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孝感骑迹]的邀友召集帖//单车骑行与户外摄影交流活动

[复制链接]
111#
发表于 2010-11-1 06:46:25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创造性在学术意义上并不高,他只是借助摄影的科技特性,而假物中国绘画的形式的一度成功移植挪用。影响郎静山的个人创作成就,以及造成以他为榜样使中国摄影模式化沙龙化的,是郎静山的虚拟式摄影表现的实质,徒具形式而严重缺乏想象力。这也就是在艺术原创力的原则上衡量,郎静山的创作达不到大师级高度的关键之处。 

  三
  
  因而,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摄影文化的实际考量,在新世纪的电子影像创作领域,中国摄影面临的主要素质不足,乃是艺术想象力的局限。在虚拟实境的创作领域,最可宝贵的就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能力。由此而言,郎静山的集锦,空有挪用,实欠创造。做为主流派的摄影模式,这即是中国摄影的单薄特色,这种长期的一统观念同时也形成对中国摄影多元化发展的严重制约。 
  
  从理论的学术意义言之,从大师郎静山算起,中国摄影尚在摹仿西方成功摄影表现方式的学习时期。知此,方能冷静认识面临电子影像时尚的自身底气与观念局限。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祖先的精辟见地,可以用在中国摄影理论的探讨中。中国摄影理论的误区,在于并不知已。 
  
  而不知已,也会对知彼造成错觉。简言之,只有在充分知已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真正知彼。 
  
  接受以西方观念为主导的电子影像时尚的挑战,在不知已、欠知彼的理论与观念情况下,难免不是卷入一场盲目之战。理论是否已经拖住了实践迈进的后腿,这本应属于当下中国摄影理论必须严肃对待的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 
  
  新时期一度活跃的摄影理论思路,在纪实摄影命题的深化进程中,曾经触及到摄影真实的本质问题。关于摄影真实,在涉及到操纵照相机的作者的当口,一如以文字做史记的历史真实,即使是通过机械(照相机)的光学(镜头取像)与化学(胶片感光)的客体(客观主体存在)而生成的特质(影像),在学术的思辩方面,其其实(真相)受人为的主观制导的因素,仍然具有质疑的空间。摄影图像如此在哲理思维中排除不掉的主观存在性质,实则已经参破了摄影真实的假相可能,一个被摄影纪录的真像,深究下去,可能会是一个构成悖论的表面现象。在排除道德因素之余,其客观纪实仍是一个深可争议的论题。 
  
  摄影真实所潜隐的这一类疑惑现象,随着电子影像的进场,更增加一层提供反证的凭据。电子影像的可制造性,使本来已绽露的摄影假象性的问题,更加悬念丛生。中国摄影界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方面,面对电子影像上市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如何防止做假。这种非常的敏感反应,皆来自于特定时期假照片大肆泛滥的条件反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宣传摄影大肆流通籍辩证法行变戏法的传统摄影创作手法,此国情现象本身即是摄影理论和批评现成的研究资料。 
  
  电子影像的技术便捷,使得照片做假变得更方便,且天衣无缝的更难识破。电子影像出现的理论意义,对已经进入瓶颈的中国纪实摄影争论,从旁侧角度揭示了其所谓的真实性,实则仅是相对于摆拍成风时期公然做假的摄影观念之反拨。 
  
  中国纪实摄影理论尚在追究摄影真实命题之时,西方纪实摄影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各种特定类型的摄影者,在他们以不同的摄影表现手法切入现象的立场与观念,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 电子影像的登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为揭示摄影事物的属性与性质,提供了多义性的思考线索,也给摄影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01:59 | 只看该作者
http://www.cpanet.cn/cms/index.html


管季超到此一游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03:30 | 只看该作者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05:08 | 只看该作者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 08:07:23 | 只看该作者
116#
发表于 2010-11-2 14:51:26 | 只看该作者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 06:54:06 | 只看该作者
管季超听老师讲课
第一讲、摄影的起源与发展

大家好!

