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8|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木心走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23 07:18: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心原名仰中,号牧心,1927年生于乌镇东栅。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木心先生是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2011年12月,木心先生在乌镇逝世,享年84岁。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19:50 | 只看该作者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号牧心,笔名木心。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式大师,画家,作家。1927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东栅人。5岁时迁居东栅财神湾的孙家花园,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私塾教育。
  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1982年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其学生陈丹青推崇:“木心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木心在台湾和纽约的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有一批人会定期到他的居所听他习文授课。一批当代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深受其艺术影响。


人生履历  1946年的时候进入了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没过多久又转到了与他的哲学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建国后木心一直在一家工艺品店工作,并坚持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1971年,木心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狱中,木


木心(3张)

心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文革结束后平反,任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1982年木心离开中国,旅居纽约至今。到国外后,他把主要经历放在写作上。
  1984至2000,他已出版了十多本小说 、散文和诗集,著作: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等;他的画作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这也是20世纪的中国画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该馆收藏的。
  2005年在乌镇方面邀请下回乡定居。


与世长辞  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点,陈丹青的导师、海外华人文化界传奇大师孙木心在家乡乌镇驾鹤仙去。[1]



个人著作著作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划》《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哥伦比亚的倒影》《爱默生家的恶客》 诗集  《西班牙三棵树》《巴珑》《会吾中》《我纷纷的情欲》 《云雀叫了一整天》《诗经演》 小说  《温莎墓园日记》《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作品摘录  诗一首——《大卫
  大卫
  莫依偎我
  我习于冷
  志于成冰
  莫依偎我
  别走近我
  我正升焰
  万木俱焚
  别走近我
  来拥抱我
  我自温馨
  自全清凉
  来拥抱我
  请扶持我
  我已衰老
  已如病兽
  请扶持我
  你等待我
  我逝彼临
  彼一如我
  彼一如我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0:44 | 只看该作者
陈丹青:木心一个无解的迷
http://book.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中华读书报


陈丹青: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他文学的人。(1990年代木心摄于纽约中央公园。)
陈丹青在全国书市上为木心先生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做专题介绍。(图片选自陈丹青新浪博客)
木心,本名孙璞。1927年生,浙江桐乡乌镇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毕业,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上海市工艺美术协会秘书长、《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1982年移居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
主要著作: 

