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孝感骑迹]的邀友召集帖//单车骑行与户外摄影交流活动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0-11-1 06: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理论家——顾铮
来源: 视觉中国

        上海人顾铮,1959年生。1998年毕业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学人类文化研究科比较文化研究专业,获学术博士学位。其学术兴趣有: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纪实摄影;视觉文化与图像传播研究与摄影史等。1999年出版《人体摄影150年》。2000年出版《国外后现代摄影》同年策展“当代日本摄影家”。2001年出版《世界人体摄影史》;同年在汉城第一届亚洲摄影双年展上策展“生活在城市”。2002年出版《世界摄影》与《摄影记事》;同年策展“亚洲摄影双年展”中国部分。2003年出版《自我的迷宫——艺术家的“我”》、《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新锐摄影实验》、《经典摄影赏析》;同年被《摄影之友》评为2002年中国最重要摄影人物之一。2004年在美国策展“记录中国——当代摄影与社会变动”及“在现实与记忆之间——摄影中的中国社会生活与记忆”。 2005年着有《世界摄影史》;同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展“城市——重视”。曾担任《视界》丛刊、《艺术家茶座》、《中国摄影》、《欧洲摄影》等刊物编委。现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资讯与传播中心研究员。数次担任国内摄影节、摄影赛、摄影展之评委。

22#
发表于 2010-11-1 06:4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理论的新世纪启迪

