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123#
发表于 2010-5-10 10:04:10 | 只看该作者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文化路小学  李俊菊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四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一篇杰作,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这种细致的描写和强烈的对比,无情的鞭挞了当时不合理、不平等、贫富悬殊的、罪恶的社会制度。作品透射出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有力地激荡着读者内心深处的爱憎感情。
(二)设计理念:
结合本单元和课文的训练重点,借助课件,紧扣本单元训练重点感受作品中蕴涵的那种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读课文,品词句,悟情感的学法指导。以情感为主线,以读书为载体,培养孩子们热爱读书,热爱生活。采用交流合作、集中反馈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以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三)教学构想:
精读课文教学 过程,应该 教师 ,学生自己阅读感悟 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 积极性 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 容,并 自读实践中逐步提 理解能力,教师 善于 学生质疑 基础 ,提出有价值有启发性 问题,指 学生阅读思考,善于 学生自读自悟 基础 组织学生交流,通过同学 合作, 学生 理解 逐步引向深入,善于针 学生 自学情况,有 放矢地进行点拨 讲解,做 教师 学生 学有机结合起 ”“ 阅读教学 基本手段,要让学生以读为本,感悟语言,激活思维,切实做到自主学习,有效合作,探究拓展。 理解 容,体 思想,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
、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
、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22#
发表于 2010-5-10 10:01:58 | 只看该作者
四、精读课文,明确寓意。
1.
我们知道卖东西的人都会推销自己的商品,这样他的东西才会卖得更多、更快。楚人在集市上卖他的矛和盾,他先举起自己的盾,是怎样吆喝的呢?(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2.楚人夸他的盾坚固,这盾到底有多厉害呢?板书:盾
莫能陷

3.谁来当当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坚固的盾?(指名读,评价,再读)
4.刚才,我们用文中的话来夸了,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吆喝吆喝呢?
5.楚人一个劲地吆喝,夸他的盾任何物体都不能穿透,吸引了不少围观的人。当有人正想买时,他又拿起自己的矛来吆喝,他是怎样夸矛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6.这支矛到底有多锋利?
板书:矛
无不陷

7.这矛任何物体都能穿透,真是天下无敌!谁来夸夸这支锋利的矛?(指名读,评价,再读)
8.楚人多想把他的矛和盾卖出去呀!他充满自信,先誉盾再誉矛,让我们再来帮他夸夸吧!请男生夸盾,女生夸矛,看谁夸得自豪一些?
9.(课件出示文中插图)楚人的吆喝吸引了更多围观的人,你们看,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有活泼俊俏的姑娘;还有一脸稚气的孩子呢!听了楚人的吆喝,有人买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10.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一下子听出了楚人说话的破绽。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样问呢?你可以模仿老人、小伙、姑娘等来问一问。(学生练习)
11.指多名学生读。
12.听了旁人的质问,楚人有什么反应?
13.(课件再出示图)大家再看看图,瞧瞧楚人瞠目结舌的可笑样子,大伙的表情是怎样的?(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讥笑、嘲笑)
14.大家为什么要笑他?(讨论回答)
小结:楚人一会儿夸他的盾任何物体都不能穿透,一会儿又夸他的矛任何物体都能穿透。当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说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产生了矛盾,所以他说不出话来。我们现在把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就叫做自相矛盾。我们现在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就是根据这个寓言故事而来的。
15.你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事情吗?举例说说。
五、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我们不仅把寓言读通了,读懂了,还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可真了不起!学古文就要反复品味,让我们再读读吧!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课文读了这么多遍,你们会背了吗?(指名背,齐背)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借助注释、插图读懂了课文,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韵味。它是那样凝练,仅仅只用了53个字,让我们逛了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位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大家今后说话、做事可别像那位楚人一样自相矛盾哟!
2.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亲朋好友听一听,再搜集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板书:


莫能陷












无不陷







教后反思: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因为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觉得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坚持以读为本。因为文言文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其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中的意思。这节课中,我做到了“四读”:
一、初读,力求正确流利。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不会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我便及时范读,我富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学生再根据我出示的节奏练读,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内容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再读,理解感悟课文。
古文要读好,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们通过自读以及合作交流可以达到的。学生汇报读懂的方法后,我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提炼,为他们以后自学古文奠定基础。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读懂了课文,我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与物无不陷也。”学生自然的将对古文的理解与读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楚人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了楚人的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研读,张扬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读这句话的语气,尝试个性朗读。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致的模仿老人、小伙、姑娘、小孩。他们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四、熟读,积累语言。