      我受易图小伊的委托来和影友们一起学习和探讨摄影知识,我很高兴为大家做点事。今天我们的摄影讲习班正式开讲了,我准备的也不充分,一开始我也和小伊谈了,想把我们的讲习班开的有互动性,希望大家都来参与,千万别把我给晒了啊。

      我们学摄影就要先了解一点它的起源和发展,就象我们学汉字一样,就要先知道我们的汉字起源是一样的。我们的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从远古时候的结绳记事到象形的甲骨文,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创造出了我们的汉字。摄影起源于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说是起源于暗箱,(也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针孔成像)。这不全对,暗箱是相机的起源,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墨翟(约公元前468~376)就在《墨经》里就已做了详细的记载。这比古希腊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75)的光学记载早百余年。真正的摄影起源应该说是随着感光材料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时至今日,我们的摄影已经经历了180多年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是法国人尼埃普斯( Joseph Nièpce,1765~1833)于1826年用白沥青涂在锡合金板上,装进暗箱里对着窗外曝光了8小时,得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照片,内容是天空下一个农村房子局部(下图所示)
下载 (32.63 KB)
2009-4-19 02:00



这就是历史上留存的第一张照片。

      但是,他一直没有宣布他的成果,后来在1829年他在法国的巴黎与法国的画家达盖尔相遇相识共同研发摄影及感光相片技术。1832年尼埃普斯去世后,达盖尔仍坚持研究实验,在1839年他终于发明出了,将碘化银涂在铜板上曝光,然后用水银蒸汽熏沐,生成碘化银薄膜而为感光面。再用自制的相机经透镜对其进行曝光,再用设计的汞显影箱以汞蒸汽显现影像,而后置于食盐水(后改为大苏打)中定影,竟能形成永久性的影像照片。世人称为“达盖尔银版照相法”。 终于在公元1839年1月9日在法国科学学会上宣布他的傲世大发明。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发明摄影技术,被命名为“达盖尔照相术”。

      用达盖尔的这种方法拍摄出一张照片还要用20-30分钟,达盖尔又几经研究改进,在同年8月18日公布发明熏蒸氯汽银版显像法。此法使曝光时间大减为数分钟,同时采用硫代硫酸钠定影使影像更可以久留不灭迹。申获了专利,且得法国国会颁授“帝国勋章”,同时宣布受奖日为摄影技术诞生日。

      摄影术的诞生给化学感光业和相机制造业带来了发展,对摄影的研究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在英国有一位几乎与达盖尔同时间,英国人塔尔博特和其他一些人一样也在从事于摄影术的探索和试验. 在试验中他有两个发现:一是盐水能把影像“定住”。 二是第一次晒出的虽然是负像,但经过实际操作表明,将已晒出负影像的纸与另一张敏化了的新纸叠合再晒一次,通过负-正方法就能在新纸上得到正影像。

      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用碘化钾代替氯化钠制备乳剂,使用显影液进行加工,并于1841年,申请了他的专利“卡罗式摄影法”。

      这让我们知道了,达盖尔照相术生成的是一次性正像不能复制,而“卡罗式摄影法”是负-正成像法,可以用来复制,这为以后摄影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们只是为了了解摄影的一般知识,不做详细的研究,那么也是为了节省大家的宝贵时间,简要地说说自从摄影术诞生以后,对摄影影响较大的几个事件。前面我谈到了摄影术的发展它是两种技术的发展,相机与感光化学的发展,这两者是互相依靠和支持的。相机制造业的发展是在感光材料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跟进的。

      从达盖尔的银版摄影术的发明诞生到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算是揭开了摄影的神秘面纱。从1850年以后摄影术在不断的发展,1851年英国雕塑家阿彻尔发现了火棉胶是很好的胶合剂,可以将感光化学药品附着于玻璃板上,人们称这个方法为“火棉胶摄影法”,由于用火棉胶制成的感光板必须在未干燥前使用,所以,又名“湿板摄影法”。

      湿板摄影法是将火棉胶和感光化学药品的混合液涂于玻璃板上,并使之光敏化.然后,将湿的玻璃板装入摄影机中,进行曝光.曝光后,立即进行显影、定影。

      火棉胶摄影法有一个很大缺点,由于感光板必须在未干燥前使用,拍摄者不但要临时配制感光板,而且,要随时随地携带笨重的暗房设备和化学药品,给拍摄者带来很大的麻烦和负担,特别是外出拍摄,不少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但“湿板摄影法”还是给摄影带来发展。从1851年到1871年“湿板摄影法”取代了“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和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

