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美学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33:47 | 只看该作者
Bernd and Hilla Becher ,Watertowers 1972-1986
    "无表情外观"的景观摄影
    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最集中的表现,是在景观摄影上。景观具有可在文化地理学、类型学、美术风格等方面多重内涵的表述,也是人类的现代化进程中高明或蹩脚的符号和物证,因此拍摄景观照片,揭示人类对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构建和破坏,在当代艺术领域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贝歇夫妇摄影班的学生几乎都拍摄景观作品,他们大多专注于特定的几个景观类型的题材进行多年的拍摄工作。鲁夫早期的景观摄影作品采取和肖像拍摄一样的理念,冷静有序地拍摄建筑最平常姿态的外观,剥离视觉美学修辞赋予建筑和景观的氛围和幻像。托马斯·斯特鲁斯最知名的作品之一的《博物馆照片》系列,拍摄美术馆中人们参观的场景,探讨艺术和观者,艺术和摄影之间的关系。Candida Hfer则拍摄了全世界的图书馆。在英国摄影批评家和策展人夏洛特·科顿(Charlotte Cotton)看来,贝歇夫妇的学生安德烈·古斯基的作品是体现无表情外观美学的最具典型意义的艺术图像。如果说鲁夫的作品重新强调了摄影的记录和复制的本性,这是无表情外观摄影美学的特性之一,古斯基的作品则确立了无表情外观图像的"宏壮"气质的表达。古斯基来自商业摄影师世家,在师从贝歇夫妇之前就掌握了制造图像的各类摄影技术,尤其是强调细节和肌理的商业摄影语言对他影响甚深。古斯基的关注点是有关全球化中的生产、服务、贸易和消费的城市景观,如公司办公场所、股票交易大厅、商品卖场和城市公共空间。他的作品尺寸最长边可达到五米,近距离观看又能发现丰富的细节和信息,取景角度之广超出了广角镜头的范围,是因为作者前期分区域取景拍摄,然后在数字后期制作中拼接起来。这些图像将资本社会的镜像以裸露的姿态呈现,超越了肉眼所能涉及到的透视范围,从而令观者畏惧不安。
Andreas Gursky, Greeley,2003
    根据以上所述似乎能得出一个论断: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由德国摄影所确定。然而正如美国人在1976年号称自己的"新彩色摄影(New color)"完成了彩色胶片在艺术摄影中的首次优美表现,却没有注意到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欧洲摄影家已经开始了和"新彩色摄影"很类似的手法的实践;无表情外观美学的确立也不仅仅是德国摄影或贝歇主义者们所为。在早期的德国"新客观主义"盛行时期美国也出现比较类似的纯粹摄影(Straight Photography)风潮,倡导使用简明直接、不加修饰的摄影语言拍摄照片;而1930年代名声鹊起的沃克·埃文斯则用纯粹摄影的手法关注美国乡镇的景观和人们,他为农业安全局拍的农民妻子的照片,几乎就是当代的黑白版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充分体现。在70年代贝歇夫妇确定了自己的摄影理论的同时,也有一批以罗伯特·亚当斯(Robert Adams,1973-)、刘易斯·巴尔兹(Lewis Balts,1945-)和理查德·密斯拉克(Richard Misrach,1949-)等为代表的美国摄影家进行"新地形学"(New Topographics)的摄影。他们采取中性客观的观看态度,呈现美国大地上被现代化进程改变的自然和城市景观。理查德·密斯拉克是美国当代摄影界的大师,他的景观摄影具有无表情外观的显著风格,又具有不同于德国景观摄影的个人特色。他使用8X10座机和彩色胶片,作品关注的是美国的政治、经济行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忽略和破坏,主要作品《沙漠诗篇》(Desert Cantos)根据拍摄内容分为十个篇章,并以诗学的词汇命名,如The Flood, The Fires, The War,其中内容涉及到美国核试验基地对美国西部沙漠的影响,以及那里的生态状况。和欧洲的摄影家相比,密斯拉克的无表情外观图像的背后似乎承载了些许拍摄者的乡愁。
Richard Misrach作品
    坦率地说,无表情外观美学体现在景观摄影上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多。这不仅仅因为景观本身所存在的那种"无涉性、固定性以及直接呈现性",使得艺术家可以保持对拍摄对象的非干预性。更重要的是,景观非常敏感地展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侵入程度和人类之间的内部关系。例如古斯基的全球化下的城市空间景观,他所关心的是这些建筑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的构造,无论是公司办公场所、股票交易大厅、商品卖场,都是由强大的资本阶层所主导,这些"少数人"制造出宏大而现代的建筑容器,来容纳"多数人进入这种社会关系",就像德波在《景观社会》中表达的那样,"少数人演出,多数人默默观赏的某种表演"。被支配的多数人以"一种痴迷和惊诧的全神贯注状态"中沉醉地观赏着"少数人"制造和操控的景观性演出,并自愿理解"少数人"所控制和主导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流程。在摄影家看来,这种迷入性的"看""意味着控制和默从,分离和孤独",而无表情外观的美学恰好暗合了这种"看"的形态,从而将摄影家推向冷酷的旁观者和深刻的揭露者的角色。当然,这个并不妨碍他们在艺术市场上收获成功。古斯基的作品一度成为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最贵的摄影作品,这意味着无表情外观美学具有可观的市场价值和牵引潮流的可能性。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33:12 | 只看该作者
