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我们一起走近黄玉峰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3-14 14: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玉峰,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特级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大胆改革,超越教材,超越教法,被称为语文教学的“叛徒”。 1988.10 参加编著《说话的技巧》(文科《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之一);1992.5 主篇《阿爸教作文》;1995. 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1996.2 主篇《阿爸教现代科技》;1997.10 编《怎样写好高考作文》;1998.5 编《诗情画意》;1999.11 主编《阿爸教作人》; 编《高中语文怎样学》; 主编《阿爸教读书》; 2000.5 主编《东方情商》。


课内课外说语文——教改三人谈  

上海黄玉峰 赵志伟 商友敬


黄玉峰:(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古人说:“教亦多术”。教法不是只有一种,要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要求,以及教师学生不同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方法,不能搞形式主义,更不能做表面文章。现在强调的所谓“讲深讲透”,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为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是点拨,是创设营造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要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己感悟、思考。我不赞成那些没有意义的“阅读分析”,那些教法往往把课文中的简单问题“分析”得复杂化;又把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采风格“分析”得简单化、抽象化,使学生只记住老师“分析”出来的干巴巴几条,而丢掉了文本。

我认为,语文课千万不要搞“标准答案”。“标准答案”会捆住学生的手脚,使他难以发挥。尼采说:“生命僵死之处,必有法则堆积。”不能要求什么都统一:统一教材、统一大纲、统一进度、统一教法、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统一导致封闭,封闭导致僵化,最后使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萎缩,人格委琐。

教师在上课时要发扬教学民主,不要以“教师爷”的姿态出现,而应教学相长,与学生一起提高,互相交流。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赵志伟:(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学法副教授):现在中、小学出现的种种违背教学规律的做法,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教师本身完全明白语文该怎么教怎么学,但迫于形势,屈从于应试教育现状的压力,也不得不把学生赶到“题海”中去,以大量的机械式的“单项训练”(实际上其中有不少伪知识)来代替真正的语文教育。还有一种教师是真不懂该怎么教,于是手执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再加上几本练习册,在课堂上“依样画葫芦”,反正有“标准答案”在手上,足以“镇住”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处着眼,要养成学生自己查工具书看注解的习惯,教师要适当地把作者及背景介绍给学生,这就是孟子所提倡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不要把好好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所谓“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教学中抽出其中的某一字某一句某一段加以赏析,目的在于领会全篇的精神情味。如果因为上次高考、中考考过这一类题目,就拼命让学生做几十道几百道这一类题目,那是十足的胶柱鼓瑟,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商友敬:(上海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高级讲师):教育的目的是“立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立言”来“立人”,即让学生在最好的语言环境中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运用语文教材(即最优秀的语言作品)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教学,让学生茁壮成长。这就要教会他们读,多读,爱读,自觉地读,读成习惯,一天不读就不舒服;还要教会他们写,写心里话,写自己的意见,写成习惯,“情动于中”就要“形于言”,一天不写就不舒服。

现在有不少学生怕读怕写,是读和写都不得其法,究其原因是老师教而不得其法。要教学法生多读书,进入到里面去体味,而不是站在外面“分析”,所谓“沉浸醲郁,含英咀华”。要教学生多表述,说心里话,而不是门面话;写出自己的见识,而不是八股文章。这就需要老师先作出榜样,用自己的读和写来引发学生的读和写。

学 中小学生重在积累,积累就是多读经典之作

赵志伟:我非常同情现在的学生,每天从早晨6时关到下午5时,晚上作业还要做到11时,一点空闲都没有。但效率不是与时间成正比,有时甚至是成反比的家长、老师和学生一定要明白这一点,要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吸取真正的知识,而不是耗费时间精力于哪些无用的知识和虚假的技能。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注意,这不是语法练习的“题海”,而是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海洋,让他们在典范性的语言海洋里漫游。我们的父辈祖辈,为什么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即使没有念几年书,写出的文章至少也能文从字顺。什么原因?读得多,读的全是经典之作。如果只读现在这薄薄的一本课本是绝对不可能成才的。

黄玉峰:小学生和初中生重在积累。要积累就必须多读,有些名篇要熟读成诵。不断地积累,“使其言如出我口,使其意如出我心”。在精读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潜移默化,自己的情感得到冶炼,自己的言语也得到修整,这就如同写字一般,一本帖临摹久了,“入骨”了。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抄的抄,这比那些不着边际随心所欲的“分析”与机械式的“单项练习”有用得多。至于“泛读”,我的办法是结合课本给学生开一些经典书目篇目,还要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鲜活文章。

