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第8页72楼起为研修实录]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44:43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热点问题(一)
    香港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   课堂学习研究中心副总监  李树英博士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443283

教育现象学不是教育的现象学,是教育现象的学问,是一门大人和小孩如何相处的学问,怎样做才是最恰当的。是一个教育学的强烈的人文视角。

归纳一下:到过很多国家做过讲座、开会,我所看到的国际视野当中教师专业发展的热点说一说。

专业发展    实习教师   ——出任/见习教师——成熟教师—— 卓越教师

教师教育   职前教师教育—— 教学导引 —— 持续教师教育

以前的教师是教“书”,把书里的交给学生,学生吸收没吸收不管。现在有一个热点,在香港叫做“教会学习”,是因为学生现在知道的书本知识可能比老师还多,必须承认,书上知识都能在网上查到。那么这个时候老师应该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怎样判断哪些知识有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加坡就提出:教少一点,学多一点。

教师教育体系:

职前教育

在职培训及持续教育

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教育课程的重建

    内地大学里面会看到教育科学院还分出了教师教育学院,但是只是一个形式,里面做的东西,老师很多都是兼职的。

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模式的多样化:师资培训转向教师专业提升和发展;短期进修转向终身教育;由自上而下的大学教育与培训转为院校协作、校本教研和同行互助。

内地,教育学院教授没有中小学教学经验,没有这样的真实数据。像在香港教育学院所有教授都有中小学教学经验,都有学科背景,我的同事有的是数学、有的是化学专业的。这是一个趋势,需加强校本研究和培训。

国际教师教育若干问题争议:

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化:对教师职业的质疑(还是谁都可以当老师,是一个专业的职业);哪些人才可以做教师(招收师范院校学生思考的问题);签字教育学(lee shulman 缺少一门签字的教与学,老师签字不管用,师范教育里面师范生的实习太少,在香港加拿大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教学实习,本科生从第二年开始就要到中小学实习)。

谁将主导教师教育?大学?中小学校?或第三方机构?

    有关大学的教师教育的研究结果:幻想的破灭、院校合作、校本教师培训。

如何跨越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案例是培训(课例、录像案例)佐藤学等;教师成为研究者;课研、教研与课堂学习研究(东方的课堂学习研究与课堂教、学的动态系统);教学的机智与实践智慧的培养。

师范院校中的教师教育与各级教研机构的功能结合问题

国际教师教育研究成果的思考:

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效的教师呢(加拿大做过研究,比较了加拿大,日本,韩国,美国、中国。怎样才是一个好老师,问了一些校长,学生的角度,家长的角度,都不一样?);教学的机智与实践智慧的培养;研究成果的方法问题和对教师教育的反思。(以前的研究太过量化,用问卷、测试等,对这种量化提出质疑,由量化转向质化)

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具体的实例分析:研训一体、研修一体、科研(包含观课技巧与课的分析)、教研、香港的课堂学习研究

香港的经验:将课堂学习研究融入到师范本科教育之中,使之成为一门必修课;开设了教师专业发展教育硕士学位;大力推广……

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有些人可能学了所有的儿童发展理论课,掌握了所有的课程方法,并熟悉所有的教学法, 可是这位教师可能仍然是一位贫乏的老师,不是一位好老师。——范梅南

再谈教师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认知学、心理学、课程学方面的知识……

这些知识其实都是外在的。

                                                                                                 文字录入:李金国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49:1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成长叙事分享与讨论
主持人李元君老师:两天来的学习大家非常辛苦,但是上天眷顾我们,给了我们凉爽的天气。今天我们先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听刘良华教授报告。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443549
http://www.edu11.net/space.php?uid=78&do=blog&id=443549


各组汇报7.12晚间教师成长叙事分享与讨论



第一小组

湖北学员管季超:我们这个学员小组的分享与讨论活动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是小组成员的自我介绍,相互认识。

按照学员就座的自然顺序,转圈发言。先介绍姓名、工作单位、任教学科、任教年限。用几句话简要介绍自己的“职业成功点”。

在这个环节中,有许多老师都将养成了人文阅读、教育阅读的良好习惯,自己所上的课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作为“职业成功点”。杨其老师将已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眷念老师、与老师保持情感联系作为自己的“职业成功点”;李兵(君山)老师长期担任班主任,非常注重留存能记录学生成长足迹的实物资料,坚持写《成长日记》;张文玉老师说了自己的学科背景是美术,但是为了服从学校工作的全局需要,先后承担了几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每做一件工作都努力去通过自学适应“角色”的工作需要。范婷婷老师坦率地表达了至今尚未充分地感受到教师职业幸福的当下困惑。

我们这个组,外地的学员只有几位,岳阳本地的学员占绝大多数,学员在教育职业分担的“角色”比较多样化:有区教研室主任、学校办公室主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教师,其中有超过半数学员担任班主任工作。

“角色”的多样,带来的是思考和表达的差异性,大约40分钟的时间的自我介绍环节呈现出有限的丰富性。

——为了聚焦研讨话题,也为了真实地考察学员撰写“教师成长叙事”作品的实际能力,第二个环节我们留出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约定与会学员当场撰写一篇“教育叙事”。由岳阳楼区教研室主任、小语教研员吴群同志和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报/书法版 》特约编委管季超老师从这些“叙事”作品中选出了几篇相对完整的代表性作品,由作者本人诵读,由研讨活动主持人作简要的评点,与会者共同来体会:好的教育叙事作品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1.岳阳市东升小学吴迪老师没有上过师范,是由退伍军人直接担任体育老师的。吴老师的教育叙事:《老师,我想看》,讲述了他和一位“潜能生”之间发生的小故事,生动地展现了老师经由这个故事在“学生观”上发生的转变。

2.李元君、周求知、徐婷这三位老师是岳阳市优秀的小学教师。他们撰写的教育叙事作品向我们证明: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图景。

3.长沙的谢娟老师的教育叙事作品《一次难忘的习作课》,长达千余字,讲一位学生的母亲去了一趟马尔代夫,带回一瓶马尔代夫的海水,谢娟老师让这位学生将这瓶海水带到班上来,作为“体验实践——交流——习作”三步教学模式的一个教学资源。谢老师先让学生看图片——猜颜色——尝海水——然后让学生将体验过程写下来。整个故事的叙事非常完整,有机融入了作者对小学习作的思考。

4.株洲市实验小学帅慧娟老师以《回归·体验》为题的教育叙事作品,通过送教下乡的课堂上发生的一个非常细心的教学故事,传达出这样的理念:真正懂得关注学生的体验与发展,回归真实自然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能进入学生心灵的成功的教学。

5.长沙市沙子塘小学林丽霞老师当场写的一篇文章《作文其实很简单》显然不是一篇教育叙事作品,但为了鼓励她在小学作文教学上所作的思考和努力,主持人也请他口头发表了这篇小学习作教学的论文。

6.来自福建省龙岩一中的邱静芳老师,养成了随时以教师的眼光观察与思考日常生活的习惯,她在研修班前三天的时间里,个人博客的文字更新量就已经接近一万字。昨天晚上,她在短短40分钟时间里,写下了两篇短的教育叙事,观察、思考、行动、写作成为了他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

各位研修班学友:

在听完我对昨晚由学院现场撰写的教育叙事作品的介绍之后,我们不妨作出这样一种美妙的设想:假如我们学习和借鉴李树英博士介绍的课堂学习研究的理念和操作,更细腻地去研究学生在课堂中是如何学,如何学会的;假如我们学会了教育现象学对看似平淡的教育现象不断追问从而深究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的方法;假如我们将目光投注到看似庸常的教师日常生活,用叙事的方式尽可能保留实践中的情境、机缘、感受和应对,邀请同行一起倾听故事,并以此作为基础展开对教师个人实践理论的理解;假如我们借鉴教育社会学的某些观念审视和调整我们的职业生涯;假如我们能像许锡良先生刘铁芳先生那样站在一个更为宏阔的理论背景之上去不断解构与重构我们对教育的体认——那么,我们从平凡琐细的教师职业生活中,一定能体验到更多的职业幸福感。


第二小组

陈佳:汇报昨晚讨论情况,讨论热烈,记录都非常感动,记录有满满两大版。在老师们说着的时候不由分享起他们写过的教育故事,意犹未尽。有的时候不得不残酷地打断他们,后来整理时心里痒痒的。尝试用我所理解的教育叙事来汇报一下。

这个故事题目是:教育叙事,你到底是什么?(梗概)

2011年岳阳民院附小,第二组学员交流。关于教育叙事大家有很多话想说。A老师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教育叙事不是单纯的记叙,而是要探求里面的意义,不仅提升自己,还可以用来与同行分享。我个人觉得叙事就是就是记述现象,再加上我们的反思。刚开始在1+1教育社区时,我写的像是记流水账,受到批评,让我不敢写,停滞一段日子后,开始反思,并逐渐进步。D老师说课间和同事交流,也是反思。大家有争议。

有老师提出:教育叙事一定是文字,叙事,口头并不能促进自己思考,不便于交流分享。

教育叙事很有意义,尤其对于想成为名师的老师非常重要。这是每个人自由的方式,一定是有感而发。教育叙事更多的让我们有审慎反思的态度,对于教育叙事的意义大家观点一致。

教育叙事写什么?老师们认为:不一定写结局完美的;写东西其实是一种习惯,刚开始是被迫,但是写多了以后就顺手了;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善于观察,有文字功夫,反思要有一定深度。也有人认为叙事就是叙事,不应加入主观的东西。有的将两者联系起来,教育叙事是不是就是写教育现象呢?讨论最后重新达成了一致,好的教育叙事应该真实具体,最好还能有可迁移的操作性。