Thomas Ruff,portrait 1999
    作为肖像的"无表情外观"
    出身于贝歇摄影班的托马斯·鲁夫的《肖像》(Portraits)系列,可以很清晰的确定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的面貌。这个系列从1980年开始,被摄者来自他的同学、朋友或志愿者,他们穿着普通衣饰坐在摄影棚的椅子上,被要求以平静、自信、严肃的表情面对相机。1986年以来,鲁夫使用白色背景拍摄,把这些照片放大到210cm x165cm来展示,从而形成了无表情外观的典型面孔。鲁夫的肖像没有透露有关国籍、种族、社会身份等信息,作者以一种严肃、端正、平凡的特写构图,柔和的光线和色彩,毛孔发丝清晰可见的大尺寸画幅进行拍摄。和桑德以类型学方法对社会各阶层人物做分类记录的方式完全不同,鲁夫拍摄的肖像是消解了身份的普遍人类的肖像。鲁夫对摄影本身的看法似乎能成为无表情外观美学的一个注解。在鲁夫看来,摄影不能够反映人类皮肤以内的任何东西(没有"内在性"),这和大多人对摄影的看法完全相悖。人们从摄影发明开始就把它作为一种万能工具过度使用,热衷于把摄影当作窗户向外看世界,或者当作镜子看自己,从而忽略和掩盖了摄影的"复制性"的本源概念,鲁夫坚信摄影唯一能做的事只是复制,尤其是在艺术的范畴内。这些冷冰冰的肖像强调了成像的机器所呈现给人类的原本状态,强调了一直被人们的思想或热情所忽略掉的,但却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是一种对"绝对的客观"的逼近。
    值得注意的是,鲁夫的做法非常清晰地反映了一种新的社会构成和社会规制正在形成所造成的冲击,我认为这一冲击并没有体现在此前的摄影评论中,它成了一个必须要索形的失踪者。实际上,鲁夫拍摄《肖像》系列的时期,恰是东德人为了逃避共产主义的统治,越过柏林墙,大量涌入西德的时代,这些非法入境者利用伪装术、关系网、虚假的身份证件以及贿赂,希望能成功地转换身份。这一非法入境浪潮使得西德社会产生某种"焦灼感",西德人加大了对身份控制的管制力度,尽管东德移民具有相同的民族性("内在性"),但是,他们并不认可这种内在性,他们更关注的是皮肤以上的形态,例如营养不良以及区域的相貌特征,以便与之区分。鲁夫所效仿的这种证件照式的摄影方式恰恰是敏锐地感觉到了摄影、无表情外观以及社会管制之间潜在的脉络。摄影所索取的"绝对的客观"恰恰是为了辨认、进而形成社会分离;摄影所追求的复制完全服务于社会控制和人群管理;肖像中面孔的"无趣而荒芜"正折射出摄影在新的社会冲击下的命运:消除内在的热情,恢复表皮的冷漠。因此,鲁夫为"无表情外观"奉献了一种更为广阔和冷酷的历史理性,这一冷酷程度远远拓展了"无表情外观"摄影语言所能企及的程度。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32:38 | 只看该作者
August Sander ,Painter (Anton Rderscheidt), 1926
    德国的贝歇夫妇延续了新客观主义的摄影理念,并以此理念培养了一大批目前活跃在当代艺术摄影界的学生们,造成了"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洪流的涌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贝歇夫妇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Dsseldorf Art Academy)学习绘画,他们注意到曾经是德国政治经济繁荣的象征的重工业建筑正在被拆毁或改造,试图用素描记录这些正在消失中的工业建筑景观。因为绘画的速度跟不上景观消失的速度,贝歇夫妇发现使用照相机来记录这些时代的变化是适合的方法。他们以新客观主义的摄影方式,不使用全景或鸟瞰的取景方式,而是把各种工业建筑物按不同类型分类,作为画面中主题,这些内容包括采矿塔、鼓风炉、粮食升降输送机和水塔等。这些工业建筑照片除了在德国拍摄,还有一些来自于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工业景观,贝歇夫妇使用座机和黑白胶片,选择阴天时拍摄以得到白色背景,拍摄相同类型的作品以网格的形式拼接在一起,形成了颇具构成意味的作品,在艺术表达和科学图存方面都有意义。从1976年到1996年,贝歇夫妇作为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摄影系的教师,培养了一批为世界熟知的德国艺术家和摄影家,包括Laurenz Berges, Andreas Gursky, Candida Hfer, Axel Htte, Simone Nieweg, Thomas Ruff, Thomas Struth and Petra Wunderlich。摄影界的"杜塞尔多夫学派"由此而形成。这个学派的风格几乎涵盖了无表情外观美学的面貌,代表摄影家,如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1955-),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1958-)和托马斯·斯特鲁斯(Thomas Struth,1954-)的作品采用传统摄影的大画幅相机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结合的方法,以端正的透视取景,丰富的图像信息,清新冷静的色彩表现和所摄画面中的景观或人物的冰冷的外观为共同特征。他们把作品数字输出放大到数平方米的尺寸,这个尺寸的照片很适合在宽敞的博物馆或画廊里展出,同时也提高了作品的市场价值。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31:57 | 只看该作者
无表情外观 摄影美学探索景观社会 2010年07月04日

