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每一步,都很重要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9-4 1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课题研究之路

明 霞

  现在,课题研究已深入到中小学,乃至中学生也能开展课题研究了。但对于课题研究,基层的老师们却是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都是一些专家搞得对教育教学没有实际作用的名堂;有人认为课题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教师搞不了。有的学校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办学档次,也开展课题研究,但真正研究的少、拼凑的材料多,也就让很多老师感到所谓的课题研究无非就是在结题时造造材料而已。说到底,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认识可以说是很模糊的。

  说起课题研究,我也走了一条很漫长的路。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是在1983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但当时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意思,只是因为大学毕业要完成毕业论文,而毕业论文怎么做?就是本系的各位老师给出很多的题目,由同学们自由选择参加。在参加的过程中,自己基本上是没有自主权的,要研究什么、目的是什么、方法措施过程怎么样,全是导师定好了,我们按照导师的设计做,从采标本、做实验、统计数据,最后进行分析,全部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大约花3个月时间,做了大量的实验,最后的实验报告还被刊发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上。但那时候并不知道课题研究是什么。

  大学毕业后的很多年却没有接触过课题研究,尤其说来惭愧的是,我在教研室工作了8年(1985年底-1994年)竟然从没有搞过课题研究,只是根据老师的需要搞些培训工作,到学校听课、与老师们一起研究教学,而课题研究距离我们很遥远。94年8月又回到了学校后,才陆陆续续的开始知道了一点。大约96年,可能是上面分配给学校一个课题――“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题目大得吓人,好像也开展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但研究的结果怎么样,没有经过鉴定与验收,最后不了了之。

  真正开始接触研究是在2000年秋季。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骨干教师培训,其中裴娣娜老师还有其他的一些教授讲了不少关于课题研究的专题,让我们初步认识了课题研究。培训中有一个规定,每人都要开展一项课题研究,并且在3个月培训结束时完成开题报告,次年秋季要回去答辩。开题报告怎么写?对于从没写过这种东西的人来说,无疑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研究什么题目也不知道,就盼望着教授们给个课题我们开展研究,但那是不可能的,导师要求必须要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最好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选题。无奈之下只好天天泡在图书室里查资料,在大量阅读教育理论著作的基础上(当时光复印资料就花了200多元,读了建构主义理论,学生主体性等等理论,翻阅了几乎全国各地的教育类杂志),我思考:我回到学校要带毕业班,最切合我实际的就是上好复习课,并且在复习课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于是确定了“生物复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很认真地写了开题报告,还得到了导师肖尊安教授的肯定与指导,我终于知道了怎么做课题了。

  但回到学校后情况有变。我依然带毕业班,但学校把我的工作作了调整,原来负责德育工作,结束培训回校就直接到了教科室工作。教科室的工作怎么开展,对于我来说又是一个新课题。恰巧研究性学习刚刚在上海、江苏等地实施、效果很好,我市教研室原来的主任对研究性学习很感兴趣,在省里申报了课题开始在我市开展研究,我校被选为首批研究基地,这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呢!

  无奈之下,到处找资料,从教研室主任那里,从省有关专家那里,找到了大量的资料,自己先搞明白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然后开会培训教师。当时,我找到了霍益萍教授的很多文章和书籍,还找到了上海七宝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很多案例,以及江苏等地的案例,制定了课题研究计划――在初中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给全校教师和学生编印了《研究性学习文丛》(1-3辑),供老师和学生学习,并拟定了100多个小课题,学生从寒假开始自己研究(那是2001年的春节期间)。假期过后,让我喜不自禁,每个学生都搞了调查研究,各方面的问题都有,我费了好大的劲从学生的作品中选出几十篇编印成《学生小论文集》,当时影响很大,中国教育报还有过报道。后来就干脆专门研究研究性学习这个课题了。

