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初探 作者:周传树 一、问题的提出
国之大业,教育为本。国力的竞争归根于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于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振兴系于教师的素质。
中国是农业大国,绝大多数孩子生长在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是目前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新挑战。
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由于待遇、设备等各方面普遍不及城镇,导致一些优秀教师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骨干教师流失到城镇或私立学校,而刚分配到学校的新教师,在专业技能和素质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这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农村教育质量带来很大程度的制约。据笔者调查,某县某学区(位于农村)11所农村中小学学校中今年刚分配的新教师有25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老师“教非所学”。其中专业不对口的占15.8%,学历资格不符合的占36.6%。这种“教非所学、青黄不接”的现象成为困扰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最大障碍。
现今的农村学校,青年教师人数比例相当大,有的学校则高达88.5%,如何提高这支庞大而专业素质又不高的青年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不仅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广大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面临的课题,也是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气味的词语,《中国教育报》2002年1月3日《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二、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职业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征。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促进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目前,大多数的课题研究和校本教研都是城镇学校走在前头,而位于偏僻的农村学校由于受到经费短缺和师资落后等问题影响却停滞不前。研究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寻找一条具有农村特色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道路是时代的要求;是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教师自身素质发展的需要。
1、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计划、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实验的进一步推广,我国基础教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对于广大教师而言,面临一次“职业革命”,要求教师角色由教学情境的“支配者”、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平等的“对话者”、知识的“生成者”,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师德修养,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知识,而且必须具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能力,特别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加速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紧跟课改推进的步伐,是时代向我们广大青年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2、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是由于农村地处山区,交通、信息闭塞,学校很多软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水平,远远低于城镇教师水平。同时社会、群众以及学校自身都向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城镇化发展是必然的趋势,只有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适应这种趋势的发展。
3、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需要。综观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现状,我们确实感到农村教师的专业技能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年轻教师普遍感到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不强,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能力;驾驭教材的能力;实施教育教学策略的能力;强化和反馈教学信息的能力;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能力等都还很不够。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就是基于这点困惑,使青年教师早日适应日益发展的教育需求。
4、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是农村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据调了解,周围农村学校中,青年教师人数平均占72.3%,有的学校还跟高,从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他们是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支队伍的专业化成长将带动全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并使农村学校整个教师队伍发生根本性变化。
四、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面临的问题
目前,农村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面临诸多的问题,如农村学校待遇偏低导致优秀教师流失;教师学习专业与所教科目不对口;青年教师缺乏专业人士引领等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大“绊脚石”。
1、骨干教师严重流失
目前,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据调查,笔者所在学校附近的11所农村中小学,近三年来有45名教师因待遇等低下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镇)学校,有28名教师到私立学校任教,流失率高达12.5%。个别学校甚至高达22%,这些骨干教师的外流,使农村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直线下降。同时因教育局组织考试、考核而选调入县城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的老师也大有人在。这些教师大多是专业技能高超的县(市、区)级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他们都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去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也给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制约作用。
2、教非所学,学非为教
“失血”的农村教育 |
作者:tianwen |
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轰轰烈烈普及之后,农村教育还是渐渐步入低潮,有的地方不仅苍白无力,而且步履维艰,面临困境。农村教育的衰落,使农村落后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难以改变,影响着农村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得到有力的执行,人口自然出生率的下降;大量农民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到城里经商、务工;加上择校现象越演越烈,农村孩子不断流向城镇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农村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急剧减少。空荡荡的教室,稀稀落落的学生,日益缩小的办学规模,便是当今不少农村学校现状的真实写照。学生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本,如果学生都留不住,都寥寥无几,农村学校还有什么出路和前途可言?家庭财力背景雄厚的,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都转学了,剩下来继续在农村学校求学的学生状态可想而知。学生数量的下降,学生素质的薄弱,无疑关系到农村学校今后的走向。 教师是一个学校兴衰的决定因素。农村教师不断“老化”和“流失”也是农村教育的另一种“失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一些农村小学的老师变得富余起来,并且超出编制人数,于是,新教师进不来。某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高达50.2岁,明显地缺乏新鲜血液。这样的教师结构,像一潭死水,缺少生气和活力,教育新理念、教育创新和改革难以落实?这样的教师结构,工作热情和干劲的衰退,文化知识的陈旧,教学能力的停滞,又怎么提高学校的教育效益? 另一方面,农村学校非但留不住学生,而且也留不住教师。教师的严重流失,使农村滑坡的教育质量雪上加霜。