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充分朗读,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理解能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理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在读中感悟古文的韵味



----
《 矛与盾》教学案例

孝南区文化路小学
李萍珍


【情景说明】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文字简炼,却又不失形象生动。主要讲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学习这篇课文,要求学生能根据注释读通读懂文言文,并且懂得寓意并进行背诵。但因其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觉得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坚持“以读为本,重在感悟”的策略,更在思索一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加深理解,充分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过程】:

片段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文言文的诀窍。不过,学文言文的难点,也在于读。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你们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她的“与”和“陷”没读准。
师:你听得很仔细,还有谁想读?再指名读(断句断错了)
师:字音读得真准。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在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味,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师配乐范读)师读后学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的鼓励!你觉得我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生1:老师读得比较慢,很流利。
生2:老师读得有节奏感,很有味道。
师:(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课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就是按这个节奏来读的,相信你们按这个节奏来读一读,一定也能读出古文的味道。试着读读吧!你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请他帮你指点指点。(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再来读读?指名学生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还算可以吧!如果我读会比他读得更好。
师:哟!这么自信,老师就喜欢自信的孩子。你读读吧!学生读
师:你读得准确流畅,有文言文的味道。还有谁想读?(很多同学举手)这么多人想读,我们一起读读吧!(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
评析:文言文拗口,要反复用心读,才能读正确,读流利。我给学生充分的读书空间,自由读、个别读、教师范读、听读、齐读,读的方式多,读的面广,学生读书欲望得到满足,初步感悟到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了。


片段二:读懂课文,自悟文意。
师:读文言文不仅要把句子读通,更重要的是读懂。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运用你们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想想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你做上记号。
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师巡视辅导。(学生潜心会文,不时还审视着书上的插图,眼里闪动着的是灵气,是智慧。)
小组交流:自学完的同学,可以把你不懂的地方与你小组的伙伴商量商量。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1:我读懂了“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
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是怎么读懂的?

生1:我是看了注释后明白的。
师:你这个办法真好!你从文中哪个字读懂他在夸耀的呢?
生1:“誉”是夸耀的意思。
师:谁再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
生2:“其人弗能应也。”意思是那个人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
师:你理解得很好,是怎么弄懂的?

生2:我是看了书上的插图后明白的。
生3: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地。”又夸耀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锋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我是联系上下文还有和同桌一起讨论读懂的。
师:你真了不起!读懂了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

生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是用你的矛去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师:刚才,同学们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古文的方法,读懂了文中的句子,并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讲故事。
指名讲故事。
评析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进一步读懂课文内容。在学生自读自悟后汇报交流,我注重提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如:一边读一边看插图,借助注释学习,联系上下文猜读,这些都是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不可缺少的方法。尤其是对照注释,揣摩句意。如果将学习文言文比作一幅国画,那么这一步是一个局部精细勾勒的过程。经过这一步,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稀释为相当的白话文。这些学习方法从学生中来又回归于学生中去,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再去读懂,这样的学习才会是有效的。
片段三:精读课文,明确寓意。
师:我们知道卖东西的人都会推销自己的商品,这样他的东西才会卖得更多、更快。楚人在集市上卖他的矛和盾,他先举起自己的盾,是怎样吆喝的呢?
(课件出示句子)——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谁来当当楚人,读读这句话,夸夸这坚固的盾?
(指名读,评价,再读)
师:刚才,我们用文中的话来夸了,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吆喝吆喝呢?指名吆喝
师:当有人正想买盾时,他又拿起自己的矛来吆喝,他是怎样夸矛的呢?(课件出示句子)——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这支矛到底有多锋利?
板书:矛
无不陷

师:这矛任何物体都能穿透,真是天下无敌!谁来夸夸这支锋利的矛?(指名读,评价,再读)
师:楚人充满自信,先誉盾再誉矛,让我们再来帮他夸夸吧!请男生夸盾,女生夸矛,看谁夸得自豪一些?男女生读
师:(课件出示文中插图)楚人的吆喝吸引了更多围观的人,听了楚人的吆喝,有人买吗?
生:没有人买。我是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这句话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句子)——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问这话的人可不简单。听出破绽,明知故问该怎样问呢?你可以模仿老人、小伙、姑娘等来问一问。(学生练习)

多名学生模仿老人、小伙、姑娘、小孩等来读。
师:听了旁人的质问,楚人有什么反应?