第三小组

陆燕舞:很高兴和大家分享和讨论。说说自己什么时候接触,什么时候开始写。昨天晚上大家都积极发言。

大家对于叙事接触的不是很长时间,但基本上都有写过教学反思、随笔的习惯。这几者之间应该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关注记录过。我们一直在路上,一直在探索。

教育叙事对于教师成长的意义:首先应该说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学术尊严。叙写的时候不被排斥在研究之外,其实我们和专家是同道。

通过叙事促进自己教育生命的成长。包括内在和外在的成长。也就是说一篇好的叙事能够使读者能够有一种临场感,真切感到当时发生的事件当中的自己。让我们面对曾经失落、悲伤的自己,但是人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面对自己是很困难的。我假装他不存在,但是假装不代表他真的不存在,他依然存在着。教育叙事要写好,必须真实地直面,获得心灵的历练,忍受疼痛,这样精神力量也变得强大。

面对他人。首要是面对学生,有一个关注和思考。我们和学生更多的矛盾和不愉快是源于我们对学生的误解。写教育叙事可以让我们会变得更加宽容和博爱。由面对学生、他人延伸到校外其他人,这样对待他们的方式也发生变化。有一个学员说,写着写着孩子变了,老公变了,都变了,变得美好。教育叙事的研究过程使我们教师获得双重发展和提升。

叙事到底该些什么?写我们和学生的关系,老师和老师的关系、写我们平凡而又真实的生活存在,这样的叙写取向是回归生活的主张;写育儿日记,关注自己的孩子到关注他人的孩子。

什么样的叙事是好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应该是能激发自己深刻的反思,渴望改变自己,找到突破口;能起引起共鸣,激起我们的共鸣。

怎样写好?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做生活的有心人。托尔斯泰说:“爱就是才华,谁会爱,谁就有才华。”阅读和写作不应该分开。写作是写出来的,“写”最重要。



第四小组

罗湘其:简单介绍。围绕着叙事的主题热烈讨论。首先李慧老师主动分享了其教育叙事,接着结合平常的经历讨论对我们成长的意义。

讨论形成两派:一派认为叙事可以走进孩子的心灵,通过反思,使我们的水平有大的提高,获得人格修炼,对偶然事件进行剖析,可以让无意识的变成自觉的教育教学行为;质疑派:教育叙事并非是必要途径,只要思考探究,就可以实现成长;很多老师说到一线教师的忙碌,无暇做更多写作的工作。

什么是好的叙事?老师们认为有好与不好的标准吗?

写教育叙事应该是自由的写作,享受教育的感觉,通过文字给自己一种精神的支撑,在内心中蓄积一种力量。后来大家分享了李政涛教授的文章《好的教育叙事应具备的特征》。应该关注教师学生生命、精神成长,反映“真”。不用过多渲染,教育叙事要有一个教育学立场,不应该基于自身管理的需要,或者其他的需要;需要关注到教育的艰难性,复杂性,不要每一个叙事结尾都是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之后,我们组侯老师发言。他发表大量教育作品,在《中国教师报》开辟专栏。他说很喜欢和孩子打交道,和孩子建立了更深刻的联系,也积累了和孩子沟通的技巧。还说到一点,他一直在警惕不要让自己成为写手,要让自己阅读、实践、思考、写作。他由内而外洋溢的幸福感感染着每一个人。会后很多老师围着侯老师探讨对儿童的理解。



第五小组

开福区教研员:简短,讨论主题四个方面,为什么写,写什么,什么是不好的,怎么写?前面大家都说得很细致,我的和他们差不多,我就只讲第三点。

岳阳严霞老师认为,叙事关键是真诚,如果不真诚的叙事不是好叙事。带有功利性的不是好叙事。再现生活,真实才是追求。

只关注善的不一定是好叙事,还要关注恶,遗憾。如果存在老师的价值判断,就不一定是好的教育叙事。

另外,我是教研员,可能基于职业习惯,提出我的想法。把昨天的讨论用现象学分析一下。本组讨论时统计,应到43人,实到25人,到课率58%,发言率52%。这是讨论的一种教育现象,随机抽样,那么这样大概也能表现昨晚会场的概况,按照分析,可能的问题是:1.其他人为什么没来?2.来了为什么不发言?3.为什么有些人不主动?进一步地问题:是否分组的形式是合理的?破冰行动是不是没有组织好?主持是否没有调动大家积极性?思考:大家都是自觉自愿来参加的吗?动机和目的是什么?到会的每个人都希望成长,如果课堂教学也出现类似情况怎么处理?当然不管哪种情况,我们有一个共同前提,我们都是真诚的,不管讲的还是倾听的,都是怀着敞开的心来相互学习的。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52:4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良华教授


参加这样的活动,带来很大挑战,以往培训做完讲座就走人。我们这里培训之前进行讨论、记录、交流,这样的活动,是首次。相信后面会更多,会有更多的人做类似这样的事情,需要这样的人把校长和老师独特的写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建立起来。现在是到了要形成传播中小学老师独特研究方式的时候了,希望在做的老师自己给自己一个提醒。您的写作方式是有意义的,值得传播的。你想发表,想出书,都能解决。现在需要中小学老师的团队,树立自己的教育研究的协会。这是今天开场的个人感受。

今天重点讲叙事研究是什么,怎么做?



成长的三个要素:

有效教学;教学研究;家校联盟

叙事:教学叙事,教育管理叙事。这两块不要认为哪个重,哪个轻。不要只写教学叙事,不写管理叙事。教学有大量管理的智慧记录。当然如果你只写管理,不写教学,教学智慧出不来,就会有一个缺憾。

叙事教育学——自然教育学

教育叙事的文本聚集起来,来讲教育道理。一种教育学是给研究生、博士生群体看的,还有一种要换成叙事教育学,给中小学、本科学生,家长看的。即便如此,研究生、博士生也要看叙事教育学。用事实说话。不要用逻辑的方式谈教育道理。凡是用逻辑方式谈教育的那是教育哲学。

现在的教育有问题,哪个书店敢卖教育学书肯定倒闭,因为没人愿意看。教育现象学是什么呢?机械的理解,教育道理还原为教育现象,这样理解虽然危险,但有注释就好。现象学跟叙事教育学是一回事。

外婆怎么给孙子讲故事。当你不知道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想想一个有影响的有魅力的母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怎样用语音语调在怎样的情境给孩子进行交谈,这就是好课。这就是自然教育学。自然教育学,回到自然,不要搞得太专业。有专业成长就有非专业成长。想象外婆讲故事,这就是自然中的教育学。不要以为农民不懂教育。我认为我的父亲、祖母懂教育,我的成长就受惠于农村教育模式。

当和孩子打架,父亲、母亲怎么跟我说话,偷东西,父亲怎么教育我,我写的《教育自传》中有提及,可恨的是出版社删除,说大学教授写偷东西太恶劣,我说我只写偷西瓜了。





前言:为什么无话可说?

1.先有做法,后有说法;(做了班主任,没有想方设法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做”不是“做工作”,是“做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做法,写了很多,那是很可怕的,不是写得越多越好。那么多人写日记,没有成功。有的甚至写得郁闷,郁郁寡欢。要让日记成为解决问题。“做”比“说”更重要。

什么叫现象学。有一种情感一说出来,就会破坏情感。爱孩子,抱住孩子(表演),“宝宝我真的爱你!”就破坏掉了。我们固然要叙事,但是“做”比“说”更重要。有一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叙事的文章不是写得越长越好,很可能是越短越好;如果您不知道如何节制语言,您叙事就只是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发泄,而给别人带来长久的折磨。不断说,不断说就是发泄而已,变得有一点点释放后的快感,但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开启,带来改变,带来引领,欢乐。

你做了那么多,怎么让别人知道呢,有节制地说出来。第一条学会节制语言



不知道怎么说?

怎样才叫有节制呢。

2.把教育论文还原为教育记叙文。最好的论文其实就是记叙文。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好的都有主题。麻雀,屠格涅夫。最恨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一点不知道节制语言。白岩松要在,我要当面告诉他学会节制。我现在看到谁,任何都要发表评论我就叫他“小白”。麻雀写得那么好,记叙文,六要素都有。没有教育道理吗?我看麻雀的时候,在广东听课,上得真好,我要不是男人我就流泪了。里面有道理,什么叫论点,就是道理,论据呢,就是事实。和法院里证词一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什么事,这就是记叙文跟论文交叉的地方。



怎样让教育故事令人感动、震撼?