   
      实践并非等待理论做好了准备,方才走上历史的现实舞台。当中国摄影理论尚未理清纪实摄影的观念思路之际,不但时光的世纪已然转换,而摄影技术的世纪业已跨入电子影像的新时代。
中国摄影理论探索,历经“新时期”二十余年的摸索,刚刚艰难地将纪实摄影传统之回归社会文化的体会,提到有待托举的进程上。不期然地,整体尚欠成熟的摄影观念,即被加码上新摄影世纪的负重。
    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错过了在适当的实践活跃时期,理论连系实际地有效理解、消化传统摄影观念之实质的时机。因此,现下的理论探讨,必得在拿不起来、放不下的措手不及处境中,迎接扑面而来的摄影新事物的猛烈冲撞。
    也许是由于摄影事物在切入(侵入?随列强的炮舰进犯?)中国近代社会之最初时期,国人便在观念里先天不足地缺乏对摄影自身的科技特质的切实认知。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社会对世界现代科技观念之贫乏,使得此后由国人移植于外来事物的摄影实践,也如小脚女人一般,七扭八歪地踉跄着赶搭二十世纪的时代列车。在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摄影理论本就无以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获得坚实的借鉴,遂举步唯艰地跟在摄影实践之后尴尬应对。更加上一场横空出世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摄影只能被当做一件单方面的政治宣传工具,并将摄影事物本来即含有的其它属格杀无余。经由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后的二十年“拔乱反正”,才有“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实践与理论的突破性进展。然而正当中国摄影穷追猛赶地摸着了世界摄影运行的登车把手之际,迎面所见世界摄影潮流之城头大王旗,眼瞅着演变成了电子显示牌。
    在中国摄影社会中,当前最为难的莫过于“摄影理论”这片儿了,犹如吃惯夹生饭的消化系统陈疾未愈,又一席酒肉佳肴已塞到嘴边。科学技术的社会结果,先进中夹带着残酷。就像《摩登时代》电影里的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卓别林,连进餐的时间也被绑上吃饭机器,扑到嘴上的玉米棒子快速旋转,连囫囵吞都赶不上趟儿。这光景也很像眼下摄影理论的处境,摄影事物所含带的科技魔术性,总是那样令人目不暇给、眼花潦乱。当探索的思路刚刚寻到一条可辨的线索,可见的前景便已然幻化了,当人们刚要名正言顺为摄影加戴艺术之冕时,却又发觉摄影从来就是一桩奇妙的科技效果。
    电子影像的历史性登场,促使摄影观念面临一场革命性的世纪挑战。
    本来分属于两个界限分明世界的艺术与科技,在摄影术发明之后,似乎越来越搅不清地被混淆着性质,两者不但使区别的界线愈发模糊,而且互相已然侵入了对方的领地。
    电子时代的光临,引发了所谓观念性的“资讯革命”。电脑与数码照相机的科技成果,已经将媒体和通讯整合为新型的信息世界。做为一种新世纪的文化载体,这种新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其实,摄影术在其发明之初,摄影图像便持续已久地成为“是否艺术”的争端所系。摄影以其尖锐绝妙的科技手段,袭击了传统绘画坚实的写实地盘。摄影图像所表现出的魔术般的写实效果,令世纪震惊。当摄影尚不被视为艺术之际,有远见的画家便已经将传统绘画的方针改弦易辙,创造出变型与抽象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与此同时,摄影家们则孜孜以求以“画意摄影”进军艺术殿堂。当摹仿绘画的画意派摄影遭到保守派艺术阵营的顽固抵制之际,有现代感的画家先是将摄影构图的透视方式挪进了绘画结构,此后干脆以摹仿摄影而发展出了照相写实派的绘画。甚而,以大量采用摄影图片的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则完全颠复了传统美术的绘画根基。
    在这个视觉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过程中,摄影以其科技特质对艺术文化的嬗变影响,日益受到理论肯定。其实,在世界摄影史上可能会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摄影家郎静山,其招牌的“集锦摄影”作品,便是充分利用了摄影的魔术性特质,以中国文化的传统绘画形式,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在模糊科技与艺术界线的进程中,郎静山代表中国摄影向世界摄影文化贡献了创意,也严重地影响到之后中国摄影的观念形态与表现模式。鲜有人从摄影的科技效果与艺术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郎静山摄影创作的性质。我的见解是:郎静山的摄影创作,借摄影之科技特性,将中国画由虚化实;同时,在摄影发展的“纪实性”黄金时代,郎静山以其沙龙性质的摄影表现,以摄影手段化社会实境为虚拟。
    郎静山以“一代大师”的主流气势,挟其长寿之运,榜样性地影响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发展流程。郎静山摄影的总体与深层剖析,本应成为中国摄影理论的重要置评命题,却至今只有赞誉而少实评。如果郎静山的创作实践,其化实为虚是为一种观念贡献,则以此为创作传统的摄影方式,在电子影像风靡的新世纪里,本应使郎式传人们在虚拟影像的潮流中,英雄倍有用武之地。倘若如此,中国摄影理论对中国摄影流派的欠缺理论分析能力,岂不是无助于在合乎其强项之时尽显风流的缺席与失职吗?
    我认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创造性在学术意义上并不高,他只是借助摄影的科技特性,而假物中国绘画的形式的一度成功移植挪用。影响郎静山的个人创作成就,以及造成以他为榜样使中国摄影模式化沙龙化的,是郎静山的虚拟式摄影表现的实质,徒具形式而严重缺乏想象力。这也就是在艺术原创力的原则上衡量,郎静山的创作达不到“大师”级高度的关键之处。
    因而,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摄影文化的实际考量,在新世纪的电子影像创作领域,中国摄影面临的主要素质不足,乃是艺术想象力的局限。在“虚拟实境”的创作领域,最可宝贵的就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能力。由此而言,郎静山的“集锦”,空有挪用,实欠创造。做为主流派的摄影模式,这即是中国摄影的单薄特色,这种长期的一统观念同时也形成对中国摄影多元化发展的严重制约。
从理论的学术意义言之,从“大师”郎静山算起,中国摄影尚在摹仿西方成功摄影表现方式的学习时期。知此,方能冷静认识面临电子影像时尚的自身底气与观念局限。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祖先的精辟见地,可以用在中国摄影理论的探讨中。中国摄影理论的误区,在于并不知已。
    而不知已,也会对知彼造成错觉。简言之,只有在充分知已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真正知彼。
    接受以西方观念为主导的电子影像时尚的挑战,在不知已、欠知彼的理论与观念情况下,难免不是卷入一场盲目之战。理论是否已经拖住了实践迈进的后腿,这本应属于当下中国摄影理论必须严肃对待的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
    “新时期”一度活跃的摄影理论思路,在“纪实摄影”命题的深化进程中,曾经触及到“摄影真实”的本质问题。关于“摄影真实”,在涉及到操纵照相机的作者的当口,一如以文字做史记的“历史真实”,即使是通过机械(照相机)的光学(镜头取像)与化学(胶片感光)的客体(客观主体存在)而生成的特质(影像),在学术的思辩方面,其“其实”(真相)受人为的主观制导的因素,仍然具有质疑的空间。摄影图像如此在哲理思维中排除不掉的主观存在性质,实则已经参破了“摄影真实”的假相可能,一个被摄影纪录的真像,深究下去,可能会是一个构成悖论的表面现象。在排除道德因素之余,其客观的“纪实”仍是一个深可争议的论题。
    “摄影真实”所潜隐的这一类疑惑现象,随着电子影像的进场,更增加一层提供反证的凭据。电子影像的“可制造”性,使本来已绽露的摄影假象性的问题,更加悬念丛生。中国摄影界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方面,面对电子影像上市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如何防止做假”。这种非常的敏感反应,皆来自于特定时期“假照片”大肆泛滥的条件反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宣传摄影大肆流通籍“辩证法”行“变戏法”的传统“摄影创作”手法,此“国情”现象本身即是摄影理论和批评现成的研究资料。
    电子影像的技术便捷,使得照片做假变得更方便,且天衣无缝的更难识破。电子影像出现的理论意义,对已经进入瓶颈的中国纪实摄影争论,从旁侧角度揭示了其所谓的“真实性”,实则仅是相对于摆拍成风时期公然做假的摄影观念之反拨。
    中国纪实摄影理论尚在追究“摄影真实”命题之时,西方纪实摄影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各种特定类型的摄影者,在他们以不同的摄影表现手法切入现象的立场与观念,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 电子影像的登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为揭示摄影事物的属性与性质,提供了多义性的思考线索,也给摄影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3#
发表于 2010-11-1 06:4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理论的新世纪启迪——电子影像观念漫议2010年07月14日来源:《人民摄影》
作者:王瑞
  一
  
