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 的 收 藏 故 事

[复制链接]
5#
发表于 2011-5-5 11:06:50 | 只看该作者
藏家•炒家•玩家

文/朱中原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艺术品开始跻身于世界十大暴利行业之列。而越来越多的人士,也热衷于到里面去分一杯羹。再加上最近几年,很多炒房团的民间游资,在强大的楼市调控政策面前望而却步,并开始将资金砸向政策管制稍显松散的艺术品。尤其是由温州富商、山西煤老板和潮汕商帮这几波势力组成的民间游资,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俨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炒画集团军”(简称“炒画团”)。

这其中当然以温州帮势头最猛、实力最强。据统计,每年进入艺术品市场的温州民间游资就多达百亿元之巨。这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对助推艺术品市场当功莫大焉。因为,艺术品的繁荣本身也需要资本的介入。

然而,资本往往是一柄双刃剑。艺术品毕竟不等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一种凝聚了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的特殊商品。正因如此,它才需要真正的藏家的介入。

真正的藏家,他的收藏行为就是为了搜罗文化遗产,以弥补群体力量或者公共力量之不足。越是精妙的艺术,越具备天下公器的公共价值。

所以,真正的大藏家,其实是以一己之力,为天下保存文化的元气和脉搏,即达到“天下为公”的境界。若说收藏乃为天下文化之公器,当毫不为过。否则,你就无法理解张伯驹为什么会见了陆机《平复贴》和展子虔《游春图》,欣喜若狂——不是若狂,是真狂,不惜倾家荡产买回,甚至遭匪徒绑架,最终又分文不取地捐赠给国家,自己因此反倒落得晚景凄凉。

当然,在纷繁扰攘的今日,已然很难区分到底谁是藏家、谁是炒家、谁是玩家了。因为,很多炒家,也号称是藏家,其实干的是投机倒把的事;也有很多一开始纯粹是抱着玩一玩心态的玩家,玩着玩着,却发现越来越有趣,玩出感情来了,最后竟也成了真正的行家。

尤其是近几年掀起的民间藏宝热,让很多老百姓都加入了收藏大军的行列,不少人甚至抱着一夜暴富的天真想法,总是梦想着哪天捡个大漏,但却往往遭遇尴尬。原因很简单,这个行当的水太深,古玩店的老板,个个比猴都精,即使有漏,又哪能让你轻易捡了?

问题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有没有漏可捡,而在于藏宝者的心态。其实,真正的收藏与捡漏的心态企求没有多大关系,当然捡到了是你的福气,但不是说没有了捡漏这收藏就干不成了。过重的捡漏心理不是真正的收藏,而是投机需求。

真正的收藏家,会为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瓷碗而不惜血本,甚至倾家荡产。当年的张伯驹和张大千都是如此。收藏家的心态是不计回报、不计付出的。除此之外,要做收藏家,还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你得先有钱有闲,最起码,不能把钱太当钱了。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不可以收藏,而是得端正心态,玩玩则可,别太当真,但若想以此发大财,那赔进去的钱,可能还不够交学费。

想靠艺术品赚钱,当然无可厚非,但是,炒家的盛行,对于艺术品行业是有害无益,它会扰乱市场,扰乱公众的视线,让当代艺术品价格虚火过旺,让很多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发生倒挂,而且还会让很多人无所适从,难辨高低真假。因为,很多文物艺术品的升值,不是依靠其艺术价值的升值,而是靠炒家在不断地倒卖中升值的。

一个真正的文化大国,需要真正的民间收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藏宝热的到来,令人欣慰。毕竟,让收藏回归民间,总比把那些宝贝放在博物馆里闷着发酵要好得多。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的藏宝热,与真正的收藏还很远,而是有点全民投机的味道。

收藏不能抱着太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更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越陷越深。从北京卫视《天下收藏》节目中王刚砸“宝”的现场我们可以看到,民间收藏90%以上的藏品都是赝品。中国每年生产赝品的数量比艺术家生产真品的数量远远要大得多,而且,赝品制造者的智商,远远高于鉴定专家的智商。

所以,理想的状态是做一个玩家。就是既不要太当回事,也不能太不当回事。一切都建立在兴趣和专业基础之上,再加上有钱有闲,那么离收藏的层次也就不远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4 22:10:50 | 只看该作者
记起梅延德先生这样说过:“文人一般都喜欢收藏一点心爱之物。这种收藏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人格和文格的补充和注解。文人的收藏蕴含着一种学识和激情,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热爱生活、敬业爱岗的人,哪一个没有一点收藏癖呢?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8 23:00:23 | 只看该作者
收藏的精神与气质



                                                 刘学明

               

近年来,收藏的风气盛行,各种关于收藏的电视节目和书籍出了不少,专事收藏的人也多了起来。收藏成了一种时髦的事情,从书画、古董到日常杂物,皆有人衷爱、收藏,气势如同一场全民运动。



收的是物,藏的是记忆



收藏的物品包罗万象,千奇百怪,那收藏的本质与意义何在?