来源: 博联社


Subway Portraits,Walker Evans
    起初,“无表情外观”这个词大量出现在评论家描述一些戏剧或电影的文章里。渗透到摄影则需将时间轴线拉至1990年代,一些摄影家使用4X5或8X10英寸画幅的座机,彩色负片拍摄人物,在内容单纯,色彩中性的背景下,要求被摄对象不要有任何表情或情绪表露,直视镜头等待拍照结束。这种拍摄方法被称之为“无表情外观摄影”(Deadpan Photography),拍摄内容除了人像,还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多种题材。现在,“无表情外观”是当代摄影界一种主流的摄影语言。
    发轫于“类型学”
    如果在摄影史中追溯无表情面孔的肖像照片,人们可以回想到胶片还未出现的摄影术发明早期。在1839年摄影术被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摄影师由于漫长的相机曝光时间内,被摄人物稍有晃动就会拍虚的原因,不得不设计一个支架来支撑顾客的后颈。顾客被告诫尽量别动的同时也只好让自己的脸保持毫无表情。可以说,这种情况下拍摄的肖像照片都是一种冰冷疏离的风貌。二十世纪以来,摄影的记录功能被日益重视,并成为各种摄影门类的主流表达方式,在无表情外观的摄影美学的建构中,从20年代的德国"新客观主义(New Objectivity)"摄影到德国摄影教师贝歇夫妇(Bernd &Hilla Becher)的摄影实践,再到他们所创立的杜塞尔多夫学派,似乎对在当代的这种风貌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样本。德国"新客观主义"兴起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代表人物除了记录20世纪人类面孔的奥古斯特·桑德,还有拍摄德国鲁尔区景观的Albert Renger-Patsch(1897-1966)和关注被放大后的植物细节的Erwin Blumenfeld(1897-1969)。他们的摄影方式是百科全书式的,大都采用类型学的方法。类型学是一种分组归类方法的体系,因为一个类型只需研究一种属性,所以类型学可以用于各种变量和转变中的各种情势的研究。在人类学和考古学中,类型学体系可以建筑在生物、绘画、建筑、社会制度或思想意识的各种变化因素的基础之上。"新客观主义"摄影家把精力集中在一个拍摄主题即类型上,以黑白胶片客观理性的记录自然、工业、建筑和人类社会。这种把摄影作为一种视觉工具来做以社会学或自然科学研究的方式,奠定了当代艺术摄影的方法论和工作方式的基础,也是“无表情外观”美学兴起的源头。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30:37 | 只看该作者
风光摄影的美学诠释

http://e.jmnews.com.cn   2009-3-27

■ 《斜阳一抹写金秋》 黄卫东 摄
■ 《晨雾染霞彩》 周其成 摄
■ 《喜马拉雅晨曦》 何瑞微 摄
■ 《坝上云霭》 李坚润 摄
■ 《高原夕照》 陈来庆 摄
■ 《香樟报春》 李柏林 摄
■ 《雪域丹青》 李锦健 摄
■ 《新疆之秋》 陈国良 摄
  □ 何记  
  在当代艺术中,摄影已占据了重要位置,摄影的意义已从单一的图像摄取发展到现代观念对图像的再诠释,使我们对摄影的本质和摄影美学的探索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领域。摄影以它的兼容性和渗透力与其它艺术门类交织在一起,共同推动今天的艺术世界走向辉煌。
  风光摄影是艺术摄影的一个分类,是受到摄影爱好者普遍喜爱的一门艺术,风光摄影所记录的、所表现的是美,纯美,唯美,意境美;它之所以受到欢迎,是风光摄影的创作过程和美学内涵,它的创作过程是一种享受,它的美学内涵让人陶醉。
  但是,能成为真正的风光摄影大师又有几人?因为风光摄影并不单是“玩摄影”那么简单,要拍出成功的作品,它需要风光摄影家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懂得摄影的基本技巧,如用光、构图外,很关键在立意,很多人就忽视或跟本就没这种意识。其实立意很重要,画面有没有意境,决定了作品的生命力。意境是怎么来的?古人说:意在画内,功在画外。这是一句艺术创作的名言,这个“功”字,就是指一位艺术家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想在风光摄影创作中获得成功,就要懂得欣赏文学艺术,尤其是诗歌;懂得欣赏美术,懂得欣赏音乐,甚至现代艺术;还要懂一点哲学。接触知识门类越多,越能提高人的艺术品味。
  意境有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具体而真实的境象能使读者(观赏者)为之感染,引起对艺术的感受而产生共鸣;第二个特征,这种具体而真实的境象是“意造”的,它溶铸在理想化和情感化的艺术表现之中;第三个特征,理想化和情感化的境象是“意匠”加工的,必须给予读者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的余地。
  何为意境?具体来说就是:文学的诗意,美术的画意,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哲理。
  文学的诗意,就是在风光摄影的作品画面中,让观赏者读到诗的意境。它的创作方法一位古人早就为我们设计了,就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协诗)”。美术的画意有一句话高度概括:诗是有声的画,画是无声的诗。画意,建议重点关注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的画意简单来说有三个:蒙眬美、透视美和色彩抽象美,以光影作画,用层次、质感、色彩来表述画意。音乐的韵律,十九世纪艺术评论家瓦尔特帕特有句名言:“一切艺术都渴望具有音乐的特征。”音乐的韵律以声音来表达,而平面艺术的影像怎能表现“韵律”?在视觉影像中,重复就是节奏,变化则为旋律。
  本期《百姓摄影》发表的风光摄影作品,虽然未算尽善尽美,但它们都具备了风光摄影的美学特征,能给予我们美的视觉享受和学习借鉴。

