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刘惠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变幻的乡村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21: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9     做屋

农家有句俗语:田好买,屋难做。看了梁晓声的小说《李顺大造屋》,对这句话的体会犹为深刻。在李顺大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父母的影子。他们经历两回做屋,一回是做现住的老屋,一回是协助哥嫂做镇上的两间四层楼房。
为做房子,父母做了六七年的准备,像蚂蚁衔食般积攒各种材料,其中柴草换瓦印象最深。池家窑,高家赤口有烧瓦窑的,远远看去像个特大号的坟,成天冒白烟,窑旁边堆着大大小小的草垛。按当时的行情,三斤柴草换一块瓦。为了换瓦,家里尽量少动锅灶,中餐一般不用开火。夏天,用早餐的米汤,锅巴饭煮粥,摊在洋瓷盆里中午吃凉粥。冬天索性四日八餐,早上吃饱点,晚饭吃早点,我疑心我的胃功能差和这段经历有关。春秋两季用罐子煨饭,早上蒸饭前盛一罐子熟米,罐口蒙棉纱布,再用草要子旋个圈封口,反扣在灶间火烬里,撒点草引子。中午放学回家,揭锅用包火片取出罐子,拿掉微微烧糊的草要,在棉纱布上洒点水,揭布不会沾饭,煨的饭香味扑鼻,热饭可以温冷菜,何况泥豆腐、盐菜不论冷热。父亲经过多次实验比较,发现冬日煮饭用新汲的井水比缸里的水要少烧三个柴草把子,后来左邻右舍也纷纷效仿。喝的开水也是罐子煨的,里面总是有股烟味。前锅炒菜,后锅煮饭,做饭完毕,就用灶间余火温点水洗澡,父亲和我们兄弟俩就合用三瓢水。要是当时评选节能家庭,我家应该受之无愧。
节省柴草除了节流外,还要开源,主要途径是“擐huan214草皮”。中秋后,草渐黄渐老,初具一定火力了,塘坡上,田埂旁,河滩里杂草密集,用耙子贴着地面薅断草根,待晒干后,再用铁齿耙归拢,敲打去掉土,挑回家就可以烧。擐过草皮的地方光秃秃的像瘌痢,水土流失严重。
如此开源节流,省点柴草就去换瓦,堆在旧屋的墙角层层加高,后来码到齐檐了。
瓦是柴草换的,砖却是几家合伙烧的。烧砖先要和泥巴做砖坯,泥巴要和熟成,尽量干些,我和哥哥就手挽手,两双小脚在泥巴上踩,卷卷裤脚擦擦汗,脸上搞得像五哇儿。搭砖有个木制的四方格的模子,里面沾点沙或火灰,抠坨泥巴使劲砸在空木格里,,用铁丝弓抹去多余部分,在平地上倒扣,拿开模子,就是四块砖。砖坯晒到一定程度再起架,阴干。如果碰到雷雨天气就前功尽弃,只得“卷土重来”。
各家的砖坯准备完毕,合伙请来了一位窑匠师傅,由他指挥码砖夹煤,外层用“华子砖”做外皮,再用粗铁丝围起来,在村后像一座高高的炮楼。这种围窑在下面点火,一点一点往上烧,外层的华子砖也节节变红,由此可以推断火烧到什么位置。烧了十几天,顶层的华子砖也红了,烟也没冒了。窑冷却后开窑,,估计是煤丁的火力比煤末大,好多砖都烧“流”了,方方正正的砖坯烧得有的勾腰曲背,有的疱疱连连,有的发胀得像多孔的馒头,丢在水里竟能浮起来。这些砖后来做房子时好点的砌了前后檐24的墙,坏点的下地脚。烧窑失利,做屋计划因此延迟了两年。后来又费了许多周折买机砖砌两边的山墙。
当时,家里积攒点钱就买些檩子椽子柱子,加上拆除老屋的木料,估计不缺太多东西才开始动工,四间房做成后,过年就没有油炸豆腐。
我上班后基本没在家住,哥哥五年前在镇上做房子,包工不包料,嫂子一人料理,需要什么东西就打电话叫人送,父亲只负责照夜,两间四层的楼房,造价不菲,从征地到入住只用了半年时间。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21: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玩具总动员

