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0|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与研习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4 20: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与研习班                                           

                        长沙稻田中学 罗国玲

http://www.hnmyfx.com/Article/news/2239.html
岳行札记(一)不期而遇
    参加这样一个研修班,邂逅一群追梦人,纯属偶然!没有在教育1+1开博,也非大师门生,不经意就成了刘铁芳教育团队的一员,一切皆因故人,因酷暑里的一个不期来电。没有片刻的游移,匆匆瞥了几眼铁芳老师的博文,就电联李元君老师,尔后发Email:

    主办方:

    您好!

    慕名赴洞庭湖畔研讨之约,聆听大师讲座,共析教学困惑。希冀此行有所得,预祝会议圆满!同行者:广州***。

    简短的文字,敲定了岳行之旅。仓促间,没有交关于教育叙事的作品,不是没有,而是不想,此行,我只想做一个聆听者。没有为研修做任何的“课前准备”,我希望自己是一个空杯子,去吸纳更多鲜活的东西。参加这样一个国家级的高级研修班,虽是首次,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外出学习已然多次。我想这次肯定与往昔迥异。对教育,虽欲说还休,仍是且行且思。我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梦想,尽管零散杂乱,但毕竟有思绪的萌芽,期待拔节的脆响。不愿错失任何进修提升的机会,一直希冀自己在理论层面能有质的飞跃。一个人,不阅读,不学习,是绝对没有力量的;一位语文教师不历练,不积淀,是无法驾驭课堂、引领开启学生的。

    信仰的长度与宽度,或许要用一生去丈量,哪怕最终仍是惘然,我亦不愿让庸常与琐碎湮湿了人生大信,如此想着,便上路了。

岳行札记(二)盛情款款

     7月9日,与清步出高铁站,已是黄昏。朋友的朋友,武警支队的阮处分身乏术,委派司机接送我们,并为我们安排住处;第二日夜,设宴为我们接风,并嘱司机领我们游岳阳。萍水相逢,无以为报。某些好意,我们是婉拒的,比如住宿(研习班有安排,我们不愿住学生宿舍),9日夜,我与清在十四中与武警支队间的南湖大道上来回走,高跟鞋几乎丈量了大街小巷的每一寸土地,仍未找着合适的酒店,四星以下的均满员,五星,我们嫌贵。望门投止都难如愿,疲了倦了,只好住武警支队招待所(康特宾馆)。这款款盛情且受用着,来日惟请长沙的朋友去还了。

    此番研习,由民院附小承办,民院的老师很细心、很周到、很热情。食宿、讨论、观影、联谊,任一环节,他们都尽心尽力。

    总结大会上,甘肃的陆艳武老师说:“那夜,我怀抱一摞资料在民院的操场走了一圈又一圈,蓦然觉得,这条路仿佛已走了很多年,自己就是附小的一员。”宾至如归,有着此番感慨的何止她一人?人皆有此念吧。方校长的风趣幽默,民院老师的好学不倦,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象。要营造书香校园,领导的垂范、开启是尤为重要的,惟愿民院的这缕春风,能从洞庭湖畔金鹗山下吹向大江南北,能拂过湘江两畔也不错。

    那几日,惠风和畅,歆享着盛情款款,不禁陶陶然,只觉得天上人间都是这般的美好!



岳行札记(三)高山流水
    此行聆听了五位大师的讲座,依次为:师大刘铁芳,港大李树英,华师刘良华,北大刘云杉,广师许锡良。五位导师,集聚一堂,很是难得。

    隔岸微笑
    未见其人,先阅其文。来前在铁芳教授的博文里走马观花。入会场后,端坐读报,“金蓓蕾”一线风采上有刘老师的一篇文章《教育实践的人文改进》,当中有句话,我很喜欢“老师首先是要做世上的光,要让学生看着你,最后要做世上的盐,要让学生感觉课堂有味,但看不见你……”说得真好,我反复咀嚼,思索良久,并画线指引清看。

    待到方校长介绍刘老师,我方凝目细察:他有着与其成就似乎不相称的面孔与神色,很年轻,很和蔼。他始终微笑着立于讲台,双手交握,口吐莲花……刘老师很讲究,岳阳之行,上下午着装不同,下午总会换上衣,T恤似乎带了五六件。

    我向来不崇拜专家或学者,遇见欣赏的人,也仅限于远观。近5天的行程,没有试图靠近刘老师,其实很容易,但我不喜附风弄雅。但某日黄昏,他见了我和清,远远地问好:“吃饭回?”“恩,朋友请客!”“你是哪个学校的?”“长沙****”“哦,我有个学生,叫****,也在那所中学,你们认识吗?”“不认识,只听说,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老师很少联系!”“噢!”他始终微笑着,我们也微笑着与其作别。

    一日,他从讲坛下来,有学员邀其留影,其中就就有几个长沙的,我竟也上去合影了一张。这似乎不是我的风格,想到如此近距离地与两位导师(另一位是良华老师)接触,实属不易,明日就隔山隔水了,我便原谅了自己。

    几天来,刘老师的温文尔雅、谦恭求真给我留下了颇深的印迹。我一直在反思该如何待人处事。

   “未出土时便是节,及待凌云尚虚心”,这是多年前,衡东实习,胡昊老师赠予我的字画,我受之汗颜,望着刘老师,脑中常倔强地冒出这句诗,将其用在刘老师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浮光掠影
    这位范梅南教授唯一的华人弟子,背着个旅行包,很朴实,若湮没人海,你绝对想不到他是成就斐然的教授。他操一口流利的英文,举例时也是拈英语课堂教学。他的汉语流畅,但不生动。讲座学术味浓郁,幸好一些术语我有涉猎,否则会觉得很艰涩,但即便如此,仍是浮光掠影。“交易学习理论”我听着就如坠云雾。题为“聚焦一课,超越一课”国际视野中的课研讲座,如一股清新的风掠过,风里带来香港教育教研的气息,让我明晰了课改的框架与步骤,态势与困惑。

    如生如死
    锡良调侃说“要警惕良华,他是教父级别的人!”教父,你若完全被他的思想左右,那会如生如死。

    他出现在你的视野,你很难将其与教授划等号,剃光头,像个五类分子;讲学抑扬顿挫,睿智诙谐,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语言极富魅力。他讲课时,连摄影的小青年也会心而笑,颇有胡适遗风。他主讲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专业成长”,相信每位老师都心领神会了,“言之无味,行而不远”始终觉得课就要这样上,寓教于乐。刘老师一再说要节制语言,关于他,我便言尽于此。

    有凤来仪
    她供职于中国最高学府,是与会教授中唯一的女性。她微微发福,脚踩平底鞋……如一株兰花,幽香四溢。她不是很美,但气质不俗,从容淡定,娓娓叙述。淡淡地说话,浅浅地笑,举手投足给人无限宁谧之感。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的确,腹有诗书气自华!

