怀上了孩子。怀上孩子5个月后,男的变心和她分手,于是她哭得死去活来。她母亲找到妈妈,要求帮助处理此事。在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那姑娘终于鼓起了勇气作出了明智的决定。她主动叫妈妈带她去医院引产,把孩子打掉。后来妈妈又说服学校让她继续读到毕业。她初中毕业后,经妈妈介绍,镇政府安排她到招待所工作。不久,镇政府的一位干部跟她恋爱并结了婚。现在他们有了小孩,生活过得十分幸福。

妈妈有一个金子般善良纯真的心。她见义勇为,行善施仁,乐于助人。她平时总是喜欢给村民排忧解难。村民们发生矛盾的时候,也总是喜欢找她评理。她路见不平,看到有人恃强欺弱,总是拿出实际行动来帮助弱小的一方。每年农忙的时候,她插完自己家的秧苗,就主动去帮没有插完的邻居们插。遇到星期天的时候还要拉几个女儿也去帮忙。收割以后,自己家的田地犁耙完了,就把牛和耕具借给没有牛的邻居和村民用。她还常常把谷子借给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乡亲们。对特别困难的人,有时借了也不要她们还。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妈妈对待路人孕妇阿健的事。那是我在东方中学读初中期间发生的事。从我家到学校大约有四公里路远。有一个星期一我上学,走到离学校还有半公里的地方,碰上一个二十来岁怀有大概五个月身孕的女子问路找人。我给她指了路。当时我正住校。那个孕妇找到在我们学校后面的镇医院住院部的女朋友后,每天傍晚都到学校来找我散步聊天。闲聊中得知,她叫阿健,是来投奔她当医生的朋友的。我们逐渐熟悉了。星期六下午我要回家的时候,阿健突然跑来提出要和我一起回家。年少单纯的我竟然答应了。好客的我们一家热情的接待了她。阿健在医生朋友那里住了一个多月后,实在再也注不下去了。那医生当时是单身,工资不多,又要支持家庭。阿健向我说起,希望能到我家去住一段时间,把孩子生下来再说。我把阿健带回家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爽快地答应了。阿健在我们家里住了一年多,给妈妈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妈妈却毫无怨言,默默地为她付出。原来阿健是一个负心汉的二奶。这期间她去找过那个男人几次,但那人躲起来不肯见她。阿健只好以泪洗脸。阿健的爸爸姐姐也来过几次,劝阿健做人流,把孩子打掉,以后好嫁人。但阿健不肯,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到了分娩期,妈妈出钱让她到医院生了一个男孩。出院回家后,妈妈又负起了照护阿健和孩子的责任,妈妈无怨无悔为阿健做饭菜、洗衣服、洗尿布,辛苦可想而知!阿健直到孩子五六个月大才离开我们家。临走前,妈妈还把亲手精织的珍藏很久的心爱的美丽黎锦送给阿健做纪念。

妈妈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她在担任村妇女主任期间,还自愿担任村中在校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校外义务辅导员和未上学的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她总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把他们集中起来,带领他们到田间地头参观,就近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有时候还带他们到八所去逛。她给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制知识,给他们讲革命故事,讲解放前黎族人民群众所受的苦,给他们进行爱国爱党和民族团结教育,要求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遵法守纪,长大学好掌握本领回来为乡亲们服务。如今这些人都已在各条战线上奉献力量。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个叫阿君的女初中生,读到初二后厌倦繁忙的学校生活,过不惯农村家庭的清淡日子,背着父母偷偷跑到海口的酒家去当服务员,荒废了学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妈妈主动和女生的家长联系,说服家长和自己到海口去寻找女生。最后在熟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她。妈妈把她领到自己家里共同生活了几天,对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她回心转意重返学校上课,后来变成一个三好学生。她中师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

妈妈爱国爱党,竭尽全力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妈妈是一个有29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一生忠于党,认真接受党的教育,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并为此奉献自己的赤诚。1968年,她因积极劳动,并在劳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并以自治州代表的身份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她被选拔担任村妇女主任,一直连任到1986年。任妇女主任期间,因卓有成就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文明礼貌先进个人”而出席自治州召开的表彰会议,获得过多种奖励和奖品。从村妇女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她几次分批把村里老人带到八所去给巡诊的医生看病。后来,她还向组织申请承包集体土地250亩,种植小叶桉,签了30年的合同。由于她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合包人和员工的积极性,250亩土地上的小叶桉树茁壮喜人,为当时的退耕还林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被自治州政府树立为典型,多次在林场召开现场会议。因此后来吸引许多县市的领导和新闻媒体的记者络绎不绝到她那里参观访问。妈妈在林场操劳了20年,250亩土地上一片翠绿,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批批树木长大成材,被砍下来运到需要的地方,原来的地址也已绿荫成行。她觉得肩上的重担可以放一放,宽心地交给后人了。这时她年纪已老,经营管理这么大的一个林场,已感到力不从心。经组织同意,她把林场转包给了别人,回到了老家。。妈妈是个闲不住的人,她虽然老了,但仍然不服老。她说要为党和人民充分发挥余热,不能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前年,她不听我们儿女的劝告,而响应政府把黎族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下来的号召,到万宁县龙滚镇“椰子生态大观园”去织黎锦并培养传人。因为妈妈是个可爱又顽固的“老顽童”,脸上又画有美丽的图案(即“勾花”),许多中外游客都希望找到她采访并同她照相留念。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海南的緑色崛起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她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妈妈今年74岁,已进入人生的古稀之年。她最近进行了眼睛的白内障切除手术,视力和身体已大不如前。我衷心地祝愿妈妈健康长寿。妈妈的影响紧紧地伴随着我的人生,我是在她浓浓的母爱、浓浓的亲情沐浴中成长的。是妈妈永无休止的鼓励,才使我有勇气沿着文学创作的道路一直走到了今天,才使我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一篇感恩文章,它算是对妈妈永恒的纪念。我恳切地希望,在妈妈的有生之年里,我能更深刻地挖掘黎族文化底蕴,生产出文学精品来,以告慰我的妈妈。