《江门日报》2009-3-27日 A13版 【 百姓摄影 】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9:45 | 只看该作者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8:34 | 只看该作者
美学角度下的摄影
有福网 / 2011-08-29
     摄影所表现出来的美其实也是一种艺术的欣赏。五月麦苗鉴定上的晶莹露珠、十月玫瑰带着银色的霜花、蜻蜓点水、莲叶逢雨像“大珠小珠落玉盘”……只有摄影能妙化的表现出来,并成为艺术品。

一、感情
  感情最富于形象化,而艺术的形象最能发挥感情的作用。美出自于感情。而个性又使美的方式、程度各异;性格使美的色彩,犹如鲜花借色彩表达各异的品种性格特征一样。由于感情存在,达到甘心根时,通过实践再成为感情理论。艺术家的感情越奔放、丰富、诚实、热烈越好。如果你不是一个天生十分诚实的人,你就不可能塑造出千万个深刻、真实的形象。

         感情是抽象美,唯有这种美才能产生现实艺术。用心灵构思,用理性思维,用概括来表达具体形象。抓住现象最突出之点,准确其内部规律之精。持之以恒的满腔热情忠实于自己思想感情的火花,最终总会照亮美的前程。

  字如其人,画更如其人。摄影家也不例外。书画家、摄影家如果自己没有一种气吞山河、震慑气魄,搞艺术的却不懂艺术,研究美的却不懂如何为美、思想感情不入艺术的境界,怎能创作出使人受感动的作品?你的作品不是被高人赞赏,就一定被庸人所喜爱。所谓“雅俗共赏”,而实际正像美与丑永远不能统一。所谓“统一”,而实际是提高才能逐步一致。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是很公平的,总会让你一头。

  感情是一种心灵的知识,凡是高尚的、正义与纯洁的,对你总有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高峰虽无坦途,这种力量也会战胜一切,直至获得感情的成果。

二、开悟

  内在的开悟要比外界的教更为重要,而且直观要比理论重要。开悟要靠思想反省,融会贯通。画家不懂诗,如何去创造意境?诗人不懂画,如何去描绘画意?演员不懂文学,如何表演莎翁?音乐家不懂交响乐,如何去演奏交响乐?舞蹈家不懂音乐,如何起步跳跃?这就是开悟的诀窍。

  如何运用摄影的特点,来丰富创造摄影的内容和形式?不研究摄影美学的特征,是难以提高与深入的。而真正懂得开悟的道理和作用,在摄影创新中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摄影术已发展到电子时代,许多传播摄影技术的书籍,还在大谈光圈,速度对感光的作用,基本摄影化学的法则,摄影须知的手册未免老生常谈普及,而提高却很少有人注意。有许多人怕费力气,怕难产,因为难产是痛苦的,但难产的婴儿往往都特别健壮。我们不能因为攀登无坦途,就只走平路,恐怕这也是需要开悟的吧!

三、探索

  最高的美在于赋于瞬刻即失的东西以永远的意义,在探索中发明了摄影术。为了拯救自己的思想、形象、梦幻和天生最好的东西,人们即使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惜。由此可见形式主义的意义。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犹如罗马的铭文;他们永不为时光磨灭——然而,超越实际还不够,一块粗糙的花岗岩能够做到这一点,需要的是这块物资里包含有思想,需要的事射向远方的飞箭,给未来的人类带去活的灵魂的音讯,需要始终活着,始终是真实的“我”,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这便是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和罗丹的探索!

  人们永远需要最美、最新、最深刻的东西,这就给艺术家提出个永无止境的探索,创新的要求。如果诗人的作品满足不了公众的意识,他的成就只是一时的,于是“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林风眠、吴良的画特别受到人民的热爱。《中国摄影》开辟了“探索之页”虽然篇幅很小,他却引起了广泛浓厚的兴趣。

  首先了解什么是探索之理、探索的含意,然后根据摄影美学的特征进行探索,在长期的摄影探索中,早已出现借鉴绘画的各种形式,如中国正式的摄影,在照片上采用书法题词,并用金石印章。浮雕照片、很像版画的色调分离,很像油画效果的菜摄照片,可以与印象派相媲美的颗粒效果的流派彩色摄影,比水粉画更精彩的彩色广告摄影,明确的高调、宁静的低调等等均属于探索获得的成果。随着摄影科学器材的不断创新,摄影化学的不断改进,给摄影领域的探索带来方便和广阔探索的途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以摄影特殊美学特点为依据,以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观察世界,洞察生活的规律,捕捉生活的真谛,才能创造深刻而完美的形式。