      由于“湿板摄影法”的缺点---使用不方便,致使不少人在探索使用干板,到1871年英国医生兼业余摄影爱好者马多克斯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发现溴化银混合在糊状的明胶中,趁热涂布在玻璃板上,干燥后仍能感光、冲洗而且效果很好。明胶乳剂的发明使摄影从湿板进入了干板时代。明胶干板有两大优点,一是提高了感光度,二是使摄影者不要携带暗房了。

      明胶干板的发明使得感光材料进入了商品化时代,让摄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开创了摄影的新局面,奠定了光学摄影术的基础。

      乔治·伊士曼在1881年创立了伊士曼干板制造公司,后改名为柯达公司。到1888年美国的乔治·伊士曼仿照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法”研制出了纸基卷式感光胶卷,为当代摄影奠定了基础。伊士曼柯达公司从它创立就开始了对摄影发展的研究,世界上第一台不用胶卷的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公司于1975年由塞尚先生(Steven Sasson)研制出来的。又使摄影术得到了质的发展。

      现代摄影技术是从“绘画暗箱”开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到现在不用胶卷也能拍出照片来,经历了180多年的坎坷历史。

      180年来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摄影的整个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大大降低了这门艺术(手艺)的门槛,使摄影走进了千家万户,这也是现在数码相机最大的好处。虽然摄影过程比以前容易了很多,但要想得到一张好的照片依然不是那么容易。还需要我们多读书,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在这我要强调一点,摄影的发展实际上是人在发展。表现在人对事物有种追求,要想达到追求的目标人就要动脑。我们现在学摄影也是一种追求,那么就要多动脑,相机照不出好的照片,好的照片是靠相机后面的人脑照出来的。

      这一课主要就是为了让大家或多或少得了解一点摄影的基本知识,在别人面前能对摄影的历史说出点东西来。(本课结束)



影人(hailun18)
2009年4月19日 凌晨
118#
发表于 2010-11-16 11:16:39 | 只看该作者
国内与国外摄影爱好的区别




1.风光照
外国论坛:请教这张的后期制作方法?因为我觉得这张花朵的颜色很好,并没有像我拍的那样产生红色溢出。然后就是LZ回答,教程之类的..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2.人像照
外国论坛:请教这张照片您是如何做到在室内拍人像时候能够如此清晰地把窗外树的影子做为背景的?你在院子里布光了么?然后就是LZ回答,贴图解释布光过程..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3.植物照
外国论坛:我一直想要拍摄前景清晰背景运动照片,请问您如何做到的?LZ回答如何拍摄运动中的微距照..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4.宠物照
外国论坛:你好,我家里也有一只同样品种的狗狗,但拍摄时候总动。我在想您用什么方式对它进行布光?因为我好像听说用闪光灯对宠物的眼睛并不好。之后LZ进行解释,并推荐了几款廉价的灯光设备..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5.纪实照
外国论坛:感谢作者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从未体会过的状态,先前我一直对这些群体的人抱有反感,现在看来是我的不理解造成的。LZ表示感谢关注,如何如何..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6.人体照
外国论坛:太神奇了,我都没有发现在光线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可以这么奇妙,即便是皱纹也显得那么有吸引力。LZ开始解释拍摄意图和技术..

中国论坛:求套图。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7:15:25 | 只看该作者
茶叶改变世界  


中华读书报  

.
    茶叶这一源于中国的特殊饮料,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在是太普通了,它已深深地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以至于我们对其作用和影响熟视无睹。可是关于茶叶在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却不容得忽视,因为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尽管很多人可能对此看法持怀疑态度。


    用“墙内开花墙外香”这句人所皆知的诗句来形容茶叶在历史上的影响再恰当不过了。首先,关于饮茶的仪式礼节在中国几乎已荡然无存,倒是东洋日本成了今天茶道的正宗,甚至成为了日本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人以此而引以为自豪。即使是远在西洋的英国竟然也有了自己的茶文化——下午茶,并成为英国近代文化的一道奇观。自上世纪80年代传统文化研究复兴以来,中国人曾致力于茶文化的复兴,无奈我们虽然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却终因无成形的茶道传统或者可能曾经有过而早已丢失殆尽了,因此始终不知茶文化的魂在哪里,勉强拼凑起来的五花八门的所谓“茶道”,让人怎么看怎么不像,也与周围的环境及人们的心境难以融洽。此点甚像我们开口闭口笼统所说的传统文化,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的魂,谁也说不清楚,我们都知道它存在了几千年,可它似乎只是浑沌的存在,像一团缭绕的云雾,大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究其原因,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太缺乏仪式化程式化的内容了,可是如果没有这些仪式和程式,所谓文化的魂如何附体?其次,从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来看,这一奇异的植物本来只有中国人认识它,也只有中国人懂得怎样去栽培、管理和加工它。直到19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是绝对的茶叶帝国,英美茶叶完全依赖从中国进口。后来英国人在印度和斯里兰卡试种并取得成功,建起了许多大茶园,并采用先进的机器加工手段,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产量和品质方面超过了中国,导致中国的茶叶出口锐减,从此以后就徒有茶叶大国的虚名了。