高中学生更要把他们引向社会,读好社会这本“大书”。我的做法是引导他们听讲座,逛书店,泡图书馆,看展览,练书法,学篆刻,赏文物,观话剧,演小品,吟诗词,作演说,编刊物,作采访,乃至组织旅游,直接进入山水和人文景观之中。总之要引进时代的“活水”,观察时代的“风云”。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就能形成习惯;形成习惯,他们就会自己去追求了,“好学深思”四个字能成为他们的性格,有了独立的思想和开放的精神,这就是成功的教育。

商友敬:学习语文是“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课内向课外辐射,课外向课内集中,互相作用,相得益彰。要造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局面。要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而宽松的学习风气,人人都可以质疑问难而不必有所顾忌。教研室内教师之间形成一种读书风气,就可以影响学生的读书风气与兴趣。孔夫子说:“君子之德,风”。在读书方面,教师要使出榜样。讲台上站的是“读书人”,是“学者”,还怕学生们不好好读书吗?”

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写文章,从日记写起。写文章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心胸和笔墨,养成发表意见的习惯,同时也会整理自己的思想,而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场上的作文。

考 考试是“临竿一跃”,考什么却大有讲究。新型的、多样的考试呼之欲出

黄玉峰:考和教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但是现在异化了,“考”成了唯一的目的,学是为了考,教也是为了考。老师教书成为指导学生如何应付考试。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不是教语文,而是“教考语文”;甚至非毕业班的教师,也提前“磨刀霍霍”,准备把学生赶向考场。

我主张要考“三个多少”和“两个怎么样”。即:读了多少?背了多少?懂了多少?文章写得怎么样?字写得怎么样?我以为这样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为此,我向有关领导部门建议:要打破统一的高考模式,不拘一格选人才。最后我所教的复旦附中文科加强班,将举行一次学生论文答辩会,邀请北大、清华、复旦、华东师大、上海师大,上海作协等单位的教授、专家来评审,面对面地考一考他们。这样考试的可信度高,可以更好地促进学习,也可以让大学直接选拔人才。

赵志伟:我们不能把语文教育中出现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考试“指挥棒”。譬如跳高,测试的是你在横杆前的一跃,而你的体能和技巧却是长期锻炼的结果。

考试的公平准确表现在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上,所谓信度就是题目准确无误,效度就是真正测出学生的水平。我认为还要加一点,即老师不看标准答案自己也会做。

要改革考试,首先把小学、初中、高中的层次分清,采用不同的题型,不能都考“阅读分析”。小学侧重背诵、默写、词汇的积累和应用;初中可考一些“阅读理解”(而不是分析),通过考试引导他们去读经典名著;高中应该引导他们把“读书”和“作文”结合起来。高中的文言文考试侧重实词、标点和翻译,少考语法。王力先生多次说: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词汇而不是语法。

商友敬:考试有两种:一种是为选拔人才而考,如高考、中考;一种是为促进教学而考,如平时的期中考期末考。高考、中考当然可以统一命题,但也不能过僵过死,要让考生人人都能显示真水平。平日的考试应该由教师自己命题,这是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现在所谓“教考分离”,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插入“第三者”,实际上是在考教师,使教师十分被动,使学生对教师心怀疑团,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不利于优化教学环境。

从语文课的特点看,平日考试可采用口试的形式,从他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近代大诗人陈衍(钱钟书的老师)小时候读《孟子》,他的父亲听他读出一股气势来,十分高兴,说是读懂了。老师要在学生读书时语气的抑扬顿挫和轻重徐疾中听出他的理解程度,然后问他几个问题。当然,作文也不可少。作文的评价标准应为:文从字顺思路通畅者及格;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言之成理者,加一等;有文采,有真情,想象力丰富者,再加一等;说空话、套话、假话者,不及格;抄背《作文选》,不给分。
2#
发表于 2011-9-9 20:34: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向青年教师推荐一本好书



◇黄玉峰



一个教了一辈子书的优秀教师,在即将离开他所酷爱的三尺讲台时,他在想什么?他想把什么告诉年轻的同行?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就是这样一本书,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教育随笔,而是在用他三十多年的心血给教育的未来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