探索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思索:具备广泛科学、艺术知识以后,对摄影这门科学就有了发挥的余地。头脑里的思索胎育者创造,思索的时间越长,越成熟,越细腻,越科学,创新的诞生也就越快、越顺利。要懂得“业精于勤”、“业精于思”。思索是创新的序曲。

  2. 摸索:探索是在摸索的基础之上成功的,也很可能由于失败而获得成功的。例如中途曝光,便是由于跑光失败而产生的独特效果。你如果不摸索,不把冲洗中途曝光的底片,也印一张照片看看,不动脑筋,不加以思索,没有好奇心,懒得动手去摸索,把中途曝光的底片丢进废纸篓里,那么中途曝光这一独特的形式到今天还不会有。

  必须把现有的探索成果,如中途曝光、双重中途曝光、浮雕、版画色调分离、优化和印象派颗粒、主观摄影、多次曝光、各种重叠等等样样加以基本训练来摸索、来实践、研究、分析才能懂得照相机、按时技术、制作方法的妙处。
  3. 探索:探索阶段是指不仅仅模仿和试验,从摸索的基础之上开始创新,这种新的范围很广,从四县、内容到形式以及所有可以使用的器材,加以巧妙的利用。借鉴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电视、诗与戏剧来构思摄影,开辟摄影表现的艺术形式,丰富摄影创作的思想内容。按照已有的道路驱走是容易的,去开辟新路很难,没有勇敢的吃苦耐劳、没有广泛知识的积累、没有思索、摸索也就没有探索创新的精神。

四、美感

  美是随着艺术境界的不断深入、更新而提高的。艺术家对于美的欣赏和识别应该像商人对货物的认识一样准确和给予正确的评价。

  美也需要再凑的衬托下才能显得更美。人们都喜欢欣赏黄昏的晚霞,在光彩艳丽的背后隐藏着黑暗。艺术最强烈、最感人、最突出的是明与暗,动与静;生活中充满着好与坏,善与恶,虚与实,真与假的对比。因此,对这两者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所谓美感就是你心灵基点通过视觉所作的观察,欣赏的含意往往与你的观点倾向紧密联系着。印度诗人泰戈尔说:“麻雀看见孔雀负担着沉重的尾翎而替它担忧。”在财迷看来,孔雀的尾翎粘满了“金元”。
古琴声调清丽、空蒙,听之以耳,应声之于手,动之于心。可以撩人心绪,寄兴于无限,操弦骤作,如飞泉悲鸣,秋雨敲檐;轻抹慢弄,似白云出岫,暖风入林。但在弹棉花的人听了以后却说:“这与我得弦声没有什么两样!”美感以及对美的鉴别、欣赏是心灵的财富,这种财富,只有在“生活中的淘金者”方具备。“若问心灵为何物?恰似墨画松涛声”。这是日本一休禅师的一句名诗。

  摄影美的特征与其它造型艺术有共同的地方,也更有特殊的方法。那么不同的地方在哪些地方呢?例如摄影永光并不像绘画可任意选择,选择与绘画内容表现最合适、最恰当的光线。特别在新闻摄影中,他绝对得服从内容,无法选择,安排理想的光线,有的甚至选择角度的范围也很小,所以摄影记者必须常备闪光灯。他以捕捉思想感情、内容、事件的真实高潮性来取胜。新闻照片主要以思想性为主,美的形式其次。他要求摄影记者思想观点明确,赋予思维和敏感,有预见性和卓识远见,动作利索,收缴敏捷。艺术摄影可以选择用光,安排适当的拍摄环境,可选择模特以及风物,允许构思、构图、角度以及等待的选择,它比拍摄新闻照片的条件优越得多,有思考、创作的余地。但是必须从这些有利的条件中,得出艺术表现的效果,他将就从内容到形式的美,从用光到构图的完整性。拍摄静物不但讲究移动灯光的巧妙效果,而且要拍出物的质感,或者是柔和高调,或者是色调的强烈对比,均会产生吸引人的佳作。拍摄凤光是不仅要表现山水、树木、波涛、奇峰、江河的气势,而且要注重气候、烟雨、晨曦、落日、风雪中的特殊情况下的奇异气氛。恰当的用光、独出心裁的构图,动与静、大与小的对比往往会给风光摄影以美妙的效果。此外,无论人像、建筑、体育等摄影题材,关键在于平凡常见的事物中,拍出新颖、耐人寻味的照片,所谓艺术摄影,是必须美、典型、完整、感人及欣赏之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张照片要想给人以美感,光有完美的技术、恰当的用光、角度、构图、色调等还不够;有关摄影技术之外的,但对于一幅照片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有关成败的,那便是选什么样的模特儿的问题。特别是人像、广告摄影尤其重要。对人像模特的审美的确需要广泛的指示,专门的学问。没有对世界名画的研究,没有对巴尔扎克、雨果、莫伯桑、福楼拜、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莎士比亚、歌德、杰克•伦敦、狄更斯等的文学名著的欣赏功夫是难以选好模特的。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有些人长得很美,但很经不起镜头的考验。有些人虽美,但缺少一种吸引人的所谓魔力;有些人的美是平淡无味的;有些人的美是忧郁深沉的;有些人的美是轻浮放荡的;有些人的美是忠实稳重的;有些人的美是活泼典雅的;有些人的美是粗狂野性的;有些人虽美却脱离不了俗气等等。

