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画之乡 | |
内蒙古新闻网 2004-10-22 | |
通辽市素有“版画之乡”的美誉。 通辽版画多取材于蒙古族人民的生产与生活,内容写实,风格质朴,线条粗犷,色彩鲜艳,民族和地区特色浓郁。 ![]() ![]() 1987年,扎鲁特版画100幅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1990年版画再次进京展出,在第十届全国版画展中,入选5件作品,其中《春的气息》获铜奖。版画《敖特尔的春天》入选《20世纪国际现代美术精品荟萃》。1990年,有87件作品在江苏美术馆展出,《五月》、《接羊羔》、《草原,你早》被江苏美术馆收藏。在第十三届全国版画展中,有5幅作品入选,《乌珠穆沁的傍晚》获金奖。版画《秋风》获全国第十四届版画展铜奖。 ![]() ![]() 通辽儿童版画不仅在国内展出并获奖,还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其中以在日本展出、交流和获奖情况最为突出。 ![]() 在国家教委和《美术教育》杂志主办的全国第一届少儿美术作品大赛中,哲里木盟有14件作品获奖。 1987年在日本第十七届儿童版画展上,《我是一个小画家》在日本第十八届国际儿童画展中获金奖。通辽市少儿版画《玩双杠》,在有38个国家参展的国际儿童版画展中获特等奖。科尔沁区实验小学、东门小学、解放小学、东郊小学及奈曼旗、扎鲁特旗的一些小学也开展儿童版画创作,一些作品通过中国对外展览公司介绍到日本展出。1989年 4月,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光明日报社、中国美术馆与台湾新东阳基金会、人间杂志社、寒舍画廊联合举办哲里木盟——台湾儿童版画联展,这是大陆在台湾举办的第一个儿童画展,共展出通辽儿童作品143幅,其中110幅出自蒙古族儿童之手。 展出后,1989年和1990 年台湾一些人士两次组团到通辽访问。1991年日本北海道教育版画交流团一行7人专程到通辽市与明仁小学等学校进行交流活动,并举办版画联展。 | |
| ||||||
| ||||||
人物:冯兆平,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湛江美术家协会主席 建言:建美术馆,搞展览,鼓励创作,收藏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积累 人物简介 冯兆平,1943年生于广东阳江市,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湛江美术家协会主席,原湛江博物馆馆长、广东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湛江市第十届政协常委。 长期从事版画和国画创作,作品以大海、渔船为主题,表达个人对人生的体验。作品入选1974年、1977年、1981年全国美展,第五届、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和多届全国版画展,曾参加“今日水墨”第七、八、九届全国中国画名家作品展、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国当代花鸟画展,第二届、第三届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代表作品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中国百年版画》。 1999年被评为中国80-90年代优秀版画家,获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1991年获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中央电视台曾播放介绍个人艺术成就的专题片《一个画家的乡恋》。被《中国现代版画史》列为中国群体版画代表画家之一介绍。 文字:记者 陈彦 统筹:林春荣、周军 湛江是我国著名的版画之乡。不过,在现代经济社会当中,湛江版画略显孤寂。 作为湛江版画的领军人物,冯兆平对湛江版画的现状颇感无奈,惟有谈起他所深爱的版画艺术时,才显出内心的激情。1959年,湛江版画曾与北大荒版画形成当年南北两大版画群体。从上世纪50年代到现在,湛江版画一直以强烈的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艺术风格在我国新兴版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和好评。湛江版画群体曾获日本日中艺术交流中心创作群体金杯奖、广东省文艺最高奖鲁迅文艺奖一等奖。作为湛江版画的组织者,冯兆平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版画家,获得中国版画最高奖鲁迅版画奖和日本国际版画研究会金奖。 走过了六十年的辉煌、挫折、振兴道路后,进入二十一世纪,湛江版画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版画创作群体。一批具有现代创作观念、思想活跃、开拓进取的青年版画家成为湛江版画的主力。 任何一门手艺,任何一门艺术,最怕的是青黄不接,更怕后继乏人。 让冯兆平感到安慰的是,目前湛江版画的整个形势还比较好,队伍年轻,素质高,所创作的作品也很有影响力。不过,作为一个老版画家,冯兆平最为担心的,是当前湛江缺乏一种前瞻性的眼光,没能营造一个让湛江版画持续发展的环境。“湛江版画本来是党的文艺事业一个组成部分,本应得到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和帮助,现在却成为个体行为,变成一种作者的业余爱好。目前湛江版画没有市场,想从中得到经济回报是不可能的,这批从事版画创作的年轻人都是凭一种理想,一种对版画艺术的执着精神才坚持下来。” 湛江文艺界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竟没人过问! “湛江版画那么出名,可是现在却连一本能反映湛江版画面貌的画册都没有!作为湛江文艺界的品牌,湛江版画没得到应有支持。对湛江版画的创作、湛江版画作者的培养、湛江版画的发展,从来没有将它列入考虑范围之内。一个文艺品牌任由它自生自灭,还如何抓文艺呢?” 据冯兆平介绍,文革前“湛江版画”一直是在地委领导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组织创作的。地委组织湛江版画到北京展出,获得巨大成功,从而确立了湛江版画在中国新兴版画中的地位,获得版画之乡的美誉。