    茶叶对日本的影响,我们耳熟能详。然而茶叶对西方尤其是对英国的影响,我们则知之不多。从饮茶风俗及茶叶贸易对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独特的视角来观照近几百年的中西关系史,能给我们许多意想不到的启发。

    现代学者对西欧工业革命的最新研究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与东西方之间贸易的发展是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大量银矿,装满了他们的腰包,而东方尤其是中国繁荣的国内市场及旺盛的白银需求又为这些银矿提供了出路,于是在大量的西欧工业制成品运往美洲的同时,东方大量的香料、丝绸、瓷器、大黄及茶叶等源源不断地运到了欧洲。这是一个需求拉动的市场链。起初,丝绸和瓷器等是中国出口商品的大宗。但至晚从1717年起,茶叶逐渐成为中国最大宗的出口商品,直到1890年代之前,茶叶在中国的出口商品中始终名列第一。英国是中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对象,把持东方贸易特权的东印度公司虽然在茶叶贸易中获取了巨额利润,可它也面临以什么回头货换取中国茶叶的问题。中国人当然欢迎白银,在整个18世纪,英国人购买茶叶除了用白银支付以外,几乎没有其他弥补贸易赤字的手段。东印度公司船只的舱货,白银经常占到2/3甚至90%以上,每年输往中国的白银一般都在四五十万两之间,最高达到150万两。为了弥补巨额的贸易赤字,英国商人想尽了一切办法向中国进口所谓的新工业品,如纺织品、西餐具、钢琴,甚至煤炭等等。然而,这些商品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出路。中国人宁肯穿结实耐用的手工土布,而不买英国精细但不耐穿的机织棉布,最后英国商人不得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其他商品更是无人问津,西餐具、钢琴锈蚀在仓库里,煤炭则无偿送给英国人在广州的商馆。万般无奈之下,英国人背地里干起了罪恶的勾当,即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商人利用当时部分中国人逐渐养成的吸食鸦片的恶习,在印度广植鸦片,企望以此来弥补对中国贸易的亏空。

    这样,英国人把工业品卖给印度,印度人(其实主要是英国人)通过走私把鸦片卖给中国,中国人则把茶叶卖给英国,于是英—中—印独特的三角贸易形成了,在三角贸易中受到巨大危害的无疑是中国人。随着吸食鸦片的中国人增多,鸦片走私贸易日益猖獗,鸦片进口总值已经远远超过中国茶叶、丝绸等商品出口的总值。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回吐外流,巨额的白银重新装进了英国人的腰包,并造成中国的“银荒”。在英—中—印三角贸易中,英国人得到的利益最多,他们不仅从中国得到大量白银,又把大量工业品卖给印度,而且其征收的茶叶进口税成为英国财政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东印度公司垄断的最后几年中,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收入平均每年达到330万磅,占国库总收入的1/10左右。更值得注意的是,茶叶收入也几乎是东印度公司的全部利润,它甚至成为东印度公司商业存在的理由。

    如果我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东西方的贸易有关,大概不会有人反对。但是如果我要说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直接有关,则可能有人怀疑。其实历史的实际还远不止此,我甚至还要说,不仅英国革命的发生与茶叶贸易有关,英国近代文化的形成和重新铸造也与茶叶贸易有关。

    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问题。此前我们较多注意了丝绸、瓷器、漆器等对欧洲的影响,而较少注意到茶叶对欧洲的影响。事实上,到今天为止真正仍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已不是丝绸、瓷器等等,而是茶叶,所以值得我们花较多的精力去探讨它。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最近出版的专著《绿金:茶叶帝国》一书,向我们揭示了茶叶对英国及整个西方世界文化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问题,作为茶叶原产地及茶文化发生地的中国读者,掩卷沉思,感慨良多也。