    人以美感的正面应该是简洁的,越简洁才能越集中、越突出、越明朗。如果说最奇妙的美,是瞬间即逝的美,那应用摄影来捕捉表现是恰当的了。摄影由于借助科学,很容易掌握,也存在着很大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给许多后期的摄影者戴上桂冠。但是像成为摄影家决不是偶然性可以帮忙的,研究美、表现美,是摄影家永远取之不尽的题材。摄影师不靠偶然性的,他靠深思熟虑,靠把广泛的知识用于巧妙的构思。靠心灵与经验的积累。

  摄影家应该用天文学家的眼睛观察宇宙,用地质学家的眼睛观察矿藏与地貌,用心理学家的眼睛观察人,用医生的眼睛来观察病,用美学家的眼睛观察美,用“法官”的眼睛观察“是非”,用侦探的眼睛去观察真相,用情人的眼睛去观察自然。

    观察使画家黄胄笔下的毛驴干净、可爱,使毛驴登堂入室,观察使齐白石的虾蟹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观察使石鲁的书法势如华山奇峰之石,掮山之力,观察使远古祖先书画同源,书从画起。观察使开悟的先导,感情的阶梯,探索的启迪。

  摄影家的观察能力,应该高于其他造型艺术的专家,由于摄影术特点的原因,使它不能低于画家和雕塑家,诗人与作家!但事实恰恰相反,摄影者水平不高的原因是文化知识、艺术修养素质问题,本来摄影家的眼睛应该是很厉害的,许多人却有眼无珠,或思想平庸,甚至不懂观察与思维的关系,不懂思维与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起着何等作用!
六、形式

  一切造型艺术均各自有它的独特艺术形式。就摄影而言,有肖像、风光、小品、静物、广告、体育、建筑、舞台剧照、新闻等。其中每个科目中又有若干不同的形式,例如肖像摄影中,又有高调、低调、古典、现代、暗室技术技法制作等不同形式的区分。

  艺术形式不是孤立的为所欲为,随心所欲。而是根据对不同事物、不同题材、不同对象的深刻理解、研究、观察体验、反复思考以后而定的。形式为表现法的最终手段,它不仅在拍摄是考虑怎样拍?更应该考虑采取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更恰当,更好的表现不同的题材。如果一位摄影者,他所拍的作品都是一种形式的或大同小异,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狭隘,缺乏修养和技术不够全面,即使思想问题也是技术、欣赏与眼界的问题。

  摄影是利用科学手段依靠光来记录事物之表,这叫做直接记录形式,这种形式是新闻摄影常用的表现方法。而艺术摄影则采取间接表现事物,力争通过其表刻画其里,不是一目了然,而是给观赏者留有遐想、悬念、回味和深思。因此,它所采取的表现形式要复杂的多,纯粹纪实是远远不够的。形式,对于新闻摄影来讲,不是成败的关键,但对艺术摄影来讲,形式是一帧作品的首要问题。

   摄影家与摄影爱好者,若想提高摄影技术和艺术,不要单纯钻入技术的“象牙之塔”,应该提高自己的素质,学会理性思维、理性做人。开阔眼界与心胸。尽量一直是学问位营养,善于观察真正的美,因为美十分许多层次的,丑中有美,美中也忧愁。今天的摄影家已经感到美学对摄影的关系,若想把摄影作品提高到一定程度,不了解摄影美学的特征是不行的。美学在摄影创作中所起的作用,不是照相机、感光化学、摄影技术所能代替的,这种认识和开悟,是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清醒的,显然这将把我们的摄影艺术推向一个新的层次,否则与日新月异的摄影科学飞速进步相比,摄影艺术的进步还有待于全民的素质提高,但摄影家是一定要走在群众前列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7:48 | 只看该作者
摄影美学