                                             2012.5.15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8:57 | 只看该作者
读蔡旭老师的散文诗集《生活流》、《沉淀物》

                        作者:关义尧

今天下午,我打开我的办公室的门。门口有寄来二个鼓鼓的信封和一堆报纸。信封上的钢笔字龙飞凤舞,刚劲有力。看着地址,我知道该是蔡旭老师给我寄来他的作品来了,真的是有些受宠若惊。我稍深呼吸一下,就迫不及待打开信封。先生的散文诗集《生活流》、《沉淀物》直扑我眼前。

先生用他俊逸的钢笔字,在二本作品集上分别用他的网名对应我的网名,用先生的大名对应我的小名端端正正工工整整地给我留言。让我诚惶诚恐,激情澎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梳理了一下,就拜读先生的人生轨迹:先生1968年毕业中国名校,在先生那个时代,能考上个中专学校都已凤毛麟角了。我也曾经是个爸爸妈妈眼里的好学生,高考前曾经被老师、班主任叫我填报过名牌大学。但是高考后,我和它失之交臂,先生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怪不得照片上的先生儒雅,气宇轩昂,清癯俊秀。

跟先生结缘是在网络上,确切是说在天涯社区乡土家园部落里。先生来到家园,热情洋溢,才华横溢,佳作不断,精彩纷呈,让我应接不暇。我作为一个小版主,为了文学家园的发展,积极给帖子留言回复,先生的佳作我都回复不过来。拜读先生那字斟句酌的佳作,字字珠玑。让人激情横飞。更是使乡土家园锦上添花。

对先生的仰慕,不由自主地诱我很想拜见先生。然而,我们总是缘悭一面。羊中兴老师、王辉俊老师组织的乡土家园的好多次活动,这二年来我上海口参加了三四次,每每都不见先生。不是先生出差,就是出去外游;我不上海口参加活动时,先生刚好有空时,几次都很积极来参加乡土家园的文学活动。我只好在那些活动中欣赏先生的照片了。虽然我也好多次上海口,有时候偶尔还翻出先生的手机号码,但是我从来就怕麻烦别人,就不敢打电话给先生了。或者只给先生发一下短信息,就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城市。得以先生修葺和点评的我的拙作《孩子的家长会》。我今年寄给乐东家乡的杂志,发表在《天池》上。我带着这本杂志到海口,由于太匆忙,也还不能及时送到先生的手中。再一次感谢先生的不吝赐教同时,在此再说声抱歉了!

再仔细读先生的简历,高级编辑,当过几家党报的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副主席,海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等。已先后出版了18部诗集,还有3部散文诗集待出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更是让我油然而生敬意。先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跟他的才华和勤勉密不可分。对我来说,如此德高望重,工作本身就很忙。在著书立说的同时,还在乡土家园网络上给发表文章的版友文友点评,甚至还为一些文章的布局谋篇提出他的宝贵意见。如果他不认真去读版友的这些作品,还要经过揣摩,就不可能好好给文友们点评的。其中的艰辛就不须我用文字去细叙与赞美了。其高尚的人格不言而喻。

这二个月忙于看书,刚刚才考好试。虽然仓促,但还是匆忙去应付考试了。就好久没有时间看文学方面的书籍了,怕自己的文字园地都有些荒芜了。蔡老师的散文诗集《生活流》、《沉淀物》如期而至,虽然我在乡土家园里拜读过蔡老师的许多佳作,但现在是纸质的,比较方便阅读,就是躺着都可以欣赏,很适合我这个懒人阅读。而且是先生的精彩佳作,更应珍惜,好好品读。这将给我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学营养了。即使是先生在诗里我在诗外,然而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说说几句,以表达我对蔡老师的谢意。

  (2012年5月10日)

                                                       木棉花开梦里来

                                                           作者:关义尧


      今年漫山遍野的木棉花开,又映红了满山遍野。昌江文联组织的木棉采风活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省内外文学、摄影爱好者荟萃云集,今年还邀请北京的著名作家编辑来木棉花下讲学。几次活动,由于我有棘手的事情需要解决,早上答应的要到霸王岭听课,中午就改弦易辙,匆匆忙忙直奔海口。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欣赏木棉花的机会,一年一度心旌已久的木棉花,就这样和我失之交臂了。只能欣赏版友在网络上发表的木棉花,没有亲临其境,或激动或兴奋的那种心情没有了,一切都很依稀,仿佛只是在梦里。