    读过《玻璃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03年)一书的读者可能已了解作者麦克法兰写作的特点和独辟蹊径的思考方式。与《玻璃的世界》相比,《绿金》更是一部有震撼力的作品,尤其是对于中国的读者。

    作为一位茶叶种植园主的儿子,麦克法兰在印度著名的茶叶产地阿萨姆(Assam)度过了他难忘的童年,茶叶的芳香一直留在了他的记忆中,特殊的经历使他日后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社会人类学家。虽然他对茶叶非常熟悉,但他对茶叶文化的真正理解却是在对日本进行了多次访问和在许多地方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调查研究之后。日本的茶道文化对他震动极大,为了真正理解茶叶文化,他广泛查阅了有关茶叶的书籍,并对茶叶文化和世界饮料的发展史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命题,撰成了《绿金》一书。如果他提出的这些命题能够成立,那么我们说“茶叶改变了世界”,可能一点都不为过。

    麦克法兰在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他近年所做的研究及进行的思考都是为了探讨一个大主题:工业革命的起源。工业革命这个前所未有的、改变人类文明模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什么首先发生在18世纪的西方?为什么首先出现在英国?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间发生?麦克法兰认为,这一切显然都与茶叶有关。他进而发问:茶叶是怎样传遍全世界的?茶叶是怎样进入英国人生活的中心位置的?茶叶对世界其他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等。一个更有意味的问题是:茶叶的传播与文明的勃兴有必然联系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在18世纪几个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即中国、英国和日本,同时也是茶文化最得到宏扬发展的地区?而且令人深思的是,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至今仍是充满活力。把茶叶的传播与经济的发展甚至与新文明的诞生联系起来,可能有人不会同意他的见解,但这却是本书最富启发意义的创见。
    在世界三大饮料茶叶、咖啡、可可中,只有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而今,在世界各地茶叶无处不在,茶叶在世界上的消费超过了咖啡、巧克力、可可、碳酸饮料和酒精饮料的总和。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如果没有茶,那简直成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水”绝非夸张之辞。所以我们今天无论怎样强调茶叶的重要性,都是不会过分的。

    茶叶为何如此之快地成为全球性的饮料?很显然,与其他饮料相比,茶叶具有以下优点: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可可、咖啡味苦,需要加糖;有安全保证,开水冲茶或煮茶不仅达到了消毒杀菌的作用,而且长期饮用对身体有益,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于妇幼饮用;还有一条很重要,即价格比较便宜,相对于其他饮料,茶叶在世界各地广泛种植后,价格已能为大多中下层人民所接受。总之,与咖啡、可可相比,茶叶的优点显而易见,与含酒精的饮料相比,茶叶更是具有老少咸宜的特点,因此茶叶完全有理由成为全球性的文明饮料。

    茶叶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对此麦克法兰有切身的体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很低,无论在公共场所还是在家里,妇女都只是男人的陪衬。在早期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一般只能看到男人潇洒的身影,妇女没有表现和发泄自己的场合。英国的饮茶风气形成后则完全不一样了,家庭里的下午茶为女主人提供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特殊场合。在这里,男女老少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只有这时妇女才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尤其是中产阶级以上的家庭,妇女无须外出工作,因此邀请女友一块儿喝茶是她们摆脱孤独的最好的办法。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一种类似日本茶道的仪式,并成为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以这样说,英国家庭妇女地位的提高与饮茶风气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麦克法兰提出了一个更有意义的问题,即饮茶不仅形塑了英国中上层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饮茶对促进英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工厂或矿山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以及在其他场合工作的人们在劳累了一天后,虽然只能吃些简单的饭菜,即面包以及少量的蔬菜、奶酪、偶尔有一点肉,但如果能美美地喝上一大杯茶,则不仅有利于恢复体力,而且还不需太高的花费,更避免了饮酒可能引起的酒精中毒。对于众多的英国劳动人们来说,因为有了茶,甚至连沉闷、辛劳、艰苦都成为可以忍受的事情了。

