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邱静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岳阳“课堂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学习之旅--(福建邱静芳)★=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7-20 11: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_^草的日志:人的精神根基





今日清晨,我把玩着一副风景扑克牌。甪直水巷、芦墟古镇、南浔古镇、古镇周庄、古镇乌镇、同里古桥、乌镇小景、西塘人家、宝带桥、虎丘塔影……牌上的风景都是古桥古镇古刹,且最多水乡。我幽幽地问: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水乡人家?先生道:都是乡下。

我想起刘铁芳教授的乡土情怀。刘铁芳教授说他是成长于乡村的,是受着乡土滋润而长大的。那么,他那浓烈的乡土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拥塞在每个古镇里的游客们,他们为什么那么热烈地向往着乡土呢?难道,城市果真会腐蚀人的精神?

多少人朝圣似地,奔赴古镇,奔赴乡野。似去寻觅一种能滋养灵魂的神界密宝。

在古镇周庄,看到一块石碑。上书: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基地。这至少说明,古镇周庄,是被普遍认同的灵感的创生地。我想到了凤凰古城走出的沈从文。是不是古老的石板古老的牌坊古老的墙瓦古老的河流,更容易贴近人的心灵?

一个人,哪怕他一直是生活在城市里,但只要他一踏上乡土,一望见溪水,就会莫名地产生一种家的感觉。古老人类的血脉里,流着千年的溪水,从未断绝。自然,是人类精神的母体。我突然明白了刘铁芳教授所说的“返乡”,“让文明的初始与作为生命母体的自然切入我们当下的生存结构之中,扩展生命与自然之间的生动活泼的联系,激活日渐物化的生命状态,丰盈当下生命存在的境遇,甄定生命发展的目标,恢复个体生命的沛然生气。”(刘铁芳著《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2010年6月版,第293页)

“日渐物化的生命状态”令我们感到一种置身废墟的惶恐,我们不能看着自己鲜活的生命逐渐变成一片废墟。寻访精神的根基,便成为人们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需求。

清幽淳朴的乡野民情,更贴近赤子情怀。置身脱俗之境,更易于培育灵魂的美善。

然而,当商业化日益扩张,并蚕食着那硕果仅存的一片水域的时候,我们发现,即使是这样的桃源,也开始难以寻找稳固的精神根基了。

一直以来,总喜欢走进古民居。哪怕看见的是残垣断壁或者是瓦楞上丛生的草,无论是欣欣向荣,还是衰败肃杀,都会引发我内心深处的怀想。望着那古老的土墙、石凳,望着那水边浣洗的村妇,我常常想,我一定在这样的地方生活过,这一定是我曾经的家园。

我再次相信,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是人类几千年文化的积淀。人类的经验,从来没有被割断过。教育即唤醒。“古典经验唤起个体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感知,唤起个体的人类记忆。”(刘铁芳著《古典传统的回归与教养性教育的重建》2010年6月版,第301页)当我们无法走进桃源时,不妨走进古代经典。在那里寻得“现代人最基本的生命滋养”。

我们需要经常“返乡”,不断地让乡土的清风拂去我们心上落满的尘埃,不断地让乡土的绿水洗去我们身上的俗气媚气。不单教育是如此,人的成长,生命的丰盈,都需如此。

2010-7-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0:32 , Processed in 0.09904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