  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  
  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The Windsor Cemetery Diary
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怎样看待木心 
   木心先生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终于面世。这是我二十多年的心愿,今天,我的心愿实现了。  
  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90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今天我在这里向诸位介绍先生与他的文学,仍然像20多年前我初识先生时那样,感到困难。这种困难是: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中应该怎样看待木心先生?他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景观中是怎样一种位置?这种位置,对我们,对文学,意味着什么? 
  80年代初,新时期文学刚刚萌芽,世界文学刚刚介绍进来,中外经典文学的记忆刚刚开始艰难地恢复,总之,我们刚刚从漫长的文学休克期苏醒过来——今天,中国文学已经换了几乎三代人,出版盛况空前未有;所以有理由说:我们已经了解什么是文学,过去50多年、过去近百年,乃至更古早的经典中国文学,都在被我们广泛阅读、评价、研究,在我们的文学版图上,大大小小的星座已经各得其位。虽然,文学在今日中国的命运是大家持续议论的话题,但大家都会同意,和30年前相比,我们告别了文学的无知年代。  
  但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中,木心先生的名字不在其间。我相信在这几天之前的数十年内,除了可数的内地作家听说过他,绝大多数文学读者不知道这个名字,更没有阅读过他的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表上,木心先生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在空间上,他密集写作与出版的地点都不在本土。总之,在他的祖国,他之所以未被淹没,是因为他尚未被认知。 
  这就是我的叙述的困难:木心先生与我们同在一个时代,但是他出现得太迟了,我应该怎样介绍他?  
  木心先生不是一位“新作家”。他的写作生涯超过60年,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80年代再度写作后,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的读者。 
  但木心先生也不是所谓“老作家”,虽然他今年将届79岁高龄。70年代末迄今,我们目击了被长期遗忘的“老作家”如何在中国陆续“出土”的过程,这份名单包括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锺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乃至辜鸿铭、陈寅恪、梁漱溟、钱穆等等。木心先生不属于这份名单。他在海外获得迟来的声誉是在上世纪80年代,而他被内地读者认识、阅读的过程,今天才刚刚开始。
  因此,以我的孤陋寡闻,迄今为止在我们视野所及的中文写作及外语写作的华裔作者中——我暂时找不出另一位文学家具有像木心先生同样的命运。我这样说,不是在陈述木心先生的重要性,而是唯一性,而这唯一性,即暗示着木心先生的重要性。 
  敏锐的人士在80年代开始“发现”这位“文学鲁宾逊”:就我所知,阿城、何立伟、陈子善及巴金先生的女儿最早在内地传说木心先生;第一位将他的文章逐字逐句全文打入电脑,于新世纪发布在网站上的,是上海作家陈村。他读到《上海赋》,“如遭雷击”,乃为文宣告说:“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指出:“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 
  最近几年,网络读者,尤其是年轻一辈开始期待木心先生的登场,上海青年作家尹庆一与王淑瑾夫妇是其中之一。这些读者仅从极有限的转载文字,便意识到他的唯一性与重要性。 
  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 
  现在大家终于能够阅读木心先生的书。但我们仍然有可能遭遇困难。为什么?因为我们几代人已经被深深包围并浸透在我们的阅读经验之中。我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我们经常谈论一件作品,但很少反省自己的阅读——初读木心先生,惊异、赞美者有之,不习惯、不懂得而茫然漠然者也有之。我斗胆以简略的方式陈述这种阅读经验,那就是:当我们打开木心先生的书,很可能不是我们阅读木心,而是他在阅读我们。 
  木心先生在阅读什么呢?阅读我们的“阅读经验”。 
  什么是我们的“阅读经验”?这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我曾在访谈中说过几句粗暴的、涉嫌冒犯众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内)的话,我的意思是说:当代文学家,甚至六七十岁的作者,你看不到他们的语言和汉语传统有多少关系。绝大部分作者一开口,一下笔,全是1949年以后的白话文,1979年以后的文艺腔——如果情形果然如此,那么,这就是我们几代人的书写习惯与阅读经验。 
  有学者曾经将我们的文化概括为四种传统。一是由清代上溯先秦的文化传统,二是五四传统,三是延安传统,四是文化大革命传统。假如我们承认“阅读习惯”也意味着“传统”的话,那么,我还要加上一个传统,即近20多年以来的种种话语、文本所形成的阅读习惯——这五项传统的顺序并非平行并置,任由我们选择,而是在近百年来以一项传统逐渐颠覆、吃掉上一项传统的过程。逆向的回归有没有可能呢?这就是近年所谓“国学教育问题”被争论不休的缘故,因为,在抵达所谓“国学”之前,我们先得跨越好几道不可能跨越的“新”传统。 
  因此,今天我们可能会承认:古典传统、五四传统,在我们整整两三代人的知识状况与阅读习惯中,已经失传,很难奏效了;第三项,尤其是第四第五项传统,则全方位的构成了我们的话语、书写、阅读、思维与批评的习惯。 
  我们应该记得,当20多年前大家忽然发现中国曾经有过譬如沈从文张爱玲这样的作家,我们惊异的是什么呢?正是另一种我们所不熟悉的阅读经验。这种被长期中断、遗忘的陌生经验立即征服并动摇了我们的阅读经验——这种征服动摇的过程还得加上80年代西方新文学带给我们的新经验(譬如昆德拉、博尔赫斯、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大家想想看,近30年来如果我们的写作实践与文学观发生了变化,正是起于阅读经验的变化。 
  如何定义木心的文学归属 
  但我立即要申明木心先生的“唯一性”。诸位读了他的书就会发现:将木心先生与以上任何一位曾经被淹没的“老作家”相比拟,都不可比,都不恰当。在他身上没有断层,上述五项传统先后吞噬的问题完全不存在。我们如果将周氏兄弟定义在五四时代,将沈从文张爱玲定义在三四十年代,将建国后的著名作家分别归入五六十年代、八十年代或九十年代,然后据此规范他们的文学观、时代性与写作立场,相信不会遭遇太大的异议。可是我们如何定义木心先生的文学归属? 
  木心先生开始写作,是在四五十年代,恢复密集写作,是在八九十年代;横向比较,同时期国内的文学写作无论从哪一面向看,均与他不在一个时间的纬度——这本散文集的首篇《九月初九》,写在1985年左右,可是在文字上给我们“五四”的、“老派”的、非常“中国”的错觉,而以叹自然而审视历史、在域外而回望家国,在五四时期并没有人取用这样的角度与写法。再看《明天不散步了》和《哥伦比亚的倒影》,用粗俗的话说,则显得异常“洋派”、“新派”而“现代”,我不知道从五四一代直到我们,可曾出现过类似的篇章?至于《上海赋》,我想,凡是读过的朋友都会承认,不但上海不曾被这样写过,更重要的是,我们遭遇了一种异常丰沛而娴熟、但全然陌生的文体,这文体好像早就存在,可是谁曾在我们的写作生态中见过这样的文学“物种”? 
  20多年前当我初读木心先生的文字,我的错觉就是将他与五四那代人相并置,但随即我就发现,即便是周氏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既矛盾又真实的是,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极少的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同时,在五四一代以及40年代作者群中,我们无法找到与木心先生相近似的书写者——此所以我称木心先生是一个大异数,是一位五四文化的“遗腹子”,他与后来的传统的关系,是彼此遗弃的关系。阿城为此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他说:木心先生其实是在为五四文学那代人“背过”。 
  我猜,这就是为什么今天的读者骤然遭遇木心先生的文学、文字、文句、文体,都会极度好奇:他是谁?怎么会有这样一位作家?我们的困惑犹如发现“文学不明飞行物”:为什么他从来不曾出现在我们的文学视野之中?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1:20 | 只看该作者
 在诸位尚未读到木心先生新书之际,我的陈述必须克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特意在散文集之外,另行印制一本小册子,全文发表了20年前由纽约华语报刊《中报》为木心散文召开的一次讨论会文本。我建议诸位格外留心其中一位台湾旅美文学家郭松棻的发言。作为导读,他的多处评议点中了木心先生的精要,又正好针对我们的阅读经验。   郭先生称木心先生是“喜剧家”。他引戴卫·达契斯评价乔依斯的一段话,说“乔依