  夏天,导师问我课题研究的在怎么样了,是否做好准备写出报告回去答辩。我忐忑的询问导师,是否可以改题目,因为我回来主要做的是研究性学习。导师说没问题。于是,从列出结题报告的框架、提纲,到如何分析数据、作出结论,肖尊安教授给予了耐心细致的指导,一篇完整的2万余字的结题报告完成了。在9月份回北师答辩的时候,我把开展研究过程中的图片和主要内容制作成了PPT课件,并带去了创办的《附中教研》(研究性学习专辑)和学生的小论文集,没想到我的《在初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探索》还获得几位评委的高度肯定,也获得了仅有的5个一等奖中的一个。

  此后,该课题正式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我是主持人。此项课题由于在山东省开展得较早、效果也较好,有好几次我还在全省研究性学习的研讨会上介绍学校开展的经验。2004年,我为全省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提供了一堂公开课,我校被评为研究性学习先进学校。

  个人开展课题研究如此,还要带动全校教师开展研究。在申报“十五”课题期间,广泛发动老师、指导老师开展课题研究,结果我校相当多老师申报课题,其中《学校管理创新的整体研究》(由我执笔、校长主持)、《语文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索》(语文组全体老师参与),《美术主体多元化教学研究》(美术组)立项为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还有《英语特色教学研究》、《生活中的物理》等课题立项为市级重点课题,另外还承担了“合作学习”课题子课题、“综合实践活动”等的子课题研究工作。整个“十五”期间,可以说课题研究开展的红红火火,老师们的收益是巨大的。很多在研究中成长起来的老师说,假如让他们再回到过去不读书、不研究的状态,无异于放着汽车不开而去骑自行车。学校也在研究中不断发展壮大,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作为唯一一所从不上晚自习、周末照常休息的学校,教学质量依然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不能不说与学校开展研究有很大关系。前段时间,《人民教育》创新教育专刊(07年3月)组稿,我校很多案例被选用,负责组稿的老师说不能用你学校稿件太多了,还必须顾及到面。但我校的很多老师、学生的案例的确令人心动,不忍舍弃,最后,还是用了不少,这从即将面世的《人民教育》(创新教育专科)中可以领略到。

  当然,功劳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学校整个的氛围。校长重视教科研工作,重视教师培养,无疑给老师们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这从我们校长近期思考的“唱响‘教师第一’主旋律”中可以得到印证,不断请来全国级的大家、名师给老师们开讲座、与老师对话,开阔了老师视野;我们省市教科所对学校给予了充分的关心、指导与扶持,尤其是市教科所的各位所长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

  所以,当你还处在课题外徘徊的时候,当你还在困惑该怎样当教师、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时候,当你感觉自己的工作没有了激情、出现倦怠情绪的时候,不妨选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开展研究。今天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明天定会绽放出绚丽的花朵。

http://blog.cersp.com/77837/846110.aspx
2#
发表于 2011-9-4 17: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教育的温情诠释与追求/肖川