学生纷纷走了,学校不景气了,教师的待遇差了,外加城镇学校的频频招手,经济的物质的精神的诱惑,使一些农村中学的教师根本无法安心工作。能被严格挑选去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农村中学的骨干力量,而剩下来差不多是“老弱病残”。新的毕业生又不愿到农村学校去,所以不得不去请代课教师,农村教育的窘迫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教育的“失血”还表现在经济上捉襟见肘。财政投入的不足,学生人数的锐减,收费的严格控制,教育效益的欠佳,农村教育的经费非常短缺。一边是城里学校的建筑、设施极尽奢华,教室多媒体、教师办公电脑、塑胶跑道等等,一边是农村学校建筑和设施的破破烂烂,设备的陈旧和老化,教师收入低下。由于“普九”的欠帐,有的农村学校甚至负债运行。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农村教育从贫弱进一步走向贫弱,积重难返,造成了恶性循环,又何教育的公平?农村教育的前景令人担忧。 市场经济下的教育竞争日趋激烈,而薄弱的农村学校根本无条件参与竞争,只能苟延残喘,苦苦坚守。尽管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但又有多少是在关心农村教育的艰难?在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连农民也对农村学校丧失信心和信任,“读书无用论”能不重新抬头?农村教育的“失血”,让未来的农村无法强健,又何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救治农村教育的药方,无非是给农村教育“输血”,同时增强和改善农村教育的“造血”功能。否则,失血过度的农村教育也就离消亡不远了! 转自:湘教在线 |
莫让教师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 |
作者:鲁战红 |
教师的负担有多重?恐怕只有一线教师自己才能说清:每周上十几节甚至超过 20节的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听课评课、写反思笔记,回家之后还有繁重的家务,班主任还要操心班级管理……可是,某些学校领导在制定“政策”时似乎不太注意教师的实际负担,因为随着各种管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教师的负担越来越重。例如,有的学校规定,每学期要写多少篇读书笔记,要看多少节优质课录像,周末学生放学后要开“班教导会”(即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一起探讨班级中出现的问题,共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每节课后要进行一次检测(即堂堂清)。如果进行一次“大考”,教师要做的工作就更多了:要进行试卷分析----分析每道题学生的“得分率”,分析学生出错原因;进行学生分析----谁进步了,谁退步了,什么原因。班主任要分析班级的情况,教研组长要分析全组的情况,成绩优异的教师要总结经验,成绩较差的教师要查找原因……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禁止打印教案,必须手写,如果今年用圆珠笔写,明年要改用钢笔写----以这种方式来防止教师“偷懒”。 孤立地看,上述的每一项工作都是合理的,从教育规律看,都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有利。例如,堂堂清可以随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能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班教导会可以让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写教案更是必不可少……但是,当这些工作加在一起时,就成为沉重的负担了,任何一项工作都有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不良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教师的身心健康严重受损。教师连续超负荷工作,实际上是在透支生命,教师职业病正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患有严重的职业倦怠症,甚至出现了心理疾病。这种状况下,最终受损害的还是学生。 其次,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不利 ----当什么都重要时,什么也就不重要了。教师面对沉重的工作负担,除了连轴转,就是开始“糊弄”----这也要干,那也要干,既然累死累活也干不完,那就开始应付了事吧。显然,这种情况背离了提高教育质量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后一种情况通常会被领导和社会归结到教师的师德状况上。于是,我们想方设法去“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而没有想到以减轻教师的负担来解决问题。一些地方的“师德建设”之所以成效不显著,其实与此有密切关系。 教师的工作负担严重超负荷,说明教师各项工作的“合理性”的背后实际上存在大量的不合理成分。科学地评估和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量,其实不仅仅是关心教师本身,对教育的和谐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呢? 首先,科学评估教师的工作量。教师每周的工作似乎是固定的,其中要上多少节课、备多少节课、批改多少作业等,看似清清楚楚,实际上教师还有很多“隐性工作”要做,辅导学生、写反思笔记等花费的精力,许多是没有记入工作量的。 其次,信任教师。正如前文所言,教师的工作有许多是无法量化的,机械量化反而会挫伤教师积极性。一些成为教师负担的“工作”,很多是出于对教师的“不信任”而强加给教师的。例如,考试后,教师一般都会自觉地翻看学生的试卷,而且能很快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根本不需要计算“得分率”。考后的大量总结材料也有类似的问题。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工作,而且大部分教师都是敬业的,与监督、约束相比,信任更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再次,科学认识和实施常规管理。学校需要常规管理来规范工作,但过细的常规管理反而会让教师束手束脚,限制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比如,对于备课和写教案,就应该看实效,这才能使教师把精力主要用于研究教材和学生上。 |
微型课题,引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
作者:白甸 |
触发: 为了把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探寻一条特色化的专业引领之路,课题组组织了一次调查研究。无论在问卷中还是在访谈时,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农村教师对自身专业成长的渴望:他们无比羡慕城市教师拥有汹涌的信息流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他们为缺乏专家的“零距离”引领而焦虑,他们为难以进入“研究者”角色而苦闷,他们甚至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前景而担忧。然而,他们没有消极应对,他们努力寻求洋溢个体特质和农村教师“平民化”的成长模式和研究通衢。(摘自《农村小学教师课程视野和参与角色问题的研究》课题调查报告) 作为课题主持人的我在与课题研究骨干交流中最高兴但最不愿意听到一句话:“请放心我一定会按时完成您交办的任务。”高兴的是有了这样的承诺,课题研究一定能够按序时进度运行,这自然是能够按期结题的保障;最不愿意听到是因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以功利性取代了自我提高的动机、积极的自我反思与探索。美国理性生活研究院艾利斯博士曾指出:生命中最好的岁月,就是能确认自己的问题是自己的事,而确认的过程便是主体意识唤醒与反思的过程。但现实中有多少教师在思考研究属于自己的并且自己“乐此不疲”的“事”呢?(摘自南通市“十五”课题主持人的研究日记) 我报对你校王老师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自编习作剧:叙事作文评改新策略》比较感兴趣。确实,教师在专业成长和教学实践中会遇到许多急待破解的困惑,例如王老师遇到的作文评改如何走出传统模式的束缚,相信不少教师有过相同的关注和思考。难能可贵的是王老师能把它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并且在研究中探索出可资推广的经验,这类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问题或者小课题研究的鲜活的成果才是我们办报人最欢迎的……(《中国教师报》编辑茅卫东电话留声) 农村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价值是什么?在摸索与点发中逐步清晰,我们的研究不在于能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而在于满足自身专业化成长的内在需求,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与新课改的召唤水乳交融。也许我们的问题很浅薄,也许由现实问题催生的“微型课题”还带着“泥土气息”,但我们没理由自惭形秽,因为我们在研究属于自己的课题。为此我们倾心投入、乐此不疲。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为自己“平民化”的教育科研作目标定位——“破解贴身的教育难题,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那就让我们关注自身教育教学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关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有价值的困惑。有了问题便有了课题,即发生即研究。很显然,这样一种短、平、快的研究形态应当成为引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和应对新课程的“快乐通途”。 风景: 镜头一 五年级数学组办公室)李老师刚对这样一道题的正确率作了统计分析。 “幸福小学平均每班人数45.4人。幸福小学可能有( )个班。 ①24 ②25 ③26 ④28” 恰好,教学平行班王老师捧着阅好的试卷走了进来,“王老师,你班这道题的正确率怎样?”“不知啥原因,正确率只有5.8%,你班呢?”“31%。”王老师说:“在监考时,我就发现学生对于本题无从下手解决。可以说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生活经验,知道全校总人数不可能为小数。但在具体情境中却为什么不能作出合理的判断与推测?”“问题就在这里,平时作业也屡屡发现‘敬老院老人平均年龄9.8岁’、‘妈妈应得利息65.407元’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这些错误犯在经过专业学习四五年之久的孩子们身上,不得不引起我们为师者的思考啊!”“是啊,存在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数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课程目标中数感培养有何要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李 |
