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李镇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镇西的祝贺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9-12-31 10: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开课,不要再演戏了


(程红兵的来信)
镇西:
  今天来信,想着重谈谈公开课这个话题。从教这么多年来,我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了不少公开课。现在,我觉得有必要反思一下公开课(包括观摩课、示范课等等)。
  我以为此类课应该分级,一级是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的流行方式,反复备课,反复试教,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不断接受来自各方面的修改意见,最后上台表演。这一系列反复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掌握规范的过程,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
  另一级是已经工作过好几年的教师,则绝对不能采用上述形式。在掌握规范多年之后,再表演规范,是在演戏,而不是教学实验,在掌握规范之后,应该是超越规范。
  听课是学习,就应该具有可学性,因此它必须在常态下进行,这是教育实验的一个基本要求。观摩课虽不拒绝漂亮,但绝对应该拒绝为表演而表演,拒绝为刻意追求漂亮完善而失去常态;失去常态,就失去了真实,失去了可学性。在目前观摩课更多追求表演性的时候,我倒觉得现在有必要提倡否定表演,杜绝表演。因为这种观摩课甚至连执教者本人平常教学也不这么上。可见其假到什么程度,虚到什么程度,脱离实际到什么程度。
  我以为公开课的目的在于实验。语文课堂教学实验无非在于探索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在教学常态下的呈现(这里用"呈现",而不用"展示",是因为"展示"很容易走向表演)。
  正因为是常态下的呈现,它就能给人以学习借鉴的意义。正因为是探索,所以无需圆满,即使是不成功的地方,也能从反面给人启迪和教训。
    我们总在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现在需反问一下,我们教师自己具不具备创新精神?语文课堂正是教师创新的一块天地。我们语文教师如果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应该在人格上给学生以极大的正面影响。
  以上是我的一些想法,不知你以为然否?愿闻指教。
   
