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研史:-小语-课标教材第12册教学研讨会=网络教研案例-2010。4。15

[复制链接]
71#
发表于 2010-5-14 21:3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照[二蒋]的录像课找差距/为了教好学生/我们无论多努力/都是应该的。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10-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698-1-4.html
72#
发表于 2010-5-14 22:44:46 | 显示全部楼层
相信一线教师的公正判断力/依靠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将个人得失放一边/只有一个目的;咱们得奋起直追。。。。。
73#
发表于 2010-5-14 23:45:24 | 显示全部楼层
74#
发表于 2010-5-15 07: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帖,是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享受别人用文字摆成的酒席;回帖是一种美德,是对作者的尊重,任何社区论坛网站都一样,没有朋友的支持根本成不了一个凝聚点,朋友们让我们尽情享受互动带来的乐趣吧。







新华学区中山小学钟裕华老师上一楼的跟帖语。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17798&goto=lastpost#lastpost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17798&goto=lastpost#lastpost
75#
发表于 2010-5-17 12: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51-1-1.html


各学区教研员朋友/各中小学美术教师朋友们点击以上链接。谢谢。。。。


http://xnjyw.5d6d.com/viewthread.php?tid=20664&extra=&page=1
各学区教研员朋友/小语同行朋友们点击以上链接。谢谢。。。。