  实践并非等待理论做好了准备,方才走上历史的现实舞台。当中国摄影理论尚未理清纪实摄影的观念思路之际,不但时光的世纪已然转换,而摄影技术的世纪业已跨入电子影像的新时代。 
  
  中国摄影理论探索,历经新时期二十余年的摸索,刚刚艰难地将纪实摄影传统之回归社会文化的体会,提到有待托举的进程上。不期然地,整体尚欠成熟的摄影观念,即被加码上新摄影世纪的负重。 
  
  中国的摄影理论研究,错过了在适当的实践活跃时期,理论连系实际地有效理解、消化传统摄影观念之实质的时机。因此,现下的理论探讨,必得在拿不起来、放不下的措手不及处境中,迎接扑面而来的摄影新事物的猛烈冲撞。
  
  也许是由于摄影事物在切入(侵入·随列强的炮舰进犯)中国近代社会之最初时期,国人便在观念里先天不足地缺乏对摄影自身的科技特质的切实认知。十九世纪末叶,中国社会对世界现代科技观念之贫乏,使得此后由国人移植于外来事物的摄影实践,也如小脚女人一般,七扭八歪地踉跄着赶搭二十世纪的时代列车。在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摄影理论本就无以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获得坚实的借鉴,遂举步唯艰地跟在摄影实践之后尴尬应对。更加上一场横空出世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摄影只能被当做一件单方面的政治宣传工具,并将摄影事物本来即含有的其它属格杀无余。经由文化大革命运动之后的二十年拔乱反正,才有新时期纪实摄影的实践与理论的突破性进展。然而正当中国摄影穷追猛赶地摸着了世界摄影运行的登车把手之际,迎面所见世界摄影潮流之城头大王旗,眼瞅着演变成了电子显示牌。 
  
  在中国摄影社会中,当前最为难的莫过于摄影理论这片儿了,犹如吃惯夹生饭的消化系统陈疾未愈,又一席酒肉佳肴已塞到嘴边。科学技术的社会结果,先进中夹带着残酷。就像《摩登时代》电影里的现代化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卓别林,连进餐的时间也被绑上吃饭机器,扑到嘴上的玉米棒子快速旋转,连囫囵吞都赶不上趟儿。这光景也很像眼下摄影理论的处境,摄影事物所含带的科技魔术性,总是那样令人目不暇给、眼花潦乱。当探索的思路刚刚寻到一条可辨的线索,可见的前景便已然幻化了,当人们刚要名正言顺为摄影加戴艺术之冕时,却又发觉摄影从来就是一桩奇妙的科技效果。
  
  二
  
  电子影像的历史性登场,促使摄影观念面临一场革命性的世纪挑战。 
  
  本来分属于两个界限分明世界的艺术与科技,在摄影术发明之后,似乎越来越搅不清地被混淆着性质,两者不但使区别的界线愈发模糊,而且互相已然侵入了对方的领地。 
  
  电子时代的光临,引发了所谓观念性的资讯革命。电脑与数码照相机的科技成果,已经将媒体和通讯整合为新型的信息世界。做为一种新世纪的文化载体,这种新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第二次文艺复兴。 
  
  其实,摄影术在其发明之初,摄影图像便持续已久地成为是否艺术的争端所系。摄影以其尖锐绝妙的科技手段,袭击了传统绘画坚实的写实地盘。摄影图像所表现出的魔术般的写实效果,令世纪震惊。当摄影尚不被视为艺术之际,有远见的画家便已经将传统绘画的方针改弦易辙,创造出变型与抽象的现代主义绘画流派。与此同时,摄影家们则孜孜以求以画意摄影进军艺术殿堂。当摹仿绘画的画意派摄影遭到保守派艺术阵营的顽固抵制之际,有现代感的画家先是将摄影构图的透视方式挪进了绘画结构,此后干脆以摹仿摄影而发展出了照相写实派的绘画。甚而,以大量采用摄影图片的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则完全颠复了传统美术的绘画根基。 
  
  在这个视觉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过程中,摄影以其科技特质对艺术文化的嬗变影响,日益受到理论肯定。其实,在世界摄影史上可能会有一席之地的中国摄影家郎静山,其招牌的集锦摄影作品,便是充分利用了摄影的魔术性特质,以中国文化的传统绘画形式,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摄影艺术表现形式。在模糊科技与艺术界线的进程中,郎静山代表中国摄影向世界摄影文化贡献了创意,也严重地影响到之后中国摄影的观念形态与表现模式。鲜有人从摄影的科技效果与艺术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郎静山摄影创作的性质。我的见解是:郎静山的摄影创作,借摄影之科技特性,将中国画由虚化实;同时,在摄影发展纪实性黄金时代,郎静山以其沙龙性质的摄影表现,以摄影手段化社会实境为虚拟。 
  