来这里工作十多年了,我和团体、朋友、同学踏遍了昌江木棉花开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多次去霸王岭,那里的树神树仙激起我对年轮的浮想联翩,满目的蓊葱绿意,向我铺面而来,山高林密,飞瀑流泉,怪石参差,树影婆娑,偶尔还有声声蝉鸣。远处的崇山峻岭绵延不断,阻挡了我要穿梭远行的目光。特别是夜宿霸王岭,临窗凭眺,月朗星稀,月光覆盖下的绵绵群山,蜿蜒起伏不定,隐约呈现,一缕缕轻烟袅袅而起,清辉似尘。再回想白天刚刚游过霸王岭上那飞瀑的潺潺流水声,间或有朋友、同事的人影出现在宾馆那昏黄的灯光里,声音隐隐约约,让人思绪飘渺,一切白驹过隙成一片空白。不知今夕何夕,忘却了人世间的烦忧,让人心旷神怡。那一年木棉花开,在广州工作的高中同学来到我们昌江,要来看看棋子湾和湿地公园。那天我和此地工作的高中同学跟广州工作的高中同学一起到了棋子湾。本来说好,多年不见,欣赏完蓝天白云,就回来石碌。昌江和广州的同学一起聚聚,在木棉花下叙叙同窗情。然而广州的同学看到棋子湾的海水清澈见底,海沙细软且洁白如银;奇峰林立,重重叠叠,怪石嶙峋,浪花飞溅,云蒸雾腾。这些景物美不胜收,让广州的同学心潮澎湃心驰神往,就舍不得离开了,叫我们昌江的同学回来,不要耽误我们那朝九晚五的工作,第二天他们从那里直接取道湿地公园了。他们就在棋子湾那里安营扎寨,晚上枕伴着棋子湾那汹涌澎湃的海浪声了;那年木棉花刚刚开过,我带女儿跟朋友一起登昌化岭,遍山秀岩叠起,峻峭壁立,树奇花异,云缭雾绕。那天我跟女儿登上山顶,在那里一起观看大海,树林村舍炊烟。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此时一阵阵微风吹拂而来,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想想女儿那时候才10岁,这爬山的速度,老爸爸都跟不上。女儿全然不顾老爸爸声声“慢一点,再慢点”的呼唤,一如既往地在险要的山间小道上攀爬。在山顶上,我们品尝着随身携带的食物,再回味女儿爬山勇往直前爬山的劲头,一股股的幸福之情涌上心头。这十多年来,虽然我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未曾打过女儿。最严重的一次是女儿五岁时,无论我怎么样劝,女儿就是不肯吃一颗青菜,曾让我发过火。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木棉花语“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幸福”的践行者。接着我们还游览了峻灵王庙。那里香火缭绕,庙内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是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铭写。女儿还在那里徘徊,欢呼雀跃。我用照相机把她快乐的心情记录了下来,历经岁月的流淌,这些人生的精彩碎片依然珍藏在我心里,一如木棉花那片片灿烂的红,越来越清晰,弥久浓香。

这些旖旎的风景,以前在我那片心海里掀起层层涟漪,没有根深蒂固地蛰伏下来,就稍纵即逝熟视无睹了。今年木棉花采风活动我没有参加,这些风景却似一祯祯图片,不可理喻地闯入我的脑海里,越发鲜活起来。春节过后,送女儿到海口上学。有一个星期我上海口看女儿,女儿说要回家玩时。我考虑到高速公路正在重新修葺,来回坐车都不方便,路途长怕她劳累。就对她说:“家只不过是一间房子而已,你回来干什么呢。你想家时,爸爸妈妈来这里看你就可以了”。我的话音刚落,女儿就斩钉截铁般对我说:“不。我要回家!” 或许家里有她儿时的玩伴、小学的同学让她割舍不下;或许是家门口那棵木棉树的花就要开了,让她牵肠挂肚吧。这些我就不得而知了。

2010年在国家十一五就要收局,十二五即将开启之际,海南省审时度势,乘势而上,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腾空而起,开拓创新,昂首启程,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如木棉花开,红遍昌江的每一个角落,将传遍神州大地。时至今日,昌江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也未曾停歇,“手牵手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横幅标语在县城一些显目地方随处可见。几年来,昌江致力于山海黎乡的建设,打造纯美昌江;国家大型项目核电站也悄然在昌江落户;几家五星级宾馆也将在棋子湾边兴土动工。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也不例外,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物价突飞猛涨,让海南省的居民有些忐忑不安,无所适从。但是我想愁云惨雾不会弥漫太久,海南或许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但愿不久的将来,海南趋利避害,国际旅游岛将唱响国内外,也让海南人满意,诗意地栖居着。一如我们昌江的木棉树,站在田间地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经历萧条的严冬洗礼后,依然孕育着蓬勃生机,只为来年尽情绽放,把美丽装饰着人间。

此时此刻,木棉花已仿佛不在我梦里,真真切切地向我扑面而来,我依稀嗅到了它的花香。

(2012-5-18作)

