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友网
标题:
中国名校的功能
[打印本页]
作者:
教师之友网
时间:
2013-6-13 15:52
标题:
中国名校的功能
中国名校的功能
许锡良
有朋友在广州做生意,很是赚了一点钱。孩子也在广州这边读书。要我介绍一间名校给他孩子,并且说钱不是问题,在50-100万之间随便选一个数字,可谓是财大气粗。
我对朋友说,其实没有必要花这么多钱非要进所谓的名校,孩子读书,主要是自己的事情,功夫主要靠自己。花那么多冤枉钱,非要进某一类学校,有什么必要呢?
朋友感叹地说,你不知道,我让孩子进名校的目的不是说孩子只有进名校才能学习,而是看中名校里,有头有脸,有来头的家庭的子弟多,进这样的学校,将来孩子就有一批有背景的同学,将来孩子即使成绩不好,没有多大的前途,但是,有这样一批有厚实家庭背景的同学,也就不愁没有活路了。
朋友毕竟是做生意的,懂得在中国,一个人要活得好,不仅仅是靠个人的才能,更重要的是要靠人脉关系,要有机会进入某个圈子。我只是一介书生,孩子读书,只知道孩子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与人格完善之类,却很少考虑到中国名校原来还有这样的功能。虽然有时名校只是小学、中学这样层次,但是,在中国也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圈子了。在中国圈子对于人的生存确实是非常重要的,而所谓圈子的形成,同学关系、老乡关系、战友关系、血缘关系、行业关系等等,无疑就是形成圈子的主要凭借。在异乡,同学关系尤其显得重要。你读什么样的学校,将来就有什么样的同学,这将是你的人际关系中最初的形态。同学聚会,现在不仅仅是大学毕业,而且还延伸到小学甚至幼儿园层次了。
由此可见,中国名校的功能,其实主要还不是作为优质的学习园地,而是作为优质的人际关系阵地而存在。其实,中国自唐代开始,就有名校的区分,大唐官学,号称“二馆六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其实就办学水平与要求严格程度来说,二馆还不如六学,当时判定学校的优势,不是看知识水平、学术能力,而是完全依照学校招收弟子家庭的背景,比如,二馆,即弘文馆与崇文馆这样的官学,就只招收皇亲国戚与二品以上官员的子弟,连三品官员的子弟都无缘问津。其他六学比如国子学只招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读,太学则只招五品以上官员子弟,依次类推。到算学这样的学校,就已经是九品以下官员及能够交得起学费的庶人弟子入读的学校了。
现在中国的学校级别显然已经远远多于唐朝时期,虽然在招收学生方面家庭背景没有像唐代那样严格,但是,很显然,家庭背景对录取学生仍然有巨大的影响。一些所谓名校,不是靠权,就是靠钱,来打通渠道,当然,特别优秀的平民弟子也有极少部分能够入选,这是考虑到学校的升学率与学校相关荣誉的需要,而不是什么教育公平的考虑。
现在想来,朋友不惜花巨资,也要让孩子入读名校,其道理就在这里。
在中国,名校出政要,出商业巨子,乃至出学术大腕,都不是没有缘由的。首先你得有机会入他们的圈子,而这种圈子作为校友是非常厉害的。比如,中国百年来的一个传统,如果你非北大清华毕业的学生,要想进北大清华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学校规定,第一学历非北大清华毕业生不要,即使偶尔有幸运能够进入的,要在北大清华当上教授,特别是当名教授也将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能够当上,也不可能让你担当重要职责,让你领衔某个领域。这种情况,早在北洋、民国时期就广泛存在着,现在则更是日益严重。中国的高考随着不断扩招,读大学已经不是什么为难的事情了,因此,各个学校现在不仅不在乎升学率,而且几乎也不太在乎本科率与重点率,而是直奔北大清华率,而且一些地方政府非这两间学校不认。原因很简单,某地有能够进这两间学校的,将来就意味着进了一个重要的圈子,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资源地,在这里从政治资源、商业资源到学术资源,可谓是应有尽有。中国还不是能力本位社会,而是官本位身份等级制度社会,资源的获取目前还谈不上什么公平竞争。这与国外名校人才辈出的性质有着根本的不同。在中国,一个四流大学毕业的学生,二十年之后,他的同学中很少有厅级官员的,而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二十年后,他的同学中什么级别的官员都可能有,而且高官巨商的数量众多。即使经商,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什么优质资源与社会财富,都可以从这里批发得到。由此想来,我那朋友经商能够获得成功,并且不惜花费巨资要让孩子进入某名校,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2012
年11月29日
星期四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