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那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教育理论(一)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8-4 01:55
标题:
那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教育理论(一)
那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教育理论
(一)
作者:徐洁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邮编:250013
地址:济南市历山路36号
邮箱:
taxj6@163.com
QQ
:
taxj6@163.com
(一)教育理论那些“劳什子”
对于理论的不屑与厌恶是由来以久的。
那些不愉快的记忆是从读师范院校时就开始了。先生不高不低的声音缓缓地讲述着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某某人的学说,台下的学子们不知道这些不痛不痒的东西到底与当下有什么关系,多是或埋头抄写《四月的纪念》、《致柳树》、席慕荣、汪国真那些带有温情与热量的诗作,或读言情、武打小说,或窃窃私语。基本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在职培训与后来的进修深造,都有通识课与理论课,学养深厚的先生能够把理论在课堂上诠释得津津有味,暂时热闹一番,但是别翻书,书上依然是面目可憎难以消化也懒得消化的诸如某某人观点优劣分析。
最恼人的是考试,成人的考试仍然如小学生一般,老师出了复习题,然后死记硬背,如数作答,没有一丝一毫创造的快乐。
对理论学习的功利思想是严重的。总是习惯问:“这些枯燥的东西有用吗?”
这种感觉我深有体会。我最初工作是在中学教书,我的目光只盯着我所教的学科,非学科类的书在我的眼里都不算书,因为在我当时看来都是一无用处的“垃圾”,唯有我的教材、教辅、习题集等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书才能进入我的“法眼”。偶见学校阅览室有《人民教育》之类的期刊,感叹领导订这样的“劳什子”徒费钱财。
我在学校当中层那会儿,曾对学科教学之外的德育有所侧目。直到有幸被选拔从事了一个区的教育科研工作,才慢慢地开始明白:《人民教育》这份杂志还不算坏,习题集之外还有一些可看的书值得拿来读读。
如此对理论“嗤之以鼻”者大有人在。
我在教育行政部门挂职期间,曾负责过高中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工作,但凡有专家作教育理论专场报告,我们会议组织者会如临大敌,因为老师们对教育理论的天然抵触情绪与专家的纯理论相遇会使会场不堪入目。
如果给一线老师作报告,不结合点生动的案例与鲜活的个人经验无疑会走向自弊。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来自教育理论界对教育实践的不屑。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始终是存在壁障的,这种隔阂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记得在一本书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北京一次报告会的现场,裴娣娜教授当场请教作报告的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派纳先生,问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派纳先生毫不避讳地说,他研究的教育理论就是要与教育实践保持距离,就是要脱离教育实践,否则教育实践会干扰他的教育理论研究。看到这里,我大为惊骇,在书的旁批中写了若干个大大的“?”号!
现在,由于工作的需要,事实上我不得不经常游走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成为一个“中间人”。我想我这个“中间人”应该做一个“桥梁”,让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可以有所沟通,继而相辅相成。
睁大了眼睛看一看,在教育理论界也不乏一些“接地气”的学者,而在教育实践界的一些精英人士身上更是看到了学习教育理论的意识、热情与成果。
在一次语文教师的会议上,在基层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史建筑就当场拿着一本《人民教育》告诉语文老师们这样的杂志读一读会有好处。
我听过山东省章丘四中刘金水校长两场报告,一场是关于他所在学校“创新教育”的经验介绍,一场是关于如何有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尤其令人赞叹的是,他的报告能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闪烁着智慧的光辉。我也亲耳听他劝说中学的校长、老师们不妨多读点教育理论的书籍,这样的远见卓识让人心生敬佩。
我还听过山东省烟台工人子女小学的曹瑞敏校长介绍学校的课程改革情况,开篇即是介绍她实践中所倚仗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教科研中心的许兴亮主任从不曾放松对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思考,因此,他撰写的论文格外具有内涵。
以博客名“十指成林”斐声教育界的泰安实验学校的崔成林大哥如果不是具备相当深厚的教育理论也不会做出现在的成就。
……
这样的案例非常之多,我也曾有感而发,写了一篇《走到高地看风景》来表达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妙处。
现在,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对那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教育理论从个人的视角进行一点解读,一方面对自己来讲是一种学习,另一方面也妄想对教育理论做一点进一步普及的工作。
愿望是良好的,道路是漫长的,呵呵……(未完待续)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8-4 01:56
那些让我们“嗤之以鼻”的教育理论(二)
作者:徐洁
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邮编:250013
地址:济南市历山路36号
邮箱:
taxj6@163.com
QQ
:
taxj6@163.com
(
二)后现代无处不在
学到“后现代”这个词我有惨痛的代价。
在一个学者型的答辩会议上,我被问到读过多少关于“后现代”的书,我是窘迫的,因为我的确没有读一本关于“后现代”的书,只好老老实实地承认。
从现场回来就是买书,买书是我日常的习惯,然而,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后现代”是我的目力所不及。然后是上网学习等。老实说,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我仍不敢说我对“后现代”了解了多少。
“
后现代”一词在19世纪70年代已经出现。1870年前后,一位英国画家就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作品。80年代,后现代话语风靡全球,形成了一个充满异见的学术领域。人们谈论的更多的是“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总而言之,“后现代理论是一些主张各异、思想来源庞杂、涉及学科广泛、不断闪烁流变的异质性理论话语的共同标签,任何对它们进行简单概括的企图都会遭遇来自其自身的抵制。”【
刘象愚 杨恒达 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3.273
】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最关心是“后现代课程”。“课程”是近些年教育界的热词,越来越清晰地走入每一个教育人的生活。作为老一代的师范毕业生来讲,我们上学时所读的《课程与教学论》业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关于课程的研究不断地深入与具体。《课程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渐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
在现实中,我看到很多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如:
◆
课程意识不强;
◆
课程相关概念界定不清,对学校课程建设内涵理解有偏差;
◆
忽视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
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着误区:教材化、功利化、简单化等;
◆
没有认清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
◆
忽视了师本化课程、生本化课程建设;
◆
课程领导力缺失;
◆
教师没有成为课程的建设者;
……
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成功的做法,有的学校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甚至在课程整合方面做出的成就都是可圈可点的。
在这样的教育现实面前,我期待后现代课程理论如一股清新的风,能够对今天如火如荼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未完待续)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