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复制链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5:23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4年第一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一部分)

认读与感知能力
阅读以下记叙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走月亮

吴然

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啊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村道已经修补过,坑坑洼洼的地方,已经填上碎石和新土。就要收庄稼了,收庄稼前,要把道路修一修,补一补,这是村里的风俗。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越)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漂)来果子的甜香。是雪梨,还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月光下,在坡头上那片果园里,这些好吃的果子挂满枝头。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是啊,旁边就是它浇灌过的田地。在这片地里,我们种过油菜,种过蚕豆。我在豆田里找过兔草。我把蒲公英吹得飞啊,飞,飞(地/得)好高。收了豆,(栽/载)上水稻,看,沉甸甸地,稻穗低垂着头。现在稻谷就要成熟了,稻田像一片月光镀亮的银毯。哦,阿妈,我们到田埂上去吧!你不是说中秋节放假了,阿爸就要回来了吗?我们用哪一塘新谷招待阿爸呢?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讲古老的传说;有时,却什么也不讲,只是静静地走着,走着。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嗅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啊,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多美的夜晚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原文有删改)

1.读完文章,你觉得“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请把你的理解或想象写下来。
答案参考:“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考生可在此基础上展开想象
2.请将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画出来。
①稻穗:   suì      huì      ②嗅得:   xiù      chòu
③沉甸甸: diān     diàn     ④田埂:   gēng     gěng
3.请把文中括号处错误的字用“\”划掉。(文中标注红色的为正确答案)
4.很多同学不理解“洱海”的“洱”的意思,请你想一想可以通过哪些办法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
答案参考:查字典、网络搜索、咨询老师同学等等
5.根据原文内容搭配下列词组,用横线将它们连起来。
修补       填上      收获        拍打       浇灌

田地       庄稼      道路        碎石       翅膀
答案参考:
修补道路  填上碎石   收获庄稼    拍打翅膀  浇灌田地            
6.根据意思,从文中抄出相应的词语。
①形容物体表面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③形容光亮忽明忽暗:  闪闪烁烁
7.“我”和阿妈走月亮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请根据原文内容写一写。
“我”看到:村道(或碎石、新土)、夜鸟、鱼儿、果园(或果子)、稻穗(或稻田)、月亮、小星星                          
“我”听到: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沟水汩汩、阿妈讲故事
“我”闻到:果子的甜香、阿妈身上的气息
8.“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了哪些地方?请在原文中用“”画出来。
答案说明:这题若只划出“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只得一半的分数
9.“沟水汩汩,很满意地响着。从“满意”这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写一写。
答案参考:两种思路都可:
①运用拟人的手法,沟水灌溉了稻田,对自己做出的贡献感到满意、自豪
②运用移情的手法,其实是在写“我”和阿妈此时的心情很愉悦,很快乐
10.“我”和阿妈走月亮的时候,“我”心里在想什么呢?请试着写一写。
答案参考:开放题,只要符合逻辑都可,可展开抒情、描写。
范本①“阿爸什么时候回来呢?如果他也能和我和阿妈一起欣赏这美丽的月光和金黄的稻田,和我们一起走月亮该多好啊!”(张芷若)
范本②“阿妈!阿妈!我们种过的油菜在哪儿?
阿妈!阿妈!什么让田里长出这么好的庄稼?
多么美的景色呀!阿妈老了,我一定牵着你,再陶醉在这美景中吧!”(谢昊翔)