   “教育者的情怀与教育研究的立场”是她讲学的主题:启蒙的意义、启蒙的资源、教育的敏感性、启智故事……她很想在有限的时光里倾述更多,渴望能改变我们做教师的姿态。

    与君初识
    许老师这回似乎是客串的,没有专题讲学,仅是与良华老师同台点评,与其偶有分歧,但仍是心灵相通。五人中,他与北大的刘老师面相与教授最相符。他是一位有血性有骨气,敢讲真话的学者,但有些人听不得他的声音,试图让其失声,他的博文一再遭封杀,仍执念不悔。此行,他似乎有意藏着锋芒,不怎么显山露水。

    私下里,我对清说“温恭儒雅的铁芳老师是体制内的,理智激愤的锡良老师是体制外的,睿智粗犷的良华老师是游走在体制边缘的,最滋润,酣畅!”

岳行札记(四)南湖水色
    第一夜,研习班便安排分组游南湖,我和清很累,亦不想从众,便未成行。

    第二日傍晚,打车到南湖。一下车,便被那纯净浩瀚的水色吸引了。信步堤岸,闲话家常,拍照留念。岳阳的画意诗情,似乎都浸淫在这一湖水色里。徜徉湖畔,花丛中竖着一石碑,游目碑文,有一处,“令无数游人瞻仰”我不喜,总觉得“瞻仰”一词欠妥,我素来对文字敏感。清问:“如何改?”我答:“改为憧憬或流连都行!”清说:“我也想到了流连一词!”我笑:“‘英雄’所见略同!”那几日,我和清总卧谈至凌晨:论研习,说教育,议政治,谈人生,念故交,忆往事……我的痴,我的傲,我的真,我的拙……在她面前尽显无遗。我说:“这几天对你说的话,比在人前一年说的话还多!”

   “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何如相逢不相合,更无别恨横胸臆。”

    路过南湖广场,我忍不住赤足踏进那一池清水,与鹅卵石亲密接触。待到上岸,方惊觉自己身着旗袍,找了处低岸在清的遮掩下终勉强爬上水岸。下水容易上岸难,都是碧水撩拨我。
    水涟涟,浩无涯,柳如烟,绿如秧。总觉得多水的江南就该是这番模样。南湖的美是浩瀚的,是清新的,亦是神秘的……华灯初上,夜里还要分组讨论,虽不忍离去,仍要作别,清说改日再来,但这竟成了美好的念想。

    两日后清说再游南湖,因为忙更因累我迟疑了,她亦不是很坚定,便作罢。世上很多事与人,都是这样,念起念灭,平平仄仄。不是不能够回头,而是一转身,情怀虽在,情境已湮没在岁月里,就如此刻,南湖的水色,我仍眷念着,但那碧波仅是梦里荡漾!


岳行札记(五)洞庭湖光
    多年前,受范仲淹笔墨的蛊惑,想一睹岳阳楼幽幽风情及洞庭浩淼烟波。几年前,与故人到岳阳,下车,直奔岳阳楼。而今旧地重游,五味杂陈。初来时,是隆冬,如今是盛夏,时令不一,人亦不同,感触自是不同。

    此番,我们两次游岳阳楼,岳阳的物俗民风似乎都旖旎散开在这儿:古城墙、石板路、汴河街、洞庭水、彩纸鸢、满街小吃、露天电影……凉风习习、荡子佳人、土著居民……一切与墙上的政通人和图并无二致,感觉游走在“清明上河图”中,物阜民丰、其乐融融。

    我们在长巷短街里边走边吃,想吃遍沿街小摊;看临街浅屋人家;逛民族佩饰小店;累了,倚一木桌小憩或就一石墩随意坐着,看贩夫走卒,听街上人语,沐洞庭河风,仍谈天说地,继续徜徉,嗅闾阎气息……一切都那么安详而美丽,真愿就此驻足,不再越陌度阡。

    踱出汴河街,已是暮色四合,人逐渐多起来:跳舞的、练字的、散步的、聊天的……各色人等填塞广场,我们在彩色流光中离去。

   “垂柳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21: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http://edu.cnxianzai.com/hbjy/huiyi/_guan_kuitianxia/index.html