斯的文学事业是要逐步把自己跟生活绝缘,然后达到一个喜剧的境界”。 
  郭先生称木心散文始终把握着一种“彼岸性”,指出中国的散文通常是此岸写彼岸,而木心先生的文学境界相反,是处处向此岸带来彼岸的消息。他进一步提出木心先生的“第二主体”即“主体+(主体与客体)”。这“彼岸性”与“主客体”在写作中的关系,是我们集体性阅读经验中的又一个盲点。  
  此外,郭先生还点到了木心先生的“知性主义”,点到了他在书写中长期把握的“形上生活”,点到了木心的散文美学为什么是因为“生活的退息”,点到了木心散文“对细节的敬意”,指出他是极少数“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的作家——以上这些,是不是我们阅读经验中普遍的盲点? 
  我不想过于理论化地谈论木心先生,这也非他所愿。他曾说:“文学、哲学,一入主义便不可观。”但阿城正确地指出:阅读木心先生是要有“知识准备”的。当我最初接触先生的文学,面对他开阔渊深、左右逢源的国学与西学根底,痛感自己没有知识,没有准备。台湾《中国时报》副刊主编杨泽先生在那次座谈会中稍微提到这一层。譬如,他认为在文学气质上,单是“地中海精神脉络”即“都有因缘于木心”,为此他列举了孟德斯鸠、列兹、蒙田、瓦雷里、纪德与兰波。而在先生教授的《世界文学史》课程中,自中国《诗经》、希腊神话一路下来,兼及波斯、印度、日本、东欧、美洲等区域的文学史话,直到20世纪文学——今日专修文学的年轻人可能接受了较为完整的文学史教育,但我要提醒大家,在木心先生成长的三四十年代,在知识匮乏的五六十年代,世界文学的全景观始终是木心先生个人写作的制高点。 
  但是他说:“知识不必多,盈盈然即可。”因此不要误会木心先生是学问家,这不是尊敬他的好方式。他之出国,不是像五四那代人取西学的“真经”,而是去对照、验证、散步;而“国学”之于他乃是一种教养,他是与先秦以来历代古人的对话者;他于写作所看重的是古人所谓“神、智、器、识”,所以也不要将木心先生误作哲学家:从先秦诸子到希腊哲人,从但丁到尼采,他取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予以观照,而不是学者式的焦点透视,他说,哲学与思想只能作为文学的遥远的背景,推近到纸端,文学会烧焦、冒烟的……此外,散文家、小说家、文学家这些称谓,对于木心先生即便不是误解,也可能不是正解。我记得1994年陪他在英国拜访莎士比亚墓,墓碑上写着“诗人”而不是“剧作家”,先生看见,深以为然。  
  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 
  我们已经有许多许多地上地下、主流或者边缘的诗人。诸位稍微等等,今年明年,木心先生将有多部文集、包括大量诗作在国内出版。他的《巴珑》和《我纷纷的情欲》,都是白话自由诗,他的《会吾中》则以纯正的诗经语言将诗经、甚至一部分先秦文论,全部重写,而每一首都成为十四行结构的“商籁体”。但我没有资格谈论诗,我应该像先生那样将读者看得很高很高,我愿相信在座的朋友以及今后的木心先生的读者,会在我所不及的高度认知木心先生的诗学。 
  我一再提醒我的陈述必须保持克制。我只是他的学生,不是一位有资格评价文学的人。而向大家介绍先生,我哪里做得到像他的文字那样精确而恰如其分。人不能单凭一篇文章认识作者,尤其是像木心先生这样丰富、深沉而多变的作者;然而有时一段词语、一句话,就能透射光芒,直指人心,先生正是这样的作家。前天,当我接到印刷厂送来的第一册木心散文集,翻阅那些我在20多年前就阅读过无数次的散文,再次感到先生是一个无解的谜——他有来路,但没有师承,他秉承内在的意志,但没有同志,长期以来,他与文学团体和世俗地位绝缘,因此没有读者,没有知音,没有掌声……这是他所追求的吗?在50多年来庞大的中国文学群体之外,我看见,这个人自始至终单独守护着、同时从不受制于五四开启的价值、精神与世界观,凭一己之身、一己之才,持续回应并超越五四那代人远未展开的被中断的命题——譬如白话文如何成熟?譬如传统汉语在当代文学的命运与可能性,譬如中文写作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譬如在种种世态与时代的变幻中怎样以文学挽救文学……我们会说,几代文学家都在寻索实践同样的命题,但现在我们有了比较的机缘:一端,是我们历来所见的庞大的中文写作;一端,是木心先生的书。我们会看见,前者所有的,木心先生那里半点无有,前者所无有的,请在木心先生书中见——我所谓的“有”与“无有”,是指什么呢? 
  这一层意思,在诸位阅读木心散文集之前,在诸位获得各自的心得——或没有心得——之前,我应该缄默。 
  最后,恕我略微交代我与先生的关系。先生从来画画,我也从来画画。先生写作,我于是在旁边叫好——现在我简直不敢相信,当年我读的都是他一叠叠手写原稿——然后先生转过头来对我说:你也要写呀……回国六年,我竟然出了几本书,迟迟不敢给先生看。承国内读者错爱,我得到几位热心的读者,其中一位是上海青年女作家王淑瑾。我看她当了真,于是借木心先生的著作给她读。她来电话了: 
  “陈老师啊,我原先以为你写得好,现在读了木心先生的书,你在他面前变成一只小瘪三!”  
  我听她这样说,当下大喜:真的文学总算公道的!可是我的阳谋同时也就被点穿,我索性说破:什么阳谋呢?请大家原谅:我写书,我出书,就是妄想建立一点点可疑的知名度,借此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先生的书。 
  我的夙愿今天实现了。以下,借文学的名义,我要向第一位在国内网站为读者介绍木心散文的陈村先生鞠躬致敬!我谢谢在南方周末撰文呼应的陈子善先生与何立伟先生!感谢阅读并期待木心先生的陌生读者!
       (《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2:12 | 只看该作者
木心:我是在等待 一等就是二十年
www.XINHUANET.com  2006年01月25日 08:50:24  来源:北京青年报
《哥伦比亚的倒影》引热议,记者越洋采访作者木心——