儿子三岁多一点,平日上街总朝玩具摊贩那儿瞄,看有无新卖的玩具。家里已经是玩具的世界;鱼儿游到了床上,布娃娃坐上了灶台,火车开到了厕所里,气球浮在天花板上……回想起我们童年时代的玩具是多么少啊,不过引以为豪的是,我们的玩具都是自己动手的原创作品,可以大胆地说,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在的孩子远远不及。
男孩子玩刀枪,这是永恒的爱好。
谁要是有一支能打响的盒子炮手枪,足以招来一圈羡慕的眼光。做这样的枪很费神,先要找块厚薄适宜的木板挖制手枪底座,没有锯就用街上捡的断钢锯条一点点来回拉,居然有耐心鼓捣两天。底座挖成,还得找子弹壳和枪管,子弹壳在火里烧,敲掉底部的一块铜片就有一个窝,可以做安火炮(一粒粒的火药用双层纸夹着,像椿树的种子)的枪膛,要“蒙”到能恰好插到子弹壳的枪管还真难,有的用伞柄,有的干脆用竹棍插在子弹壳孔里。将二者固定在木枪底座前端之后,在就到街上的供销社、卫生院等部门“盗用”窗户风钩,斩断弯钩的直杆做“藏杆”,两个圆孔螺钉固定藏杆的方向。最后用圆圈橡皮带套在藏杆和木底座头上就大功告成了。把藏杆拉到第一个圆孔螺钉下卡住,在枪膛里安放好火炮,再向下拉藏杆扳机,“嘣”的一声枪就炸响了。有同伴在枪管里灌点鞭炮火药,枪头塞土,枪响了居然有四五米的射程。
能炸响的还有吊炮和搭炮。搭炮制作简单,将一根粗铁丝弯成7字形,再把注射器针头的针剪断,窝里面安放火炮,套在7字头的铁丝上,用索子将注射器头和7字尾绷起来,就成了直角三角形。把注射器头在砖块石头上一磕,嘭的一声会把旁边的人吓一眺。
做吊炮最难的是“蒙”到大号子弹壳和子弹头,谁家有人在部队,就去厚着脸皮去讨要。把子弹头尖朝上敲到子弹壳里,锤扁子弹壳口钻孔,系上红布条做“须子”,再用钢锯条在子弹壳底部上一点锯个小口,安放上火炮,让子弹头压住。抓住须子把吊炮甩向空中,落地就炸响,火炮安得越多,威力越大。
枪类玩具还有泥巴手枪、水枪、苍蝇枪。做手枪的泥巴要用黄泥巴,河畈没有,就跑老远到“岗上”抠,抠回把里面的细石子一粒粒挑出来,和熟泥巴照着手枪摸样做泥坯,阴干,放灶里烧,估计不是持续烧制的原因吧,很难烧得像砖瓦一样硬,而且往往会开裂。   水枪简陋些,用一头有节的粗竹筒做储水器,在木棍头上缠一层层布条做活塞,在竹节中间钻个孔,这种水枪的射程也不差。苍蝇枪用竹片制作,外形与手枪无异,只是枪管更长更细,把枪头上的橡皮筋拉到扳机上挂住,一扣扳机,可以把枪头前方两寸内的苍蝇打死。
可以射击还有弹弓和弓箭。小河两岸依傍着两排杨树(家乡人把杨树和柳树说反了),我们常常在树下瞄,物色分叉的可以做弹弓的树桠,大人也常来树下瞄,物色分叉的树桠做扬叉,结果总是没等到它们长粗壮,就被孩子们捷足先登了。做弓容易箭难求,竹片、杨树棍子、桑树棍子都可以做弓,弹力也大,但直且轻的做箭材料难找,后来在高家堤湾发现了芦花杆,又直又轻,前细后粗,射出去又平又远。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21: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1 上东北

11   上东北

说乡村的变幻日新月异、翻天覆地有点言过其实夸大其词,因为社会本身就是向前发展的,如果把这变幻当作化学反应,各地的催化剂是不同的,就陡岗而言,促其快速变幻的是上东北抹灰。有个笑话,说北京长城上掉下一块砖砸着4个人,其中三个是处长,一个是局长;深圳的摩天大厦上掉下一个快餐盒砸着四个人,其中三个是董事长,一个是经理;铁岭的阁楼上掉下一串辣椒砸着四个人,其中三个是演小品的,一个是说相声;陡岗的戏楼上掉下一根油条砸着四个人,其中三个是抹灰的一个是装潢的。
陡岗人上东北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几亩薄田里刨不出金子时,精明的手艺人就像鲁滨孙一样北上南下找发财的机会,当他们来到老工业基地---东北时,看见当地人抹灰咬牙切齿,如同抵棍,就偷偷乐了。他不声不响的操起铁板灰扳,倒腾着一大堆灰,不溅不撒,悄无声息地抹在墙上,又平又薄。瞬间,一堵墙就光溜平整了。东北人看呆了眼,扔下灰板偷偷跑了。家乡人就凭着精湛的手艺在东北打下抹灰的码头。