《网络环境下中学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开题报告  

执笔:张咏梅 
 

由我校申报的《新课改中网络环境下系列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课题,经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被列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6BXJ007)。现根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课题开题论证,请各位专家和领导进行评议指导,也请课题组成员加以审议。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国际国内研究述评  
1994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议实施“基于网络开展跨国协作学习”,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参与。1995年,日本实施“百校计划”,111所中小学参与基于网络的学习。1999年是美国中小学基本实现网络化的“网络年”;2001年日本全国所有学校联网,2005年日本全国所有家庭通过光纤联网。同时,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在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长期以来,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在课前发布资料,指导学生预习;课后基于网络,进行专题研究性学习。由于忽视课堂教学,2002年6月,美国教育部一位高官对我国教育部高级访美代表团说:“近年来美国基础教育质量没有提高,反而下降。”2004年11月,微软举办的信息化国际论坛上,新加坡一所中学展示了一堂“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整合”的示范课,效果很好,但每个学生一个电子书包,价值人民币15000元,这在我国的中学没有条件推广。2004年,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与2000年全国第一次中小学信息技术会议时相比,增长了10多倍。但据北京师范大学调查,80%以上的中小学校园网只用于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20%只用于教育行政管理和辅助教学,真正在各科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不到5%,与新课改的形势极不适应。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先后相继地经历了三个阶段:CAI辅助教的阶段、CAI辅助学的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本课题把教学过程中主体以外的一切人力因素与非人力因素都视为教学环境的范畴,这与那种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仅仅看成工具、手段的CAI相比,涵义更广泛、更深刻,因而在新课改中更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主要是完善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包括本质论(何为“整合”)、目的论(为何:“整合”)、方法论(如何“整合”);实践价值是在新课改中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校园网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效率(课内外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效果(各科教学取得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效益(各门课程的投入与产出之比)、效能(中学教学对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所发挥的功能),从而使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  
“新课改”: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以邓小平教育理论特别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论述为指导方针,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几点是我们定义新课改的主旨。  
“网络环境”:指网络教学环境。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网络途径,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途径。确保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收集到最丰富的教学资源,并能适时地进行教学反馈。  
“系列教学模式”:因为我校是完全中学,所以,系列教学模式指涉及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九个学科的五种中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即网络专题探究模式、网络互动协作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指导模式、网络激活思维模式、网络游戏课程模式。  
“创新”:之所以确定为“创新研究”,是因为目前中学教学领域还没有谁正式提出并定义这五种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在前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摸索出这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雏形,并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案例。希望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能够实践出更多的成功案例,并逐渐将这些案例整理出来,进行归类,形成较为成熟的值得推广的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最大强度地促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中学各门课程领域里营造网络教学环境,创新五种教学模式:网络专题探究模式、网络互动协作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指导模式、网络激活思维模式、网络游戏课程模式,使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具有自主、探究、合作、乐学的特征,实践课改理念,优化教学结构,使之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校园网在教学全过程中的效率、效果、效益、效能,更好地突出素质教育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共10项:1、怎样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目的和方法?2、怎样认识网络环境中课程领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作用和相互联系?3、怎样改善网络环境中系列教学模式创新的条件?(包括师资建设、课程建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等)4、怎样创新网络专题探究模式?(在移植Webquest的基础上创新,由用于课外活动到用于课堂教学,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这种模式在文科教学中有明显作用。)5、怎样创新网络互动协作模式?(借助一个以虚拟实验或模拟实验、仿真实验为主的互动软件,创设问题情境,使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这种模式在理科实验教学中有明显作用。)6、怎样创新网络自主学习指导模式?(课前教师设计并制作学生学习用的网页,使之能够实现人机对话,配有难易不同的检测题和互动性强的多媒体题。这种模式没有严格的程序,多用于课外辅导。)7、怎样创新网络激活思维模式?(在超越时空的虚拟世界中进行多种尝试,培养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文科和理科、课内和课外都适用这种模式。)8、怎样创新网络游戏课程模式?(把电子游戏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课程软件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理论性与操作性统一。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艺体课。)9、怎样建立网络环境中系列教学模式创新的运行机制?10、怎样评价网络环境中系列教学模式创新的“四效”?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有以下内容:  
1.
依据哲学和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乐学论等;  

2.
依据教育技术学中的学科基本理论;  

3.
依据四川省社科院查有梁研究员的教育建模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  
研究思路:车轮式滚动,整合型发展。文科课程、理科课程、艺体课程、实践课程四个车轮一起转,都以课改理念为轮轴,以网络环境为轮辋,以多种教学模式为轮辐,以“一学、二比、三率”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动力:学国内外先进经验;比硬件操作,比软件设计;教师参与率90%(35岁以下),网络进课堂的覆盖率100%,运用信息技术的课时率20%以上。  
研究方法:采用实验法(进行五种教学模式的实验和准实验)、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文献法(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调查法(调查“四效”)。   
实施步骤:课题研究分五步实施。  
第一步,2006年5月至10月,课题申请立项,论证开题报告,培训参研人员,抓紧硬件建设。  
第二步,2006年10月至07年9月,课题组骨干成员选择部分课程,进行软件设计,上研究课,开研讨会。  
第三步,2007年9月至12月,全校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创新五种教学模式,评价“四效”。  
第四步20,08年元月至2009年12月,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和专著《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分总论、分论、附录三大部分,附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课件精品、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等,全书预计23万字左右。)  
第五步,2010年元月,申请结题鉴定。  
六、课题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课题有如下四处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其一,树立了课程改革新理念。把基础教育新课改视为系统工程,把系统科学原理和现代网络技术应用于新课改,把科学技术当成新课改的“第一生产力”。  
其二,构建了课程教学新模式。从本省、本市、本校的实际出发,按课程、课文、课型的不同需要,构建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僵化的,而是动态的;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统筹兼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其三,开发了校本课程新资源。试行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深层次的整合,寓教于“戏”、寓学于“戏”,交互于“戏”,适用、适时、适度。  
其四,形成了课程评价的新体系。这个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步骤、评价方法。其中的评价内容突出“四效”,从而使新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创新五种教学模式,评价“四效”:网络专题探究模式、网络互动协作模式、网络自主学习指导模式、网络激活思维模式、网络游戏课程模式  
研究报告和专著《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分总论、分论、附录三大部分,附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课件精品、课堂实录、课后反思等。)  
八、课题的研究条件  
(一)课题组成员:  
经各教研组民主推荐、学校十一五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领导小组考核、商议决定,聘请下列同志为课题研究核心小组成员:  

长:张新卫
黄庆达  

副组长:张咏梅
  

学法、心理指导:张国军  

干:张
慧  


员:熊

雷少武








  