3.在故事中隐含道理。道理有多大,您的叙事就有多深刻。昨天在岳阳火车站,和李树英博士交流,孩子出生、成长、成熟,成年。李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不成熟,25岁后不愿意承担他的责任。要乘火车了不想反驳,要让他愉快走。我前不久阅读一书,《你好,忧郁》,小说里说女孩很忧愁,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只想疯狂地玩,只要破坏,在想骂的时候骂,一切规则都讨厌。是不是觉得可怕?比李博士的不成熟更可怕、厌恶,但是——我喜欢。当时我对李博士只说了一句话:你现在所担忧的80后90后的孩子们的不成熟,相当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后来长大都是干大事的,垮掉的一代就有长大成克林顿的,小布什的,不论小布什什么样,看上去总像个总统嘛?李树英博士有个道理,把孩子的成长、成年、成熟讲成一个故事,要让人感动,可我讲另外一个孩子,不成熟,难道就不美好?有那么多孩子懒惰,我要讲懒惰的美德。有的人太勤快了,整天忙忙碌碌,魂都跟不上步子。你觉得勤快就好吗?火车上,女人邋里邋遢,吧嗒吧嗒慢慢走,多么美好。

如果你的故事中没有道理,就没有灵魂。怎么把故事讲好。怎样讲道理呢,让故事一路叙述过来,一篇小的叙事让别人感到炫耀一种懒惰的美德,它也是一种好故事。忙碌的人是可耻的人。不要活得人模人样。回去后学会从容地出现在家人面前。尤其是不要很盲目地并且以你老师的长相出现在爱人面前。人家找妻子,结果不小心找个班主任回来了。



1.现有做法,后有说法。先做行动研究,再讲述行动的故事。调查也可以,调查之后还得做行动。调查研究只是做了一半,做调查目的是改变实践。

2.把教育论文还原为教育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实践的行动研究。

像这样开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和尚给……

2011年3月15日,……

是不是都要这样,可以有这样的标记,不一定都要这样做,这样的记叙文尤其是日常生活的继续,日常生活的解决,英语国家的叫实践的行动研究。

问题——过程——结果:科学的行动研究

这之间建议各位,先大量做实践行动研究,在某个时候开始跳跃到科学的行动研究。

先大量写实践行动研究,然后写规范的科学的行动研究。一辈子写教育叙事,对你来说成长会受制。

3.怎样在故事中隐含道?怎样说得有文采?

语言是很神奇的东西,要是写了一篇好文章,那人立刻变漂亮。因为人家认为他有神气。曾经很喜欢一个女人:三毛。三毛一定是一个非常长得很豪迈的女人,长得很气派,有某种男子汉的魅力,女人的善良。可是一看,长得那个样子。第一感觉是失望,慢慢说服自己,因为她有神气,我还是喜欢。

建议大家:请善待语言。要学会与语言打交道,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只说自己语言的人,语言究竟是私人语言还是公共语言?听我的讲座一定要认真听,边听边揣摩,但不要过度揣摩。凡是一个词语,觉得恐惧,一定拒绝,一旦不小心使用了,赶紧删掉。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词语的收藏者,词语的牧人,词语是他的一群羊,他把羊带到哪里,他就是一个牧羊人。

请您不要这样讲故事(描摹):突然,教师里传来喧闹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一看,原来两个学生打架。……

就可以这样:我在办公室,听到隔壁有打架的声音。

不要说兴高采烈地,不要说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要觉得蚂蚁那么愚蠢,怎么说这种没脑子的话)。

我这样说是不是伤害老师们写叙事的感情呢?会不会不敢写作了,你要是不敢写了,今天我也成功了。

事情不仅要说清楚,说得美好。对词语敏感,不是让你封闭,整天收藏,收藏是像自己书柜里的书。怎样富有个性词语?进行批判的行动研究。要阅读,偶尔听些讲座,如果觉得好,你就拜师。如果老师们愿意,可以到网上找文章《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

这就是“玩词语”,翻来覆去重复,其实像在写一首诗一样。只要在逗号的地方另起一行,就变成一首诗。这篇文章是我模仿一个人的写作,是我模仿的,王小波的散文。你就发现,他是这样写的。可能我模仿的比他感觉更好一点。但上上下下都是模仿他的。模仿他写一篇教育论文,大概三个小时左右。一旦有一种风度,一排列,很快就出来了。我不是炫耀,是想告诉您,阅读、模仿多么重要。有老师问,不是说别人说的,你就不说吗?我的观点是先模仿再自由创造。



行动研究的三个模式

1.实践的行动研究:课例研究(2003年春节前后)、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个案研究

要超越一节课的研究。尤其中国小学语文、数学领域,有个别的老师在全国各地上同样一节课,的确上得不错,但专业水平很有限。因为它是研究一个课。

2.科学的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也称为技术的行动研究。

实验意味着超越一节课的教学。如果您是语文老师,在琢磨研究,一个晚上的工作研究《斑羚飞度》,这不叫实验研究,这只叫个案研究。不让语文老师上,让自然老师上语文课,那怎么上呢?您把他叫科学作文课,建议让别的老师让语文课,让语文老师上外语课,这就能上好。为什么别的老师能上好呢?科学老师上,做了实验后学生写下来不就是作文课,小学作文科学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这样整个语文教学改革变了,到了这个层次你就是名师了。一辈子个案研究不行。

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那么很快成为名师。——叶澜

补充:如果真想成为名师,写一辈子教案固然不行,写一辈子教学反思也不行,还要写实验研究。要超越一节课,才能成为名师。

3.批判的行动研究:阅读、讲座、我的教育信条。

批判是对前面两个的补充。应做批判的科学的行动研究,否则就做不下去。要阅读,听讲座,建立自己的一个很小的文本,像美国杜威那样,每个老师写篇文章。写出:我的教育信条。没做这样的事情,您会做不下去,那么多的教学反思都没有用。

家庭教育管理研究、班级管理研究

家庭教育如果跟不上,学校教育根本改变不了孩子。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53:39 | 只看该作者
刘良华教授讲座: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二)

2011-07-13

行动研究的三个模式:

实践的行动研究

科学的行动研究

从问题到课题

教学课题研究:教学实验研究

管理课题研究:管理实验研究

家教课题研究:家教实验研究

批判的行动研究

如果不阅读,不听讲座,就没有新观念……


教育叙事的两种写作:

课例研究的叙事

课堂实录+教学反思(或夹叙夹议)

教育事故+教育反思(或夹叙夹议)

规范的教育叙事

前面的叫教育随笔,想写得像模像样,在国际上拿出来,就得写规范的教育叙事。

问题——过程与方法——结果与讨论

建议大家用规范的教育叙事回头去改造前面的教育散文,你发现再写自由的散文很好写了。你已经有大体的思路了。最好从规范开始。

教育日志+教育自传:叙事的原料

我十几天就能写一本书,因为我一直在写。每隔一两天都要写,备份到文件夹中。等到文件夹积累到一定程度,十天就能写一本书了。写教育自传式的文章,最好变成规范的。这样老师们的叙事持久源源不断地往前滚动。不会说我的叙事有没有用。能不能拿去发表?一定是规范的教育叙事,如果太随意,杂志社不发表,无论我们怎么呼吁都不会发表。


什么是好的教育叙事?

它是一个问题解决:主题。

它是一个有情节的故事。写得别人愿意看。

它是事实判断而不是价值判断。不要有那么多的应该,必须。

实然判断(事实判断)……是……

应然判断(价值判断)应该……必须……

哪里有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在什么地方?这叫事实判断,千万不要一开始就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一看就知道没什么修养。现在即便不接受,也可以考虑我的建议。一看到好地标题,就会心领神会。

叙事研究不是价值研究,不做价值判断,但并不是说价值研究、价值判断没有价值。恰恰相反。先要有价值判断,自己内心深处要有价值判断,要建立“我的教育信条”,“……的问题与对策”。我相信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从语文中领会什么是美好生活。英语教学怎么改啊?多听少说。这是价值判断,应然判断。把您心中的价值判断对策还原为我做了一个什么的调查,什么的行动研究,这时就不要在应然判断了。


叙事的经典格式

1.……对……的影响的行动研究(听领先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2.……对……的影响(听领先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影响)

3.……的行动研究(英语听领先教学的行动研究)


1.标题

如果填充第一个省略号的变革措施过于宏大以至于不可操作,这个行动研究就可能失败

坏标题1:素质教育的行动研究

坏标题2:班主任的性格对学生的影响的行动研究

2.研究报告的表述


研究报告的经典格式

1.问题与计划

问题:我遇到了什么困难?

文献:别人是怎样解决的?

计划:我打算这样解决我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改革措施)

过程:时间、地点、人物

方法:我怎样实施我的改革措施(事件)

阶段:研究的波折,是如何面对预料之外的问题并保持动态生成的。

3.结果与讨论

总体描述或者具体统计

结果与讨论1:学习成绩的变化及原因:前后测的比较、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的变化

结果与讨论2:学习兴趣的变化,问卷、访谈

李博士的教育现象学在这里就可以派上用场,我怎么知道学习兴趣变了呢,让学生写周记,上英语的体验、感受,用引号引过来,就有很多话说了。把学生的周记一编排,就是好文章。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没有变化,很难观察,只能用现象学的体验。对于现象学我是这么琢磨的。这是什么,一杯水。这是一个现象。这个瓶子里有什么?水。水里有什么?矿物质。有什么矿物质?你无论怎么回答,你不知道这个水是什么?只有这个瓶子知道水是什么?你没有切近这个瓶子无法了解,只能想象。你怎么懂这个瓶子?只有喝一口。这个时候瓶子不说话,有办法让你说,我能说我喝进去的水是什么?但是如果哪个老师看着我在喝水?你就开始写教育叙事能写什么,你写:刘良华教授在讲座的时候喝水,喝得津津有味。其实只有谁能说呢,只有我自己可以说。所以你要调查学生的兴趣有什么变化,现象学的体验管用了,让孩子亲自写。您再引用过来,也可通过问卷,但要巧妙。问一问学生学英语有什么变化?问题不要是:你喜欢学英语吗?A很喜欢B喜欢……要让其变成行为的体现。如:回家后先做什么作业?A语文、B数学、C英语……要做这样的事才行。要么让当事人说体验,要么问“行为”。

华南师大做过调查问题编制的研究,问卷问题要把情感转化为行为。回家后你会去问老公,你爱不爱我,老公肯定迷糊回答。要看他的行为,买菜啊是用脚踢门,会不会把菜接过来。让他帮你洗衣服他是不是愿意,让他帮你吃剩饭,如果说剩饭有问题,那就出问题,有什么比接吻更脏的呢。

结果与谈论3:预料之外的变化以将来的打算


经典报告的简写

1.过程与方法

2.结果与讨论(去掉问题与计划)

……?