  郎静山以一代大师的主流气势,挟其长寿之运,榜样性地影响了中国摄影文化的发展流程。郎静山摄影的总体与深层剖析,本应成为中国摄影理论的重要置评命题,却至今只有赞誉而少实评。如果郎静山的创作实践,其化实为虚是为一种观念贡献,则以此为创作传统的摄影方式,在电子影像风靡的新世纪里,本应使郎式传人们在虚拟影像的潮流中,英雄倍有用武之地。倘若如此,中国摄影理论对中国摄影流派的欠缺理论分析能力,岂不是无助于在合乎其强项之时尽显风流的缺席与失职吗? 
24#
发表于 2010-11-1 06: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郎静山集锦摄影的创造性在学术意义上并不高,他只是借助摄影的科技特性,而假物中国绘画的形式的一度成功移植挪用。影响郎静山的个人创作成就,以及造成以他为榜样使中国摄影模式化沙龙化的,是郎静山的虚拟式摄影表现的实质,徒具形式而严重缺乏想象力。这也就是在艺术原创力的原则上衡量,郎静山的创作达不到大师级高度的关键之处。 

  三
  
  因而,从历史的原因和中国摄影文化的实际考量,在新世纪的电子影像创作领域,中国摄影面临的主要素质不足,乃是艺术想象力的局限。在虚拟实境的创作领域,最可宝贵的就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能力。由此而言,郎静山的集锦,空有挪用,实欠创造。做为主流派的摄影模式,这即是中国摄影的单薄特色,这种长期的一统观念同时也形成对中国摄影多元化发展的严重制约。 
  
  从理论的学术意义言之,从大师郎静山算起,中国摄影尚在摹仿西方成功摄影表现方式的学习时期。知此,方能冷静认识面临电子影像时尚的自身底气与观念局限。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祖先的精辟见地,可以用在中国摄影理论的探讨中。中国摄影理论的误区,在于并不知已。 
  
  而不知已,也会对知彼造成错觉。简言之,只有在充分知已的条件下,才能达到真正知彼。 
  
  接受以西方观念为主导的电子影像时尚的挑战,在不知已、欠知彼的理论与观念情况下,难免不是卷入一场盲目之战。理论是否已经拖住了实践迈进的后腿,这本应属于当下中国摄影理论必须严肃对待的绕不过去的重要问题。 
  
  新时期一度活跃的摄影理论思路,在纪实摄影命题的深化进程中,曾经触及到摄影真实的本质问题。关于摄影真实,在涉及到操纵照相机的作者的当口,一如以文字做史记的历史真实,即使是通过机械(照相机)的光学(镜头取像)与化学(胶片感光)的客体(客观主体存在)而生成的特质(影像),在学术的思辩方面,其其实(真相)受人为的主观制导的因素,仍然具有质疑的空间。摄影图像如此在哲理思维中排除不掉的主观存在性质,实则已经参破了摄影真实的假相可能,一个被摄影纪录的真像,深究下去,可能会是一个构成悖论的表面现象。在排除道德因素之余,其客观纪实仍是一个深可争议的论题。 
  
  摄影真实所潜隐的这一类疑惑现象,随着电子影像的进场,更增加一层提供反证的凭据。电子影像的可制造性,使本来已绽露的摄影假象性的问题,更加悬念丛生。中国摄影界在新闻摄影和纪实摄影的真实性问题方面,面对电子影像上市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如何防止做假。这种非常的敏感反应,皆来自于特定时期假照片大肆泛滥的条件反射。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宣传摄影大肆流通籍辩证法行变戏法的传统摄影创作手法,此国情现象本身即是摄影理论和批评现成的研究资料。 
  
  电子影像的技术便捷,使得照片做假变得更方便,且天衣无缝的更难识破。电子影像出现的理论意义,对已经进入瓶颈的中国纪实摄影争论,从旁侧角度揭示了其所谓的真实性,实则仅是相对于摆拍成风时期公然做假的摄影观念之反拨。 
  
  中国纪实摄影理论尚在追究摄影真实命题之时,西方纪实摄影理论已经深入到对各种特定类型的摄影者,在他们以不同的摄影表现手法切入现象的立场与观念,进行具体的个案分析。 电子影像的登场,从一个新颖的角度,为揭示摄影事物的属性与性质,提供了多义性的思考线索,也给摄影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25#
发表于 2010-11-2 14:51:26 | 显示全部楼层
26#
发表于 2010-11-16 11: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与国外摄影爱好的区别




1.风光照
外国论坛:请教这张的后期制作方法?因为我觉得这张花朵的颜色很好,并没有像我拍的那样产生红色溢出。然后就是LZ回答,教程之类的..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2.人像照
外国论坛:请教这张照片您是如何做到在室内拍人像时候能够如此清晰地把窗外树的影子做为背景的?你在院子里布光了么?然后就是LZ回答,贴图解释布光过程..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3.植物照
外国论坛:我一直想要拍摄前景清晰背景运动照片,请问您如何做到的?LZ回答如何拍摄运动中的微距照..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4.宠物照
外国论坛:你好,我家里也有一只同样品种的狗狗,但拍摄时候总动。我在想您用什么方式对它进行布光?因为我好像听说用闪光灯对宠物的眼睛并不好。之后LZ进行解释,并推荐了几款廉价的灯光设备..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5.纪实照
外国论坛:感谢作者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从未体会过的状态,先前我一直对这些群体的人抱有反感,现在看来是我的不理解造成的。LZ表示感谢关注,如何如何..