曹含芳
朱志泉
陈菊英
胡元秀
肖杰鸿
苏罗军
胡秋香  

本校共有任课教师154人,其中本科133人,学历达标率86.4%;特级教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5人,市级骨干教师21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5人,中级职称92人,中高级职称教师占82.5%;64%的教师具有高中循环教学经历和能力。本课题组10位成员都是长期从事中学教学实践的专业人员。有校级领导3人、中层骨干3人。黄庆达为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覃事维老师为国家级骨干教师。其中5人为中学高级教师,5人为中学一级教师。平均年龄为36岁。课题组成员全都毕业于师范大学,接受过系统、正规的教育理论训练,所学专业分别为:物理、化学、语文、地理、数学、心理、英语、历史等。  
我校已完成省以上8个子课题的研究任务,如:朱俊杰副厅长主持的省“十五”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教育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创新”的研究任务;中央电教馆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应用研究中“残局——思维时空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开发”研究任务;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持的国家级课题中“高中化学网络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任务。以上10位成员分别参与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多次参加或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赛课并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近三年来,全校教师参编教材等4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奖论文156篇。  
(二)学校硬件设施  
本校是湖南省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实验学校,2003年被确认为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已建成四个系统(校园网络系统、校园广播音响系统、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图书馆电子管理系统)。其中,校园网采用先进的以太网技术,网络主干为 1000M 连接,10/100M自适应到桌面,信息点遍布全校。46个教学班,平均每10个班一间计算机教室,每间拥有计算机60台、服务器一台。2400多名学生,图书馆人均藏书30.1册。“九五”、“十五”期间,为探索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开发了大量应用软件。同时,加大了教育科研投入,对于课题研究,在时间、资料、经费等方面,都有保障。  
鉴于以上所述,本课题的参加人员均有各自的教学背景和专长,学校的硬件设施装备齐全,再加上多年来我校与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保持的密切联系,都是本课题能够顺利完成的有利条件。  
九、课题研究分工  
本课题主要分工如下:  
张新卫:负责课题的申报立项及资金到位;  
黄庆达:负责课题的总设计和各研究阶段的调控;  
张咏梅:负责课题的各研究阶段的具体实施、(地理)网络专题探究模式的研究;  
张国军:负责(心理、历史)网络激活思维模式的研究;  

慧:负责(语文)网络专题探究模式的研究;负责课题组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负责课题组成员的联络和活动通知,以及(语文)网络专题探究模式的研究。  

王泉 曾荣:负责(英语)网络游戏课程模式的研究;  
苏罗军 肖杰鸿:负责(历史)网络互动协作教学模式的研究;  
朱自泉:负责(化学)网络激活思维模式的研究;  
具体完成的任务有:  
1.

系列论文——黄庆达负责  

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并发动全校教师积极参与;  
2.
示范课例及反思——张咏梅负责  

课题组全体成员参与;  
3.
课件制作——各学科教师代表  

4.
课题报告及专著——张新卫负责  

十、课题经费预算与经费管理  
作为省级资助课题,本课题获得了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1万元的经费资助,学校自筹1万元经费支持本课题,共两万元的经费。本着节约、高效、合理的使用原则,确定下列预算:  
小型研讨会、教师学习培训等会务费:8000元  
图书资料费:1000元  
网络设备维护、录象、课件制作:5000元  
专家咨询(含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5000元  
版面费:5000元  
总计:24000元(不足部分申请增加资助或自筹补充)  
经费使用将遵守《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中关于“研究经费”一章的要求,并在主管领导的严格约束下开支。  
十一、主要参考文献:  
1、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意义[J]·教育研究(北京)·2002(4)  

2、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5(1)  

3、
王丽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课程整合形式的探索[J]·现代中小学教育(长春)·2003(3)  

4、
陈勇勤·网络、电化教育:电化教育在网络环境中的发展空间[J]电化教育研究(兰州)·2005(3)  

5、
张良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热”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北京)·2004(12)  

6、
刘国永·现实人与虚拟人的对话——网络时代教育主体的交往方式[J]·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南京)·2001(5)  

7、
胡凡刚·影响网络学习质量的心理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北京)2002(7)  

8、
徐谊·信息化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J]·中小学管理(北京)·2005(9)  

9、
殷亚林、刘延申·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新思路——电子游戏与校本课程的整合[J]·中国电化教育(北京)·2004(11)  

10、
黄继玲、王丽·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创新策略[J]·内蒙古师大学报(呼和浩特)·2005(8)  

11、
袁顶国·教学模式概念的系统分析[J]·西南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重庆)·2005(6)  

12、
邓志伟·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新趋势——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述评[J]·教育研究(北京)·2004(2)  

13、
查有梁·教育模式科学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长沙市稻田中学  

 2006年11月10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21: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edu.cnxianzai.com/peixun/ ... 11/0804/249292.html
图/《现在网-教育频道》李钢
文/《教师之友网》管季超

新闻选题创意策划/管季超  李钢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7: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暑假培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


 2011年08月19日 作者:雷振海  来源:中国教师报


  暑假生活怎么过?休息、旅游、阅读、培训……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但事实是,暑假正日益成为教师的“第三学期”,尤其是培训的“黄金时期”。

  老师们盼望已久的暑假来临了。忙碌了一个学期,是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躯、紧张的神经了。

  暑假生活怎么过?休息、旅游、阅读、培训……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选择,但事实是,暑假正日益成为教师的“第三学期”,尤其是培训的“黄金时期”。

  与孩子暑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的“火爆”相比,教师们参加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培训,情况毫不逊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学校意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这是一件好事。但如何把好事办好,显然需要良好的制度设计。

  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场景:一些教师培训注重新课程理念的灌输,仅仅把教师看作理念的接受者,以至于到了现在,一些教师看似了解、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但一谈到落实的步骤和方法,就保持沉默,于是行动上,依然是走应试的老路。

  新课程是一项任务吗?当然不是,既然是新课程,我们就要更加突出和注重这一个“新”字。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新课程应该是充满创造力,充满鲜活性,充满朝气的新事物。先得接受它,学习它,最终才是落实它。因而,如果教师培训不能把新课程的创造性和鲜活性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果教师培训没有调动起广大教师饱满的热情,如果教师培训没有创新机制,走一条新路,那么,不仅教师培训的效果要打折扣,新课程推进的道路更是充满艰难险阻。

  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方式决定了教师的讲授方式。如果教师在培训中体验到的还是传统的“讲授式”课堂,听到的还是远离自己教育教学生活的理论,学到的只是书本上的定义和概念,他又怎么会传递给学生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新的方法?