    在工业化初期,矿物能源和机器的作用远未像现在这样重要,工人的体力劳动在工厂或矿山生产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工作极为繁重。只有让工人集中精力且保持充沛的体力,才能提高产量,保证安全。这时就需要一种提神解乏、价廉物美的食品,茶叶加面包恰恰符合这一需要。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就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麦克法兰思考问题的视角是颇有启发意义的。总之,把茶叶的引进与工业革命的发展甚至与文明的进步联系起来,能够加深我们理解茶叶文化及其传播在近现代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能够更好地反思中国茶叶文化怎样发扬光大。

    茶叶对英国文化的影响是一面镜子。

    饮茶的普及使英国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甚至改变了英国人的民族性格。英国人在知道饮茶之前,少数上层人家可以享用咖啡、可可等饮料,多数人主要饮用杜松子酒、啤酒等,经常饮用这些带酒精的饮料,使许多男人养成了一种好斗的性格,举止粗鲁(欧洲的决斗传统可能与酒精作用有关);习惯饮茶之后,英国人的性格气质逐渐从好战、寻衅转变为较为温和、较少的暴力倾向,“养成彬彬君子之风”,即我们经常所说的绅士风度。由此也可以想见,中国人较为温和的性格与长期饮茶也可能有直接的关系。饮茶还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节奏和饮食结构。原来中上等人家早餐要吃很多的肉和啤酒,而今改变为吃少量的肉,伴之以面包、糕点和热饮,尤其是茶;以前晚餐较早,而今加入了富有诗意和民族特色的下午茶(下午四五点钟),晚饭一般推迟到了七八点钟。深入人心的饮茶习俗以及颇具特色的茶文化,使得英国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如此的不同,是一件颇为耐人寻味的事情。

    麦克法兰认为,对茶叶的礼赞怎么高都不过分,他甚至说:“茶叶改变了一切。”(Tea changed everything)如上文所说,这一评价对英国而言尤其贴切。英国历史上的许多新鲜事物都与茶叶有关,比如广告,在伦敦媒体(当时主要是报纸)上出现的第一个广告就是关于茶叶的广告,此后广告成为市场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可以这样说,茶叶改变了英国,就像茶叶在中国和日本的影响那样。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变发生在历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即人类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从以乡村为基础的文明向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转变之时,茶叶作为人们最喜爱的饮料传遍全世界。想一想吧,在1650年代时除亚洲以外还很少被人知道的茶叶,一百年后成为英国人最受欢迎的饮料,而恰恰在这个时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人类学家Sidney Mintz感叹说:“英国工人饮用热茶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因为它预示着整个社会的转变以及经济与社会基础的重建。”在Mintz看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的命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根本转变,其中茶叶无疑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茶叶,已然的历史进程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样子。

    我不知道茶叶能不能承受得起这样高的荣誉,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即茶叶在东西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完全一样的,这一点颇耐人寻味。

    在西方工业社会蓬勃发展的早期,人们想方设法寻找一切可以致富的手段及可利用的能源和动力。一想到能源,我们自然首先想到煤、铁、水等等这些可以转化为机械动力的能源,这当然不错。然而,怎样使人自身产生更多的能量则较少为人关注。当然有人注意到了饮食结构的改变,如摄入的肉、蛋、奶类食品增多对人身体机能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但茶叶对提高和改变人的身体素质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人们的估计和评价显然不足。对英国人而言,茶叶的作用尤其无可替代。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恰恰在工业革命初期这段关键的历史时期,茶叶忽然普及为英国的全民饮料。我想,这样一种客观现象,不能简单地以东印度公司垄断远东贸易等原因来解释,而一定有其更深刻的原因。