还出版了三本画册——《湛江版画选》、《湛江农民版画》、《跃进中的湛江》,全国各大报刊不断发表湛江版画作品,国内外各种美展中,少不了湛江版画作品入选。 文革期间,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出版过两本版画选集,一本是《湛江版画选》,另一本是《高州农民版画选》。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作者曾自筹经费出版过一本印刷质量很差的湛江版画集,自此之后到现在差不多20年时间,没有再出过一本版画画册,人们想了解湛江版画也找不到全面介绍的资料。湛江文艺界一个比较响亮的品牌竟然没有人过问! 据了解,有一位关心湛江文化事业的企业家看了2010年《湛江晚报》关于湛江版画的报道后,就收藏了那张报纸,后来见到冯兆平时表示他愿意出资出版湛江版画集,这真是喜从天降。现在,《湛江版画集》正在筹划中,湛江版画家就像迎接即将降生的孩子一样,正满怀期待地为这个“孩子”的到来做着准备。 尽管有热心企业家的支持,但“政府部门重视、支持”,始终是冯兆平在采访过程中一再强调的重点——“这是责任所在,既然搞文化强市,就应该支持。各级领导都那么重视,对湛江文艺品牌没有理由不给予支持。” 谁来支持湛江市的画家? “湛江的美术创作状况差不多一样,都是个人行为,谁也不支持。”对于目前湛江的整个美术状况,冯兆平这样概括。“湛江市整个队伍创作能力很强,作为地级市来说,湛江的美术创作在全省历来都是领先水平,常在三名之内。”目前我市美术界,无论是版画、国画,还是油画、雕塑等画种,都有一批极具实力的画家在不断耕耘,不断努力。近年来,湛江青年画家的作品连续参加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全国中国画展、中国黑白木刻大展、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全国版画展和各项国家级大展并获奖,多幅作品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湛江市的画家为党的文艺事业作出突出的贡献,他们为湛江市建设文化强市默默奉献。但是,他们的创作困境又有谁知道,有谁给予支持?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湛江有一位当中学教师的国家级画家,每个月一千多块工资,为了完成主管部门的任务,创作一张作品,要投入多少钱?我们算一下,材料费300元、做画框300元、送到省里参评评审费100元,托运费100元、如果选上出画册要交500元,一共就要1300元,最后搞到一个月的工资都没有了,你说怎么能坚持下去呢?他们只是由于一种对艺术追求的理想才作出这种牺牲。“我是文联业余的湛江美协主席,没钱也没权,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经常开开会,联络联络感情,给大家一点鼓舞,就靠这种形式来维系着。”冯兆平幽默地说。谁来关心这些为湛江市文艺事业作贡献的画家们? 建一个美术馆也许有点实际意义 记者:湛江要建设文化强市,美术界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 冯兆平:建设文化强市,要出作品。出的作品越多,对文化强市就越有贡献。美术界的主要贡献就是出作品,这个是最终目的;文联、协会最终目的就是出作品、出人才。要出作品出人才,第一,是领导的关心,第二个就是经济上给予支持。 记者:在目前这种情况下,政府能够为美术界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平台? 冯兆平:第一,给协会能够足够运作的经费,这是最实际的支持,现在文联给的经费开不了一次会。第二,好作品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在汕头,作品在省里得奖、全国入选,一万元奖金。我们湛江市两年一次的文艺基金奖只有一千多元,连创作的费用都不够,哪里有鼓励作用? 说要建文化强市,最基本的投入就是建一个美术馆,现在连阳江市都建起美术馆,我们堂堂大市搞文化强市,还没有一个美术馆。建美术馆有什么作用呢?经常搞展览,鼓励创作,繁荣美术事业!收藏我市的优秀作品,这是文化积累。我市多年来那么多的优秀美术作品哪里去了?找不到啊!太可惜了。花点钱收购他们的作品,建个美术馆,用这点钱来建设文化强市,难道不值得吗?何况美术馆也是湛江市的文化“门面”。我做湛江博物馆馆长时,做了一件好事——用有限的经费征集了一批湛江版画,作为博物馆的藏品,为湛江版画保存一点“物证”。现在省里调去参加广东省网络博物馆在全省巡回展。 人物素描 这是个幽默大师,话不到三句就喜欢哈哈大笑,性格直率,说话一针见血。 冯兆平从不收弟子,很多人问他教不教小孩子,他说不教,因为不喜欢受约束、上课限制了自由。 他自称不善于和领导打交道,没有为美术界争取更多的支持,有愧于湛江的画家。“以前喜欢提意见,反正不想当官。现在‘收敛’了些,因为那不起作用。” 中国书协会员、湛江市书协副主席周军与其乃多年知己,评道:“很热心美术事业,除了自己画画之外,对整个美术界都很热心。湛江那么多的协会中,美术家协会是最团结的,也是最有成果的,他是最关键的带头人。这也反映了他的一种人格魅力,公正、热心。”冯兆平说自己最开心的事是:“个人画多一些画,能搞一张作品出来,又有影响,这是做画家最开心的一件事。当然,如果有人肯出钱买我的画的话,我更开心!” |
版画之乡——樟树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6日 大江网-江西日报 |
版画之乡樟树,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地上地下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版画遗产,如筑卫城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纹样,商代吴城青铜器图案,北宋阁皂山的画像石和明清之际的樟树木版年画。樟树镇是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明末清初,这里已是江南木版年画的集散地之一,樟树木版年画和湖南滩头年画齐名,在中国木版年画中占一席之地,当时在樟树城区聂公庙一带,有数十家年画作坊,印卖门神钟馗、观音、财神、关帝、葛仙翁、天官赐福、金玉满堂、年年有余、龙凤呈样、春牛图等。樟树年画技法混合南北年画之所长,地方特点虽不够明朗,但仍保留了质朴的乡土气息。 