生:楚人无话可说。
师:(再出示图)瞧瞧楚人瞠目结舌的可笑样子,大伙的表情是怎样的?(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
生:讥笑、嘲笑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他?(讨论回答)
生:楚人一会儿夸他的盾任何物体都不能穿透,一会儿又夸他的矛任何物体都能穿透。当有人问他,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说话前后抵触,产生了矛盾。所以大家要笑他。
小结:我们现在把一个人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就叫做自相矛盾。成语自相矛盾就是根据这个寓言故事而来的。
师:你们在生活当中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说。
评析寓言故事的寓意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时候,才会显现它的生命力。课堂上,我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表演。孩子们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内化了语言文字。凭借这种身临其境的知觉,学生领悟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学生的表演惟妙惟肖,举手投足间无不古韵十足。

片段四: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师:我们不仅把寓言读通了,读懂了,还明白了其中蕴涵的道理,可真了不起!学古文就要反复品味,让我们再读读吧!
学生齐读课文
师: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课文读了这么多遍,你们会背了吗?(练习背,指名背,齐背)
师:背得真好!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亲朋好友听一听,再搜集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教后反思】: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文字简炼而又生动,道理深刻,在设计这节课前,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坚持以读为本。因为文言文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其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中的意思。这节课中,我做到了“四读”:
一、初读,力求正确流利。
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给学生充分自己读书的时间,力求通过读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不会正确的断句和停顿。我便及时范读,我富有韵味的范读,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文言文的情境之中,点燃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学生再根据我出示的节奏练读,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读出停顿、节奏,也对课文内容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二、再读,理解感悟课文。
古文要读好,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们通过自读以及合作交流可以达到的。学生汇报读懂的方法后,我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行提炼,为他们以后自学古文奠定基础。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读懂了课文,我再创设情境让学生读“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与物无不陷也。”学生自然的将对古文的理解与读结合起来,读得有滋有味,读出了楚人张扬夸耀的语气。体会到了楚人的说话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研读,张扬学生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指导朗读“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时,我充分借助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设想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人在读这句话的语气,尝试个性朗读。于是,同学们饶有兴致的模仿老人、小伙、姑娘、小孩。他们极具个性的朗读活跃了文言文的课堂。

四、熟读,重视积累语言。

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充分朗读,熟读成诵。鼓励学生以一篇带多篇,课外继续接触文言文,努力实现“课堂与生活零距离。”在一次次的拓展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理解能力也会渐渐厚重起来,对文言文的理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节课充实紧凑又不失轻松愉悦,教学任务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教学重难点也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不攻自破。这让我更深的体会到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巨大影响。备课时多一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上课时老师就会多几分轻松顺利,努力让每堂语文课充满快乐也就意味着学生每堂课都能充满收获。
121#
发表于 2010-5-10 10:01:18 | 只看该作者
《 矛与盾》教学设计
孝南区文化路小学
李萍珍
教材分析 《矛与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文字特别简练,却又不失形象生动。课文主
要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赞自己的矛和盾,他的话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
教学构想:《矛与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托寓的道理明了深刻,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与幽默。因为毕竟是文言文,在文字表达上与现代文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难免会觉得困难枯燥。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仔细研究了教材,充分借助文言文的文本特征,坚持以读为本。因为文言文不读就显不出语言的特点,就品尝不出其中的韵味,就难以理解文中的意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课文,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受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熏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很多寓言,知道寓言往往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古代寓言,不仅要掌握它蕴涵的道理,更要领悟文言文的独特魅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2.
板书课题:矛与盾
学生齐读课题

3.
你们知道矛和盾是用来干什么的吗?(指名回答)

4.
课件分别显示矛与盾;师简介:请同学们看一看,这是古代战争中用来进攻的矛;这是用来防守的盾。

过渡: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就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有关,你们想读读这个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读,相机正音。

3.
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在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味,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好吗?(师配乐范读)

4.
你们觉得我读的和你们有什么不同?