信息判断与提取能力
以下是福州市图书馆的各窗口开放时间说明,请认真阅读以下说明按要求作答。



11.小南没有办理图书馆借书证,他带着自己的身份证可以到以下哪组窗口看书? (  B  )
A.社科阅览室;中文过刊阅览室;中文工具书及地方文献阅览室
B.自然科学阅览室;中文工具书及地方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
C.中文现刊阅览室;中文过刊阅览室;社科阅览室
D.自然科学阅览室;社科阅览室;中文过刊阅览室
12.以下选项中,都有周六开放的窗口是哪一项?  (B、D)
A.文学图书借阅处;中文工具书及地方文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
B.文学图书借阅处;社科阅览室;自然科学阅览室
C.中文现刊阅览室;中文过刊阅览室;中文工具书及地方文献阅览室
D.中文现刊阅览室;中文过刊阅览室;综合图书借阅处
声明:第12题题目有错,选B或D,或BD都选都给分
13.综合图书借阅处周末共开放     13    个小时。
14.小华想要到图书馆借书回家看应该到哪些窗口办理?请在下面合适的答案下打“ √”


理解与分析能力
  塑料袋:“20世纪最糟糕的发明”

100多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多少塑料袋?消费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这无疑是个很难统计的天文数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式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使用可降解塑料。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关法律以减少塑料袋的污染。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15.文中提到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根据你的阅读,你认为:(4分)
“臭”是因为                           
“香”是因为
答案参考:
“臭”是因为塑料袋会污染环境,还不容易降解,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产生有害的尘土和气体。(答出“不容易降解”和“污染环境”即可得分)
“香”是因为塑料袋十分便利,又结实,可以放很多的东西,带给人方便,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答出“便利”或“结实、“免费”即可得分)
16.请根据原文内容,说说塑料袋为什么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3分)
                                                                          
答案参考:
① 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
② 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
③ 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这道题目只要能答出不可降解、污染土壤、污染大气三个要点即可得分。
17.网络也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资源,打开百度网页,输入你读了本文后,最想了解的一个问题。


答案参考:与本文相关的问题都可。但写“为什么塑料袋是最糟糕的发明”不得分,不可照抄原文。
范本:①“各个国家是怎样预防“白色污染”的?”(谢妤晴)
②“塑料袋是用什么材料制造的?原料是什么?”(黄文旭)
③“20世纪还有哪些发明值得重视?”(吴婧涵)


积累与拓展能力

欲速则不达

    一次,齐景公到东海滨游玩。突然,一名驿使从都城飞马赶来,向景公报告说:“丞相晏婴病重,危在旦夕,请大王火速赶回,否则恐怕难以见最后一面了。”
    景公听了,急得霍地站起来。这时,又一个驿使飞马而至。催请景公速到。
    景公十分焦急,高声喊道:“快快准备好车良马,让驺子韩枢为我驾车,火速回去。”
驺子驾车跑了大约几百步,景公心急如焚,嫌驺子驾得太慢了,就夺过缰绳,亲自赶起车来。
   他驾车驭马行了几百步,又嫌马不努力向前,索性弃车,自己徒步跑开了。

18.请说说“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的意思。                                                               
答案参考:一味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9.请运用你在课内外积累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欲速则不达”这个成语选自《论语·子路》,《论语》记载的是 的言行。你还知道像《论语》这样的国学著作有、 。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让人百读不厌。
答案参考:
①孔子及其弟子
②《弟子规》《三字经》《孟子》等,答四大名著也给分(注意加书名号)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注意不要有错别字和漏字)
20.本文多处描写齐景公焦急的心情,如“霍地站起来”“心急如焚”,请体会这种心情,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请再写出两个表现人物焦急心理的成语或俗语。  

答案参考:心急如焚、坐立难安、抓耳挠腮、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等等   
②你认为齐景公为什么在得知晏婴病重后这么焦急?