http://blog.cersp.com/77837/1403301.aspx

  一年四季,我深爱着春。当春的精灵悄无声息地抚平了寒冬划过的伤痕,当烂漫的春花自由地纯粹地舒展着自己的小小生命,当世间万物在春的怀抱里自豪地获得了新生,我总是不自觉地感动于那种灿烂而不张扬的美,那份宽厚却不计回报的爱。孙明霞老师的文字,就有这种春的魔力――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充盈着生命的情怀,饱含着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我想,明霞笔下的那一抹迷人的春色,定是她在生命化教育的羊肠小道上追逐蝴蝶之所得,也正是她用全部的生命对生命教育的温情注解。
  教育因生命而发生,生命才是教育鲜活的家。然而,在应试教育日甚一日的今天,教育的真义被遮蔽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失落了,教育成为“训练”的代名词,成为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教师,那一群苦恼而又无助的工匠,还在如陀螺般麻木而冰冷地旋转;而学生,则成了一群“无目的的升学者”和“非本意的就学者”。他们可以不喜爱任何科目,只求考得高分;他们可以不喜欢学习,只求从学习中取得利益;他们的童年期被压缩得很短,取而代之的是不合时宜的早熟与冷漠。我们的教育正在经历着“工业化”、“标准化”、“工具化”的寒冬,肆虐的功利主义之风吹裂了孕育生命的土地,理想主义的太阳被无边的黑暗吞噬,我们是那样从未有过地期盼着春,期盼着那个让生命自由呼吸的季节,期盼着还生命以尊严、给生命以幸福的良善的教育。
  作为教师的孙明霞,便是应着这样的呼唤,悄然来到孩子们身边的春的使者。“她并不娇艳,只是用一抹淡淡的鹅黄展露出她的容颜;她并不多姿,只是将几个小小的花瓣伸展;她并不芳香,只是在悄悄地点缀着春天。那小小的淡黄色的花瓣是她的笑脸,那小小的绿叶是她的心情。那就是小小的迎春花。”这小小的迎春花,匍匐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童年的苦难与伤痛使更博大的爱在她心中发芽,幸运的阳光让满满的幸福在她心里开花……她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与珍爱,平实而淡然地,温暖而诗意地践行着生命教育――她心中那轮不灭的太阳。
  没有听过明霞的课,根本不会懂得她将“生命”二字演绎得多么精妙。生物在她心中,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物”,而不是作为学习客体的“物”,更不是一堆冠以“知识”之名的缺乏生气与情感的符号。正如明霞所言,知识是有生命的。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正是使知识焕发生机的肥沃土壤。明霞的课堂,总是洋溢着春的味道:无论是狗尾草,杨树枝,还是各种美不胜收的鲜花,都成为孩子们了解生物结构的“至宝”,都是孩子们课堂上亲密的伙伴;植物的生长过程,被明霞和孩子们演绎成一首首拟人化的小诗,一篇篇妙趣横生的短文;老师们讳莫如深的生殖发育知识,却成了明霞教育孩子们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绝妙素材。明霞是一位魔术师,经她的妙手摆弄,被考题和分数禁锢了的生物知识就重新恢复了鲜活的状态,在生活的滋养下,呈现出蓬勃的“生命态”;明霞又是一位诗人,她那如孩子般的赤诚,那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捕捉自然之美的虔诚,那将纯真的诗性与深沉的理性合二为一的魔力,总让人分不清她引领孩子们探索的究竟是自然的奥秘还是生命的诗行……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其精义便在于课堂教学的生命化。如何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的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应该成为所有教学的自觉追求。明霞便是这样一位执着的追求者:她的课堂有着精彩的预设,但更不乏意外的惊喜与灵机一动的美丽;她的课堂从不拘泥于华丽活泼的形式,平实自然的聊天也能聊出浓浓的生物味;她的课堂充满了理智的拷问与情感的激荡,像问号,像感叹号,更像省略号,在平等的对话之中为每个生命的自然舒展留白;她的课堂不拘泥于知识与方法的传授,而始终致力于学生深刻的生命体验,致力于一种“生命在场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课堂安全而又温暖,跃动而又不失沉静,生命的灵动在这里凸显,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呈现。
  对于孩子,明霞是老师,是友人,也是母亲。她总是那么激情澎湃地去赴一场又一场与孩子们的“约会”,在课堂上,在书信中,她享受着与孩子们最美好的相遇。非常欣赏明霞在本书第一章的结语:“有人把教学工作看成是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自然也就享受不到教育的乐趣与幸福。我想说,教师所面对的不是冰冷的石头、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充满了灵性的美丽的灵魂。不在于付出是否得到回报,不在于是否得到名利地位,而是在生命与生命的对接闪烁出的智慧之光、悄然绽放的爱的花朵,那是生命浸润生命的过程。”明霞,就是这样幸福着,在与年轻生命的对接中幸福着,在生命教育中幸福着。那是迎春花小小的幸福,同样也是生命教育常被忽视的旨趣所在――使教育者自身的个性愈加丰富而舒展,人格愈加正直而强健。生命教育,既是对人,也是对己。在自我的生命教育之中,幸福从此熙熙攘攘,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生命教育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个终点;是内化于教育本身的神圣使命,而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样态。在明霞生命化教育行为的背后,承载的是她对于生命质量的不懈关注,对于生命尊严的坚决捍卫,对于个体独特性的悉心呵护,对于人生幸福的永恒追求……我想,这才是生命教育全部的意味。
  迎春花的绽放让人心醉,生命教育的春天还会远吗?
  是为序。 
3#
发表于 2011-9-7 22: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