  很多一线的反馈已经表明,以往宏观的理论培训已不能适应目前教师发展的需要。教师培训机制从内容到方法都要进行创新,真正面向教育教学一线,面向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产生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和疑惑,面向他们的所学、所思、所想,从实践出发,这样的培训才是真正有效,真正受教师欢迎的。

  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都应该学会从“师情”出发,为教师着想,让教师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让他们真正从培训中有所得、有所获。要知道,培训不仅仅是培训,更是一种引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0: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外源到内生:教师学习方式的变革

发布日期:2011-03-27  

■孙德芳




  “教师学习”正在成为国际上教师认知研究和教师教育实践的一个前沿性课题。从外源走向内生是教师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对于提升教师学习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改善教师生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学习是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它对教师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工具价值的教师学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的忠诚与责任,二是对自我的实现与超越。从职业定位而言,教师角色决定了教师必须为专业的使命负责,教师学习应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发展。作为个体的教师不是抽象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必将有个体的生存、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追求,教师学习亦应满足这种需求。不难看出,作为工具价值的教师学习体现的是外在诱因的引导与驱动,是当前教师学习较为普遍的动因,这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具有重要意义,不认清这一现实,我们便会进入探讨教师学习的“虚无主义”状态。
  作为工具价值的教师学习直接导向于教师学习的有用性与目的性,把教师学习作为实现目的的载体与路径。从工具价值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教师学习分成三种形态:作为专业需要的教师学习、作为生存需要的教师学习和作为发展需要的教师学习。作为专业需要的教师学习是从专业性视角来分析教师学习,解决教师如何完成基本的教育教学任务而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学习形态较为具体,具有针对性,目的是解决教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缺失。作为生存需要的教师学习拓展了教师的生活空间,将教师置于区域教育生态和学校生态的背景之中,解决当下教师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及如何学习的问题。作为发展需要的教师学习不仅直观当下的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挑战而进行的学习,指向于教师的未来发展。

  一、外源式教师学习诱发的问题

  教师学习本身所具有的工具价值对教师而言在本质上是合理的。但在现实的境况下,过度追求教师学习工具价值的急功近利的做法导致教师学习的“工具化”。“工具化”的直接恶果就是为了“利益”而引起教师间的过度竞争,致使学校里人际关系淡漠、教师主体性泯灭、感情冷漠、创造性缺失,使有的学校变成了“利益”的“角逐场”,教师学习的“非生态性”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学习倦怠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个客观状态。这一现象已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发展和生存质量提升。我们要正视问题,厘清其本质。教师学习倦怠有其特点:l.教师学习倦怠程度的差异,具有很强的阶段性与多样性。2.教师学习倦怠的诱因有一种或几种因素,倦怠结果指向某种学习内容、方式、形式,如果处理不当,倦怠则可泛化。3.教师学习倦怠具有时间的短暂性与持续性的演变过程。如果及时洞察教师的学习现状,给予关怀与关心,倦怠即可消解.反之则可能形成“持续性倦怠”,进而影响教师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研究显示:教龄6—10年和16—20年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两个高峰期。教师“倦怠情结”主要表现为教师“不愿学习”、“不能学习”和“不会学习”。“不愿学习”是从内部动机而言,表明教师对学习失去兴趣与追求;“不能学习”是就外部保障机制而言,指明多数学校没能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与条件;“不会学习”则是从教师的自身能力而言,显示面对复杂、繁重的外部压力,教师不知从何学起,学些什么。
  教师学习倦怠对教师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它对教师专业发展乃至教师生存质量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究其根源,主要在于:一是在制度上,教师学习倾向于相对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外在培训制度。,这一制度尽管对提升教师素质能起到一定作用,却往往忽视了教师的实际需求,造成教师学习的“形式化”与“应付性”,致使教师学习效率低下,产生倦怠。二是在  运行机制上,教师学习是“培训者”主导的,“专家”引导话语下的“被培训”模式。教师学习是强势话语“设计”的运行机制的结果,缺乏“平等性”、“互动性”与“成功体验”。三是在个体上,教师学习倾向于“为他性”,较少从教师的职业使命与自我实现有机结合的责任高度来考虑问题。
  面对教师学习的倦怠现象,我们应寻求积极变革来消解教 师学习的倦怠情结。

  二、任务导向是教师学习的有效方式

  与一线教师交流,在多样化的教师学习方式中,他们认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互动、交流、合作、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融学习于任务之中
  任务导向的教师学习,教师不仅学会了任务本身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去完成 类似的任务。任务不仅成了教师的学习对象,而且也决定了教师“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尤其是新任教师,任务的解决给了他们可供模仿、参照的榜样体系,对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学习摆脱了教师学习的无目的性,给教师带来了完成任务的成功体验,增强了教师的学习信心和持续学习的动力。

  2.融理念于实践之中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理论的引领,但如何将抽象的理念、理论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素养,靠的就是任务中的实践与探索。任务导向型教师学习,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理念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克服了理论学习的空洞与乏味。当给你一份任务时,你首先面对的是学习如何有效完成任务的相关策略——既可向书本学习,也可向他人求教,但这些策略、方法都属于理念范畴,只有通过任务的完成才能检验哪些理念是有效的,这就是任务导向型教师学习的价值所在。

  3.融反思于活动之中
  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反思需要对象和载体,即解决教师反思什么的问题和通过什么而反思的问题。任务导向型教师学习解决了这一问题,融反思于任务完成的活动之中。任务目标的设定、任务过程的计划、任务结果的处置,都离不开反思。
  任务导向型教师学习虽然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等优势,但也容易过度追求目标、追求结果,从而忽视过程,忽视教师自身的需要与原有基础,在实践中具有“价值的有限性”和“被误用的危险”。这种外在驱动如果被教师合理接纳、理解和运用,就能彰显其应有价值;反之,如果过度被利用就会变成纯粹的竞争工具,从而失去其本身价值。

  三、教师学习应追求内在自觉

  外在驱动的教师学习只是教师学习的外因,这一外因能否对教师起作用以及能够起多大作用,最终决定因素还在教师的内在自觉。解决教师学习倦怠问题的关键就是促进教师学习从外在驱动走向内在自觉。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幸福与愉悦。

