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钱正权:发现语言“形式”这个秘密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6-1-14 19:44
标题: 钱正权:发现语言“形式”这个秘密
钱正权:发现语言“形式”这个秘密
    语文教学要从“内容分析”的泥沼中走出来,转向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正道,落脚点在哪儿呢?
    落脚点在关注语言形式这个“秘密”。举一例做点探讨。
    五年级有篇课文叫《慈母情深》,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句话描写“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在一个角落里所见到的母亲的形象。惯常的教法,你会问学生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生说读出了母亲工作的“辛劳”等等以后,你又会问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最后要学生把体会到的感觉在朗读声中表达出来。读了以后说内容的理解,再付之于有声朗读。这太容易了,可是语文味丧失殆尽。这顶多算是阅读,不能称之为阅读教学。
    该怎么转向呢?切入点在于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语言形式秘密的发现和破解是阅读教学的重心所在。阅读这两句话需要思考的是:句中为什么一再重复“我的母亲”,而不像我们能写的那样呢?
    “母亲的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发现了秘密,学生就有极大的探究欲望。秘密总是深藏着的,一下子破解不了,这里头有个语感问题。解密需要在朗读中把玩与体会,一般需要经历推敲琢磨、涵泳斟酌的过程。上述课文中的句子,让学生把它与我们写的句子对比读一读,找一找感觉。当课文中的句子读得脑际浮现出一个瘦弱、贫苦、辛劳的慈母形象时,你会泪眼迷蒙。你会感到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母亲的“辛劳”、母亲对“我”的爱都会刺痛你,使你刻骨铭心;每一次重复“我的母亲”,都饱含“我”对母亲的无限感激、深爱和崇敬!“我的母亲”字字泪声声情。而我们所写的句子这些丰富的内涵,失去了,只剩下单纯的人物形象描写。这就是语言形式的秘密,就是语言魅力、感染力和震撼力。
    担心注重语言形式会导致人文失落?错了!语言的精致就是思想的深邃。朱光潜先生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份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宗白华先生引用歌德的话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课文中的“内容”“涵义”“形式”,三者之中的重点是形式,难点更是“形式”。语言形式承载内容和涵义,其间隐藏着文章的秘密和作者的智慧与表达的技巧。其实,古人早就告诫语言形式之重要:“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文采。文采是内容和涵义的外显形式。
    阅读理解,主要是指对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理解。理解了语言形式也就深刻理解了内容。换句话说,理解就是一个题材一项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揣摩和追溯他所选择的表达形式和思路。令人纠结的文与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其实做到和谐统一,做到水乳交融,就这么简单。
    发现形式这个秘密,重要招数是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新的语言形式。识别和选择它作为教学内容,得注意符合“课标”学段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当然,这不易,正如王尚文先生说的,教师须有语文功底和人文情怀。这是语文教学实现美丽转身的关键所在。
    (作者系著名特级教师,原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