经典报告的变式

结果。方法:方法1、方法2、方法3(为什么成绩会这么好?改革措施1.2.3)


刘良华:推荐10本书目

1.柏拉图《理想国》(个人看重的)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道法自然(只告诉你树长大,从来不着急。面包一笼一笼烤。太阳普照万物,照一个就照死了。不要把自己当人,当动物就知道教育了)

3.卢梭:。《爱弥儿》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我的教育信条含在里面)》

5.联合国:《学会生存》:学生自治。

6.《老子/庄子》,或易中天《中国智慧》。

7.《论语》或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做官、做学问、做人。都做不了去死吧)

8.卡逊《寂静的春天》(告诉你自然是怎么被人破坏的。杀虫剂是多么的可恨。小时候农村是天堂,每次回去,高高低低被夷为平地,因为机械化耕种,乡村一片农药的味道)

9.茨威格《世界建筑师》《象棋的故事》或司马迁《史记》(自闭症的感觉就是最聪明,一看上去聪明其实是不聪明。要让孩子少看电视,少和人交往。如果愿意观察的话,这里做讲座的都有点自闭症患者的感觉。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一看就像个交际花,交际男,就不可能宁静。茨威格自杀死的,我连他自杀的方式都崇拜,走到遥远的地方,带着心爱的女人一起预备,开始,吃药,然后躺下,看着甜美的心爱的人,慢慢的慢慢的……到了另外的地方。如果我心爱的女人也这样,我也愿意的……)

10.圣严法师:《佛学入门》(世界三大宗教,狂热推崇佛学,可以成为世界宗教。普世哲学。希望55岁左右遁入佛门,现在还有很多的欲望,居住在家里的佛教人士,简称居士)


刘良华:推荐的拓展阅读10本书

1.熊明安主编《中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史》(相关的图书包括《中国当代教育实验史》)(民国时期在做怎样的教育改革)

2.薛涌:《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包括作者相关的书,如《精英的阶梯》

3.美,亨特著:《心理学的故事》

4.Hock著:《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5.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什么叫人权、人性、尊严、过得欢乐)

6.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或周国平散文(女性化)、余秋雨散文(活着的人中写得较好的,作家是一帮对词语极度敏感的人)、贾平凹散文(从它这里学会了写作,高中时二年级才开始写。其写作秘密:不用眼睛而是用五官。矿泉水的冰凉,触觉;水是甜的,味觉;整个喝水在流淌,有一道大坝把江河隔断。像个神经病一样的说,然后不断调整。)

7.师永刚《雷锋(1940—1962)》(雷锋一直过着高贵自私的生活,一直为自己活着,活得欢乐,美好,顺便对别人一点点好。这就很好了。别人都愿意跟他在一起,他第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过得有生活的情趣;没有钱的时候穿得比较好,手表,皮鞋,料子裤,生活高档,皮夹克,根本不敢穿出来,走哪都喜欢照相,经过北京一定在天安门照相,全中国两个男人相片最多,毛泽东,雷锋。还会弹琴,手风琴很好,非常有生活情趣。雷锋的女朋友,一个成功男人背后不止有一个好女人;永远乐观,无论什么样环境,老师们您去像雷锋一样。而我们女老师像怨妇、男老师像怨男。雷锋的脸,如果是老师一定喜欢他。老师的美是一种精神的美。战友折磨他,衣服怎么脏的。战友不让他开汽车,班长问,他说没事;他最美好的了不起的主动精神。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育叙事。会写教育成长日记。拯救雷锋,从农村到县城工作,陪女干部聊天,让其心花怒放,那日记给她看,把女干部看得泪流满目,就调到县城;尝到调工作的甜头,到农场,开拖拉机,矮,不让开,可以调整的吗?开拖拉机那比开宝马还荣耀。只要他想干没有干不成的。鲁迅:纠缠如毒蛇。执著如怨鬼。就是缠着说:让我开拖拉机吧,让我开吧…………。鞍钢:名额有限。他一定要去,那时工人地位高,反正好工作,雷锋都要。后来参军,入伍参军多荣耀,他那么矮,但是第一,我永不放弃;无论什么折磨,我永远一脸的阳光,第二天把在鞍钢的宿舍辈子衣服全部收拾好,拿到管理处,我不走了,睡这,然后扫干净院子,倒开水。后来同意,说:你就随军吧,但不是正式军人,他满足:随着跑就可以了,很快就成了正式的军人。晚上把洗脚水打好,温热的洗脸水;之后到了人生的顶峰,在军队里开车,别人不让,他说:我开过拖拉机的,结果死掉了。雷锋的死很正常,太好了所以被上帝提前招聘过去。中国的老师眼中缺乏雷锋的这几条,)

8.黑柳砌子《窗边的小豆豆》(

9.日本,三浦展:《阶层是可以遗传的》(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关键期:幼儿园3岁前后(潜能递减法则,早期智力开发越早越好,在身体好、性格好和生活习惯好的前提下,3岁是语感、动作等发展的关键期)乡村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早期开发,乡村的吵架就是早期的智力开发,辩论。

神童的成长,在孩子0-3岁,母亲的作用大于父亲。父亲死掉也没关系。很多成功人士是寡母带大,没见寡男带大。

9岁前后最重要,容易处于焦虑之中,快速眨眼、咬指甲、使劲地伸脖子……9岁前后:建立规则的关键期。9岁前后,父亲的作用越来越大。父亲死掉怎么办,父亲活着的时候,肉体消灭了,灵魂还在。这是很多寡母后来变成父亲的形象。女人和男人最大区别,女人比较柔软,男人比较残忍。离婚后:男人是我见到的恶魔,小孩交往会出现困难,对周围人不信任。有的说:你的父亲是最优秀的男人之一。

女人最喜欢吵架,男人打架。女人喜欢说话,男人喜欢装酷。很喜欢说话的男人,仔细一看长得很像女人,三个女人在一起是故事,三个男人在一起是事故。如果一个孩子:我帮你洗碗,妈妈:滚开。爸:来吧。打破碗了,妈:叫你不要来。爸:没事。

13岁前后

小学六年级是自食其力的关键期,不听话

少说话,多做事

先尝试错误,后制定规则

出了问题预防:阳光治疗(森林治疗);运动治疗(劳动治疗);作品治疗(让孩子生活在自己的成就之中;让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农民身体好,劳动就是运动;什么叫残疾吗?农民不需要运动会,天天开田间运动会,那一定是搞错地方了。增加一点对世界的魄力。让孩子慢慢有所成就,慢慢就会出来。

记住亲自陪伴,陪伴孩子吃饭,全家人一起吃饭。没有比此更好的家庭教育。校长吃饭、睡觉,孩子成长不好。

10.失落的奥义。陶陶。人是有灵魂的,我都相信,我们为什么要睡觉的,人有两部分组成,身体灵魂,晚上灵魂活动,身体还在活动,只有身体不动,灵魂才可以动。你不在家里睡觉,你的孩子找不到你的魂。人在睡觉的时候非常脆弱,人就像快要死掉,醒来就是死而复生。很多孩子睡觉的时候哭,醒来的时候哭。一定要警惕,妻子想要银行私房钱密码老公不会直接说出来,等到快睡着没睡着时,猫一样躺在那,就跑过去:我是你最信赖的人对吗?是的。你的银行密码是不是你妈妈生日密码?不是的。是我们的宝宝生日密码吧?你怎么知道啊。 所以老师们,相信陪孩子睡觉可以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


互动环节:

学员1:科学的行动研究,感觉类似于小课题研究报告的研究类型,两者有和联系和区别吗?