  1.指向生命体验的内在自觉
  指向生命体验的内在自觉是教师学习的至高境界,是判断教师职业价值的根本标准。教师学习的动机无论是内隐的还是外显的,最终都要内化为教师主动的自觉。这一主动自觉是完成专业任务、促进专业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必要保障。内在自觉的教师学习必然是教师的主动参与,必然离不开教师的体验与感悟,只有这样才能将学习的内容与方式化为自身的素养。同样,也只有通过体悟,教师学习才能走向内在的自觉。

  2.教师学习层面的价值判断
  指向生命体验的教师学习既然是教师学习的至高境界,那它是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呢?从教师的成长经历而言,教师学习经历模仿、生成、创造的过程,这一状态伴随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而发展。不同阶段的教师注重哪个层面是因人而异的。从激发动因而言,教师学习经历外在驱动、交互作用和主动自觉三个层面,只有达到和经历最后一个层面才能真正体现教师的生命自觉。应该说,教师学习的理想状态是从外源走向生命体验的内在自觉。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10.9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22 21:5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好的教学

——就中国教师关心的问题访马飞龙教授




发布日期:2010-08-20

■ 余慧娟



  马飞龙(Ference Marton),变易理论创始人。曾任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和教育研究系教授、哥德堡大学名誉副校长。现任香港教育学院教授、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荣誉教授。获瑞典教师联合会为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作出突出贡献者颁发的国家FridtjuvBerg奖(2006)、欧洲学习和教学研究协会为对学习和教学科学作出突出贡献者颁发的Oeuvre奖(2007)。



  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教师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

  记者:马飞龙教授,您了解中国大陆的基础教育吗?

  马飞龙:首先,我要承认我对中国教育了解有限。但是,我又对中国教育十分感兴趣。中国的教育内部差异很大。我关注比较多的是一些大城市的数学教育,我认为它是全世界最出色的。我钦佩中国的教学艺术,但也看到一些与死记硬背和重复学习相关的消极教学。

  记者:您了解中国大陆在过去的10年中所进行的大规模课程和教学改革吗?

  马飞龙:我对课程改革的了解有限。据我所知,中国大陆的课程改革与世界上其他地方(地区)的课程改革差别不大,尤其是我参与相当多、十分了解的中国香港的课程改革。

  全世界都有一个趋势:讨论建构主义、学生中心、动机等诸如此类的话题。中国也处于这个趋势中,比如香港和大陆的人们认为要开放,要变得更加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维、富于创造性,开发一般能力,等等。在中国,大家可能认为学生在这些方面并不是太擅长,所以要想办法来发展这些能力。

  另一方面,在所有的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像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日本等我称之为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其学生表现最为出色。但是它们的课程改革却倡导建构主义、学生中心、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一般能力等。这些是来自西方的影响。事实上,这些西方国家本身并不是十分成功。他们也想向这些已经比较成功的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学习。

  所以,这就存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西方发生了什么?所有的课程改革都让教师不要讲太多,或者说教师不能做太多。你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给他们空间。而且,学生应该参与到真实的学习任务中。结果,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如我的祖国瑞典,教师被边缘化了。他们被迫放弃对学生学习的责任。人们说,学生自己承担了学习的责任。如果你想要学习,如果你具备动机,那么你能够学很多东西。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是无法学习的。如我所知,中国教师的优点在于,他们在准备教学和课程的时候十分细致。他们考虑周到,注意学生可能犯的错误。如果放弃了这个,也就放弃了这个优点。我在香港经常反复强调这一点,因为这种情况正在香港发生。他们走得太远了,这是危险的。

  在我看来,倡导建构主义、学生中心、一般能力,绝不意味着教师放弃他们的责任和教学内容。比如在香港,人们也讲建构主义。但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等本身并不能在真空里发生。没有内容,谈何创造性的方式。这一点十分重要。我有一些同事研究了中国的课堂好几年,他们发现当中国实施课程改革时,这种改革就会被中国的传统所改变。教师试图获得一种平衡,教学也就变得既以学生为中心又以教师为中心。

  记者:您为什么认为中国教师的教学十分出色?您是怎样发现的?他们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

  马飞龙:中国教师和学生表现出色,尤其在数学和科学学科方面出色,国际上有很多研究可以表明这一点。他们十分关注学生怎样理解所学内容,以及可能存在的错误理解,并尽力把这些融入教学。为此,他们仔细地设计课,十分注意细节、内容以及对内容的处理。

  为什么中国教师这么出色?我的理解是,这不是因为中国的师范教育做得很好,而是因为在职培训以及他们培养新教师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全世界最好的。

  这也与中国的大班额教学有关。我认为,中国教师在教学上花的时间相对较少,而在共同备课以及实施教案上面花的时间较多。实际上,比如在瑞典,很多人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这种模式。教师的主要工作精力应该用在准备、设计以及实施教学上。

  因此,这与我讲的要更加关注对内容的处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教师对内容的教授是相关的。这是教学核心的东西。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有足够的时间。

  应从教学目标出发来决定教学能走多远

  记者:刚才您提到很欣赏中国教师备课的细致。事实上,有的时候,教案是十分详细的,可能会细致到对某个特定问题如何回答,课堂上什么时候要讲什么话等。你怎样看待这种详细的备课?你认为这样做好吗?

  马飞龙:同样,这个问题我了解有限。但是我也了解到一些情况,比如我们的一个同事就对中国的特级教师进行了研究。她想发现在中国什么样的教学被认为是优秀的。

  我认为,就备课的细致性而言,这些优秀的教师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比方说在备课中,他们会说,如果我这样教,一些学生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会产生那样的误解。所以,当他们有那样的误解的时候,我就会接着这样说。由于他们的经验丰富,因而能够以某种方式来预测学生在理解内容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详细备课是十分有害的。1990年,一位叫做林佩(Lynn Paine)的美国学者发表了一篇很出名的文章《教师作为行家:一种中国的教学模式》。她认为中国教师是出色的表演者,但是学生是他们被动的观众。现在她修改了自己的观点。而我的一个同事认为,不能说中国教师是出色的演员,学生是观众。而要说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演员,他们按照没见过的剧本来表演。她认为优秀的中国教师给予了学生空间,因为教师提问,提有难度的问题,提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那么,学生可能会觉得“我在思考,我自己思考,我自己试图找出什么来”。这是因为教师仔细地设计了问题。可以说,是教师在为学生打造空间。而在瑞典的班级中,教师只是打开这个空间。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由你自己去发现。但是中国教师很仔细地确保学生发现他们需要发现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在给予学生空间和教师需要仔细备课并帮助学生,这两者之间必须有一个平衡。我预测,一些诸如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儒家文化传统的国家或地区,他们跟随西方模式走得太远了,5到10年之内,他们会因此而倒退。他们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像一些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如芬兰,就不是这样的,他们更注重怎样处理内容。而瑞典就只是放开,并把责任交给学生。结果芬兰往上走,而瑞典往下走。

  记者:要怎样控制学习空间才是合适的?