东北人和开山者签订协议,由他组织人马承包抹灰工程,于是乎包工头及其跟随者就成了首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他们又带动其他人富起来。
东北有座金矿,工头挖金块,工人淘金沙。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一时间,工头如雨后春笋涌现。如果那个村没有工头,就像现在村里没出大学生一样没面子。工头有不同的等级:有本钱喂药,有非凡交际能力和一帮人马,就能接到开发区之类的肥活,这就是工头中的大柱子。和大柱子有一定的交情,能组织和管理好队伍,可以从大柱子那里转包活计,或者自己联系小规模的工程;最小的是带班工头,能帮忙工头找七八上十个人并管理好,一年下来,可以赚到一般工人双倍的钱。
抹大灰这活计,只要师傅热心教,自己有悟性和一把良力,勤心练习,一般三个月上墙,六个月甩单边,一年就称师傅了。至于粘瓷砖、大理石,那还得几年修炼。那些在读书方面觉得没有光明前途的男孩子们,熬不到初中毕业,拜个师傅出征东北,基本上一年成才,二年脱贫致富,就可以攒钱作房子娶媳妇了。清明出去时还是个悚头悚脑的半大小子,冬月回来就成了时髦风光的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在街上来回冲,长发飘飘。
当工头越来越多时,东北抹灰市场由卖方变成了买方,一味得拖欠工程款。工头为了吸引更多的工人,除了承担工人来往的路费外,还要垫付押金。手艺出色的师傅,不垫付二千元钱,他是不会掉架子跟工头走的。当工程款越压越多,工人工资不能及时支付,或者工地出事,工人就会就地解散,工程不完工,更加拿不到钱。于是那些没有狠气(随意走人打残你)没有财气(有积蓄垫付工资)没有人气(嫡系三姑四姨亲兄弟)的工头就首先败下阵来,他们昙花一现,贷款欠账压得他们直不起腰,有时三十夜还不能回家。
当工头工人对东北渐渐失望时,四川的农妇熊德明请温家宝帮了咱们的忙-----务必兑现民工的工程款。严冬过后,东北建筑市场又迎来了百花灿烂的春天。工头们一致强硬,先付钱,再施工。工人又有了新的称呼-----打兔子的。晚上收工就给钱,不给少给立马走人。这大概和打兔子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相似吧。如今兔子值钱,一天一百多。到十冬月赶工做包活,抹灰二百多,粘砖三百多。有的夫妻联手,冬月双双把家还时挣个二三W不在话下。
风光与风险并存,发财与惨剧同在。几乎每年都有人在东北或死或残,学校每年开学时,都会新增如此的减免证明。他们和矿工一样时时存在安全威胁,只不过不象矿难频繁,伤亡惨重罢了。
大浪淘沙,那些还能坚持做下来的工头就是家乡的风云人物了,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其中不少人攒足了钱后反哺家乡,架桥修路,捐资助学,投资兴业。春节时,街上穿梭的小车彰显着他们的名气。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21: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12   东北之旅

1995年暑假,我哥哥在哈尔滨做小工头。为了丰富生活经历,我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
那是我第一次出远门,9点在孝感上火车,不久就过广水,钻武胜关隧道。又在落日的余晖中过黄河大桥,看那浅浅泛黄的河水,全没有汹涌奔腾的气势。第二天拂晓,在首都北京停车,惊喜地听到了钟鼓楼上浑厚的钟声和悦耳的鸽哨。又在车站榨油般地站队签证北上,第三天黎明就到了哈尔滨,按地址找到了哥哥的工地――先锋小区。
做工的是湾上的人和熟识的 拐弯抹角的亲戚,还有五个四川人。我休息了一天就上工了,不久就和他们融到了一起。