中国论坛:什么镜头拍的?毒!德味!大师!学习了!



6.人体照
外国论坛:太神奇了,我都没有发现在光线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可以这么奇妙,即便是皱纹也显得那么有吸引力。LZ开始解释拍摄意图和技术..

中国论坛:求套图。
27#
发表于 2011-1-22 11:4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你 有我 有骑迹---孝感骑迹单车俱乐部2011新春联谊会


       日子向来没有特设的味道,城市也不是人生固有的基调。我们身边,有某一个人,有某一群人,习惯灵魂应和脚步,蹬两车轱辘,北上、南下、进藏、出塞……沐清风经过一族柳芽,他(她)们便能带给大自然整个春天,他(她)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骑行者!
       2011年元月15号,孝感骑迹单车俱乐部联谊会在始终热烈、详和的氛围里得以成功圆满。这与雪山飞狐、剑箫生、也好、三点水、神往、老刀、随风飘逝、阿诺、幽人、小醉、人在旅途、风行天下、刁德一、何姐、发动机老李、小非、老栗、枫叶、郭大侠、依辙行、清风行、而已、清茶一杯、五味子及夫人和朋友、陌路、老杜、旺仔、均均、熊刚、路人丙、长风、观星无语、罗兰小雨、纤纤月、南通、浪花、咕咚、懒猫、方兵、漫跑、空白、锐度、阿拉丁、栀子花开、阿荣、三毛、玖儿、风、鱼......等数十位热心朋友们的积极参与分不开。差点忘了,参与活动的还有我们的后备军,活泼可爱小朋友们。
        在此借贴向所有骑行着和准备骑行的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
28#
发表于 2011-4-26 13: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楠:专题摄影的几个基本点
作者:李楠    2011-04-23

  在一篇千字文里谈清楚专题摄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而,这篇短文只能就专题摄影的几个基本方面,做一些可能是非常表面化的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使这个话题真正明晰起来。



  专题摄影,是纪实摄影文体中最具深度和高度的一种,它显然超越了我们常用的"组照"形式。通常而言,专题摄影是指摄影师针对一个社会问题、一种社会现象、一类社会族群、或任何一种具备典型意义的社会存在形态,以摄影为表现手段,以观照、揭示或批判拍摄对象的某种内在特质所展开的、以表现某个主题为目的的深入调查,它以具备逻辑性的叙事结构展现观察对象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阶段中较多侧面和层次的发展变化,通常至少由20张以上的照片组成(注),拍摄时间由数天到数年不等,最终留存一个对该类事物具备标本意义和史料价值的影像文本。



  下面就专题摄影的几个基本点略述一二。



  取材:专题摄影的取材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一般而言,只要是关注现实的内容均可以专题形式表现。但取材同时意味着对拍摄对象的研究和了解,意味着充分而详实的案头工作。因为专题摄影讲求深度,所以摄影师不是一个被拍摄对象牵着鼻子走的人,而是能够独立、冷静、平衡地去拍摄的人。有可能的话,可以随着拍摄进程,列出一个拍摄提纲,这个提纲越细节越好。所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正如美国著名摄影师亚瑟·罗斯戴尔所说:"当你选择一个城市作为报道对象,你完蛋了;当你选择一个社区作为报道对象,你很困难;当你选择一个街道作为报道对象,你可以办到;当你选择一个家庭作为报道对象,你容易多了;当你选择一个人作为报道对象,你成功了。"——你当然可以有选择一个城市的雄心,事实上也完全可以办到,但是,那也得从一个人开始的,从一个细节开始。



  语言:没有谁规定专题摄影只能使用哪一种风格或类型的影像语言。但需要明确的是,你选择的语言是你自己用起来最舒服,以及最适合你要表现的主题的一种,是可以由表及里触及事物核心的那一种语言。同时,注意语言应当时刻保持活力,这包括镜头的变化、角度的变化等。简单地说,你要保证即使最后给人看的是1000张照片,也要让阅读者始终兴致盎然,不觉得重复、乏味和无趣。而且,正是通过你的影像,促使人们去了解、思考,至少在心里要提出一个问号。这一点,无数大师已经用作品证明了,他们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语言和他们的表现对象之间是多么相得益彰。



  结构:专题摄影可以采用单线或复线,也可以采用递进或并列,也可以几种形式穿插。无论哪一种,需要注意的是整体的节奏感和协调性。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善于把握视觉节奏,而不是糊里糊涂像倒一袋麻瓜一样地倾泄事实和照片。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抓住某个精彩的瞬间可以靠运气,但要让许多个你认为很精彩的瞬间和谐相处,则需要修养,毫无运气可言。注重结构的摄影师其实并不是太多,人们通常认为只要有足够多数量的照片辑录成册就行了,但实际上,节奏感和协调性甚至是在拍摄时就已经形成了,才有可能在最后表现出来。在这方面,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可以作为范例。