2010年05月07日
    在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
    1、从摄影家和摄影作品的欣赏者角度来进行探讨,说明摄影美的最根本本质,以及摄影第一审美主体(专门从事摄影审美创造的摄影艺术人士)的审美意识、审美心里素质和审美标准。
    2、探讨第一审美客体(可供摄影创作的具有审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或社会生活原型以及那些以视觉形式存在的艺术形式,病与摄影家这个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审美因素的总和)、第二审美客体(以摄影作品方式存在的审美对象),说明摄影艺术的美的本质,以及摄影艺术美的各种存在形式和摄影艺术美的范畴
    3、从摄影艺术美的创造方面,研究摄影物化的表现形式,说明摄影艺术的各类题材,以及摄影艺术创造的各种流派的活动规律。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美的感受(摄影家和欣赏着)、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美),就是摄影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
    摄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
    1、摄影艺术美是一种摄影语言的美。
    摄影作品是摄影艺术美存在的方式和载体,就摄影作品而言,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主要元素。摄影艺术的语言是由摄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摄物体的形、线、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摄影家对摄影语言所特有的掌握、组织能力综合而形成的。各种再现于摄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摄影艺术语言。
    2、摄影艺术美最终是以物化的形态显现在审美主体面前。摄影是减法,要达到的目的是“照一个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个人或物”。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和方面来欣赏摄影作品的美:
    摄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从内容(包含题材、主题)和形式(形线美、影调美、色彩美、对称、均衡、整齐一律)来体现,而摄影美的内容存在的形式又分为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两方面来体现。
    摄影审美的内容:
    1、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包括对自然景观美的反映:对完全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雕凿痕迹的自然界中的壮观、奇观和幽美的反映;对人文景观美的反映:对自然美经过人工艺术加工后表现出人类文明程度的景观的反映)。
    2、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包括:摄影艺术形象的心灵美:艺术形象只要体现了人的心灵美,就会具有审美价值;摄影艺术形象的行为美:摄影艺术必须是借助原型原貌,再现出一个铭刻着摄影人审美个性印记的新形象,摄影人的审美行为实际上是靠“借影还魂”,直接把自己的审美愿望反映在摄影作品中,创作出新的作品;摄影艺术形象的伦理道德美:这是美的内容中相当重要的条件之一,不论摄影人持着什么心态去审美,只要审美态度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其作品的内容也不会是美的。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反映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伦理道德时,才会是美的内容)
    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直接表现“美”的事物,来达到欣赏美的境界与享受,也可以通过表现“丑”的瞬间,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摒弃那些丑陋的形态或者事物,是从反面来隐喻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美。
    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表现途径:
    1、形线美:客观存在的,依靠作者去发现、提炼、重新组合,获得对大自然形体的再现,成为作品视觉要素之一,与观者的心理相呼应引出观者的审美特征。
    2、影调美:通过视觉刺激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结合具体的画面形象,直接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
    3、色彩美:色彩的审美表达十分明显,能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着那些能牵动人们情感的各种信息。可以再人们的视觉中、感情中、意味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色彩在表达具体摄影作品时,人们会自觉地结合作品内容产生兴奋与沉静、冷与暖、开放与收缩、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人们在审美时,会将摄影作品色彩与画面中具体艺术形态相结合,自觉地赋予各种色彩不同的含义。
   4、对称:画面中布局合理、相互协调适应
   5、均衡:摄影中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原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重量一样,但是体积就差别很大,在摄影作品布局中,如果一边是如同一斤棉花一样大体量的景物,另外一面就要有相当于一斤铁的景物相呼应,才能做到画面的均衡)
   6、整齐一律:同类图形相同的排列或者不同图形错落排列,均要保证画面整体性的完整统一,不能破坏画面的均衡。摄影画面中形象大小,比例适中,满足视觉悦目的需求,保持形象之间的协调,于变化中求单纯,于变化中求愉悦,于秀美中求和缓。
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7:17 | 只看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7:25:44 | 只看该作者
浅谈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
2011-8-28


作者:梁 辰


【摘 要】 摄影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摄影艺术不但拥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美学特征,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即纪实性、现场性、瞬间性、形象性、艺术性和技术性。