木心
    陈丹青对他言必称“师尊”,陈村阅其文“如遭雷击”……在媒体和一批知名作家的齐声喝彩中,姗姗来迟的木心和他在内地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终于走进了读者的视线。
    有意思的是,一度被传是木心学生的阿城近日也郑重其事地给《南方周末》写了声明《一个误会》,否认曾师事木心先生,但他同时也很公允地说:“木心先生的文字介绍到中国来,我能在丹青、何立伟之外提供的一点是,共和国缺这样本来就应该有的知与识的构成。”
    在这样的你说我说热热闹闹之中,故事的主角、远在大洋彼岸另一端的木心先生,至今尚未见其对突然成为新年国内文坛第一热点说上些什么。木心曾说:桃树不说我是创作桃子的,也没参加桃子协会。老先生也许追求的是无名度,但对读者来说,安静地阅读之余,揣摩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音容笑貌甚至传奇经历总是难免的。于是,在接连两夜的电话守候后,记者终于拨通了木心在美国家中的电话。     其实,在听到老先生拿起话筒用英语应答前的一瞬间,心里多少有点惴惴然,这种感觉也许传染自陈丹青:在向媒体力荐木心时,他站在木心画像前毕恭毕敬如小学生的姿势,还有他的说法“阅读木心是要有知识准备的”等等,好在木心一开口,压力就开始逐渐消失……     我希望我的作品像钻石而不是金字塔     记者:您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第一本简体作品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很受欢迎,据出版社说,到目前为止1万册已经全部订出去了,而且在三联书店接连几天排在畅销书的榜首。不知您听到这个消息心情如何?     木心:这是个好消息。     记者:据说您是因为偏爱繁体字,所以一直没有让作品在内地出版,您这次同意出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木心:繁体或简体其实只是技术的问题。我是在等待,一等就是二十年。《哥伦比亚的倒影》里的作品都是写于二十年前的,二十年!当年我写作时出生的那批人,现在已经成大人了,已经可以看这些和他们同时代出生的作品了。     记者:作为进入内地的第一本作品集,《哥伦比亚的倒影》里收录的是您最满意的作品吗?     木心:不一定是我最满意的作品,我只是希望让读者看看我的作品是什么样的,里面的每一篇都是不同的写法,我是根据每个作品的题材决定用哪种方式来写作的,我希望我的作品像钻石一样,有多个切面,切面越多钻石的光芒越强,而不是像金字塔一样,只有一个尖顶。     中国文学里,我最喜欢的是《诗经》     记者:在散文、诗歌和小说这三种文学体裁中,您有没有偏好?     木心:比较起来,三者中诗歌是我最喜欢的。我有五六本诗集,还有很多没有发表的作品。     记者:这些诗作会在国内出版发表吗?     木心:很难。诗不容易懂。我写的诗古体和自由体的都有。我从小学的是古诗,不过我写的古诗形式是古的,内容则是新的。比如我曾经把《诗经》重新写了一遍,取的是《诗经》里的元素,用的是古代语言,后来《诗经》里的材料用完了,我还用了一部分《诸子百家》的内容,和《诗经》一样,一共也写了三百首,形式上每一首都是十四行,十四行诗是欧洲的一种诗歌体例,但各国用韵不同。这个诗集20世纪80年代时曾经在台湾出版过,当时大家看了都惊叹说,啊,真是太美了,但是看不懂。     记者:为什么重新写《诗经》?     木心:中国文学里,我最喜欢的是《诗经》,我知道陶渊明和孙中山也喜欢《诗经》。从小我就模仿《诗经》的语言,但直到我50岁时,才敢真正这样写作。     记者:既然这些诗不容易懂,那您的写作是一种自娱自乐吗?     木心:不,我的目标读者不仅是当代的,也可以是未来的人,是喜欢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人。     小时候经常从茅盾家里拿书看     记者:读您的文字,像是回到了几十年前,您的学生陈丹青在介绍您的时候曾经说过,您是我们时代唯一完整衍接了古典汉语传统和五四文化传统的作家,您的这种语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木心:可能和我从小接受私塾教育有关,小时候家里藏书非常多,加上我们家和茅盾家交往较密,他家的藏书也非常多,我也经常从他家里拿书看。五四运动我没有赶上,但五四时期的书,茅盾家里都有。小时候我的记忆力非常好,很多文章过目不忘,到现在孙中山的遗嘱我还能背出来。     记者:您在中国文学上的地位比较特殊,陈丹青称您为“大异数”,因为您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表上,不属于任何一个阶段,您觉得您与别的作家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木心:国内一些作家的阅读范围和写作经验仅局限于中国,而我从小看的是世界性的书,因为那时家里有亲人在哈佛、剑桥,所以我是看着圣经、希腊神话、莎士比亚的作品长大的,这和国内的一些作家可能不一样。     我出来是对的,因为我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地在动     记者:在您的散文《带根的流浪人》中,您写到流亡作家有两种,一种是浪迹之初抖搂劲写,不久才气消耗殆尽,只落得枯死异邦的结局,一种是旧阅历得到了新的印证,层次的深化导向度的扩展,即您所说的带根的流浪人,像昆德拉。对您来说,是否也像后者一样,国外的生活经历成为滋养您作品的养分?     木心:我和他们的情况不一样,我是怀念祖国的。我打算过几年回来,如果在国内可以安居写作,我何必生活在国外?况且回国之后,饮食习惯等,也比较适合。不过,国外的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对我的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在纽约,我和各种阶层的生活都有接触,而且结交了一批朋友,所以可以写出像《明天不散步》和《哥伦比亚的倒影》那样的文章,我不能想象如果我一直在中国的话,可以写出这样的文章来。所以我觉得,我出来是对的,因为我看到了整个世界是怎样地在动。     记者:您的写作习惯是什么样的?     木心:我的习惯是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写作,一天写8000到1万字,手写,我不喜欢用电脑写作,但有时也上网,主要看一些国内的资讯或书,所以我对国内的情况并不陌生,有时候和一些来自国内的人聊天,他们会觉得很诧异,说你怎么知道的。     我一直保留着中国护照,因为我知道有朝一日我会回来     记者:今后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木心:写作和画画,办画展,出画册。