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有序备课——教师备课中的五大误区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2 02:59
标题: 有序备课——教师备课中的五大误区
原文地址:有序备课——教师备课中的五大误区作者:好教师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按参加人数的多少分为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是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提高教学水平的备课方法,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取长补短,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个人备课就是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根据教情和学情,进一步领会课标,分析教材,选择教法,选择习题等等,这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基本劳动。个人备课是教师完成备课的基础。备课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前沿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不少老师对备课的认识失之偏颇,甚至走入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误区一:“拿来主义”的备课

教师备课不是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要点,不是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是舍本逐末,把别人的教案一字不漏地照抄照搬下来,“克隆”他人的劳动成果,既有“数量”,又有“质量”。这种做法“简单易行”,“拿来”了他人的成果,甚至压根儿就没有教师自己参与的成分。所写教案成了参考书的“搬家”。也有的教师干脆拿来出版社出版的现成的“教案书”,或他人的教案“一抄了之”,直接用于课堂教学。这种备课方式不利于因学定教和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严谨治学的良好教学风气的形成,更不利于教育创新氛围的形成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误区二:“古为今用”的备课

有的教师在新学期备课时,虽没有照抄现成的教案,却“温习”起了往年的备课本,将往年的备课内容重新“复制”在新的备课本上,没有任何创新,也有的索性将往年的备课本换上新封面当作本学期的备课,权且应付了事。尽管教师对重复课程有更多的教学经验,但是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最主要的是教学对象已经完全不同于过去。作为教师,在备课时要因时、因情、因人,不断地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像这样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备课,容易使教学变得因循守旧。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不能怕麻烦、图省事,像这样一劳永逸的备课应立即停止。      

误区三:“现代化”的备课

有些学校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实现教师“自我解放”。他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由各位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并谓之“资源共享”。他们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教材相匹配的教案进行“成功下载”,装订成册后谓之“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个人稍作添改即作为自己的教案,他们全然不顾内容是否切合自己教学的实际需要,没有舍取,不加选择,“捡到篮里就是菜”,把网上的资料全盘吸收。这种“现代化”的方法,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备课压力和负担,但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没有了教师的共同参与和讨论,更谈不上教师心灵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备课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有名无实。   

误区四:“华而不实”的备课

备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学手段等。写教案是在以上环节完成后所作的最后一项工作,也可以说是备课的“结果”。可是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各种检查,或为了在教案评比中得到表扬,他们在备课中不是把主要精力用在研究教材、了解学情、确定教法等项工作上,而是摊开教材教参和“教案书”等,打开备课本,直接写起所谓的“教案”来。由于这样的“备课”不重过程,只重结果,没有过程,只有结果,教师没有进入真正的备课状态。所以,这样的备课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其质量必定是十分低劣的,不会起到备课所应有的作用。教师陷入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的误区之中。

误区五:“一言堂”式的备课

    集体备课在各地已广泛开展,各校往往根据年级和学科分成集体备课组,每组挑选一位教学中的骨干教师充当组长。由于组长往往是年纪较长,并且是学科教学中的“元老”,在教师中有一定的威望和地位,所以,在集体备课中,研讨往往由组长说了算,成了组长唱“独角戏”的场所。其他教师大凡“出工不出力”,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见,提出自己的看法。集体备课由组长一人把持和“垄断”,组长“包办”了其他成员的思想,个人意志代替了集体意见,抹杀了其他教师的创造精神和智慧,集体备课名存实亡。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4-3-22 03:20
原文地址:深度备课活动记录作者:标哥
    最近一段时间,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课改工作进入了深层次研究。为此成立了深度备课项目组,初一数学、初二物理、高一语文、高一英语共四组。我负责初一数学备课组的项目研究。
    所谓深度备课顾名思义就是把备课这一环节作为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具体细化为四个子课题:(1)课程标准的分解;(2)学案的编写与使用;(3)小组合作的组织与调控;(4)形成性测试与教学目标匹配问题;(5)补偿与矫正的实施方式。
   我已经参加了项目组的几次活动,听了所有组员每人一节课。今天下午参加活动的除了备课组的成员,还有学部张爱民主任、督导室魏安龙老师和杨昭主任和我。今天主要围绕明天将要对栖霞区开放的两节公开课进行讨论。上课人分别是傅乃彬和郑少生老师。两位老师分别就备课与上课情况进行了说明,其余各位听课的老师也分别就自己观察的点进行了点评。最后杨昭主任希望李妮娜老师能够收集好今天讨论的资料,并整理出来,作为项目组的重要过程材料。同时还希望两位上课老师能保存几次备课的原始资料,特别是几次修改的学案,作为今后反思的材料,并可以就此写一点杂记或教育叙事文章。杨昭主任原来是南京市教研室主任,退休后应我校邀请来负责督导工作。杨主任是政治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是一位真正的专家,对教育教学具有很深的造诣和研究。
    从今天的讨论中我感到,每一节课都值得好好研究和推敲。从目标的制定,到学案的编写,到教师课堂流程的设计,都需要仔细认真地思考。另外从今天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分析,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其实有一段很远的距离,这里涉及学科教学的思想、技术以及对学情的分析把握。特别想说的是数学教育不能停留在技能模仿这个层面,需要站得更高一些,把核心的东西凸显出来。这个核心就是数学思想,就是数学思维的过程,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这些在很多人的课堂都不能很好体现。另外,以学为本的观念还需要尽早确立,因为我发现,教师依然不敢放手,不愿退下来,还习惯用比较强势的语言和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这是我们需要努力改进的地方。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