注:本文为 投《木棉红征稿 》而作

7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8:19 | 只看该作者

菅 薇

清晨,这座朴素的小城,下起了小雨,令它充满了温馨的气息。

雨飘洒着,淅淅沥沥,轻轻掠过这座城市的每一寸土地。挥动着翅膀,舞动着丝带,摇曳出了一片新绿。那饥渴的大地今天已勃勃生机,那干燥的天气今天已丝丝凉意。那跳跃的音符,旋转出多少优美的旋律。

雨中,我凝望着,那是戴望舒悠悠雨巷的油纸伞,丁香般的美丽,寻觅……

我走出来,轻轻的吸了一口气,这是一片清新的土地。是谁,滴湿了我的衣,是谁撩拨了我纷飞的思绪。

悄悄的品味着那雨中的诗句,细细的体味着那浪漫的景象,用心聆听雨的声音。

——————————————————————————————————————

个人简历:菅 薇  女  1975年重阳节生人,爱好音乐、文学与管理。

有作品在《中华文艺传承》、《今日文艺报》、《散文选刊》、《中国江西》、《西部文苑》、《青春文艺》、《当代文学》、《保定晚报》、《儒博》、《神韵》、《淮风》等各种报刊发表,并获奖。

6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7:43 | 只看该作者

石为琴枕水为弦半村烟起半村眠

——散记那些渐行渐近的山里乡亲们

□四川大学 90后作家 王黎冰

山里人/挣脱贫困的缰绳和闭塞的门槛/爬上山的肩膀遥望远方/很想很想/很想把高速公路拉一条到门前/很想把城市广场做成农家的小院/很想把大街霓虹拴在崎岖的田坎/很想把商贸超市摆成村口的小摊/很想很想/把城市的繁华/悬挂在村寨的栅栏

                                           ——摘自高原老农诗歌《山里人》

一说到山里人,我身边的人定会说,无非就是那些住在山区的人嘛。

对于山里人,我们这儿有人又叫其为山里人家,山里人与山里人家是难以割裂的。

要说山里人家,一般是指原始风貌保存完好的小山村,文人们总是这样描绘他们:古树老井山花、小桥流水人家、原始手工作坊、村童私塾,凸显出凝聚历史的古村落文化;瓜棚荷塘、水车石磨、草屋篱笆、茂林修竹、栈道山亭,使古朴的小山村更添魅力,让人陶醉在“山深人不觉,犹在画中游”的意境——碧水,绿树,青山,白鹭,构成山里人家清新田园画;羊咩,牛哞,鸡鸣,犬吠,谱就山里人家自然交响乐。

小时候听老爸说,山里人就是城里人和坝里人对那些住在山区的人的称谓,可老爸总是把山里人叫做山里老表。

那为什么又叫他们为山里老表呢?原来,老爸上高中时,一个同学是山里人,他热情地邀请老爸去山里参加其亲戚的一个婚礼。老爸很纠结地说,你山里那么多亲戚,我怎么称呼他们?同学莞尔一笑:嗨,那简单啊,见到男人就叫老表,见到女人就喊表婶,大小不论,随时通用……这话让老爸哈哈大笑,从此他就在文章里把山里人通通称为山里老表了。

记忆中,老爸总是说,早年的山里老表很能干肯吃苦,会打猎采药种庄稼,但他们却一直很穷,周身是穿巾巾挂绺绺(四川土话,意为衣服破烂),饮食是吃上顿愁下顿。山里老表住得单独又偏僻,十里八里没一户人家,那时候借一勺盐巴也得走上半天。

最最恼火的是,山里老表年岁大一些的都是“睁眼瞎”(文盲),有些年轻人也识字不多——没处上学,上了也没有用。我在初中时写的随笔《点亮深山小女孩的心灯》,就是反映他们幼小一代的现状。

故而,不管在山里拥有翻山越岭、降龙伏虎本事的精明人,一走出大山,就立即变得呆头呆脑的。现如今,很多人不把他们叫住山里老表,又改称为“山仔”,这贬义的称呼,还是影射当年没见过世面的山里老表。

我还记得,山里老表一旦上过城,就有了一辈子讲不完的稀奇事——而在几十年前,单就上过城的本身,就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山里老表爱抽叶子烟(旱烟)。爷爷生前有句话:“住在老林边,吃的是叶子烟”,让我把山里老表与叶子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山里的汉子们都是一支支“老枪”,当然不是法国女演员罗密·施耐德主演的那部电影《老枪》里收拾德国鬼子的老式步枪,也不是民国川军背在背上的那支烟枪,而是人人神气十足地手持一根叶子烟袋,成天吞云吐雾。据说,那时候连没有出嫁的妹娃子和鼻涕打横揩的细娃儿也理直气壮地抽,抽得一口牙黑黄黑黄的,浑身一股难闻的叶子烟骚气。

一到晚上,山里老表每人一根长烟袋,就像他们家家自制的一支打猎用的鸟枪,神气十足,威风凛凛,大家围坐一团抽着叶子烟摆起古今中外的龙门阵,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胡编乱造,不一会儿一间大屋子就像香火鼎盛的寺庙一样烟雾缭绕,萦绕不绝。