教育部2009年工作要点中关于农村教育的特别规划 |
作者:教育部网 |
三、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2.进一步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在全国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加强和落实省级政府统筹规划实施义务教育责任,建立健全经费拨付管理使用责任追究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完善中小学预算制度。认真落实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免费接受义务教育,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工作力度。做好关心农村下一代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13.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和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和中西部地区新建和改造学生宿舍、食堂和厕所等,为农村学生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实验装备水平和学校图书、体育器材配备质量,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建设。 14.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对全国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安全排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尽快维修改造,经过若干年努力,把学校建成最牢固、最安全、最让家长放心的地方。 15.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扩大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应用水平,努力实现“班班通、堂堂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做好应用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 16.全力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解决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的力度。均衡配置公共义务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均衡配置教师资源,逐步推进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推广把示范性高中大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价、监测和督导机制。深入推进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工作,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加强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17.坚持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战略突破口。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开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试点。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实现年招生840万人的目标。创新办学模式和体制机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支持东西部和城乡之间职业院校合作办学、联合招生,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18.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深入推进“一网两工程”。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村学校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建设覆盖县、乡、村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加强“三教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19.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积极推行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先进经验,深入推进建立健全顶岗实习制度。健全弹性学习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学生实习保险制度。 20.全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启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深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七、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29.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大力加强政策落实和思想政治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稳妥做好这项重点工作。开展统一中小学教师职务制度改革试点。完善和调整农村学校编制。加强学校岗位设置管理。严格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启动农村教师周转房和住房建设试点。 30.创新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大力推广并逐步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完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培养计划,探索教育硕士培养与特设岗位计划相结合的新机制。全面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计划。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镇教师下乡支教。 31.深入推进并扩大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启动实施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平台建设计划,落实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示范性举措。支持地方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规范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推进教师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加强师范教育类专业建设,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32.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大力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光盘培训、送教上门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抓好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任教师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实施国家级教师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 33.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面落实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聘请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力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规模,加强骨干学校校长培训。 34.启动新一轮高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继续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等项目,培养和汇聚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引智基地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海外人才引进工作。开展与地方共建引智基地和创新团队的试点。 3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抗震救灾英雄教师活动,弘扬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贯彻落实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倡导“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全面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坚持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广大教师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2日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