                                                                     程红兵

(李镇西的回信)
红兵:
  来信谈到对公开课的看法,我深有同感。多年来的各种公开课已经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那就是一堂优质的公开课必须是"完美"的。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成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变成了"无懈可击"的表演;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就越来越讲究"精雕细刻"的形式;为了这个"完美",公开课便越来越成了各种"模式"或生搬硬套或维妙维肖的翻版。这样的公开课的确很"完美",但也很虚假。这一方面有违教师道德,另一方面等于是公开地给学生进行作假示范!这样虚假得"完美无瑕"的公开课至今还在不停地演示着,这究竟给我们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什么后果,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反思吗?
  当然,公开课中的弄虚作假未必是我们的主观追求。导致这种客观效果的原因,我认为,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中对教学个性的排斥。是的,教学个性!
  本来,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教学个性的学科。且不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任何一个杰出的教育专家或优秀教师,其教育模式、风格乃至具体的方法技巧都深深地打着他的个性烙印。不同的生活阅历、智力类型、知识结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以及所处的环境文化、所面对的学生实际等等因素,决定了任何一个教育专家都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他们所上的课也是惟一的、不可重复的--试看于漪、钱梦龙、宁鸿彬、魏书生......哪一个人的课不是其鲜明个性的体现?由于有了个性,他们便成了公认的语文教育改革家。
  但是,多年来,为什么我们的语文教育专家仍然只是于漪、钱梦龙等人呢?原因在于,广大普通教师所允许的教学个性空间实在是太狭窄了。从刚踏上讲台开始,一堂堂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就规范着他们只能"这样"上而不能"那样"上。都说上公开课"锻炼"人,但我要说,正是在这一次次的不断"锤炼"中,教师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因而失去了创造性。(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不同意你来信所说,"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完全可以沿用现在的流行的方式"上公开课,这"是青年教师明确如何上好课的过程,是激发青年教师精益求精的过程",使青年老师学会上课。)
  语文公开课的规范化、模式化,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大一统"思想对语文教学个性潜移默化的扼杀;而扼杀了个性,便窒息了语文教育科学的生命!
  我对这种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专制主义深恶痛绝,因而总想努力通过自己的探索,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而教师的这种语文教学个性,首先体现在对学生个性的真正尊重。上学期,我教了《我的小桃树》,自己还比较满意。"比较满意"的惟一原因就是我在课堂上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思想的火花随心所欲地迸射,让学生心灵的翅膀无忧无虑地飞翔--课一开始,我让学生齐声朗读这篇课文。读完之后,我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是就不懂的问题提问,可以是谈自己的感受,也可以是就自己最喜欢的某一点作简要分析。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间作者要写自己'脾性也一天天坏了','心境似梦上了一层暮气'?"如果按教师的教学程序,显然不应该从这儿讲起,因为这个问题并不是教参上确立的重点和难点;但至少对于这个学生来讲,这个问题就是她的"难点和重点"。我当然就得顺应学生。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便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于是,新的问题又涌出来:关于"奶奶",关于"小桃树",关于"我的梦是绿色的"......学生无拘无束地讨论着。或者是一个学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或者是一种观点引起了不同的看法,或者是学生之间的碰撞,或者是学生和老师的辩论......总之,整个教室弥散着浓浓的学术氛围,大家都感到了一种交流的快乐。
  还不仅仅是交流的快乐,更有发现的喜悦--"我觉得'我'眼中的小桃树,就像奶奶眼中的'我'。""'它长得很委屈,是弯弯头,紧抱着身子的'这是写小桃树,也是写作者自己。""作者把题目由原来的'一棵小桃树'改成'我的小桃树',更能表达对小桃树的感情。""倒数第二个自然段最让我感动,作者把风中摇曳的花苞比作'像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闪着时隐时现的光',我读着读着感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我最喜欢文章最后几句,作者对着小桃树倾诉自己的感情,其实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学生的每一个发现都令我惊喜。虽然这一切都不是我预设的,但我感到了学生是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他们不是通过我的解说而是自己直接与作者对话。学生的提问和分析也许很肤浅、很幼稚,但这一切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收获而不是我的灌输。
  上这样的课我也十分轻松愉快,因为我的眼前没有"评委",只有学生,我也不必有一种紧迫感,老惦记着把我准备的货色匆匆灌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我的所谓"主导作用"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论坛,或者说我只是一个学生思想大海的推波助澜者--我适时巧妙地在学生心灵的海洋上掀起一个又一个思维的浪花;同时,我的心灵也被这些新鲜的浪花所沐浴着......可是,如果是公开课,我还敢这样上吗?
  以前我不敢,现在,我倒很想试试。--我想以这样质朴、真实、自然的公开课,呼唤语文教学的个性。
  祝
好!
                                                                              李镇西
2#
发表于 2010-12-20 23: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3#
发表于 2011-7-7 13: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镇西:教育是一种信仰


       李亭

他很累。真的很累。

他的睡眠不好。大把的脱发,让“发以稀为贵”。

他开着自己掏钱“配置”的校长座驾,每天都要穿越一座城,为了替学校省去区区几百元工钱。

他几乎每天清晨4点钟到校。远远的把车停在校门外,开了车灯,熟练地打开他随身的电脑,蜷曲在车里写日志。他不在家里写,怕打扰妻子睡眠,他不进校门,是怕影响了门卫休息。他每天都写,无论多忙,他写是为了引领着老师们也写,他说要让每个教师通过写作也能拥有一份和他一样的幸福。

他接近知天命了。刚送别了自己的父亲。家里仍有三位患重病的古稀老人,躺在病床上等着他呢。按理说,他可以请假,料理一下家事,借此也调理一下身心,可他偏偏还代着课。他还兼任着班主任。他既当本校青年教师的导师,又拗不过新收了几个外校拜师学艺的热心徒弟。

别人再忙,也能偷点闲心,可他好不容易“偷”来的时间,却是驱车上百公里,一个人乘夜赶回乐山,他的岳父正住在医院里等着他回去在手术单上签字。第二天再赶回学校,满眼都是些红血丝。

多想帮一帮他呀,他的老师们看在眼里,心疼得流泪,劝他别再拿“命”博弈,可他不听。他不是不听,实在是无奈。他的副校长王国繁“托”我做说客,说到他时是哽咽的。我的心立马扯得很远,揪得生疼。我知道,他这样拼命用力,是在掮起他的责任。尽管没有谁苛求他这样做,但他在苛求自己。他是个力求完美的人,任何事都不敷衍、不“亏心”。

这就是教育家李镇西!