书里的故事都是他亲历的,恰恰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让人发现了不为人重视的“常识”,正如他说的“学校无小事”。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怎样对待自己的事业?怎样发展专业素养?怎样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在吴非的文章里是那样的鲜活、具体,发人深省,举重若轻。那些厚厚的高头讲章所没有涉及的问题被他一一提出,并且逐个解答。

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细节的关注。他对学生就像一个慈母关爱初生婴儿那样体贴入微。

如果说这本书论述了什么教育原则,那就是“处处想到学生,处处想到学生的未来”。在他的书里没有一句空话,一切关爱都化为无声的雨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高分要醒目地打在试卷头上,不及格的分数悄悄批在末尾;对学生不是“一碗水端平”,而应设法找后进生的亮点;叫学生去办公室谈话却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生怕单亲家庭的学生受伤害,在不得不涉及离婚问题时,不忘轻轻带一句“其实离婚率高也可以看成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体现”;有重要的决定,他会说“去问问学生是否同意”;甚至,连“教学楼里有多少洗手间”,怎样让如厕问题不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也在他的考虑中。他用得最多的词就是“不要伤害学生”。

庄子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吴非的教育教学已经到了近乎“道”的境界。

然而,吴非的高明还不仅仅在对细节的关注,更在于对教育本质的整体把握。“的确有很难教的学生”,“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是社会病”,吴非是聪明的,他看到了因为体制的力量而无能为力的所在,他没有直接去批判,只是在他谈的每一个事件中,让人处处看到校园问题的背后是社会问题。

吴非是用“心”在写《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他好像是一个即将交班的老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年轻教师。领着他们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一个问题。他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自己还做得不够,哪些问题还在深入思考。

在这本书里,他一再提醒青年同行:不要自我贬抑,不要丧失自我,不要妄自尊大,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太现实,不要放弃理想,应该有梦;他告诉青年同行,要尊重“常识”,遵循教育规律,要有教育智慧,要大气,心中要有阳光……这一切娓娓道来,如数家常。笔者从教四十三年,不久也将告别教学生涯,然而在阅读这一篇篇文章时,还是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诚恳地向青年同行推荐这本书。我深信各位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有收获的。



(作者简介:黄玉峰,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写作学会副会长、上海语文学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主编过《阿爸教作文》、《阿爸教现代科技》、《怎样写好高考作文》、《阿爸教做人》、《高中语文怎样学》、《阿爸教读书》、《东方情商》等多部著作,并担任上海电视台《诗情画意》节目总策划、总编。)



(刊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九期)



附:《致青年教师》精彩片段



1.我经常憧憬这样的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2.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的面容,感叹生命的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的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的生命,让我感受他们的仁爱和贤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知道职业的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的永恒。



3.我半生做教师,越来越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4.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终止。



5.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如果所有的教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你注意到学生作业的书写吗?他没有从教师那里得到书写的示范。



6.教师心中没有阳光,学生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7..无论是在公开场合或是在私下,都不要贬低同行(特别是那些薄弱学校的同行)的工作。大家的工作条件不同,教学对象也不一样。他们的工作比我们困难,付出很多,收获有限,由于评价机制不合理,他们的工作没得到应有的评价。



8.有位理科教师对我说,他上小学时,数学学得一塌糊涂,可是每次作业做错,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都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做对了,老师笔下的那“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



9.有位学生毕业多年后对他的高中班主任说:“我现在每次做假账时,都会想起老师……”教师说:“可是我从来没有教你做假账啊!”学生说:“领导、职工都在看着我,我不做,企业有可能垮;做了,自己良心上过不去,对不起所受过的教育……”
3#
发表于 2011-10-5 22:3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育积重难返?
作者:北鸣燕蓟     发表日期:2011-06-21     



  又到了一年一度高考时,谈到中国教育,有识之士总不免蹙紧眉头。
  
  2009年时,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黄玉峰在复旦大学演讲,历数基础教育之弊病——“功利主义驱动”、“专制主义坐镇”、“训练主义猖獗”等,这样的教育将人变成了机器。黄老师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从培养奴性的人的角度讲,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长期以来用斗争的理论去教育孩子”,“教材中,有多少‘对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残酷无情’的文章,有多少‘要与敌人划清界限’的标准答案。教育孩子,要横眉冷对千夫指!教育孩子,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把事实的真相告诉他们,却要他们完全照标准答案答题。”结果导致受教育者“几乎完全不会将心比心”,“失去宽容精神。”“专制主义的本质是‘不把人当人’,而是当成机器或机器中的零件,当成工具,当成特权者为达到目的,为他们效力的后备军。”“反右时斗,文革时斗,现在还在斗……硬是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同情心。”
  