孙明霞



很多教师都想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可不知该怎么学习,学了以后又不知如何应用。因不了解田老师的学习背景和遇到的具体情况,现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教师的学习与专业发展的问题。



为什么学习

学习何为?毋庸置疑,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换句话说,就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但这样的回答太笼统、太宏观,目标太宏大,反而很模糊,不清楚自己变成什么样子才算是成长了。这就需要从教师专业化的内涵说起。

有的教师说,教学水平高的就是专业化水平高。但进一步分析,教学水平高的含义是什么?它可能被窄化为教学成绩高。也有人说“学生喜欢的”的教师,其专业化水平高,这也不很全面。因为“学生喜欢的”未必教学质量就高(质量更不等于考试成绩),我就遇到某理科老师靠语言的幽默搞笑来博得学生欢心,靠对知识点的反复训练和对历年考试题目的研究甚至押题来取得高分,却从不给学生开设实验课,不考试的内容全部省略,“不重要”的内容基本不讲,你能说他专业水平高吗?

教师专业的化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它至少包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对教育教学的态度等教育情意的内容,还包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了解、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与驾驭、对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对所教学科内涵和外延的把握等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可见,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一定不能窄化为只是为了获取教学技巧、提高教学成绩,而是要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学科教学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以及和学生沟通的能力的提高、处理各种教育教学事件的智慧的获得,不断挖掘并发展自身的潜能,在帮助学生成长中获得成长。

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服务于成长中的人的工作,固步自封、周而复始的重复,绝对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必须不断学习、提高和自我更新。



学习什么

可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丰富自己的头脑。“先进理论”不是“新鲜理论”,而是能够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诸如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观点,又如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等等。南京行知小学校长杨瑞清曾说过,在他这二三十年的实践中,每当遇到困难时,就从陶行知的著作中寻找力量、寻找方法。理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给人以精神和气质的熏陶,智慧和思维的启迪,思想和理念的提升。“拒绝理论,就是拒绝进步,实践就只能在低层次上重复”。

可以学习当今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思想和方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因为他们长期观察儿童、研究教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积淀了深厚的专业功底。记得阅读《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美国名师的精神档案》一书时,我常常为美国优秀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投入的工作热情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所折服,其中介绍的雷夫·艾斯奎斯和罗恩·克拉克两位老师的著作恰好有中译本,前者就是《第56号教室的奇迹》,后者则是《优秀是教出来的》,于是我把它们买来了。通过阅读,我发现西方的教育更重视以心理学的视角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值得我们学习;而读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教育随笔,发现其中很多情景就发生在自己的课堂中,这也给了我很多借鉴的机会。

可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要善于在茫茫书海中选择优秀的、经典的的书籍作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还要善于在芸芸众生中选择善良的、博学的、热情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或伙伴。



怎么学习

学习的方式有很多。读书是学习,思考是学习,交流是学习,实践更是学习。

常常听到有的教师说,每天忙于备课批作业应付检查,没有时间坐下来静心读书。仔细想想,读书其实不是非要有专门的时间不可。假如真的放“读书假”,又有多少人能静坐书桌前看书?记得有位校长朋友说过,女老师的随身包里不能只装化妆品,还应该有书,因为书籍是最好的美容品,也是不错的营养品。如果我们的包里随时都装着书,那么无论走到哪里,比如等公交车的时候,排队买东西的时候,在公园游玩累了休息的时候,都可以掏出来读一读,哪怕一次读上一两页,都会有收获。办公桌上,也可以放自己喜欢的教育图书,课间或备课累了的时候,可以随意翻翻,说不定某句话或某个案例能一下子给你灵感或启发。