房子做到了五楼,我们就住在一楼的一间大库房里。床是木桩木板钉的一长溜通铺,上面垫着水泥蛇皮袋子,棉絮和床单都变成了灰色。由于没有安装窗户,加之工友们中午吃饭的间缝懒得脱衣就往床上躺,晚上睡觉时抖半天的床单还觉得有砂子。十几个脑袋一条线,气息相通,鼾声相闻。做主体的是本地人和四川人,他们干活昼夜不息,搅拌机整夜轰鸣,更烦心的是浇筑混凝土的震动棒,震得床前的柱子轰轰然,此时我深刻体会到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有效得多。东北夏天天亮早三点钟拂晓,四点钟就大天四亮,蚊子没有,苍蝇到不少,天一亮就绕着耳朵飞,挥之不去。头几天,我就这样彻夜难眠,起坐看工友,他们呼呼大睡,鼾声雷鸣。醒来向工友诉苦,他们满足地说,现在是东北睡觉的 黄金时候,我们刚来时,房子做到了二楼,就住地下室,阴冷潮湿,天天晒被子鞋子,但总感觉到是湿的。好歹住的时间不长,要不风湿关节炎早缠身了。霜降后,我们的住房安了窗户但没通暖气,盖几床被子身上整夜不转热。
住了几天才逐渐适应,吃饭倒不错。东北大米光照时间长,个大细长,饭香甜松软爽口,难怪他们平日说不要菜也能吞两碗的。菜很单调,一餐一样,三四天一调换,土豆、茄子,黄瓜,豆角主打。大锅炒菜,很难做到色香味俱全。当我对菜颇有微辞时,工友们又说我来得正是时候,清明来时,除了土豆就是萝卜,吃得翻胃。寒露过后,除了大白菜还是大白菜,于是天天盼着回家吃腊鱼腊肉。
厕所就在厨房外的角落里,地上挖个深坑,上面横几块厚木板,周围再用木板圈起来,蒙上蛇皮袋子,中间同样用木板,隔成男女厕所。上厕所跺一 脚木板,黑压压的苍蝇便弥散开来。工友说厕所快满时填土就完事,咱们民工没有给城市造成污染。
我休息了两天就上工了,负责和本家三叔打下手,提灰解灰,其中解灰最拆人。抹大灰时搅拌机供不应求,只好半夜就和好灰堆在房间里。灰放久了水干就生硬,要重新加水用锹拌一拌,坟头大的灰堆,浇点说翻来覆去转两遍,水泥灰就和人一样软乎了。
抹灰不算难活。墙一般都大体垂直顺平,先用垂直板和刮板搭一搭,那儿抹厚那儿薄就心中有数。墙施透水,一铁板压一铁板就可以把灰粘在墙上。一面墙抹毕,用垂直板在墙上压出左右两 条垂直槽,再用刮板对照竖槽压上下两条槽,之后用刮板刮去槽子上面多于的灰,最后用搓板搓,铁板压光,整面墙就垂直顺平了。用几何学原理解释,就是两条垂线确定一个垂直面,更何况还有两条连线。一般来说,垂直顺平不超过两个毛(毫米)就合格了。三叔是老师傅,一天下来,手不粘灰,黑衣服不显白,颇有冯骥才笔下的刷子李的能耐。有空的时候,我也学着抵几铁板,通过几天的操练,居然也有板有眼。我个子高,东北的房子低,用装灰的铁槽子正反一扣,搭上票板,铁板一直抹到顶,省却了搬马凳的麻烦。下班时头发,脸上,衣服上处处显示着我的职业特点。
七月中旬的一天下午,对面的三栋工地传来噩耗,一个四川力工在七楼吊篮上接灰时一脚踩空,从七楼掉下来摔死了。也该他命苦,房子四周都有防护缓冲网,唯独上上下下的吊篮起落架边没有。我们过去看时,地上一点血迹都没有,一堆未扫的鞭炮屑还散发着硝烟味。晚上哥哥召集开会,反复叮嘱安全事宜
8月3日,工长的一位熟人家里搞装修,两位工友带我出去做外活,负责切砖和灰。房东是位粮食局的局长,四十多岁,脸又白又胖像馒头。他表面热情,骨子里似乎透露着对我们南蛮的鄙夷。我一直默默做事,当馒头对“一把廉儿带吼”直眨眼睛时,我只好出来当翻译。也许是我的普通话字正腔圆,也许是我解释热的原因是热岛效应,局长看我的眼光柔和了许多,吃饭时不停地为我夹菜,称赞我是读书的料,鼓励我回家好好读书。
过了几天,我就真的回来了,到北京转车有点空,到天安门广场转了一圈,瞻仰了毛主席老人家的遗容。随行的同乡不乐意,只在故宫门前站了站,更没有去登长城,成了多年的遗憾。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21: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13    挖沙