  马飞龙: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个大问题。如果你遵照学习目标,那么这个空间就不会太宽或太窄。

  集中于学习目标,这是很重要的,是一个原则。但是与之相关的还有第二个原则。如果你组织讨论互动、以学生为中心,那么以学生为中心最深层的意义是什么呢?我认为,不是让学生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而是注意到他们在思考什么、说些什么,注意所有与学习目标有关的东西。不管学生有什么想法,你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即使你没有预料到。

  这种对学生的开放性,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而且也是很有难度的。就如人们之间的任何交流,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彼此相互理解,你不得不保持开放。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需要利用他们对学生惯用思考方式的了解。因为,如果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可预测的,比如说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要试图注意学生说的东西就很难。因此,具备背景知识、清楚学生可能的想法以及对学生说的东西保持完全开放的态度,把这些综合起来,就是优秀教师最重要的特质之一。

  所以,在讨论详细备课时,如果你不支持教案之外的任何东西,那么这种备课就是有害的。如果你保持开放的态度,并去支持,即使你没有预料到,那么详细备课就有可能是好的。

  教学方式,也就是对学习的安排,与这一点有密切的联系。我认为,如果你只是去倡导某种安排自身,那么这种做法是有害的。比如说,学生应该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如果他们不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就不对,我认为这种处理事情的方法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有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个体学习,等等。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你的学习目标。方式本身不能成为目的。在香港,我们的一些同事是外国人,他们不懂广东话,但是却去学校做教师教育者。他们不理解教师讲的话,只是看看课堂,如果他们看到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他们就会说“这是好的教学”。到另一个班级,如果他们看到的是全班教学,他们就会说“这是差的教学”。这种做法是很糟糕的。

  记者: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之间您能给一些建议吗?老师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尴尬的局面,比如,有的时候,强调教学方式改革,可能会忘记教什么的问题。关注了教学内容,往往又容易忽略教学方式。

  马飞龙:这就是我之前讲的,把怎么教放在第一位,事实上是不对的。要问这样的问题:怎么教这个特定的内容?我的观点是,学习目标,也就是希望学生学到的东西,绝对要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只是内容本身而已。

  比方说,教高与三角形的内容,你是要让他们仅仅理解什么是三角形的面积,还是要学会计算;是只学会计算特殊三角形的面积,还是会处理任意三角形?学习目标指的是内容以及希望学生能够学会做什么。这是首要的问题。

  接着才是第二个问题:“我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习?”这两个问题的顺序不能颠倒。

  尽管如此,还有一个更高层次的关于课程的问题。也就是,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三角形或者其他一些不同的东西?这是课程论的问题,是政策性的问题。我没有研究。但是一旦你决定了要学什么,接着,就是怎样帮助他们来学的问题。这两个方面要分开来谈。

  中国教学理论比较缺乏科学验证

  记者:关于变易理论,其实有许多中国教师不知不觉地在运用和实践其中的某一点(比如变式教学),但并没有明确的意识。你们在香港做的课堂学习研究与中国大陆的教师做的课例研究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想了解的是,教师如何能把经验提升为科学理论?他们应该怎么做研究?

  马飞龙:很遗憾,我见过很多来自中国大陆的博士研究生。他们通常不是很擅长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他们可能很聪明、杰出,但却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总的来说,缺少两种东西。第一是系统的研究;第二是显性的、科学的理论。特级教师有自身的理论。中国教育中有很多理论,一般来说是不同的教学方法。但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实践的,它们没有被科学地检验。这是不足之处。

  所以我个人认为,课堂学习研究会在中国开展得很好。因为这是关于内容的准备、怎样教的研究,而且大家一起工作、实验、研究课。这些都是一样的。我们做的课堂学习研究能够有两点贡献,其一,它始于一个显性的理论(变易理论),然后测试这种理论。可能这种理论是错误的,但是你会由此发现这一结论。其二,课堂学习研究是教师做的一种研究。他们会进行前测和后测,通过测试来检验是否成功,并努力通过课堂上发生的事情来理解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是学习和教师行为的系统联系。我认为这是主要的贡献,而且我个人认为学生的学习以及这种学习的条件之间的联系,是教学的核心。

  如果中国大陆的教师也投入这个领域,会是很棒的。我个人认为大陆的条件会好很多。因为这与他们正在做的东西更接近。

  关于教育研究,我还想多说几句。在这个领域,你会在论文中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名字。但他们都是美国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像美国教授。中国在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地位无足轻重。有很多关于中国教育学的论文,如我之前提到的林佩,但他们也是美国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很有见地,但是很少看到住在中国的中国学者发表国际性的论文。这是很不正常的。因为美国人自己总是抱怨他们自己的教育体系,他们失败了。但是所有的杂志都遵循美国人的论文模式。中国做得很好,但在这些杂志中却看不见。我认为研究的魅力在于你作出了贡献,你丰富了人类的知识。而且,我认为有必要让世界上其他的国家知道中国的教育学。课堂学习研究在这一方面可能可以做点什么。

  记者:我们也期待有新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进入中国课堂。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相信您的真知灼见会让中国教师十分受益。

  (本文由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郭建鹏博士翻译。)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09年第8期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4: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婵:叙事教育学印象1



1、  哲学,是享受智慧的痛苦。

2、  请你不要排斥网络,网络正在改变这个世界。(刘老师布置的第一个不是作业的作业是:建博客)

3、  调查研究让你哭着进去,笑着出来。思辨研究让你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历史研究让你哭着爬进去,笑着爬出来;(刘老师更主张学生做学位论文时采用历史研究方法。)

4、  以手指月:不要向我的手指学,我的手指指着皎洁的月亮。我希望我55岁以后遁入佛门。

5、  只要超过了三,这个分类就有问题。

6、  如果你没来读教育硕士,你过得还可以。但是你来了,你将痛苦。

7、  男人太像男人,无法在社会立足,同理,女人太像女人,这个社会也容忍不了她。

8、  世界上最强大的人是从现象的背后透视真相的人。

9、  我在家每天都沉浸在阅读和写作中。我觉得我的生活不真实。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圣母玛利亚。(刘老师将师母称为圣母玛利亚。)

10、 我建议各位不要徒手洗衣服、做饭等。把手洗成扫帚,他就不牵你的手了。——即便要洗,也要戴手套。

11、 优秀的教师心中应有信念。

12、 中学老师没了思想,那你在学生面前还有什么分量?

