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师资配置需科学合理 ■安雪慧 关注均衡要素 从教育经费到教师资源 义务教育均衡与公平问题一直是社会、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对教育发展均衡问题研究的深入,也有了一些研究结果。王蓉的研究发现,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生均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上的不平等更多是由省内差异引起的,而非省际差异。薛海平、胡咏梅、杜育红等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存在基础教育质量的非均衡发展状态。在教育发展差异日益突出的现象中,陈俊珂等学者逐渐开始探索教师资源配置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尹博、孟令熙等的研究表明,贫困地区内部校间教师流动主要是一种单向上位流动,从条件差的流向条件好的、从乡村流向城镇、从非重点流向重点。这种流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改变自己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机会,但一定程度造成了我国农村教师配制的不均衡。 从劳动力市场规律看,教师愿意在工作条件较好的或在社区环境较好的学校工作,这种趋势必然导致教师不均衡分配。多位外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高质量教师不均衡地分配在不同学区、学校和课堂之间。这种不均衡配置(群分)模式使得高质量的教师更容易离开工作条件差、社区环境差的学校,到工作条件好、社区环境好的学校工作。研究还发现学生的社会经济特征和学业水平,在教师选择去哪所学校工作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虽然对这种教师的群分模式有些研究,但有关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很少,且要确定导致群分模式的直接解释性决定因素非常困难,更缺乏相关的定量实证研究。 我国农村教师的流动趋势和配置现状与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其相应的教师管理制度息息相关。20世纪80年代“分级管理、分级办学”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尤其使乡政府担起基础教育重任。在那种体制下,乡政府或学区对教师的流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的流动主要在本乡内,乡镇间流动很少。当时毕业生一旦确定到哪个乡镇任教,调出本乡镇的概率较小。随着2001年实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师的管理权上升到县级政府,从而使得教师的流动模式发生变化。教师在乡镇、学区内流动的决策权主要在学区,但要经教育局审批;学区间流动的决策权主要在县教育局。这种管理体制下的教师易流动性和教师自主流动趋势使得农村优质教师更加容易离开条件差的农村学校到县镇学校。 本研究分析我国西部农村教师在不同地区之间(主要为村之间、村与乡镇县城)的配置差异,并试图探讨造成或者影响教师不均衡配置的原因以及变化趋势,以期为教师的合理配置和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考察教师流动 从个人因素到环境因素 本研究主要采用“西部某省基础教育调查研究”2000年、2004年入户调查数据。调查采用县、乡、村的多阶段分层抽样。2004年是相应追踪调查。两次调查中,均对抽样儿童所在村学校(包括教学点)的所有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2004年共调查232所学校(小学140所),2672名教师(小学教师967名);2000年共调查148所学校(小学105所),1070名教师(小学教师909名)。由于小学教师更多地与县镇教育管理体制相关,所以本研究仅对小学教师质量分布进行了分析。两次调查对89所学校进行了共同调查,本文所有分析均是运用这89所学校的调查教师、学校所在村子的数据。 对教师质量的测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许多研究都发现教师质量对学生的学业表现影响较大,但对教师质量的测量没有得出一致结论。怎样才能算是一位优秀教师?国内外大部分研究都考察教师特征的一些可测指标,如学历、教龄、工资水平、资格认证等。尽管这些研究大都发现这些变量与学生学业成就呈正相关,但无法证明这些变量就毫无疑问地代表教师质量。有的学者以大学生入学考试分数衡量教师的能力和质量;有的学者以是否一次性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和本科毕业院校的质量来衡量教师能力;有的学者以教师是否拥有教师资格认证证书为指标;有的学者将课堂行为作为教师质量的决定因素来考察,如师生的一对一互动,家庭作业的布置,与家长的交流等。 考虑到主要考察教师分布目的,本文在测量教师质量时采用一些可直接测量的教师个体特征指标,具体为教育程度、职称、教龄。具体将各级学历转化为受教育年限;职称进行了统一化整理,将中小学教师职称转化为统一标准。为了更细致地分析教师的分布特点,本研究控制其他一些教师特征变量,如性别、是否出生本村、2001年前后任教(2001年后聘任设定为新教师)。测量学校、社会经济条件的特征变量为:学校所在村人均纯收入、与乡镇距离、与县城距离。 本研究假设是:在一个完善的教师劳动力市场,教师愿意到交通方便、条件较好、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任教。这里的教师劳动力市场,既包括学区内的劳动力市场,也包括学区间的劳动力市场,还包括县域间的劳动力市场。在这种教师流动模式下,必然导致城乡、不同校间的教师质量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教师配置、流动模式从教师教学质量激励的角度讲,有一定合理性和有效性。但从教育公平角度看,存在一定缺陷,导致了偏远落后地区的高质量教师资源减少以及较低的教育发展水平。 多元回归分析的因子包括受教育程度、职称、教龄。解释变量主要是任教学校所在村子基本条件,包括村子人均收入、村子与乡镇距离、与县城距离、与邻近最近乡镇距离;为了使得关系线性化,在回归中分别对它们取自然对数;由于不同县城的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教师管理体制、经济条件的不同,因此回归中运用了稳健的标准差。为了更清晰地发现教师的流动和配置特点,还分别按性别、本村外村、新旧教师等进行回归分析。对教师配置的变化,还考察了学校间教师质量差异的基尼系数。 |
欢迎光临 教师之友网 (http://www.jszywz.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1 |