一个教育痴的全部生活。

读李镇西,便是读一种教育信仰——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班主任!”



一个教书的人能著作等身,我们说他有才华。

能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中国32块不同颜色的版块上,我们说他有影响力。

他用文字行走,在每一个标点处驻足,然后,他就成为被人阅读的“标点”了。然后,又慢慢成为“傻子”、“疯子”。

你想,一个可以当官而辞官不当的人,岂不是傻子?整天和一帮乳臭未干的孩子打成一片,泡在一起,就不怕邋遢了自己的“光辉形象”,这样的人在一般人眼里,难道不是疯子?

做傻子、疯子反而乐此不疲,这样的人是什么人?他没当过兵,因而我不能说他是雷锋,他从事教育,我只能说他是个教育圣徒。

既然是圣徒,那他一定是把教育当成宗教了?!如今物欲横流,把教育当成宗教的人,一定能有资格算成“国宝”,凑巧他又是四川人,那他一定知道我称他为国宝的钦敬之意。他是征服了我,也占领了很多教师和孩子的心灵——读他的书,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他的世界,那里氤氲着墨香,那里升腾着思想,那里缭绕着温情,与他席地而坐、促膝而谈——那清澈明亮的溪水,能照见每个人的黑瞳孔。他用灿烂的微笑温暖你,用平和的目光激越你,用旷达的思想点燃你。

他很像一个房地产界大碗,到处被人高接远迎地请去“圈地”,我知道他没有圈地的野心。我更愿意把他视为“纵火者”,一处处点火,火连成片,不是火烧赤壁,而是“走进心灵”,去燎原那个名叫教育的荒原。

这是天降大任,由不得他推脱,这或许就是他的信仰。

拥有信仰才能拥有幸福,他的幸福就写在他的每一个日子里,是一种“花开的声音”。





他是我见到过的最用心的人。

“爱心与教育”成为他人生的主旋律。

他在他走过的每一个路口驻足,从少年,到青年、中年、再到未来,他收藏了他自己走过的每一个脚印。初中毕业证、大学录取书,甚至上大学第一天时在校门口那张意气风发的照片,各种纸张的阅读笔记、青春恣意的诗情诗意、文学梦想的残片,甚至初登讲台时的教案,他都精心储存在自己的箱子里,视为至宝,也记录了他事业成长过程的历史经历。

“教有所思”,他成为个反思能力极强的人,“从批判走向建设”。今天,有很多李镇西的追随者,其实就恰恰是站在他曾经驻足的地方驻足,经历他那样经历过的沉思,他在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上写诗”,这正是李镇西的魅力。

当很多人以教育家自居,忙着独树所谓的教育“流派”时,他却敢于四下杜郎口中学,握着崔其升的手自称“我是来学习的”,弄得崔其升诚惶诚恐。当很多人诋毁杜郎口模式时,正是他蜗居在杜郎口镇上的一家小旅馆里,连夜奋笔疾书“万言”,反问“谁说杜郎口不是素质教育?”