5.
(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课文)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就是按这个节奏来读的,相信你们按这个节奏来读一读,一定也能读出古文的味道。试着读读吧!你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请他帮你指点指点。(学生自由练读)

6.
指名读,评价,再读,齐读。

三、读懂课文,结合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
读文言文不仅要把句子读通,更重要的是读懂。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下面请同学们借助课后的注释默读课文,想想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不懂的地方请你做上记号。

2.
学生借助注释自学,师巡视辅导。

3.
小组交流:自学完的同学,可以把你不懂的地方与你小组的伙伴商量商量。

4.
全班交流: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学生汇报到哪句说出句子的意思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读懂的。师相机点拨对“誉、鬻、陷、或”这几个重点字的理解。

5.
(小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充分运用自己所掌握的学古文的方法,有的同学结合注释独立阅读思考;有的同学联系上下文并与同伴一起研究探讨,读懂了文中的句子,并理解了这个故事。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

6.
学生在小组中练习讲故事。

7.
指名讲故事。
120#
发表于 2010-5-10 06:39:01 | 只看该作者
不急燥冒进/不求贪功速成/也不必[领导事事重视]/不必[人多力量大]/不‘掐白菜式地发奖证’。。。。。。

       咱们踏踏实实把每件具体的小事都做实/做得公正透明/做得有一定的学术质量,咱们孝南小语教学教研水平就有可能提高一点点/再一点点。。。。。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1258&extra=&page=1
今天下午4;00,由评委之一的李红亮同志代表评委会在此处宣布我区送市参评案例篇目。

      欢迎老师们实名注册参加网际学术交流。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0664-1-1.html



119#
发表于 2010-5-9 23:41:16 | 只看该作者


《说说家乡的》习作教学案例

孝南区朋兴学区挂口小学   宋伟

一、背景: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景物,然后结合本组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指导学生习作。把家乡的美描绘出来,写得具体、生动。
通过资料收集、交流、介绍孝感某些方面的特色,感受孝感的活力与魅力。增强对家乡孝感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
二、情境描述
情境一:
师:我们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美景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因为月是故乡明大家收集了有关孝感各方面的资料,使我们对孝感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1+8城市圈的建设,肯定有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孝感旅游参观。如果让你当一回小导游,你会从哪一方面对孝感进行重点介绍呢?
生:介绍孝感的特产。(比如孝感麻糖、神霖米酒、风港虾渣、云梦鱼面……)

生:介绍孝感生机勃勃的工业区。(孝感开发区西区工业园、光电高科技园区……)

生:介绍孝感生意兴隆的商业区。(文化路、北正街……)

生:介绍孝感农业复合产业区。(朱湖小龙虾养殖、闵集乡万亩鱼池、杨店桃园……)

生:介绍孝感的旅游胜地。(汤池温泉、鄂豫边区革命烈士陵园、白兆山……)

……

(师相机出示图片)

师:有的同学对孝感的商业区感兴趣,有些同学愿意介绍孝感的特色街道,我们的家乡到底有多美,把你想说的话写下了吧
【点评:通过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收集资料的情况,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把自己想说的、可以说的都写下来,做到胸有成竹,言之有物

情境二:
师:选好你要介绍的一处景物家乡有许多名胜古迹,但是在一次小小的作文中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一个一个去介绍,那就把你印象最深的或感情最深的一处写下来吧!

小组内分工合作再次进行资料汇总,补充。
……
【点评: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落实教学重点。可能学生的答案比较凌乱,没有层次,教师就在这里进行指导,这就解决了同学们“写什么”的问题。】
情境三:
进行自评和互评
交流感想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点评:进行组间协调,鼓励全班同学参与发言补充。可截取说得比较全面、最具有特色的一两个片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点介绍孝感的历史,让学生感受一下孝感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使之引以为豪,从而激发学生爱家乡,乃至爱自己的祖国】

三.案例反思:
    讲到家乡,贴近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能找到教学资源,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场景。在教学只中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儿童对家乡的亲切感、认同感。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事物。本课教学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一、 从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品
    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儿童现实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把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做人”作为课程的核心;不仅关注生活体验的本身,而且更加关注对儿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重视学生主体性学习”
    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都可以成为课堂的资源。所以这节课,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调查:家乡的旅游景点、土特产资源等;教师利用了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旅游场景进行教学,这样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变成了活泼的课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扩大了教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这节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角色,贴近生活,快乐体验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他们的感受和体验。” 突出的是“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原则。现代的教学观还要求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角色扮演等方法,理解和内化知识技能。这些在本课的教学中都有体现。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贴近生活,从而参与学习、得到了快乐的体验。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但传统的课堂教学,许多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不敢想、不敢问、不敢做、不敢说。因此一此学生成绩低,缺乏自信,课堂学习就越来越糟。其实他们并不是什么都比不上别人,只要环境和条件允许,他们的潜能就会表现出来。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而在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上课气氛,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在这节课上,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动,充分发挥灵活敏捷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的状态之中,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在参与中获得愉悦的体验,从而充分激发他们满腔的爱家乡的热情
118#
发表于 2010-5-9 22:43:09 | 只看该作者
向楼上的各位老师学习了!(朋兴小学桂晶
117#
发表于 2010-5-9 22:41:33 | 只看该作者
聆听心灵的声音