一个曾是山里老表的后代对此满不在乎,一再说抽叶子烟算什么,还说起了清朝忠臣李鸿章在国内国外也抽那玩意儿呢。

他说,李鸿章也跟山里老表一样爱抽叶子烟,于是他的痰就多,以至于他每到一个国家,人家就为他特别准备一个痰盂。有人说中日马关谈判时,日本的首相伊藤博文就想到了李鸿章的这个细节。

李鸿章一直为“多痰”所困。美国作家斯特林·西格雷夫曾说:“(李鸿章)补褂外面,齐腰系着一根皮制腰带,上面挂着钱包和一些小袋,袋子里装着他的扇子、鼻烟,以及诸如此类。有一只袋子装的是一个袖珍痰罐,他不时地伸手取过来向里面吐痰。”都怪那时候科学不发达,我们的总督大人不知道“抽烟危害健康”。

当时西方发达国家在正式场合,特别是有女宾在场的情况下是不抽烟的。

李鸿章不管,这个老烟枪到哪儿都爱吞云吐雾。

精明的比利时国王讨厌他抽烟,但是为了“销售”比利时枪炮,人家灵机一动说:“李总督不在此列”。说的时候,国王脸不红心不跳。

俄国人就没有这么好的修养,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看到李鸿章抽烟吐痰,当时不便发作,晚上回来全记了下来。

后来,这个俄国的“中国通”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狠狠地“直笔”了一下李鸿章的抽烟恶习:“李鸿章静坐着吞云吐雾,他的侍者们很肃敬地替他点烟,端着烟袋,从他的口里拿出来,又放回去。很显然,李鸿章是想拿这种种隆重的排场来使我对他的尊严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不过在我这方面,我也使他相信,我对于所有这些排场丝毫没有在意。”

这些传说,是真是假不敢断定,不过山里老表的后代对抽叶子烟的掌故还是了解不少啊。

山里老表喝酒也像抽叶子烟一样普及,他们对啤酒、果酒、红酒等并不“感冒”(川语,感兴趣之意),仅仅对那种度数高,入口又苦又辣的包谷酒情有独钟。

我感兴趣的,是山里老表行的酒令。

行酒令,是饮酒时为了活跃气氛、助兴取乐、劝人多喝的一种游戏,起源甚早。

《左传》一书里,就有饮酒时“歌诗”、“投壶”的记载。

我国酒令形式多样,诗歌、投壶、谜语、对联、猜拳、报数……等等,都可作为酒令。

行酒令时,推一个为令官行令,余人听令,轮流诵诗、猜谜、对对联或做其他游戏,违者或负者即被罚饮酒。

但见,山里老表手端大土碗,一边咀嚼老腊肉,一边喝着老白干,真真是“兔子是狗撵出来的,话是酒撵出来的”,一碗酒下肚后,他们便猜拳行令高唱情歌,颠三倒四说现编的四言八句(顺口溜)——

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人行走进绵州,

三进三出真勇敢,

四世同堂真好看,

五朵金花任你选,

六连山要如云天,

七品芝麻是小官……

其间,豪爽的他们还会豪迈地说,不喝酒的山里老表没得,只有一碗老白干下喉,胸中就像熨斗熨烫过一样,平展展地舒服极了。

每每此刻,山里老表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化成了一个个酒嗝,从嘴巴很潇洒地排放出去了……他们还会如此宽慰自己:山里老表一辈子就在山里头了,还苦挣苦熬地求个啥子哦?

也许是山高天寒之缘故,山里老表都喜欢在头上缠绕着一根长长的布帕子,层层叠叠成很大的圈,让人感觉他们是不是有些头重脚轻。

爷爷告诉过我,上了年纪的山里老表是一定要裹着布帕子的,大热天也不取,像城里人一年四季佩戴的眼镜和棒球帽一样。

是什么原因,至今我也没搞明白。

第一次见到的山里老伯是爷爷的大徒弟郭伯伯,他从我爷爷那里学会手艺后去就遥远的大山里工作,退休后就一直寻找他的启蒙师傅——我爷爷,终于在他年近耄耋才从山里一路寻来我家。

郭伯伯这年龄,我是应该叫他爷爷的。可因为他是我爷爷的大徒弟,他的辈份只能跟我老爸一样,叫他叔叔那太不像话,斟酌了半天,大家一致同意我叫他郭伯伯。

他是个很高很结实的老头,身板也还挺直。我想,假如郭伯伯年轻50岁,再穿上一件体恤衫和牛仔裤、运动鞋的话,便很符合而今眼目下城里美女们选择帅哥的第一标准——够酷、深沉和大气。

细细地端详郭伯伯,他面容憔悴,脸颊、双手、脖子都像质地很差一碰即碎的变质老化的塑料,头发灰扑扑的,衣服干净利落款式却远离时代久远,脚上是一双在古董店里才能寻到的轮胎皮做底的草鞋。

郭伯伯走路依旧很快,说话高声大嗓门,但就是不爱笑。

为了好好招待自远方来的山里老表郭伯伯,我们不仅备上了很多好吃的菜肴,而且全家还动手包抄手(北方人叫馄饨,南方人叫云吞)。

因为我爷爷乐呵呵地告诉我一个秘密,郭伯伯年幼时最喜欢吃抄手,可那个年头很难吃到,于是他认为抄手是天下最好吃的东西。年轻时的郭伯伯曾多次问爷爷,蒋介石是不是天天坐在煮抄手的锅前,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吧?爷爷不好回答,只能点头同意。