简而言之,收的是物,藏的是记忆。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与感受,无论人生辉煌灿烂,还是坎坷不平,但当我们抚摸儿时住过的房子、用过的器物,读过的书本时,大概都会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收藏也无外乎于此。记得马未都曾说起他的一位收藏家朋友,去参加香港佳士得的拍卖会。虽然他的这位朋友并没有拍到自己喜爱的藏品,然而他却为自己现场举过一次牌而兴奋不已,因为他拥有了那幅作品一秒钟,这足以值得回味。

种种感动皆因为那些物与事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的记忆。通俗来看,记忆包括日常记忆和历史记忆,日常记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怎样知道自己活着,那是因为我们每一分每一秒都没有离开过记忆。人不单是要靠记忆活着,还需要有文化,有历史的生活,从而实现从自然人到文明人的过度。于是,一种用物见证历史,传承人类文明的活动就产生了——收藏。

前一段时间,文学家李陀在《70年代》中说:“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失去历史记忆的时代,一个没有历史记忆也可以活下去的时代。”这位文化学者所担心的事情正在我们周围发生,看看北京城的鼓楼、牌坊、胡同……这些浓缩了百年、千年记忆的文化符号正在城市扩建中拆除、消失。

一个人,一座城市都需要收藏历史记忆,更何况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这也许才是中国几千年收藏的精神本质。



收藏的格局



中国自古就有收藏的传统,但收藏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宋代。此后,历朝历代收藏家的气质秉性、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便构成了中国收藏文化的灵魂。

综观历史,早期的收藏家多为文人士大夫。一来文人有文化,有修养,对传统文化有着颇深的理解;二来,文人有时间,有闲情来把玩书画、鼎彝等文物;三就是他们有闲钱。于是,在“崇古、雅玩”的文人思想引导下形成了早期的收藏格局。

明清之时,商人收藏兴起。商贾介入到收藏领域,不仅仅是对文人收藏的一种补充,他们的好尚为收藏注入了新的趣味与思想。在历史上最为有名的是盐商文化发达的扬州收藏家,他们求新、求异的思想促成了“扬州八怪”风格的形成。

到了民国,收藏家的身份略微出现了变化。许多银行家和实业家涉足其间,他们的身份和古代商贾有相近之处,但在收藏的出发点上产生了不同。很多时候为了文物不至于流失海外而花重金购入,然后捐给国家;他们更愿意展览自己的藏品,以便更多的人来了解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不是藏之高阁,秘不示人。



收藏的气质



收藏可以塑造一个人,同样人也可以主导收藏。自鸦片战争后,中国收藏变得有血有肉,尤其是在收藏家的引导下,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质。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最大的变革就是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收藏界的反应就是出现了“另类收藏”,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在上海的知名收藏家中,如收藏钟表的王安坚,算具收藏家陈宝定,就连当时上海的文人也趣味怪异,如程十发收藏照相机、陈巨来收藏打火机、郑逸梅收藏名片、杜宣收藏烟斗……

这些“另类收藏品”是现代“西方文明”的产物,尽管藏品有点“俗”,但在上海的收藏家手中,玩成了“大俗”、“大雅”,这是海派收藏文化的特点,也是上海地区收藏家独有气质。

    其实,20世纪前半期,中国收藏最为突出的一个气质是爱国与启蒙。虽然这个时代并非太平盛世,却出现了许多有志之士致力于收藏,而不是为了牟利。如民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就酷爱收藏,他曾花四万大洋买下《平复帖》,后来又花了240两黄金买来展子虔的《游春图》,这两幅作品最后都捐给国家。为了这两幅作品,张伯驹也是变卖豪宅,穷其所有,反映出来的是民国那一代收藏家热爱传统文化,赞助社会的心态。



当代新藏家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收藏家。毕竟,一个时代的文化、社会才是孕育收藏精神与气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的第四次收藏热,而且涌现出来了一批带有现代中国特色的收藏家,尤其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

在刘益谦这位靠炒股发家的现代企业家身上,具有中国民间企业家鲜明个性。好勇斗狠,不遵循规则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激荡三十年里的典型形象。从刘益谦的收藏中可以嗅到商业资本的气息。匡时的老总董国强曾有过切身的感受:“他买东西时不是说这件东西我喜欢到一定程度,也许一件东西私下里1000万卖给他,他不买。在场上他举5000万,他喜欢这种横刀夺爱的感觉。”

同样是企业家,经营实业的女性张兰却有自己的收藏之道。她把艺术收藏引入生活,花千金打造艺术会所;她把现代的经营理念融入收藏,从而实现自己的女人梦。而北京的藏家李国昌则是历史上典型的“北京藏家”代表,文化的重担与社会的责任是他们收藏的内在动力。

管艺,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者。他的收藏则带有强烈的波西米亚气质,他收藏飘在空中的理念,收藏外人眼中“荒唐”、“颓废”的作品,他成为了一个发现者,因为他有一个文化游牧主义的灵魂。

显然,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收藏者,而且各具气质、秉性,尽管他们如今还难称“收藏家”,但他们的艺术收藏却融入了现代社会,终将成为一个时代的有力注脚。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2:24:08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7:37 , Processed in 0.13099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