刘:小课题研究报告,是模仿科学的研究报告,两者很像,可以把其写成实验研究。

学员2:我写教育叙事经常写一个系列,孩子的心理问题,心理伤痕,往往从认知的角度改变其内在的根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刘:成为一个系列,赞成你的做法。最好让孩子感觉我没有研究他,只是关注他。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3:54:12 | 只看该作者
8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43:51 | 只看该作者
形式的突破与内涵的提升——当前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主题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刘铁芳教授


主持人方少文:下午是刘教授坐台,我不出台,我出场(笑声)。



之所以把刘教授的讲座放在今天下午,就是在大家有些审美疲劳的时候,让大家眼睛一亮。从讲座的标题就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充分的思考。可以说“形式的突破与内涵的提升”说到我们心坎上了,我说不出什么,下面欢迎刘教授讲课。



刘教授:

各位老师,其实说实在话,我这两天坐在台下有些疲劳,今天下午大家安安静静坐着我已经很感动了,我总是很难睡好觉。幸好方校长带我们漫步南湖,所以睡得好,但昨晚没有,今天有些疲劳。

坐着讲的时候往往没有站的时候讲得好。教师不仅是脑力活,更是体力活。站着血液通畅,思维通畅,体力也足一些,希望下午大家能愉快度过。针对主题一直在琢磨,一直在准备,但不是很充分,一直到上午,觉得还是要做个ppt,把要讲的内容基本打上来了,其实我更希望是一种自我讲课,但还是有一些紧张,所以觉得有了ppt觉得有个底。另外,这里空间的距离有点远,希望话语沟通消除空间距离。

听了一天半李博士的讲座,发现港台学者和内地学者的差异,包括内容设计、录像播放,我们欠缺一手材料的把握和运用,这不仅仅是我们作为大学老师的问题,其实是涉及我们内地老师基本的生存方式,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敏感性以及必要的技术转为公共资源话语的能力。听李老师课不仅仅是其中的内容,还有怎样将细小的东西转变为公共的教学资源。虽然意识到了差距,但是一下子改变很难,生存方式的改变是很难的。改变我们作为老师、人的姿态,让我们日常生活多一份意义、敏感性、触角;李老师英语出身,很专一,本人中师毕业,教小学,四年初中,冒牌初中英语老师,中师没有学习英语,大学的时候教了中师,现在教大学。整体上说来初中开始偏向文学,李老师说到要有学科基础,我还是对语文靠谱一点。我的讲课中间语文案例可能稍多一点,稍微更好地结合现实一点。





首先从我分享李树英老师的课的点滴收获开始。有些是细微的点滴感悟。

课堂学习研究的启示:

以课堂学习作为最重要的关注点,立足学生,立足于教与学的关系来思考怎样改进课堂教学。

研究一堂课,而非空乏的理论;(对于年轻老师而言教好一堂课,就会在以后站在这一堂课的基础上。就如同发文章,第一篇要写好,把整个的写作的境界提升到一个高度,这样所有之后的写作都建立在第一篇的基础之上,相反就是长沙话里的“老油条”,觉得自己教得好,没有正儿八经教好过一堂课,那么其平台就会比较低。)

课题细致,切实,又有引导;(怎样可以具体落实到实际指导中,找到切实的问题,而不是凭脑袋,随便想一个问题)

不同人员,包括学科教师、专家参与课堂教学研究,集思广益;

聚焦学科,融合教师中心、学生中心的优点(落实到课堂当中,不能拿“生本”简单来套,建构怎样的学习场域。落实到学生身上,最好超越“师本、生本”,回到教学本身。)

警惕教学的模式化、固定化,保持教学的开放性;

教师研讨的姿态:专注(老师研讨专注的眼神,到清华附小团队那里,老师很专注,要么不搞,一搞就要专注)

教师改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学的目标更明确;

培训新教师的方式,一起研讨,在行动研究中教好一堂课;

建构开放性的学习社群;

每一分钱都花在学生身上,让他们的能力得到真正提高;

教少一点,学多一点;

教师的专业性就在于能教好学生,不是谁都能教好学生;

课堂学习研究只是一个可行的方法,不是唯一;

切实的评课;

关注学生答卷上呈现的每一个信息(老师要有资源意识,每个不起眼的细节都包含丰富的信息。)

给学生打成绩、布置作业时多想想为什么;

小心对待学生的作业;

重新寻找生活的体验;

关注“此时此刻”的“这一个”小孩;

教师与学生如何相处的学问(实实在在改变我们日常的教育生活,生活在关系之中,成为我们教师的生存方式。我们在关系之中行为的意义是什么?任何时候都立足于师生关系来考虑我们行为的意义);

叙事其实是一种教师心灵生活的历练(表面上写一个平淡无奇的故事,不过是让我们心灵得到历练,叙事也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过一种反思的教育生活(生活在反思中,不仅仅是做普通教师,做的是有丰富可能性的教师,意义就是一种可能性,不仅仅是做机械教书匠,而是面对开放的自我,开放的学生。幸福感的根源在于教育生活的不可重复性……)



《成事在人》电影启示:

站在人性的制高点,来俯瞰夹杂在人身上的各种不公平境遇。曼德拉住了30年牢狱,受刑,受不公待遇,一个警察曾多次暴打他,但是总统典礼上把其请到台上。克林顿夫人采访他,问:“你这么多年受这么多苦,走出后,是否还心怀怨恨。”曼德拉说:“当我走出监狱大门的时候,我已经把怨恨关在监狱里。如果我现在还心怀怨恨,我就永远还囚禁在监狱里。”完全面向未来而生活,体现人类的高度,体现出一种卓越的人性魅力。

曼德拉在监狱里做了很多事,其中最没人性的是狱警、监狱长,对人的改造没有人性,让人变得像狗一样,曼德拉反其道而行之,要让这个地方更多赋予人性,任何时候碰到监狱长都面带微笑问候其家人和小孩。其经历了四任监狱长,坚持这种姿态去面对,其中有一个监狱长顽固不化,走的时候,对曼说了一句goodluck!就是在电影里曼德拉跟球员握手时说的。这家伙终于说了一句人话。

作为人,站在人性的立场上,不要把别人加在我们身上的怨恨以牙还牙。教学生活中很生气的时候我们要想到一种克制,有专业立场,不以个人立场,站在孩子面前我是老师,以老师的方式体现教育行为的意义,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电视记者采访夺冠核心球员:“如果没有63000名观众的支持出,你们是不是不能取得胜利?”“是,不过不是63000名,而是4300万南非人民。”总统颁奖时说:“谢谢你为国家所做的贡献。”球员说:“不,应该感谢您为我们国家所做的一切。”

昨天看到这里我几乎流下眼泪。那个球员是个白人,展现出跨越种族的歧视,达到民族的和解,起到很好的效果。当我们和学生发生冲突时,只要我们转换过来,就能转化为一种教育的实践,保持敏感性。

成事在人,事在人为。卓越的人性是成事的基础。(多难的问题,白人和黑人的血仇,要实现一体化,只有宽恕。《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让我们看看非洲人民给人类提供了多么卓越的智慧。)

充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且活在自己的使命中,也活在爱与宽容之中。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宽恕本身就体现了爱和智慧的结合。(当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冲动,而是宽容,冲动只会使事情更糟。)



我的教育追求

科学与民主: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来培养民主的生活方式(李老师讲课处处有科学态度,体现出的人格理想就是民主,每一个讲话,都是说“我们分享”,而不是强加,不是大专家作报告的派头。这里引申出来现代教育的两大精神最根本的“科学与民主”,综合起来,就是用科学的精神、态度培养民主的幸福和生活方式。杜威教育思想的精髓也就这一句话。怎样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是一拍脑袋想当然,让学生求得确切的结论,这就是科学精神,以这种方式达成新课改的三个要求,探究、合作、民主,这就是科学的幸福。前几天看到一篇小文章,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   胡适写的,从山中来即从美国来,带来科学与民主,但是并没有在中国扎下根。在中国需要多一点民主和意识。仅有科学和民主还不够,还需要三大教育:

自然教育:开启健全人生。体育。对体育的狂热。(文明的压力,让人们自己迷失了,需要自然来重新调整自己心灵的方向,调整我们人生的方向,不至于陷于文明的伪饰中。需要超越偏见,身体本身就是自然,要让我们活得健康,保持健全的判断力和健全的思考。病态的人是很难有健全的。很多孩子都有抑郁的品质,要加强体育,强化体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一定要加强体育,让体育成为孩子们的生命习惯和生活习惯,即便学习不好,至少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经典教育:提升心灵高度(今天民族越来越缺少一种教养的底气,中华早已没有礼仪的底蕴,到处浮躁,单一的现代化,那么靠什么?我们又缺少宗教支持,这个意义上经典教育是弥补空虚心灵的最重要的方面。小的时候要让其对经典没有厌烦的感觉,可以让经典游戏化,这是可以倡导的。中学就应带加大经典教育的力度,有一种开放的经典的视野。)

公民教育:在公共生活之中来历练人格,免于个体人格在应试教育的技术中减去狭隘,提升社会责任。(意味着直接针对当下的孩子们,在421综合症成长历程中,应试挤压中,港台新流行文化熏染中,孩子越来越聪明,内心人格却越来越狭窄化,缺少公共情怀,缺少独立的健全的责任的公民姿态,这是提升孩子们教养的很重要的内容。)

科学与民主。包括公民教育解决如何做好公民的问题;经典、自然教育是做一个好人的问题,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健全的人。



我对教育实践的人文主义态度:

心中有人

审慎是教育行动的美德(节制也是一种教育的美德,不要“好为人师”)

适应中超越(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在适应中寻找空间,然后超越)

想大问题,做小事情(让我们眼光高一点,出发点实一点)

大胆尝试,小心求证(胡适的话,大胆尝试,但是要小心求证,证明其可能性,不是盲目创造。)

人文主义不仅是一种理论,而且是一种德性

改变学生从改变我们自己开始

改变我们自己从心灵开始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艰难的事业(千万不要认为把教育弄得很简单。曾写了几篇批评魏书生的文章。我们需要去反思,我是提醒老师们要有开放的心态,一旦成为模式就意味着终结。)

良好的教育总是一种内心的担当(有所担当,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当老师说越来越容易的时候,就意味着还没有进入到当老师的奥妙中。在对于老师的内在担当上发现越来越难,你就越来越发现走进孩子的世界。教育教学中,你的引导一定就是理所当然是正确的吗?孩子是没有办法反驳你,你是拿出强权霸蛮处理的。)