这就是李镇西,他不世故的纯真、善良、谦逊、正义是一种方向,更是“震”的力量,“震东”、“震西”,因而他震动人的灵魂。

他又是一个幽默睿智的人。他善于讲笑话,古今中外,讲起来像“串烧”,笑起来脆朗。

他还是个让人轻松的人。亲切而质朴,没有一般成功者的咄咄逼人,镜片后面的大眼睛波光嶙峋,让人总想“让我们荡起双桨”。

他重感情,很多人去成都找他“拜码头”,除非特殊情况,他都会亲自开着车拉着去各处转转,仿佛他背地里担任着成都市哪一处景点的推销员。

这就是我认识的真实的李镇西。
4#
发表于 2012-5-1 20: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镇西的意义:童心、爱心与用心
朱永新
非常高兴,参加李镇西从教30周年的座谈会。为了今天的座谈会,我早早就把这个日子留着,所有的活动为这个日子让路。为什么我特别重视今天?因为,这个日子具有特别的意义。
30年前,包括镇西在内的77、78届大学生,离开求学的校园,正式走进执教的校园,走进各大中小学,开始了他们的教师生涯。我本人,今年也是从教30周年。所以,今天的座谈会不仅是李镇西从教路上的一个盛大庆典,我同时也视为给我们那一代人开的一个从教30年的座谈会,视为对一个时代的回顾与怀念,视为对一代教师的敬意和总结。
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老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老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当时,我正在苏州推进一个培养名师名校长的工程,聘请了许多著名专家来苏州讲学带徒。听说有这样一位人才,我当然不会放过。于是,我请高校长把李镇西请到苏州,为我们的名师班学员做报告。
那一天,我故意坐在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去处理公务。没有想到,他的报告是那么精彩。他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而是把自己与学生交往的日常故事,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然而,在人们的心灵被口号式的呐喊震动得逐日麻木时,正是这真实的生活点滴,有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深深地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细心的李镇西后来在文章里写道,他发现了我盈眶的热泪。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李镇西很快成为我的博士生。开学的时候,大家发现他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说他特殊,一是因为他已经有相当的知名度,经常有学校邀请他做报告;二是因为他英语基础比较差,我专门请了一位学生帮助他,他竟然像高中生那样,每天早上坚持背单词。上课讨论问题,他有时也会象一个高中学生一样,争论得脸红脖子粗。他给我的电话也特别多,差不多成了早请示晚汇报。同学们悄悄对我说:“这个李镇西,像个小孩子!” 但是,我特别喜欢他这样的天真与认真。
镇西是个天真的人。他特别喜欢网络,当时在中青网和K12都是呼风唤雨的网络“达人”。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他也经常在课堂上说起“网事”。为此,我曾经没少当面“批评”他,劝他不要像中学生那样沉湎网络!但是他“阳奉阴违”,我行我素。
有一个周末,我请镇西餐叙,说着说着,话题就转到了网络上,我继续着苦口婆心的劝说。没想到这一次他有备而来,不一会儿,他就搬来了同盟军——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苏州的两位年轻教师焦晓骏和袁卫星。他们三人汇聚,醉翁之意不在酒,竟是冲着游说我而来。他们先是讲网络上那些有趣的八卦,再说哪些哪些名家在网络上有什么精彩言论。听着听着,我的口水没有为饭菜而下,却险些为被他们说的“网事”而流。
既然网络能够与大家分享思想,讨论问题,交流情感,既然网络可以成为走进一线老师的平台,为什么不建一个自己的网站呢?就这样,在镇西他们的密谋下,我被拉下了水、拖进了网,成立了www.eduol.cn教育在线网站。
2002年6月18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开张,镇西担任了网站的总版主。在他和一群网友的努力下,网站人气很旺,当月的点击数就超过25万,注册会员突破5千人。现在,教育在线网站的注册会员已经超过了40万人,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师范学院,中国教师的精神家园,应该说:始作俑者的镇西功不可没。
而镇西在教育在线网站上的头像,就是一个光着屁股不断扭动的小孩子。他美其名曰:这是没有污染的童心!他甚至理直气壮地宣称:我不愿长大!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和他的学生们在一切玩耍,把自己视为他们的一分子。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童言无忌。也因为他不愿长大,他始终不善伪装,争论时往往会搞得面红脖子粗,开心时又往往拥抱加亲吻。
镇西更是个认真的人。在研究博士论文选题的时候,考虑到镇西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需要用较多的时间补课,我建议他以自己的某一本书作为博士论文的基础。在来苏州大学读书之前,他已经出版了《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等一系列有影响的著作,先后获得过中国图书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冰心文学大奖等重要奖项。但是,镇西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说,愿意给自己一个新的挑战。
写博士论文对镇西的确是个挑战。尽管他之前出版过不少教育方面的著作,但是,这些著作更多是用叙事的方式进行的,是他自己教育生活的记录和思考;尽管他也读过不少教育理论的著作,但是,那种阅读更多是率性的、自由的,而且主要集中在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他特别感兴趣的作者上。因此,我们制定了一个读书的计划,从卢梭到杜威,从马克思到后现代主义。
博士论文的提纲出来后,我们又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说实在的,对镇西的文章,我不敢轻易地改动。这不仅因为我们的年龄差不多,比镇西大得多的学生我也带过。更重要的是,我不想轻易地去改变一个学生已经形成的风格。风格就是生命,特色就是卓越,这是我一直倡导的东西。但是,镇西的论文提纲的确与博士论文有差距。博士论文除了要求概念的清晰、逻辑的严密外,还要求具有相当的原创性。我与我的助手许庆豫教授,反复研究论文提纲的结构和写作的可能性,研究材料的来源和镇西自己的特长,最后才确定了论文的提纲。这个过程,差不多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博士论文的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说一句心里话,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审查本校和外校的博士论文,许多论文是没有什么看头的,味同嚼蜡。而且,许多论文是在玩概念的游戏,不仅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也没有真正的理论价值。因此,我一直在鼓励李镇西有所突破与创新,我甚至对他说:“我还真希望你能写出散文式的博士论文!”但是,论文草稿出来以后,我还是有不少担心的。尽管镇西和我们一起努力使论文更具有理论的色彩和逻辑的力量,但是论文的叙事特征还是比较明显。好在镇西自己也是清醒的,尽管用另外一个方式说话可能比较吃力,但是当你真正学会用另外一个方式说话的时候,你又会发现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努力地修改,认真地读书,同时还把论文的一些篇章发在教育在线上,广泛征求意见。