我们陡岗有句俗语;种粮不如种花(棉花),种花不如种瓜,种瓜不如挖沙。种粮种花种瓜花的功夫层层加码,有时还得指望老天爷,挖沙完全靠力气。哪个二杆子有力气没处使,老人就会训斥;有力气就去沙滩挖沙。
小时候走嘎嘎的要走一段长长的河堤,寰水的河道在高家赤口的一截靠近河堤,走在河堤上,远远可以看见白帆点点,摇桨悠悠,母亲说那是挖沙的船,那时并没有把力气与挖沙联系起来。稍大后,随伙伴到大河里放牛游泳,走近挖沙的船夫,才知道其中的厉害。那时河滩里似乎到处都是沙,夏天走在上面烙得脚板痛,或许是这些沙太细吧,船夫们志钟情河道里的粗沙。他们将锚抛在河心,船尾就随流水轻轻左右晃荡。挖沙的铁戳前面有齿底部多孔,固定在长长的竹竿上。船夫握着竹竿在船左右逆水拖挖沙子,拉起,沥水,倒在船舱。一戳沙没有40斤,也有30斤,船夫就这样一戳一戳将船舱填满。女人偶尔打打下手,不时用吸筒抽船舱里的水。挖沙的地方和沙码头往往有一定的距离,如果有风,可以挂上帆,只要不是逆风,掌好舵可助船夫一臂之力。光指望风还不够,还得男人撑船。撑船的竹竿很长,大头套着带钉子的铁帽。男人在船头下竿,双手握着竹竿末梢抵在胸前,弓着身子沿着船舷向船尾蹬,到了船尾再回头下竿循环往复。女人在船尾掌舵摇桨,船便悠悠地向码头移动。河边道路通畅的赤口,六门闸,池庙,新堤都有这样的沙码头,码头近处有空地,就直接用锹甩沙,如果是不利地形,还得搭票板用箢子扁担挑,女人戳,男人挑。沙卸完了,男人坐在沙堆旁抽烟,等待“手扶”或“神牛”光顾,女人在河里打水炒菜烧饭,一旦来了主顾,立马熄了灶间的火,和男人一起往车里铲沙……后来在电视里看到非洲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童年时挖沙的船夫,他们健壮,黝黑,浑身球状的块状的肌肉阐释着健康与美的内涵。
读初中后,到大河边渐渐少了,直到1994年在孝感教院进修时,我几乎每月都要和挖沙船打交道。教院在河口大桥上游河堤旁,河堤里面就是一个沙场,运沙的铁船要到陡岗装沙,瞅着哪个船的沙用传运带卸完了,便乘他们的空船回家。暮春时节,尤为惬意,远处清清的河水,倒映着黄绿相间油菜麦苗和蓝天白云,近处,船头激起的波纹将这清丽的水彩画鼓捣成迷彩服。两岸牛哞羊咩,鸬鹚不时从水里叼起红鳃锦鳞……和船夫攀谈得知,木船早就废弃不用了,用铁船装沙,东风一主一挂都不在话下。竹竿还用,只不过在浅水处点一点就行了,柴油机力气大的很,驾船只需掌舵就行……挖沙用挖沙机……挖沙机?我疑惑。待到池庙时才发现挖沙船有一个长长的臂膀,一头伸到河底,上面连接着一长串倒扣的铁戳,动力转动,铁戳就像电梯一样将河底的沙挖起,通过传运带将沙倒在铁船上。挖沙再也不像以前吃亏了,船夫由衷的自豪。我坐了两年的船,采砂地点由池庙上溯到了响水四屋河,后来听说上溯到了万安和三张。我们学校一个同事觉得河里淘沙发财快,便买了挖沙船在他们老家万安经营,不过好景不长,沙源不久就枯竭了,他因此还赔了不少钱。
这两年房产开发的热潮比武钢的火炉还烫,沙价节节攀升,河道里的沙挖空了,人们又打起了洲子的主意,也常常听到为争夺沙滩地盘而发生的流血新闻。10月14日上午,我在粘丝潭目睹了这一采砂盛况。
粘丝潭河道对面是一大片洲子,对河的池家威洲或许因此得名吧。挖沙的用推土机推去表层的土,下面就是金灿灿的沙土。他们用挖沙船挖沙土,用铁船运到对岸,将沙土沉在抽沙船旁,抽沙的高压水泵能将沙石和着水抽到岸上,水拐几个弯又流回水里,沙便沥在了岸上。我问旁边的人为什么要将沙土倒在河里再抽上来,原来洲子上的沙含土多,这样做相当于把沙洗了一次。我恍然,难怪下游都成了黄河。
眼前的洲子已被啃了一块,过几年会被蚕食完吗?洲子上涨水抓兔子的故事还能重演吗?绿翡翠上嵌牛羊的水彩画会从记忆里消失吗?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1: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河和小河

    家乡人称寰水为大河,称流经陡岗镇境内的河为小河。
    大河发源于鄂豫交界的界牌水库,汇集大别山麓和江汉平原北部千沟万壑的大小支流,穿大悟,过小河,绕花园,走白沙,经陡岗肖港直奔孝感城隍潭,再流经三军台、毛陈渡汇入野猪湖注入府河,投进长江的怀抱。大河改道后,从河口大桥笔直下流,经三叉港注入府河。