除了读书,思考也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一个不会思考的教师只能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只有思考才能有所改进、不断改进,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育反思,它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和行为改进过程。时下,很多教师都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教育教学反思,但有的不知道哪些事件是需要反思的,认为自己的实践没有多少价值,对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习以为常;有的反思的范围局限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而缺少对整个教育的反思,缺少对成功经验的思考;有的不懂得深入分析得失,不会提炼总结;也有的只是把反思当作必须完成的任务,比如备课本上那千篇一律的“教学后记”,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想让学习变得有效,教师必须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久而久之,就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小事中蕴含着真知。当然,反思不能只是用脑袋想一想,而是要善于观察和记录。在我个人的成长经历中,记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升的过程。最初,我不曾想过要把自己的课堂打造成什么样子的,只是希望通过记录自己的课堂去发现课堂中有价值的东西和不足之处,进而改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一节课一节课的记录,让我逐渐发现了自己课堂的特点,我也在用心的记录中认真回顾自己的教学行为,回顾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设想着更好的问题解决措施,由此促使自己更用心地对待每一节课的设计,逐渐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并由此提出了“每堂课都要给学生带去一份惊喜,让学生对自己的课堂充满期待”的目标。所以,教师的思考除了是一种学习外,还是成长的重要路径。

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和人交流、分享。可以找机会走出去和名师交流,也要抓住机会和身边的优秀同行交流、研讨。只有广泛的交流、分享,才能让自己的视野不断开阔,也才能不断萌生各种教育智慧,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学”与“用”是什么关系

曾有一位教师朋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你能在你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为我们一线教师做点实事吗?如写写学案,制制课件,搜集整理一下每年的中考试题,指导一线教师搞好中考复习等。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帮助,而不只是教育思想的升华……”这让我哭笑不得,就写了篇《饿到只认烧饼》回应他:“写教案学案、制作课件、编制试题等本是教师的基本功,这些能力都没有还怎么做教师?”“街头遇到一个饥饿的人给他买两个烧饼吃,那是实实在在的帮助。但这样的帮助只是解决了他一顿饭,下一顿饭怎么办?”进而提出:“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是关键,切莫‘只认烧饼’。”

我不是否认学习“实用知识”的意义。年轻教师需要从模仿、借鉴开始,可以通过读书或跟着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如何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开班会、处理班级问题等,这些就需要实用知识的支持,它可以让年轻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但不能满足于此。华东师大周彬老师曾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很多人往往只学习你上课过程中使用的策略,而没有领略支撑这堂课的,你自己的教学思想。”确实,任何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思想或者理念支撑着,否则教学工作就变成了简单机械的体力劳动。这是我们在学习实用知识时应该注意的。

有些知识学习了并不能立刻发挥作用,那是一种智慧的潜伏与积累。学得多了,积累得多了,某一天会有突然顿悟的感觉。比如我在教学中,经常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言直观易懂、比喻形象,以避免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但每每都不如意。随着不断的学习、实践与思考,某一天突然领悟到:“说学生能听懂的话”是对教师最基本的也是很高的要求。可以说这是我经过了近三十年的积累而得到的一个经验。所以,不用担心今天读的书没用上,今天学习的某种方法不能立竿见影。很多教育理论,更需要我们反复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才能真正领会并最终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

还有的一些知识,可能跟你所教的学科、所从事的职业毫无关系,但能涵养你的精神,丰富你的内心世界,完善你的人格魅力——那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会在暗中引领你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让你知道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怎样的人。这样的知识,看似“无用”,却是“大用”。