答案参考:言之有理,符合历史事实即可
范本①“因为齐景公很重视晏婴,所以才这么焦急。”(陈雨微)
范本②“因为晏婴是齐景公的重要大臣,多次为景公出谋划策,景公对他感情很深。”(黄文旭)   
21.齐景公最后能不能很快地赶回都城?请展开你的想象,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20个字左右)   

答案参考:写景公最后赶到或没赶到都可以,但要将结尾写得完整具体,符合逻辑。
范本①“在齐景公离都城只剩一半的距离时,一名驿使赶来向景公报告晏婴已离世,景公伤心不已失声痛哭。”(李钧乐)
②“齐景公跑得气喘吁吁,终于赶回了都城。他闯进门来,只看到晏婴一具冰冷的尸体躺在那里,齐景公伤心地流下了泪水。”(魏泽琪)
③“齐景公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努力,终于达到了目的地,晏婴的病也奇迹般地好了。于是,齐景公大喜过望,庆幸自己三天三夜的努力没有白费。”(陈雨微)
22.读完这则成语故事,你有什么收获,请把你的心得体会通过邮件发给你的老师。
答案参考:写的必须是由这则成语故事产生的心得体会,言之有理即可。
范本①“什么事情都不能急,慢慢来,越是急越是达不到目的。”(高展豪)
范本②“对于想要达到的目标不要过于心急,过于心急反而达不到目的。”(叶谨涵)
范本③“如果人一味地追求速度,那就会如那句俗话所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达不到自己的预想的目标。做事不能太快,要循序渐进地去做。”(谢昊翔)
范本④“这位齐景公很想回去看丞相晏婴最后一面,可是他性子太急,最后没能见到晏婴,说明在危急时刻要保持冷静,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吴婧涵)
范本⑤“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情要井然有序、按部就班,耐一下性子,脚踏实地地慢慢来,否则会适得其反,倒害了自己。”(方心悦)                                                      

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4:53 | 只看该作者
说明:报考四级及四级以上级别的考生需完成测评卷第二部分的内容。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4年第一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二部分)

品味与欣赏能力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23.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答案参考:
变化过程:由焦急地等待,急不可待地拆信到没精打采地拆信,轻蔑地读信
变化原因:对母亲信的内容感到不耐烦,信里的内容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并且千篇一律,对文卡没有吸引力。
24.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文卡这一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答出以下描写手法的任意一种和对比手法,并且举出例子即可得分。
①神态描写:“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他咬着嘴唇”等
②动作描写:“塞进衣兜”、“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等
③心理描写:“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等
④细节描写:“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等
⑤前后对比:文卡对待母亲来信态度的前后对比
25.“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这个“塞”字可否用“放”来替换?为什么?

答案参考:不可以,“塞”比“放”更能够凸显文卡对母亲来信的轻蔑和不屑,显出文卡的不重视。
26.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文卡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答案参考:文卡对母亲来信的内容感到厌烦、轻蔑、不重视,反映了他自私、不懂感恩的性格特征。
②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答案参考:文卡觉得10卢布寄给母亲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反映文卡自私、爱面子或虚荣的性格。
27.文章结尾写到一张三卢布的纸币飘落到文卡的膝上,你认为当他看到这张纸币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答案参考:内容与原文联系紧密,意义积极即可。
范本①“母亲的养老金那么少,却还要省吃俭用给我寄钱,而我领了工资,却从未想过要给母亲寄钱,也从未想过要报答母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谢妤晴)
范本②“什么?三卢布!我一个月工资也不过留个十卢布呀!母亲将它寄来家里生活会怎样!她的养老金本就不多呀!我怎么好意思收呢!我要去给母亲寄钱!”(黄文旭)
范本③“文卡开始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差别,母亲一心为他着想,没有将自己的难处告诉他怕他为难,而他却不理解母亲反而对她感到厌烦,文卡的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责。”(赖晴滟)




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4:53 | 只看该作者
说明:报考四级及四级以上级别的考生需完成测评卷第二部分的内容。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4年第一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二部分)

品味与欣赏能力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23.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答案参考:
变化过程:由焦急地等待,急不可待地拆信到没精打采地拆信,轻蔑地读信
变化原因:对母亲信的内容感到不耐烦,信里的内容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并且千篇一律,对文卡没有吸引力。
24.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文卡这一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答出以下描写手法的任意一种和对比手法,并且举出例子即可得分。
①神态描写:“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他咬着嘴唇”等
②动作描写:“塞进衣兜”、“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等
③心理描写:“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等
④细节描写:“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等
⑤前后对比:文卡对待母亲来信态度的前后对比
25.“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这个“塞”字可否用“放”来替换?为什么?

