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钟能文 发布时间:2005-12-20
“伪教研”何以能够漫天飞舞?
不只一次在有关媒体上看到关于“伪教研”方面的文章。我知道这一个“伪”字背后隐藏着当下中小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被异化的真相。尽管这里面也有些许的无奈和不得已,但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既然是“伪”,即便是带有一定的形式主义或走过场的色彩,那也有打击与根除的必要。但是为什么“伪”并由此而派生出来的“假”、“劣”教研却照样生生不息呢?面对如此根深蒂固、盘根错节的虚假教研形式,众人为什么都采取集体“缄默”的方式处置呢?难道在课程改革这样如火如荼的背景下,面对这些假冒伪劣的教研垃圾,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毫无疑问,如果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任其发展蔓延下去,不要说新课程的改革推进,就是基础教育本身的基本“维持”,也必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阻击和遏制。
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诱引教师急功近利
【镜头一】
某县教育局为了检测当年全县小学教学质量情况,便下发了一个文件,对各小学采取抽查形式,选择某一个年级进行统考,并把统考成绩作为考核各校教学研究水平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件一下,各校立即紧张起来。于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立即对参加统考的班级进行强化训练;有的为了提高统考成绩,剔除了那些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不让其参加考试;而有些手眼通天的教师和校长们,挖空心思通过各种关系事先对试题“早知道”。最后统考成绩一公布,往往是那些辛辛苦苦、真抓实干的学校成绩反不如那些投机取巧的学校好。
【解析】
且不说这种单一的把统考成绩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研水平高低的做法是对还是错,单就这种统考形式实施过程来看,就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其次是为了提高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不让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考试,这种歧视差生的做法也有悖教育公正原则,对学生的自尊乃至人格所产生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再次,统考试题运作过程的不规范,也使统考本身的信度大打折扣。正如有些教师所说的,“统考纯粹成了一种形式,根本不能反映真实的教学水平,反而人为地制造了一些虚假的成绩泡沫”。
【探路】
作为教育管理部门,要切实落实新课程全面考察学生素质状况的一些基本要求,摒弃仅凭一张试卷来考核一所学校教学质量的简单做法,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全方位地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要素。比如读书习惯的养成,可以通过对话、座谈、朗读等多种形式来考核一所学校的教学方法是先进还是落后。即便是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也不应当一味地采取平面的以背诵、记忆等为特征的“做题”方式,还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来考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恰当的方式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状况,远比单一的只以试卷形式来检测结果的做法要科学得多。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必须把握好新课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评价改革的要义,才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检查验收,层层造假劳民伤财
【镜头二】
某地区教育局要对所辖各县的中小学进行校本培训检查、验收。文件下发后,各县立即行动起来,照例文件层层下发,直到各所学校。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各校雷厉风行,要求所有教师必须在一周之内对校本培训相关的各项资料准备完善。于是教师对着文件规定的各项内容逐项落实,备课笔记页数不够的,赶紧抄写;没有课后反思的,立即“克隆”下去;没上公开课的,立即找来空白表格,虚构一番;没有阅读教育名著的,赶紧打开电脑,下载、复制一堆。彼时学校所有课都成了自习课,教师们抄得双手发颤、两眼发直。还好终于把一大堆要做的清单完成了。然后统一集中到教育局,局里委托教师培训学校负责检查、验收。于是培训学校人手不够,紧急招来一大批学生,前来翻检,签署意见,然后盖章。一番流水作业,很快就大功告成了。下一步,就等着地区派人前来翻检,签署意见,然后盖章了。
【解析】
校本培训,应该说是缓解教师培训诸多矛盾纠结、发挥教师自主进修的一条好途径,但是一到现实情境中,就完全变了味,成了单纯的应付检查、验收流水线上的一个空洞名号了。这种做法的结果与校本培训的初始意图大相径庭了,不仅未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果,反而助长了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把校本培训作为一种任务来完成,只抓结果检查验收,而忽略了作为校本培训最重要的注重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环节,无形之中导致了校本“突击完成”的形成,使校本培训成了名副其实的走过场、做样子工程。
【探路】
校本,校本,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目的是通过培训“权力”下放,让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加强对教师进修学习的管理力度。落实到教师身上,就是要最大程度地提升教师自我学习的内驱力,让自主学习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但是这种局面的达成不能一味地依靠教师的自我意识的促成,还必须依靠学校管理者的良性推助。教师个人、学校和管理部门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校本培训朝着“善”的方向发展。作为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更要把校本培训的立足点放在对教师学习过程的指导、督促与考察上,不能成为盖章的“机器”。学校更要把校本培训纳入学校教学研究的常规过程中去,不能只是任务完成的“传声筒”。只有这样,教师、学校和管理部门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立体互动的培训体系。
与职称挂钩,论文评比猫腻深
【镜头三】
一年一度的省、地、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又拉开了帷幕。省里文件层层下发后,学校先是组织教师宣传、学习,然后教师就各自张罗开了。向来教学压力就很大的教师,平时少有主动撰写论文的,现在也积极筹划开来。因为要评职称,因为要年度考核,因为要教研成果奖励,所以不得不去张罗。许多市县教育管理部门就明确规定,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者,必须要有市级论文一等奖,才能合乎兑现晋升一级工资的要求。而考察一下教师论文的“制造”过程,我们会看到,所谓论文不外乎是东抄西摘,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只不过将作者的名字换成自己的罢了。先是交到县教研室,进行初评,然后再上报到市里,最后才上报到省里。当然每一篇论文都是少不了要交几十元钱的,而且每提升一级,交的钱相应就要增加。这样,一篇论文送达省里,至少要交几百元。由于教研管理部门垄断了这个庞大的市场,使得暗箱操作黑幕重重,抄自同一篇文章的两篇论文可能一个是一等奖,一个是三等奖甚至不得奖。更有甚者,有些县市为了永久垄断这个蕴藏着巨大利益的市场,居然对教师在有关教育教学报刊上发表的论文不予承认。这在一些县市制定的校本培训学时与成绩认定项目中,赫然只有县、市、省教研机构评选的论文才有效,而报刊发表的论文则避而不谈。
【解析】
姑且不论教研管理机构组织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的意义指向,单就论文评选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正常现象,就令人匪夷所思。首先是论文的真伪问题,不问出处,不问有无实际价值,只要字数够了,就是论文,就予以评比,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教研的健康发展。其次是教研管理机构对教研本质的异化问题。作为教研管理部门,理应把发展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作为自己的职责,但却把它演化为权钱交易的工具,实在是有悖教研“纲常伦理”。再次,这种抄袭、剽窃他人知识与劳动成果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纠正和惩处,相反还被公开接纳并予以评比,这样的事,公然地发生在校园,盛行在教研管理机构,这实在是大量“伪教研”现象产生的罪魁祸首。
【探路】
首先,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切实面对这个问题,不能任由这种公然的学术弄虚作假的现象存在。只有教育主管部门严肃督察教研机构的不规范行为,才能有效地遏止伪教研生存的土壤。其次,教研机构本身也要洁身自好,讲究自律与操守,不能为了一点利益,而败坏了教研的纯洁与健康。再次,学校也要把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能力,作为学校发展的大事来抓,要坚决摒弃不良的虚假教研行为。最后作为教师自身,也要讲求“研”德,不能因为自己的一点私利与个人目的,就不顾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操守,不劳而获,抄袭、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做,既不能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和水平,相反只会使自己沉沦于社会公德的底线之下。只有这样,才能还教研的本真面目,使教研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20日第7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