    听老年人讲,解放前大河破堤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到陡岗境内,河道落差小且弯曲,到了汛期,大河上游的大别山洪和千沟万壑的急流奔腾而下,撞击着弯道,轻易将河道撕开一个口子。以前的房子是土墙(划子轧)木列架,大水来了,把墙推倒,房子还是风雨不动安如山,水退了,四周围上墙就行了。祖先们就这样和大自然斗争着。儿时常听老人训斥怕水的姑娘,河畈的伢怕水就说到(嫁到)岗上去。
     解放后,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上辈人在大河的上游相继修建了观音水库,芳畈水库,界牌水库,将一些河道拉直,如三张村本在河东,现在河西了。加之大江截流,上游来水少,下游排水通畅,近些年大河再也没有恐吓两岸的儿女了。但1996年还是让人们虚惊了一场。那年7月中旬,暴雨几天不歇,河水平堤,大河此时才显其大,茫茫一片。为了保护对岸的京广线,部队已将炸药运到了殷家畈的河堤上,半夜时分,村干部敲锣组织女儿港以南的群众转移,电灯连闪三次,顿时,锣声、喊声、哭声、车声交织,惨不忍听。好在老天保佑,洪峰静悄悄的过去了。武警战士扔掉了捏得汗滴的打火机,收起了长长的导火索。也许是人们惊吓过大,96年底又将大堤加高加宽了些。
     大河是我们儿时的乐园,在河堤河滩上放牛最省事,只需要适时移动牛绳子桩就行了。
     牛吃它的草,我们玩我们的游戏。夏天,在沙滩上挖条槽,躺在里面,上面薄薄的盖一层沙,只露出头喘气,凉飕飕的像睡空调房。在沙滩上玩腻了就钻到水里去,在大河里游泳比池塘里刺激得多,可玩悬崖跳水,可摸鱼虾螃蟹。沙泥鳅和鲇鱼只需堵住洞口就可手到擒拿,鳜鱼稍不注意就会划伤你的手。大河里的鱼熬的汤,只加点盐就美死人。
     河里的田是无粮田(以前不交公粮,不过现在也不交),涨一次水,潮泥肥得流油,长的萝卜甜,花生香,只要不淹水,麻油用缸装。涨水时节,在洲子上抓兔子蛮容易。河水突然涨起来,切断了兔子回河堤的通道,河滩上的兔子就只好往高处跑,洲子的面积越来越小,洲子上人只需一根棍子就可以收获一袋子兔子。
                  
      大河在张桥村上游一点处岔开一个口子,将大河的水分流一部分,经过八屋、罗河,孙桥、高家大湾、陡岗埠,沙畈,梦湖,王砦,袁湖,在卧龙复兴村处回到大河的怀抱。这条河,家乡人称为小河。解放前,其地位相当与今天的陡孝公路。1953年,小河与大河的连接处被堵死,后来自女儿港下游的河道就改道从刺林水库旁笔直下流,梦湖垸和黄丝垸低洼处新修了泵站,积水抽入小河,小河水在卧龙复兴用泵站抽入大河。梦湖垸和黄丝垸现在可以旱涝保丰收。小河改道后,下游九曲回肠的河段有的被填为良田,有的成为一节池塘,以前的小河堤和大河堤一样高,
     源头被堵后,小河堤失去了防洪价值,堤被铲平填了河道,小河变窄了,两岸各多了一条低矮的田。
     和中国的城市都都临近江河湖海一样,陡岗的村湾也大多集中在大河小河沿岸,其命名也和河息息相关。以桥命名的有张桥、孙桥、王桥、钟家石桥、刘桥、高埠桥、詹家石桥、周家桥、张余桥、方桥;以河命名的有罗河,绿布河、冯家河、新河;河里有深潭而命名的如宦潭、朱家潭,曾家潭、响水潭、池家潭蒲;低洼处以湖命名的有七里湖、梦湖、舒湖、段湖,袁湖;村子在河边地势较高以台子砦子命名的有程家台子、三屋台子,林家台子、池家砦、水砦、段家砦、王砦;河两岸有大片田地以畈命名的有沙畈、袁畈、朝阳畈;以河堤命名的有高家堤湾、池家堤湾、汪家堤角、池家堤崂;以河边的植物命名的有胡家柳林、夏家杨林、池家竹林、刺林湾、梨树汪;以沿岸居民的职业命名的有绿布河、道士湾;箍匠湾、郭榨;舒家榨、池家窑、罐子窑、菜园子。
     小河和大河相通,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可以通航,涨水时节,商船如梭,白帆点点。河两岸既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可以流传着许多人文故事。