现在的樟树版画,就是在这块孕育着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土壤上发展起来的。 对樟树版画有直接影响的,是鲁迅先生倡导、培植的新兴版画运动。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这一运动波及全国,势不可挡。四十年代初,地处当时抗日前线的上高、樟树、分宜一带,曾聚集了罗清桢、荒烟等一批热血青年,用木刻形式宣传抗日,如罗清桢的《雾中行军》、木刻连环画《一个难童的故事》等作品,在樟树民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柯克从浙江宁波来到江西,在著名版画家野夫先生的支持和指导下,在赣中大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版画运动,他组织木刻小组,在学校开设木刻课,讲授木刻知识,出版木刻刊物《笔与刀》,在宜春、萍乡、新余、樟树、万载、铜鼓、宜丰、奉新、高安、上高、分宜、丰城、安福、吉安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江西播下了版画的种子。 新中国成立后,柯克调来樟树中学任教,在学校组织木刻小组,培养了许多版画新苗,创作了一批少儿版画作品,“樟树中学木刻小组”名闻省内外。现在知名的版画家陈正元、周新如、李林洪、皮良政等都是从这个木刻小组走出来的。 20世纪60年代,樟树版画进入初创期,版画队伍初步形成,并创作出了一批有分量的版画作品,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如陈正元的《改造红壤第一年》、《开路》、《特约教师》,杨方武与陈正元合作的《抗旱》等五幅版画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美术作品展”。 70年代,通过不断举办学习班,樟树版画队伍逐渐壮大起来,作者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后来,樟树参加过版画学习班的知青,绝大部分都考上了美术院校,有的成了专业画家、教授及系主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和各省地版画组织纷纷成立的鼓舞下,全国最早成立的县级版画群体———樟树版画协会于1985年挂牌,樟树农民版画会和新苗小版画家协会也随之成立。专业和业余版画作者提高很快,他们作品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自改革开放以来,创作出大批生活情趣浓郁,有乡土气息,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作品。这些作品先后有120多幅入选全国各种美展或在国家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有的还被中国美术馆及中央美术学院收藏,有60多幅被选送到日本、美国、南斯拉夫、德国、瑞士、挪威、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展出或出版。 樟树版画这几支群体,目前共有创作队伍120多人,其中2人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7人为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其中2人是理事,有15人为省版画研究会会员。1999年10月,樟树市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版画之乡”称号。 (章文 江西日报) |
宋洪宇,为版画之乡育英才 | ||
http://suihua.dbw.cn 2012-01-16 | ||
| ||
作者: 贺金龙 苗潆文 来源: 东北网--绥化日报 编辑: 桑胜东 |
农民版画 | ||||||
www.cq.xinhuanet.com 2005年06月07日 | ||||||
版画《打豆子》(作者:李方德) 民间艺术的奇葩 綦江是个好地方。这里山脉连绵起伏,人文景观众多,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汉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等16个民族聚居在这里,使这里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蓝印花布、扎染、蜡染、木雕、木板年画、石刻、剪纸、挑花、刺绣等传统民间艺术底蕴深厚。正是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了綦江农民版画这一艺术奇葩。 綦江农民版画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是一种用刀子在木版上雕刻出来的图画,采用人工拓印的方法制作而成,构图明快,色彩艳丽,作品取材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风情和生活气息,是綦江传统民间艺术的特色代表。表现手法是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族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作品显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 綦江农民版画是民族民间艺术"绽开的一朵新花",它具有幽默、稚拙的情趣,有强烈、奔放、诚挚的感情和鲜明的时代感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它把火热的生活现实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相结合,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体,是绘画造型艺术领域里的"一枝红杏"。它与中国画论主张创造意象,讲究气韵,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等要素是一脉相承的。它摒弃写实,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情思与个性融化于笔情色趣之中,既非"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又是随心所欲,意到笔到,不矫揉造作。 ![]() 版画作品――赶早市 版画之乡版画香 多年以来,綦江农民版画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赞誉。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朝闻看了綦江农民版画后说:"农民版画较之只求物象逼真的画法更有诗意,它们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品。"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李桦认为,綦江县是我国第一个农民版画之乡,而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王琦则高度赞扬綦江农民版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范围。 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协、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称号;1988年2月,綦江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3年,綦江农民版画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为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品。綦江农民版画有1500多幅精品被中国美术馆、省(市)博物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 綦江农民版画,这朵山乡田园里的艺术之花带着的泥土清香,早已香飘海内外。先后在重庆、北京、成都、武汉、天津、南京、苏州、大连等10多个城市举办展览,并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挪威、阿尔及利亚等20多个国家展出,有1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和友好人士专程来綦江考察农民版画。 承载着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2004年7月15日,"中法文化年·图卢兹重庆文化艺术节--綦江农民版画展"在法国西南部城市图卢兹的马沙德文化中心正式开幕。綦江农民版画,这朵巴渝奇葩,绽放在法国的"玫瑰城",分外娇艳。法国人民对此次展出报以了极大的热情和较高的赞誉。摄影家、马沙德文化中心主任大列别士先生称赞道:"出乎意料,出乎想象,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中国,真是艺术的中国。"外交官诺威娜女士看完画展后说:"中国农民就是能作画,并且想象力那么丰富,创作如此大胆,不受约束。" 綦江农民版画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在探索綦江农民版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将特有的地方特色和民间美术及其画面构成、人物造型、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艺术语言作为养料,吸收、消化并注入农民版画艺术,获得了可喜成功。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打造重庆文化名片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近十年的大力发展后,綦江农民版画面临发展后劲不足、创作者缺乏动力机制、创作队伍萎缩,版画艺术与产业化和市场化脱节,致使版画创作路子越来越窄。为挽救和保护綦江农民版画这一文化品牌,2003年后,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着手大规模强有力地推进这一工作,从机制、体制、队伍、市场开拓、基地建设等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版画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2003年6月,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来綦江视察,对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綦江农民版画不只是綦江的品牌,也是重庆的品牌,希望綦江县委、县政府保护好这个品牌并按市场经济规律把它做强做大。在关于綦江农民版画赴法展给市委、市政府的报告中,邢书记再次就綦江农民版画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支持扶持綦江农民版画,弘扬我市特色传统文化,力争成为重庆的文化'名片'和旅游'精品'。" 为了进一步落实邢元敏副书记、何事忠常委、余远牧副市长有关批示精神,2004年12月1日,由市政府副秘书长余恢毅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会议认为:应当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将其培育为文化精品,打造成重庆的"文化名片"和独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会议还就市级有关部门对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涉及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问题进行了任务安排,并下发了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4]-240号,县委、县政府为了落实市政府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召集有关部门专题研究,分解任务,同时下发了关于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专题会议纪要,再次明确了县级有关部门的任务和职责。 