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关于“在场”的断想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27 17:48
标题:
关于“在场”的断想
关于“在场”的断想
作者:沈旎
1、 昨天,无意在网上搜索到一张图片配文,那图片想必大家熟,赢得九四年普立兹新闻特写摄影奖的作品。那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当人们纷纷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以新闻专业者的角色,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卡特在获颁这一生最高的荣誉两个月之后,自杀身亡。
我在想卡特为什么当时没有主动救助这个小女孩,他能拍下这个画面,说明他的职业敏感,当时他的职业“在场”,可他的生命不“在场”,最后,这次生命的缺席成为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
2、钱理群教授《民间教育实验的意义与力量》也提及了这个词。“这首先是一个
教师
的生命是否‘在场’的问题,也就是教育、教育改革与
教师
的生命,他的生命存在与发展,生命意义与价值的实现,有没有关系的问题。这是一个经常被忽略,却又是非同小可的问题。”
为什么在教育中会有那么多体罚、违反人本性的东西被不断重复,可能也和
教师
的“职业在场”,生命不“在场”有关。生命的缺席会造成教育的工具化与技术化。
3、昨天,收到省里教研员的电话,说每次打电话找我,我都在课堂,他问,你做那么多基础性的事有用吗?你应该多做一些管理和研究工作,不要把自己陷在听课这些繁杂的事中,这样做不出成绩。
作为朋友,我知道他是对我好,但作为一个普通的教研员,我的“场”在哪里?如果离开了具体的
学校
,真实的课堂,我的研究不知道能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更何况,我认为这个阶段,说研究可能太早,不如说是一个课堂观察期,只有在课堂上,在
学校
里,才有“在场”的感觉。
4、关于“在场”也有个疑惑,有一次听课,老师在小组活动前,没有做具体的交待,就安排各个小组开展小组活动,这种形式化的讨论,
学生
的时间就会这样白白地浪费,如果按听课的规则,不管课堂出现什么情况,我只需要有“职业在场”,观察的特点之一便是客观性,真实性,我是不适合参与教学的,当时,我有点急,我举手说:“老师,您把我分在哪一组?”老师和同学都有些惊讶,我把自己变成一名
学生
,和其中的一个组的同学共同参与了活动,在小组汇报时,组长陈述完成之后,我举手要求进行补充发言。课后,我曾经问过这个老师的感受,他说了句话挺好笑的,他说“你很像是个
学生
!”。
我也曾在听完一节课后,要求在这个班接着上一节课,通过读文章,我知道张文质老师也做过这样的事,当时“在场”的生命让我不能不参与,但我心里一直有个困惑,这好像与听课的要求相悖,这样做对不对?
5、我最近和团队里几个要好的老师联络,希望能长期跟随他们观察课堂,有这个想法不是一时,去年,有个在日本做教育研究的朋友回来,给我看到许多他的课堂观察日记,觉得他们的研究方式非常“田野”化,做毕业论文前,他在一所鸳野小学里呆了近一年,跟随一个班进行课堂的观察和研究,他说他的导师们都是这样做的,我听了很感动,一直想什么时候也能试试,前一段看了一篇论文,视角很独特,作者提出田野研究的方法,并在他的论文里真实的记录了他在一所
学校
几个月对
学校
、
教师
、课堂和
学生
观察的结果,看来这事可以一做。我知道我需要做一些准备,比如,对整个活动进行安排,找到一个课堂观察的切入点等等。
但在做之前其实更多的是顾虑,一是会不会增加老师的负担?二是
学校
会怎么看?三我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
的教研员,如何给这种跨学科的课堂观察定位,四我的这种独立行动单位会不会允许。
不管对不对,有一点我想应该是正确的,我的"场"在
学校
、课堂、孩子们中间,在那里我必须“在场”不管是职业还是生命。
2005年11月8日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