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真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 [打印本页]
作者: 管季超0712 时间: 2016-1-11 20:39
标题: 真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
真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8c72850102v0p8.html
一、作文的本质是写作
如果把写作按时间阶段划分为学生时代、青年时代、成人时代等不同阶段,作文就是学生时代的写作;如果把写作按作者身份划分为学生、新闻记者、文秘人员、作家,或其他譬如自由撰稿人等,作文就是学生的写作……外现形式可以设不同选点按不同类别划分,但任何写作都是同质的——都是书面表达,都是思想与情感的文字符号化,都是心灵的表白,生命的言说。写作之外并无旁逸斜出天外来风,不存在为作文而作文,也不存在为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
二、写作的本质是表达
何谓“表”?《新华字典》解释说:表示,显示;何谓“达”?《新华字典》解释说:告知,表达。何谓“表达”?“百度百科” 释义:“用口说或用文字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
“表达观”认为,人是天生会思索有思想的动物,人的情感世界是天然丰富的,它来自人对生活的自觉体认,在表达“行为”进行之前,人人“肚里有货”,系表达输出(交际传播)之物;表达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表达是人的天性,是人的原欲,是人的本能;人人身处表达,人人本能表达,人人在表达,人在表达在;表达没有“会不会”“能不能”“对不对”,表达只有“当不当”“达不达”“雅不雅”“美不美”,不适的、不雅的、不美的表达,可以矫正可以优化。广而论之,每个人都在用或相同或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着个人对社会生活人生的理解觉悟,表达着自己的独一无二。作曲家用曲谱,歌唱家用歌声,影视明星用演技;哲学家用哲思,数学家用数理,书画家用线条色彩,文学家用文学作品,科学家用科学定理;探险家用探险,流浪者用流浪……广义的表达就是人的一切表情达意的行为,广义的表达方式就是人的一切表情达意的方式。写作,是一种以文字为工具的表达,即书面表达。
“元表达”是什么?是说话,是唱歌,在文字出现以前。“风”“雅”“颂”在《诗经》整理以前就客观存在。人从出身的那一刻发出一声嘹亮的啼哭开始,就置身于表达之中。人的嘴巴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进食,一个是表达。“元写作”是什么?是“记言”“记行”,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诸子经哲就是例证。而从文字的起源看,文字首先是用来记,用来写,用来表达的(而后再用来读)。《诗经》的诞生过程证明,先有口语表达,再有书面表达。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是人类表达之树之花开两朵。
一切个体的表达都是“很个人”的,带着内在的天性、野性、灵性、个性。我们对人进行区分,除了衣着相貌外在因素之外,就是从表达上的不同进行判定。对于古今中外未曾谋面的作家,则完完全全靠作品去区分。构成作品区分度的“元素”,就是表达的差异性——表达内容与表达方式个人化选择。它们是作者个体心性的直截呈现。所以作文(写作)教学要顺应学生个体表达的本性、野性、灵性,尊重培植养护促成这个“区分度”,对其搭架疏引成全(这是作文教学的功德),茂盛“陌生化”,而不是倒行逆施悖逆处之,用规范将其强行斫杀泯灭。
三、人品决定作品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一切表言说均是人的言说。表达的主体是人,写作的主体是人。人品决定文品。有德者必有言。思想走多远,文章才能走多远;人格攀多高,文格就能攀多高。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我浩然之气。”优秀的精神生活产出优秀的作文;猥琐的精神生活产出干瘪的作文。做人就是作文,做人促进写作;反过来,真的写作又可以反哺、成全做人。写作亦是人修炼的一个道场。
教人虚假的写作是不人道的,方法不地道,做人也不厚道。
四、写作从生活出发