  1971年,在耶鲁大学举行的一次摄影研讨会上,弗兰克对沃克•伊文斯说:“我在三个地方试着拍摄,冲洗了胶卷并印出了小样——纽约的印了五十张、南部的五十张、加利弗尼亚的五十张。印制小样时我就看着它们,不做任何挑选,只是看着,然后发现一些场景不断出现,像自动投币式电唱机、汽车或国旗,因此这些景象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然后我返回去重新拍摄,并继续新的旅行,去底特律。回到纽约后便把我喜欢的照片全部放大了出来,可能有两百张吧,全部贴在墙上。我剔掉那些我不喜欢的,然后,我又把剩下的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有国旗的,另外两部分分别是没有人的和有人的。”



  即使一个并没有完全看懂这本影册喻意的人,也能领略到照片与照片之间那种严谨一致的上下文关系和内在的韵律。



  拍摄:拍摄其实并没有多少好讲,因为这其中并不存在什么武功秘笈,只是不妨尽量勤奋地多拍,因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同时,和你所拍摄的一切保持适宜的距离。这个距离一方面是出于尊重,另一方面是让你在可以控制局面的时候拍到想要的东西。大多数拍摄过程都会有曲折,很可能还伴随着苦闷。这个时候,有一句话或许有用:上帝之所以让不幸降临于你,是给你另一个证明他存在的机会。所以,毅力和耐心是必要的,这两个字眼说起来很容易,做到很难,但是,真正的摄影必然伴随着精神上的折磨和提升,首先要接受这一点,尔后慢慢地度过。从来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品是在众星拱月下一路喝彩声中完成的。当然,如果你只是想拍出一个能马上赚点儿银两和几个亮相机会的东西除外。说起来我们都得养活自己,但至少有一次吧,得拿自己当一回事儿。



  编辑: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很遗憾地说,我们做得很薄弱的一个环节。编辑应当充分地了解专题最后的呈现是出于何种目的,并且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有非常清晰而具体的想法,否则,照片本身的光彩很可能因为失当的编辑而大打折扣。同时,好的编辑毫无疑问能够弥补照片的某些先天不足。最重要的是:选择照片的时候,要尽量地严苛,和拍摄时不妨多拍相反,这时候,不妨少选——果断地去掉那些干扰性的照片,哪怕它们看起来很不坏。摄影是减法,虽然我们身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堆砌的时代,但是,懂得舍弃,才是真正的自信。这时候,即使是摄影师本人来编辑图片,也要做到与摄影师的身份暂时分离。编辑不应当只懂得照片,他必须知晓许多照片以外的东西,能够站在一个高度来看这些摆在眼前的照片,而不是将自己陷进去。这样,他才能做出比摄影师更有远见和洞见的选择。编辑要给选出来的照片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是编辑为照片建立起来的王国,逻辑、结构、节奏都在其中显现——最重要的是,价值观在其中显现;但是,必须看起来非常自然,就像照片本身就是那样,而不是被强迫成那样的。



  文字:必不可少的内容。摄影绝对不是万能的,同时,图文结合已经被证明是最佳传播方式。许多摄影师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文字好手,也许因为摄影本身就蕴藏着诗性,摄影与史料、与诗歌、与散文小说的结合越来越多见。同时,也有一些摄影作品只有极少的文字,甚至除了标题和简要的总括性文章之外,图片本身不配文字。这可以根据作者本人的意愿和目的来决定。文字不可喧宾夺主,它要与影像的内在气质保持一致,同时,补充影像难以呈现的内容,为影像提供确实可信的信息和背景。



  以上是一些非常简单扼要的说明,真正的专题摄影,我想是可以写成一本书的。实际上,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研究一下摄影的一些基本问题。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可持续发展。



  注:一个专题摄影应该有多少张图片,目前似未有严格定论,一般报纸刊发的摄影专题在7张左右(单版),而各类比赛、基金项目则要求不一。这里我写20张,算是一个基本数目,指摄影师最后至少能提交20张不同内容的照片以供编辑。
29#
发表于 2011-5-18 12: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孝感摄影网主题摄影月赛[五月]:色彩



转自孝感摄影网,作者:江岸


一、主题说明
色彩,汉语拼音为:sè caǐ,基本解释为:颜色。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为:colors;hues;shades;tints。

无论是舍繁求简把单色突出到极致,还是把五彩缤纷荟萃一图,我们需要你的镜头去呈现最具视觉冲击力的色彩。

二、参赛方式
1、参赛人员必须为孝感摄影网注册会员,器材型号不限。

2、直接在本栏发表新帖投稿,标题式样为“【5月主题月赛】_色彩_《作品名称》(单幅或组照)”。(建议将引号内的文字以复制、粘贴、修改的方式发贴参赛)

3、参赛作品单幅、组照不限,作品拍摄时间不限,黑白、彩色不限,组照作品务必上传到到同一主题贴的首贴内(回复贴内作品视为无效)。

4、同一作者参赛作品数量不限,但必须以单独的主题贴参赛。

5、参赛作品在投票日之前可以修改并重新上传。



2、参赛作品必须为jpg格式,长边控制在800-1000像素以内,必须保留EXIF信息(否则无效)。

3、参赛作品可以通过软件做必要的后期处理。若有复制、粘贴、合成、扣图等增减画面元素的PS处理,请须在贴内附文字说明。

4、欢迎作者随贴撰写拍摄心得与大家分享。


2、孝感摄影网管理人员选出30幅入围作品进行网路投票:2011年6月01日——6月10日。
3、入围作品由资深专家组结合网络投票进行最终评选:2011年6月11日——6月15日。