我们忙碌之时,郭伯伯独自坐在一边抽叶子烟,继续与爷爷摆一些山里的龙门阵,他们说得开心惬意,不断有愉悦的笑声送入我的耳鼓。

“郭伯伯,您怎么不帮我们包哦?”我发问道。

“我只吃得来。我们那里不产麦子。”说完这话,郭伯伯两眼盯着地下,自卑地喷出一口浓痰,顺便还吐出了一口清口水。我知道他真的是太想吃这顿抄手了。

郭伯伯临走时,爷爷和老爸硬塞给他十斤面粉和十斤挂面,让他带回家去,从此以后我再未见过他,只是他的儿子给我说过,郭伯伯在回山里后不久便去世了。

爷爷说他是一条山里的硬汉子很硬气很义气,只不过因为一家老小人口太多而贫穷了一些,但那些窘境不能怪罪于他。我不知道其他山里老表是否也像郭伯伯一样。

四川人爱说:人这一辈子啊,不经过三穷三富,是不得到老的。自从我见到山里老表郭伯伯十多年后的“5.12”大地震发生了,善良而多难的山里老表开始离别家园进城了,他们在灾后重建的日子里或做生意或投亲靠友或安家落户,从封闭的大山深处进入了广阔的大世界,他们的日子也渐渐地“活”起来。

那时,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都用实际行动关注着我们这儿的极重灾区——山里老表家的生存状态。

在我们这个城市的安置点里,山里老表极其难得地见到了总书记胡锦涛、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破天荒地与武打巨星李连杰、成龙面对面交流、合影,现场聆听歌星孙楠、祖海、李玟等歌星的熟悉歌曲。尽管走出大山的山里老表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他们还是力所能及地到工厂、私营业主那里做一些事,维持基本的生计,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安稳、平静的生存空间。

突如其来的地震过去快四年了,灾后重建项目已经竣工,山里老表依依不舍地离开城市,回到滋养他们多年的故土,快快乐乐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山里老表并不笨,他们从以前从大老远跑进山里收购山货的城里人身上悟出了一点门道,又从几年的城市生活中发现了一些要津:山里老表平素当萝卜白菜一样吃的香菇、木耳、猴头、核桃花一定很值钱,要不好似精明猴子一般的城里人怎么肯用大价钱换他们的普通山货呢?

其实,这些信息啊,山里老表早就晓得了。

山里老表想起了当年,山里还是有胆大的知道城里人爱山货,于是极个别的山里老表提着半麻袋山货进城里摸摸深浅。

当山里老表踏着月色一跛一拐地走进家门时,首先是骂龟儿子城里人赚钱的心肠太黑,然后笑眯眯地从布口袋里掏出给细娃儿们的白生生的馒头和黄灿灿的油条,然后是给婆娘的鲜亮亮的花布。

于是不久,不管是年轻的妹娃还是半老婆娘,都无一例外地穿上了大红大绿的新衣裳。

山里女人一穿上鲜色的衣裳,唱着大胆得令人心跳的情歌,使得山里的汉子们第一次恭维起自己的婆娘来。

是哦,人是树桩,全靠衣妆!

再后来,山里老表做山货的生意越大,山里婆娘们的打扮就更出彩,她们便羞答答地走进了城里人的视野。

她们目睹了花花绿绿的城里人和穿梭往来的汽车,她们漫步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琳琅满目的时装店,从大大小小的商场里购买了一大堆光彩照人的衣物。

偶尔,山里的女人成群结队地行走在柳枝摇曳的江岸,看见直插云霄的热电厂烟囱里喷出的一团团白白的烟,看见人民公园里竖立的哈哈镜里自己灰溜溜的形象和一张嘴就露出的黑黄黄的牙齿,竟生出无法排遣的自卑来。

再后来,山里老表的山货生意越做越大,钱口袋愈来愈涨鼓,形象也逐渐发生了改变。

那些十来岁的小孩子也流出大山,也敢左顾右盼地在城市的街道上招摇了。

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口袋里装着带过滤嘴的香烟,手里把玩着那由洁白而焦黄的香烟,直到指头上的汗水把它浸透得乌黑……

山里的女孩子不再去碰叶子烟和香烟,她们不仅穿上了时髦的衣衫,通身弥漫着百合花一样的香喷喷气息,而且走路也不再大步流星,学着城里女人那样款款地扭出了一些女性别致的韵味……

听说,山里老表现在也通晓了山货的产供销,实行了规模化经营,郭伯伯的儿子竟然还成立了羌山名贵山货专业合作社,那些日渐看涨的山货成为他们的独一无二的拳头产品和远近闻名的金字招牌呢。

前不久,我偶然碰见了郭伯伯的儿子,还是想父亲那样高高大大,头发也花白花白的,脸上的皱纹也不见得少,可他年龄快花甲了却并不显老,山里老表那种猎人般的明亮眼睛里,闪烁着对生活的满足和自信。他穿着浅色的夹克衫,一条帅气的牛仔裤,脚上是能登山爬坡的名牌登山鞋。