13、 语文老师尤其要有思想。

14、 用半年的时间做研究,用半天的时间写成研究报告。

15、 精力充沛的“神”,简称“精神”。(刘老师强调身体锻炼的重要性)

16、听了我的课还不会写论文,那你就没救了。

17、 我最大的本领是在学英语的人面前讲教育,在学教育的人面前讲英语。(刘老师本科学英语专业,硕博读教育专业。)

18、 如果论文太短,记得“单面打印”。宁可浪费纸张,也不能让论文不通过。

19、 做问卷调查,问题最好控制在10个左右。要把“问兴趣”的问题变成“问行为”。

20、 自然的就是好的。比较自然的就是比较好的。最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21、 每人个都是为面子而活。你记住了这句话,你就学会了与人打交道。

22、 交朋友三个即可。当然,泛泛之交除外。

23、 要在公众场合有轻度的自闭症——“少说话”;要从容地和自然对话,——“发呆”。

24、 读书做好的境界是:别人一眼望去一团乱麻,但你能一以贯之,一脉相承。

25、 人,原本只为了爱而活着。若为了别的,那就偏了方向。

26、 爱是智慧的审美的游戏。

27、 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活得好好的,顺便对别人一点点好。

28、 要让知识改变命运。莫让身体改变命运。

29、 过一种发表的生活。

30、 易中天既有幽默,又有智慧,还有不太标准的普通话。我读了易中天,才明白什么叫“粉丝”。

31、我喜欢能做事的人。不喜欢不能做事还不懂欣赏别人的人。

32、 只要能让学生学会自学,他便能轻松。

33、 写出美文的男人简称“美男”。

34、 男人长得太帅,基本上没什么出息。

35、 会写作的人少用成语,尤其是没有哲理的成语。即便要用,也是反过来用。

36、 将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压缩为一个月,剩余的时间则让学生追逐自己的作家。(刘老师对语文老师的建议。)

引自余婵叙事教育学印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96c2ad0100t53w.html
8#
 楼主| 发表于 2011-8-23 14:40:28 | 显示全部楼层
1、大学教师以思想取胜,以学术精神取胜。
2、  许锡良是我的“死对头”。他长的那个样子我就看不惯,三四十岁的人了还装嫩,还有两个小酒窝长在不该出现的地方。(刘良华在许给我们的讲座结束后调侃他实际上心里佩服的许锡良教授。)

3、  灵感是上帝送给你的最好的礼物。如果你拒绝了这个礼物,那么它就再也不送给你了。

4、  吃杂交水稻,吃转基因食品,人类迟早会生不出孩子。

5、  凡是野的,都比较有力量。有野性的人虽然不好管理,但有潜质。

6、  对你的有野性的学生,你可以恨他,但(停顿一下)马上要喜欢他。

7、  心要能飞到远方,一直低着头走路的人,一定走不远。

8、  世界上最重要的故事叫寓言。最深刻的道理来自寓言。

9、  万物皆有灵。要学会节制。

10、  环境根本不需要你保护。只要你不破坏,你就在做好事。

11、 看《死亡实验》会让你难过,但是你一定要看。你不难过,怎么知道什么叫好过呢?

12、 真正的旅游既不写,也不照。你只需穿行其中,融入,然后倾听。

13、  一个老师如果你不喜欢与孩子打交道,那么我建议——(停顿)你去喂猪。

14、课本不是什么好东西。

15、 所有的教育改革几乎就是教育的思乡情结在起作用。

16、  亚洲会打架的人到这里来开会。(刘对“亚运会”的解读。从中隐约可见其对“职业运动员”这一职业违反自然特性的鄙夷和痛心。)

17、   还有什么比写作更幸福的呢?

18、   真正美的人有一种自然的憨态。

19、   学习最大的用处是让你变得规则、规范。成绩好的孩子往往是奴性最高的。

20、    电视就有这样的功能,它能够让全世界那些不想交流的、没有情趣的人默默无语地守侯在那个“黑匣子”面前。他们不愿意去跟同伴交往,他们不愿意去阅读,他们不愿意去运动,他们只想看电视。

21、   每个人都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22、   我有轻度的忧郁症。我忧郁是对人类已经变得不成样子的忧郁。

23、   当我们过于依赖眼睛的看,我们便会减低其他感官的敏感。

24、  人类的原罪是自作聪明。知识是有节制的美德。(再次提及“有节制”)

25、  经常做些让自己感觉高贵的事情,日子会过得很美好。

26、  既要过太阳的生活,更要过太阳与月亮交替的生活。只过月亮的生活,结果只能是一种悲剧。(对《苦月亮》的解读)

27、  不要做全职太太,因为那是只有月亮没有太阳的生活。不要做全职妈妈,那样你只为了孩子而活而不是为自己而活。

28、   宁要智慧的痛苦,也不要浅薄的欢乐。

29、   请用爱和意志治疗身体的不适。我希望医院和医生逐渐消失。

30、   三好孩子:身体好,性格好,生活习惯好。

31、   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身体和性格是树根。知识学习室树枝和树叶。

32、   不要以为自己的事业才是大事。孩子教育失败,全家陷入灾难。

33、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药的并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转引自余婵叙事教育学印象: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96c2ad0100t53z.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06:19 , Processed in 0.09927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