【关键词】 摄影;摄影艺术;美学特征

图像是人类最直接最简单的认知客观世界和彼此沟通的方式,自从摄影技术成为人类捕捉记录图像的工具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追求感光材料、摄影器材等物理机械方面的更新发展和摄影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摄影对人类、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二十世纪中后期,摄影逐渐摆脱了较为滞后的摄影器材和工艺技术的局限束缚,相机的光学化、机械化在这个时期里得到完善和成熟,使摄影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影像,逐步从单纯的捕捉记录图像发展到人们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摄影技术、器材生产影像。这种意识的转变,标志着摄影不再是人们单纯的无意识地记录客观世界的工具,它跟绘画等其它艺术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一样,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发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上,是经济基础最终决定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的主要内容和形态。
摄影艺术是瞬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摄影艺术是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现代造型艺术,它是摄影者使用照相机作为创作工具,根据创作构思,运用摄影技术和技巧,按照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把人物或景物等拍摄下来,再经过后期的暗房或软件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作者的情绪、情感、思想的一种视觉艺术样式,也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提炼、加工、改造的生活原生态艺术化的再现过程。
作为一种艺术门类,摄影艺术能够独立于艺术之林,一定有它自己独特的东西,摄影艺术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具有直接、真实、具体、生动、鲜明的特征,使人从摄影作品中得到认识和感染,这是摄影艺术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功力,也是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比拟替代的摄影艺术的特长和优势。作为视觉艺术的摄影艺术,同时也是一种审美评价活动,这种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间关系及相互作用的双向交流。
美是事物良性特征的协调性表现,在美学意义上美的定义是:美是人们创造生活、改造世界的能动活动及其在现实中的实现或对象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对象,美是一个感性具体的存在,它一方面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存在,体现着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又是人的能动创造的结果。所以美是包含或体现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能够引起人们特定情感反映的具体形象(包括社会形象、自然形象和艺术形象)。由此可见,就其本质而言,美并不是事物的某种与人无关的自然属性,也不是意识、精神的虚幻投影,而是事物的一种客观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
作为艺术,摄影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纪实性
纪实性是摄影艺术独特的本质特性,是它区别于造型艺术其他门类而独立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的大量摄影作品,都是以其纪实性作为主要特征、主要功能存在的。对纪实性,人们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纪实就是拍摄真人、真事、真场景。另一种观点认为,摄影的纪实性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意义,要反映事物的本质,还必须进行艺术的创造。还有人提出纪实的广义性和狭义性,狭义性就是指“三真”的原则;广义性是指在创作中,只要选择的题材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典型性,作者就可以在创作过程中对素材进行加工、提高。
还有一种被大多数人赞同的观点是,纪实性作为摄影的本质属性是每一幅照片都具有的。从广义上讲,每一幅照片都可以叫纪实摄影。从狭义上讲,社会纪实摄影、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应遵循纪录的真实性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去拍摄。
摄影艺术的纪实性这一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摄影艺术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准确地把被摄对象记录再现出来,使得摄影作品成为真实、客观的记录历史与事实的物证。另外一方面,摄影艺术的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关系,摄影者必须直接面对被摄对象进行现场拍摄,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人物、正在发生的事件和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无论如何拍摄,它最根本的性质是纪实性的,这种纪实性会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现场性
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和摄影创作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摄影创作对于拍摄现场,有着极为明显的依赖性。因此摄影艺术的创作构思,必须从现场环境、条件出发,并且受到现场环境、条件的制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摄影艺术创作构思的过程就是对现场特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选择和提炼加工的过程。在摄影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无论是题材的发掘,主题的酝酿,还是摄影艺术的造型手段的运用、处理以及对决定性瞬间的把握,都离不开对现场的细致观察。现实生活纷繁复杂,拍摄现场的情况瞬息万变,想要创作出成功的摄影作品,那么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既要善于适应和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也要善于突破现场条件的局限和制约,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只有这样,才能在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时候仍具有清晰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既不会因为现场情况的突变而不知所措,也不会因为一味地等待预想情况的出现而错失良机。
三、瞬间性
客观事物的发展无止无休,始终处在变化、运动之中,摄影艺术创作总是只能拍摄事物发展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个刹那。现实生活丰富多彩,瞬息万变,许多珍贵的瞬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稍纵即逝,所以创作的机遇和契机显得十分重要。一幅作品是否成功,在以抓取“决定性瞬间”为主的人像摄影、新闻摄影、纪实摄影等“偶成”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瞬间的发现,对瞬间的敏感性往往是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在摄影创作的过程之中,经常会出现“突然发现”、“偶然拍到”的现象,这就需要摄影者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锻炼自己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突发情况、突发事件的把握能力,从而运用自己的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一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存在做出审美的判断。这种“偶然”考验着摄影家的艺术功力和对生活的理解以及对美的判断能力,因此偶然中也体现着必然。
四、形象性
无论是何种种类的摄影创作,都是以形象性为主要审美特征的,都要表现出作品中被摄对象所具有的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情绪、情感或思想等,都要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例如我国著名摄影家陈复礼拍摄的风光摄影作品《千里共婵娟》,作品取意于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美丽的太湖为背景,采用对称式的构图形式,营造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画般意境,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张力。作品成功的原因是作者对形象性准确的艺术把握和运用。由此可见,形象性对于摄影艺术的重要。

五、艺术性
摄影作为艺术,正如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性。它的艺术性当然是本体美学特征之一。摄影的艺术性前提,在于世界的艺术性,生活的艺术性。摄影作品不能凭空产生,必然会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这些载体可以是一切能显影的东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迹、智慧的结晶,芸芸众生的千姿百态……
不论何种艺术,都有自己特有的语言。摄影艺术是以光线、影调、线条和色调等构成自己的造型语言。摄影家正是借助这些语言来构筑摄影艺术的美。影调、线条、色彩和光线这些摄影艺术语言,其特殊的审美作用,首先表现于它们独自或共同赋予人们形式感、形式美感。摄影作品赋予我们的形式感,是十分丰富的,有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等等。我们从摄影艺术中,所获得的美感,是与这些形式感密切相关的。
六、技术性
摄影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视觉造型艺术,自摄影诞生之日起,科技始终是摄影赖以发展壮大的基础要素,摄影的发展史,是技术和艺术并行发展的历史。现代科技是以照相机为主的摄影器材制造工艺和摄影技术技法不断前进的物质基础,自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开始,从湿版到干版,从黑白到彩色,从银盐到数字……每一次技术上的革新都为摄影家的创作带来了便利和变革。一架小小的照相机,是几何光学、物理光学、机械技术、电子技术和数字技术等高科技的结晶,数字摄影时代的到来,更使摄影艺术的发展对于现代科技的依赖愈发强烈。随着摄影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摄影艺术已经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拥有极其丰富的表现手段。摄影艺术的创作必须在摄影家所使用的器材和掌握的摄影技术、技巧的限制下进行。离开了摄影技术和技巧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任何绝妙的构思都是无法实现的。
摄影与其它艺术一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主观的能动作用反映的结果,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满足审美需求的创造。摄影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典型于生活、艺术于生活。摄影艺术不但拥有一切艺术共同的美学特征,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征。艺术家正是运用摄影自身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并结合自己主观的审美意识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符合审美规律,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给人以美感,给人以视觉的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
[2] 王朝文主编.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1981.
[3] 林路.向摄影大师学摄影.上海画报出版社,1998.
[4] 杨恩璞.摄影美学基础.辽宁美术出版社,1997.
[5] 摄影艺术与美学.辽宁美术出版社,1987.
[6] 美学与艺术实践.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7] 钟仕伦.审美心理学引导.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
[8] 美学原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摘自:《新西部》2009年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1 13:39 , Processed in 0.11163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