  《教师月刊》2011年07、08合刊·教师专业素养读本
4#
发表于 2011-9-14 15:5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教育信条

孙明霞

1.教师,唯有成为真正的教育者,才能应对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是拥有一颗教育者之心的人。

2.每一个课堂,都是一场美丽的约会。我只有认真地做好准备,精心地打扮自己,用真情、爱心、知识和智慧,去赴一场又一场和孩子们的美丽的约会。

3.面对学生时,我们不仅是面对一个集体,更是面对许多的个体。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情感相互传递、生命相互浸润的过程。

4.心里装着学生,就能敏感地发现学生的任何变化,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不在于教什么学科,也不在于是否当班主任,只要走进学校、走进教室,就是教师,就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导师。当学生不守纪律的时候,当学生不听讲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学生迟到的时候,当学生心情沮丧的时候,当学生发脾气的时候,教师的态度至关重要。

5.不必把荣誉看得太重,荣誉不能代表人生的全部。在积极的工作中,有了荣誉,得之泰然,那是给我们的人生旅途增加了一道风景;没有荣誉,也处之泰然,旅途中还有别样的风景。斤斤计较个人荣誉的人很难走得很远。

6.假如当教师仅仅是为了有一份工作可以拿一份工资的话,我们就永远只是打工者。这时,所有的工作便可能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教学成了纯粹的机械劳动,教师也就必然出现职业倦怠了。

7.工作的时间是构成我们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有理由让自己生命的每一分钟都过得充实、有价值。用心对待教师职业,将职业做成事业,就会享受到教育中的无穷乐趣。这样,教师也就远离了职业倦怠。

8.学生之所以是学生,就因为他们会不断地犯错误,而正是因为他们会犯错误,才需要学校,需要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陪伴孩子长大,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指责;在孩子冲撞甚至冒犯了自己的时候,给孩子以宽容而不是惩罚。这才是美好、温情的教育。

9.我一直以为,学校开设的各门学科中,没有“主科”和“副科”之分。假如说有区别的话,只能说有的学科占用的课时多,有的学科课时较少,但它们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样有重要作用。如同营养套餐,每一种营养成分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

10.任何学科的教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有所区别,其他都是一样的——我们面对着同样的学生,都要研究学生、为了学生。无论什么知识的教学,它们都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怎样提问,怎样和学生交流,遇到问题怎样处理,学生不守纪律怎么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等,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教师都要面对的。

11.我的课堂理念是什么?肯定不是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让学生考试都拿高分,而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善良的人,无论将来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或者获得多高的荣誉,都能坦然面对。

12.课堂需要一定的技巧,但任何的方法、技巧都必须有某种思想、文化作支撑。

13.虽然是常态课,但也一定要努力呈现完整的教育——教给学生鲜活的知识;整合各种现场的资源为教学服务,让学生享受学习、愿意参与其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和尊重。

14.无论怎样,我们都不应放弃努力。任风沙弥漫,我们都要有清醒的头脑,只要还有一寸土地,就可以耕耘,让田野盛开生命之花;只要还当教师,就可以努力给学生以“人”的教育,哪怕力量很微弱……

15.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有自己的强势智能,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标准件”,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并为学生创造条件发展其优势智能。

16.我理想中的课堂是绿色的,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知识不是书本上枯燥呆板的文字符号,而是鲜活的生活;知识除了来自课本,还来自全部的生活;学习除了发生在教室里,也发生在教室之外的所有时空中。

17.知识是鲜活的,课堂也是有生命的,教室不仅是一个名词,更应该是一个动词,是整个学习的过程,也是生命成长的过程。

18.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既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大量资源,更应该把课本上的资源利用好。这个利用,不是简单地背下来,而是以之为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9.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都能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来设计自己的课堂,并对自己的言行有较强的自省意识,能及时反思自己。