人一出生即被安放在生活中,一切表达均是对生活的表达。生活是写作的宝藏,唯一源泉。纪实的作品是对生活垂直记述和描摹,再现占主导;虚构想象的作品是对生活的推测和憧憬、以及对生活曲折的反映,表现占重头。划拉开任一作品,都可以找到或外包或潜藏于作品中“生活的核”。 写作的架构像一个坐标系,横轴是生活挺进度,纵轴是敞开心灵度。“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她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她而歌唱。”路遥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济慈说。“如果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说。生活有多么丰富,心灵就有多么丰富,作品就有多么丰富;生活有多么宽广,心灵就有多么宽广,作品就有多么宽广;生活有多么深刻,心灵就有多么深刻,作品就有多么深刻。真正的写作就是人在大地上行走,心在笔尖下缠绵。从生活出发的作文(写作)教学即是顺应人的表达的天性。
从题目出发,是当下作文教学最谬误的标志之一。题目悬出,认真审题冲破重重障碍而后作文,在题目的框架下“选择生活”,没有合适生活就编造生活, 如果没有合适情感就制造情感,题目框定,主题先行,只许顺应歌颂,不许质疑批评,培养写作者察言观色,媚态谄言,剔除学生表达的真情实感和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割裂并抛弃学生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与真诚感悟,代伪圣说话,刻意拔高,言不由衷,假话自厌,或又题意偏颇难解,战战兢兢,文难对题,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这样故意阻碍表达必然会隔膜恰同学少年写作的热忱、自由与率意。如此败坏表达的胃口,谁还愿意表达呢?从题目出发,误导写作,误导学生,顺从方为良民,虚假铺就崇高,歌颂就是健康,矫情就是美好,残缺就是感人,形式就是完美,跟风就是时尚,套路是就快捷……这样“写作”下去,谁还会写作呢?如此,所谓的作文教学,本质上蜕变为拙劣的文字游戏,而将真写作推于万劫不复。“从题目出发”的写作只要一离开学校,一离开考场,就立即宣告寿终正寝。当下,“从题目出发”的写作要向真正的写作靠拢与回归,它的题目设计应尝试变革,目标力求凸现“生活化了的题目”而不该是顽冥不化的“题目规定化了的生活”。《语文课程标准》顺应写作规律,做如是说:“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
从阅读出发,是当下作文教学最渊深的误区之一。读写有着怎样的关系,阅读的功用何在,一直是我们从未厘清的问题。一直以来,把写作当着阅读的附庸,蔽障写作的本质,本末倒置着读与写关系。首先,阅读的功能在于交际,在于对话与作者与编者与作品人物对话,毕淑敏说,“很多伟大人物在现实中已经睡去,但在书中他们却微笑着醒来。”其次,阅读是人的精神发育史,阅读之于人的意义,就在于健康健硕发育精神,让“肚里货藏更多”。如若“肚里有货”,表达则水到渠成。“述而不作”、“文本于道”、“ 心合于道,说合于心,辞合于说”……古代先贤们潜心阅读而不事“技之文”,就是明晓这样的大智慧。阅读的重要意义之三,还在于见识、见习一下不同的各种优秀的表达方式。每一篇例文都是一个优秀的表达方式。但这些优秀的表达方式,只要“识”“悟”“欣赏”“神交一下”就足够了,因为这“一个个优秀的表达方式”大都是写作者在心智率意流露的情境下创生的唯一,少有“习”的结果。但阅读代替不了写作。“肚里有货”不是从阅读开始的,表达不是从阅读开始的,写作自然也不应从阅读起步。写作其终端产品——文章存在的意义一定在于思想的唯一与思维的独创。经过时间的淘洗,流传至今的一部部文字的不朽,文经史哲、古今中外,这些依赖文字所表现的,无一不是思想的创造。可以想见,那些离开了思维独创、思想锻打的文字不是不多,而是被时间自动清理到了历史的废纸堆,装进了历史的回收站。语文学科中创造思维与思想创生的培养,离不开读的浇灌,更根基于写(表达)的原生态,且得天独厚。儿童的语言即是诗,源于“人之初”的表达,未经阅读“污染”,未经老师的规范,原滋原味原生态,其本质就是真正的“原创”。 《爸爸去哪里?》一系列“萌”表达魅力四射的原因正在于此。这天然的原创,原本不需要刻意地去培养,只要加以呵护,便是对生命的顺应。从阅读出发的写作让写作失去了失去了原性、野性、个性、主体性。阅读犹如“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让穿越沙漠成了“伪自由”。传统语文教学对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致命误会,让写作被阅读、被意识形态粗暴地砍斫,板刻地扭曲,打转向错误的方向,让写作成了“中国制造”,而缺少真正的“中国创造”。重阅读就是重意识形态输入,其本质是愚民为治;重写作则是重思想自由创生,其本质才是成人之美。不否认,一个优秀的文本里,每一个闪光的语句都承载着思想,每一篇例文都是一个优秀的表达方式,学生吸收这些前人的智慧,可以构建个体的思想,可以优化个体的表达;甚至,在某一时段,学习写要紧密依托于读。但写作原本从创造出发,一路吸露浴阳,一路创造。读只是吸收的一法子,一条道,并不是唯一一法子,一条道;写,并不仅仅依赖于读,从属于读。不要在读中抑制自我,丧失自我,“让自己的脑袋成了别人的跑马场”,“陷”于读,也就限于读。一个人写作的能力的构建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状,它与读的关系可能会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有时需要与阅读“相偎相依”,有时则“分道扬镳”。这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