我的画从来没有在国内出现过,但我在国外举办过许多画展,特别是2001年到2003年的全美博物馆巡回展,从耶鲁大学出发,到芝加哥、夏威夷等地,评论认为这些画特别之处在于形式是欧化的,题材是中国的。     记者:画画和写作,对您来说哪个更重要?     木心:其实我刚来美国时不写作,只是画画,后来他们发现我会写文章,就一直写下去了。我常说,我是左手画画,右手写文章。     记者:听说您在台湾和纽约的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人物,有一批人会定期到您的居所听您授课,现在您还继续讲课吗?     木心:讲了五年,现在已经不讲了,是在家里的客厅里讲课,讲的是世界文学史。除了中国人外,一些对中国文学感兴趣的外国人也会来听课。     记者:木心这个名字有什么特别的由来吗?     木心:这个名字在中外两种解释,一是取自孔子的学生所说“夫子木铎有心”,木铎指号角之意,另一层意思则是,在英国说一个男人很坚强,就说你有一颗橡树的心,即木心。     记者:您现在拿的还是中国护照吗?     木心:是的,我一直保留着中国护照,因为我知道有朝一日我会回来的。(记者 郑媛)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3:50 | 只看该作者
木心:被遗忘的文学大师?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徐佳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土”了一批文化名人,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但是木心不在这份名单之列。昨日,在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正式开展的前一天,姗姗来迟的木心,毕竟还是来了。
这位在海外华文世界影响深远的画家、散文家,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推出了他在内地的第一部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然而出版社却也不得不无奈地将一本《关于木心》的小册子与文集一同销售,以防读者错过这位知者甚少,却又被陈村、陈子善、何立伟等惊呼为“中文写作标高”的大师。昨日,木心先生的弟子陈丹青,在此书出版之际,也疾呼式地做了一场有关阅读木心的演讲。
  文学大师香飘海外
  “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90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不曾结识木心。”陈丹青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土”了一批文化名人,周作人、徐志摩、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汪曾祺、废名……但是木心不在这份名单之列。昨日,在2006北京图书订货会正式开展的前一天,姗姗来迟的木心,毕竟还是来了。这位在海外华文世界影响深远的画家、散文家,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推出了他在内地的第一部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然而出版社却也不得不无奈地将一本《关于木心》的小册子与文集一同销售,以防读者错过这位知者甚少,却又被陈村、陈子善、何立伟等惊呼为“中文写作标高”的大师。昨日,木心先生的弟子陈丹青,在此书出版之际,也疾呼式地做了一场有关阅读木心的演讲。
  文学大师香飘海外
  “1982年,我与木心先生在纽约结识,从此成为他的学生。24年来,我目睹先生持续书写大量散文、小说、诗、杂论;90年代初,我与其他朋友听取先生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长达五年。课程结束后畅谈感想,我说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不曾结识木心。”陈丹青说。
  陈丹青介绍,早在上世纪40年代,木心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早期作品全部散失,但80年代在海外再度写作后,才在海外等到了迟来的声誉。台湾为他出版了多达十余种文集,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教授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先生拥有许多忠实读者……
  陈丹青认为,在内地的文学视野中应该怎样看待木心,他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景观中是怎样一种位置,现在应是思索这一位置对文学意味着什么的时候。
  木心具唯一性
  陈丹青表示,当代文学家,甚至六七十岁的作者,往往看不到他们的语言和汉语传统有多少关系,绝大部分作者一开口,一下笔,全是1949年以后的白话文,1979年以后的文艺腔。“有学者曾经将我们的文化概括为四种传统:一是由清代上溯先秦的文化大统,二是五四传统,三是延安传统,四是文化大革命传统。近二十多年以来的种种话语、文本所形成的阅读习惯———这四项传统的顺序并非平行并置,任由我们选择,而是在近百年来以一项传统逐渐颠覆、吃掉上一项传统的过程。逆向的回归有没有可能呢?这就是近年所谓‘国学教育问题’被争论不休的缘故。”
  陈丹青说,读过木心书的人会发现,将他与任何一位曾经被淹没的“老作家”相比拟,都不恰当,木心具“唯一性”。他的《明天不散步了》、《哥伦比亚的倒影》、《上海赋》使我们遭遇了异常丰沛而娴熟、但全然陌生的文体。“我不知道从五四一代直到我们,可曾出现过类似的篇章?即便是周作人、周树人兄弟所建构的文学领域和写作境界,也被木心先生大幅度超越。木心先生可能是我们时代唯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写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4:37 | 只看该作者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作者:王晓瑛
  我们这个时代,实在有太多的千奇百怪,却又万变不离其宗的故事,太多的关于性、关于政治、关于欲望的讲述。而,能够触碰你我心灵,可以在静夜中阅读,能深深牵袢内心,使我们抬起疲惫的眼睛,看看远方,思绪飘荡一小会儿,并能无尽回味的文字,几乎已成《广陵散》和阿炳版的《二泉映月》。