     宦潭村出了个宦官,家人骑马到汉口,不用喝别人家塘里的水```````
     绿布河的水是绿的,祖先们用树叶作染料,染出的布在河里漂洗,河水自然就变绿了。好歹是天然颜料,没有污染。
     朱家潭里有只神龟,曾救起一个含冤投河的女子```````
     这段河道,最美处当数陡岗埠。陡岗埠是远近闻名的商埠,临河的河街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码头间隔十米一个,商船来去匆匆。河街临河的房子,一半延伸到河心,下边用柱子支撑,形成独特的吊脚楼景观。在吊脚楼上扔下一只桶,打的水就可以烧茶做饭,从木板缝里可以看清鱼虾嬉戏,听渔歌互答。北头桥凤阳桥你呼我应,品味着桥面上独轮车的支呀声。从北头桥西行100多米,就可以看到陡岗古戏楼,去欣赏生旦净末丑演绎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现在的小河已是面目全非,满目疮痍了。小河成了一条臭水沟。整个集镇的生活污水都汇集于此,生活垃圾也在此倾倒。所谓的改水改厕,干净了个人,脏了江河。我们学校厕所的粪便,以前可以卖钱,后来免费挑,前年花钱请人挑,去年给钱也没人来,没办法,只好将厕所连通下水道,去污染母亲河。这些污水,最终也是流入长江,汇入太平洋。
        
    吊脚楼也陆续被拆掉,仅有的两处只剩下一点影子,日薄西山。
    以前河上有好多木桥和石桥,现在木桥全部消失,石桥也破损厉害,但还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
        
说说梦湖垸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1: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说梦湖垸
   
   陡岗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梦湖垸就在最低处,是陡岗的水袋子,沙畈村,梦湖村,王砦村,伍洛的张家坡的田都集中于此.小河改道后,陡岗北部的水都流到此处.梦湖垸中间东西向横着一道堤坝,将梦湖垸分成上下垸.关于梦湖垸有这样一句民谣
        梦湖垸,梦湖垸
        良田一千零八石(dan)
        一场大雨淹大半
        养女莫嫁梦湖垸
        一顿萝卜一顿饭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下垸为排水发生了大规模的武斗.横坝不挖,上垸庄稼不保,挖通横坝,下垸将会一片汪洋.为了求生死,双方就横坝展开了几次战斗.双方的青壮年每天像出工一样打仗,听说为打架去抢过弹药库,刀枪炮配备齐全,
     各自都有旗手,先锋.打仗的场面十分惨烈.由于是文革动乱时期,地方制止不了,双方战死二十多人,最后部队干涉才得以平息.现在,战斗的某些细节还是一些老年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后来,在梦湖垸修建了黄司垸泵站,开挖渠道,雨季的积水直接抽入小河,小河的水在卧龙复兴闸抽入大河,如今的梦湖垸可以旱涝保丰收了.

瘌痢沟的传说

   瘌痢沟是七里湖里的一条排水沟,上接王山,唐山,郭山,西接大塘洼,徐家冲的流水,在七里湖蜿蜒,最后在罗河注入小河.七里湖过去积水难排,十年九淹,膏油之地常常荒芜,此外,这一带还有十八个瘌痢接成帮,干些偷鸡摸狗的事(这些瘌痢由于有生理缺陷,加之贫困,都没有讨到老婆,成了冒尾巴鲇鱼),人民苦不堪言.后来,有高人以周处的故事点化他们.他们幡然醒悟,决心为人民做点好事,于是合谋开挖了七里湖的排水沟.干旱时,小河里的水可以倒灌到湖心,雨季时,排水顺畅. 为了纪念这十八个瘌痢,就把这条钩叫做瘌痢沟.