答案参考:不可以,“塞”比“放”更能够凸显文卡对母亲来信的轻蔑和不屑,显出文卡的不重视。
26.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文卡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答案参考:文卡对母亲来信的内容感到厌烦、轻蔑、不重视,反映了他自私、不懂感恩的性格特征。
②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答案参考:文卡觉得10卢布寄给母亲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反映文卡自私、爱面子或虚荣的性格。
27.文章结尾写到一张三卢布的纸币飘落到文卡的膝上,你认为当他看到这张纸币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答案参考:内容与原文联系紧密,意义积极即可。
范本①“母亲的养老金那么少,却还要省吃俭用给我寄钱,而我领了工资,却从未想过要给母亲寄钱,也从未想过要报答母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谢妤晴)
范本②“什么?三卢布!我一个月工资也不过留个十卢布呀!母亲将它寄来家里生活会怎样!她的养老金本就不多呀!我怎么好意思收呢!我要去给母亲寄钱!”(黄文旭)
范本③“文卡开始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差别,母亲一心为他着想,没有将自己的难处告诉他怕他为难,而他却不理解母亲反而对她感到厌烦,文卡的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责。”(赖晴滟)




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4:23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4年第一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二部分)

品味与欣赏能力
母亲的来信

[苏]克拉夫琴科

母亲来信了。
在初来城里的日子里,文卡总是焦急地等待着母亲的信,一收到信,便急不可待地拆开,贪婪地读着。半年以后,他已是没精打采地拆信了,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信中那老一套的内容,不消看他也早知道了。母亲每周都寄来一封信,开头总是千篇一律:“我亲爱的宝贝小文卡,早上(或晚上)好!这是妈妈在给你写信,向你亲切问好,带给你我最美好的祝愿,祝你健康幸福。我在这封短信里首先要告诉你的是,感谢上帝,我活着,身体也好,这也是你的愿望。我还急于告诉你:我日子过得挺好……”每封信的结尾也没有什么区别:“信快结束了,好儿子,我恳求你,我祈祷上帝,你别和坏人混在一起,别喝伏特加,要尊敬长者,好好保重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你是我唯一的亲人,要是你出了什么事,那我就肯定活不成了。信就写到这里。盼望你的回信,好儿子,吻你,你的妈妈。”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那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什么邻居的羊钻进了帕什卡·沃罗恩佐的园子里,把他的白菜全啃坏了;什么瓦莉卡·乌捷舍娃没有嫁给斯杰潘·罗什金,而嫁给了科利卡·扎米亚金;什么商店里终于运来了紧俏的小头巾,——这种头巾在这里,在城里,要多少有多少。文卡把看过的信扔进床头柜,然后就忘得一干二净,直到收到下一封母亲泪痕斑斑的来信,其中照例是恳求他看在上帝的面上写封回信。
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穿过下班后变得喧闹的宿舍走廊,走进自己的房间。今天发了工资。小伙子们准备上街:忙着熨衬衫、长裤,打听谁要到哪儿去,跟谁有约会等等。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洗了澡,换了衣。等同房间的人走光了以后,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从口袋里摸出还是第一次领工资后买的记事本和圆珠笔,翻开一页空白纸,沉思起来……恰在一个钟头以前,他在回宿舍的路上遇见一位从家乡来的熟人。相互寒暄几句之后,那位老乡问了问文卡的工资和生活情况,便含着责备的意味摇着头说:“你应该给母亲寄点钱去。冬天眼看就到了。家里得请人运木柴,又要劈,又要锯。你母亲只有她那一点点养老金……你是知道的。”文卡自然是知道的。他咬着嘴唇,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他沉吟片刻,取过日历计算到预支还有多少天,然后在左栏写上:12,右栏写一个乘号和数字4,得出总数为48。接下去就写得快多了:还债——10,买裤子——30,储蓄——20,电影、跳舞等——4天,l天2卢布——8,剩余——10卢布。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他摸了摸下巴,毅然划掉“剩余”二字,改为“零用”,心中叨咕着:“等下次领到预支工资再寄吧。”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想起了母亲的来信。他打着哈欠看了看表,掏出信封,拆开,抽出信纸。当他展开信纸的时候,一张三卢布的纸币轻轻飘落在他的膝上……
    (江苏文艺出版社《微型小说选》,杨实译)