课改带来的变化:

教师自主权的扩展和教师创造性的激发

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表现欲大大增强

学校个性的逐渐生成



课改深化过程中的问题:

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师教育研究的学科背景)(《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四期,我们是用教学的理论替代学科教学的理论,没有充分体现每一门学科知识发展特殊性的问题。简单把发现法作为所有学习的原则。人类的知识是很漫长的,学科有自身的规律,怎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科的规律。这门学科如何教学?做教育的一定要有学科背景、教育学的背景,三者不可偏废。)

教师散乱的实践理念(没有转变为信念,李老师谈到个人化的知识,这种知识很难用某一种理论来阐释。)

累积性的发展。(我们强调了很多理论,后面往往是对前面的颠覆。湖湘语文:突然之间有种感觉,在做活动的时候,后一种是否站在前一种活动的基础上,还是重新从原点开始。我们没有累积性的发展,需要实现教师生命累积性的发展。)s



繁华背后的冷思考:

新名词、新概念不断介入而出现新概念疲劳症(被课改,不能成为内在自身的需要,老师很难有幸福感,怎样变成主动的需要课改。)

新课改中的教师心态:功利主义、虚无主义

教师的生命质量究竟提升了多少

学生究竟改变了多少

当下新课程改革形式的热闹与实质的进步偏小形成鲜明的对比(听了育才小学的课后的感受,所以说是形式的突破转向内涵的提升。教育的内涵,教学的内涵,学生发展内涵,师生关系的内涵。)





语文教学中的热烈与冷静

梅香中的中国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教学形式的展开:诗歌解释,台湾电影《梅花》,音乐:梅花三弄,美术:赏梅花的画,画梅。

教学反思:

1.从诗歌到电影,到音乐,在凸显梅的精神的同时,是否需要回到作为艺术最基本的主题,那就是美,诗歌的美,电影的美,艺术的美?也就是我们是否首先需要考虑咏梅这首诗作为诗歌的美?(在孩子心中播种“科学与民主”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可能是“反科学反民主”。)

2.从诗歌,到电影,到音乐,到美术,形式不断转移,实际上主题有明显的漂移,比如梅花的画,就有不同的主题。如何在不同的主题中突出我们要传达的核心主题?也就是在“群芳妒”的环境之中,或者在严寒之中保持品行的高洁?这里涉及到课堂内在的逻辑问题,形散而神不散。(回到作为生活的完整的主体)

3.基于多种形式,不同内容的转化有些快,这难免导致课堂的浮。好看本身就很容易导致浮,这里涉及修饰的艺术和本原的艺术。

教学氛围两种:修饰和本原的艺术。手段的艺术化,怎样达到学生内心的变化?这种是一种修饰的艺术。还有一种本原的艺术,孩子真正调动,心灵被激活。看课好不好,孩子眼睛是不是闪亮的,就知道是不是进入了。

颁奖:育人代表发言。做报告下面鸦雀无声。演讲的效果,听众的眼睛闪亮,内心被焕发。这就是本原的艺术。修饰的艺术是表面的。孩子自身的活跃程度那才是教学艺术的根本之所在。

电影《无极》,无耻至极,豪华图片,毫无内容,走出去都想骂娘,出去后发现钱已经掏了,商业追求外在的艺术。《罗马假日》百看不厌,靠情节简单的动作,爱与美的故事美丽的邂逅,两人无法在一起,重要的是人类永远保持这样一种崇美的情感,爱与美永恒的力量,提升到了悲怆的高度,又是通过优美而简洁地呈现出来。教学怎样保持本色的课堂,实实在在回到育人,孩子内心的沉淀,基本的主题。

4.课堂表现,老师得表演很好。但学生的表现还是有些偏少。

总结:谁需要多种手段、形式的综合?是基于课堂本身的需要,孩子们的需要,还是教师自身表现的需要?我们的课堂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学生的立场,我们只是想当然地把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加给他们。



有位博士生开题时,说自己读了500本书。读书应为问题服务,研究不是显示你多么有才华,而是让你的才华服从你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也是一样,需要老师才华唤起学生。

主要问题:情感的渲染大于理智的启迪。

课堂价值的窄化;浪漫的情感遮蔽了理智的生成。乞丐的问题,影像中的中国,日本沦陷后,乞丐多,小孩睡外面。其实现在的小孩一样可以看到乞丐,芙蓉路很高的栏杆下小空间睡着人,流浪汉睡着。可以去思考,今天为什么也有?这就是一种理智的爱国。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谁的责任,具体细节?如果那洋人是个中国人又会怎么样?今天的官二代、富二代又会有怎样的表现?药家鑫案件折射出来的社会心态是什么?流落街头——今日乞丐:回应前面的主题。

未来中国做什么,环保,军事:浪漫想象

未来的中国镜头里有我:园林、太空,科技公司:技术化的,个人化的成功

中美高中生比较:美国清清楚楚了解非洲身体状况怎样……中国古老文明,大讲空话,这是我们从小的状态,对社会的理解、理智的开启一点都没有。

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浪漫启蒙阶段。(听起来热血沸腾,听完后呢?还有什么)袁世凯执政后,梁启超思想的转型,这和中国的政治选择有很大关系。



小结:课堂上的姿态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社会中普遍蔓延的拍脑袋,想当然的做事风格,包括我们自己。(现在经常看到高考作文,历史穿越,电视其害无穷,不知道面对电视去思考。为什么高考不能写诗歌散文只能写议论文。有的时候写诗歌散文更能体现才情,但想来想去只有议论文最好,议论文意味着要有阅读的功夫,更重要是分析社会、透彻的思考力,责任感,社会情怀,这就是议论文很重要的方面。这些都和语文水平相关。这是一个人做人的水平,做一个社会人、时代人的水平。这就叫做眼界决定境界,胸怀决定境界。穿越剧是人格狭隘的表现。)

结果:儿童个体性话语的整体缺席



“是谁带给中国转变?”

毛泽东、革命先辈、孙中山、李大钊、烈士

我想下一个肯定会是邓小平了。有个学生提到了张自忠,还有袁隆平。

学生的回答:公共性话语、标准化。

没有一个孩子从自身的话语当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农民工是社会的最底层,但是孩子看不见,需从看得见的地方培养他的理智。地理教材从乡土地理开始,让孩子先认识脚下的土地,再去认识世界。这个中间也包括理智的训练。提出了一个问题:课堂教学要上升到课程的改革,课程的层面。第一是怎样去教课程,怎样补充教学资源体现地方特色,怎样引入适当的本土教学内容,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启迪孩子学习,让他们有话可说,不是一开始面对一个宏大的世界,让他们无话可说。

课堂基本是孩子们迎合性的表演,也就是表演孩子们已有的观念、认识,而不是深化孩子们的发现,拓展、启迪孩子们的眼光。



楹联:举了很多对联,云南、外地。你在长沙,长沙也有,为什么不用本地的。生活的视野。父亲做对联怎样影响你的。我们事实是伪生活化,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我们的教育没有拓展孩子们的眼光,创造性没有被激活,没有达到很高的高度,没有真切关注孩子们生命的高度。



远离儿童生活,没有从儿童个人体验出发。

收集材料:水立方、月饼、航天、战斗机、南极探险、世博会、宏大主题的材料,别人的影像而不是儿童自己的影像,没有他们自己的立场。

问题小结:

形式的突破不是万能的,意义是有限的
8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4:45:01 | 只看该作者
刘铁芳教授讲座(二):形式的突破与内涵的提升——当前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主题2011-07-13





许市中学:课堂变革的意义与限度

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谈起:君山区的乡村初级中学,短短几年成为三湘名校

转变的中心:课堂中心发生了转移,给每个孩子以机会,让每个孩子有展示的空间,让我们看到农村孩子学习的潜力也是很大的。老师最重要的是充分给每个孩子提供平台,促进每个孩子的自主参与,激发他们的自信。

抓住了乡村教育牛鼻子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上的一则关于自尊的笔记:

有一个同学来我家玩,由于他家住在山区,没有见过电视、电脑等高科技产品,我对他说了句别再我家乱摸,而他趁我离开客厅时就悄悄回家了。

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不是空乏地说自尊,尊重他人。

对自尊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能把自己的生活融汇进去,这就是学生内在的内心的改变,促进了学生体验日常生活的方式。

吴芳老师:希望我的学生都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同时对生活的要求低一点,学习的态度端正一点,祝愿他们真正快乐起来,愉快地享受学习!老师和孩子们的心都有着细微的转变。



进一步的解释:

1.学生和先生的辩证实践。

学生同时是先生,学生可以当老师。老师也可以当学生,学生自身身份的多样性在这种多样化的课堂中体现得很充分。

2.教师作为引导者身份的回归。

学生身份的改变带来教师身份的调整,教师越来越多成为导演,成为组织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自己的解放,课堂上也少了廉价的表扬,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3.课堂的多中心化

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而课堂的中心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某个小组,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课堂的中心。

4.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逻辑的学案设计

导学的有序性也做得比较好,比较灵活,按部就班从练习到自主学习、交流提升、拓展延伸。

预习检测、基础达标、能力提升

评价: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发展训练



结果:

学生表现出自信,开朗、快乐。做操时看到学生身上有乡村孩子的野趣,也有文明的味道。教师气质和学生气质的转变,老师在学校中更多的显现出从容的姿态。(孩子的好动好玩,玩出趣味来。)

问题思考:

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动静结合的课堂节奏,也就是个体心灵发展的节奏?
     教师的引导功能如何更好地体现?教师是否以及如何也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个中心?(老师的作用边缘化,如何把老师的引导功能更好的体现。仅仅以小组的形式可能也会有一些隔阂)

如何体现不同学科、同一学科不同内容的差异?(政治课,语文还好,英语就不是特别好,物理和传统没有太大变化。桌椅摆放是对摆式的。)

如何帮助边缘孩子?怎样真正让每个孩子有参与的可能性?在调动大部分孩子的积极性的同时如何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究竟是给谁看的?应该给老师和学生以私密性,避免让孩子们觉得上课就像流水一样,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的。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复杂的活动,不是给人看的,当然也可以给人看,但本真的课堂不仅仅是给人看的。

进一步思考:

如何超越以知识和应试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如何转向学校内涵整体发展:确切地说目前学校的改革还是教学改革为主,还没有到课程及学校整体文化的高度。

怎样真正做出立足于乡村的当代中国教育的学校气象?