  对于自己的同行,这位老师也一样直言不讳:“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具体执行人、贯彻者”,“同时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替罪羊,甚至成了帮凶”。许多教师“失去了独立性”,“只有技术,缺乏艺术;只有知识,缺乏见识;只有学历,缺乏能力;只有苦力,缺乏魅力;只有表格,缺乏风格;只有规格,缺乏人格;只愿做题目,不愿做学问;只会纠缠于字面,不能深入于意旨;只会要求学生作文,自己却常常不如学生;只能关注学生成绩,不能注重塑造人格;只顾眼前利益,很少远大理想;读书不多,修养不够……”
  
  难得的是,这位老师没有停留在大声疾呼阶段,而是身体力行,认为“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教师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的……从另一个角度看,越是难,越能有所作为”。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以创新之法来点滴改进,尽可能地“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去”,减小中国基础教育对莘莘学子的危害。例如,在课堂上,针对“为了政治需要而选入的”“实在是不能作为范文的”文章,比如“关于香港回归的讲话”、“改造我们的学习”、“春天的故事”,还有鲁迅的为一点小事与人而争吵的文章,“首先是进行处理,该简的简,该删的删”,同时“增加大量的原典名家名篇,包括一些好的时文”。(黄玉峰:《“人”是怎么不见的?(反思中国教育)》)
  
  行胜于言。行动的不只是黄老师这样的中学教师,曾任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朱清时先生不顾已过花甲之年,不辞劳苦,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披荆斩棘,出任特区创办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在与教育管理部门等权力机构交涉博弈近两年后,今年终于在全国招到45名学生。这45名学生是在南科大文凭不获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由南科大完全自主招生入学的,他们突破教育体制僵化症的勇气令人钦佩!而在教育行政部门要求他们必须参加高考(这一要求在教育行政部门未授权南科大招生的情况下显得荒唐)时,他们果断发布公开信,表示:“教育部做出这项决定,我们是可以理解的,同时也是难以接受的”。这种表态是理性稳健、有理有据的,他们的胆识值得一赞。(《南科大校长朱清时称:学生回去高考,改革将无意义》)
  
  而对于中国高考录取中存在的地域不公平问题(例如,在每309名北京高考生当中有一名能考上北大的时候,在山东和河南则分别是每10556名中一名和每15833名中一名),韩国人金宰贤以韩国的经验提出解决之道:实行全国统一命题、统一标准录取的真正的“统一高考”。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可能消除地域歧视。对于青海省等教育环境落后地区的高考生,大学在招生程序上可以适当地给予优惠。(金宰贤:《谁的北京大学:如何实现高考地域公平》)
  
  为中国教育求医问药,他山之石当可鉴之。缅甸政治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在向香港大学发表的演讲中谈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将我们变成关心别人和富责任感的世界公民,以知识装备自己,用实际行动表达我们所关心的事。”“教育应培育对人类尊严的价值观,带领人类朝正确方向发展。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并非纯粹一部生产机器,制造温驯服从……的人民。”(《教育应当是真正的学习过程》)
  
  而在自家,先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正面的遗产,足以值得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近代以来形成的正面的教育传统中,就曾包括培养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健全人格的公民的教育。20世纪以来在清末民国时期的近半个世纪中,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定,包括面临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整个公民教育的进程都没有中辍。而当时公民教育的内容可谓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居于时代的前列。这从商务印书馆曾出版的公民教科书中能窥见一斑。例如,民国初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新修身》高小第六册就有《人权》一课,课文中有:
  
  人权者,人人所自有,而非他人所能侵损者也。析而言之,有对于公众之权,有属于个人之权。
  
  组织社会,参与政治,选举议员,举吾学识之所及,皆得发布于外,以求有益于人类。此人权之对于公众者。
  
  信教自由,营业自由,生命自由,财产自由,意志所在,即权利所在,非他人所得干涉。此人权之属于个人者。
  
  具此伟大之人权,但能各保其权,而不相侵犯,任所欲为,无施不可也。
  
  格言:人有同等之权利。(傅国涌:《百年转型中的公民教育——以商务印书馆的公民教科书为例》)
  
  有观念上的变革,有行动上的突破,有人类文明可资借鉴,有正面经验足以传承,中国教育僵硬的坚冰就有望融化。
  
  来源:共识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6:49 , Processed in 0.08785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