76#
发表于 2010-6-11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多维视野

文章作者:周一贯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10·3C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研究的领域里,“同课异构”正在作为一个热词而进入我们的视界:大型的观摩教学,有“同课异构”的安排;校本的教研活动,有“同课异构”的探讨;报刊上也日益多见对同一课文乃至同一环节的不同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如果说,“千课一面”曾经是小语界的发展难以承受的生命之痛,那么,“同课异构”正是课堂教学走向创新研究的一道现代风景。唱响“同一首歌”中的“不同”,使同课异构尽显出“和而不同”的时代强音。
  同课异构的“构”,为什么不称“法”,不叫“式”?这就说明同课异构有别于同课异法或一课多式。同课异构的“构”,指的是课的整体结构,而不仅仅是某种方法或方式。它更宽泛地包含了不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的多元,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和多维视野。早在20世纪80年代,福建教育出版社就策划出版过一套《小学语文一课多式教例》,笔者也参与编写了其中的第九册和第十册。那是由一个教师来设计同一篇课文的几种教式,更多地倾向于课文相同但教学方法可以有别。从“一课多式”到“同课异构”,虽然有着历史发展的一脉相承,但还是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再说同课异构的“异”,自然是寻求不同。寻求不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育全面发展的创新一代。创新一代需要以创新的教学来培育。站在时代前沿看中国语文教学课堂亟需创新的意识和行动,这就需要以多维视野来看待同课异构,从千课一面的逼仄中勇敢地走出来,唤醒教师的教学个性化意识。当然,求异还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使教学获得更为有效的创新才是目的。所以,这里的“异”,不可为异而异,对某一篇课文而言,不同的“异构”,应当是“和而不同”的。这就不可忽视了同课异构的比较研究功能。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同课异构需要比较,不同的解读需要以比较来论短长;不同的理念需要以比较来明是非;不同的思路需要以比较来论高下;不同的方法也要以比较来评优劣。于是,我们才能在比较中增强创新的意识,展现多元的风采,拓展研究的深度,提升教师的素养和优化课堂教学的品质。一句话,同课异构所展示的比较研究功能,正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深度、厚度和效度。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学生一起教学,出现“异构”是应然的,而把“教参”奉为不可变易的铁律,教成了千课一面的现象,才属不然,才是不正常的。问题是我们过去没有对同课异构给予足够的关注、提倡、践行和研究,才成了正常现象的不正常失落。那么,同课异构的合理存在归因和其比较研究功能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体现了教材读解的多元视角
  教师读解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读解本来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造。正如蒋成瑀教授在《读解学引论》一书中所认为:“读,是文本理解的起点,侧重于文字、结构以及作者写作背景等的研究,尽量读出文本原意;解,是以文本释义为起点,侧重于文本意义的辨析、评判以及潜在意义的发掘,要求读者有创造性发挥。”应当说,不同的教师读解同一篇教材,是无法排除他们的个性化差异的。对读物的潜在意义,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建构,只要不是歪曲和误解了作品原意,出现一种多元视角是很正常的,也是应当容诉的。这种教师读解教材的多元视角,为同课异构创生了重要的基础。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近期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就以其独特的文本解读视角为基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异构”的课堂而受到普遍的关注。她在引导孩子悟读课文中梳理其“不幸”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小女孩在生命最后时刻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东西入手,解读幸福。因为她有了“温暖”,有了“美餐”,有了“快乐”,也有了奶奶的“疼爱”。是什么让小女孩从黑暗与痛苦的世界获得了这些光明与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苦难把女孩放到尘埃里,却开出了幸福的花儿。原来心怀渴望并不难,而在苦难中拥有一颗隐忍之心,才是这个小女孩获得幸福的真正原因”。当然,对于这样的解读,也许从一个侧面走近了安徒生的价值体验和审美情怀,也正是这种异构的多维视角,引发了大家的比较研究和深度思索,大大拓展了我们的教材解读视野和思维探索空间。有的老师认为,窦老师的这一课,颠覆了传统的本文教学模式的定格:从小女孩的悲惨遭遇揭示剥削社会的冷酷无情。而现在,可以让学生“分明感到一种光亮在闪耀,挂在心头的是一抹含泪的微笑”,使小女孩的幻境成了最真实的情感体验,给了她最后的呵护和希望,让童话成为一种真正美的精神资源和安抚岁月的诗。窦老师的读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安徒生不愿让自己的作品蒙上绝望和凄惨的烙印,而是笼上一层人间的温情和不灭的信赖这种情怀的原真和人性的亮色。但也有一些老师从另一视角提出了质疑,外国选文的价值定位,应当更多地关注不同文化的契合,即人类的普适价值,如“勤劳”“善良”“尊重”“同情”,等等。在外国作品入编教材时,编者的必要修改正是为了屏蔽民族性差异,这是符合我们用“借鉴”的眼光审视外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所以,我们更应当按照中国文化与人类普适价值相契合的角度来教外国选文。更有人认为,教学小学语文,不能忽略了儿童接受的可能性,让孩子认识“隐忍也是幸福”是一个过于复杂的话题,甚至成人能这样理解的也不多。教学的深度和高度,不可犯“过犹不及”的错误……
    同课异构必然会有比较、有争端,这是好事,也正是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因为这些声音给我们带来的有理性的反思,更有热情的建设。
    二、凸显了教师“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
    新课改引领了我们对以往的教学作深入浅出的反思。在对待教材使用的问题上,以前教师想得最多的一点是如何一板一眼地执行好教材。这样的一种认识当然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所谓“课本课本,一课之本”是不无道理的。教师当然要执行好教材,这虽然不错,但是还不够。教师执行教材不等于就得照本宣科,成了僵化的“教教材”;而是还应当利用教材积极主动地开发出因地、因生(学生)因师(教师)制宜的、属于自己的“教学内容”,这就是“用教材教”。在这里“教材内容”(课本)只是开发教学内容的媒体、凭借或手段,并不是也不应该是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本身的。在新课改的语境中,教师这种“用教材教”的课程意识,为不同教师的同课异构开辟了宽阔的空间。显然,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去确定自己的教学内容时,便会有很大的差异性和自由度,于是,同课异构就从“应然”成为“实然”,自然也就更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在浙江大学“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生本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上,著名特级教师闫学和陈金才都执教了《普罗米修斯》(人教版第八册)一课,但教学思路完全不同,却一样都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闫学老师的课堂始终贯穿着荡气回肠的英雄气。她从理清脉络入手,紧扣普罗米修斯言和行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在动情的朗读中走进了普罗米修斯的内心世界。又用一连串的“假如”(“假如你是一只鸽子”,“假如你有机会站在宙斯面前辩护”,“假如你是宙斯”……)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拉近了孩子与英雄的距离。最后又以质疑和推荐阅读书目作结。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性上的有机结合。陈金才老师的课堂,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他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依托,以读解语言、升华情感为主线,以编写课本剧为特色,把教学过程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主要内容,感悟人物形象;第二板块的设计与生成更见巧妙,即运用第一板块的读解成果,由教师提供课本剧的基本框架,让学生讨论编写。这样,既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结构和人物英雄精神的认识感受,又极大地唤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大胆参与的积极性和成就感,确实别出心裁、独具创意。由此可见,教师在“用教材教”的理念指引下,推动了“同课异构”更成为具有时代特色的一道亮丽风景。