由于非典的原因,镇西论文的答辩最后不得不通过电话进行。但这不妨碍答辩老师对他的评价。一则,镇西的好学是出名的,教授们对他认真的态度给予高度的评价,虽然这与论文本身没有关系,但多少会有点作用。二则,论文从预答辩到最后的答辩,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这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尽管专家的通讯评审中,有一部分人认为博士论文的写作规范仍然应该坚持,也有人对李镇西关于民主概念的解释、民主教育特征的说明等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家对于镇西的研究能力,特别是对他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对民主教育的情怀,都给予高度评价。结果,大家一致给了优秀的分数。
在论文顺利通过答辩以后,我曾经给镇西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我希望他能够真正从民主教育的理论探索走向民主教育的实践追求,真正地使生活中的民主教育“成为真正实行民主的准备”,希望他能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有影响的,以民主教育为教育理想的教育家。
镇西为教育理想跳动的那颗心,始终是炽热的。博士毕业以后,他放弃了可以留在江南,有着比成都更高的收入和更舒适的生活的机会,回到四川工作。由于有着博士的头衔,成都教育科学研究所请他去当了一段时间的研究人员,他也一本正经地想努力适应这个搞理论研究的新角色,甚至要我为成都的教育发展规划出主意。但是,他是一条教育的鱼。鱼是无法离开鲜活的水的。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孩子的镇西,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就像离开大地就失去力量的古希腊神话人物安泰,随着时间推移,他日渐痛苦不堪。我告诉他:听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吧!于是,镇西回到了课堂。
回到课堂的李镇西,记住了我在他离开苏州时的嘱托——把新教育的火种播撒到西南。于是,他所在的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成为成都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他们那位网名叫做“棒棒”的谢校长,也成为教育在线的明星人物。2005年7月,镇西所在的学校承办了新教育实验第四届研讨会,主题是“新德育,新公民”。
一年以后,镇西再次做出了选择:成都武侯区的教育局长慧眼识珠,邀请他去城乡结合部的一所普通困难学校武侯实验学校担任校长,他欣然上任。一开始,许多人不看好镇西当校长,理由是他过于率直,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其实,刚开始镇西自己也不够自信,自己是一位好班主任、优秀语文老师,但不一定能够做好一校之长。我对他说:我相信你!既然你能够当好班主任和语文老师,你就能够当好校长!而且,只有当一把手校长,才有做事情的平台和空间,有全面推广新教育的机会!
于是,镇西成了一位不像校长的校长。当校长的第一天,在与老师的见面会上,他就讲了这样一段话:“老师们不要对我寄予太多的厚望,书上的李镇西只是局部的,生活中的李镇西有很多的缺点。”“我不会新官上任先烧三把火,今后也不会烧,让你们烧,我只会慢慢点火,点新教育实验的燎原之火。”接着,镇西在他的校园里分别建设了“陶园”、“苏园”和“新园”,前两个园,是为了纪念和学习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的教育思想,后者,则是为了弘扬和推广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当校长以后,镇西把很多精力与时间用在培养教师团队上。出版社找他出书,他说,要出就与老师们一起出;有单位邀请他讲学,他说,要讲学就与老师们一起讲。前几天,他就和学校的两位老师参加了《班主任》杂志社在宁波举行的李镇西教育思想报告会。主办者的广告这样写道:“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知名校长李镇西是一位真正的教育思想者,在他追求自己教育理想的同时,也为全国广大班主任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一名优秀班主任,他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引领了全国一大批优秀的班主任的成长:李俊兴、薛海荣、方海东、石春红、郭文红、杜美清、李迪、王晓波等;他亲手打造了武侯实验学校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邹显惠、潘玉婷、许忠应、郑聪、胡成、张清珍、李青青等等,这些优秀的班主任将李镇西的教育思想与自己的教育实际和教育个性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用言行感染并影响着更多的年轻班主任。”
就这样,镇西一路走来,且歌且行。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西南推广新教育的承诺。2011年7月的一个晚上,利用我在成都参加民进中央常委会的空隙,镇西召集了他的学校所在片区有新教育梦想的小学校长们与我见面。在这次见面会上,镇西对大家说:搞新教育,不是投机,不是赶时髦,而是追寻我们教育的理想,实现我们理想的教育!“我们做新教育,绝不只是为了表达对朱老师的敬意,而是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美好的童年少年记忆,为了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幸福。我希望今天来的校长们,从现在起,下决心真做新教育;我也坚信,成都地区的新教育实验,会越来越红火。也许是三年后,也许是五年后,我们也会有虽然不那么辉煌,也绝对实在的新教育成果。到那时,我们再请朱老师来到成都,检阅新教育实验成都方面军!”
2011年9月,镇西的学校又有了小学部。这一次,他更是一马当先,从校园陈设到教师培训,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方方面面齐头并进,力争做成新教育示范学校。就在今年2月13日,在我应邀到成都为“文翁大讲堂”演讲时,镇西又积极谋划着为他所在的武侯区教育局对全体校级干部做了一场演讲,同时把他学校里的十几位骨干教师都“偷偷”请到会场……