23.文卡对母亲来信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
                                                                     
答案参考:
变化过程:由焦急地等待,急不可待地拆信到没精打采地拆信,轻蔑地读信
变化原因:对母亲信的内容感到不耐烦,信里的内容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并且千篇一律,对文卡没有吸引力。
24.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刻画文卡这一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案参考:答出以下描写手法的任意一种和对比手法,并且举出例子即可得分。
①神态描写:“脸上露出讥诮的冷笑”、“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他咬着嘴唇”等
②动作描写:“塞进衣兜”、“他锁上房门,坐到桌前”、“他放下圆珠笔,把记事本揣进口袋里,伸了个懒腰”等
③心理描写:“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等
④细节描写:“文卡故意慢吞吞地脱下衣服”、在白纸上方的正中仔仔细细地写上了一个数字:126,然后由上到下画了一条垂直线,在左栏上方写上‘支出’,右栏写上‘数目’”等
⑤前后对比:文卡对待母亲来信态度的前后对比
25.“文卡把刚收到的信塞进衣兜”这个“塞”字可否用“放”来替换?为什么?

答案参考:不可以,“塞”比“放”更能够凸显文卡对母亲来信的轻蔑和不屑,显出文卡的不重视。
26.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说说这些句子反映了文卡怎样的性格特征。
①因此,文卡只读信的中间一段。一边读一边轻蔑地蹙起眉头,对妈妈的生活兴趣感到不可理解。

答案参考:文卡对母亲来信的内容感到厌烦、轻蔑、不重视,反映了他自私、不懂感恩的性格特征。
②文卡哼了一声。10卢布,给母亲寄去这么个数是很不像话的,村里人准会笑话。

答案参考:文卡觉得10卢布寄给母亲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反映文卡自私、爱面子或虚荣的性格。
27.文章结尾写到一张三卢布的纸币飘落到文卡的膝上,你认为当他看到这张纸币时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答案参考:内容与原文联系紧密,意义积极即可。
范本①“母亲的养老金那么少,却还要省吃俭用给我寄钱,而我领了工资,却从未想过要给母亲寄钱,也从未想过要报答母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谢妤晴)
范本②“什么?三卢布!我一个月工资也不过留个十卢布呀!母亲将它寄来家里生活会怎样!她的养老金本就不多呀!我怎么好意思收呢!我要去给母亲寄钱!”(黄文旭)
范本③“文卡开始反思自己与母亲的差别,母亲一心为他着想,没有将自己的难处告诉他怕他为难,而他却不理解母亲反而对她感到厌烦,文卡的内心感到无比羞愧、自责。”(赖晴滟)




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1 19:03:57 | 只看该作者
福建省语文学会

2014年第一届语文读写能力测评

阅读卷(第三部分)