    三、反映了教师教学更趋个性化的创生要求
    改革开放的时代惠及教师的很多很多,尤其重要的是唤醒了教师的自我意识,使其对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更富有了个性化的追求。
    个性使人成为主体而因此区别于动物个体,成了万物之尊。人也因为具有个性才产生了对自然、社会和人际交往的需要;才会有目的、有选择地去认识客观世界,并能对自我的思想行为作出评价调节;才会以不同的态度和情感去积极组织自己的行为,并实现卓有成效的创造。如果说,人的个性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那么,教师的教学个性同样也是有效推进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基础。
    青年才俊刘发建努力追求的,只是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老师”。“会思考”虽是一个极平常的词语,但要做到这三个字却不易。他的锐气、他的个性也就表现在这三个字上。“会思考”,更使他对课文“异构”的开拓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他从“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这一意识形态定格中走出来,研究课文中为什么提到“鲁迅”的只三处,而提到“伯父”的却有三十四次,从而让学生读出了亲情和温暖。他的两节课以四个板块组成,从“难忘的往事”进入文本,到“伯父就是伯父——和蔼可亲的伯父——亲近鲁迅”,再到“伯父不仅仅是伯父——非比寻常的伯父——敬仰鲁迅”,最后到“伯父是永远的伯父——不能忘却的伯父——怀念伯父”。
    四、开阔了教学研究的全新视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的教学研究也在不断地拓宽、加深。我们对同课异构的关注,也是在新课改呼唤教学的反思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一种状态。它首先是作为一种教研模式被推上前台的,即对同一教学内容由几位教师采用不一样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设计和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施教,让听课教师对其进行比较研究。显然这样的研究比单一式的课堂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多维视野和比较空间,从而不仅更有利于教师的参与研究,而且可以在比较中深化对“课标”的理解,对文本细读的感受,对教学思路设计的启迪和如何以学生为本作现场生成的把握。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提升教师的课堂决策能力。而在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中,又自始至终地调动着教师观察、分析、思考、识别、判断的积极心智能力。这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无疑会产生全方位的推动效应。
    在一次《生命生命》(人教版第八册)一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活动中,仅仅在“解题”这一环节中就有不一样的呈现。一位老师置解题于课始:“一颗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生命,就是这样的一种奇迹。可作者杏林子为什么在标题中要用两个‘生命’呢?这是重复吗?请自由式读课文,想一想应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另一位老师的解题却置于课末:
    师:课文快学完了,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会对生命有不同的理解,如果给课题加上标点,你会怎么加,为什么?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边加问号,第二个生命后边加感叹号。先问生命到底是什么,再用感叹号表示生命的伟大和珍贵。
    生:我想前面一个加逗号就可以了,后面加一个感叹号。因为作者明白生命是什么,连用两个生命,是对生命的激情呼喊。
    生:两个“生命”是并列的,中间应该加分号,最后用感叹号。
    生:我会在两个生命后面都加一个感叹号,因为作者对两个生命都是充满感情的。
    生:如果说用两个感叹号,还不如前一处用一个感叹号,后一处用上两个感叹号,表示感情逐步加重了。
    ……
    在课后教师的比较评议中,不仅对两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行为,作了各有长短的分析,还碰撞出新的思考:“既然标题可以借助标点来表达情感,为什么作者不加标点?”“标题有必要加标点符号吗?可以这样加标点符号吗?”“如果让学生给标题加标点,不过是一种训练手段,一种‘假如’,但也应当向学生说清楚作者为什么不加标点,在标题中加标点有哪些规则。否则学生会不会误以为标题是可以这样加标点的……”
    显然,正是同课异构的“比较”机制,拓展了教学研究的空间和深度。
    五、提供了探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空间
    有效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命脉,“有效性”的关键词是“效”,具体地说就是指各种力量、做法和作用因素所产生的结果。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表演才艺的高下、教学流程的顺挫,都应当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评价。同课异构无疑可以为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客观的比较空间。如在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观摩活动中,两位老师同时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人教版第九册)。第一位老师在第一教时开讲伊始,先板书“地震”一词,问学生看到这个词想到什么。学生答:“四川汶川大地震。”于是,教师便展示了有关汶川大地震的许多图像,足足看了五分钟,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接着,教师又出示了十来个词语,让学生朗读一遍,便立马开始了对课文的逐段讲问分析。教师有声有色的讲问,让学生简单作答来应和。课堂确实有环环紧扣之顺,行云流水之美,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识矛盾根本没有呈现,教学以“给予”为主而淡出了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显然缺失了实效。
    第二位老师的做法却截然不同。她也是从先板书“地震”,让学生想到汶川大地震切入,但没有用五分钟看课件,而是从学生对汶川大地震的回忆和叙述中要学生梳理出“他是从哪几方面为我们叙述了汶川大地震的”。在大家归结出“时间”“地点”“灾情”“感人故事”四个方面时,教师让学生一一板书,并要求大家自由初读课文,除读准生字字音,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外,更要大家画出课文表达“时间”“地点”“灾情”和“感人故事”这几方面的句段,准备课堂交流。在交流中教师相机穿插一些生字新词的教学,然后用十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按课题中的三个词“地震”“父”“子”(基本上便是构成全文的三大部分)作了读通课文的自习、交流和检查,对一些学困生读不通的地方,又作了细致的现场指导……两例相较,这第二位老师的课堂,明显地把单向“给予”转化为了让学生自主“习得”,在全面参与中把课堂真正变成了学生体验学习发展的过程,其实效性高自不待言。
    同课异构的多维研究视野,其本质在于呈现了一种开放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的姿态,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这正是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原动力。
77#
发表于 2010-10-1 23: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网上看到了案例评比结果的通报,学区教研员请看看。到区教研室管老师办公室领奖证。

      地址:
http://www.xgjy.cn/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69


          管季超只在《教师之友网》发布工作信息,尽量不打电话打扰学区同仁。


         实名跟帖,耐心回复;网名提问,一般不答。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152-1-2.html

这次美术活动奖证已到。请学区教研员朋友来我室办差时取走。
不再电话催了。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08:23 , Processed in 0.1875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