这就是镇西的故事。这样一个真挚的坚毅的教育行者的故事,意义在哪儿呢?或者说,我们今天召开李镇西从教30年的座谈会,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个人认为,这就是李镇西老师的童心、爱心和用心。
首先看他的童心。镇西曾经写过一篇《保持童心》的文章。他认为,童心就是儿童的天真纯朴之心。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儿童时代,但却可以永远拥有一颗童心。因为儿童的纯真与善良,在一个人不同的年龄阶段,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来。他写道——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我小学时曾扶盲人过街,替迷路幼儿找妈妈,我愿意把这可贵的善良之心应随着我年龄的增长而扩展、升华为对集体、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并把这种爱体现在工作、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体现于我对每一位网友的爱。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儿童的眼睛是容不下一粒沙子的,儿童的嘴巴是很难说一句假话的。童话《皇帝的新衣》中,不正是一个小孩首先说出皇帝什么也没穿吗?面对“四人帮”的谣言,张志新同志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人说她“傻”,我却认为她拥有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事业的创造之心。儿童对一切都感到新奇,什么都想试试。科学家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着孩童般好奇、探寻的眼光,而不断开拓、进取。这也是一种童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之心。儿童对生活总是充满憧憬、幻想、拥有童心的人总是对生活保持着激情与乐观。有的人年纪轻轻,便对生活缺乏信心,而有的人虽已退休,却仍创造着生活的乐趣,正所谓“越话越年轻。”
其次看他的爱心。李镇西的成名代表作是《爱心与教育》。他告诉我,经常有人问他:“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在镇西的教育辞典里,童心与爱心是相辅相成的。他认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他说,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老师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老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4月4日,我在博客上读到镇西的一篇文章《歌声超越三十年》,讲的是今年清明节期间,他与乐山一中初84届一班聚会的故事。我是含着泪水读完的,何静红,田晓敏,许艳,彭霞,陈晓梅,冯萍,陈建,王红川,韩军,呼延涛,周涛,刘大庆,王琦,杨虹,黄杰,张海波,周一,参加聚会的每一个人,镇西都能够亲切地叫出他们的名字,讲出他们当年的故事,其中许多名字,在《爱心与教育》中曾经读到过。30年前的“未来班”,是镇西教育生涯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真是爱心,才铸就了这部名作。
再看他的用心。镇西的用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三十年前孩子们的声音,他能够完整地保留着;谷建芬老师三十年前的来信,他能够完整地收藏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记录着班上和学校发生的一切,他写过很多书,如《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花开的声音》,《教有所思》《心灵写诗——李镇西班主任日记》、《李镇西班级管理日志》、《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演讲录》等等,其中大部分是在教育手记与工作日记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
更为可贵的是,镇西一直没有丢掉这“三心”。我听到他前不久经历的一件小事——
做了小学校长后,镇西希望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从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开始。有天早晨,他在小学门口迎接上学的孩子,看到一位母亲帮一年级的女儿把书包背到校门口,再把书包给女儿背着走进校园。在和孩子互相问好后,他和颜悦色地问:“小朋友,刚才书包是你自己背的吗?”孩子摇头。他说:“从明天起,你自己背书包,不要让妈妈背,好吗?”孩子不说话,满脸紧张地看着他。他就蹲下身子,说:“好吗?”结果孩子一下哭了起来。尽管他接下去哄了又哄,可孩子最终还是哭着走进了校门……
事后,镇西很难过,觉得自己破坏了一个高高兴兴来上学的孩子一天的心情;他觉得自己的表达方式有错误,应该用积极的方式,比如说“小姑娘,你来得真早!真好!如果你明天自己背书包就更棒了” ;他觉得自己之前一直面对中学生,还吃不准小学生、特别是低段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一步学习……
如果没有童心,怎么能为一个孩子的难过而难过?如果没有爱心,怎么会为如何贴近孩子的心灵而想出更好的办法?如果没有用心,又怎么通过这件小事反思出自己的欠缺所在?
所以,镇西的故事并没有讲完。因为他每天都在用时光书写着新的篇章。而我个人认为,李镇西的意义,在于他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他用童心、爱心、用心这“三心”,创造了教育的奇迹,也书写了自己生命的传奇。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他的教室,与我们何其相似?他的学校,与我们何等相仿?他的孩子,与我们多么相同?为什么他能够做到,我们做不到?
对我自己而言,李镇西的意义,在于验证了韩愈的那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虽然他曾经做过我的学生,但是我一直把他视为自己的老师和弟兄。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也是我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5#
发表于 2013-2-8 2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镇西教育小语    一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人情、人道、人性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二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
  