五、写作教学有所为有所不为
写作不必教。写作的本质是表达,文字表达,是口头表达的发展与深化,是“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一个人已经“身处”表达,你还硬生生的拉扯他先“学过表达”再表达吗?当他“学过”别人的表达之后,他还找得到他自己的表达吗?他的表达还是他自己吗? “学表达”让“本表达”失去了原性,野性,个性,主体性。
写作不可教。写作是每个生命个体自己的事儿,外来的技巧指导是很难构建到学生的写作生命中去的。写作能力生发,一靠先天之天性,二靠后天之悟性。两者都非外人可以有所作为。表达与告白,原本人的天性本能欲求,娘肚里带来的,无须学习而得。即使是用文字工具进行的“写作式”表达,亦小师即入道,仅限矫正优化而已,不可矫枉过正。写作中技是有的,依附于道,如影随形;上善若水,人性固美,有些技早已经在数千年的进化进程中构建蛰伏于人类基因链条中,人是能够自觉运用而不必刻意去“习”的,恰如一株果树不习开花结果而自然而然就能开花结果一样。越俎代庖指手划脚高高在上不厌其烦苦口婆心,读一篇文章,抽象出一种(或多种)方法,而后谆谆教导学生“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教师自己是不必实践的),都是徒劳。这次学生似乎“学会”了,下次学生一定又“忘”了。假若此理能通,我们早已指导出“全民作家”了。为作文而作文,为作文教学而作文教学,其为害之烈在于,使大批的学生在学校反感写作,离开学校之后厌弃写作。当下,不写作的老师教写作,不会写作的老师教写作,是一种大面积的现象,正如不读书的老师教学生读书一样。如上所述,技法训练肆意横行,不仅自身眼高手低远离实践隔膜灵犀,永远不能体会到写作的灵动和快感,还让学生的写作变成了学习规范,模仿技术,山寨实物;变成了制作规格产品,生产次品和废品,制造文字垃圾。变质的“写作”不再是表达,取消了陌生化表达与表达陌生化。抛开生活悖逆表达而教写作技术,必是“伪写作”和“反写作”,古有科举八股,今有应试八股,众口一调,无病呻吟,违反人性,为害之烈。
写作是一种状态。真正的写作是个人心灵感悟集材充分,情感激荡加以催化,思维经历氧化还原,文字最终瓜熟蒂落。可喷薄而出,可静静花开,可电闪雷鸣,可泉眼无声……无拘无束,天生我才,原创自带,文章本天成。每个人也都愿意在写作中张扬个性,闪亮火花,创造思想,表现原我。写作状态的生发,需要内部的内驱力,也需要外部的激动触发。写作的状态可以牧养,作文(写作)教学如果要有所作为,也只能在此作为——想方设法涵养写作兴趣,培植写作动机,积蓄写作动力,发酵写作热情,引爆写作状态。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写作教学尤是如此。建立一个言说的“场”,将学生置于写读评享诸活动中交换碰撞,不知不觉的吸收构建,生发言说的理由与话题,葳蕤一个个生命的言说,原始的表达……这是一个生发写作的“生态场”,每一个学生置身其中,雨露朝阳沐浴涵养,静心等待烟火升天、绚烂绽开的那一刻。是为写作教学的功能与意义所在。 六、作文教学必须在改革中回到原点
改革我们作文布置的方式。精心设计我们的作文布置,精彩我们的教学设计,把写作变成一场游戏。用捉迷藏来比喻,贴墙躲角树后钻洞穴伏草丛……各就各位寂静无声,教师一声“开喽——”,学生屏气凝神惊心动魄酣畅淋漓其中。或者用燃放烟花来比喻,教师安插引线,并擦亮火种点燃引线,一声爆响,学生拽长长的尖叫呼啸升空,绚烂绽开。
改进我们对待作文的态度。从作文过程看,每一篇作品都写得那么苦,思前想后,字斟句酌,殚精竭虑,又那么美,那么得意,多么希望认可,希望分享;但稀里糊涂就被打发了,搁边冷落了,甘苦谁知?作文评价要突出作品的欣赏,放大展示的过程,保证用足够长的时间,将好的东西一层一层剥开,一样一样地打开,呈现摆来,让人慢慢欣赏,细细咀嚼,从而分享写作的价值,构建成功的感受。 作文教学的时间总量不低于阅读教学。
改变我们作文评价的理念。丢掉一切分数的桎酷、题目的扭曲、技术的束缚,以及反生长的急功近利的揠苗助长式的拔高,写作宜长放眼量,重构作文教学的评价理念:
坚信想写比会写重要,爱写比写好重要,乐写比分高重要,真写比假写人道。坚信写作是人的原欲,人的本能,是每个人自然顺应自己生命召唤。坚信每个学生都会爱上写作。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