    总而言之,在近代历史上,茶叶带给英国人的是健康和财富,带给中国人的却是耻辱和灾难。英国政府为满足国内巨大的茶叶需求,不得不采取非法手段,即如上文所说通过从印度向中国走私鸦片来换取中国的茶叶,这种卑劣丑陋的鸦片贸易严重危害了中国人民的健康。虽然中国人最早吸食鸦片可能与英国人没有直接关系,但导致如此多的中国人迷上此种****的却是英国人,为此英国人罪责难逃,他们应该为自己祖先这种不道德的商业行为道歉。茶叶贸易不但为英国政府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而且英国人通过饮茶身体素质大为提高,传染病(主要是痢疾、血吸虫病、鼠疫等)大幅度减少。很多学者指出,在十七八世纪生活和医疗水平提高有限的情况下,英国人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因传染病死亡人数的减少,与养成了良好的饮茶习惯有莫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随着鸦片贸易日益遭到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的反对,英国人开始试验在其他地方种植茶叶,尽管开始时并不是很成功,但巨大的利润诱使更多的英国人投资于此并终于取得成功,后来英属印度和斯里兰卡成为茶叶出口大国,竟超过了中国。近一百年来中国茶叶之不振,首要的因素当然是由于战乱、规模经营小、加工技术落后、质量无保证等,但印、斯茶叶的竞争优势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有人说,“为了一壶小小的茶叶,中国文化几近毁灭”;也有人说,“茶叶在英国的作用如同蒸汽机一样重要,它帮助英国人度过危机并创造了一个新世界”。对上述两种说法,麦克法兰持赞成的态度,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意义的确非同小可。饮茶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意义已如上述,对战争的意义也非常重大。在1720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前,英国仅有北美、西印度殖民地及部分对印度和远东的贸易,而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且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度等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期间,茶叶代替酒类成为英军重要的必需品,因为人们已经确信,饮茶能保证战士的身体健康,增强其战斗力。当时就有人说,如果没有茶叶,英国人就根本无法打赢这场战争。正是因为茶叶能给人们带来好的身体、好的心情、好的文化,因而茶叶随着大英帝国的铁蹄而迅速传遍全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帝国饮料”,除英国本土外,加拿大人、美国人喜欢饮茶,澳大利亚人、新西兰人也喜欢饮茶。正如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和法国人在扩张殖民地的过程中提供他们的饮料——葡萄酒和咖啡——一样,英国人在扩张过程中则推广并依赖茶叶。

    麦克法兰在书中多次提出这样的观点,即如果没有茶叶,就可能没有大英帝国和英国工业化的出现。看了作者的论证,我们大概就不再会简单地认为这样的观点是危言耸听了。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切记,即不能把茶叶与中国划等号,夸大英国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作用。正如中国虽然发明了火药、指南针,但真正发现其价值、使之发挥巨大作用的却是别人。在这里,发明者可能是无关紧要的。因此,如果仅仅骄傲于某些发明创造,而不深刻反思这些发明创造为何于己无用、于人有大用这样奇特的历史现象,那我们永远只能处于为人所用的地位而自己无所作为。对于茶叶及其影响,我们尤其应当作如是观。(仲伟民)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7:16:27 | 只看该作者
史淑梅:人生如茶
人生如茶

作者:史淑梅    文章来源:河北《吃茶去》杂志

朋友,好久不见,今天是否有雅兴陪我出去喝杯茶,做一会儿闲人!

曾几何时,我们变得异常忙碌起来,“忙”字“累”字成了高频词,喝茶成了一种“奢侈”,变得功利起来。因为忙,舍不得“浪费”时间,于是决定把喝茶闲聊、天南地北的时间统统给省了,总以为这样就可以用这段时间来做很多事。可是这样下来,也许真的多做了很多事,但内心烦躁和焦虑却添了不少。

不记得哪位茶友说过了,喝茶就像文人写散文,飘逸脱俗,抒情文采,可长可短,有感而发。忙累之余,与一二知己小聚一处,论茶味、谈世情、聊古今,酣畅淋漓的沟通,就像经历一次心理治疗,让人变得轻松、剔透起来。

“龙井”、“碧螺春”是绿茶中的极品,气质典雅,高贵大方,而又深藏不露。 捏一撮投入杯中,开水一冲,雀舌般的芽叶徐徐舒展,茶香四溢,汤色明亮,绿茶的风采与风韵一览无余。浅啜慢饮,议论风生间,人也显得宁静祥和、高贵脱俗起来。

春天来了,泡一壶花茶。“茉莉花茶”、“玳玳花茶”、“珠兰花茶”、“玫瑰花茶”都很不错。花茶是绿茶和红茶的混合体,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却将所有的芬芳无私地沁入你的心脾。细细啜饮,自己也不知不觉中变得平易与亲和起来。

喝茶,喝的是一种心境,感觉身心被净化,滤去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茶是一种情调、一种沉默、一种忧伤、一种落寞。