“城里人真是聪明啊,做出的衣服穿起合身不说,硬是好看呢,又气派又精神。”见我惊异地打量他,郭伯伯的儿子就玩笑似地笑着说,笑声比郭伯伯当年在我家吃抄手时还要响亮与惬意。

他告诉我这次进城是办理专业合作社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的,他还担任着总经理这一职务呢。他还大声武气地说:“几年前的大地震破坏了山里的一切,现在公路也修好了,也连接家家户户的油渣路,平坦得很哦,输电线、电话线也畅通了,山顶还设立了基站,手机信号也好得很,我们这几年接二连三地办起了山货、药材、木材加工厂。我们那里还产煤,资源丰富,货真价实,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你说我们山里遍地是宝,还怕不赚钱?要不了几年,呵呵……”

我忽然想起,不久前从山里做生意回来的城里亲友说过,如今经历了大地震摧残的山里老表胆大心大!再印证郭伯伯儿子对我讲过的豪言壮语,现在的山里真的是日新月异,不可同日而语了。

我当时不解的是,郭伯伯的儿子竟把挺顺口的“山里老表”改换成了还有些拗口的“山里乡亲”了!

细细想来,原来如此啊。

6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7:15 | 只看该作者
  春 天的 邀 请(外一章)                             ——写在女儿安静如上小学之际
                                    安 少 华

    女儿静如已过了六周岁生日,以虚岁而论,年龄有八。去年秋季没有让她上小学,一则担心她不能适应小学生活,一则担心她不能照顾自己。后经一番考虑,最终决定在开春后,让女儿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上。既然要上小学了,有些话就不得不对女儿说说。
    首先,希望女儿能够在校听老师的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每一位老师都会无私地关爱自己的学生,竭尽全力地去培育祖国的花朵。希望女儿能够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诲。上了小学,学习环境变了。学校里面的各种规章制度,班级当中的各项纪律条文,希望女儿能够尽快适应,并且遵守。在校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快乐地成长。
    其次,希望女儿能够在家听父母的话。上小学了,寓意着又一次地成长。在你生命中的每一天,父母对你的成长倾注了关爱之心疼爱之情,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你。由此也“培养”出你一些任性、懒惰、浪费、不讲道理、不讲卫生、不够大度、缺少宽容等坏习惯。上了小学,需改正的要改正,应摈弃的坚决摈弃。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陶冶高尚的情操,要尊老爱幼,勤俭节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要有爱心,要懂得感恩。希望女儿在家里能够健康地成长。
     再次,希望女儿能够勤奋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可以懂得做人的道理,获得为人处事的经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不可战胜的。只是还可以改变个人的命运。为中华之崛起需要读书,为帮助他人需要读书学习,为自己将来幸福地生活也需要读书学习。不论在学校,还是在家中,希望你能够快乐地学习。
     最后,还是希望女儿能够珍惜现在“衣食无忧”的生活,努力培养精神生活的“健康快乐”,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爱下,幸福地生活,幸福地学习,幸福地成长。
     寒冬已然过去,春风融化了冰冻的河流,吹开了沉默的大地,万物开始苏醒,开始拔节。春天敞开了怀抱,邀请你我他,邀请每一个如花似锦的生命。一年之计在于春。可爱的女儿,希望你把握好这大好春光,在知识的百花园里,及时耕耘,及时播种。其实,我也深信:一颗幸福快乐的种子在这春天的土壤里正悄然萌发。