防汛日记  2007-7-4
吃晚饭时,接校长电话,马上到六门闸防汛。
雨,还在噼里啪啦地下着,砸在伞上。建筑名人张保林等人捐资修建了里仁村的通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宽敞平整。不一会就骑车晃悠晃悠到达了驻扎点------堤下粘丝潭村干部五货家。
这个驻扎点里大多是政府机关干部,大概是水位不高,有惊无险,几个人围在一起优哉游哉地斗地主,几个人散坐在门前洋夸五夸,撮白儿扇精。堤下躁热憋闷蚊子多,坐着无聊,就自告奋勇担当巡堤人员。
上到大堤,哇,大水都爬到堤腰,洲子不见了,几棵树的树梢呈中流砥柱状。水翻滚着黄色的泡沫,裹挟着水马齿含等水草向下游急驰。隔着茫茫水面,对岸大概就是飞廉的村庄。我冲着对面喊了一声,声波贴着水面向对岸蹿去,那边却每人知趣地回应。也是该他们自大的,河东的人常在我们面前洋洋得意:涨大水要炸堤,首先就炸你们那里,这边有京广铁路哩。
转到六门闸看女儿港,水也爬到了堤腰,不过平静清亮得多。如果平日的女儿港是文静素雅的小女孩,而此时的她就像丰乳肥臀,活力四射的MM。柳树在水里沐浴,慢条斯理地梳洗自己满头秀发。六门闸的六个闸门都开闸放水,涌向大河。一个老人在回水处用舀子网鱼,我去帮忙舀了几网,网网不空,喜头泥鳅麻鱼虾在网里跳腾。这情趣,好几年都不曾享受
又转到粘丝潭泵站,水泵刚停机,里仁垸的积水只用了40多分钟就抽干了,不过,井都变成了自流井。在堤上碰到一老者正观望堤坡的棉花地,棉花大半截都泡在水里,两天不退水,几乎就没有生还的可能。老人脸上并没有悲戚的神情,轻描淡写的说:这十几年没涨这大的水,河里每年都收不少东西,土里的肥力快耗尽了,水退后,潮泥就是最好的肥。牛不吃芝麻,马不吃棉花。撒把芝麻,秋天照样有香油吃,红薯也踩皮(适应环境能力强),现在也正是栽红薯秧的季节了。
向北转到响水潭,童年时期常玩的一门闸旁边,去年新修了胜利泵站。站在大堤上,可以看见小学母校-------孙桥小学。小时侯发大水时,胜利港的水不能流到大河里去,就淹没了我们上学的桥,老师就把我们一个个背来背去。港边低洼的稻田,那几天也会变成鱼塘。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历史。在闸旁边,碰到我们村以前的老书记,老人快80岁了,身体硬朗得很。防了一辈子的汛,如今还要代替当书记的儿子防汛。老人穿雨衣长胶鞋,戴白塑胶帽子,拄着一把锹坐在堤边的马扎上,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走这么远,只有老书记才像一个防汛的人。老人我熟识,很健谈,聊起防汛来津津乐道:以前堤小水大,防汛时神经总绷得紧紧的,成天困在水里,手脚都浸腐了……
转到堤防段,五货在照夜,又和他聊水里的营生,水族世界的变迁。他是个鱼精,捕鱼的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他也感叹鱼具太先进,池塘河流环境日趋恶化……
回到驻扎点快9点了,总部来电话,10点钟有洪峰水位将达到31米,要求各处提高警惕。由此想到1996年,水位到达33.5米,部队已将炸药运到了殷家畈的河堤上,半夜时分,村干部敲锣组织女儿港 以南的群众转移,电灯连闪三次,顿时,锣声、喊声、哭声、车声交织,惨不忍听。好在老天保佑,洪峰静悄悄的过去了。武警战士扔掉了捏得汗滴的打火机,收起了长长的导火索。也许是人们惊吓过大,96年底又将大堤加高加宽了些。
等到10点多钟,水也看不出涨了多少,还是那么欢畅奔流。
等到11点,由于学校第二天有事,就向负责人请假回家。此时月朗星稀,群虫呢哝,蛙声点点,田禾溢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7:50 , Processed in 0.10679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