——《触摸春天》教学案例及反思

朋兴学区朋兴小学  桂晶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作者以有别于常人的细腻眼光,捕捉到一个盲女孩的小小的动作,更重要的是作者被这一小小的动作感动着。原来“春天是可以触摸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如何让学生体验一个盲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聆听心灵的翅膀飞翔时发出的轻响?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春天已不知不觉来到了我们身边。能谈谈你对春天的感受吗?(出示课文插图,播放轻柔的音乐。)
生:春天的阳光照在身上暖洋洋的。
生:春天的风轻轻地从我身上吹过,真舒服呀!
生:春天来了,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春天到了,我和小伙伴一起在田野里放风筝,玩得真开心!
师:是呀,春天是个多么美好的季节呀!让我们来看看这幅画。你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
(出示课文插图,并配以轻柔的音乐。)
生:花园里月季花开了,一个小女孩在花丛中。
生:花园里百花盛开,一个小女孩在放飞蝴蝶。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朗读,把文中有关小女孩的文字信息标出来。
师: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邻居的女孩安静她是个盲童。
生: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磕磕绊绊。
生: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能拢住一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
生: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这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
师:同学们,当我们了解了这些信息,再来看这幅插图时,你的心中是不是有了一些感动?让我们在读课文,有你喜欢的方式读书,把你的那份感动融入到朗读中去。
【片段二】
学习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八岁的人生划过一道及其优美的曲线,述说着飞翔的概念。”
师:同学们,你们愿意用朗读的方式来表达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吗?(配轻柔音乐,指名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能说说你此刻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这个画面太美了。安静虽然看不到春光,但是她在用心感受春光,我看到了那条美丽的弧线划过安静的心上。
师:“用心感受春光。”说得真好!谁还想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安静仰起头来张望,我觉得她仿佛看到了蝴蝶飞翔的情景。
生:蝴蝶飞走了,但给安静留下的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春天。
生:安静的心是那么细腻,虽然她什么也看不到,但她用自己的心灵触摸着春天,我很感动。
师:是呀,老师也在安静“触摸春天”后才深深感悟到:原来春天也是可以触摸的!安静放飞了蝴蝶,却为自己创造了整个春天!多么纯洁的女孩!这使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女性。
(简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师:让我们齐读这一段。
师:从安静身上你还看到了谁?
生:张海迪。
生:舞蹈《千手观音》的演员们。
师: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
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感情再来朗读这一段。
师: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上,也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向我述说着生活的概念——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老师把这句话送给同学们。
(师生齐读: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反思】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但是关于“生命”这一凝重、深沉的话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我通过利用课文插图、配以轻柔的音乐、适当拓展文本等手段,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了一座心灵对话的桥梁。课始,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对春天的感受,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两次观察课文插图,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安静这个盲女孩是怎样用心去触摸春天,感受到那满园花香的。在学习课文倒数第二自然段时,层层深入,通过边读边想、交流读书理解感悟、再有感情地朗读等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和学生一起去体验一个盲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感受到:每一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残疾人也不例外,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读这句话,感觉意味深长。整堂课,学生用脑想、用口谈、用情感、用心悟,聆听着来自安静内心深处的春天的声音,解读了生命的价值,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116#
发表于 2010-5-9 22:00:54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各位老师的帖子,这样教研确实能提高老师们的教研水平.慢慢来.

115#
发表于 2010-5-9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店家/‘客官,您还貌给酒钱呢?’
                                             随从/‘快走,莫回头。我刚才报的是网名’
                                             林冲/‘我八百万禁军教头,行不改姓,坐不更名。快抹些把[身份证]给店家看。你这是毁我清名啊。。。。。’
114#
发表于 2010-5-9 20:40:34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明明白白说话/我讨厌网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14:21 , Processed in 0.12529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