20.真正能够长久的快乐肯定不是荣誉也不是金钱,而是来自心灵深处的满足——那就是看到我们所教的每一位学生都笑魇如花,都快乐地学习、生活着,然后快乐地走向社会,多少年后见到你还能甜甜地喊你一声“老师”,还记得你曾经给他们留下的所有。

21.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

22.大多数教师可能一辈子都默默无闻,但他们的名字会留在学生心中。
5#
发表于 2011-9-14 16: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个朋友叫孙明霞
文/老纪0909


第一次知道孙明霞的时候,她并不叫孙明霞,而是迎春花开。那是于在线,站内短消息,她给我送来一大捆的橄榄枝,还把老纪夸了一大通,夸得飘飘然,飘然之余,搜索这朵花的文字,阅读,原来,是个生物老师啊!在我的记忆里,关于生物这门课,就只有草履虫的蠢笨还有门纲目科种的分类了。咱是什么老师?语文!语数外三大科,咱可是首啊!就那个生物小副科,她还能教出花来?再者说了,看这名字:迎春花开,指定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丫头,遂不在意。

后来又认识了摩西,一个总是毛发须张的家伙,再后来,就被这家伙忽悠到了1+1,刚刚在那儿打下一个简陋的窝,就收到了孙明霞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不经心的去她的窝里去看,原来,这里才是她的老窝啊,看人家那窝里,那是高朋满座熙来攘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

打开那些个博文,一篇一篇,潜心的读。

她的文字里,没有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也没有什么哼哼教导的架子,只是教育生活一个个简简单单的案例,一则则琐碎如风的感悟,娓娓叙来,平平淡淡,却又让人欲罢不能,因为那里面跳动的,是一颗爱心,对孩子的爱,对教育的爱。

知道了她的那本书的名字:《用生命润泽生命》。上网去搜,企图得而阅之,许是太笨,竟没有找到,干脆咨询她本人:嗨,明(名)师,你那本《用什么什么什么》是不是网上有卖啊?我怎么搜了半天没搜到哪儿有卖啊,都是给你“吹”的,哈哈,给晕头转向的老纪指点一下迷津!“亲爱的老纪,能被你欣赏这是多么自豪和幸福的事情,请告诉我你的详细地址邮编,我给你寄去。其实在你面前,很惶恐的,因为绝对佩服老纪的文字,幽默,真情,生动,非一般人能比,明霞的文字却太简单、直白,没有文采,你愿意要,我已经很开心了的。
明天就办”孙明霞如此回复。

没有说什么感谢的话,只是把地址发给了她,我总是认为,当朋友成为交往中的第一要义时,朋友之外的东西就淡了。那一刻,我是把她作为朋友了,无论她是什么样的名师,无论老纪有多么卑微多么平庸。

好久没有消息,却也并不着急,我的笃定,来自于她的文字。

收到书,是在下午,和书一起来的,还有一张便笺,极普通的白纸,极洒脱的行书,解释了书迟迟未到的原因——托付给儿子,儿子却忘了。便笺之外,是一条丝巾,很柔,很软,摸起来很舒服,她说,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因为书寄晚了!

我是从来都不戴任何饰品的,比如耳环项链手链,也包括丝巾,我总觉得这些东西太过麻烦。

“书已收到,整个教学楼我都炫耀到了,知道为什么吗?我要让他们看到上面你写的字——给最尊敬的老纪——现梅君指正,瞧,这么名的老师都崇拜老纪,老纪多厉害啊!丝巾围上了,热啊!”在博客上,我给她留言。前一句是假的——拿到书,我便极珍惜的放在我的书桌上;后一句是真的,那是秋天,围上丝巾,确实有一些热。

每天,忙完那些无聊的事情,很舒心的一件事,便是打开这本书,细细地用心地读,读到惭愧,读到混沌:有这样的生物老师,还要语文老师干什么啊!

用生命润泽生命,后来,我常常想起这个题目,这句话,孙明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她的文字为证,有她的学生为证。

09年,交了一个朋友,她的名字叫孙明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1:55 , Processed in 0.1072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