  陈村偶尔读到木心的文字,就“惊为天人”,惊异他的“杂、静观、干净、熨贴”。我也是,初读木心,脑子里只有一个词:惊艳。再套用胡兰成说张爱玲的话:“惊不是那种惊,艳也不是那种艳”。
  很多人都把重新发现木心的文字,和八十年代末期,我们重新发现了张爱玲、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相比。诚然,他们都是白话文的高手与典范,在意蕴上,都脱胎于传统。木心正式的写作,虽比他们要晚很多,却更有“五四”文风,如凤凰浴火般,带着古典的含蓄悠远之美,用现代白话,娓娓道来;他历经坎坷,但不惊不怒,超脱于表象之外,把点滴琐事,用诗歌般的语言,轻叹慢说,些微感悟,字字珠玑。
  木心说:
  往过去看,一代比一代多情,往未来看,一代比一代无情。多情可以多到没际涯,无情则有限,无情而已。
  从多情转向无情就这样转了,从无情而转向多情是……以单个的人来看,没有从无情者变为多情者的,果子一烂,就此烂下去。
  我却觉得他大可不必这么悲观,重新构建阅读经验,重拾“五四”传统,重新了解古典之美之韵,毕竟需要时间。无论有人说他的“知性主义”也好,有人说,他的文字是“中文写作的标高”也好,毕竟,没有读过他的文字,反先读到溢美之辞,读者难免心生反感,作者反而被夸者害。
  要说他的文字,其实是我们已经不大熟悉了的“五四”风格的散文,结合了古典诗词蕴藉深远之美,糅合了他西洋文学绘画的修养,跨越了四九年后的中国式俄罗斯文风及文革遗风的那种叫主流的,或者叫我们常见的表达方式,以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哲人思考、文人洒脱,含蓄典雅、馥郁敏锐,长长短短,随心而至,不拘文体,信手写来。
  他文字的好,好在阅读时感觉那满口余香,温润妥帖,张弛有致;要说他如今才被发现的“不合时宜”,正如阿城所说,读他的文字需要“知识准备”。而我要加一句:读他的散文小说,还要内心的宁静纯净,感觉的灵敏细腻,方能体察到他的境界高远。而这些,于浮躁功利的现今,已经稀少为难得的品质。所以,只见人人说好,人人道妙,而那书毕竟曲高和寡,销量不比“同居的日子”、“少妇春闺”之类。
  这也原本不是什么新鲜事,历来的阳春白雪从来都是因为少才被传诵的。我们也更不必趁此机会大贬下里巴人之读物,梅花虽好,总需芍药闹春。
  木心说:
  任何理想主义,都带有伤感情调。
  这像是在说他自己的文字。
  他还说:
  最佳景观: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的活了几十年。
  这也像是在说自己。
  木心也曾说过,他是有信仰的人,我就想,他信仰的一定是生命。他一生坎坷,内心始终高贵。高贵的灵魂,善待着自己的生命,于中国文人实在太少。我们所见所闻太多的轻视生命轻视灵魂,乍一见如李白般尊贵地对待自己的人,几乎怀疑他走错了时空,误入这个集体堕落的时代。他恐怕是失望的,所以他只道:
  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我如此克制悲伤,我有多悲伤。
  那么,我们就先读读好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5:41 | 只看该作者
木心:文学信仰使我渡过劫难
    