感悟与评价能力
            

教师节前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教师时,对有关教材编写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个谈话格外引人关注。最近两天,围绕这一谈话,各方发表了许多见解。
其实,许多成年人,尤其是那些家庭中已经没有小学适龄儿童的成年人,还是从习近平相关讲话的报道中,得知了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已经被“从课本中去掉”了的信息。对这样决绝的“去掉”,相信许多受到中国文化熏陶、受到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濡染的人,都会持“很不赞成”的态度。而这种“很不赞成”的态度,却并不一定是出于要“与领导保持一致”的动机,而是出于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爱。
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那些主张和赞同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人就不爱中国文化、不爱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因为从教育心理学及接受心理的角度看,对爱的浇灌,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而非一股脑的拼命灌输。这就是说,在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播下人们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爱之种子,是有不同途径的,也是有不同的“技术性”的手段的。
当然,把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的决绝所为肯定是不妥的。这样做,等于根本就没有在兴趣的土壤里撒下爱的种子。而另一个极端是以为在课本中增加大量艰涩难懂的古文,就可以传承文化,就可以让儿童生发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兴趣,那其实也是与“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做法殊途同归。以发生心理学的理论视之,这后一种做法,在根绝兴趣产生的机会方面,还要更坏于前一种做法。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虽然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仍需所有中国人自觉地、有意识地去呵护与传承。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凝结着中国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精彩华章。从这个角度讲,相信所有中国人,当然更包括那些语文教材的编写者,都是中国文化的自觉或不自觉的传承者、喜爱者。
传承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却“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这种传承技术和兴趣培养途径的根据是什么,人们无从得知。但无论如何,这种做法也的确是令人“很悲哀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去中国化”肯定是不利于中国文化之传承的。
对于教材编写者及其相关人员来说,“去中国化”的批评虽然直接尖锐,但也仅指“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现象而言,切不可随意对“去中国化”这个有具体背景环境的批评做扩大化的解释,尤其是不能做意识形态化的扩大化解释。有论者把此“去中国化”与一些东亚、东南亚国家历史上的“去中国化”联系起来,与台湾主张独立的人的“去中国化”联系起来……这样的前挂后联,于教材编写者而言,简直形同欲加之罪,如果不是想搅混水、另存目的,至少也是糊涂至极。
中国的语文课本必须“中国化”,这简直没有商讨的必要。在小学课本中,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必须有”,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在课本中加进多少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这部分的比重在全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是多少,其中从低到高每个年级乃至每个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的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比重是多少,这都是可以讨论和研究的。

28.请给这篇新闻评论拟一个标题。
答案参考:这是一则新闻评论,标题应当直观地展现观点,只要与语文教材应当“中国化”意义相近即可,如“我们的教材应该去中国化吗”这样的标题与文章的中心就不符,因为文中已经强调了必须“中国化”。
范本①“‘去中国化’,悲哀!”(方心悦)
范本②“中国文化不可去”(赖晴滟)
29.文中提到“对爱的浇灌,往往是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而非一股脑的拼命灌输”,请说说你认为“潜移默化”和“一股脑的拼命灌输”分别指的是?

参考答案:“潜移默化”即生活中慢慢的积累;“一股脑的拼命灌输”即课堂上的教学。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进行拓展。
范本:“潜移默化”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熏陶,慢慢地习惯和接受(赖晴滟),“一股脑的拼命灌输”指的是机械的不经任何思考的单向教育行为(方心悦)。
30.文章提到“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请你说说这种“悲哀”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案参考:开放题,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思考,对此展开评价、论述,言之有理即可。
范本:年青一代将不再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也将无法得到传承、发扬光大(方心悦)。
31.请就“在如何传承中国文化,在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播下人们对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的爱之种子”提出几点建议。  
                                                                           
答案参看: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范本:在课本中加入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古典教材(方心悦),举办古诗朗诵比赛(赖晴滟)等等。
32.“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凝结着中国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精彩华章。”请任意选择一部或一个时期的诗词或散文作品进行评价来证明这个观点。  


答案参考:选择一部作品或一个时期的文学特征,讲清楚它的特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文学价值即可。如《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解析:这个模块的题目都为主观开放题,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都需要考生在理解原文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运用自己课内外所积累的知识,通过认真的思考进行论述、评价,发表自己的感悟和想法,考生平常应当多积累、多思考,才能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10:43 , Processed in 0.1641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