                                            门槛
                 
    出门的时候,不小心被高高的门槛儿绊了一下,我被重重地摔倒在地。门牙碰掉一颗,左手腕尖尖地疼。我紧闭牙关,眼里噙着泪水,爬在原地一动不动,等待母亲过来扶。谁知母亲走过来,竟蓦然地说,爬在地上干什么?起来,又不是小孩子……把那颗牙扔到后院墙角去。
   我娇弱的心震动了一下。我无语。
   我觉得委屈。
   可是没办法,我不得不忍着疼痛按照母亲的话去做。
   那以后的几天,我的脸绷的紧紧的,发誓不再理母亲。
   一个风雨后的黄昏,从图书馆出来的我,踏着泥泞,匆匆往家赶。刚刚拜读过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我意犹未尽。低头匆匆赶路中竟与迎面拉车的老人撞了个满怀。老人踉踉跄跄后退几步,幸好未摔倒。我赶紧连声向老人道歉,老人只是微笑着示意了一下,便摆开架势准备前行。
   车上堆满了废品,老人瘦小的身躯佝偻着,显出一种非常吃力的样子。老人用一只粗糙的手紧抓着辕木的一端,脖子上套着一根绳子,整个身体向前倾,而就在这时,我猛然发现老人的另一只袖管空空的,随着老人身体的挪动轻轻地摆动着。他竟是一位独臂老人!我的怜悯之心顿生!
   “大爷,我帮你一把吧?”我说。
   “不用了。”大爷有点倔强。
    出于同情,我还是在车后帮着推了一段路。
    路口分别的时候,老人显然一副很感激我的神情。
   “谢谢你,小伙子!”老人嘴里喃喃着,顿了顿,老人又说:
   “小伙子,好好学习啊!不要像我这样受一辈子罪;还有大爷告诉你,这世上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只有迈不过坎的人!”老人说这话的时候,有一脸沧桑和自足感!说完,老人拉着车子走了。
    我驻足原地,望着老人逐渐模糊的背影,反复吟诵着老人刚才说的话,心潮久久不能平静。多么顽强的生命啊!这就是普通老百姓,这就是典型的中国老百姓,他们不要求更多,只求平凡与自足。
    于是我想到了海明威笔下的那位打渔老人。这两位老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多么的相似啊!他们敢于正视现实,直面挫折,坚强而隐忍,跌倒了再爬起来,凭着自己不屈的灵魂同命运战斗着。他们是平凡的,而又是伟大的!
     我终于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了!
——————————————————————————————————
【作者简介】安少华,自由撰稿人、高中语文教师。原籍忻州代县。创作的文学作品散见于香港《大公报》、《语文报》、《内蒙古文学》等国内数百家报刊杂志以及电台、电视台、中华语文网等媒体。此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百余篇,曾主编河北大学版初中语文新课改实验教材的教辅书三部。连续三年荣获山西省高考语文“优秀评卷教师”称号。散文代表作《生命恋歌》被《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收录,创作成绩被《中国时代文艺家名典(1949年—2011年)》收录。出版小说散文集《恋语随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一部。发表各类作品一千二百多万字。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创作员,《内蒙古文学》签约作家,《作文周刊》社读写辅导员兼特约编辑,《青年生活导报》社记者,《百家》杂志特约编辑,《创新作文》杂志特约编辑,《山西青年报》志愿者。现工作单位:李林中学。通联: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6:54 | 只看该作者
          讲究一生的人

                                                文/爱相随  
     父亲在腊月十九住院,正月初六的早上六点安祥的走了,这个讲究一生的人留给我的是无尽的怀念。
    记得在七十年代的老家,能够拥有一块手表那将是非同寻常的事情。四哥就在地头捡到一块手表,父亲一时寻找不到失主,就敲盆走街串巷寻找手表的主人。在爸爸的理念里,不是你的东西,就不要据为己有。
    刚来东北那会,老家人不定期的邮来一些海货,老爸就拿出在生产分公粮的办法,用称不偏不向的分出六份(五个子女)。虽然我们常说五个手指伸出来还不一般齐,父亲力所能及的做到公平公正。
    父亲坚决不提倡子女给他们过生日,他说过生日与红白喜事不是一回事,红白喜事需要人捧场,年年过生日,这是给儿女增加负担,随礼的人背后会讲究你。
    父亲从来不亏欠别人,你对他一个好,他会回报你多个。谁给他点东西,他都会加倍的偿还。为了不增加父母的负担,我曾拒绝过父亲生前很多要去看望他的好朋友们。
       。。。。。。。
    今年的春节,父亲也是在医院里度过的。大年初二下午,可能自己感觉不好,就强烈的要求从医院回家,他说有话要回家跟我妈说,本想等初三医院下的药点完就回家。父亲有些迫不及待,医生也对父亲下了心肺衰竭,已没有治疗价值的提示。父亲的支气管破裂,支气管需要止血,而心脏又需要溶血的矛盾中父亲的病情不容乐观。看到父亲状态也越来越差,我们拔掉没打完的药,紧急用“120”接父亲回了家。到家,父亲状态明显好转,告诉母亲把儿女亲家及冲儿女来医院看望他的礼钱悉数还给儿女,以便于儿女将来还礼,还有住院期间儿女花的钱要原封不动的退给儿女。。。。。。回到家父亲有一下午的的好状态,晚上用吸管喝水,突然无力了。
     等待三千里之外,八十一岁的三叔及三叔家我的哥哥,还有大爷家的嫂子们来(年前的腊月二十五,八十八高龄的大娘也走了)等待的时间是漫长的,是令人心碎的。从初三开始,父亲说话就不是很清楚了,而三叔他们的车票却是初四下午的两点钟,到这边的时间是初六早上。怕父亲等不到三叔到来的时间,全家人是一遍一遍的看表,一遍一遍的念叨:这时间怎么这么慢啊,大嫂总做着快跑的姿势,希望火车快点到,我则一遍一遍的跟父亲念叨:“爸,你是一个讲究的人,你一定要遵守诚信,等着三叔,你可不能让我们以后讲究你啊。。。。。。”父亲清晰的回答:“我知道”!随后又陷于深度睡眠。尽管大家七嘴八舌,怕父亲的状态等不到三叔,只有我坚信父亲一定能!火车终于在晚点一个小时四十分钟,在凌晨三点钟到达了目的地。见到日夜思念的弟弟及侄子,侄媳们,父亲有一肚子的话却说不出来了,伸出手,什么都明白,谁都认识,却说不出话了。短短相聚三个小时,父亲在早上六点钟安详的,平静的离开了这个用父亲的话说“心满意足”的世界。
    生命中我们讲究一时,不难;而做到一世讲究,不易。父亲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告诉我们要做个一生都讲究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23:34 , Processed in 0.1240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