来源:新京报】 【作者:曹雪萍

2005年4月16日,木心在上海。陈村摄
   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出版,木心接受本报越洋电话专访
  9月8日回国的机票已经放在木心书桌的抽屉里了,他时常会下意识地拉开抽屉看一看。对于此次回到在他眼里似乎更像舞台布景的乌镇,似乎多了些味道,自散文集《哥伦比亚的倒影》在国内出版后,一时间有关木心现象的争论曾掀起了文坛不小的波澜,但似乎仅仅就一个作家的一部作品就盖棺定论为时过早,本月,木心的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出版,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也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报记者电话专访了远在纽约的木心,他强调,自己绝对不是什么“神话”。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了他更多的作品之后能认识一个真实的木心。
  木心是谁?”木心可能是我们时代惟一一位完整衔接古典汉语传统与五四传统的文学作者……”陈丹青说。“木心是藏匿在纽约25年的华人作家。”一读者说。“木心的尴尬在于我们的文化消费已经进入调笑时代,即使算作文化奢侈品,半辈子吃了太多的苦,也很难松弛从而成为文化奢侈品。”三联杂志主编朱伟在博客上撰文。一时,人人争问“木心是谁?”一个作家的作品即是他的响器,我们在阅读过作品之后,回到他成长的历程中,一起感受一个旅居纽约的作家的赤子之心。
  ■人物名片
  木心1927年生,原籍浙江。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1982年定居纽约。从1984年起,台湾洪范、圆神、远流等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木心作品,包括:散文集《琼美卡随想录》、《散文一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往》、《马拉格计画》、《鱼丽之宴》、《同情中断录》;诗集《西班牙三棵树》、《巴珑》、《我纷纷的情欲》、《会吾中》;小说集《温莎墓园日记》等。
  立志做丹青师傅
  海明威说:“不幸的童年或许会造就作家。”在木心看来,他的童年也是不幸的:江南庄园的上空布满守旧思想,老式家长大多期盼孩子从事法律、医学,但幼年的木心却迷恋绘画与文学。姑妈说他“将来要做丹青师傅呢!”
  木心在电话里笑说这段往事:“结果呢,不小心真的做了(陈)丹青(的)师傅”。日后他告诉年轻人:少年时代立下的志愿,因妥协而背叛,会遭到惩罚;始终不肯背叛自己的人,即使吃了很多苦头,最终却可以笑着。“这就是艺术之所以伟大!”
  木心小学时代作文优秀,但有时也偷懒,他央求姐姐:“帮我开个头!”姐姐便执笔破了题,他说:“你这样写,叫我怎样接得下去呢?”姐姐嗔道:“真笨!”承之转之,全文已得四分之三。弟弟说:“最后的感想最难了!”姐姐说“这有何难?!”捉笔草就扔给他———“很多人会夸耀自己的童年多么聪敏,我却写自己的傻气。这好比在交际场合,炫耀自己的人跟前是围了几个听众,听一会也就散了,最后赢得掌声却是那笨拙的叙述者。”
  木心童年的老师是私塾先生,课堂是茅盾书屋,他时常泡在那里,如鱼得水。但他不是书呆子,对写作与人世的热情,从未消退。至今让木心称快的是,他的退稿记录是零。“其实当时写得很烂”,他回忆道,“自己也学张爱玲写农村,其实根本没有去过农村。”他也学瓦格纳,倾心于悲剧的美,写到最后,所有角色都死了,只好写鬼魂出场。
  冷观《此岸的克里斯朵夫》
  15岁,木心离家去上海美专学习绘画,后转入杭州艺专继续学习。在回忆体小说《此岸的克里斯朵夫》中,他写到一位后来去台湾的艺专老同学席德进:他一辈子做艺术梦,却不得法,人说艺术是浪漫的,他就浪漫;人说艺术是唯美的,他就唯美,死后入柩,居然身着清朝官服。“如就当时所知的已经成型的人物而言,其中最卓荦者,也不过是浪漫主义在中国的遗腹子……中国没有顺序的‘人的觉醒’‘启蒙运动’,缺了前提的‘浪漫主义’必然是浮面的骚乱,历时半个世纪的浩大实验,人,还是有待觉醒,蒙,亦不知怎样才启。”这样的感慨,由文中的“我”最终收回了留给席德进的告别信,而发生内在的呼应。
  儿时的木心,喜欢逃学和看戏;青春时节的木心,常常独自梦想……中年被幽囚在积水的地窖中,他就着一盏最小号的栀灯,不停作曲,“即使狱卒发现了,至多没收乐谱,不至于请个交响乐队来试奏,以定罪孽深重的程度吧。”在那场浩劫中,他的整整20本心血之作被毁,但他并未动摇:他说,文学是他的信仰,是这信仰使他渡过劫难。
  读过《九月初九》这篇散文的人大多折服于木心文学的中国风骨,对他的知识结构更感到好奇。对这个问题,他说,这归结于没走邪路。他从小既熟读四书五经,又遍览当时所能读到的世界文学,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俄罗斯长篇小说被他比喻成“文学的棉被”,达·芬奇是他心中的彗星,艺术则是“终身大事”———这世界很不公平,白痴可以是亿万富翁,疯子可以是一国君主,从事艺术,则什么人就会作出什么艺术品,这一点,他认为就是“公平”。
  56岁去欧洲寻根
  56岁那年,木心远赴西方。“我是带着欧洲出来的呀!”他解说他的出国不是唐僧取经。当意大利人问他是不是来旅游的?他回答:“我来寻根。”少年时代的阅读使他早就认识了欧罗巴,一旦亲历斯土,他的感慨是:“别来无恙”。
  陈丹青与木心同在1982到了纽约,初次见面竟在地铁上。此后至今整整24年,陈丹青是木心持续书写的见证者。
  当初两人一见如故,用上海话长谈到天明。那时木心散文小说常见于主流中文报端的文学副刊:《侨报》、《中报》。平日里,两人约在中央公园或咖啡馆见面,木心取出前一夜写就的手稿给他看,自己在公园长椅上安静地抽烟,看到好句子,陈丹青一再击节赞赏。
  1985年前后,中国台湾陆续出版木心的散文、小说和诗集。著名台湾诗人亚痃则在东南亚举行的文学盛会上一面击鼓,一面朗诵木心的散文———《林肯中心的鼓声》,之后他又在台湾击鼓吟诗,在给木心的信中他说,击鼓太用力手上的皮都磨破了。1984年台湾《联合文学》创刊号为木心特设“散文展览”专号,题名《木心,一个文学的鲁滨逊》,编者导言提到:木心在文坛甫一出现,即以迥然绝尘、拒斥流俗的风格,引起广大读者强烈注目,人人争问“木心是谁?”
  作为徐志摩时代后第二批出国留学的华人作家,木心常打趣说,“你不时瞥见中国的画家作家,提着大大小小的竹篮,到欧洲打水去了。”作为第二代去国外孤独奋斗终而定居的华人,像木心这样被西方主流社会承认的,实在不多。他的部分散文与小说被翻译成英语,成为美国大学文学史课程范本读物,并作为惟一的中国作家,与福克纳、海明威作品编在同一教材中;在哈佛与耶鲁这些名校主办的《文学无国界》网站,木心拥有众多忠实读者。有评论说“木心本人就是一个‘异体字’,读他的文章要备好字典”,这只是木心文学的一面,另一面是他洗练到平白如话的语言,而这种书写语言背后的世界性观念,一旦翻译,便能赢得西方读者的深刻共鸣———美国文学评论家RobertoCantu教授在读完《温莎墓园日记》后,给翻译者童明写信说:“现在是星期六深夜,实际上已是星期日清晨,不过这个世界必须停下来,让我讲几句对木心表示钦佩的话。”
  文学“嘉年华”
  上世纪90年代初,木心应纽约一群大陆文艺家执意邀请,开讲《世界文学史》课程,历时五年,学生中有画家、舞蹈家、评论家和历史学家。听课学生最多时达到30余人,双周一课,每堂课4小时,寒暑假停课。木心说,陈丹青手快,5年的课堂笔记工工整整。而陈丹青听课的感觉,一是无穷的愉快,一是智力“不支”,往往四五小时后,所有同学面露倦色,只有木心先生还能谈笑风生,“木心先生最年迈,可是在座所有年轻人的精力和智力远远不及他。”
  木心称那几年的课堂是“嘉年华”,大家穿的整齐得体,听课间隙吃点点心,喝下午茶。陈丹青说:“回想起来不可思议,那段时光多么奢侈啊。”当时曾有位舞蹈家穿着时尚,一进门就说“木心老师,一路走来我的心怦怦直跳。”
  木心回说,“正好是当下电影的名字———《美女与野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
  每堂课的讲义,木心手写近2万字。陈丹青回忆道,他做学问的态度十二分老实,即便讲到土耳其、波斯或印度作家,他也将不同作者姓名的拼写法端端正正写出来,讲到关汉卿、汤显祖,则将其生卒年月写清楚。令学生们惊异的是,木心并未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几乎全凭自己的记忆力讲述各国文学史。而木心在讲述史料之外,最令陈丹青钦佩的是卓越的史识。木心自己举例说,他讲《诗经》,轻载道价值,重文学价值,他认为,“《诗经》是世界一流的诗。”
  陈丹青说,大学中文专科都开世界文学史,所以“重要的不是讲文学史,而是怎么讲,谁在讲。”讲述先秦诸子和希腊哲学的那几堂课令他印象深刻,因为木心给予学生这样的观念:中国的先贤和西方哲人,都是一流的文学家,都用文学语言讲述哲学和伦理。木心先生说:“《圣经》无疑是伟大的文学作品,耶稣是第一个懂得悲哀的诗人。”
  陈丹青说:“我所迷恋的是木心以及他这代人的语言方式,通透、温厚、泼辣,大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充满细节和比喻,一针见血,丝毫没有空话套话,没有学术腔。”多年来他目睹先生的不仅是文章、谈吐、仪态,更从无数小事小节中领会老师那种平实认真、一丝不苟,领会美与生活的融会无间。木心自己裁剪制作衬衫,设计皮鞋,烧一手好菜,布置家居更是拿手好戏,点石成金。他说平时特别喜欢看木心不慌不忙一道道工序做菜的样子。他感叹道,这样无处不在的启发,根本无法效仿,因为渗透人格。
  2000年元旦刚过,上海季风书园的董事长严搏非去纽约的家中拜访过木心,他表示虽然在此之前我就知道木心,但见他本人后还是觉得怎么就横空出世这么个人。“木心讲话你需要仔细听才觉出味道。”这是他作出的判断。
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7:00 | 只看该作者
木心语录摘抄
1.好事坏事 过后谈起来都很罗曼蒂克