好学校的四个“度”:

温度:体现师生生命的投入;

深度:许市中学已经有一定的深度,应该更好的拓展;

力度:就是坚持,这种模式能坚持多久?对孩子们的发展到底能产生什么样的持续影响?

高度:体现文化育人、价值引导。(培养怎样健全的乡村少年)



学校的三层境界:

学园:思维的发展(成长)

乐园:生命的体验(成长)

家园:精神的引领(成长)

(让孩子们找到生命成长的快乐,精神的成长。找到乡土的家,获得自我认同。)

结论:

形式的突破意义是明显的,但如果为形式而形式,形式本身就会成为一个陷阱。

课堂教学,乃至整个学校教育必须转向内涵式发展。



教师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君山的蔡书记提的。觉得不幸福,尽管我很成功,我还是没有幸福感,有钱人也觉得自己不幸福,穷得只剩下钱了。老师的幸福感的问题,也和时代的问题相关。

深度反思:幸福感从何而来?

为什么像许市中学做的这么成功的学校,教师还是会有幸福感缺失的问题。

幸福感的源泉:基于个人的视角

教师把自我生命投入在教师职业生活之中,这种生命所能获得的幸福与充实感。

(1)教师向着职业生活的内心的开放性

即活在当下,教师在何种程度上真正把自我投入到职业生活之中,爱着孩子。

(2)教师在职业生活之中因为自己的创造和引导而引起的学生生命的成长,让教师获得的成功感;教师能在师生交往中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的变化,由此而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向着学生的扩展与延伸。

如果我是鱼,讲台和学生就是给予鱼以鲜活生命的池塘。正因为如此,我并不认为当老师仅仅是一种风险,在我看来,当我们找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找到了通往学生心灵窗口的路径,当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就成了对教师自身生命的成全。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教师,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学生的感激,恰恰是我们对学生的感谢,感谢他们让我们的生命价值得到延伸,让我们作为教师的生命不断得到丰盈与扩展。

(3)教师进入职业生活过程中其内心对这种职业生活的敏感性,也就是职业生活过程中教师幸福体验的丰富性,也就是教师对师生交往、对课堂细节、对教学内容的深入体验与发现等等,都足以构成教师幸福的生命体验。教师不仅创造教育,还需要有享受教育的心。享受教育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基于教师心灵的能力。

《半截蜡烛》:纳粹来了,点燃蜡烛,马上就会烧着了。最后小女孩说了一句:我要上楼睡觉了。军官。于是拿着蜡烛上楼睡觉去了。有个学生说:英雄难过美人关。如何来面对学生?老师解释:纳粹军官是英雄吗?小女孩是美人吗?学生:不是。老师说:是小女孩的美丽柔润了军官的心灵。纳粹军官的转变是因为女孩而发生的转变,真正转变的不是女孩而是军官的转变,从意识形态的军官身份转变为父亲,如说是女孩的机智,不如是纳粹军官没有泯灭人性。回到了做父亲的身份。这就站在人性的高度来分析了。



小结:

1.教师的爱

2.教师的能力

3.教师的综合素养,或者说叫做文化气度。





课堂教学的本色回归

任何的创新都可能是一时的,都是手段性的,想着本色回归,创新到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丢掉了一些基本的东西。用本色来调整创新带来的不足,避免为创新而创新。

教学的回归:回到教材、回到儿童,回到教法

三备的必要性:备教材、儿童、教法。

核心:立足儿童与文本的联系来备教材,设计教法。(设计课堂的兴奋点,要有“眼”)



神话与民间故事的意义

拓展儿童的生命之维,朦胧中去接近先民的生命想象

重新理解鬼故事为代表的民间故事。



鲁迅的文章看社戏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真正地味道在哪里?不是社戏,而是路上,是少年懵懵懂懂的状态。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儿童的生命世界充分发挥了效应,立足于复杂的关系来解读文本,而不是单一静态的。

这样一种与大自然——水草、水气、月色、连山、渔火……的融合中的“自失”,这样一种对模糊在远处的理想的仙境的神往,神秘感,使鲁迅从中获得了奇妙无比的生命体验,藏在心灵深处,构成了盛满光明的生命的底色。

回到精神立场,找到儿童与文本世界的精神联系。

鲁迅对任何自然的生命的关爱,原来是建立在童年时代就获得的这样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的。鲁迅之所以如此珍惜和眷恋这童年的、故乡的、民间的体验和记忆,而……回到作者的心,回到儿童立场,而不是给予简单的成人化、模式化解读,来扩展儿童对文本的体验。

魏书生最大的成功与最大的失败一致。失去了对文本的整体的领略。应试教育时代把知识、道德能力简单分割,七零八落变成训练,魏书生虽然自己不认可,实际上就是这样。权威的技术主义人格。



课堂教学改进的基本路径:

教学意识上升到教育意识

课堂意识上升到成长意识(不在于引入、新授、转向的步骤的完成,更重要是看孩子跟上来了没有,根据孩子的兴奋点及时调整。而现在是孩子该兴奋的时候不兴奋,不该兴奋的时候伪兴奋。)



理解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教学技术化,教书匠,自己沦落,还不知不觉。我们把自己要成为好老师变成一个不可放松的姿态,我们要上升到这种意识。超越技术主义实实在在的方式。

基本理解:学习是一个过程,对过程本身的发现和过程中不同价值的体验,乃是教学丰富性的根源。(用丰富的人心体验开拓课堂的空间)



18个孩子进入重点实验室:

一是学习到前沿的科学知识时

二是和学校学习明显不同

三是学习就是发现与创新

四是形成一定科学态度和价值判断能力

五是开放的课堂:更好地适合每一个孩子



叶澜:不同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知识技能技巧——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

知识结构与内在逻辑

学科形成与演化史

符号、认识视角、思维方法

学科的独特精神与美



这些价值实际上设计不同层次的不同学科。每个阶段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达到不同价值的理解和认同。



深圳龙岗清淋小学:大爱、大教、大术

体育:教师成长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

体育教师: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你将会怎么做?

在我们学校,体育教学的大教就是要让孩子拥有终身受益的锻炼习惯和自己喜欢的运用项目。

在此基础上,我们的体育教学是有阶段,有侧重的。一年级体育游戏,二年级武术,三年级乒乓,四年级篮球,五年级羽毛,六年级足球。各有所侧重,其目的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这些运动的机会。另外,学校还有42个兴趣活动小组,目的也是为了让每个孩子有更多的运动经历、运动体验,他们或许会从中学到终身受益的运动项目。



课堂改进的基础

现象:
数学课三宗罪:数学不好玩,课太多太腻,作业多,做不好挨骂。

张传芳:要守住我们心中的通灵宝玉

学生不喜欢教师原因不在学生那里,而在于教师太苍白了。

如果你有一种专业的美丽,对学生有一种专业的凝聚力,学生对你的教学会欣赏……



王小庆:周志雄印象记

吴冠中:美盲比文盲多

文学对于教师的作用:热情的唤起与想象力的激发。



教师的职业魅力、专业魅力显现才是师生幸福的根本保障。

好的课堂总是散发着魅力,这种魅力的根源来源于教师的人性,魅力的中心就是人性的魅力。包容与爱、创造与想象力。积极的交流、对人与自然的尊重。

教师成长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价值取向的问题。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5:30:02 | 只看该作者
8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3 16:10:46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thread-35005-1-1.html

福建龙岩一中邱静芳会间在《教师之友网》发的札记文。
9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07:07:0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叙事与教师成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刘良华教授



参加这样的活动,带来很大挑战,以往培训做完讲座就走人。我们这里培训之前进行讨论、记录、交流,这样的活动,是首次。相信后面会更多,会有更多的人做类似这样的事情,需要这样的人把校长和老师独特的写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建立起来。现在是到了要形成传播中小学老师独特研究方式的时候了,希望在做的老师自己给自己一个提醒。您的写作方式是有意义的,值得传播的。你想发表,想出书,都能解决。现在需要中小学老师的团队,树立自己的教育研究的协会。这是今天开场的个人感受。

今天重点讲叙事研究是什么,怎么做?