茶可以说是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都可以感受到很多。一个人,倒上一杯茶,看着茶叶在跳舞,会生出好多感慨。你看那茶时,刚冲入水的时候,在水里来回翻滚,就像人们刚入世一样,会碰壁。日子长了,经历了,就会慢慢地沉入杯底。轻轻晃动手中的茶杯,看淡绿色的茶或针或片,忽上忽下,沉沉浮浮,变换着不同的位置,是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最佳点。拿起杯吹吹杯口,看茶叶不停飘动,无奈分离,喝上一口苦涩在口中,深吸一口气,余香满嘴,人仿佛都醉了。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微妙。当它放在杯中,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虽然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而是这杯中之水了。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苍茫人世中,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社会不会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已经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

事业如茶,它有苦、有涩,更让你有苦尽甘来的意外。

友情如茶,浓时太苦,淡时悠悠,泡过三四巡后,意犹未尽,回味绵厚。

爱情与婚姻也如茶,恋爱时的苦涩与甜蜜、相思和缠绵,正如一杯新茶,色泽诱人,馨香扑鼻。婚姻的味道,如你正在品享的功夫茶,苦、涩、凉、甜,各种滋味,如何细说?而那不断冲泡后的淡茶,最后沉在杯底,相互簇拥的残茶叶,不正是夕照下相互搀扶的你我?!

茶叶不同,杯中的茶水亦不同。鹅黄清澈,淡雅,恰似久藏琥珀;汤明色绿,清新可人,宛若水洗翡翠。苏东坡言“从来佳茗似佳人”,在轻盈升腾的水雾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胜收。

敏锐芳香的茉莉香片。那隔了一季的花香,虽是经过焙制翻炒等工序,闻来却依旧生动如初。仿佛似初恋少女情怀的芳醇。茶气中,犹如一素衣少女隔岸浅笑低吟。

淡雅的是碧螺春。单名字就不仅让人想起眉清目秀、风姿绰约行走在阡陌的秀丽村姑。淡淡的一口,面前幻化出古典的旧式女人。深闺大院,相夫教子。虽美丽而不张扬,气质的清芬却常常在举手投足间似有若无地飘散出来。

云雾有种矜持的冷。沸水注入后升腾起的依然是漠漠的云雾,有几分超然向外的禅意。像生性沉静的女人,很难真正被热情点燃。她总在云里雾里气定神闲地看你,你却很难走入她的内心。

毛尖最言情。温柔缠绵,风韵十足,散发着高贵成熟的女人气息。有种女人生来柔骨而就,媚而不俗,甜而不腻,像超市里精致的绿豆糕。当然,此茶需得好水冲了,再加上适当的品茶方式,你方能品尽其中的韵味。

铁观音品来悠长醇厚,底气十足。一如韬光养晦、守拙式的妇人。一生的红袖脂香,沧桑云雨,都已经是明日黄花。沉淀下来的是几分落寞的清明。品来又有几分绵长的回味。

滇红、普洱、龙井、珍眉、贡熙……一款茶是一种女人,千般情丝在杯中起起落落,萦绕不绝。

中国的古人,都是喜欢什么就会把什么写成诗。关于茶的诗,实在是太多了,比较喜欢《菜根蕈》里:“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尽在碗盏茗烟。”能有几个真心相交的朋友,能有平和的心态,还不够吗?人生一世,有多少东西能让你牵挂,又有多少东西能让你带到另一个世界呢?快乐也好,心碎也罢,终归如茶,都会慢慢地淡去的。

危崖青条上,初春采时忙。素手轻轻炒,芳心细细尝。似归春山谷,如沐晓兰香。红尘从此弃,日暮不回乡。当沸腾的水流如柱,在杯底溅起旋转的浪花,不知为什么,那些翻滚着的叶片总会一次次打动我,于是就想那是几经烤炙而出的茶叶吗?抑或是茶树不死的灵魂,以它优美的姿态翩跹起舞着、旋转着,并且全部朝向一个方向,仿佛心有所归。我仿佛看到一棵郁绿的树,在人世的尘原上枝繁叶茂,像一浪绿波,更像一片瑞云。时光漠漠,人生苦短,曾经得到或失去的,何止是一份牵挂,身在旅途,又为多少追求所累,千回百折,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向人间,带着春茶的清气,爱也清了,心也清了。

喝完茶,我们再度走入风尘,带着云水的轻松,步履也轻了,行囊也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1:49 , Processed in 0.1630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