2.懂得树 就懂得贝多芬

3.君子忧道亦忧贫

4.无审美力者亦无情

5.从前的那个我 如果来找现在的我 会得到很好的款待

6.象火车铁轨边的蔓草那样的一生啊

7.智慧是剑锋 才华是剑气 品德是剑柄

8.时代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9.好像《红楼梦》这部书是红学家写的

10.思想家一醉而成了诗人 一怒而成舞蹈家

11.岂止是艺术家孤独 艺术品更孤独

12.我之为我 只在异人处

13.大观园招宴 红学家还是不赴为妙 要行令联句的哩

14.绝无幽默感的人 是罪人

15.提倡幽默 是最不幽默的事

16.行人匆匆 全不知路上发生过的悲欢离合

17.我回过头去对十九世纪说 我们不该是二十世纪

18.故国市街 人都陌生 一阵阵风全是往前的风

19.直道相思了无益 且作新狂解救狂

20.天鹅谈飞行术 麻雀说哪有这么多讲究

21.玩物丧志 其志小 志大者玩物养志

22.爱情是天才行为 早已失传了

23.人类是包法利 艺术家是包法利夫人

24.爱情是幻想出来的幻想

25.人是在等人的时候老下去的

26.桃花太红李太白 杨公下忌柳下惠

27.夏晚阳台上 美国的风吹给我中国的往事

28.择友三试 试之以酒 试之以财 试之以同逛博物馆

29.谢灵运惯用媚字 固媚

30.花的香是形而上的

31.艺术而不艺术 就什么也不是

32.艺术的极致竟然是道德 以音乐表现出来的道德

33.艺术是从来也不着急的

34.善与恶对立吗 善好像与伪善对立

35.历史是家教

36.绝色美貌是看不清看不准看不完的

37.幸亏我是艺术家 可以不顾艺术理论

38.我爱好诗人 所以对坏诗人特别恨

39.从明亮处想 死 是不再疲劳的意思

40.看人看其头脑 才能 心肠

41.世上多是无缘之缘

42.我觉得坐在书桌前一如坐在钢琴前

43.成也是海 败也是海 海是帆船的致命情人

44.找不到理想 可以找个人来寄托你的理想

45.伟大的作品等待伟大的读者

46.相敬如冰

47.文学是一字一字地救出自己 书法是一笔一笔地救出自己

48.予不嗜甘 而苦尽甘来之甘 嗜之

49.轻柔的谈吐 心似深山流泉

50.宇宙无人文 奈何以人文释之

51.由贫穷而构成的一点浪漫 予决不求人沟通

52.酒使我陶然 烟使我卓然

53.会当身由己 婉转入江湖

54.淡淡地浓 浓浓地淡 人情味是这样的

55.植物开完花以后都露着倦意

56.人一入名流 便不足观

57.无审美力是绝症 知识学问救不了

58.君子难近乎 远小人则君子近焉

59.我追索人心的深度 却看到人心的浅薄

60.静旁边是静

61.十一月中旬 晴暖如春 明明指的是爱情

6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是演技派

63.有些事我乐观其成 有些事我乐观其不成

64.负心人负了我以后 还会去负别人 我平静下来

65.先要把别人的不义而富且贵看得如浮云吧

66.坐听别人说大话夸海口 我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

67.庸俗已近恶俗 恶俗就是恶

68.智者生涯 天天愚人节

69.小有才气 反而显得小家子气

70.纯乎私人性的作品就不是艺术

71.美无性别 若有性别则是性不是美

72.种种神童 就是没有哲学神童

73.张之洞中熊十力 齐如山外马一浮

74.你爱文学 将来文学会爱你

75.离开佛罗伦萨不是告别艺术 艺术就是这点好

76.其实每一次恋都是初恋

77.我讨厌肉麻 不过不麻就没有肉了

78.你常常笑得使我看不清

79.不以成败论爱情

80.不会思想的人的思想是可怕的

81.等待高尚伟大的读者 当他出现时 我就不再卑污渺小了

82.那种吃苦也像享乐的岁月 便叫青春

83.往往是还未开始爱 爱已经过去了

84.麻木的人都爱说跟着感觉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3 07:28:55 | 只看该作者
著名画家作家木心去世 学生陈丹青忙处理后事 2011年12月22日

木心

  木心 本名孙璞,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自幼迷恋绘画与写作。1982年远赴纽约。1986年至1999年,台湾陆续出版木心文集数种。2006年,木心文学系列首度在大陆出版,始获本土读者认知。同年,应故乡乌镇的盛情邀请,回国定居。
  (记者姜妍实习生方鑫)“木心是被冷落的重要作家。”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台湾印刻文学总编辑初安民如此评价。前日,木心因肺部感染在乌镇辞世,享年84岁。
  初安民去年11月曾经到过乌镇,与木心有过两个小时的会面。因为老先生1949年时曾在台湾高雄待过,一直也想故地重游,当时他们就商量着,等到春暖花开时要求老先生回台湾看看,同时把他13本书出版,再办个画展。令初安民没有想到的是,时隔一年又一月,木心就走了。初安民说,木心的一举一动都保留了英国绅士的风度,皮鞋擦得锃亮,做事情也一丝不苟。“从他进房间、打开自己的画、戴帽子、送东西,每个动作都是缓慢的,但每个细节他都会注意到。”
  初安民说台湾这一代有一批人受了木心影响,木心的作品无法归类,不论是写作还是画画,自成一家,找不到他的从属和流派,在中文世界绝无仅有,他的人生阅历,当代少见。“木心是被冷落了的重要作家,每个作品都好,有着文学背后的力道。他在中国大陆是个意外没有受到适当关注的作家。”
  木心的学生陈丹青(微博)在老师辞世后忙着处理讣告等许多事,一接起电话就猜到记者来电的目的,他说自己目前没有时间接受采访,要处理老师的一些后事。
  木心图书的出版方贝贝特也于昨日下午发布了讣告,讣告称:“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时,诗人、文学家、画家木心先生在故乡乌镇逝世,享年84岁。”木心于2011年秋,因肺部感染入桐乡第一人民医院,病重期间,青年读者十余人自北京、纽约、湖南、湖北、广西、江苏等地自行来到桐乡医院守护,直至其终告不治。
  据悉,木心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于12月24日上午十点在桐乡殡仪馆举行。同日下午,于乌镇西栅昭明书院举行木心先生追思会。老先生灵堂,设于乌镇东栅木心故居,自12月24日起开放给前来祭悼的各界人士。
  木心著有《我的情欲纷纷》、《伪所罗门书》、《哥伦比亚的倒影》以及画集《木心画集》等著作。
  ■ 木心箴言
  找一个情敌比找一个情人还要难
  女孩拢头发时斜眼一笑很好看
  男孩系球鞋带而抬头说话很好看
  冰是睡熟了的水
  给我的自由愈多 我用的自由愈少
  玄妙的话题在浅白的对答中辱没了
  创作是父性的 翻译是母性的
  天才是被另一个天才发现的
  新买来的家具 像是客人
  街角的寒风比野地的寒风尤为悲凉
  遇事多与自己商量
  乏辩才者工谗言
  第一个发明刮耳光的人多有才气
  我们也曾有过黑暗的青春
  ■ 评价
  陈丹青 我可以想象不出国,但无法想象出国之后我不曾结识木心先生。
  陈村 毫不夸张地说,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见到的依然活着的中文作家中最是优美、深刻、广博。
  孙郁 读几册木心作品集,像一番奇遇,自叹天底下还有这样的文字在,似乎是民国遗风的流动,带着大的悲欣直入人心。
  梁文道 他像是从一个从来没有断裂的传统中出来的,他能够用文字把你整个儿抓进去……
  陈子善 虽然姗姗来迟,毕竟还是来了,现在是到了木心先生的散文“墙外开花墙内红”的时候了。
  童明 木心风格不是“一脉相承”,而是“多脉相承”。他的精神气脉既系于春秋、魏晋、汉唐的华夏文化,又源于古希腊的悲剧精神,而思维特征和艺术格调却又是西方现代派的,且与近三十年来最深思熟虑的西方人文思想息息相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26 , Processed in 0.1310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