  三
  
  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热爱,用“学生的兴趣”去探寻……
  
  四
  
  创造性的基础是个性,个性的基础是人性。教师要有个性,教育要有人性。人性与个性当然不等于创造性,但没有人性与个性,就绝对没有创造性。
  
  五
  
  语文教育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六
  
  所谓“阅读”,就是任心灵自由飞翔;所谓“写作”,就是让心泉自然流淌。
  
  七
  
  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无拘无束地展翅飞翔。语文教育要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异端”,让他们的思想冲破牢笼;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让他们勇于质疑、追问和探索;提倡学生“心口如一”,让他们能够在讲演中、在作文中酣畅淋漓地倾泄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励学生创造,让他们能够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时,又能拥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胆略与能力!
  
  八
  
  人文精神不需要“培养”,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一种民主教学的氛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在每一堂课上,都能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九
  
  “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泰戈尔)在教育上,教师和学生是互为水,也互为鹅卵石的。不过,我们更多的时候只是看到了教师的教育艺术之水让学生日臻完美,而没有意识到来自学生心灵的泉水也在洗涤、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人格,让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事业也日臻完美。
  
  十
  
  做有思想的教师。思想的原野既需要参天的巨树,也需要无边的小草。思想家有思想的使命,普通人有思考的权利。马克思的女婿保尔·拉法格曾这样回忆马克思:“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我不是伟人,因而我的头脑不可能是“思想海洋”里的“军舰”;那么,让我就做一根芦苇吧,在心灵的湖畔迎风而立,吟唱着思想的歌谣……
  (作者地址:四川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邮编:61004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03:14 , Processed in 0.1003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