4、公布最终评选出的前6名参加季赛:2011年6月16日——2011年6月20日。

说明:由于开赛时间原因,2011年第二季度赛实际上只包括5月和6月两期月赛。季赛届时将由管理人员另行开贴进行。

一等奖: 1名。
二等奖: 2名。
三等奖: 3名。

六、免责条款
1、参赛者上传的作品,内容不得包括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各项内容;不得包括涉及宗教相关的歧视性内容;内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涉及任何商业广告宣传;

2、本次活动孝感摄影网及其管理人员不承担作品的著作权、肖像权等任何责任,与上传图片的著作权、肖像权等方面有关的纠纷,均由参赛作者自行解决,并确保孝感摄影网及其管理人员避免任何损失、损害或责任;

3、参加本次活动的用户请仔细阅读以上条款,若你已发表参赛图片,本站则视为你已接受以上条款的规定,如以后牵扯关于法律的问题,孝感摄影网及其管理人员概不负责;

4、本站赛事主办单位为孝感摄影网,拥有所有参赛作品在本站内的使用权和赛事最终解释权;

5、其他未尽事宜,可随时补充。



五、奖项说明
本月赛设一、二、三等奖共6名,颁发月赛获奖证书和奖品(欢迎相关机构和个人提供赞助,可通过站内短信联系)。
5、请大家参赛的时候一定要保存好参赛原图,以备必要时提交原片。

四、时间安排
1、拍片上贴参赛时间:2011年5月1日——5月31日。三、作品要求
1、参赛作品必须为本人原创,拥有独立的版权。多人合作作品须在贴内注明全部作者ID或真实姓名。
30#
发表于 2011-6-2 19:5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摄影文学与网络文学
【原文出处】《文艺报》
【原刊地名】北京
【原刊期号】2002年8月16日1版1
【原刊页号】1
【分 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209
【 标 题】摄影文学与网络文学
【 作 者】何志钧

  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近年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崭新艺术门类,都构成了当今文坛的热点,吸引了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摄影文学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孕育阶段(即使从19世纪出现于欧洲的“寓意照片”算起,摄影文学也已经历了近200年缓慢而坚强的发展历程。但是,它真正作为一种自觉、独立的新型艺术种类脱颖而出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尤其是随着2001年《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的创刊,摄影文学迎来了创作和研究的空前热潮。网络文学则是随着现代因特网技术的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突然君临的“天外来客”。一份199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因特网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空前的无线电广播问世38年后,拥有5000万听众;电视机诞生13年后,拥有同样数量的观众;而因特网于1993年向公众开放仅仅4年,用户就突破了5000万。目前全世界因特网使用者已达1.5亿,有关专家预计2001年将达3亿,2005年可达10亿。专家们已经把以因特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主体的互联网,视为‘第四媒体’,认为它的影响在10──20年内将可能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参看《当代科技革命与艺术格局变革》,《文艺报》1999年5月20日4版)时至今日,网络的意义早已突破了技术范畴,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正日渐形成并昭显了强大的塑造力和生殖力。而以网络技术和网络文化为依托的网络文学,虽然还处在其发展的初级阶段,却已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对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作一些分析、比较当是必要的。