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现已成为綦江特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綦江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农民版画这个文化品牌不放手,并响亮提出把綦江建设成为文化大县、文化先进县。2004年9月,中共綦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是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指出了綦江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思路,整合农民版画资源,将綦江少儿版画纳入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范畴,组建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鼓励引导农民版画进入市场,参与市场运作,以树农民版画品牌、扩大农民版画影响为立足点,以农民版画市场拓展、营销为突破口,加快农民版画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民版画产业,从而带动我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基层农民版画作品采用收购、代销、买断版权等办法由公司统一进入市场销售。积极开发农民版画衍生产品,拓展旅游消费品市场,力争把农民版画打造成重庆市的文化旅游品牌和文化旅游名片。该《意见》对农民版画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发展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农民版画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体制、机制、宣传、人才培养、氛围营造、财政支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制定了政策,为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描绘了一幅崭新的蓝图。 綦江版画2004年在法国图卢滋展出 地道农民出身的李方德于2004年9月成立了安稳镇李方德农民版画创作室,目前新创作的50多幅版画,成功进入市场,并受到了欢迎。象这样的基层农民版画创作室,目前全县正如火如荼建设着。为了繁荣农民版画艺术,促进农民版画产业的规模性发展,綦江县规划从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在全县基础较好的10个镇开展农民版画创作室的创建工作,采用"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使农民版画真正走向市场。 农民版画院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农民版画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长期以来,綦江农民版画一直没有固定的创作、陈列、展览、生产和销售场所,严重制约了綦江农民版画的发展,市委副书记邢元敏、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副市长余远牧、童小平等对此十分关注,专门作过指示。2005年,綦江农民版画院的建设列入了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为了加快农民版画基础设施建设,更好的为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县委县府划拔5亩土地正在九龙园区建设版画院,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县长李光金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版画院建设的指导,并按倒计时顺序制定了建设时间表,县委、县府还就此项工作专门成立了督导小组,对工程进度每月进行通报。此项工程现已进入施工阶段,主体工程施工将于9月30日完成,11月30日前完成内部装饰和外部环境的建设工作,同期投入使用。 为了真正实现农民版画产业发展,引导农民版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綦江县于2004年9月成立了农民版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半年以来,在市场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产、供、销等市场运作链条现已初步形成,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市场中进行了有益探索的农民版画,如今已成为不少机关事业单位的馈赠礼品,成为越来越多人居家装饰,赠送亲朋的艺术佳品。 作为与农民版画同根同源的少儿版画在綦江县同样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县205所中小学校中,有150多所开展了版画创作活动。孩子们从独特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题材,西南山间的民间生活在孩子们的刻刀下栩栩如生,多层次的卡通构图,大色块的用色,表现了孩子们的纯真和童趣。綦江少儿版画在北京、澳门、巴黎等地展出时,以儿童版画特有的纯真爱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参观者的心。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今天,綦江农民版画正在加强自身的艺术建设,以明快、简洁的手法充分显露出自己的民间风格,进一步反映出今日农村绚丽多彩的生活,反映出中国农民在21世纪的时代风貌,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了自己的精神文明。我们相信,这朵盛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版画奇葩,必将在当今民间绘画艺术之林中进一步焕发出她的奇光异彩。 ![]() 意大利FBC电视台正在采访綦江版画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