成长的三个要素:

有效教学;教学研究;家校联盟

叙事:教学叙事,教育管理叙事。这两块不要认为哪个重,哪个轻。不要只写教学叙事,不写管理叙事。教学有大量管理的智慧记录。当然如果你只写管理,不写教学,教学智慧出不来,就会有一个缺憾。

叙事教育学——自然教育学

教育叙事的文本聚集起来,来讲教育道理。一种教育学是给研究生、博士生群体看的,还有一种要换成叙事教育学,给中小学、本科学生,家长看的。即便如此,研究生、博士生也要看叙事教育学。用事实说话。不要用逻辑的方式谈教育道理。凡是用逻辑方式谈教育的那是教育哲学。

现在的教育有问题,哪个书店敢卖教育学书肯定倒闭,因为没人愿意看。教育现象学是什么呢?机械的理解,教育道理还原为教育现象,这样理解虽然危险,但有注释就好。现象学跟叙事教育学是一回事。

外婆怎么给孙子讲故事。当你不知道什么是一堂好课的,想想一个有影响的有魅力的母亲是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 怎样用语音语调在怎样的情境给孩子进行交谈,这就是好课。这就是自然教育学。自然教育学,回到自然,不要搞得太专业。有专业成长就有非专业成长。想象外婆讲故事,这就是自然中的教育学。不要以为农民不懂教育。我认为我的父亲、祖母懂教育,我的成长就受惠于农村教育模式。

当和孩子打架,父亲、母亲怎么跟我说话,偷东西,父亲怎么教育我,我写的《教育自传》中有提及,可恨的是出版社删除,说大学教授写偷东西太恶劣,我说我只写偷西瓜了。





前言:为什么无话可说?

1.先有做法,后有说法;(做了班主任,没有想方设法解决教育管理问题,“做”不是“做工作”,是“做研究”,解决问题;如果没有做法,写了很多,那是很可怕的,不是写得越多越好。那么多人写日记,没有成功。有的甚至写得郁闷,郁郁寡欢。要让日记成为解决问题。“做”比“说”更重要。

什么叫现象学。有一种情感一说出来,就会破坏情感。爱孩子,抱住孩子(表演),“宝宝我真的爱你!”就破坏掉了。我们固然要叙事,但是“做”比“说”更重要。有一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叙事。叙事的文章不是写得越长越好,很可能是越短越好;如果您不知道如何节制语言,您叙事就只是给自己带来短暂的发泄,而给别人带来长久的折磨。不断说,不断说就是发泄而已,变得有一点点释放后的快感,但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开启,带来改变,带来引领,欢乐。

你做了那么多,怎么让别人知道呢,有节制地说出来。第一条学会节制语言



不知道怎么说?

怎样才叫有节制呢。

2.把教育论文还原为教育记叙文。最好的论文其实就是记叙文。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记叙文好的都有主题。麻雀,屠格涅夫。最恨中央电视台白岩松,一点不知道节制语言。白岩松要在,我要当面告诉他学会节制。我现在看到谁,任何都要发表评论我就叫他“小白”。麻雀写得那么好,记叙文,六要素都有。没有教育道理吗?我看麻雀的时候,在广东听课,上得真好,我要不是男人我就流泪了。里面有道理,什么叫论点,就是道理,论据呢,就是事实。和法院里证词一样,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发生什么事,这就是记叙文跟论文交叉的地方。



怎样让教育故事令人感动、震撼?

3.在故事中隐含道理。道理有多大,您的叙事就有多深刻。昨天在岳阳火车站,和李树英博士交流,孩子出生、成长、成熟,成年。李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不成熟,25岁后不愿意承担他的责任。要乘火车了不想反驳,要让他愉快走。我前不久阅读一书,《你好,忧郁》,小说里说女孩很忧愁,不愿意承担任何责任,只想疯狂地玩,只要破坏,在想骂的时候骂,一切规则都讨厌。是不是觉得可怕?比李博士的不成熟更可怕、厌恶,但是——我喜欢。当时我对李博士只说了一句话:你现在所担忧的80后90后的孩子们的不成熟,相当于美国的垮掉的一代。美国垮掉的一代,后来长大都是干大事的,垮掉的一代就有长大成克林顿的,小布什的,不论小布什什么样,看上去总像个总统嘛?李树英博士有个道理,把孩子的成长、成年、成熟讲成一个故事,要让人感动,可我讲另外一个孩子,不成熟,难道就不美好?有那么多孩子懒惰,我要讲懒惰的美德。有的人太勤快了,整天忙忙碌碌,魂都跟不上步子。你觉得勤快就好吗?火车上,女人邋里邋遢,吧嗒吧嗒慢慢走,多么美好。

如果你的故事中没有道理,就没有灵魂。怎么把故事讲好。怎样讲道理呢,让故事一路叙述过来,一篇小的叙事让别人感到炫耀一种懒惰的美德,它也是一种好故事。忙碌的人是可耻的人。不要活得人模人样。回去后学会从容地出现在家人面前。尤其是不要很盲目地并且以你老师的长相出现在爱人面前。人家找妻子,结果不小心找个班主任回来了。



1.现有做法,后有说法。先做行动研究,再讲述行动的故事。调查也可以,调查之后还得做行动。调查研究只是做了一半,做调查目的是改变实践。

2.把教育论文还原为教育记叙文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经过、结果:实践的行动研究。

像这样开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和尚给……

2011年3月15日,……

是不是都要这样,可以有这样的标记,不一定都要这样做,这样的记叙文尤其是日常生活的继续,日常生活的解决,英语国家的叫实践的行动研究。

问题——过程——结果:科学的行动研究

这之间建议各位,先大量做实践行动研究,在某个时候开始跳跃到科学的行动研究。

先大量写实践行动研究,然后写规范的科学的行动研究。一辈子写教育叙事,对你来说成长会受制。

3.怎样在故事中隐含道?怎样说得有文采?

语言是很神奇的东西,要是写了一篇好文章,那人立刻变漂亮。因为人家认为他有神气。曾经很喜欢一个女人:三毛。三毛一定是一个非常长得很豪迈的女人,长得很气派,有某种男子汉的魅力,女人的善良。可是一看,长得那个样子。第一感觉是失望,慢慢说服自己,因为她有神气,我还是喜欢。

建议大家:请善待语言。要学会与语言打交道,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只说自己语言的人,语言究竟是私人语言还是公共语言?听我的讲座一定要认真听,边听边揣摩,但不要过度揣摩。凡是一个词语,觉得恐惧,一定拒绝,一旦不小心使用了,赶紧删掉。会写文章的人,一定是词语的收藏者,词语的牧人,词语是他的一群羊,他把羊带到哪里,他就是一个牧羊人。

请您不要这样讲故事(描摹):突然,教师里传来喧闹的声音,我赶紧跑过去,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一看,原来两个学生打架。……

就可以这样:我在办公室,听到隔壁有打架的声音。

不要说兴高采烈地,不要说像热锅上的蚂蚁,(不要觉得蚂蚁那么愚蠢,怎么说这种没脑子的话)。

我这样说是不是伤害老师们写叙事的感情呢?会不会不敢写作了,你要是不敢写了,今天我也成功了。

事情不仅要说清楚,说得美好。对词语敏感,不是让你封闭,整天收藏,收藏是像自己书柜里的书。怎样富有个性词语?进行批判的行动研究。要阅读,偶尔听些讲座,如果觉得好,你就拜师。如果老师们愿意,可以到网上找文章《什么知识最有力量》。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这话我信。但若说所有知识都是有力量的,我不信。我相信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我相信有用的知识比无用的知识更有力量。丰富的、有用的、有趣的。……

这就是“玩词语”,翻来覆去重复,其实像在写一首诗一样。只要在逗号的地方另起一行,就变成一首诗。这篇文章是我模仿一个人的写作,是我模仿的,王小波的散文。你就发现,他是这样写的。可能我模仿的比他感觉更好一点。但上上下下都是模仿他的。模仿他写一篇教育论文,大概三个小时左右。一旦有一种风度,一排列,很快就出来了。我不是炫耀,是想告诉您,阅读、模仿多么重要。有老师问,不是说别人说的,你就不说吗?我的观点是先模仿再自由创造。



行动研究的三个模式

1.实践的行动研究:课例研究(2003年春节前后)、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个案研究

要超越一节课的研究。尤其中国小学语文、数学领域,有个别的老师在全国各地上同样一节课,的确上得不错,但专业水平很有限。因为它是研究一个课。

2.科学的行动研究:实验研究。也称为技术的行动研究。

实验意味着超越一节课的教学。如果您是语文老师,在琢磨研究,一个晚上的工作研究《斑羚飞度》,这不叫实验研究,这只叫个案研究。不让语文老师上,让自然老师上语文课,那怎么上呢?您把他叫科学作文课,建议让别的老师让语文课,让语文老师上外语课,这就能上好。为什么别的老师能上好呢?科学老师上,做了实验后学生写下来不就是作文课,小学作文科学实验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这样整个语文教学改革变了,到了这个层次你就是名师了。一辈子个案研究不行。

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坚持写教学反思那么很快成为名师。——叶澜

补充:如果真想成为名师,写一辈子教案固然不行,写一辈子教学反思也不行,还要写实验研究。要超越一节课,才能成为名师。

3.批判的行动研究:阅读、讲座、我的教育信条。

批判是对前面两个的补充。应做批判的科学的行动研究,否则就做不下去。要阅读,听讲座,建立自己的一个很小的文本,像美国杜威那样,每个老师写篇文章。写出:我的教育信条。没做这样的事情,您会做不下去,那么多的教学反思都没有用。

家庭教育管理研究、班级管理研究

家庭教育如果跟不上,学校教育根本改变不了孩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8:03 , Processed in 0.10757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