    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与高技术时代的科技文化息息相关,摄影文学是现代光学和摄影技术与艺术联姻的产儿,网络文学则是现代因特网技术的“副产品”,它以二进制电子信息形式──“比特形式”为其物质载体形式。二者都是现代形态的艺术奇葩,显示了现代艺术创造的技术本体化趋势。在摄影文学中,摄影技术、洗印技术、数码成像和photoshop处理技术的高下优劣直接影响着摄影文学作品的质量,在这里我们显然不能说影像是形式,文字是内容(或者相反),二者已经互化交融,不可离析了。现代科技造就了摄影文学,同时也就在创造着与摄影文学相对应的艺术的观照世界的方式、新的欣赏方式和新型的艺术理念。对于网络文学,网络技术也绝不仅仅是作为文学创造的催化剂和外部促动力而存在的,而是成为了本体性的构成要素,渗入到了文学乃至文化的生殖──再生机制内部。尼葛洛庞蒂曾说数字化生存具有分散权力、全球化、追求和谐与赋予权力四个特征,它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结构。当然也无疑会改变文学的创造方式、欣赏方式和文学的理想、观念。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新型的综合艺术,都顺应了多媒体时代各科学文化部门横向组合的大势,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但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对现代高科技文化的态度和反应又大为不同。如果说网络文学是文学向高科技的皈依,表现出了明显的科技拜物教和工具理性,乐于在技术化的大潮中荡涤传统艺术的“韵味”,以“机械复制”(本杰明语)为荣,对科技文化和文化工业更多趋同的一面的话,那么摄影文学则从一开始就更多一些反思、抗争和“守旧”。它对“读图时代”的平面化、感官化、碎片化、欲望化的审美时尚保持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拒斥心理,对当代视听文化热采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对后工业时代艺术精神、人文精神日益萎缩的现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鲜明的抗争态度。在它的灵魂深处崇奉的仍是“读文时代”弥足珍贵的审美文化理性传统和人文精神。正如南帆先生所言:“摄影文学让人们意识到,人类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给定的向度上运行;许多时候,美、人格、自由程度……同样是另一种生存尺度、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尺度。”(见《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第70期)摄影文学虽也诉诸影像,但它借助影像却是为了回到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激活和弘扬传统艺术精神。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显示了开放的文化心理,但内里却隐含着大为不同的美学追求,显示出了不同的美学品格。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突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针对时代文化的新变都自觉地调整自身,顺应了当今各艺术门类互相渗透、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的潮流,实现了文学与图像的有效嫁接,为人类艺术开拓出了新的天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开放品格,也为当代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个案和经验,注入了新的血液。但摄影文学的血脉中流动的更多的是传统艺术精神,更具诗意化的品格,其审美理想更倾向于知识精神、人生的诗意境界。难怪有人称摄影文学是“透过镜头发现的诗世界”(吴思敬语),认为“摄影文学的重要职能即是,维护人类生存的丰富向度。”(南帆语)。而网络文学的血脉中流动的则更多的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精神,内涵的是一种市民情趣、“白领趣味”(张颐武语),更具平常心,其审美理想更倾向于工具理性、市井人生。尤其是当前的摄影文学创作和欣赏更多的拘囿于学院空间。近来的摄影文学作品如摄影诗《千里江陵一日还》、摄影随笔《大小多少》、摄影散文《阅读历史》、《遥远的岸》等富于或凝重深沉或冲淡闲远的雅趣,均散发出浓郁的学院气息,彰蕴丰厚,回肠荡气。而当前的网络文学则满目充斥着风花雪月、爱情感念、离怨情愁等“心情故事”。在近些年缤纷陆离的网络文学中爱情题材的作品俯拾即是:《性感时代的饭馆》《曹西西恋爱惊魂记》《飘雪》《此情可待成追忆》《游戏之外,规则之内》《我的女友、别人的妻子以及普林斯顿》《彼岸花》……网络文学的题材单一不是偶然的,它实际上与其作者群体、受众群体的精神心理息息相关。当前的网络写手们大多来自现代都市的白领阶层,年龄大部分在20──30岁间。他们更关注恋爱婚姻、市井人生、白领阶层的人情物态、日常生活,其作品具有着明显的市民情调。这种质的差别从摄影文学与网络文学的图像中也可窥见一斑。摄影文学中的图像是“外视觉与内视觉的审美融合”(王先霈语),是对生活图景的升华和诗意化整合,更具传统艺术的古典神韵,更自然灵动,更意境悠远。而网络文学中的图像更多技术含量,经常是离奇幻想与电脑特技的拼接,人为或机制的痕迹非常明显,更具现代艺术风格。即使是具有古典美的图像也往往在技术化的处理和与十足现代情趣的作品的反差中扭曲变形。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的并存似乎不是一种巧合,倒更像是自觉的互补。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恰好显示了未来文学发展的两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走向和人类面对艺术的两种精神需要。摄影文学承继了传统文学超拔脱俗、普渡众生的神性品格,能带给我们一种“不可言说的光明”(英伽登语),引领我们走向形而上的人生境界。

    而网络文学更多地具有物性、世俗性的特征,它使我们下沉到尘俗世界的内里,去玩味红尘中的欢乐和痛苦。网络文学作品的物化过程体现出了“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的显著特征,有别于摄影文学的诗性──仪式化过程。如果说摄影文学像一件精工的首饰,那么当代网络文学则更像草草几笔的即兴素描。摄影文学的运作模式体现出了包蕴性、诗意性的诗性──仪式化特征。摄影文学作品的创作者总是以诗心照临世界,体验生活,并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再通过艺术传达的手段将之物态化。在这个过程中,处处渗透、寓含着作家精心细致的审美追求。网络文学则表现出直露性、技术性的特征。写手们在线写作,当下的心灵体验、生活感悟被直接抒写出来,马上付诸于世,一切都是直接的、即兴的、简洁的、直白的,作品的寓含性、经营性大大减弱。网络技术使网络文学的运作机制有了艺术生产的机械化特征。作家的写作活动与读者的阅读活动同鼠标、键盘、BBS、下载、链接、点击、发送等技术因素结合紧密,更多地成为了一种操作。然而这种分野又不是绝对的,在摄影文学作品的生产中也包含着“机械复制”的成分,在网络文学中也包含着诗心和诗情。二者的并存似乎预示了文学发展的前景:艺术性与商业性、诗情画意与科技理性,古老的艺术眼光与崭新的媒介载体的完美统一。在当前的摄影文学创造中我们不是应该自觉地吸取网络文学的某些优点以丰富和壮大还属稚嫩的摄影文学吗?在当前的网络文学创造中我们不也是应该自觉地吸取摄影文学的某些优点以提升和加厚同样稚嫩的网络文学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9:13 , Processed in 0.13942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